一个极端的末世科幻新片《评估》2025豆瓣:7.0
推荐理由: 科幻电影时 长: 109min推荐指数:★★★★本片由“绯红女巫”伊丽莎白·奥尔森,以及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主演。
豆瓣评分7.0分,电影内容也很劲爆——做人父母竟然要考核?!
01未来末世,气候环境遭到了破坏,人类的生存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
资源极具匮乏,人们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控制,包括生孩子。
女主米娅是一名植物学家,丈夫威尔也是一名科研人员,作为优质居民,夫妻俩各自拥有独立的实验室。
他们独居一隅,在乱世之中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夫妻俩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拥有自己的孩子。
夫妻二人想要孕育生命,不仅需要经历繁冗的申请审批,还要接受专业评估员的深度评估。
在经历了漫长的申请以及面试,他们终于等来了评估员维吉尼亚。
维吉尼亚到来后,先是向夫妻二人介绍了生育评估的规则。
他们三人要共同生活七天,以便于维吉尼亚能够深入评审威尔和米娅是否拥有成为合格父母的能力。
对于评估员的要求,威尔和米娅不敢怠慢。
可他们很快发现,维吉尼亚并不像是那种例行公事的人。
她的调研堪称地狱级别的难度。
她放肆的审问着威尔和米娅的隐私: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癖好、Sex细节,甚至还有夫妻体位、两性关系等等。
夫妻二人作为高知份子,礼貌的回答了维吉尼亚的全部问题。
可来到傍晚,后者甚至提出了观摩二人亲热的要求。
为了得到生育机会,威尔和米娅忍下了评估员的咄咄相逼。
可第二天,维吉尼亚又有了新把戏。
她开始扮演一个智力尚未开化的幼童,开启了疯狂拆家的模式。
她甚至溜进维尔的实验室胡作非为。
评估员维吉尼亚像是一个癫狂而恐怖的巨婴,她诸多刻意模仿孩子的行为给夫妻二人都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不适。
威尔和米娅好不容易坚持到了第四天。
评估员又别出心裁的找来了夫妻俩的前任伴侣。
这种修罗场式的聚餐从头到尾都透露着诡异。
而闹剧最终以评估员假扮婴儿失禁收场。
面对维吉尼亚近乎于挑衅甚至是侮辱的“评估”行为。
这对夫妻的态度出现了分歧:威尔对于维吉尼亚的无理要求照单全收,在后者的挑逗下,他甚至半推半就的出了轨。
米娅则开始质疑这场评估闹剧的合理性,但对于孕育子女的强烈渴望又让她陷入矛盾之中。
直到评估结束的前期,维吉尼亚偷偷的来到了米娅的实验室。
她近乎于癫狂的破坏着温室内的植物,将米娅毕生的心血毁于一旦。
但于此同时,因为实验室设备的损坏,火灾也在实验室内快速的蔓延开来,很快就将始作俑者维吉尼亚吞没其中。
当米娅和威尔赶来时,火焰已经吞没了整个温室。
一切都变得愈发失控。
02一位女性导演的处女作,给了“奥妹”和“坎妹”两大女神飙戏的机会。
伊丽莎白-奥尔森饰演一个渴望拥有孩子的高知女性。
评估员整个的评估过程对她是一种折磨,但这也让她开始重新审视孕育子嗣以及夫妻关系等人生的关键抉择。
艾莉西亚-维坎德饰演一个偏执病态的政府评估员。
她对于男女主角的侵犯与攻击令人反感,可在影片结尾却出现反转,说尽一个母亲的心酸与不易。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孕育生命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
歇斯底里的孩子、形同虚设的丈夫、岌岌可危的事业,疯狂内卷的社会,这些现实元素都在片中披上一层科幻的暗喻,被导演施加在两位女性身上。
这让整部片子近似于末日物语版《使女的故事》,包含了对女性生育和孩子教育的讨论。
影片没有任何有含金量的科幻桥段,相反仅用戏剧般的对白,将末世的混乱以及主题的探讨娓娓道来。
最后君君想说:如果你期待奥妹像绯红女巫一样大杀四方,坎妹似古墓丽影一般力挽狂澜。
这部伪科幻可能会让你失望。
但如果你喜欢有深度有反思的题材,它确实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新片首发606电影站:606w.com,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想看原片的可以去访问收藏!
