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粉丝,但是不影响我看完以后的感觉,毕竟我对路理的感觉是:他是一扇窗口,米砂和莫醒醒的眼神总是穿过他互相看向对方。
尤其是转学后的米砂和上大学的路理重回天一演蓝色理想的时候,莫醒醒在来的路上因为父亲病重在路口转向,画面交错,戴着面具的“埃拉比索”就是最明显的那扇“窗口”——“他一定不会像我这般丑陋”“我不配做你的朋友”埃拉比索这个可悲的不愿与戏剧主角相认的形象是谁?
米砂想重逢的人是谁?
路理劝解莫醒醒没用为什么用“米砂”的名字去写信就有用呢?
整个影片的镜头语言、美感是我没想到的,镜头想说的“言外之意”非常丰富。
虽然因为是回忆,剪辑非常跳跃非常破碎,好像她们一步到位浓缩了极强烈的情绪反应。
影片回忆开头,醒醒走回家上楼推窗的长镜头大概就是一篇序幕,在那个长镜头里面会看到无数之后剧情的“触发点”。
莫醒醒在非常难过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大的打击在等着她,有时候我也会…口不择言在朋友情绪低谷的时候说出更让她伤心的话,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情绪上的暴击是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米砂,是路理,是他们说的。
所以莫醒醒才会一下下吞下那些巨量的悲伤,包括米砂也是她介意或者说在乎莫醒醒和路理那些额外的“联系”,但是她也不会说出来。
青春期或者说敏感的少年男女其实都很擅长把痛苦咽下去……试图去自我疏解去说服自己并不在意,I don't care很多时候都是“我超在意的”。
不过剧情真的……实在是太极端化了,悲伤之后一定是更大的悲伤,而且有些情节设计和最后一段雨夜的人物反应也很无力理解。
比如路理去找米砂想让她稍微和醒醒交流一下,米砂觉得自己不去打扰更好,醒醒最后靠着路理假借米砂名义写的信重新振作。
这里米砂已经成了醒醒一种类似“信仰”的支持,但是米砂居然真的没去和她交流让我很讶异。
可能醒醒想的有一部分是对的,什么都有的人和什么都没有的人很难走下去,米砂甚至死讯都是……从米砾那里知道的,写到这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难过然后能做出为了让别人振作冒名写信这种事、无论怎么样都很稳定的路理,在雨夜突然那样刺激醒醒。
他在发泄完情绪后又好像“突然清醒”赶紧抓住醒醒抱住她安慰她,但是见到米砂来了他依然没松开手,米砂的误解<醒醒的痛苦,但是前面都那样歇斯底里地表达自己不想,而不是顺着去安慰醒醒,现在又来这样的选择,非常割裂。
可能路理只是那一下,短暂地发泄了一瞬间,意识到自己这样说醒醒真的会崩溃所以选择补救,但是这一刻他确实选择了“责任”而不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最想要的“自由”。
反派两位蒋蓝阿布,非常凶残非常可恨而且是确实干的很过分,最后他俩归于平淡在面馆然后希望米砂原谅……米砂和醒醒都应该被你两道歉!
米砾路理也是!
偷人家东西八百年以后才还!
自己不说有男朋友!
不揍本人去侮辱人家妹妹!
米砾很好笑,他一撩头发我们就开始笑,前面还因为他喜欢蒋蓝生气后面看他去和阿布打架又好了,后面还拄着拐去找妹妹,算他这个哥哥当的好(虽然我老觉得他是弟弟哈哈)只能说确实是时代性很明显的原著IP但是接下来想说一些非常喜欢的镜头1.暴食症后,路理去找到米砂,两个人回来米砂醒醒超开心拥抱,镜头一切,醒醒后面米砾,米砂后面路理这个镜头实在是太隔墙花了2.米砂抢校领导话筒大喊蒋蓝偷东西霸凌,可能有一点是因为她快转学了(虽然她不愿意)但是那种情绪上的发泄,结合剧情,我真的觉得她跑的非常轻快又快乐校领导追米砂撞到醒醒,我脸上和醒醒同款笑容哈哈(不过马上急转直下真的我服了)3.路理在客车上给醒醒掖完衣服看米砂真的是非常……我真的觉得他很明显并不是把醒醒当做一种责任一种愧疚,这里他下意识地去照顾她然后偷偷拍米砂睡觉,其实就能看出来他是把醒醒当朋友的,更别说后面他非常努力地想让醒醒“醒醒”,所以雨夜我真的很无语4.整段他们去海边玩的镜头非常非常安宁又纯粹的美丽,值得放进巫妖命匣永久保存的记忆,如果是我可能真的会日日夜夜怀念那一小段闪闪发光的快乐日子,如果翻转那枚沙漏真的能回到一个时间点,我相信她们也会选择回到这里——————以及最后的最后,三角这件事,米砂的质问很明显“为什么路理知道你的病?
”(为什么不让我知道?
如果不是我看见是不是你要瞒我一辈子?
)“我在你眼里就这么不可靠?
”(我也可以帮你我也可以带你去医院?
为什么不告诉我?
