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Will You Look At Me,Look At Me,Regarde-Moi

主演:黄树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剧照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7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8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9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0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长篇影评

 1 ) My Odyssey Years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对视过了。

我逃避他们的眼睛,逃避他们的接触,逃避他们的话语,逃避他们本身。

我知道爸爸看过我的日记。

在房间外,我看着他一页一页地翻动,全然不知我的凝视。

日记本里写了一个女生。

那是初中的事。

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同样看过这些日记,但我觉得她会,她是从我的头发丝到细胞都不会放过审视的人。

我搬到了新的城市,例行公事地和他们视频。

“你要多交朋友。

”“我一直都在交新朋友啊。

”“不是交女朋友。

”一阵错愕,性取向这件事我从未敢提及。

长久的沉默。

“唉。

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吃了鱼和蔬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流漩涡,她擅长的转移话题,我擅长的逃避。

她不想转移话题的时候,便是无休止的争吵,我是弱势的那一方。

她的责备、评判、哭泣一上来就封印住了我本就难以说出的感受。

“你怎么变成这种自私的人。

”“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出国读书的钱,你回来就是这样吗?

“”我们每天担心你,你爸爸头发白了这么多,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们。

“”除了我们,谁还会对你这么好。

你反正现在是不听我们的,等你出社会就知道了。

“”中国人就是要传宗接代、建立家庭、孝顺父母。

你是中国人就该做这些事。

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你为什么就要不一样?

““你根本就不管我们。

我们以后老死、病死,你也不会管的。

”如出一辙的话语,除了我很少做到树立那样尽力地去说出自己。

我们日渐稀少的面对面相处里,大部分是平静,或者说普通的。

他们总是有空闲就带我出去,去那些新建的地方,试图弥补上我不在重庆时飞速发生的变化;他们兴致勃勃地给我做饭、买一堆我一年只能用得上2次的家居用品,好像我还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是那个从出生起就在家里被他们操心的女儿;他们不厌其烦地邀请我去和他们散步,我偶尔会同意,散步的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默默听他们说出的一切,想听的,不想听的,几乎不太说话地走完全程。

当这些画面被写下,或者被八毫米拍出,它们也会蒙上温馨的质感。

但旁白总是在的,那些无法消解、令人痛苦的话语和鸿沟是埋在日常里的裂缝。

平静下深渊在涌动,于我于他们,皆是如此。

更糟的是,我总想逃开和忽视的裂缝在不经意间也变得越来越宽。

现在,我站在妈妈生下我的年纪,过着与她截然不同,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漂浮人生。

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生活始终悬浮。

我体内流着重庆的山、水、树,但我好像回不去了。

奥卢给我力量和自由,用温暖的手将我推上自己的道路,但我好像也回不去了。

越走向世界,世界就越大,我跟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处乱飘,试图找准时机抓住它。

它是什么,它有多重要,我不知道。

相遇、告别、重逢,亲近的人们渐渐散落在各地。

树立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也是我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

我漫长地生活在自己的奥德赛年里。

I can only look at you from behind.

 2 ) 但是我们谁都没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3 ) 我和你,在夹缝中对望

夏令时开始了。

时间莫名缩短了一小时的夜晚,我是和新男友C在新家同新床新枕头度过的。

放映在一点钟,本还觉得早上时间挺多,不想一转眼就到了十一点。

Central Line 这周末不开,匆匆下楼吃完早午饭后便坐上公车往市区里去。

看完电影,我问C对最后一部片的感受,他说片子很美,但是感觉这个妈妈是该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出乎我自己意料的是,我的第一反应居然和他很相似——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错愕和困惑,而不是心疼和感动。

去年年初回国之前,早早规划好回去之后要向妈妈出柜。

动机很简单:我觉得过去的几年里,我和她的隔阂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远,出柜是我能想到的解决这件事情最轻松最容易的办法。

隔离的十四天,我找了几十篇出柜经历文(还专门整理到了当时刚刚开始启用、并希望能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notion上),然后开始用我妈最爱的媒介——书信——来实施我的计划。