看完了 忍不住感叹❕拍的可真好!
每一个演员演的也相当到位,有一种每个角色充分理解剧情内容下的和谐,所以代入感很强。
我觉得总体来说是一部充满隐喻,很发人深省的剧情科幻:(含剧透)出场用蒙特利安的色块象征着制度化、控制和集体意识的束缚。
反映了角色们被困在社会规范和政府制度中的状态,强调他们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家庭幸福时所面临的挑战(无处不在的box)。
Mia和Aaryan居住在一个极简+Brutalist(野兽派创作之源本身就是一种压迫隐喻)的高科技住宅中,象征着表面上的安全与舒适,实则暗示着(“0.1%”这些极致精英们)被控制和”隔离”(各种自我隔离)的生活状态。
在刻意营造的昏暗光线下(走过的地方才亮起灯)住宅内部的极简设计和家具装饰反映了制度对个体生活的规范化- 缺乏个性和温度,是否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秩序中失去了人性和情感的自由。
评估员Virginia的形象:她的着装和行为方式带有机械化和程序化的特点,象征着制度的冷漠和非人性化。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那场饭局、评估员在短时间内揭示了夫妻双方的阴影面和伤疤,这种“挑战”确实令常人难以承受。
大多数人都有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未解决的问题,也都在努力掩饰着(忽视着) 而当153岁的女人说出“集体封存的”的那些“真实的”社会阴暗面时,大家的态度并不是接受,这令我反思,并有一次想起荣格的那句话、意思是:“ 所忽视的问题不是消失了、而是以命运的方式出现”这时刻你会怎么面对?
在影片中,生育被制度化为一种特权,而非自然的权利,我们觉得这是科幻,但这可能也是现实世界..一胎政策、三胎政策…社会为了维稳是否在剥夺人的自然权利?
结局看到男女各自的选择,这是出于“他们的童年对创伤的补偿和反应”也就是-集体意识、经历、和对经历的反应-塑造了人对下一步选择的欲望,是否每个选择都是上一个选择推动的,“欲望是否是大他者(社会规范、传统等集体力量)的欲望?
”我从拉康的角度看,没有“完全自由”的欲望,因为语言和社会结构在你出生之前就已存在,比如男主追求安全感和认可,他现在的生活正是一种“补偿”女主选择了母亲到过的旧世界…不是因为他们(或投射到我们自己身上)自己“原本就想要”,而是因为“我们想要成为被大他者(社会规范、传统等集体力量)认可的人”,或者“想要拥有大他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男女角色的欲望和选择受到制度、社会规范和个人经历的多重影响,成长过程中的欲望,不可避免地与大他者交织(比如渴望被认可、被爱、成功,这些都有社会意义的投射)。
而评估员与女主的连接、我们也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也受到当下心念、信念和境遇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人与人的连结动态且脆弱…尤其是很多人还像男主一样、连结只是出于需求(如依赖、寻求认可、害怕孤独)在这个阶段,男主的那个女主-她是不是个真人好像也无所谓了,穷其一生男主在制造的是一个安全感假象罢了。
所以最后男主选择了留在虚拟控制(这个虚字很重要)之中——代表依旧服从于大他者的欲望。
女主选择了走向不确定但自由的旧世界——代表开始听见自己心底的欲望,哪怕要冒险。
当然还有很多内容篇幅原因并未提及,比如女主失去的毕生事业结果、评估员的情感与经历等等。
除此篇评论提及的剧情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让人深省的内容等你发掘。
最后问一句: 你呢?
如果必须二选一你会选择自由还是安全?
