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把外语片名翻译成中文后依然很精彩且令人信服的,很少见。
但7月份于国内上映的《黑帮暴徒》更名为《救赎》却深得我心,这部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聪明地通过改名绕过了壁垒森严的电影审查,成为惟一一部可以在国内放映的本届奥斯卡获奖影片。
支持《黑帮暴徒》更名《救赎》,除了对电影局领导的认真负责表示认同外,更多的原因是,我觉得《救赎》比《黑帮暴徒》更能直观地表达电影主题。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黑帮电影,而是一部饱含感情、弥漫忧伤的男性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一部催人泪下的文艺片。
很佩服导演加文·胡德,他了解商业电影应该用怎样的一个开头来吸引观众。
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黑暗色调的小镇,酒吧里随时可以爆发的赌博和打斗,几个黑帮青年在头目的带领下在杂乱的街道上招摇过市,在地铁悄无声息地将锐利的刃器插入被抢劫者的心脏……在影片开始的15分钟内,影片散发的暴力色彩令人心悸,Presley Chweneyagae饰演的Tsotsi个子矮小却目光犀利,充满杀气。
被残暴情绪充斥的他甚至只因为一个地铁行乞的老乞丐不友好地看了他一眼,就尾随至荒野处试图将其枪杀。
然而,在打伤一个女车主抢走她的汽车,并在汽车座位上发现一个婴儿之后,Tsotsi的人生之路因为这个只会哭闹的孩子发生了改变,整部电影由此为分水岭,用一系列温情的镜头来展示一颗曾被暴力充斥的心脏是如何渐渐变得柔软的。
作为抢劫得来的意外“收获”,Tsotsi起初的想法是将婴儿抛弃荒野,但很快婴儿嘹亮的哭声将他换了回来。
在看完整部电影回忆起这个镜头时,我猜想,在他转身奔向汽车后座抱起那个婴儿之前,他的脑海中一定闪过一条雪亮如电的光线,这道光线刺痛了他对自己悲伤童年的回忆,唤醒了他对爱的需要和渴求,激发了隐藏在每一个男性内心深处的父爱,最主要的,柔弱的孩子让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黑帮暴徒”身份,而将他还原成一个介于少年与父亲之间的普通男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强者身份不止可以用来掠夺和毁坏,更可以用来给予和保护。
自此,一个中国电影关注熟悉的杀手与美女的故事模式开始了,不过在《黑帮暴徒》中,美女变成了孩子,不过这不重要了,导演似乎更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英雄美女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一个人面对他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笨拙的,这种笨拙便于让人发现他的本质。
每次看到Tsotsi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在硬纸袋里拎着走来走去,或者手忙脚乱开一个罐头给婴儿喂食时,我总忍不住想要暴笑,一面看着画面上这个像保护幼崽的公狗一样窜来窜去的家伙,一面在心里讽刺他“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被逼无奈的Tsotsi终于去做了一件看上去无比愚蠢的傻事,潜入女邻居Miriam家中举枪逼着她为自己抢来的孩子喂奶。
善良而镇定的Miriam,躺在怀中的幸福的孩子,让Tsotsi产生了幻觉。
家庭、母爱、食物、温暖……这些他所缺失的东西,仿佛通过那个孩子一一实现。
而Miriam家中的用废玻璃自制的风铃,他认为是垃圾,Miriam却告诉他,风铃可以看到奇妙的闪光,听到悦耳的声音。
对一件事物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使得Tsotsi明白了,贫穷和苦难不是自己施暴的理由。
因为那个老乞丐“活得像狗一样耻辱”,他险些结束了他的性命,而老乞丐只想置身于温暖阳光下的愿望,也让他顿悟,自己以前的黑帮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
在和同伴潜入婴儿父亲的家,准备再次抢劫的时候,他发现了布置温馨的婴儿房,本该在这间房子享受安逸生活的婴儿,却因自己的行为剥夺了这个权利。
痛苦的Tsotsi这时候已经不舍得归还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婴儿,但良心又逼迫他不得不这么做,为此他枪杀了残暴习性未改的同伴,他不愿意在伤害了婴儿的母亲之后,再让婴儿失去父亲。
