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熬着把26集看完了, 冲着王宝强和张国强的品牌。
结果,无比后悔,20多个小时啊,这简直是生命的浪费!。
整部戏充满了拼凑感,及其不严肃。
台词前后错乱、道具极不正常、情节无比虚假。
戏一开始我就对那把狙击枪充满疑虑,我不知道二战的时候到底中国战场有没有那样的狙击枪?
日军有没有用过可以用三八大盖子弹的西方产的狙击枪。
直到我看到有个访谈说,那把枪是王宝强偏爱的,在集结号中用过的,导演专程花了好多钱开拍后很久从北京给他调来的。
我吐....难道?
这是值得夸耀的?
集结号是解放战争后期,王宝强当时不是演狙击手,这枪可以用的???
基本上二战只有两种主要的步枪改型做狙击枪,一种是德国的毛瑟98 一种是美国的珈蓝德M1,那时候步枪共同的典型特征是前护木很简单,单薄,不可能有电视剧中那种厚的滚圆的形象,貌似还有孔?
我不是一个军事迷,但我有一些普通的历史军事常识,抗战后期,国军换了美械装备,可是国军用的居然是抗战前的德式钢盔。
新四军手里的冲锋枪也有很多是德式的,抗战后期时候,新四军有那么多德式冲锋枪么?
另外,电视剧里面最混乱的是人数和时间,人数来来去去是那么多,不管号称多少人,顺溜一会儿总共打死了七十多个鬼子,一会儿三十多个,一会儿又一百多个。
时间上还是三十多个出现在最后。
黄庄战役三天后军区就开会,可是顺溜已经被魔鬼训练一周多了。
荷花的哥哥死了,荷花去找顺溜,顺溜一共参军大半年,而后来,又说荷花的爹妈2年多前死的和她哥哥一起。
至于顺溜把狙击枪当突击步枪使唤, 一个人打一个中队一天,二三百人的部队打日军一个联队,小黄庄一开始说损失很大,貌似只剩几个人了,后来又说死了才十几个人......太不严谨了搞笑的还有,部队门口挂的牌子是:“国民党陆军第五十五师”?!
令人发指啊!
这样的牌子谁见过?
这样的道具水平是不是该枪毙???
细节就说到这里吧,反正数不胜数。
至于情节,更不能说了,整个一个捏造加拼凑,毫无真实感。
屠夫的家远离集市,一直想不通的人忽然想通了,检讨表情像玩儿,还说深刻。
莫名其妙来个记者,一点都不像新四军,活脱一个爱撒娇的大小姐。
我们不是不允许艺术加工,我们也不是不允许一部好片有些细节的瑕疵。
我们不能容忍的是用不正经的态度去面对那么正经的主题。
战争,到底是件民族伤痛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主题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那就是认认真真,这部剧毛糙的吓死人,荒诞的吓死人,难道这就是编剧导演对待所谓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正剧的态度?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
怪不得,我们没有靖国神社。
还好,我们没有靖国神社,不然,说不定也变成了一个笑话。
当然相较手撕鬼子,发胶高跟鞋这种超神只能算微神吧。
比如第10集:日军以为包围了国军2个嫡系团(实际只有共军2个连)结果攻了几次没攻下来。
2个连表现出的战斗力,火力密集度大大超过了日军对国军2个嫡系团的预计。
而是明明可以通过军装就能辨别出是共军还是国军。
现在国产抗日剧比较尴尬:如果按照还原敌我伤亡比1:7那没法看,只能强行把我军战斗力拉高。
若不是因为喜欢三营长,根本都不会继续看!
要不是因为看到最后,浪费了时间和心情,根本连骂都懒得骂!
剧情太弱智太变态了!
为了救一个小司令员的老婆,连大司令都出动了!
关键害死了我们优秀的三营长!
而且变态导演把三营长的死设计的那么惨,那么傻,临死还说半天。
最后还站起来中一枪!
气死人了!
后来把我哭的稀里哗啦!
不是煽情删的好,只是因为对三营长有感情而已!
三营长牺牲后,这剧就该结束的!我认为后面全是多余!
这么垃圾的片子是不该看的。
只是它仅仅有那么一点点好看的地方,被拆的零零散散。
和一堆垃圾变态剧情一起。
断断续续拖拉看的最后,越觉得是个烂片!
"我真是信了你的邪呀,枪都不会拿,讲起射击来一套一套的”“老子真是信了你的邪,排长向文书报道,还跑步”“对对对,光荣的死球了!