一、背景环境恶化:外部世界已不宜居,人类居住在受保护的“穹顶”内。
资源限制:社会资源匮乏,需要严格控制人口。
寿命延长:通过药物(Senoxidine)延长寿命,抑制衰老和疾病,同时也抑制自然生育能力。
生育控制:自然生育是被禁止的,必须通过政府的“评估”才能获得生育资格,并通过体外子宫孕育后代。
异见者流放:持不同政见者会被送往“旧世界”,即穹顶外恶劣的自然环境。
二、角色米娅(Mia)和埃里安(Aaryan):一对夫妇,申请参加“评估”。
米娅是一位植物学家,埃里安是一位虚拟宠物设计师。
弗吉尼亚(Virginia):米娅和埃里安的评估员,性格古怪,行为难以预测。
安比卡(Ambika):埃里安的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负责“模块化住宅”的设计。
沃尔特(Walter):米娅以前的导师,似乎与她有过一段不正当关系。
其他参与“评估”的夫妇在“旧世界”苟延残喘的人三、剧情米娅和埃里安为了获得生育资格,接受为期七天的“评估”。
评估过程充满压力:隐私侵犯,心理操纵,甚至性侵犯。
弗吉尼亚的评估方法十分主观和非常规。
评估过程中,米娅和埃里安的关系面临挑战,他们各自的秘密和过去被揭露。
米娅对社会的生育制度和“评估”过程产生怀疑。
最终,这对夫妇的“评估”失败,弗吉尼亚声称他们“不够好”。
米娅意识到“评估”是一个骗局,事实上已经六年没有人通过评估,这项制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安抚民众,并阻止生育。
愤怒的米娅试图向公众揭露真相。
四、议题反乌托邦社会对生育权的控制;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影响;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冲突;人性的扭曲和情感的压抑;个体在专制社会中的抗争。
我认同生孩子之前应该有一个assessment.我也并不觉得这个审查员做的有超过多少,大部分感觉是孩子会做的事情。
除了那部分她必须fail掉别人不得不做的越界的事情。
我觉得她不想让mia成为fail的原因,所以帐篷里面的吻之后,她说了妈咪在being silly.避开了话题。
她们确实连接了,bonding了,153岁老太把Virginia推倒mia握住她的手,mia把她从火堆里救出来。
真的,Virginia是在帮你,这样的生活,这能叫生活吗,活200岁干嘛啊。
这样的男人,除了智商可能有点高,别的方面都是什么东西,妈妈忙着喂孩子他搁哪笑话扔你脸上你不笑了吧你,一家人一起捉迷藏怎么叫你两句daddy你就真以为自己了不起宇宙中心了。
自诩作什么都是为了pass assessment, 好嘛妈妈不在家,fuck ur child.可以理解为就放任了随便了没有一点boundary没有一点rules.最后跟mia谈完,Virginia决定放弃现在的生活。
因为像她说的,她老了,没有这个药她可能活不下去。
mia可以连接着她,继续,在旧世界中,真正的生活。
真的男的都这样了你要他不要,有分别吗?
是贪恋他给你添的那点堵吗?
演员的表演很好。
看的我揪心。
一开始十分讨厌Virginia甚至预测到了她到底想干什么。
知道背后的原因,可以理解。
这个男人想要孩子他想要创造一个东西仿佛他是造物主那是他的一个物品。
孩子对这个女人来说,跟她有不可分割的bond.整个电影风格怪异➕性冷淡。
还不错
期待不高所以看的过程中很惊喜。
错过开场,进场看到奥妹走在海边路上,画面很飘渺,从这里隐隐感觉这会是部观感很好的作品。
以下有剧透。
有太多受到触动的地方了,很多细节透露出主创团队的女性视角。
看完一查果然导演是女生。
当下想到觉得很真实的就是,男人只要做一点点分内之事,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表面谦谦君子,内心自视甚高,实则有点废物。
让看个孩子都看不住。
女主作为植物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默默耕耘,耗费巨大精力和心血培育植物,得到的credit反而比较有限。
不知道设定是不是在暗示她的事业受到感情生活的影响。
开始表面上男主看着情绪稳定会是个好父亲,其实是因为评估员有意偏袒,没有特别刁难他。
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轻松的那一方。
反观女主,因为她母亲的事情很明显有一些trauma和怨念,一开始不知道如何应对,但后面进入状态之后,是很自然很包容的妈妈。
以至于看到中途我都有些不忍,觉得这个评估太过严苛容错率极低,也就是这里才开始意识到,评估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同样面对评估员的引诱,女主虽然被牵动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底线,男主倒是顺水推舟了。
planned parenthood是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要上升的话也就是代表一种社会既定规则吧。
看完在想,还有哪些规则的背后,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谎言。
算是部可以在所有人选择生孩子这件事之前去看的电影 有孩子之后的体验可以用折磨形容?
