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岁

那年八岁,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主演:罗京民,杜俊豪,邱林,吕亚萍,焦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那年八岁》剧照

《那年八岁》长篇影评

 1 ) 黄沙吹过的童年,倔强如巍峨山岗

《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https://www.toutiao.com/i6490525661445227022/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返朴归真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少了些许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文/武侠小王子《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REAL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不如太过于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2 ) 专访 | 杨瑾: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

导演杨瑾

书本放映《那年八岁》无锡站首映礼Q导演您好,这个结尾是原小说有的还是您自己编排的?

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拍摄镜头感觉有点梦境化。

A结尾是原剧本有的,编剧林和平老师。

结局还可以,戛然而止。

本来还有别的开始和结尾。

从回忆开始,到老了的小小带着女儿去墓前祭拜,有点老套。

结尾上学是现实。

现实里林和平老师的最后一个老师是很远的一个村子,他的老舅也在那个村子。

第二年去走亲戚听说老师去世了。

Q所以这是尊重剧本的改编?

有没有加入您理解后改动的部分?

A开始的時候比较重原著剧。

家里一些戏是表现小小比较坏,比如把那个小妹妹推倒。

体现他比较顽皮的一面,自己做了一些改变。

还有一段是对梦境的改变,有一个是他梦到妈妈的时候梦到了天上的月亮,走到一个森林里面看到了一头牛生下了一只小牛,母牛在舔小牛,我们拍摄过程中,就想这到哪儿去找一个刚生下来的小牛呢,所以我们就改了一场戏,是他妈妈在教书。

地震了,一些小孩儿进去找不到他妈妈,后来找到拉出來以后,那个房子倒塌了。

我的大学老师2006年在那儿拍过一部片子。

这个房子,是他盖的,当时建了一个学校。

学校的房顶是木头的椽子梁子。

后来被村民拆掉了就剩了一个土坯围墙,比较像梦里面的很怪的一个学校。

他们上课的时候都是土堆做的那个课桌也已经风化了。

Q爷爷的后半生也是算命为生吗?

这种类似“骗术”的职业行为在现在的农村还存在吗?

A现在这种骗术算命的人挺多啊,好多地铁站门口都有啊,农村也有。

走街串巷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可没原来的人身上的本事多。

原来的林和平老师,他的三个算命老师,都是白天走街串巷,给人算命,晚上他想在别人家住的时候要给人说书的。

有的背一个老的三弦有的是背一个梆子。

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经典名著,他们都可以说。

他们的本事特高。

中国很久以来的三十六行的里边有专门算命的人,它是一种职业。

林和平老师初中毕业,他现在是电视剧行业里年收入三千万的编剧,中国作家排行榜前几名的人物,他就是学习了章回体这种写法。

他写电视剧也是这种写法,跟这个说书的内容一样,他把这些东西学下来了。

这个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请赵本山老师演的,他的二舅还是啥就是算命的。

在赵本山老师小时候他也当过领道的。

我们看赵本山的成名作品就是讲算命的,赵本山演得特像。

Q里面有几段对妈妈超现实的梦境展示,和您前作《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面二郎神的动画展示有点相似,您是不是比较喜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A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就是加一些梦境,因为电影它是虚的嘛,但是剧本儿里它是实的。

加入剧作这边的人的想象呀,回忆呀,之前的经历,他的梦境呀,这样空间更丰富一点。

Q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当做一部儿童片,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成人化的表达,比如煤山那一段,包括这一部《那年八岁》也有。

请问您自己给这个片子的定位是什么?

您怎么样来确定它的审美旨趣,想让它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感?

还有更具体一点的,您是否有意识地想要在片子里表达一些原始的正义感这样的东西呢?

A之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小一点儿童看的。

现在的影片是给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看的。

之前的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现在的是林和平老师的儿时经历。

他有三个盲人算命说书老师。

表达正义感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是被林和平老师的故事感动了。

Q关于《聪慧》的问题,片中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主演是两位小演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演员的调教是否有心得或者趣事分享?