)很强烈的……女本子既视感,所以最后雨夜对我来说是很强烈的三个人的ooc,可能只是为了刺激醒醒然后让路理救她一次真的再也不欠?
还是觉得很无语但是镜头我真的给满分拍的太好了是剧情的问题,很多特写全景各种视角,都拍的太好了。
回忆里一切都泛着淡淡的微光,朦胧是因为遥远,明亮是因为真的足够灿烂。
“你好,我是米砂”“……莫醒醒”
对这本书,可以说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深刻复杂的情感。
沙漏是我看的饶雪漫的第一本书,在新华书店二楼,彼时我还在读杨红樱,但是被书模美丽的侧脸所吸引,背景是黑板,第一感觉就是优美带着一丝神秘,没错就是现在的我一直迷恋的幽玄感。
似乎很惊讶于记性这么好,我记得翻开的第一部分就是阁楼上的莫醒醒,厌食暴食交替,火腿肠加一锅米饭的吃法,那种冷静疏离脆弱厌世,仿佛贴合到了心脏某个角落,那样的文笔和一行行文字后的黑白背景,我是喜欢的。
慢慢读下去,就是我的五六年级,那是一本描写十七岁故事的书,饶雪漫的所有故事都是。
“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
”十二岁的我看了很多十七岁的故事,那时候五年还不是一晃而过的事,于是早早成为了“关于青春的知识与青春无法共存”中的青春的知识的人。
她的代表作是左耳,可是无论读几遍还是没什么太多共鸣,我的最爱还是沙漏,是第一本也是最喜欢的一本。
她描写了醒醒和米砂的友谊,她们的美好与分离,她们是彼此生命的光,刻进了彼此的生命里,能够照亮一辈子。
关于每个人为第一视角的故事,都是那么鲜活灵动。
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又像醒醒,又像米砂,但鉴于我大大咧咧的性格,还是偏向米砂多一点,事实上前段时间测出来也确实是ne fi 为主要功能的enfp,实在是很符合,醒醒则很像fi ne的infp,黛玉。
题外话一下宝玉是enfp,黛玉infp也确实天作之合了。
我认为这整体是一个很温和柔软细腻,如同柔软河水一样流淌的故事,她没有实质性的太多伤害,没有太多男人介入,更多是由女孩子的灵性灵魂为主导,或许这也正是我喜欢的原因。
像鹿又像猫,她们都是坚强坚韧勇敢的,也都是明媚而忧伤的。
沙漏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
事实是看完电影我才看懂这句话,也才更清晰地了解了这个故事,其实明明这三部曲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是我都游荡在整体氛围中,却并没有仔细跟着每一步的情绪体会其中,似乎每一部她的书我都是如此,一是因为没有相似经历所以无法轻易就感同身受,二是因为如果太投入进去我恐怕会沉陷其中走不出来,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我不会将感同身受感性度拉太高,搞不好会抑郁,毕竟是青春疼痛文学。
然后我发现这样的习惯伴随了我所有往后,所有感情中我都会开启这样的机制和习惯,以及我选择理科而不是文科的理由是我要是再文一点恐怕会深陷感性走不出来,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ti为fi的保护色,也就是我的表层人格为ntp的原因。
但这本书的底色到底是温暖的,暖洋洋的,就像电影最后的场景一样,夕阳下两个笑得很明媚的女孩,因为只要她们在一起,就是照亮彼此的明媚的。
soulmate,心底的太阳,这就是沙漏的故事。
电影里有一句说到了我心上,曾经以为人与人就是走散了,不会再回头,或者说有过美好的回忆就是幸运,但更多的是住在心底的人永远不会分离。
我一直认同挪威的森林里经典的“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但是这里我还想再加一句,就是,“住在心底的人会在彼此心中再相逢,这何尝不是一种重逢与永远在一起呢?”所以关于爱,到底还是向内的故事吧,我的亲人,相爱的朋友,或是无法相见但彼此牵挂的伴侣。
那种感情是一种力量,是“缘”,或许它会让我们在现实中再度触碰彼此,又或许它让我们在梦中,在意识中继续触碰,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也就是亦舒所描述的“生命只需要好,无需长”。