仓惶逃走之后,他到Miriam家中取出了婴儿,在归还婴儿之前,他拎着婴儿去看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荒野外累积的水泥管道。
Tsotsi在用这种方式和婴儿告别。
在将婴儿送到院门口的时候,犹豫良久,他按响了门铃,警察也包围了过来。
举枪的警察,闪烁的警灯,因为仇恨他而变得无比激动的母亲,在紧张的气氛下,他紧紧地搂抱着婴儿。
最后,被他救过一命的父亲从他手中接过了孩子,而他却悲伤得不能自己。
从影片开始的至暴,到影片结束的至柔,两钟风格的反差,使得影片的“救赎”主题变得清晰无遗。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才完成自我救赎的话,那么《黑帮暴徒》中的Tsotsi,则是良知的复苏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忏悔,这种救赎同样撼人心灵。
除了暴力和救赎这两个主题,影片还有一条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爱。
一个黑帮暴徒对陌生婴儿的爱,一个有着自己孩子的女邻居对完全与自己无关的婴儿的爱,失去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痛彻心扉的爱……更深一个层次,是Tsotsi对被自己打伤的朋友的爱,是父母对Tsotsi的爱——尽管这种爱以原谅的形式体现了出来,可是谁能说原谅不是爱的一种?
在黑帮电影的幌子下,《黑帮暴徒》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大爱”,一方面驱散了生存之艰难带来的痛苦,一方面也缓解了社会矛盾的激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Tsotsi和富贵家庭最后完成了孩子之间的交接,不仅意味着两者的和解,也意味着两个阶层开始懂得互相理解和认识。
《黑帮暴徒》所体现的责任感,使之和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一样,成为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大片。
《黑帮暴徒》。
7分。
加文·胡德编剧、导演,普雷斯利·奎文亚吉、特里·费托主演作品。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那一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格外闪耀。
凭心而论,就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情感渲染上而言,它还远远不够,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片。
普雷斯利饰演的南非黑人小青年阿飞19岁就加入了黑帮,带着几个小弟整天在外面游荡,看到有钱人就上去抢劫,其中有个叫布彻的小弟更是二话不说就动手杀人。
一个大雨夜,阿飞独自一人来到富人区,抢劫了一个黑人富太,在对着富太开了一枪后,他抢了车扬长而去,然后被车后座的婴儿啼哭声惊醒。
从此生活多了一个累赘。
用婴儿的纯净来唤醒恶人的魔性,是许多文艺创作者惯用的套路,这正是本片救赎的主题。
它之所以没有经典到让人痛彻心扉,是因为救赎还有另一种更惨痛的方式——死亡。
在南非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个叫索斯的青年,混迹黑社会,以抢劫偷盗为生。
他的脸整天都是阴沉的,为了抢钱,他和同伴们捅死一个中年男人,为了抢一部汽车,他毫不犹豫地向一个妇女开了枪,甚至对同伴,下手毒打也决不手软。
这一切,都和电影名字“黑帮暴徒”十分匹配。
然而,就在索斯正要离开抢到并已经撞坏的汽车时,他发现车里原来还有一个婴儿。
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了?
没错,你今年应该还看过一个港产的搞笑电影《宝贝计划》,可能还不只是似曾相识——你甚至还可以顺那里一直把情节猜下去:那还不就是那样啦?
又是孩子唤醒了暴徒内心的良心,然后人性开始苏醒,最后这个暴徒弃恶从善!
对,你也猜对了,的确就是这么简单的情节,这么简单的故事。
甚至,电影里的婴孩也没有港片《宝贝计划》里那个婴孩那么神通广大:可以在该哭的时候哭,在该笑的时候笑。
整个电影只是在表现,这个没有笑容只有阴霾的人,面对一个孩子,他的心是怎么软下来的。
一开始,他弃车要走的时候,并没有想带走孩子,只是孩子的哭声太大,他的心一乱,便把他给带回了家。
次日早上醒来,他在迷糊中记得床底下袋子里还有个什么:他的屋子里一下多了一个孩子!