开始的四页纸,我先讲述了一下自己写这封信的动机,大意就是我和你从前有多亲密,这些年我感觉开始同你多么遥远;我希望这封信能够让我们重新回到从前的那个状态。

在第五页,我决定开始正题。

写下“我是同性恋”几个字,用了我大概一刻钟的时间,揉掉了十好几张稿纸。

几张是因为字的大小不一,几张是觉得某一个笔划不够直,更多的是因为之后不知道之后该如何继续下去。

终于在,我认定自己可以在某张稿纸上继续我的信件,然而很快,这张稿纸就被“对不起”三个字填满,但我又不知道写完“对不起”之后我还能写些什么。

就在我呆坐着的时候,我忽然感受到无比厌倦: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多这么多抱歉的情绪。

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们做错了吗?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痛苦、会这么痛苦?

这个过程里到底有谁受到了伤害,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受到了伤害?

片子里的妈妈给出了理直气壮的理由:你没有在做正常人,你让我没法光宗耀祖,你让我没法给奶奶爷爷姨妈舅舅一个交代。

片子里的妈妈说,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子运作的。

片子里的妈妈说完这些话之后又开始责备自己。

道理真的很简单也很老生常谈。

全球化的浪潮,世贸组织,新价值观的出现和生根。

他们是先受到冲击的一批人,我妈带我长大的时候读了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德国教育家的育儿经,支持和爱、给孩子自由这些关键词,她一直在引用、在标榜;我们成长的时候理所当然地相信着、接受着,并享受着这些东西,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她们在说这些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仔细想过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没有仔细想过它们同自己想法之间的错位。

这个错位,就让我们成为了夹缝里的人:我们真诚地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给她们带来这么多痛苦,我们也真诚地觉得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

但是这样的夹缝还有很多。

C对这位母亲的不解,是我同C之间的一道缝隙;我在两种态度、两个世界中的摇摆,让我和自己之间也都产生了裂痕。

隔离结束,我从上海回到海口,信在那天之后一直没有继续。

同妈妈和另一位阿姨的饭局上,我的一个小小措辞,在第二天引发了我们的一场争吵——我恍然意识到我对出柜这件事情进行了太多浪漫化的想象,而我们之间的隔膜,远非借此能够打碎的东西。

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从她那里得到我渴望从她那里得到的东西。

我的出柜计划就这样搁浅了。

但当我们争吵到顶点的时候,我决定把那封信的前四页交到她的手中,告诉她我真的很希望能够和她回到曾经的亲密。

这是我们在那道夹缝两端的对望,如同片中妈妈每一次对着镜头的微笑一般。

除了望向彼此、望向自己,好像也没有更多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能够望向我,可能也就够了吧。

 4 )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六零后的母亲

“人生并不是一个模版”——孩子“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那样呢” ——母亲“因为那不是我”——孩子“我和你爸花那么多钱打造出来的,是这个样子,我都不敢想,越想越疯,我跟你爷爷怎么说,跟你舅舅,大姨怎么说,别人该工作的工作,该结婚的结婚,你哪里做到了?

”——母亲“所以你就像我依照着你的期望活着?

”——孩子“那也是正常的,你的人生才是正常的,才是有希望的”——母亲“那我的人生对我来说有希望?

”——孩子“你有什么希望?

”——母亲“过得开心”——孩子“所以你开心,你走的不是一个正常人的道路,你想想我养你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你什么都没有吗?

中国的社会就是这样吗,我真的生出怪物来。

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啊……(哭声)那么听话的小孩子,我后悔了,我做了什么,都是我的错,这么乖的孩子。

”“你没有错”(哭声)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不想让我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

when I look at me,It's me. A child who keep searching.——director Shuli Huang这部电影,它独特之处在于,孩子与家庭有有联系,孩子无法独立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又没有妥协,因为他没有资本去生活,短片里的很多独白显得矛盾,但依然不影响整部影片传达的八零后孩子的母亲的思想与新时代的碰撞,八毫米胶片拍摄出来的朦胧感与颗粒感觉太过于真实了,其实也就是那一代的母亲正在被淡忘,回家看看母亲吧,不管你有多恨她,记得看看她,别怪她,她其实背负了太多太多。

