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舐犊情深

The Good Mother,Mother's Milk

主演:希拉里·斯万克,奥利维亚·库克,杰克·莱诺,霍珀·潘,诺姆·刘易斯,凯伦·奥尔德里奇,罗伯特·洛夫图斯,珍妮丝·迪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舐犊情深》剧照

舐犊情深 剧照 NO.1舐犊情深 剧照 NO.2舐犊情深 剧照 NO.3舐犊情深 剧照 NO.4舐犊情深 剧照 NO.5舐犊情深 剧照 NO.6舐犊情深 剧照 NO.13舐犊情深 剧照 NO.14舐犊情深 剧照 NO.15舐犊情深 剧照 NO.16舐犊情深 剧照 NO.17舐犊情深 剧照 NO.18舐犊情深 剧照 NO.19舐犊情深 剧照 NO.20

《舐犊情深》长篇影评

 1 ) 现在他属于永世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

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

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

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

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

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

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

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

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

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

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

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

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

《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

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

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

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

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

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

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

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

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

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

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

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

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

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

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

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

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

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2 ) 《林肯》:亚伯拉罕护宪记

12项提名,最终只收获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奖项,斯皮尔伯格算是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最失意的人之一了,但这并不能抹杀《林肯》一片的艺术价值,在很多人看来,《林肯》在成熟度和导演技法上都要高出《逃离德黑兰》一筹,但是,谁知道呢,斯皮尔伯格手里毕竟已经有了两尊小金人,近年来执导的《慕尼黑》《战马》又接连获得提名,对于这样一位奥斯卡的常客来说,或许很难让人惊喜,由此而落败,也是斯皮尔伯格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写照吧。

三获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得奖几乎毫无悬念,他塑造的林肯形象和手里的三尊影帝小金人都已经彪炳影史,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已然让同侪难以望其项背,也给这部传记片夯实了主心骨。

《林肯》仅仅把视角对准了亚伯拉罕·林肯生命中最后两年,集中叙述了林肯力推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通过的故事。

可以说,宪法奠定了美国的立国基石,短短的7条规定,构成了200多年的美利坚立国之本,美国人很重视宪法的稳定性,不会轻易修改,只是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原始条款进行解释和补充(迄今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

在《林肯》一片中,林肯念兹在兹的大事,就是力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其内容正是关乎奴隶制的废除,而林肯也正是通过宪法修正案来维护宪法的尊严。

在南北战争中,林肯曾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不过这份法律文书并未通过正常的法律流程认定,林肯自己也认为,总统并不具有宪法授予的解放黑奴的权力,《解放黑奴宣言》只是自己作为军队总司令颁布的一项战时命令,因而在战后很有可能因违宪而失效,所以,林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着力推进废除奴隶制的条款作为宪法修正案被国会通过。

刘易斯版的林肯很爱讲段子,每当有事情发生,他总是习惯性的先讲个小故事,从《圣经》或莎士比亚戏剧里引个典故什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幽默,林肯是略显虚弱且文质彬彬的。

斯皮尔伯格把主要的政治战场放在了众议院,带有传奇色彩的激进废奴主义者、众议员撒迪厄斯·斯蒂文斯成了影片的二号人物,他的激进态度甚至让林肯不得不以退为进,但斯蒂文斯最终还是跟林肯形成了有效的呼应,从而让共和党牢牢掌控着这场政治战役的关键节点。

作为“再造共和”的美国总统,林肯也充分显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一俟认准战略目标,便会齐集全部力量来实现之——作为新生的共和党的第一位总统,林肯开始指挥一场“贿选”战役,不惜封官许爵,从政治对手民主党议员那里搜集选票,以利修正案的通过。

其间,林肯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谈判和妥协艺术,没有简单的划分敌对阵营,既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也想法设法的避免北方阵营的内部分裂,用“干脏活”的态度赢得了足够多数的民主党选票。

斯皮尔伯格还见缝插针的刻画了林肯的家庭生活,他跟“悍妻”和爱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几位主要助手之间的工作交往,都被刘易斯举重若轻的展现在了大银幕上,影片的基调是阴冷、缓慢的,也正符合这场政治斗争的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除了《林肯》,好莱坞还贡献了《吸血鬼猎人林肯》和《林肯大战僵尸》两部电影,看来随着奥巴马的当选,这位解放黑人的伟大前辈在大众文化里也空前火热起来。

当然,后面两部都只能算是B级片,不能跟“登堂入室”的《林肯》相提并论。

为了通过废除奴隶制这么“光辉”的宪法修正案,林肯居然用贿赂的手段来“收买”选票,是不是有点龌龊?