此刻木已成舟,尽管是个累赘,他却得想办法养活这个小东西——即便索斯是黑帮暴徒,面对一个婴孩,他也没有将其一下丢掉,甚至这样的念头都没动过。
就这样,孩子的哭声触碰到了索斯心里那一块柔软的地方,接着,那块柔软还继续温柔地蔓延着。
有了孩子的拖累和牵绊,他不能像过去那样,偷盗和抢劫不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不再像机器一样地在偷鸡摸狗中纠缠、沦陷。
渐渐地,在电影里看到了另一个索斯,他不再眼神冷漠,每天戴着帽子疾步穿索着了,他的眼神开始柔和起来,步子也慢了,想起自己的童年会流泪,他甚至还会向同伴道歉!
他在慢慢地与过去生活进行痛苦决裂。
接下来,他把被自己打伤的同伴接到家里来照顾,去赚钱给那个喂养那个孩子的、被他逼迫的妇女,他还阻止同伴屠夫再次杀人……把孩子送回去的时候,他被警察发现了。
在惊恐之中,他举起了双手。
大陆在引进这个电影的时候,把电影名字改为了“救赎”,虽然避免了直观上类似黑帮题材电影,却也显得并不那么合适。
孩子的啼哭,只是触动索斯心里的那个柔软,引起他与过去生活的决裂的,还是他心里本身的善的驱使。
心里的那块柔软开始蔓延的时候,索斯想到了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还要活着?
瘫痪的乞讨者说出来的原因是:“我喜欢在街上晒太阳,我可以用双手去感受阳光的热。
”索斯重去新寻找生命里的那些“阳光”了。
大概,这样的问题,只有人心软了下来才会问——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块柔软的,如索斯那样的黑帮暴徒都如此!
翻看日志的时候发现以前写过评论,那就在这里补上吧。
===========正文分割线===========前些天,看了《宝贝计划》,昨天,看了这部《Tsotsi》!
才发现,成龙抄袭了别人的创意!
——当然,也仅仅是一个故事轮廓:坏人做坏事,抓到了一个小bb,在带小朋友的过程中,内心的善良重新萌芽,得到救赎。
与《宝贝计划》中成龙古天乐诙谐的表演相比,《Tsotsi》显得沉重且压抑。
这是两者出发点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宝贝计划》表现的是三个性本善的小偷改过自新,而《Tsotsi》则是表达在弱肉强食的黑暗中人性的救赎。
我不喜欢把《Tsotsi》翻译成《黑帮暴徒》,因为tsotsi并不是黑帮的成员,他们的残暴只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杀人,或者被杀!
《救赎》倒能表现出故事的目的:内心的自我救赎!
故事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tsotsi的残暴,以及他所处环境的恶劣。
从地铁上捅死人开始,到狂揍自己的朋友,毫无理智的抢车开枪射人,直到最后开枪打死自己的朋友。
tsotsi和同伙的残暴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
为了让bb喝到奶,tsotsi习惯性的拿着枪去逼那个妇女的场景,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压抑的气氛不断累积,到最后tsotsi抱着bb被包围时,更是到了高潮。
更凸显出“善”的伟大力量。
全片对白不多,演员的表演就尤为重要。
男主角的表演很精彩,很到位,杀人时的残暴麻木,对着bb时的温柔,放回bb时的如释重负,都表现的很好。
片尾抱着bb那一幕,没有一句对白,却把内心挣扎,痛苦,得到救赎的内心斗争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动。
该片获得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陈凯歌们要想拿到小金人,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色彩运用上,不应该放在唯美的打斗场景上,而应该放在人文关怀上,靠感情靠故事去感动人,而不是色彩景色动作!
昨天晚上看了这部电影,觉得这小子不是渐渐的回复到人性的真善,而是内心深处就保留着人性,才能在偶得一小BABY的情况下,被唤醒了那份感觉,哪个人愿意做刀头舔血的人,如果能过安逸的生活,没有人会放弃,今天杀了一个人,明天就变好了吗?