#第七十五届戛纳电影节酷儿金棕榈最佳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中国大陆)

 5 ) lgbt话题之外——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

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

 6 ) 妈妈,妈妈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愿你的童年阴影随风消散;当你望向我的时候,愿我心深处的秘密不再难堪。

妈妈,今晚上我们挤一张床吧。

我们将会共享梦境,梦里边我们一直游泳,游到无人之境,游到时间的尽头。

在那里,你是否“成功”、我是否“正常”不再重要;我们会一直对视,直到因为由衷的喜悦和爱而泪眼婆娑;带着哭腔,我们交谈与拥抱,而绝不是因为悔恨自责。

我们也无需悔恨自责。

 7 ) searching

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

“母亲爱花”,镜头下的母亲那么美,那一幕她递来无花果,画外音是争论和指责,这是一重眩晕;母语的讲述和英文配字放在一起,又带来双重的眩晕。

作为中文母语者,会幸运地意识到有很多翻译无法触及的冲击。

“我们开始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对应“we are all lost”;而“我是从你的逼里生出来的”,这句话的真诚,是“I came out of your vagina”完全不能相比的。

从中文和英文的夹缝里,不得不感受到一些沉甸甸的东西,所谓文化的力量。

一个题外话是,看到一些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也更加明白什么是representation,为什么要表达、去发出亚裔的声音,想被看见。

“他/她是我吗?

”我很怀疑外国人能解读出多少此片背后的意味,即使我不是性少数群体,在太多的对话里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太沉重、太沉重。

镜头下扫到的红旗、关于家族的讲述是另一重背景,或许能作一些浅浅的注解。

同是亚裔的创作,前些天看《妈的多重宇宙》,对照起来更显得后者只有视觉奇观可被称道了。

哦,或许也有一幕——石头追女,是不是可以对应这部的母子同哭。

是不是我们中国家庭至深的爱就是这样,爱到要一起自毁。

“是我错了吗”“妈妈,你没有错……”关于儿子的取向,母亲至今仍保有这个秘密,她没有向父亲告解,或者说告发?

——而父亲也竟然能毫无察觉。

能发现秘密的基础是爱,是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和关爱,而后的痛苦呢?

一个女人的挣扎啊。

正常与非常,她如何定义这一切,一切来自于外界的和被她内化的。

怕丈夫怪她,怕朋友问起,怕亲戚嘲笑,怕儿子孤独终老……在朋友类似主题的讲述里,持续地提到郭松棻。

“在那牺牲自己也牺牲别人,在牺牲他人也牺牲自己的眩晕中,不知道有谁能够安然跻身于幸福天军的行列。

” 我总想从母亲的角度劝解。

也恰巧是今天早些时候,在考虑从北京跑路的事情,妈妈问到与我同行的人,我说是男生,但是他也喜欢男生。

本来没想说,但我妈妈是帮我买过《男朋友》的妈妈,既然她问到了我也就告诉她,我又问妈妈会不会在意。

妈妈说没什么的,别人怎么样都尊重呀,你不是就行了呗;他们还说有女生也喜欢女生呢,你不是就行。

嗯,重复两次。

我确实不是,那如果我是呢?

我是不是会让我的妈妈感到不能排解的痛苦,是不是也会让她陷入对自己的责备。

我卑劣的幸运更凸显自己的卑劣,我又有什么立场来劝解呢。

“我们都是孩子,在不停地追寻”一个无解的命题,定格在母子最后穿过时间的对望。

为这勇敢真挚的讲述,献出很多我廉价的眼泪。

 8 )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会想起那个那么好的孩子吗?

