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心里很久了,看完《美人依旧》,我只想说——C’est la vie。
我很庆幸,我是可以骄傲的讲“C’est la vie”的。
我想,这世界上的语言只有法语,可以把“这就是生活”讲得那么美好而无奈。
我曾经每日都犹如吃饭睡觉一样朗诵这样很美的语言。
我依然爱着那让我着迷的语言,并将永远爱着,即使我已经不再像那样的吃饭睡觉了。
我爱过的东西,从来都不会不再爱。
我只是喜欢,把那些我一直爱着的东西深深的葬在心里。
我是个记性不好却忘性不大的人,总会记得那些年代久远的东西正封存在记忆的哪一处角落里。
也因此,我是个重情义的孩子。
的确是这样,我不知道,等我不是孩子的时候,我是否还会如此的看重情义。
虽然,我不大会忘却和不爱。
但是,我是个懂得离开的人,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不会过期的道理。
所以,我做事从不后悔。
听人讲,人一辈子,前半生不要犹豫,后半生不要后悔。
我知道,我不得不努力的做到,整整一辈子都不要后悔和犹豫。
我一直坚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其他的女孩子是不同的。
而我所坚信的特别绝非是浮华的出众(若是那样,我实在是再普通不过),而是心底一份简单而纯粹的不凡——我小心的呵护着我的特质,并为此付出了太多连我自己也无法估算的代价。
我必须被迫直面那些纷纷扰扰的非议,我也不得不忍耐有如芒刺在背的嘲讽。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贴上“清高傲气”的标签,我只是会不那么感到委屈,而是耐心的去证明一张高傲的脸和谦卑的心对于我的意义。
所以当我看到,小菲在绝望中还那样想着——“我是特别的,我和别的女人不一样。
绝对不能软弱,不能软弱。
”即使当她发现,这多变的世界,动荡的时局和她曾经如此看重的学业顷刻间好像都失去了分量。
我想,这世上每一个女子都会在内心底这样对自己讲的。
因此,我想,从今天开始,我要坚信的是,我们这些女子如此的特别。
我不仅要更好的呵护属于我的特质,更应该去存有一颗更为宽忍的心。
太多的人曾告诉我,我是需要一个能够包容我的人陪我度过一生的。
我信。
我知道,我的特质确是需要人给予我莫大的宽忍。
只是现在,我觉得自己亦要拥有一颗更为宽忍的心。
也许,这比找到一个宽忍的心更为容易。
因为寻觅并不代表存在,也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简单。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边。
美人呐,你是一路的错啊!
那英雄他们是错了一路。
何必伤感情。
”那个躺在教堂的老妪操着一口听不出是什么戏曲的腔调,对泪流满面的小菲念叨着,如梦呓一般。
也许,只有这样迟暮的美人才会有如此这般的唏嘘感叹。
“你真年轻”,我对片子里这句出现了数次的道白才算是读懂了。
“你真年轻“何尝不是一句讽刺呢?
而更为讽刺的是,我们常常却以此为莫大的夸赞。
是的,因为年轻,我们错了,错的很糟糕,让我们在渐渐没顶的泥潭里挣扎。
“爱是不能随便的”,即使我们还年轻。
导演胡安说,“那是个让人爱慕但不能靠近的男人,在两个女人中摇摆不定,以不结婚为不伤害,只要不选择都好或者把选择留给女人。
”片中的黄先生,“他可以很天真,很风趣,甚至是很滑稽,他也可以非常庄重,非常优雅,非常伤感,他可以让你觉得如沐春风,也可以让你不寒而栗,他有很性感很蛊惑的笑容,只是这样的男人该是女人的深渊吧。
”即使如此,我依然非常理解片中所持的对男人包容理解的姿态。
描述了女人的情感无奈,自谋出路,却记录了男人的优势、迷茫、脆弱或者逃避—。
我是理解的,真的是理解的。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大男子主义的心态。
也或许,我以为女子更需要的是自我的救赎。
尽管,对于男人,理解和包容有时候意味着对于女子的残忍。
然而,怨妇,老妇,弃妇却真的似乎不太能引起我的同情。
让这世上的好女子少一些自怨自艾,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吧。
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或为了谁学会宽忍,仅仅是因为——C’est la vie.