”“你一个马屁能拍两次,两次都还不一样!
”“这是东洋马的马粪,乡下那些土马,绝对拉不出这么精神的粪……”“晴空一声霹雳响,老娘生下陈营长。
”“顺溜啊,顺溜啊,那要是在水波梁山,那就是小李广花容啊,张弓搭箭,那就是百步穿杨啊。
”“不要出声,不要动,动一动你小命送”“天上一个大雷,地上一个二雷。
晴空一声霹雳响,轰轰烈烈搞一场”“傲得像飞机,犟得像头驴”“你家族上好歹也是教皇帝的,虽然教着教着把人家的江山给教丢了”“翰林真厉害,连地球是圆的都知道……地球在哪儿呢,我咋看不见呢?
”“兄弟,你知道吗,我要写检讨书了,是书面的,这我必须得穿上军装啊。
这写检讨就是学文化,学文化我不能光个膀子吧,光膀子太没文化了。
”“标题:检讨。
我参军大半年了,但是思想觉悟没跟上,组织纪律涣散,我有个人英雄主义、流寇残余,如果不思想悔改,必将成为新四军的败类,被革命队伍所抛弃。
钦此。
”这段话一定要看动态的,一脸兴奋和荣耀的顺溜天真得让人忍俊不禁,“钦此”一词暴露了他完全处于混沌的真实状态。
“就是天崩地裂、生死存亡,你也得服从命令、完成任务。
”“这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然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我生是新四军的人,死是新四军的鬼。
”“这是司令发给我的枪,他命令过我,人在枪在,人亡枪也不能亡。
”“鬼子杀了我们那么多人,现在打败了,枪一扔不打了,回家。
连畜生也要回家,他们凭什么不打。
鬼子都可以回家,可我的家呢?
”“你们的战争结束了,我的战争没有结束”“这枪是从你心窝子里长出来的,枪瞄准的时候,天塌下来你感觉不到,地陷下去也不关你的事。
你的呼吸,你的眼睛,你的心肝,你的性命,统统都长在这枪杆上。
”
顺溜电视剧我只看了几集,但原剧本是一口气看完的。
从看过的几集来说,跟剧本差别非常大大约我看的是第一版的吧。
原剧本(其实应该算大纲)非常好娱乐性和应有的戏剧张力都很足真的是让你一会儿捧腹一会儿垂泪的朱苏进确实是nb人(有兴趣的给我发信,我可以转发)。
除了刻意夸大夸大新四军的武功,这个其实也没什么,老美拍了多少yy片了,就不兴咱们拍一部?
何况这片子恐怕没几个人会当真实历史吧?
顺溜让我感动的是人在责任与情感之间的挣扎和抉择,特别是顺溜伏击时听见姐姐被蹂躏的桥段,可以当成剧本写作课的典范教材了。
这些精神层面的纠结,不管是国军、共军还是皇军其实是普适的。
而且对日军的描绘,剧本中是很不扭曲、努力表现的,某种意义上说,朱苏进对日本人的精神是有推崇的。
电视剧里,很多东西没表现出来只能流于表面的热闹了。
至于军迷们纠结的细节,呵呵,对这些问题我只在乎电视剧自己怎么定位,如果丫非要定位成“严格按照史实,绝无bug”类似《拉贝日记》、《贞观长歌》这种(吴子牛那句“鸡蛋碰石头,至今还是笑谈”)打脸党们请奋勇冲锋吧,不抽丫抽到脸肿成馒头,请不要罢手。
如果是团长还有顺溜这种,只要没有过于离谱(顺溜中,一人打死上百人击退n次冲锋,这就叫离谱;南京中,角川自杀,这也叫离谱)就别太纠结了,犯不着。
好歹也费了两天,看完了《我的兄弟叫顺溜》,垃圾是垃圾了点,说两句吧。
感受有三:一、这是一部数字上漏洞百出,场景上穿帮不断的电视剧。
这主要是编剧不行。
开始的几集,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数字的错误。
跟顺溜一起被日本狙击手埋伏的班长,不知道究竟是一班长还是二班长。
三营长明明是命令一班长跟顺溜一起去勘察车辙,结果顺溜回来之后,三营长向陈大雷报告说,顺溜回来了,二班长牺牲了。
晕死,到底牺牲的是一班长还是二班长?