取自黄树立微博当看到这部片子的结尾,导演黄树立的妈妈说,“你小时候对我那么好,那么乖,那么听话,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然后他们两个都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时,我也忍不住唰一下流下了眼泪。

这位温州瑞安的年轻导演,在戛纳,获得了一个叫酷儿短片金棕榈奖的奖。

听起来就是一个比较酷比较年轻的奖项,但他做的事情,比这个更酷。

他的妈妈,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同性恋,但一直瞒着他爸爸以及其他人。

她曾去北京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在他的出租屋住了几天。

那里还有被他称为“室友”的男朋友,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室友那几天睡在沙发上,所以妈妈默不作声地看在眼里,更加确定了儿子这层身份的事实。

她找不到人去讲这个事,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同性恋是不正常的,是羞于启齿的,是给家里丢脸的。

更不要说她生活在温州,这个以闲谈散讲闻名的自封“文明城市”的地方,要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被人发现了,是要被人端起来讲,讲上好几年的。

到那时,她的背都挺不直,头也抬不起了。

但她的儿子,这个在她说着“每个人都要结婚找工作”的时候反驳道“我看到那些女的都硬不起来怎么办”的儿子,把他们这些直白、真诚、悄悄摸摸甚至有些粗鄙的对话都录了下来,剪成了电影,还获得了国际大奖。

这下,不仅他的爸爸知道了,整个村整个市整个省都知道了,她的儿子是一个同性恋。

黄树立,这个来自温州瑞安的年轻人,在法国戛纳,用一部电影,向所有人出柜了。

他的身上有一种温州年轻人常见的自信,但他要更酷一点。

他拍妈妈浇花,拍爸爸游泳,拍斑驳的光影,拍行驶的各种车,拍家乡的房子树跟天空。

然后把不知道是讲好了录下来的还是偷偷录下来的对话插入到他的片子里。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人跟他的妈妈关于他的身份的讨论。

像通常年轻人们做出决定时的坚决和无所谓一样,他觉得自己是同性恋很正常,并不需要遮遮掩掩。

他初中时就跟25岁的男人写信,他出国读了书,他在北京跟前男友同居了四年,然后前男友又要出国读书。

然后他就到了25岁的年纪,成了当年25岁男人的样子。

但是妈妈,这位年轻时有着美丽侧脸的妈妈,一直认为他是遭遇了什么事情才变成现在这副样子,她印象里的儿子是「那么好,那么乖,那么听话的」,她花了这么多精力金钱去培养他,最后他变成了一个她不认识的人,也不工作,也不结婚,她觉得是自己把他逼成了这样子,是自己给了他太大压力,她现在很后悔。

直到短片的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出“和解”的迹象。

我们只看到妈妈跟儿子肆无忌惮地释放了情绪,把一直想说的没说出来的都说了。

在山间的水中拍摄完父母一起蛙泳后,短片最后的镜头落在了人群里的妈妈,她寻找并看到了黄树立,她穿越车流望向了他,笑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模糊。

可能她还是没法释然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在她的心里,她唯一的儿子应该还是好的,听话的,乖的。

这可能是她作为温州中年妇女的宿命和矛盾。

当我第一次和我妈妈说,我有朋友是同性恋时,她连用了“窝落落”“啧啧啧”“肮脏相”等不同程度的词语来表达她的惊讶。

但后来,在我越来越多谈及同性恋的朋友,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朋友之后,她的态度逐渐平和了,她会关心地问那个朋友最近怎么样,或者顺着我说的再多聊几句。

我不知道她是否接受了这一群体存在的必然性,我也不知道她是否有了一种反正我儿子不是同性恋的事不关己的轻松,但至少她表现出来的,已经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准,胜过了大多数中年妇女。

在这个连性教育都没有普及好的社会,让中年妇女去接受同性恋这一层身份,本身就是跳步运动,但说出来至少是没有错的,说出来并加以讨论更是有必要的。

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9 ) 只是因为短评写不下了

夜晚拥挤的道路上,汽车的红色尾灯在超8毫米相机的模糊和摇晃中好像一片玫瑰花田;拍着妈妈在阳光下打理花朵的画面,配音却是残忍的失望、指责、质疑;上一秒妈妈说完“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怪物”,下一秒镜头特写到刀刃下张牙舞爪的螃蟹,妈妈剥开硬壳,一刀剁下蟹脚,发出咔嚓一声;拍摄的镜头开始随意起来,短片却在又一次争执后爆发的混乱哭声中进入高潮,“是我把你生错了……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你没有做错”。

这和《面子》里的母女对话简直构成了一个出柜的对子:“妈妈,我爱你,我也是…gay”,“你怎么能一面说爱我,一面又这样伤我的心呢?