影片给人陈腐而奢华的感觉,乱世中的没落家族上演的不伦之恋。
周迅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非常模糊,经常在抗争和妥协,理性和感性之间摇摆不定。
而片中王志文和邬君梅风度尽失,演技尽失,只会用别扭的台词互相谩骂,说对方是“腐朽、愚昧、俗气的女人(男人)”,而我想借用一下这句台词来评价这部电影,这是一部腐朽、愚昧、俗气的电影。
很早很早看的这部片.喜欢周迅,所以她演的片,我都看.这种调调的片子更是喜爱.旧时的女子,旧时的风貌,再次重现.
电影其实并不那么好看,尤其是故事的旁白,甚至让人莫名其妙。
只是电影开始的镜头让我眼前一亮,接下来的一组镜头,更无论是构图还是机位,似乎都不是中国大陆导演的风格,后来才知道,原来导演是胡安,曾经的作品是《西洋镜》,一个肚子里有洋墨水的女人。
遗憾的是电影中夹杂着矫情、含混、错乱以及词不达意的慌张,似乎并不难以起到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更难让仓促的三角关系以及带着几分鬼气的化妆吸引观众。
但终究还是想写些什么,或许只是因为实在想梳理一下电影中那烦乱的故事,或许只是因为被一张剧照吸引,周迅手拿着黑伞站在褐色的画面中,眼望着雕花的铁栅门,那身姿让人心碎。
又或许只是因为电影里的那一句轻唱:美人啊,你一路错;英雄啊,你错了一路。
爱是不能随便的,明白了的永远是过来人,从来都是这样。
“你是我的姐姐。
你什么都有,我要让你尝试失去的滋味。
我知道他对你很重要,我要得到他。
我不惜牺牲自己,我要把他从你身边夺走。
这个男人,你的男人,让我感觉到温暖。
我甚至迷恋上了他。
可是我亲爱的姐姐。
虽然我让你受伤,但是我仍然是需要你的。
你是我唯一的亲人。
唯一的。
”男人不是东西,他独自离开了。
他也带走了她的年华。
但或许他的离开是好的,他的离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他让我们重新站起来,让我们真切地牵起彼此的手。
让我们如此美丽地坐在一起。
或许该谢谢他。
在撕裂的青春画卷之后仍然会有你舒心的笑容。
这就足够了。
槽点太多,不知从而吐起。
大量的旁白支撑起的电影,故作姿态的对白,出戏的剪辑,还有演员。
大小姐的声音像含着一口痰,听得不舒服。
王志文还没有晋升为演技派迅哥,纯粹欣赏颜了文案比内容精彩的典型。
配乐感觉很出色可能是前期造成的阴影强了点,吃了个饭回来看竟然觉得还不错了结局有点没懂。
感觉大小姐自杀了……邬君梅其实挺有味道的,但是里面那个眉毛真是。。。
结尾处就挺好的这部片让我发现迅哥的身材也挺好的,以后再有人说迅哥身材不好就推荐看这部片
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不管剧情和内容是怎样的苍白和空洞,两个女人同时爱上一个男人,很俗套的一个布局。
但我一直都很喜欢周迅的电影,颓废糜糜但不低俗,亲近人心。
她的声音带有一点点的磁性,像是一坛芸年老酒,带有沉重笃定的味道,又像是四季雨水历经世事沧桑的一株中性植物,与这世间,始终保持着一种静静与之隔岸相望的静默姿态。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爱是不能随便的。
我说过这样的话精致的女人 比一个 睿智 沉稳 帅气的男人有看头而且是远比我 更愿意去注视 揣摩一个 精致的女性她们 比任何 难以匹敌的那人 更吸引我很简单 女人那些个细密的心思 是男人一辈子 学不来 读不懂的这是 天性使然 自 受精卵开始 便注定的事情 开始的时候 揣测的是 一无所有的二小姐必定是处心积虑的引诱 拦截下 言不由衷 自私贪婪的姐姐的幸福 暂且不说 爱情吧或者 一切爱情的最终 形式也不过只是焦头烂额的争取 归结到 结婚两个字上面 如果是这样 那么真的是很没有意思姐妹花 都是 这样的例子 无论你是 从小到大 锦衣华服 还是 粗布麻衣无论你的气质是 雍容典雅 还是 芙蓉出水 到最后 也不过就是 纠缠一个男人 纠结于一纸婚书上面我看中的 是最后 传达出来的 女性的坚韧 女性的理智虽然是落水后九死一生的顿悟 