但还是妈妈比父亲更好进入角色 可能这就是母爱吧真说探讨 因为主要发生在一个新世界 更多的时候是对为什么这个assessment要这么严格的不理解但到最后连assessor们无奈到只能自杀的时代下 好像无情的拒绝又成了最简单的拒绝当下关注生育和养育的电影很多 我这几天基本上天天在看 从中产的角度确实是不愿意生也养不起 这种问题可能就会带来最直观的人才断层 在不远的未来 所以问我 我也没办法回答 我前几年的想法还会坚定地想要自己养孩子 但真的养了猫之后 这个想法变了很多 包括现在忙也没找女朋友现代人的生活其实不一定需要非要养孩子 这个状况确实跟上一代人完全不一样 所以把这种令人崩溃的情况一次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客观地理解没见到cast确实伤心坎妹全程“反派”的表演要很有信念感 太强烈了 我也喜欢那个死亡 真的是到了时候了我本来觉得更黑暗一点的改变是assessor给合适的家庭生一个 但后来把旧世界的景象展现了之后吧 就 好像富人圈子就是这种发展吧
资源匮乏的未来,一对夫妻想要孩子需要参与一个为期一周的评估,而评估的内容标准甚至结果都由这位评估员主观决定。
于是当一位成年女性参与进家庭生活,一会儿是她自己一会儿又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模样时,该如何应对?
家庭又会陷入怎样的混乱?
混乱之后,当评估结果为不合格,家庭又还能回到原本的秩序当中吗?
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这对夫妻“不够好”吗?
从集中分配的生育权开始,影片展开了一个架构在未来世界的讨论。
其中包括了新环境下的生存困境,两个人的工作中所呈现的对动物的猎杀,食物植物的匮乏,大气的污染和自然的衰退等等。
之后的讨论则集中在“如何成为父母上”,评估员的到来对夫妻隐私空间的压缩,完成任务一般的压力,和不断制造的混乱都超出了这个小家庭的承受范围,甚至从内部打碎了夫妻之间的信任和母亲的事业,然后一锤定音的否定了他们成为父母的权利。
而影片的讨论却不止步于生与育这件事,关于这个结果的不接受让女主执着于找到一个被否定的理由,于是更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被掀开了一角:评估员和被评估者是竞争关系,二者又同时被利用来控制新生命的诞生;关于旧世界也许根本是个骗局,而关于新世界也处处是绝望。
我非常喜欢故事的结尾,三个人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真正的未来:背负太多的评估员的崩溃,女主不服输的性格带她走上母亲的路,而对孩子格外看重的男主则为自己编织了一段美梦。
除了关于一些并不脱离现实的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外,最吸引我的是影片的美术,实在是做的好到令我走不出来。
从海报到玻璃使用的蒙德里安,到房子里每个空间的不同色块,红色的玄关到黄色的客厅和绿色的餐厨,装饰性极强的同时做出了未来感,非常具有装饰性的空间参考。
而男主工作间设计的光影和女主工作间的绿植,配合外墙的科技感极简,整个影片的空间设计可以直接拿来参考做室内外建筑范本。
摄影配合的光影的运用也在极力做出未来感,在灯光和柔光效果上都下足了功夫,软科幻的感觉做的很足,非常爱。
从生育权到人权的探讨是一个非常大的母题,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答案,但每个人好像都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答卷,就像是主角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选择各有不同,但总有各自的困境和出口。
影片里的这个世界怎么了?
没有其他肤色的成年男性,甚至都没有其他肤色的男性。
边看边在想,啥时候会出现一个亚裔女性或者黄种女性,果然在最后一啪满足了我的设想🤣🤣🤣整个片就感觉特别拧巴,自然怀孕是违法的,上等人是可以活到153岁的,犯了错是要被流放的,评估员是可以把一对夫妇玩弄于股掌间的,甚至是可以QJ男主人的,甚至荒谬的反转成为了一个受害者🤣🤣🤣
總結:劇情片來看,整體還是不錯的1、美術乾淨俐落,很多鏡頭都有都有小心思舉個例子,比如説宴會祝酒上,第一個鏡頭是前妻的祝詞:「祝你們夫妻幸福美滿」,但緊接的兩個鏡頭按順序分別給的卻是女評估員和丈夫,原本妻子的位置卻被擠掉了,暗示了很多。
2、主題明確,但都點到即止表面上看這是個「生育考核」,但其實這是一個圈套。
並不是想讓你過多糾纏在「父母資質」或是「婚姻關係」上。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在這裡,大背景就是那個message。
也就是資源爭奪。
記得夫妻搭玩具多出來的那根小棍子嗎,像不像太空漫遊2001裡猴子扔上天的那根骨頭呢?