”中国家庭的死结在于,双方都没有错,却彼此伤害。

然而解法并不难找。

中国人最重视风俗惯例,最要紧的是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姿态,如果同性恋去病化、同性婚姻合法化,民众或许不再难以接受。

但这条路被堵住了。

短片里熟悉的温州口音、山水和街景,让我沉浸其中乃至痛苦。

温州,北京,纽约,温州,绕了这么远的路,死结仍然存在。

我希望你看看我,希望你看到我的真心和本质,不希望你只看我的外壳和功能。

我能想象他在剪辑这些画面和声音的痛苦,因为对真诚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太需要勇气了,你的情绪、感受、观念,一旦化作文字或影像,就如此笃定地宣告了你是你。

 10 )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

这部短片的最好的地方不是题材,不是拍摄形式,也不是所谓意识形态输出。

它让我想到美国70年代一部叫灰色花园的片子。

正如很多影评所说的那样,相关题材和拍摄手法在一些成熟的电影市场已经不算新鲜,单从形式而言也算不上高质量。

它最可贵的地方是情感表达。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一部电影拍出来并不容易,导演母亲说的每一句话都直击中国同性恋的成长和家庭环境最真实、最私密的软肋。

这种真实和无力感一定得从最真实的生活细碎记录中提取,而后再剪辑,才会做到如此自然;任何专业演员或拍摄团队都不可能能还原出这种真实感。

或部分影评所质疑的任何诱导性拍摄都无法做到这种程度。

短短20分钟的语音和影像,导演敏锐地找到了最脆弱的那个情感切入点,撕开再放大。

它立足于时代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超越了导演的个人拍摄动机或所谓中产属性,表达得足够典型和立体。

它所还原的是我们这一代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对父母形象的最大公约数。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短评

光影的效果还不错,直接对话的呈现让人看到不同的个体共享了同一种家庭的苦闷挣扎。但是旁白并没有什么思想深度,甚至是有些幼稚,只能说声音蛮好听的。结构上觉得有点散。导演的男朋友是真的蛮帅的。这个“望”倒是做得挺好的。希望导演未来有更好的作品。

8分钟前
  • 光明期待者
  • 还行

看的我热泪盈眶,太痛苦了,真的太痛了。东亚传统家庭孩子出柜的缩影,母亲在极度不接受的状态中失控。这种和家人坦诚时的痛苦和勇气不是矛盾的。让家人感受到羞辱感受到自我自责的痛苦,同样连结着我们。我永远爱着家人,希望你们把我当成可爱的孩子,永远去爱,不好吗?

1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还没有B站女同拍的vlog 好

16分钟前
  • otapple
  • 较差

像一种心不在焉 当我望向你时耳边响起的是另一个时空的你的声音 尝试交谈却得不出答案//真切得像在心口剜下一块//近似的乡音让我想起曾经试图和父母讨论过类似的问题 当我还不是很确定的时候我想知道如果我是他们还爱不爱我 得到了和片中类似的答案 大概当时他们也因为我的提问而警铃大作 试图和我探讨自然界的寻常规律 也许也是因为爱我 他们停止了争论停在一片沸腾的沉默中//我们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却想要呆在一处 他们和我都很难控制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7岁以后的我会成为谁//我从来没有后悔走出温州 可偶尔也会害怕他们失望//其实我无法接受将她称为室友 当我望向她的时候我确定她也会望向我 这种笃定过去没有//但如果对面是妈妈爸爸呢 他们会失落会恼怒会厌弃地撇开吗

18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无病呻吟,没内容。 感觉现在很多人拿着这个相机,能拍出差不多的作品。一星