两位小演员对您的剧本和台词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A里面的那两个小男孩,是我们剧组在当地的学校选的。

学校推荐了三十个人,我们自己又找了二十多个,找了一个地方培训。

教他们唱歌,跳街舞玩儿,讲故事练习这个台词。

大概一共有二十五天吧,最后我们选了两个,其中年纪比较小的很天真两个。

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所有的人都生过一次病就他俩每天活灵活现的。

夏天拍摄的,完了,每天中午大家都累了,想休息一下,他俩从来不休息。

聪慧在拍摄的时候就没有改剧本儿了。

小孩儿就是要让他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我们最后确定这两个小演员之后就每天用一下午的时间,分段给他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他问这是真的吗?

我说是真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他们俩基本上已经能够把四十多页的剧本背下来了,从头到尾。

他俩比较理解这个剧本儿,演的时候也比较放松,因为他跟剧组工作人员已经生活过一个月了。

两个小演员,把我们写的普通话剧本说成当地的土话,抑扬顿挫,就像唱戏。

我特喜欢那个腔调。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Q除了导演之外,您还是摄影师,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老驴头》都是由您掌镜。

现场有影迷说,您的影像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特别打动她。

您如何看待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真实边界?

A我自己也做过纪录片的摄影也做过剧情片摄影。

我是比较喜欢写实的这种,《那年八岁》摄影师是吕松野。

纪录片就是把真实的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剧情片就是演一下真实的东西,让大家看,然后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反正都是表达一种真实感嘛,给大家拉到一种情绪里面。

在真实感上我觉得没有什麽边界,在方法上有,看你是写剧本儿没有,在制作方法上很明显。

Q片中您还穿插很多戏谑的梗和恶趣味,比如片中的“放屁”,踩“粑粑”,特别逗,这些是原著里有的还是您自己的亲身经历?

A放屁,还有踩牛屎的这些全是原著里面有的。

小演员在演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

Q您对电影里的年代感是想要怎么处理它的?

A这部是一个成本特别低的影片,做年代感的时候不能做得太具体,本来想模糊化处理。

但是我还是加了一点点,比如,有一场戏在村口杀兔子。

他把爷爷丢到山沟里边跑出来之后,看见村口有人杀兔子。

说马上要开始大锅饭就把村里这些兔子全枪毙了,咱们吃吧。

还有别的戏一些年代感的戏没拍,比如一些在集市里的。

还有小小有一次在一个大路上走的时候一辆老的卡车走过去了,拉了好多人要去枪毙了。

虽然编剧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是八几年出生的人,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小县城经常上课上着就被拉到广场上说今天要开宣判大会了,大家要去学习。

看那个宣判大会说谁谁谁是杀人犯。

枪决立即执行。

宣判大会完了之后就会有武警带着那些死刑犯去枪毙,在大卡车上。

这个对我俩冲击都挺大的,还有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和一些成年人他们会骑着自行车去追着看。

但是我后来怕有问题吧,就没有拍。

Q算命先生这个人物最后承认自己不是真的会算,这一点是导演您本身就对这种文化有这样的看法呢?

还是迫于某种影片的过审制度呢?

A这不是我对这个文化的看法,还是有一些是可以算的。

但是大部分的走街串巷的人不会算。

反正我个人觉得阴阳仙什么的,算的特准。

设计这个剧本的时候,李老师就是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他把三个老师揉到一个剧本儿里头,讲算命先生和他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感情一段经历。

他没有想把焦点集中在到底会不会算的这个问题上。

我看了一些算命这个行业的书,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也有一些是经验,他一到你的家里,凭气味就知道你们家出了什么事儿,闻一闻你们家就知道你们家有钱还是没钱。

Q拍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本子,拍摄上有什么不同?

假如有超出个人经验的剧情,您会怎么处理?

A只要自己认可的一个剧本开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超出个人经验,就得看看书,跟原作者聊,多和美术师些工作人员去复原场景。

实际上差别很大的,影片故事发生在辽宁的丹东凤城县,后来我们都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宁夏去拍摄。

很多场景包括《清水里的刀子》当时老马的那个家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爷爷的家。

Q您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那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狂潮,作为创作者可否谈一谈现实主义创作的困境,以及出路在什么地方?

A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保持一个低成本去完成吧,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因为你注重自我表达的东西很难找到投资。

张艺谋现在自己也想拍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在筹备呢。

他也是跟大家说要拿自己的钱来拍。

说,钱很少,大家都少一点吧,他也会说这样的话。

Q您看李睿珺现在《路过未来》从乡村跨越到城市,你有没有想拍城市题材的?