那當然是工具啊,最初就是用來打架的工具。
每個人都不想死,同時都想要得到更多,孩子只是其中的一種。
其實一開始就不難猜到——從所謂「一切解釋歸評估員所有」,以及黑箱的考核標準等等——走流程(猴戲)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要麼讓你自願放棄生育(主動結束考核),要麼讓你失去生育的基礎(關係破壞)。
這是一種結構性問題,國家需要資源管控,精髓在於你得讓「囚犯」感到他們是自由的,考核的存在在於維繫人們對希望的幻想,同時充當失敗時的怪責對象。
畢竟「你們(都)是公民中的前0.1%)」啊(笑)。
於是需要評估員,而且偶爾就會出現「優秀員工」。
比如説電影裡的那位女評估員,某種程度上她是真心在搞破環的,並不只是為了交代工作,也是將自己曾經的失敗投射到別人身上。
這些主題不算新鮮,但它們總是可以通過某種配比來攪拌出一杯層次分明的果汁。
畢竟生活到最後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具體到電影劇情裡,看起來好像是一對夫婦想要孩子,而實際上,「孩子」是男人想要達成的另一種事業高峰,所以他可以不擇手段。
項目可能會成功,也可能不會,情緒是附加的,沒必要破罐子破摔。
而對女人來說「孩子」是她對真實生命的理解,所以她止不住各種反思。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無論是感情還是生命),儘管她總是可以忍耐和振作。
結果,女人一生的心血(溫室生命培育)化為灰燼,男人依舊在微調虛擬寵物毛髮的細膩程度。
在北极冰盖融化、全球饥荒蔓延的近未来,一对中产夫妇米娅(伊丽莎白・奥尔森 饰)和阿瑞安(希米什・帕特尔 饰)正经历着一场比气候变化更冰冷的考验……政府派来的评估员弗吉尼亚(艾丽西亚・维坎德 饰),要在 7 天内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父母。
这场本该是“例行审查”的评估,最终变成了撕开社会体面的利刃,让每个观众都忍不住问:当人类用数据给生命定价,我们是否早已弄丢了人性的刻度?
一、7 天审查,撕开文明社会的遮羞布影片的窒息感从评估员按下门铃的瞬间开始。
弗吉尼亚穿着笔挺的灰色套装,像台精密仪器般扫描着夫妇的客厅 —— 沙发缝隙的灰尘、冰箱里过期的酸奶、书架上的禁书《童年的消逝》,都是扣分点。
米娅精心准备的有机餐,被她用检测仪分析卡路里;阿瑞安的睡前故事,被她录音分析“情感波动指数”。
最惊悚的是,她要求夫妇在卧室安装监控,美其名曰“观察亲密关系稳定性”。
随着审查深入,弗吉尼亚的行为逐渐突破边界。
她穿上米娅的睡袍在厨房游荡,用阿瑞安的剃须刀刮腿毛,甚至在他们做爱的时候推门而入记录数据。
当米娅发现评估手册上的“完美父母公式”—— 年收入需是社会平均工资的 3.2 倍、争吵频率每周不超过 1.5 次、连微笑弧度都有标准值……这个后末世的生育制度终于露出獠牙:人类不再是生命的创造者,而是需要通过 ISO 认证的“育儿容器”。
△图源来自网络二、三个角色,三种被规训的灵魂1. 伊丽莎白・奥尔森:焦虑母亲的“数据囚徒”奥尔森这次彻底褪去超级英雄的光环,把中产女性的崩溃演得让人窒息:细节控表演:她每天清晨对着镜子练习“标准微笑”,嘴角扬起的角度精确到毫米,却在弗吉尼亚指出“眼角皱纹超标”时瞬间僵硬;信仰崩塌时刻:当她发现自己流产的病历被评估员调阅,颤抖着说“那些数据里没有我的眼泪”,终于意识到自己早已被异化为“育儿数据池”里的一串代码。
2. 艾丽西亚・维坎德:制度机器的“人性裂痕”维坎德饰演的评估员不是传统反派,而是制度的完美产物:机械性微笑:她背诵评估条款时像 AI 语音,却在看到夫妇床头的结婚照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照片边缘 —— 这个细节暗示她也曾是“不合格父母”的孩子;价值观动摇:当米娅崩溃大喊“你根本不懂爱”,她的瞳孔第一次有了波动,检测仪从手中滑落,砸在地板上的声音,是制度齿轮松动的预兆。