在很久以后,这个世界变成了自然再度摧毁包围的景象的时候,人类文明逝亡的时候,我与我爱的人都是尘埃或者更消散的东西。
而在那些之前,如今的当下,拥抱过,亲吻过,看着过彼此,以及文字手机或脑子记录下这一切,反复被拾起,被遗忘的时光,存在着的当下,一秒一秒地度过、感受、流逝,这就是生命。
以下剧透,谨慎观看,个人分析,不喜勿喷 (揭露大量细节)---#关于两个女生为啥会这么好:1. 米砂看到醒醒被霸凌听到她妈没了,我感觉这可能是见义勇为可能是同病相怜(都没妈),她去帮了醒醒,然后就是两人一个宿舍,米砂展示了对这个自己帮了却对自己漠视的女孩子的好奇心于是选择跟她坐在了一起 2. 醒醒听到米砂和蒋兰对话,劝离开醒醒,但米砂有性格不受蒋兰摆布表明立场爱跟谁玩跟谁玩,醒醒有些动容吧那 3. 手机事件,莫醒醒的视角感觉好像站在讲台上接受审判的是自己或者听了刚刚米砂的表明态度,就站起来帮忙了。
4.米砂觉得醒醒好像开始对自己改变了因为手机事件,但此时醒醒胃痛,去医务室了,醒醒还是拒绝想让米砂远离自己结果半夜看见米砂守在自己床边,很感动,但内心的自卑还是让她说出了,离我远点,直到米砂说“两个人被孤立就不是被孤立”,两人走到一起。
#为啥蒋蓝欺负醒醒:原著小说里这个比较清晰,两人从小的友情后来因为很多事情变质了。
但电影里,我感觉蒋蓝一上来说的话都跟莫醒醒那个英雄妈妈有关,应该是莫醒醒有加分走后门进的,但其他人包括蒋蓝自己不是,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因为蒋蓝好像说了这几年好像都是这样,所以推测出醒醒应该是一直靠加分得利,蒋蓝嫉妒+积怨颇深。
#路理、米砂、醒醒三人关系:路理每次叫两人都是先叫米砂,后叫醒醒,然后无论何时看米砂眼神都不一样,dv画面里一开始是两个女生,最后镜头都会推向米砂,最后一个dv里镜头只有米砂,所以路理喜欢米砂。
路理对于醒醒,是出于醒醒妈妈救了他的愧疚,片子里第一次路理去醒醒家,导演啥也没给,就给了一个路理看见醒醒妈妈遗像的画面,而且最后雨中他和醒醒的争吵,说的都是他对醒醒的亏欠。
而且重点来了,路理对于醒醒的眼神永远都在闪躲,对于米砂就是害羞。
路理总是想把醒醒从孤单中拉出来,所以他让醒醒加入话剧团,我甚至在想最开始路理选米砂当女主除了米砂真的不错以外,有没有可能是想接近醒醒,然后弥补她,因为站在他的角度很难开口说你妈因为我去世了,所以他只能隐忍默默帮忙,而且他也很难跟米砂开口说他害死了醒醒妈妈,他不敢接受米砂,即便他其实也知道米砂喜欢他(背那段能看出来,米砂把头靠在路理肩上,路理感受到了也没说什么,米砂走了,路理也没追只是呆呆看着远去背影),我觉得他不接受不是不喜欢而是不想再让3人团体变成2:1,醒醒是落单的那个(这个有一幕镜头,就是路理知道米砂被“性侵”后跑去看米砂?
然后看见了醒醒落单的背影,这个信息点很明确,后面米砂路理四手联弹的时候也有,路理看见醒醒孤单离去的背影),所以我个人是很能理解路理隐忍的理由。
如果你因为这说他是中央空调,那我想说,他是还是个高中生,请换位思考!!!
所以一开始就不是啥燃冬,我感觉说燃冬就是来纯黑的,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关于两次车祸:我感觉就是为路理“还债”的设计吧,巧合一样,同样的方式。
#关于郎月婷是谁的问题:这个点是我第一遍就看明白了的,因为在换装那就给很明显的提示了,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而且这个电影感觉就是故意要做两个女生活成彼此的感觉,所以找了跟醒醒很像的女演员来演,而后,给了无数的细节点,让大家认为郎月婷是“醒醒”,最后揭秘是“米砂”。
#关于周一围:演的是江.爱迪生,是醒醒的老公,在弄清楚死的谁后,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周一围一开始上来就说你是我老婆最好的朋友,说明死的人是他老婆,最后墓碑也能看出来。
#关于成年路理:我觉得颓废很正常吧,腿瘸了,也没办法继续导演梦想,活的没有原来这么有理想了,很奇怪嘛?
其他没什么就是配音有点出戏。
#关于两个女生为什么决裂,又因为路理和醒醒吵架分开?