整部电视剧,这样的错误随处可见。
最恶搞的是关于陈大雷的六分区到底打死了多少个鬼子。
记得一个场景,陈大雷吹牛说六分区打死了七八十个鬼子。
没多会,顺溜跟别人说,他参军半年,一个人就打死过一百多个鬼子。
这就让人奇怪了,难道说顺溜来六分区之前还在其他部队当过兵?
这些低级无比的错误说明了一点,编剧编故事的时候看来喝高了。
太粗线条了吧。
再说说穿帮吧。
最后一集,荷花送顺溜去南湾码头,有个镜头,荷花做出奋力划桨的样子,可是镜头一转,划桨的居然是顺溜,荷花淑女一样坐在船头。
靠,蒙太奇啊?
二、这是一部四处模仿,学什么不像什么的电视剧。
这是整个制作团队的愚蠢。
学《亮剑》的粗线条,却丢掉了《亮剑》的狼性。
虽然假摸假样地颂扬所谓的纪律性,可是这个纪律性,怎么看怎么别扭,明明是把一个人变成一个杀人机器么。
学《士兵突击》的不抛弃不放弃,却整个把不抛弃不放弃变成了两个拧种,从头到尾,就没看到过智慧哪怕是小聪明的场面。
学《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华丽战争(这个战争场面也不华丽啊,似乎就是几个场面,反反复复地放来放去,也不烦得慌),却丢掉了《团长》的大格局和深邃象征性。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非得生搬硬套搞一些新词。
比如什么“大司令”,咱家只听说过司令、总司令,从哪来个大司令?
土匪也没这样称呼自己的吧。
三、这本该是一部有所突破的,有许多看点的电视剧,却变成一出肥皂剧。
当然,这是导演的无能。
其实这部电视有许多可以大肆渲染的亮点,不明白导演为啥就看不见。
比如说:狙击手的对决。
顺溜和日军狙击手本来可以有好几场精彩的对手戏。
可是这几场你看被导演拍成了什么熊样。
第一次交锋,还算差强人意,第二次交锋整个被三营长抢了风头,第三次,也就是生死决斗的那一次,日军狙击手居然就那样轻而易举地被顺溜一枪托干掉了。
我就想啊,导演你干嘛要安排个日军狙击手还不给人家戏份,当耳朵摆设吧。
在比如最后一集顺溜悲壮牺牲。
现在拍出来的这叫个啥啊,顺溜傻不拉及地打了几个旗,那就叫悲壮了?
就叫纪律性了?
你导演究竟想表达顺溜的机器性还是人性?
是狗熊性还是绵羊性?
导演水平太差,不知道想表达啥。
你也看看人家美剧是怎么拍结局的,不悲壮一点,最起码也得再曲折一点嘛。
还有一点,国民党军,有这么甩么?
哎,就啰嗦这几句,总结一句:这是一部漏洞百出的电视剧,一部彻底失败的电视剧,一部依旧没有摆脱低级趣味的垃圾十足的电视剧。
钦此!
都知道李欢和“中国兄弟连”里的林副官是同一个人演的,是吧?
还有他演过新三国里的吕蒙,是吧?
巧合的事极多,于是忍不住技术控恶搞。
=============================庆功访谈庆功是因为师座李欢在片尾收了淮阴城,大功一件。
国民革命军花花日报社特地来采访。
记者:师座好,最近在忙什么?
李欢:收编,抢地盘,打顺溜。
(新四军司令陈大雷:抢我的台词?
我才是收编,抢地盘,打顺溜呢!
)(记者:两边都在打谁?
)(顺溜:我!
我是顺溜….)记者(星星眼):师座气色不错啊。
当初师座第一次出现在新四军司令部时,遍山红叶给您做背景,笑得真是温暖坦诚….很多女观众当场倒戈投向我国民zheng府….(录音师干咳一声)记(正色):听说师座早在抗战第一年就与新四军合作?
李:怎么会?
记:当时您在一支叫做中国兄弟连的队伍里跟日本人打过游击,忘了么?
李:没有的事。
记:您对林云副官这个名字难道没有任何印象?
李:没有。
记:奇怪。
您跟他长得非常象。
而且年龄也符合:37年26岁,到现在就是34岁,正好啊。
李(突然很尴尬):你怎么知道我的年纪?