3. 希米什・帕特尔:理性主义者的“情感觉醒”阿瑞安的角色代表了被规训的中产精英:数据迷信:他用 Excel 表格规划备孕计划,却在弗吉尼亚质疑“夫妻生活频率不达标”时,第一次对自己的“理性”产生怀疑;觉醒时刻:当他发现评估员在饮用水里下药,没有愤怒反击,而是轻轻说“你比我们更害怕失控”—— 这句话让弗吉尼亚的机械面具出现裂痕。
△图源来自网络三、当“优生优育”变成“数据优生”1. 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影片设定的 2045 年,北极冰盖消失导致洋流紊乱,全球粮食减产 40%。
这个背景并非虚构,联合国 2023 年报告显示,若碳排放不遏制,2040 年全球饥荒人口将达 3 亿。
影片中政府的生育控制,本质是“资源危机下的生存筛选”,让人想起历史上的“优生学运动”,只不过这次筛选工具从血统论变成了数据流。
2. 评估制度的“现代隐喻”弗吉尼亚手中的评估手册,像极了当代社会的“成功学 KPI”:职场 PUA:要求员工“微笑服务标准”,与影片中“父母微笑弧度标准”如出一辙;教育内卷:家长群里比拼“育儿 KPI”,和影片中夫妇计算“育儿资格分”本质相同;算法统治:平台用数据给用户打标签,正如影片用数据给人类的生育权定价。
3. 生育权的“性别政治”米娅被要求做 12 项妇科检查,而阿瑞安只需提供精子报告,这个细节揭露了制度背后的性别歧视 —— 即便在未来,女性依然是“生育资源”的载体。
当弗吉尼亚说“女性子宫是社会最后的生存资本”,镜头给到米娅腹部的妊娠纹特写,那不是美丽的纹路,而是制度烙下的印记。
四、用“极简惊悚”剖开制度毒瘤1. 封闭空间的“心理压迫”全片 90% 场景在 120 平米的公寓内完成,导演用三种手法制造窒息感:镜头语言:大量使用鱼眼镜头拍摄客厅,让家具显得扭曲压抑,暗示制度对人性的挤压;声音设计:评估员的高跟鞋声、检测仪的蜂鸣声、夫妇的心跳声,组成“制度噪音”,每当米娅情绪波动,这些声音就会尖锐化;色彩符号:房间主色调是制度的灰色,唯有夫妇藏的一本《小王子》是金色封面,象征未被污染的人性。
2. 评估的“双重隐喻”显性评估:政府对夫妇的生育审查,每个细节都是现代社会“标准化生存”的极端化;隐性评估:观众在观影时也在评估角色,当弗吉尼亚露出人性微光,我们才惊觉:最可怕的不是制度的冰冷,而是我们早已习惯用数据评估一切。
3. 开放式结局的“灵魂叩问”片尾,弗吉尼亚撕毁评估报告,米娅却把它捡起来折成纸船。
这个充满诗意的镜头,让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反乌托邦批判:纸船在洗手池的积水中漂浮,既像诺亚方舟,又像脆弱的希望 ——当制度的洪水来袭,人性的微光能否成为新的诺亚方舟?
五、比检测仪更冰冷的,是数据时代的生存法则“眼泪没有 KPI,所以你们选择视而不见。
”(米娅对弗吉尼亚)“当我们用数据给生命打分,其实是在给人性判死刑。
”(阿瑞安在评估报告上的批注)“我不是评估员,我是制度培养的第一个‘合格产品’—— 你看,我连眼泪都能控制流量。
”(弗吉尼亚的自我解剖)“或许真正的合格父母,是敢在数据之外,给孩子留一块可以弄脏的地板。
”(片尾字幕)
△图源来自网络六、当生育变成“通关游戏”,我们都在评估中窒息1. 多伦多电影节的“集体震颤”影片在 2024 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时,观众席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一位观众在豆瓣留言:“这不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吗?