首先,我觉得摔沙漏那,有句话是:我不能跟你做朋友,因为我一无所有,你什么都有。
这点前面铺垫很多,在米砂被“侵犯”以后,米砂爸爸来了,醒醒很落寞的走掉了,结合前几场戏,我觉得是米砂当时被混混围攻的时候,醒醒虽然很怕但还是出来救了米砂,那时候的她俩只有彼此,醒醒觉得只有我能保护你,我也会保护你的感觉。
但后来看见米砂还有个爱她的爸爸,自己只有酗酒对自己不闻不问的爸爸,心里肯定有落差吧,我是二刷才注意到醒醒在那揪的不是心而是她之前救米砂时脱掉的扣子,二刷看到那的时候真的很难过,感觉只有醒醒一个人伤心的世界达成了。
然后醒醒看着路理和米砂四手联弹,自己走掉,虽然是醒醒送米砂去的,醒醒希望米砂好,但那一幕醒醒在剧场楼梯上的仰望,感觉就是孤独的,所以洗手的时候,才把已经恢复好的手又贴上了窗口贴,至少感觉还是有人温暖的。
所以在两人打完架找家长,两个父亲不同态度后,醒醒崩了,因为在她心里她再怎么想承认和米砂的友谊是平等的,也没办法了,因为他的爸爸向米砂爸爸低头道了歉(如果不能理解米砂爸爸为啥怪醒醒的,我只能说你的童年比较幸福),所以醒醒才说出我这段开头的那句话。
至于为什么最终选择分开,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因为“三角恋”,我看了一些姐妹的评论,我也觉得是因为米砂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那个,这个点在米砂转学后路理去找她的时候,她说“也许我不在她会更好”(我非常能理解米砂说这句话的心态,因为如果醒醒是因为家境原因,那其实这种压迫感就会在方方面面带给醒醒,所以米砂觉得自己的出现就会让醒醒难受,所以她远离她会更好),且我感觉是因为再次有了这个想法,所以才决然离去的,因为她雨中举伞的时候并没有生气,而是含泪微笑,我感觉是一种死心(对路理)+放心(对醒醒),就是自己远离醒醒,醒醒会更好。
#关于我最感动的点:我最感动的是米砂说的所有话,醒醒都还记得,还记了十几年,每一个细节,甚至妈妈的衣服都还原了一摸一样的。
虽然剧情有点老套,但真心觉得不牵强,不断连,不碎。
最后,希望沙漏越来越好,票房大卖!!!!!!
一、青春的无力与伤痛年少时,我们以为能够掌控一切,却不知道一直靠得是父母。
那时的我们忍受着恶劣环境,受人制约,想摆脱却无力摆脱。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如“我的命从来就没有属于我自己”,“我觉得我们已经很乖了,为什么不喜欢我们呢”的感慨。
蒋蓝欺负莫醒醒,是因为蒋蓝看不起她,莫醒醒进入重点高中靠得不是自己,靠的是母亲见义勇为;米砾也被势利的蒋蓝嫌弃,因为他只会花父亲的钱,还吹嘘自己的父亲,最后被打的很惨;米砂和莫醒醒想要向蒋蓝代表的恶势力讨公道,一直没成功,只能由长辈出面解决问题,摆脱不了家长和权威的制约。
二、成年的沉默与隐忍青春是鲜明热烈的,而成年是沉默隐忍的。
莫醒醒的母亲和父亲吵了一架,随后出事儿了,父亲以为是自己的错,酗酒度日;米砂的母亲因为追求梦想离婚,想把孩子们接过来,中途意外去世了,父亲接受不了事实,欺骗孩子。
成年人尔虞我诈,没有什么感同身受。
相比之下,莫醒醒和米砂是非常幸运的,莫醒醒填补了米砂母亲的角色,让她解下了紧扣的扣子,她演出的肖像总算靠近了母亲;米砂使莫醒醒理解母亲获得重生,发掘了莫醒醒心灵手巧的优势,使她成为设计师。
朋友是“一起被孤立就不算被孤立”和沙漏上的“Please Be Brave”,最大的意义在于缝补过彼此的人生。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校园环境,伤害已经发生,就没有原谅的必要了。
人们往往会选择沉默与隐忍,而不是忘却与原谅。
父亲重提母亲时,蒋蓝请求原谅后,换来的只是米砾的“别原谅她”和米砂的“我不稀罕”。
三、三个人的关系路理帮助米砂将晕倒的莫醒醒抬到了医务室,米砂本来想感谢他,但他悄悄的走了。
米砂出事后,父亲带她找上了办公室,莫醒醒在门口落寞的看着,路理气喘吁吁地赶到楼梯的拐角,阳光照在身上,他落寞的看着她们。
一起玩耍时,路理主动拉起米砂的手,米砂拉起莫醒醒的手。
米砂和莫醒醒在台上玩耍,路理在底下摄影,米砂一不小心掉了下去,衣服撕坏了。
路理轻轻的接住了她,莫醒醒细致的为她缝补。
米砂主动的体验莫醒醒的痛苦,路理接她回去。
米砂请求路理背她一程,乖乖的依偎在路理的背上,走了一会儿便对路理说到此为止吧,停了一下,自己走了回去,心中对路理说“醒醒以后就拜托你了"。
米砂和路理拥抱在了一起,路理在后面默默的跟着看着。
米砂回忆海边玩耍,三个人开始一起跑,随后分开了,最后跑在了一起,画出了沙漏的形状。
米砂和莫醒醒关系好时,路理只是远远的陪伴。
两人关系破裂后,路理接住了风光无限的米砂,也照顾了一蹶不振的莫醒醒。
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停留在高中,高中后分道扬镳,直到成年后再次相见。
四、米莫友谊的破裂最主要的原因是莫醒醒的不配得感。
开学被欺负时,她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反抗。
米砂第一次到访,她因为父亲跑了出来,沮丧地说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这为友谊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莫醒醒父亲向米砂父亲道歉后,她的不配得感爆发,直言一无所有的人配不上什么都有的人。