我还担心自己长得太嫩,担待不起少将的军衔呢。
记:哪里。
欧洲那边少将梅耶41年上尉,44年就成了34岁的少将师长呢。
您37年就挂少校衔,一点不夸张。
记:而且当年的林副官也是警卫连出身。
您说过,您手下的55师一直是委座的卫戍部队?
李:是。
但是林副官后来做了情报参谋吧。
记:另外有传说,说您的原名是李仲辛,黄埔军校6期毕业,和林副官是同学?
李:军校毕业的学生太多了,想不起来了。
记:看李仲辛的材料,您在总司令部也作过参谋?李:必经之路么。
记:甚至作战地区都是淞沪战场?
李:战场很大呀,保不齐有几个来历相似的。
记:这么相似的履历,您还不承认吗?
李:流言。
记:那么当时的兄弟连的国军和你的55师怎么都是德式装备?
委座手下只有3个地道德械师!
李(投降):那是道具太懒了….记:好吧。
我们听说除了道具以外,您周围的人似乎也挺熊包的。
李:这从何说起?
记:您的参谋长在第一次大规模战斗中,说‘师座,这南阳镇是在西北方向,而炮声是从正南方向传来的。
”他说西北的时候,指他的正左边。
谁都知道,看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如果正南方在他的正前面,那么他的左边应该是东面,怎么可能是西北呢?
李:别管他。
那个参谋长是顾长官的小舅子,我不会当真用他,顶多叫他陪吃饭而已。
记:那么新四军司令陈大雷来的时候,你就派参谋长去陪吃咯?
李:那倒没有。
我亲自作陪的。
记:师座似乎不胜酒力?
李:很少喝。
那瓶红酒都是陈大雷干掉的。
记:果然。
喝了一点儿的师座的脸上见喜色,很可爱啊....(又被录音师干咳)….师座不近烟酒,真是偶们年轻人的榜样。
李:我不是在抽烟么?
记:抽烟的人都是通过肺,从鼻孔喷烟。
师座陪陈大雷的时候,一直是从嘴里喷,难道您在装样子?
李(尴尬):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记:您知道陈大雷来吃饭之前,说了句很穿越的话么?
李:他说什么?
记:他说,关羽还赴鸿门宴还只带了个周仓呢...李:他若是关羽,我就是吕蒙。
记(突然很兴奋):那么这是您为什么NG了好几次和刘强对话的原因咯?
李:刘强?
记:就是那个新四军的一战区司令,以前又叫做鲁肃的那个。
李:啊,想起来了,他很面熟。
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他来找我吵架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叫他大都督。
记:不过对方好像认不出你来了。
李:我也不确认是否以前见过他。
那家伙土得掉渣...记:大概他长得像葛优吧。
记:言归正传,听说师座是淞沪战场这一带数一数二的颜?
李:什么意思?
记:就是帅哥―――新四军里面有一个三营长,但一嘴怪异湖北腔,连个名字都没有。
日军里倒是有两个长得顺眼的,但其中一个还是个混血?
李:你怎么看得这么仔细?
记:本职工作。
那个混血帅哥来历不明,一不打高官,二不打兵,一共才打死了二个老百姓,一个三营长,一个打酱油的排长,一个陈大雷的老婆(数手指头)...他曾经用狙击步枪瞄准过您,您知道吗?
李:不知道(好险)记:但他看了半天没开枪,这是为什么呢?
李:你说呢?
记:我猜是帅哥惺惺相惜...李:什么乱七八糟的。
我很忙,不奉陪了。
记: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李:讲。
记:最后日本人上船的时候,您说:鬼子上船了,就算淹死在太平洋也不管我们什么事?
请问从连云港坐船到日本要经过太平洋吗?
李:当然不。
记:那么为何说这话呢?
李:我把参谋长那份印颠倒的地图给他们了。
记(黑线)...
为什么是半烂片,首先拍的很烂,走光情节那是相当的多,再来,情节描写烂,该长的不长,该短的还是长,简直就是垃圾片中的垃圾,那为什么只是半烂片,因为那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没有烂片。
所以半烂片对于这部已经是太侮辱那段历史了。
可能导演太相信王宝强的号召力,可怜的王宝强可能就被这部垃圾片毁了,日本人讲标准普通话就算了,打仗还没几个人跑来跑去,算一算都不只20几个人被爆头,打完一报,就牺牲10几个,看来爆头不一定挂啊再来就是一个团就几个人排在那,比曹操几十万号称百万还牛啊最后那日语夹杂着普通话的松井。。。
你日语说不定比我还烂了。。。
其实国内这种片很少会拍的这么烂的,毕竟好题材就在那,随便怎么拍都不会是烂片,但这部片就是太想要表达那种顺溜就是神的感慨,结果就成了烂片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烂,垃圾中的垃圾。
支撑了13集终于看不下去了请导演们高抬贵镜。
你们侮辱金庸我没意见,毕竟我可以看原著,后代人可以看原著,但请你们不要侮辱这段历史,后代没地方去看这代历史的原著,拜托了
这是一部什么片子?