备孕时计算排卵期像算 KPI,产后在宝妈群比拼『育儿积分』,我们早就在现实中接受评估了。
”2. 生育政策的“全球共振”德国观众发现,影片中的“生育积分制”与现实中欧洲各国的移民积分制惊人相似;中国观众则联想到“三胎政策”下的配套措施,有网友评论:“当生育从本能变成考核,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孩子的权利,更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
”3. 演员表现的“颠覆性”伊丽莎白・奥尔森和艾丽西亚・维坎德的对手戏被赞“教科书级心理战”。
当米娅把弗吉尼亚的制服扔进洗衣机,维坎德眼中闪过的不是愤怒,而是羡慕 —— 那个瞬间,制度机器第一次流露出对“无序生活”的向往。
七、比气候变化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数据化癌变”现实中的我们,早已习惯用数据给一切打分 —— 工作要 KPI、恋爱要匹配度、连育儿都有“科学指标”。
影片中的评估员,不过是把我们内心的“数据判官”具象化了。
当米娅在片尾折起纸船,这个充满童真的动作,是对制度最温柔的反抗。
生命的意义,是爱人哭泣时的拥抱,是孩子第一次弄脏地板的笑声,是我们明知不完美,却依然勇敢去爱的勇气。
或许,真正的“合格父母”,是敢于守护住内心那片未被评估的柔软之地的人。
人性的温度,永远藏在检测仪无法触及的地方。
3.9 讓我們用生育討論吸引來一批觀眾,折磨他們到電影結束前,再拋出兩個議題:創造物能否代替真實陪伴,末世人類的存活之道。
总之就是:没有孩子这日子是没法过了!刚看完黑镜,感觉可以完美融入。
奥妹和坎妹同框,双厨狂喜,片子前面还不错,可惜结尾泄气了,不过以这么点预算拍出了这么高级的效果,还是有本事的
一个高概念的末世题材,结尾两个女主对子女和自我而展开的争执与和解,是一种自我审度,更是一种惺惺相惜。但坎妹忘我的装疯卖傻的戏码真的引起我各种不适。
两分给两个亮点
不喜欢,不喜欢这种威尔逊似的意识形态科幻,不喜欢这种压抑到最后也没有释放和反抗的设定。或许了解下那株兰花会喜欢多一点。
“黑镜”式剧情加长版,倒是略微有点奇观和冗余,特别是最后,感觉应该停在走入黑暗。色彩和构图不错,尤其聚餐那段桌底视角。在Virginia身上设定过多,其实一个“模拟女儿”就可以展现亲子关系里的心理学上的“性冲突”,却硬是加了更直接的方式。
本片的大概念+情感深度,超过近些年黑镜的所有影片。从幻想到真实的反差,与审查员的谈话改变了一切,最终导致三人三种结局;审查员代表极致的妥协内化,甚至她证明他人“不好”的方法也非常偏激;mia拒绝妥协但弱点明显,will摇摆不定却能缓和很多事,各有特色,评审员都找到了她们的弱点,这已经和孩子无关了。前面大段的熊孩子剧情,并未影响最终结局的导向,这是我很不满的地方,表现孩子的方式单一也很成问题,害我原本以为这是真假身份不断切换的悬疑题材
找个陌生人跑到家里评估自己,百般羞辱折磨破坏还得笑脸相迎配合着,这是权利滥用产生的恐怖片,伪科幻伪末日乌托邦。一看到机械婊那个可怕的范儿就觉得这电影要往不好的方向走了,演员怎么总演这种膈应人的角色。拼命通过考核也得生孩子,还是为了传达爱,果然是很西方的角度了,东亚只有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或者是根本不想生出来卷。
我认同生孩子之前应该有一个assessment.我也并不觉得这个审查员做的有超过多少,大部分感觉是孩子会做的事情。除了那部分她必须fail掉别人不得不做的越界的事情。我觉得她不想让mia成为fail的原因,所以帐篷里面的吻之后,她说了妈咪在being silly.避开了话题。她们确实连接了,bonding了,153岁老太把Virginia推倒mia握住她的手,mia把她从火堆里救出来。真的,Virginia是在帮你,这样的生活,这能叫生活吗,活200岁干嘛啊。这样的男人,除了智商可能有点高,别的方面都是什么东西,妈妈忙着喂孩子他搁哪笑话扔你脸上你不笑了吧你,一家人一起捉迷藏怎么叫你两句daddy你就真以为自己了不起宇宙中心了。自诩作什么都是为了pass assessment, 好嘛妈妈不在家