其实米砂一直惦念着莫醒醒的好,曾大方地表白莫醒醒,只是莫醒醒太不自信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环境和阶级的差异,米砂第一天坐车上学,她从南京来天中是为了寻找母亲,可能不久后会回去。
而莫醒醒第一天得面对繁杂的家务和酗酒的父亲,她属于小镇。
两个差异巨大的人,哪怕不会闹矛盾,也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分开。
更重要的是,米砂每次为朋友打抱不平,父亲总要把错误推在莫醒醒身上,而莫醒醒的父亲觉得是他们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家长心理地位的不平等破坏了友谊的平等。
另一个微妙的原因是路理的加入,三个人的友谊注定是拥挤的。
他为了回报母亲的救命之恩一直照顾莫醒醒,比米砂来得更早且更了解她,这让米砂产生了嫉妒心理。
父亲去世后,路理怕莫醒醒想不开,紧紧抱着她。
恰好被米砂看到了,看到这一幕后她更加失落伤心,失落在自己不被需要,伤心在自己的位置被路理取代,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她认为自己不在莫醒醒会更幸福,扔下花默默的走了。
五、埃索拉比和影片结局“艾索拉比死了”“沉默着的悲伤更悲伤”“有些人终须告别才会成长”“如果你不介意丑陋的我,给我一次挣脱牢笼的机会,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来过”话剧中,女主哭诉着负心的埃索拉比,只期盼埃索拉比归来。
女主是米砂,埃索拉比象征着莫醒醒。
埃索拉比戴着面具狠心离开,因为他怕女主不能接受自己的伤疤,这正是莫醒醒内心真实的写照。
米砂有两次告别,第一次是刚开始演戏看到的门后的母亲,母亲给她沙漏温柔道别。
最后一次是米砂幻想穿着莫醒醒的衣服表演,看到了台下曾经缺席的莫醒醒,她们握紧了彼此的手,相视而笑。
虽然米砂与母亲,莫醒醒再也没见面,但她们在米砂心中依然重要。
埃索拉比的扮演者是路理,他暗恋着米砂。
他坚持用DV记录米砂,排练时深情望向米砂;米砂第一次见路理小鹿乱撞。
笑意盈盈地回应着他。
雨夜他看到了到访的米砂,最终搂紧了莫醒醒选择了责任,没有奔向朦胧的爱情。
他不肯摘下面具,不敢表达爱意。
他是隐忍的压抑的。
相比于米莫炙热的友情,米路晦涩的爱情终为遗憾。
米砂和莫醒醒离开了故地,唯有路理留在了再见米砂的教室。
电影的第一视角是米砂替莫醒醒送终,重游故地回忆过往。
她还回了莫醒醒的车,搭上了路理的车。
此时此刻,她已对过去释然,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感情和接下来的生活。
六、电影主题电影又名“Reversed Destiny”,米砂和莫醒醒彼此逆转了不幸的命运。
一个沙漏99秒,虽然友谊会在99秒后结束,但倒转沙漏后,事情就会发生转机,人生因此重启,我们可以重新面对一百分的人生。
人生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普通,往前走,不回头。
再回首,我们会发现曾经拥有便是最大的幸运,住在心底的人永不分离。
或许我们不再重逢,但沙漏会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
青春这件事,是不能坐下来认真回忆的。
就像,如果你走进电影院,看一场关于青春的电影,看的是电影,脑子里过的却是自己。
那段说不清楚,满是情感,容易受伤,又最天真灿烂的时光,终究如流沙,随风散了。
莫醒醒再也没有见过米砂,曾经以为永远会是好朋友的人,没有好好道别,就再也不会见到了。
那种浓烈到可以缝补人生,拯救对方的感情,突然,就结束了。
电影从米砂的视角铺开,用成年的米砂视角讲述这个故事,对于我来说,代入感太强了。
一个已经再也不会轻易展露情绪的成年人,怎样看待青春期的自己和故事呢。
莫醒醒酗酒的父亲,被孤立霸凌的处境,如果没有遇到米砂,她又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路理如果没有遇到米砂,会和莫醒醒在一起吗?
米砂呢?
如果没有来过天一中学,她的人生会有变化吗?
但幸好她们的人生有这场相遇,幸好她们一起走过一段时光,幸好在她们那么年轻那么勇敢的时候,她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彼此最坚韧的支撑。
米砂看到了莫醒醒最脆弱的时刻,莫醒醒也看到了米砂心底最深的伤。
这些大人们只会说是孩子太矫情的事儿,在青春期里,是一个人多么难过去的坎儿。
曾经在住宿学校被整个班级女生孤立过的我,真的很像抱一抱醒醒,像米砂一样,告诉她,一起被孤立,就不算被孤立。
只要有一个人愿意站在自己的身边,人生就会有希望。
所以那场雨中决裂的戏,看得我好心疼。
心疼莫醒醒,她明明受伤了,却被爸爸拉着去道歉。
心疼米砂,她明明不想走,却被父亲安排着转学。
心疼曾经淋过雨的朋友,也心疼再也回不去的自己。
都说青春疼痛电影,青春疼痛文学,有没有一种可能,青春期真的蛮疼的,只是我们都忘了。
我一直在想,那个青春期的我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我还是我,她也还是她,可是我们却再也不是我们。
这种岁月不再,物是人非的割裂感,就像在一个人的青春期和中年时期砌了一堵高墙。
路理变成了路老师,米砂也不再是活泼开朗的米砂,他们的人生都变得沉静,波澜不惊。
唯一露馅儿的是米砂抽烟的手。
电影里的莫醒醒走了,她要求米砂送她回家,她人生的最后时刻还在怀念那段最浓烈也最真诚的友谊。
而活下来的人呢?