不过,充满着利益算计和争吵、折衷、妥协,为了通过阳光下的法律流程而在暗地里完成政治交易,这不正是宪政的本来面目?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7期)

 3 ) 《林肯》——伟大的人物总是能完成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情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几乎是每部必看,好像一部都没有落下。

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导演来说,应该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且没有之一。

对于政治片,一直觉得是很难拍摄,因为作为普通的民众,很难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正的有意义。

对于这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解这部片子。

这部片子怎么说呢,没有详细的描写林肯的一生,就关于废除奴隶法案的通过。

林肯和各方的游说,终于通过了废除奴隶的法案。

最后就是被暗杀在剧院。

伟大的人物,总是干成了一件常人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件。

 4 ) 林肯与李将军都爱国

作为华盛顿的孙女婿,罗伯特李将军反感南方脱离,但出于对家乡的忠诚,拒绝接受林肯让他作为联邦政府军司令的提议,佩带政府军的上校军衔回到老家弗吉尼亚带领南方联盟军跟政府军干。

本来实力悬殊的战争因为李将军的站队活活耗了四年,南北士兵死伤百万。

准备连任的林肯总统见没法收场,创造性地变国内区域战争为解放黑奴战争,通过贿赂卖官等行径收买保守的民主党成员,通过宪法13修正案,站在道义的高地打败南方统一国家,也就是电影《林肯》中的主要剧情(丹尼尔戴刘易斯演技好赞)。

两个原本对何时废除黑奴都不怎么上心的温和派在一场战争对峙中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轨迹。

最终,李将军归隐,林肯遇刺身亡。

美国人给两个人都塑了雕像,同视为国家精神的象征。

我觉得这是美国人对政治智慧与爱国精神的最佳诠释,非常了不起的思维方式。

 5 ) 民主政治一瞥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13修正案的科普片了。

可能对于生活在我朝的民众来说,片中为了推行某一法案,驴象两党之间、乃至党内派系之间的争辩、拉拢,可称之为阴谋的拉选票行为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甚至觉得这是政治肮脏的表现。

可是,那是真正的民主啊。

DDL以及莎莉·菲尔德的演技无可挑剔,两人表现出强大气场。

几场议会的辩论戏精彩非常,老斯对于这种多角色、多视角快速切换的大场景可谓驾轻就熟,可以用两个三字词组形容:学院派、教科书。

也许拍摄手法没有什么新意,可是如果你熟悉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从《辛德勒名单》开始,他有用过什么标新立异的手法么?

其实这才是斯氏电影的特点:完全正统的手法去演绎并不匪夷所思的故事。

也许有些过于匠气,但并不影响片子本身的优秀:因为斯氏总会用最好的演员来演绎改编的最完美的剧本。

 6 ) 听不懂人家讲话就给中差,太掉价了吧?

看完电影,来豆瓣看分数,傻了。

怎么会这么低?

然后就气笑了电影是好电影生气有些人因为听不懂、不了解历史等等原因给中差评。

你可以对这部电影有自己的意见,但是因为语言、文化、历史等等的理解障碍就给中差评是不是有些过分?

我本身的评价是四星(8-9/10),为了平衡整体影片评价给五星* * *我不是说自己就理解全了,有很多历史的东西是我也不懂的。

但是从电影叙述上来看,这部影片整体流畅,厚实,处理恰当。

镜头转换,电影表述都是很舒服的。

导演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这个不怎么熟悉美国内战史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它既有趣味性,又有厚重感(看这帮现在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在当时是如何苦逼,以及如何苦逼的讨价还价真的又有趣又沉重),而且画面精致,镜头语言运用得很好。

近年来没见什么这样平易近人的传记片或者历史片了。

我在看之前根本不知道它是斯皮尔伯格的,但我看了就很喜欢,觉得值得反复去看。

我之前还没有真正体会过那种“明明知道某事会发生,却紧张它会不会发生,怎么样发生”以及“明明知道某人会在某时死亡,却希冀他不会真的就在这里死了”的感觉(咦?