要表达一个什么含义?
看完以后完全不明白。
顺流是一名新四军战士,在抗日的硝烟战火中成长,为了抗日牺牲了自己的家人。
但是,他又是那么重感情,所以定要为家人报仇。
然而,在最后关头,看到司令后,他为了军队,为了党放下了个人恩怨,不过为了小小的惩戒,还是打掉了人家的旗,打破了人家的骨灰盒。
因为这样被无情的国民党军队炸死了。
所以,这片子演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我们国民党军队有多坏?
这个结局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和前面的基调一点也不一样,完全象是另一个人写的。
打卡,为三营长才看的!
很久没有追一部剧这样舍不得了,从二十集往后就不敢看了,放了好几天,才重新拾起来看完,大概因为已经看过小说有了心理准备,所以觉得还能够接受(小说里的结尾差不多,不过比起电视剧更细腻,对顺溜的心理描写更多)。
有人说烂尾,我反倒觉得,正是这个结局成就了顺溜,顺溜之所以是顺溜,就在于最后一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明明可以开枪击毙坂田,他却最终没有。
但还是忍不住想,假如三营长还在的话,会不会就能阻止顺溜呢,也许吧。
总觉得三营长和顺溜的关系才最亲密,他也更了解顺溜,是顺溜的好领导,好老师,亦师亦友。
更多的感动还是三营长带给我的,尤其是每次战斗前和司令员说的那句话,“司令员,枪声一响,我可就顾不上你了啊。
”眼含着泪光,那么动情生动,朴实真切。
还有他对顺溜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对司令员的忠心耿耿,战斗一打响后带领着队伍一次次的身先士卒。
三营长没有一个姓名,也好像是这部剧里从来没有为了自己而考虑过事情的一个人,顺溜有姐姐,司令员有家人,只有三营长的背景是一片留白,却也正是这种留白,成就了三营长这样一个籍籍无名,却有着一颗侠骨柔情的心肠的军人吧,更让我相信,在那个年代有无数个像三营长这样的军人浴血奋战,精明能干,乐观坚强,渺小却伟大。
孙逊老师实在太厉害了,三营长的口音是点睛之笔,但我觉得更打动我的,是三营长的笑容,和生死关头时深邃沉静的眼神,一种说不出的真切动人。
这部片子与其说剧情,倒不如说情感更胜一筹,三营长与司令员的战友情,与顺溜的师生情,顺溜与司令员的兄弟情,与姐姐的亲情,甚至李欢,吴雄飞这些人,也都各为其主,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处事方式,无法去评断谁的好与坏,很鲜活,很真实。
唯一觉得无法理解的,反倒是政委和大司令,几次战役一点作用也没起,好像对六分区半点感情也没有,软禁着陈大雷去救人,人没救着不说,还把三营长搭进去了,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一步片子!!
2021.4.14
By 傻逼,of 傻逼,for 傻逼。
黑友军黑的太严重了,剧情很狗血
开始还行,越看越发现看不下去了
远东狙神顺溜秒杀瓦西里!!!...
拍得这么愚蠢是怎么做到的???
极其垃圾
王宝强演戏还成啊
纯粹的王宝强,比士兵突击还倔
日本人讲中文都这么好不说,最雷人的是 都把房子打穿了都打不死一个人。。。
电视放完了,我也看完了,王宝强的演技真不是一般的 差 - - 还是本色演出比较好。
看到编剧是朱苏进这个傻X就明白此剧为何如此神奇了。
虽然很烂,但是它陪我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
只有悲剧才能打动人心,才有人性,才真实
就是不喜欢
我喜欢三营长~
开头好温馨,后来好压抑
北影厂门口依然蹲着很多人!
傻逼导演。 妈的
烦啦演的司令太好了,那时王宝强已经显露出影帝气质了。荷花妹是我小时候的女神~ps,当时还真没认出来郝蕾也在里面
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