如何看待现在独立艺术导演热衷农村题材呢?

A我自己是有几个爱情片的剧本都是城市的。

独立艺术导演大部分他是农村出生生活的,或者爷爷奶奶在农村,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农村他们拍农村应该比较有感觉吧。

Q现在爱情片在市场上的票房不太理想,导演这部片子想要通过什么渠道发行呢?

现在是大象点映,有没有想过艺联或者公映?

为何坚持艺术院线发行?

A投资还没搞定,想上院线呢成本低只能在文艺院线发行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加微信"darlingtudai"加入各地书本放映交流群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3 ) ?!!!!

老先生给新生孩子算卦。

说媳妇是贵人。

胸前有痣。

说媳妇是贵人,公公婆婆会善待它,说胸前有痣没痣媳妇也会想办法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人性人瞎心不瞎 没事谁算卦 把人往正道领 这也是正能量这个电影解开了我一个心结,为什么算卦的禁不了,很多人算卦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通过算卦来强化出来,或者是借着算卦这层纱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4 ) 爷爷

影片挺不错的,是首映啊难怪百度上没啥介绍。

在观影时,感动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最后小男孩叫爷爷的镜头挺想哭的,为他们深厚的情谊折服。

但又不知道影片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忍不住去猜,这就是导演的用心所在吧,引发人的思考。

而且影片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所特有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孩子们不懂事叫瞎子的事情,在让我们有心酸的同时也会更加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5 ) 国产除了禁片,还有他的那年八岁

很多时候,我们把豆瓣评分作为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

仅凭一家之言就对电影打上标签,结果肯定不全面。

就比如《水形物语》吧,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豆瓣评分7.4。

再比如《战狼2》,上映后掀起一股爱国热,内地总票房冠军,豆瓣评分也只有7.2。

这两部可都是良心制作!

一个美到极致,似梦似幻,一个点燃了我这颗闪闪爱国心。

像这样评分不高、却是良心制作的影片多吗?

多!

先奉上下面这部——《那年八岁》

豆瓣只有7.3分,却是难得的良心制作。

导演把故事藏在生活细碎里,搞笑又温情。

小小八岁,亲妈死了,亲爸娶了后妈,亲爸也就变成了后爸。

八岁的小小就要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担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过一个山丘,又一个山丘。

才四五岁的妹妹就要独自洗一大盆衣服。

后妈带来的两个孩子,却能养兔子。

按理说,小小亲爸在村里做木匠,有门手艺吃饭,家里不愁吃穿。

亲爸却把小小从学堂揪出来,卖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领道,换取每个月五块钱。

还美名其曰,小小跟着吴先生能吃饱。

这亲爸真不是人,给人打木头箱子就能收20块,随礼能随出去三块,还非得牺牲小小换那五块钱。

自家孩子没学上,他还有心思跟女人上床。

小小年轻气盛,一心只想上学,自然不情愿。

吴先生问什么,他都不答。

给吴先生领道,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文具盒。

也不好好领道,故意把吴先生往沟里带,让吴先生踩上牛屎。

常言道,瞎狠瞎狠。

这吴先生眼睛虽看不见,那张嘴却无比厉害,说出来的话就像一把利刃,能直击人心。

一见着小小,就说他方死了亲妈。

头不光嘴狠,心也狠。

去村里给人算命,都要留顿饭。

那年代没什么好的,韭菜炒鸡蛋就算硬菜。

老头一夹一个准,小小半口鸡蛋都吃不着。

趁着老头给人算命,小小偷了颗糖,也被逼着交出来。

老头算命、说书样样都行,看着厉害,本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却也有认怂尿裤子的时候。