有点熟悉?

穿越者常碰到嘛。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有种穿越者的感觉。

我很欣赏导演这种举重若轻的电影表达手法,因为它让我能够潜进这部片子里。

有些地方的处理很巧妙,让我印象深刻印象最深的是片头和片尾 片头战士们的战斗原始而真实。

比如一个人揪住敌人的头,几个同伴用刺刀一起刺死;又比如一个人费劲地将敌人的头踩到泥水里,敌人不断挣扎;又或者无序地缠斗,前一秒你赢了,下一秒你已死亡。

如此简单粗暴的杀人场景,让我受到了某种震撼(和那种俯视千军万马战斗的片子不同的震撼,那种聚焦于平士,不以将军视角看战争的震撼)。

影片从这样的战场直接切割到两位黑人战士与林肯总统的交流中。

我记得有一位黑人战士总看着镜头,就像注视着我一样。

听着那个黑人战士的汇报和他充满希望的预测(台词记不清了,似乎是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拿到工资了,多少年后我们也可以拿到和白人一样的工资,一百年后我们也可以投票等等——这些预测都是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我不禁感到心痛。

而后来了两位白人战士(从神态来讲,其实他们和黑人战士的地位并不平等,也许他们本身并不觉得黑人可以和自己平等),见到总统非常兴奋,还背下来他的葛底斯堡演讲。

我没有料到葛底斯堡演讲居然不是以被林肯总统亲口说出呈献给观众,而是以被战士背诵出来呈现。

这样的表现很成功,也可以看出总统先生在北方军中的声望。

片尾修正法案通过了,战争要结束了,一切似乎都是充满希望的。

总统疲惫不堪地走去陪老婆孩子看戏(当然也是安抚他老婆生气他纵容自己孩子去参军)。

他的小孩兴奋地看戏中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剧终帘子开始合拢。

但是紧接着一个穿西服的人略显慌张地从帘内出来跟所有人说:“总统先生被枪击了。

”小孩瞬间就哭了,抱住护栏哭了。

这也是出我意料。

枪击居然没有直接拍出来,连枪声都没有。

但这样的处理真的很适当,也将本作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这部电影对于人物的描画亦十分成功。

里面的人物各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人物的困境、可能有的想法、以及辩论和讨价还价。

人物这么多却不让人眼花,真的挺不容易的。

同时,这部电影也呈现给我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在当时的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在现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荒谬。

那么此时此刻,我们理所当然的事,在未来是否就是荒谬?

当时白人为什么要支持解放黑人?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解放黑人,对白人不利啊?

黑人成自由民了跟白人抢工作;黑人若是会有投票权对白人统治不利。

而且他们本身不信上帝,是白人给了他们信仰(别喷,当时世界观),上帝创造他们是本身就不把他们和白人造成一样的——上帝把他们区分开来的……同样的,男人为什么要支持女权?

统计表明,现在较以前而言失业率高,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女性从家中出来工作了呢。

另外,为达“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可以不择手段?

欺瞒贿赂威胁,这些“伟人”可都干了。

最终结果是修正法案通过,就算投通过的人各自理解不同、目的不同、信念不同。

电影呈现出来的主要矛盾,第一是北方人民内部的矛盾(下分: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共和党内部声音矛盾;民主党内部声音矛盾;群众支持北方不等于支持黑人解放;男人与女人矛盾;黑人与白人矛盾等等),第二是马上停战与支持黑人解放的矛盾(这还真是矛盾),第三是身份及意识矛盾(下分:身为废奴主义总统和身为父亲与丈夫的矛盾;身为民主党和同情黑人但不想让他们有投票权的矛盾;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却有不同理解等等)这么多矛盾,看的时候却并不觉得累。

这就是电影语言的巧妙,也足见导演的用心。

看看隔壁Life of Pi什么评分,此片什么评分,心里感觉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要说Life of Pi引发你对哲理、人性的思考,Lincoln没有,所以Lincoln比较差。

Lincoln照样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于人之初的思考。

同样是思考,哪个高于哪个吗?