所謂的評估就是跑別人家發癲從工作到家庭全給一通攪和黃了,像拍给白人精英社区的岁静人看的大电影,自我感动包装撕开全是傲慢,我們真沒那麽想生孩子謝謝。繁殖癌真該滅亡了。
这玩意儿到底是想讲啥?既然都科幻了,这个评估不能编的科幻点嘛?第二天让评估员演小孩摔碗的时候就差点看不下去了。第三天扮海星,第五天坐腿上撒尿😂你说他没脑洞吧他这是未来世界警世预言,你说他有脑洞吧他评估员又逼着被评估者出轨剧情稀巴烂,最后对话又强行往回拉。本来想看看究竟怎么个人文关怀,结果这是……男主稀巴烂,评估员稀巴烂,就奥妹一个正常人……有点点《美丽新世界》的影子,属于小学生读完《美丽新世界》的观后感。
熊孩子去别人家一顿熊,看得我生气了!
30分钟已经让人足够难以忍受。儿童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成长个体,不是随随便便就做让人恼怒事情的低智机器。
不如看黑镜。。。
#BFI #LFF 长评-养育孩子的二三事。好喜欢的一部作品,还是导演的处女作,好厉害,还有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什么级别的阵容……电影主要传递的信息还是比较直观的,养育孩子你需要知道的“二三事”。而其中的象征也做得很好,以上帝造人的七天为考核期限,影片也以七天分割成七幕,结尾处的夫妻二人以回归母体和沉浸虚幻的对照也非常喜欢,算是一部高概念的作品收尾收的比较好的。评估人员,见识的足够多让他们认清了现实。女主,在评估人员评估期间及尝试养育阶段,她就是去了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心血。男主,之前要过孩子瞒着女主…为了“要”孩子可以忽略一切,就是一个标准在产房门口说“保小”的丈夫,结尾处养育虚幻的孩子。反乌托邦的设定,看海报才买的这部,蒙德里安画作的窗户很吸引人。房子的设计和虚幻空间的呈现,未来感非常强。
评估员既是资产阶级代表/也是无产阶级代表/还是审查评估左右翼的领导/有阶级跌落风险的中产代表/跟评估员说打个好评/评估员都会说好好好/但是七天后也没想起来打/其实这样挺不好/中产家庭子女的道德底线还太高/上位者必须证明下位者还不够好/大多数中产失败做不到/是因为道德底线都太高/中产想要理想的高回报/就必须要按照上位者的要求做得更好
1.5。转折或者说揭示动机的那刻是有力的,但观者不一定能熬到。因为前期确实像在刁难,养孩子并不是几个瞬间的事,却在模仿无数个孩子汇总后难熬的瞬间,是一种无由的无理,但又没有勾起观众对这种无由的无礼的好奇。试问一个没有生过孩子,也不是一天一天的把孩子抚养大的父母,没有一直看着孩子的意识,是不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毕竟在摇篮里孩子是有可能在父母争吵时作妖的,可那影响不大,等到孩子能造成大的影响了,多数父母(如果他们的孩子确实是动作多的话)身体也早已形成了本能,时刻注意着孩子的动作,和提前建立一些预警系统。所以整个观影过程,对我来说,前期,很难受,在吃硬设。/压缩到30分钟,或许能打动我给4星。比如把前期的戏都删掉,只留最后28分钟,其实不太影响理解的。
无法理解影片节奏 包括审查员的行为动作都显得莫名其妙(虽然最后努力解释了)感觉整部电影就在说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下定决心拒绝你的人接受你)
题材挺新颖 但是写过作文的都知道 不能光得题材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