但是 总归是上了岸的 没有继续沉沦 我喜欢的事女子在爱情幻灭前的那种 洒脱最后 也还是担当的起美人的称呼的不是 黄先生口中那个 愚昧 俗气 腐朽的女人不是 一个 守着男人 等着结婚 失掉尊严的 女人有人说 使她最感动的画面是姐姐 脱下自己的 丝质绣花长裙 照在妹妹身上 在厅堂里 教她跳舞旋转 眼睛对着眼睛 相视而笑 仿佛 最初的情感 一样 清澈单纯 那天的阳光透过 玻璃窗 透过 飘舞的白色窗帘 姐妹花 10年离别 那混沌的 浓郁的亲情 有人说 惊蛰她的是 妹妹出场 紧致一身的淡雅旗袍 深色毛质围脖 单薄的体质 素雅却不失浓艳的妆容但我确是被 最后大家 在厅堂里 照相的场景给打动了一个需要姐姐的妹妹 和一个先前需要爱情 现在 企及亲情的姐姐殊途同归的感觉 所打动了自始至终 我一直被周迅这样一种情感所牵引 那就是 她只是想有自己的亲人 有自己的家 有真正无欲无求爱自己的人所有的女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错觉 最爱自己的人是 自己身边躺的这个人 是自己的爱人 是那个可以用臂弯圈住自己 用唇 轻吻着你的男人爱情 永远都是奢侈的 东西 保鲜期不长 而且吹弹可破末了 反倒不如这些如出一辙 惺惺相惜的女人 女人是很强大的 当她们能洞悉的时候 可以舍弃 一切只为守住哪怕一份情感 前提是 这情感 必须 纯洁 坦荡 是一种 宁静的 互相给予的感情我看见了姐姐的眼睛,我想告诉她,我很需要她相互需要的人 在一起 就幸福了
两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一个男人爱上两个女人。
故事是落入俗套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是不重要的。
这部电影,是属于女人的。
妹妹小菲是父亲与女佣的私生女,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无法得到承认,只能在父亲魂归天国之后才被允许回返故里。
这是一个倔强的女孩,不愿意认命,对照母亲的一生她不再愿意受人指使,重蹈覆辙,于是拼命学习争得奖学金为得是能够成为一名女医生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独自居于母亲的老宅中,腐旧的木板,昏暗的光线,看得见粉尘的坠落,空荡荡的屋子里光和影特别的多,那是深重的寂寞和孤独。
那座老宅给她的是整个压抑与失落的童年。
她常常怅然地想起自己的姐姐缨子。
她羡慕姐姐,因为她拥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一切,被承认,被呵护,她在成长中所缺失的一切姐姐统统拥有。
同时,她也是爱姐姐的,那是无法割舍的来自骨血的亲情。
当姐姐提出接她回到李家时,她最终应允。
那个下雨的黄昏,她撑着雨伞,一步一步走进李家,手指轻轻地叩响正门,生命与失去的岁月再度相逢。
彼时的姐姐已经是成熟而风情的女子。
云鬓高挽,长裙曳地,冷艳妩媚。
初时她会接纳妹妹只是为了能够尽早地处理父亲的遗产然后与爱人远走高飞。
姐姐并非贪图财富的女子,她的全部心念只系于那个叫黄先生的男子。
在她的臆想中如果她和黄先生远渡重洋就等于去到了一个再无纷扰的世界,两人便可永远厮首了,这是姐姐在爱情中的天真与美好。
只可惜这个男人最终也没能给。
可她渐渐发觉自己对这个妹妹的一份无法舍弃的情感,她教妹妹如何把衣服穿得漂亮,教她如何跳舞。
午后的阳光丝丝缕缕从窗户缝隙中透了进来射在地板上,姐姐脱下自己的碎花外套给妹妹穿上然后她向妹妹伸出手。
两人执手在地板上旋转,笑声在阳光里氤氲成一片朦胧的暖意,妹妹的声音响起,她说:我看见了姐姐的眼睛,我想告诉她,我很需要她。
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温情的画面。
姐姐第一次带小菲出席晚宴时,她的头发高高挽起,粉色的花朵在黑暗中盛开,紧身绣花的旗袍,然而她只是站在原地张皇地不知所措,黄先生远远地看见了她,他走向她,邀她跳了一支舞。