 7 ) 第13修正案的意义

继前一年煽情烂俗的《战马》之后,斯皮尔伯格的新作《林肯》展现了严肃严谨的历史态度,全片没有炫目的特效场景和娱乐化的剪辑,也没有流水账的讲林肯的生平,而是围绕着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的诞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林肯推动这一修正案的法律动机,也就是他和内阁官员们把观众绕晕的那段对话(括号内是电影未提及但我做的补充):美国宪法给总统以开战的权力,总统的开战权包括了将敌方的奴隶作为财产充公作为战时物资,但这样又有认可奴隶是财产的道德之嫌。

同时,没收敌方财产的法律只适用于好战敌对国家,但联邦政府不承认南方邦联是一个国家,甚至不承认南方州叛乱,只认为是叛乱者居住在南方,南方州处于战争状态而已(因为宪法规定联邦和州是对等的,州是可以退出联邦的,对退出联邦的州发动战争是违宪的)。

而美国宪法没有对奴隶制做出规定,而在南方州法律中他们是财产(宪法又规定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没有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所以不管是解放还是作为财产没收黑奴只能作为战时紧急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在战后一定会受到最高法院的挑战,最终结果是奴隶制卷土重来,总统还会因为违宪而遭弹劾。

因此为了实践《解放奴隶宣言》,必须修改宪法(从而让不符合宪法的州法律被废除)。

通过宪法修正案需要众议院2/3的赞成票。

不得不承认,在罪恶的奴隶制度盛行的19世纪美国,甚至在内战中,对法律竟有如此严肃的态度,这也是把林肯和独裁者区别开以及把美国和其他国家区别开的根本理由。

因此即便南北战争打赢了,也并不代表废除奴隶制是天经地义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正义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废奴在当时的美国是如此敏感的话题,以至于林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甚至南北战争是以维护统一而非废奴为名开打的。

代表南方州的民主党自不必说,共和党温和派也主张以停战和平为先,以汤米·李·琼斯为代表的激进共和党人是废奴主义者,却又对林肯与其他派别妥协的态度不满。

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第13修正案的条件是与南方和谈,而北方大部分人支持废奴的动机是废奴能迫使南方投降得到和平。

一旦和谈先成功,修正案就很难通过了。

可想而知,在如此荆棘丛生的形势中,林肯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他不惜派政治说客与边缘民主党议员们进行灰色交易(说客中有一位的嘴脸颇为面熟---来自Boston Legal的Alan Shore,可见本片的法律比重,同时也能想象这些交易不乏喜剧色彩),林肯也亲自出马收服共和党各派,甚至故意隐瞒南方已同意和谈的消息(和谈又是换取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的代价)。

支撑他冒如此大风险的不仅仅是法律需求,更多的还是对人生而平等的信仰。

本片完全围绕这个修正案,没有直面激烈的战斗,甚至林肯遇刺也是侧面描写,仅有的高潮便是修正案获得通过的那一刻。

在高唱凯歌的游行队伍中,我被这个伟大的国家的伟大时刻感动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不愧为二届奥斯卡影帝,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渲染正义,而是通过极度内敛的表演,平时轻声细语,时而举止粗鄙,关键时刻能当乾坤,把林肯还原为一个人,一个心怀信仰的普通美国人,而非纪念堂里的那座雕像。

在和谈内幕行将曝光,众人七嘴八舌的劝他放弃时,他有了唯一的一场情绪爆发,非常令人信服的把林肯的信仰传递到的每个观众心里。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林肯,但绝对是一个令人信服感动的林肯。

我支持他再度荣膺影帝。

<图片1>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8 ) 《林肯》:斯叔继续自慰,观众继续早泄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只能在美国本土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效果的电影,因为它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也就美国人能够铭记于心,拿到海外市场还是要大声叫卖它豪华的制作班底的,因为没几个人会在乎其中蕴含的美式主旋律民族精神,相同的例子还可以参考那部群星旧中国写真集——《建国大业》。

结果,《林肯》在海外卖得确实不怎么好。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里有丹尼尔戴刘易斯、汤米李琼斯、囧瑟夫等等名角儿,就这么简单,倒是对斯皮尔伯格执导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