还有很长的人生要走,还有很多时光需要经历。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吧。
导演用暖黄的主色调讲述了米砂主观回忆里的故事,最后又用找回来的DV来证明回忆原来真的发生过,真的很美好。
这个视角转换非常妙。
邱天和包上恩两位女演员也找得很好,她们从外形和气质上都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但是海边互换服装的那场戏又看到了演员的可塑性。
这个桥段是我想给导演和作者点赞的地方,真的很懂青春期啊!
青春是这样一座花园,远远看,那里鲜花盛放,灿烂无比。
但是走在花园里的人,才知道,那里遍地荆棘。
没有人能毫发无损的走过那座花园,如果有人很你一起走过,请一定不要忘记。
也谢谢你,L,谢谢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很可惜,我们没有一起看这部电影,但这就是人生对吧,我们都在远方,好好活着,这样也很好。
1 她有了她,她也有了她。
莫醒醒有了米砂,米砂也有了莫醒醒。
六月初夏的一个傍晚,南京闹市中心一家老戏院,电影《沙漏》路演场。
我坐在倒数第二排,黑暗的放映厅里,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也发出了欢叫。
多美好啊,当一个生命个体找到另一个生命个体,当一个朋友找到另一个朋友,当一颗心找到另一颗心,当我遇到了你。
——这就已足够,足够让这小小的卑微的孤独的生命,欢欣、喜悦得想哭。
在看《沙漏》的过程中一直在假想:莫醒醒的生命里要是没有出现一个米砂,她该是多么孤独啊;米砂的生命里要是没有出现一个莫醒醒,她该是多么寂寞啊;米砂与莫醒醒的生命里要是没有出现一个路理,那会是多么苍白啊。
幸好她与她,她们与他,都没有错过这一场相遇。
幸好有你,“我最好的朋友”。
2 我是有些羡慕甚至嫉妒米砂与莫醒醒的。
我度过了一段漫长又孤独的读书时代,我的青春里没有多少关于“朋友”的印记,归根于很多缘由:单亲家庭、搬家、转学、颠沛流离、生性疏离…… 这些种种原因,让我的童年以及少年时期其实并不快乐。
所以看到《沙漏》里这样美好的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我是艳羡的—— 她坐到她旁边,伸出手来自我介绍,两个人一起被孤立就不算被孤立;她在夜色氤氲的树影下低下身来,帮她宽松而不合身的校服裙摆的腰际别上发夹;她与她换上对方的服饰、发型、打扮,一起去海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把那一枚小小的透明的珍贵的沙漏送给了她;她找到她,奔向她,拥抱她;她为了拯救她而手握尖刃,纵使鲜血淋漓;她与她互相给予勇气,携手向前方一起活了下去;她在舞台上念着台词发光,目光却在寻找着台下的空席;她与她曾誓言般地说着“我们不吵架,不撒谎,不分开”…… 这些细细碎碎的情节,都好动人啊。
就算我是男生,也在这些此时此刻,被共情与代入了这两个女孩的生命线。
我们每个人能长大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长大”是多么侥幸的一件事啊。
若在这侥幸长大的过程里,还能更侥幸地遇到这样一个朋友,该多庆幸。
无论米砂,还是莫醒醒,亦或是路理,他们或许就像是星河里的小小行星,他们短暂交会,交相辉映,照亮过彼此,这就足以叫人热泪盈眶了。
特别赞同的是电影里这样一句——“衣服可以缝补,关系可以缝补,人生也可以”。
她缝缝补补了她的人生,她也缝缝补补了她的人生。
两个各自破碎的人完成了对彼此的缝补,其实就已经很圆满了。
3 电影《沙漏》里有许多独具匠心的巧思与设计,比如“猜角色”,先走的那个人是谁,留下的那个人又是谁;比如,对离散结局的暗示与伏笔。
那天海边,三人离去,风乍吹起,那一顶小黄帽被风刮走,孤孤单单,飘向天际。
看到电影尾声,听着片尾曲,我回想起了这一幕—— 其实,这一顶小小的小黄帽啊,被命运无常的线拉扯着吹走的小黄帽啊,隐喻的就是这两个女孩终将分崩离析、南辕北辙的,友情。
所有的青春都是用来告别的。
说着“我会一直陪着你”,说着“不吵架,不撒谎,不分开”,说着“这一辈子都不会分离”,说着“永远在一起”,无人知晓当沙漏碎裂后,大雨洗刷过的操场,那竟是她与她,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了。