他在回家的路上邂逅正在文具店里挑选书包的她,他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从箱子里找出书包送给她。
她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就这样,牵扯出剪不断的纠缠的情缘。
纵然她如何想主宰命运,最终还是深陷在情欲的旋涡,无法自拔。
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她们并不清楚她们爱彼此的程度,无法割舍的亲情,漫长时光中生长于内心深处的对彼此的怜惜。
可是,对同一个男人的爱任谁都难以摆脱,彼此拉扯。
然而,时移世易,国军告急,民众四下逃亡,黄先生在拳台上落败,他在码头等待姐姐缨子,然而等来的却是李家的丫鬟,最终,他只能一个人黯然地踏上逃亡的路途。
曾经的恩怨,爱情,嫉妒,报复都化作一阵烟尘,无法追溯,守着当下的时光,纵使旧境不再,然而美人依旧,只是,这美,再不是旧时的美了。
胡安的作品。
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只是一部关乎女人的电影。
镜头旖旎,周迅漂亮,故事却是罕见的恶劣。
旁白极端松散,思路六神无主,晃晃悠悠,前言不搭后语,像初中生的日记,像方文山的歌词,像梦游。
我怀疑导演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广电总局的剪刀手们下的毒手。
原本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大雪封山,我的窗外是乡村的雪景,房子又仿佛空中楼阁,王志文和周迅站在面朝大海的阳台上看邬君梅的时候,我的房门被敲响,她披挂着一身的风尘出现了。
我一时分不出是在戏里还是戏外,混沌的感觉非常美好,所以给四颗星。
不忘记 也不原谅
如果不是周迅,只有2颗星。对白生涩,情节松散凌乱,邬君梅演技不怎样。
烂片
有深层含义吗?
周迅很美
搞不懂,totally的搞不懂
爱,从来没有随便与不随便之分
很久了。但记得不错的
邬君梅在整部戏中十分出彩的表演,盖过了周迅
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 周迅和王志文滚床单的时候,我简直是囧的N次方
邬君梅在里面的一段情色还挺惊艳地
因为三个演员看的,但编剧和导演都太尴尬了。很讨厌外国人或ABC写中国故事,那完全是臆想式的意淫。很讨厌把历史时代背景强做设定,以为“倾城之恋”,却是无比矫情。小菲口口声声要读书,但全片都是她嘴上说说,进了大宅无非就是打扮与偷情,又当又立,而灵动的周迅并不能力挽狂澜;姐姐璎子非常架空,大家闺秀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几次Pparty是完全西化的概念生硬地嫁接在解放前的中国旧社会;最奇怪的是让王志文演拳击手,还要在离开前最后打一次拳,可见导演根本看不见活人只在自己的臆想中。兜兜转转的两女争夫的故事纵使老套,好在倘若有些桥段够暧昧够情色或够虐也都好,但观感就是拧巴和油腻,幕后主创自嗨,幕前人物尴尬,观众只能如坐针毡。话说摄影很好,但仅有画面并不是电影。
青岛 那些古老街巷被故意作旧 化妆粗糙
太无聊了!独白是为了让电影看起来更文艺么?!邬君梅怎么跟面瘫似的!这是玩得小姨子的诱惑吗?!简直太烂了!没个剧情没个高潮,结尾还来了个谢幕,真是雷人!
啊是不太好看
做作未遂,商业又商业不起来,真尴尬
不错,周迅好灵,王志文好帅,邬君梅很大气。结局不错。
攒了一局好演员但做了个矫揉造作的局 有些设计似乎是在模仿张爱玲的笔调 又或者是什么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故事 看起来有些合理又仿佛处处透着不合理//几乎每个演员都是在运用自己的明星魅力 而不是人物本身的魅力 也忽然觉得这个时期的王志文要是能出演易先生 恐怕王佳芝会看起来更像只落入狼窝的羊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