感觉这几年斯叔在电影领域越来越缺乏激情,越来越自私,从去年的《战马》,再到今年的这部《林肯》,斯叔已经愈发表现出了作为大牌导演而具有的那种把影迷抛在脑后为所欲为的自我膨胀,这两部电影皆选在颁奖季上映,冲奥的意图十分明显,说白了,斯叔是为了自己而拍的这两部电影。

我又一次如当初去看《战马》般上了当,并且这次上的当更大。

《林肯》的预告片气势恢宏,俨然一副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架势,但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阅片,我发现,它除了是由一干具有强劲票房号召力的大卡参演外其他本质方面其实并不商业,并且艺术的普及效力也仅限于美国观众,相信如果咱们天朝也拍一部“毛主席传”的话海外观众同样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传记片而非文艺片。

所以说,《林肯》在我这个海外观众看来冗长而繁杂,大量“陌生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陌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很难让我提起兴趣,南北战争的场面不多,因为斯叔将大量的戏份交给了对话和喝彩,但却实在难以让我这个中国人做到感同身受。

斯叔做得最绝的便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大气风格,使得《林肯》缺少了一枚个人标签或者印记,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个艺术家为了名利而放弃了自己赖以成名的创作灵魂。

至于演员方面,《林肯》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轻松驾驭了林肯,毫无压力,汤米李琼斯亦是轻车熟路,囧瑟夫等人的戏份虽少,但都不乏闪光之时,谁叫《林肯》的演员班底选的那么叫人放心呢。

记得先锋戏剧家牟森老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大师都是妓女,在满足别人时也能让自己快乐,而巨匠都是手淫者,只想着自己发泄,自私到家。

斯皮尔伯格貌似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被人们叫做大师了,那么现在他也许确实进化成为了一名巨匠,因为我们观看他近期的作品时总是在电影结束前便早早就“射”了。

 9 ) 随便写写

在探索历史的时刻非常准确,直到今天依旧影响着美国社会和政治结构。

然而对我来说,《林肯》没有变成一种享受的电影体验。

因为实在是太索然无味了……经过四年的内战,北方的胜利非常接近,但只有通过将奴隶制定为非法的第13条修正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结局才会有意义。

时机至关重要,国家疲意不堪,渴望和平与复苏,如果不通过修正案,战争的结束可能意味着妥协,保留奴隶制。

林肯将做出一切可能的政治操纵以便在国会中通过该修正案,而国会没有获得所需的多数席位。

即使用肮脏的政治手段来实现正义的事业,政治阴谋几乎占据了电影的一半。

我很喜欢林肯的妻子,或者可能是所有总统或伟人的妻子,他们为伟大的事业牺牲个人生命,以及 Tommy Lee Jones 作为激进的废除主义政治家Thaddeus Stevens的配角,他一生致力于打击奴隶制,但他知道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政治行动,就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言,付出艰难的个人代价。

在这部电影中,许多角色赋予的名字只不过是修辞符号,这部电影本身赋予给我的教育意义是很宏大深远的。

 10 ) 让“英雄史观”见鬼去吧!

伍迪艾伦在《爱在罗马》里借角色说出他对“岁月”的感怀:“岁月沉淀下来的,不是智慧,而是疲惫。

”(大意如此)斯皮尔伯格的#林肯#到片尾的时候,战争快要结束,林肯去到前线见到总指军格兰特将军。

将军说:“你比一年前看着老了十岁。

”林肯站起来,弯着瘦长的身子,轻柔而嘶哑地说:“疲惫,已经深入骨髓了。

”(大意如此)。

这句话说的非常令人动容。

林肯说这话的时候,虽然是离被刺身亡仅仅几个月,但比起伍迪艾伦老爷子,还是年轻的吧?

整部电影的林肯就是这样:疲惫、消瘦、虚弱,令人担心随时都会DROP DEAD.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疲惫已经深入骨髓的未老先衰者,在四周内推进了“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用咱们的话就是将什么什么“写进党章”),并结束了南北战争,将美利坚推上了现代国家的道路。

我们不是美国人,也不研究美国历史。

我们知道林肯的事少之又少。

在我们习惯性的“英雄史观”里,他是一个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的领袖和英雄,所以才会在DC有他的雕像审视着美利坚的政治心脏。