就像饶雪漫给《沙漏》片尾主题曲《最好的朋友》里写的那一句歌词,“我看见你义无反顾,朝着我反方向奔去,留我在杂草丛生的青春,红着眼独自回忆”。
亲爱的米砂,亲爱的莫醒醒,我也好想“穿越时空,好好抱一抱你”。
不用难过,不要遗憾,不要叹息,这并不是你的错,你们没有错,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人生的无常,但无常的,才是人生啊。
只是时间到了,只是你们在一起的缘分到了,你们的音乐停了,你们的船靠岸了。
无论友情,还是亲情,或者爱情,能陪伴彼此走过一程,就已经很好了,不是吗。
哪怕最后,你们还是没有失而复得,没有重逢,没有再续,没有happy ending,没有再见过面,但你们还是活成了彼此,不是吗。
你们带彼此走过最难忘的人生旅行,然后在彼此身上留下了最珍贵的纪念品,这已经很棒了,不是吗。
亲爱的米砂,亲爱的莫醒醒,我想你们也比我早就已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我亲爱的女孩们,不要伤心,不要哭,在“友谊”这份人生答卷上,你们都付出过真心,都曾闪闪发过光,都已经相亲相爱过啦。
纵使很多年后,满身囹圄人生疾苦也不要紧。
——从前那些细密绵长、温柔贴肤、暗澜潮生的日子啊,只要一想起,或许会落泪,但也或许会微微笑起来吧。
#电影沙漏# 这部片子围绕着醒醒,米砂,路理三人的高中青春生活而展开。
用倒叙的手法,以米砂的视角从醒醒去世回到原来的地方开始回忆与醒醒的点点滴滴。
在当时,3个人的家庭各有各的遗憾与无奈。
在如此条件下的3人,青春期的懵懂,相互的救赎,成为了本剧的亮点。
校园的霸凌,亲人的逝去,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电影《沙漏》不仅让人回想到了我们那时的青春懵懂,也让现在的我们懂得了去珍惜当下的友情。
这个电影还是很会在学生之间搞热度的 要求学生帮忙搞热度。
然后我我就不喜欢给你们这种搞宣传 唉 123456789凑一下140个字吧。。。。。。。。。。。
啊啊啊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阿巴巴巴巴巴巴巴啊巴阿巴巴巴叭叭叭阿巴巴巴叭叭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去
其实,《沙漏》要讲的东西《七月与安生》早在八年前就完成了,但是,《沙漏》选择再讲一遍,我想那一定有她非讲不可的理由,然而,我并未寻到,或许,这只是编导共同执念的衍生品,一次失败的影视化,一个既不明媚也不忧伤的错乱故事。
女生间的感情奇奇妙妙,互相妒忌、互相爱护,可以分享全世界,但有些东西连碰都别想碰,一旦碰了,天崩地裂。
莫醒醒和米砂,几乎就是这种奇妙关系的写照,一如七月与安生,学长路理在成为她们关系纽带的同时,也因萌生的爱意,渐渐的让他们站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在情感世界中,三角形反而是最不稳固的,莫醒醒和米砂各自向着路理前进,并期望成为唯一的直线,当她们发觉对方的存在时,一种混杂着牺牲与毁灭的情感顿然出现,独占与成全来回拉锯,如果这时出现外力的作用,导致误会与怀疑,那么三角形会轰然倒塌,顶点散落各处,说白了,《沙漏》就是这样的,很多青春三角恋也都是这样的。
这类故事最难处理的,不是未遇见前各自幽暗的岁月,也不是遇见后一起明媚的时光(影片连这点也未处理好),更不是回首时的释然,而是相爱相杀的细腻与心悸,以杀写爱、用爱助杀:莫醒醒和米砂的相爱与相杀,几乎全都由两个人操控,一个是蒋蓝,一个是路理,他们负责制造误会与猜忌,而莫醒醒与米砂在他们的攻势下,几乎没有挣扎、反抗、拉扯,直接宣布放弃,杀与爱都悬了空,好似她们的情感并不重要一般,又仿佛她们的遇见只是为了那一场“我送你回家”。
我不知道《沙漏》(小说)算不算青春疼痛文学,但至少,在我这,《沙漏》(电影)既没有青春的明媚、也感受不到疼痛的触感,它就像一杯放了灰色粉末的水,硬说自己是咖啡。
朋友是片方牛马,强烈要求我去看,为了女孩子的友谊!
我去看了。
看完我一把年纪哭成狗。
即便有很多恶评,贬低我们曾经喜欢过的青春疼痛文学,有时也羞于承认我们看过很多饶雪漫,但真正的勇士要面对过去,我们喜欢过饶雪漫的作品,这说明里面必定有曾经打动我们的地方。
女孩子的友谊实在是太好了!
很多影评说看到中间害怕有燃冬剧情,但这是恶评不是真的!