那也是有条件的,有些人照样手段残忍的对待任何人和物。
本质不同而已。
渡可渡之人。
2005年南非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今天在金砖国际电影节上补看。
发现2010年我国曾引进发行过,那时片名叫《救赎》,《黑帮暴徒》可能是港台的译名,原片名《Tsotsi 》,是片中男主角的名字。
中规中矩的黑社会片,集中描述人物的悔过与救赎。
该片的南非导演从获奖后就到了好莱坞发展,近年的《金刚狼》、《安德的游戏》、《天空之眼》等美国大片均出自他的手。
这还是胶片时代的产品,查它用的是柯达35毫米5212、5217底片拍摄,虽然转成了数字拷贝,还是能给人一些不同于今天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影像特点。
第一个感觉是镜头不像现在那么总是在动,长镜头, 移动镜头也少得多。
数字技术免去了胶片的昂贵和长度限制,摄影机灵活多了,但似乎也失去了些过去的稳定之美。
第二个感觉是我们好像丢失了一些胶片电影对画面构图及光线使用的精心与考究,特别是人物肖像的光线雕刻。
看这部时隔十二年的老电影时, 随着剧情的发展,时时出现的那些精心组织的画面构图和光影处理,稳定、简洁的镜头组接,以及丰富的影像质感和层次,给了我许多不同于今天数字新电影的感受。
这让我想到:今天的电影工作者们,千万不要被数字技术带来的简便惯懒了,惯傻了;不要把百年胶片时代积累与达到的高质量的影像造型的艺术技巧与手法扔掉啊!
那是电影艺术最独特与最美的地方,是它得以独立存在于人类艺术之林中的根本!
“Tsotsi”,南非俚语,指贫民区的小流氓小混混,同时也是本片男主人公的“名字”。
本片的另一个译名“救赎”,比较贴切的反应了本片的内容,一个街边以抢劫为生的小流氓在一个婴儿身上找回自我,完成救赎的故事。
同样的题材,如果是香港片或好莱坞的片子,我会说老套,不过,南非的背景使得本片有了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本片荣获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Tsotsi和婴儿相处的6天是逐渐找回自我,找回尊严的过程。
一开始刻意的隐姓埋名,因为小老师说他不知道尊严而恼羞成怒;与残丐的对话,“如果一条狗被打断了脊梁,它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他仿佛是在问自己生存的意义;在给婴儿取名时,他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戴维”;归还婴儿后,他终于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影片的结尾给了人们一些希望,我也许太悲观了,我觉得用死来完成救赎更为彻底。
基督教说人生来有罪,而儒教则说人性本善。
男主人公的本性善良,所以才不忍扔下婴儿,结局却是一个基督徒式的忏悔,这是一部东西方都能引起共鸣的片子。
南非,让我联想到的是黄金、钻石、艾滋病、种族歧视、高犯罪率,一个遍地是黄金却又到处是贫民的地方。
影片用贫民窟与高楼大厦的对比告诉了我们这个贫富悬殊的现实。
贫穷使那些在水泥管中长大的孩子逐渐失去了尊严,泯灭了人性,成为了一个又一个tsotsi。
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影片中的一幕幕是那么熟悉。
看看我们身边日益增多的抢包族,还有那些满街乞讨的小孩吧,他们就是我们的tsotsi。
也许你认为他们好逸恶劳,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强行征收,他们辛苦一年的工钱被包工头以各种理由克扣,还有那些血汗工厂,他们的工资甚至买不起一件他们在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
贫者益贫,富者益富。
真正需要救赎的是富者。
周日和老公闲来无事跑到华纳影城想选一部片子消磨一下午后时光。
在一堆好莱坞的片子里,看到了这部《黑帮暴徒》,其实多半是冲着他是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一个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在黑暗的社会最底层中长大,生活让他成为一个靠偷、抢过日子的小混混,那几乎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如果不是那个BABY的出现,他也许会继续过着那样的生活。
但是就是那个不会说话有婴儿激起了他心底深处残留的人性与善良,一切都映征着那句老话:人之初,生本善。
人性当中的温暖之处总会战胜那黑暗的一面,这似乎就是这部电影想说的。
看完之后,觉得片名译为《黑帮暴徒》并不贴切,那四个人算不上黑帮,其所为也够上暴徒,或许是为了刺激票房??