然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林肯不是英雄。

甚至在美国的民主信仰和政治体制里,不可能存在英雄。

剧情这部电影不是传记片,只展示1865年,在南北战争结束前的四周里,林肯如何推动《第十三修正案》获得众院的通过,之后战争结束,最后简略说到他的遇刺。

整个片子焦点在政治,而非战争。

大量对白和超级饱和的信息量,呈现着围绕修正案的各派势力的斗争。

而在“废奴”这个“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正义主题之下,即便广受爱戴的林肯,也不惜动用各种不甚光彩的手段,极尽合纵连横的能事,只为拉到关键性的20票。

剧情其实是很难懂的。

浅表地说:林肯发动的南北战争,以及之后的《解放黑奴宣言》,法理的基础并不十分坚实。

而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必须将废奴写到宪法里,才能去掉法理上的BUG。

为这样一个正义的目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获得众院2/3议员的投票支持。

美国历史的关键性转机,其实就是拉票。

拉票于是可以不怿手段,甚至和平可以暂时搁置,只为在停战前通过《修正案》。

“废除奴隶制”是林肯真心诚意的信念吗?

抑或是政治上的权衡?

电影里的他,时常谈论“人生而平等”,但历史上也有很多说法,指称林肯其实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历史,以及造就历史的人物,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

这部2.5个小时的电影,庞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实际上是美国早期政治格局和院内院外政治势力斗争的工笔写照。

林肯在其中是主角也不是主角。

这个我们以为的英雄人物,政敌口中的“独裁者”,其实异常困顿,心力交瘁,颤颤微微行走在薄冰之上。

因为他只是一个总统,即便是战时的总统。

制约他的有各种力量,从宪法到院内疯狂叫嚣的反对派。

一个伟大的总统,无非是稍为出色地影响到一个体制而已。

民主的骨子里没有英雄,这就是三权分立。

人物丹尼尔戴刘易斯基本就是林肯上身,他把林肯的心力交瘁和深入骨髓的疲惫演绎到逆天的地步。

除了膜拜,没有什么好说。

林肯和几乎所有其他角色造型的真实度,也同样没有什么好说。

然而有趣的是,这个林肯是斯皮尔伯格的创造。

这位美国正统价值观的代言人,学院派文艺片的巨擎,没有拍出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英雄人物,也没有继《战马》再拍一部洒满狗血的史诗大片,而是用阴暗的光钱和复杂的政治刻画一个衰老疲惫而意志坚定的林肯。

这是出乎我的意外的,在我看这也正是斯导的一大进步。

林肯这个人物在电影里非常多面的。

电影一开头就有士兵们背诵他的《葛底斯堡演讲》(在片尾演讲又再出现了一次),似乎奠定了一个道德高地。

而此后剧情的发展,导演却着重于揭示为达目的的各种政治手段,以及人物内心的争斗。

政治之外的家庭生活中的林肯,更是被丧子之痛和夫人的歇斯底里所折磨。

他跟SALLY FIELD的那场忍无可忍终于爆发的那场戏,还有给儿子的那一耳光,让人看到他内心更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按我的揣测,片头与片尾所呈现出的高调废奴的“道德高地”,以及世俗浅表的神话和英雄化了的林肯,正是斯皮尔伯格和丹戴刘要“破”的东西。

借由林肯这个人的再刻画,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尚在孩童阶段的美国民主政治。

隐藏在纷纷扰扰的争吵谩骂,以及各式各样的阴暗手段后面,是一个人类精神的真正闪光发亮的东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从林肯到黑奴,无一不例外。

说到底#林肯#如果讴歌什么的话,它讴歌的不是英雄林肯,而是借由还原一段历史和一个人物,歌颂“平等”这样一个信念。

当然这部电影对于沉碎于《康熙微服私访》这类精神鸦片的中国人来说,又有一层特殊的意义:让“英雄史观”见鬼去吧。

@李骥-Josh

《舐犊情深》短评

为违反美国宪法悍然侵略别国的林肯叫魂,美国的五毛党啊

7分钟前
  • 卡尔·霍克利
  • 很差

紧凑得让人全神贯注,把枯燥的会谈拍得毫不沉闷,完美的主旋律教科书

10分钟前
  • 大灰狼
  • 力荐

美国主旋律大片,也许是因为对那段历史没有任何体会,所以所有台词和场景一幕幕掠过,只流于说教,而无法立体的展现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挣扎,人物的矛盾。忽略了人这一点,这片子离国内的主旋律片也不远了。斯皮尔伯格已经老了,其导演的功力下滑得明显