三个主角三条线,醒醒和米砂的友谊,只有年轻的时候才每天说永远…醒醒和路理,这是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米砂和路理啊,在满是刀片的电影里品出一丝丝甜…过于戏剧化的冲突让人难以接受,但现实中其实也是麻绳专挑细处啊朋友。
短评里说,让混混和蒋蓝锁死哈哈,想起来当年最怕饶雪漫文里出现姓蒋的女孩,就怕女主角倒霉。
校园霸凌者的道歉,退学嫁给面馆老板混混儿子继续卖面这个结局还是不够爽啊(开面馆招谁惹谁了),当然太爽了变成以恶制恶也不太能过审。
现实中能得到道歉的又有几个呢…艺术作品就是要弥补现实的遗憾啊。
另外,结合最近玫瑰的故事,我想到其实青少年需要正确死亡教育。
有人说看见的是爱情,有人说看见的是校园霸凌,可是难道不是这些事情才凸显出几人友情的珍贵嘛?互相想着对方的友情才是最最最珍贵的。
双女主的形象和演技是看完全片的唯一原因。
曾经的青春疼痛现在看来怎么那么矫情一般。是不是我长大了变老了。曾经一个讨厌我的女生借给我了三本沙漏,她一直讨厌我。但每次都会耐心给我讲题还会和我聊天。感觉在外人面前和单独和我相处判若两人。这难道就是青春的感觉吗。现在想起来还挺好笑。
嘿嘿有幸参加了南京路演场,青春片就应该交给女性导演来拍,因为只有女性视角才能把女生友谊的镜头、青春期情感的悸动刻画完成的这么细腻、美好。虽然是双女主,却没有雌竞那一套,两个女生相互治愈的戏份我太嗑了。邱天的演技很让人惊喜,不管是哭戏还是发病的地方,都让人心疼。包上恩特别干净,有些角度总让人想起陈都灵。而黄明昊演的路理,也是表现的刚刚好。
相比男导演,女导演镜头拍出的女性角色关系会更细腻,但整体故事脉络上交代相对简单点,“沙漏”作为题眼去突出「时间」下物是人非的变化,用大量捕捉的校园空镜头去展现三人间纯粹的友谊,光影的情绪感营造的很有意境,同时为后面关系出现裂痕埋下伏笔。陈昕崴演坏女孩莫名想到《少年的你》里面的周也。包上恩真的好美,表演也自然流露;米哥角色太废,人物太单薄。片中两个女孩对母亲在其童年缺位产生的隔阂和遗憾被不断的放大,两位父亲的固执、大男子主义与母爱缺失造就了她们的不幸福,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会伴随人的一生,有时候难得的友谊比钻石都要珍贵。
因为宣传统筹是我的朋友,送了票所以去了看,多给一颗星!也没想到哭成了狗…高中生处理问题就是挺幼稚的,路理堪称时间管理达人哈哈~女孩子真可爱啊,未来可期!
寒假里争取每天看一部
好熟悉的青春疼痛风格 仿佛都能透过这些影像看到当时印着彩页的那些小书
呃……
邱天是新人吗 在她的脸上同时看到了章子怡和周也的影子今天闲来无事 点开影片 没想到真看进去了导演的镜头语言是成熟的 包括少年时期惯用的日式汽水滤镜和鲜艳明丽的调色的确建立起整部作品的鲜活调性(但过于朦胧的光晕真的不算一种视觉污染吗)演技方面 莫醒醒和路理全程游离 让米砂的个性凸显出来 包上恩的演法是细腻的 短发造型温婉 就让这个角色与主角团显得不在同一图层【希望我们缝补过彼此的人生 总有人会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影片做的最好的 是两个女孩之间隐秘而深刻的感情 米砂的话语直白 莫醒醒的出现填补了她母爱缺失的那一块空白 女孩间木瓜般的清甜情愫 导演拿捏地非常到位(路理根本就是个男闺蜜吧 黄明昊天选内娱妲己)【听我一句 大陆院线 耽美看郭敬明 百合信饶雪漫】
诚然百合线是蛮大一个亮点,虽然也没有那么放胆爱,但感觉一些细节也比《小白船》更贴实,包上恩演得很可爱很灵。但真正的重点应该是已是台湾人的余静萍的摄影,这个项目round了这么多年,换掉明星导演和寻找素人的执念,反而感觉完成度比荣获金马新人导演的前作《左耳》更高,还有一点点对于原作三角关系的解构(解构成两岸关系了可还行),如果纯看摄影和双女主表现完全没问题的商业作。
两位女主真是青春气息逼人,尤其是包包。至于青春疼痛的情节不想说了,雪漫阿姨再多扑几部就老实了。
诶,这俩女主角到底是啥感情啊。真的好青春咯噔。
故事不咋的,但是拍得很美
拍的非常细腻,特别喜欢三个人海边的戏。
没想到我竟然整个看完了,没想到我竟然是青春片的受众群体,电影的前半段真的感受到了醒醒和米砂,米砂和路理,路理和醒醒的三向奔赴。至于蒋蓝和阿布,我祝福他们永远在一起,千万别分开。
一直对国内青春片有偏见,看完我觉得还行啊,比想的好看
青春疼痛文学。很破碎的几个人……画质拍的很好,剧情破碎不知道是不是要适配青春疼痛,但是总体观感还是很不错的。
作为有经历的我来说已经哭死了,尤其是最后那个记录片
剧情很紧凑,且异常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