23分钟前
  • -yec
  • 很差

好喜欢啊,痛苦、撕裂但拍得温柔、举重若轻,私人影像就应该是这样的啊😭👊真的不懂以前看的某些影展获奖短片自诩“私人影像”的是在拍什么,优质vlog都算不上吧…

26分钟前
  • 小林绿子
  • 力荐

如此私密,如此迷人。大陆的同志大概都会走这么一遭,渡劫似的。

30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推荐

和镜头语言相比,文本反而是有些生硬的。谢谢我的妈妈,她对我说,只要你过得开心就好。

35分钟前
  • 了了
  • 还行

没有想过会是取向认同的家庭故事,完全私人的片段剪辑,本身其实很清淡,但是流露足以打动文化圈的真诚。生活本身并没有那么美好,镜头赋给了它不真实的梦幻质感。不管25岁前,25岁当下,还是25岁以后,will you look at me,始终的问句

40分钟前
  • 黄黑角质酸
  • 还行

真诚的私影像,经由时间的洗涤,每一寸胶片都熠熠生辉,同对话交叠出生猛的互文,因而也折射出目前中国式家庭的普遍困境。

45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小孩子以为大人不会幻想,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发现大人也是靠着幻想在生活。// 并咩有什么深度可言。画面是伪纪录片文学镜头套滤镜。// 主题甚至和同性都没什么关系,无非是人物靠什么支撑走下去。这里放在同性可以增加稀缺性来提升最终产品的稀有性罢了。 用自己的“所描述”的独特来证道整个社会是歧视少数派的。难听点就是「万一获奖了,顺道立牌坊」 @2022-06-06 15:12:49

48分钟前
  • 知难而退
  • 较差

生活的“吉光片羽”与一次母子间的私密对话 从轻松到沉重 作者试图以当下为基点与过去对话 并且试图理解未来 在水下跟随父母游泳的镜头最为感动 他们就那样快速地前行 而我在身后伸着小手想要抓住 一群蚂蚁在蚕食一条死去的野猫的镜头让我回想起第一次遇见树立的时候🎉

52分钟前
  • Francis
  • 力荐

零碎的,与母亲揪心又崩溃的对话。胶片拍摄使得日常美得不可言喻。

53分钟前
  • 邦德兔
  • 还行

莫名想到了《月八日记》,画面真美。评价这种极其私人的影像我会有压力,因为作者血淋淋得把心掏了出来。最后妈妈撕心裂肺的哭泣不可能不让人堵得慌,但我的冷漠还是大于了同情与难受。不懂开头介绍朋友是干嘛。“男同与母亲”是亘古不变的母题,多兰已经举重若轻了,我们仍在铁屋呐喊。我在期待2.0的讨论,它给了我0.5,落后了二十年。

57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中文名和英文名连在一起看 蛮有意思的

59分钟前
  • KAPO
  • 还行

也许暂时还需要藏在摄影机背后,但小螃蟹依旧决定勇敢地循着羊水的暖流洄游。

1小时前
  • 字母君
  • 推荐

矫情又做作,木卫二的评价太有迷惑性了….

1小时前
  • 哈比比
  • 很差

声画不对位的处理,让这看起来更像是录音对话的私人整理。而这些对话,对身处此刻环境的我们来说,太真实了。

1小时前
  • sam
  • 还行

短片本身1星,勇气分加1星,感情分再加1星。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非要的话,那我套用一下我学电影期间某香港导演对我习作的评价:“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太单一了,我看不到太多你拍电影的能力在哪”。感情上很能共鸣,类似这样导演和母亲的对话,相信都发生在超过90%的同龄人身上过。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被还原,还是很受触动。而且导演也很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最私密的片段纪录。能看出来作为摄影师的他对影像的感知和审美,但又不觉得太惊艳。大部分的质感都是超8胶片所带来的。在这样一部配画面诗朗诵的电影里,画面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导演念白的写作水平又实在是有点拉。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

1小时前
  • Unbeliever
  • 还行

#RIDM大银幕# 超8确实是伟大的发明

1小时前
  • 顗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