不懂。
這部戲觸動了我的神經, 是它所說的人性。
有時候, 我們常為了錢或是工作, 令自己的眼中沒有了某一些的東西, 如對人的憐憫、關懷、生命的意義或是你存在的目的。
當你什麼也沒有, 是否真的什麼也沒有呢。
世界, 不會為你一個而轉, 而是你如何去幫助這個世界去轉, 或是盡你所能去令事情變好而不是變壞。
"只要我的手感受到溫暖, 對於我的人生已經很足夠"
开始我以为看错了片子,我想看的其实是好莱坞的黑帮片,于是边看边想:如果不好看就退出来删掉。
很遗憾,我很快忘记了这个念头,因为它没有让我不看的理由。
甚至于好几次我都被男主角感动了。
我不认识他,不知道是不是本色演出,这个其貌不扬的黑人小伙眼睛里蓄满泪水的时候还是蛮有感染力的,虽然这个角色起初是那么不尽人意的混蛋。
刚刚在豆瓣上搜了一下,大惊,原来这片是06年oscar最佳外语片!
仔细回味了一下,这片子在技术方面中规中举,甚至整个故事都很平淡,是经常被我们看来看去的老一套。
但是演员还不错,不算惊艳,足够合格。
那么这样一部片子得oscar还是有点差异,莫非06年全球范围内没有比这更好的片子了?
这也太平淡了吧?
给了它4星的评判,在我不知道它已获殊荣、它是来自南非那个遥远国度的情况下。
就好像在大街上捡到一个小孩,发现他居然会算术,正高兴呢,得知他原来是远近闻名的大名鼎鼎的神童。
这片就这感觉!
本以为会是一部《上帝之城》,结果是一部《小蝌蚪找妈妈》。
开头很美~ 一切闹剧都是贫富悬殊の社会所造成!
这个主角真的很棒,故事简单而吸引人最重要的就是主角的真实感,和其他配角的表现。这个头脑简单的黑帮暴徒,在慢慢发现自己的良知,也不让人觉得突兀。又让我想起了中国电影的形式化,演技固然重要,但是太凸现演技反而弄巧成拙,真实感不光是技还有心。
太平庸了吧~
多久前 买碟看的 、
莫名其妙,黑帮居然还喜欢孩子,猎奇片
—那你怎么会做这些风铃呢?可以卖吗?—卖出去过几个,不是很多。—一个卖多少钱?这个。—五十。—五十?就这么几片破玻璃。—你只能看到破玻璃。—你能看到什么?—颜色、光亮、铺洒在你身上。你看不到吗?一位非常不称职的酒鬼父亲给孩子带来了灰色黯淡的童年,一位婴儿让其重生。
南非的电影不错,但没找到共鸣的点!
之所以获奖应该是反应了比较真实的社会和人性吧
悔改和救赎要是这么简单我们早就世界大同了,同样是讲犯罪问题,《上帝之城》和《月光男孩》就要真诚得多。略微让我们了解一下南非的一些社会问题算是有点意义。
还是会让人想睡觉。
其实挺喜欢电影刚开始展现的画面感,我靠,后来完全不能理解主人公的思想啊,为了个孩子,不毫无道理的把自己同伙干了···我勒了个去
你不能把腿还给她,就把还在还给她
略显单薄
挺烂的片。演员群丑,故事转折突兀,俗不可方物。要深度没深度,要剧情没剧情。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里估计算烂的翘楚了。
配乐很强大、摄影还行。而影片所谓的救赎主题,简直不值一提...
故事单薄,表现力弱。这片子是怎么拿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黑人小孩好丑
好像不是英语,但是有几句是英语。我也不知道,完全听不懂。汽车的方向盘是在右边,是英国的规矩。南非也和英国一样吗?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觉得。2008.8.4
故事太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