12分钟前
  • 忘忧草
  • 较差

用现在相对成熟完善的自由民主观套用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林肯身上,演绎了一部伟光正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如果说梅姨那部《铁娘子》过多得局限在刻画私人感情的小格局里,这部《林肯》则夸大了这位政治人物运筹帷幄的神奇功力。这无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洗脑。

16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还行

简直不敢相信,作为一个脸盲和历史盲,我会花整整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来看一群长得差不多的胡子大叔叽叽喳喳讨论传说中的13修正案……对不起,拉低平均分了m(_ _)m

21分钟前
  • 零用钱的凌
  • 还行

A tremendous victory in human history...前1小时50分的紧锣密鼓暗地涌动我坚持了好几次才没睡着...论影片质量无可挑剔,但观影感受实在过于艰涩...D.Day-Lewis 毋庸置疑的影帝表现...

26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克制的叙述,意味深长的台词,不着痕迹的表演,油画般画面,千头万绪的历史现场不显得零乱主要是因为影片的视角始终很明确,不力求每一件事有一个清楚的交代,不指望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只是以一个游离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视角呈现一个总统同时也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孤独、坚持以及疲惫的岁月片段

31分钟前
  • skyline
  • 力荐

为了达成目标而使用些不见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相对于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给主旋律,美帝主旋律让伟人更像人而非神。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我们在100多年后仍然没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35分钟前
  • CobraCB
  • 推荐

原谅我对这片子实在不感冒,150分钟对我来说实在太煎熬……即便是严肃传记,也可以往更精彩了拍,枯燥、沉闷,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觉得有哪里过于好……不过我当然支持这类电影存在,好莱坞纯学院派永远加油!只是想想上一部《战马》,斯皮尔伯格要这样下去,我只能对他无期待了……

38分钟前
  • 心生
  • 较差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美国版的建国大业,美国人民这是从小没看过主旋律么?一堆好像很牛逼头子唧唧歪歪两个多小时,没一定点历史知识就别看了

40分钟前
  • 球爷
  • 很差

斯皮尔伯格一如既往的考究仍是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问题也在于,这部电影太过于“斯皮尔伯格”,沉闷的2小时让最后30分钟的高潮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45分钟前
  • 朱日妮
  • 还行

没有过度艺术加工林肯使其高大全化绝对是内地主旋律电影最应该学习的地方。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几乎全是政客间的吵吵闹闹,对故事背景兴趣不大或者内心浮躁的童鞋奉劝主动绕行。还好本人身经剧情片无数,最后深度代入,给我最大感动的是这么一句美好期许~当不同肤色的人抬头仰望,看到的将是同一片星空!

48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报看。美国人自己觉得好看吗?今天敢给黑人投票权,明天就得给女人投票权。魔幻现实主义。

53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很差

简直就像历史书里走出来的林肯啊!!

57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还行

哎怎么说呢。9点电影开始,我从8点半看广告看到9点,在9点10分准时入睡,然后一直睡到电影结束。。。。

58分钟前
  • Echo
  • 较差

对美国废奴法案相关历史知识要求比较多,否则很难投入剧情吧,伟大的目标常伴随着暗黑的手段,有点讽刺

59分钟前
  • 草絮雨
  • 还行

一部看完不会太震撼,但是很工整、很完美、很老派、很内敛的电影,丹尼尔戴刘易斯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影片截取了林肯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作为主题,讲述了为通过该法案在白宫国会之间的明争暗斗,冷峻地还原了那个美国民主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

60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推荐

不是“他”,只是他光辉的形象

1小时前
  • 吹热风的野草
  • 较差

最佳男主角锁定。林肯本人据说非常难以捉摸,DDL既不失其“伟人”基调,又没尽弃“人味”,大事小节前后内外贯彻一致。13修正案这个切入点极佳,政治斗争颇似《华府千秋》,背后所承载的抉择却是历史性。只是影片过于稳重,缺点华彩与趣味性,还要靠总统大人的冷幽默救场。

1小时前
  • 小斑
  • 推荐

这类题材很不爱

1小时前
  • Hom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