诈尸传说,农村历来就有。

说是只要活人被追上碰到一丁点,那活人就没命了。

是以,一听说灵堂诈尸,人人都拼了命奔跑。

还别说,这一幕吓死我了。

小小也不例外,拔腿就跑。

吴先生想跑看不见啊,没人给他领道,门都找不着。

跑到半道上的小小,听了大人们唬人的话,还是决定回去找吴先生。

小小也聪明,还带上条狗,这要是真诈尸了,狗还能拖住尸体。

吴先生嘴里说着不怕,却叫小小快带他走,还吓得尿湿了裤子。

从这件事后,一老一少的关系来了个180º大转变。

小小在河里玩水扎破了脚,吴先生立马从衣服上撕下布条帮小小包扎。

小小伤了脚走不了路,吴先生就背着小小走。

小小本来只是个领道的,这下子成了“背上的指挥官”。

再去人家家里算命,吴先生把夹起的鸡蛋放进了小小的碗里。

碰见下雨了,吴先生就把小小搂在怀里,用背包替小小挡雨。

小鱼一直以为小小很懂事,像个小大人。

给家里挑水。

听亲爸的话,留下来给吴先生领道。

会照顾妹妹,给妹妹抢吃的。

看到这一幕才想起,小小还是个八岁的小男孩。

八岁才多大?

小学二年级,才只有桌子高,小手小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人人都说他们像爷孙俩。

我看也像,感情靠培养,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

比起小小那个亲爸,我倒宁愿小小跟着吴先生生活。

要是把吴先生算命说书的本领都学着了,以后也不愁没饭吃。

这个本领就是放到现在也很吃香,逢年过节算命先生的门前都会排起一条长龙,去晚了还算不成。

不过相比算命,小小更想上学。

妈妈曾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妈妈说小孩子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息。

小小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有一次路过妈妈长满青草的坟前,小小哭的鼻涕眼泪一把。

吴先生看得那叫一个心酸,就送小小去了学校,还帮小小交了学费。

这样一对比,小小那个亲爸就更不是人了。

小小爸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不如只相处了几天的老头对小小好。

这部电影除了故事感人外,还拍出了一个柔美的黄土高原。

黄色的土丘,混着稀疏的绿。

明明演员摔一跤起来就是满身土,却不觉得浑浊。

小小和吴先生的爷孙情更是难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两个需要被爱的人走到一起,是件幸事。

据说这是编剧林和平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曾经跟过三个算命先生,都是嘴巴狠毒、心地很好的人。

下次再见到瞎子,千万不要叫他们瞎子,他们是盲人。

记住了吗?

对了,这老头还是《士兵突击》里头许三多他爹。

演员叫罗京民,妥妥地老艺术

 6 ) 没人买的电影还能奢求什么呢?

有人说镜头不好,有人说有迷信打斗,有人说结尾仓促。

一个没有什么投资的电影这样还不行吗?

难道迷信和打斗骂人不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吗?

结尾的戛然而止总比花里胡哨的不真实强吧,才7.4分?

被现在许多电视剧秒杀?

大概是年轻人不看,中年人苛刻罢了。

古朴和真实,让人内心宁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乱世保留一份净土吧

 7 ) 俗

导演水平和剧作水平都维持在3分的诚意之作。

八岁的小小被父亲和后妈送去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指路,建立了如同“爷孙”般的情感,被吴先生送回学校。

影片可以说除了诚意,就没有什么别的优点了。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人物的塑造也不够真实。

前半部分关于对小小母亲的讨论,确实给影片增添了一些戏剧性,但是吴先生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就显得很随性。

配角就更加符号化了,从行为到台词都显得很幼稚简单。

而在情节上,无论是算命还是强奸案的一些情节,也都没能给到对应到作用。

把那些神乎其神的算命用一个撒谎就解释了,实在是说服力不够。

而无意间酿成的强奸案竟然草草结束,没有任何作用。

导演还很明显在视听语言上没什么水平。

在文化的审美上也没什么造诣,秦腔元素就简单的卖唱了两次,没有营造出文化氛围。

 8 ) 小小少年静好

一部中国式朴素风格的电影,没华丽的背景,没有酷炫的特效,质朴自然的气息深情灵动。

故事以一个算命的盲人吴老先生和一个八岁的小孩小小为主线,小小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八岁孩子,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却失去了欢乐,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从互相疏离到彼此相互依靠,在旅程中有悲苦也有温暖,一部让人深深感动的电影!

 9 )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10 )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那年八岁》短评

以为是贫困父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故事,结果却是小男孩给算命瞎眼先生当领路人的剧情(莫名想到《导盲犬小Q》),而且还充斥着迷信、辱骂等为我不喜的桥段,故事情节编排不满意的同时,制作上也存在挺多的问题,倒是部分特色台词有惊喜…看完才发现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导演杨瑾拍的,有些失望。

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抵制垃圾编剧杨瑾

7分钟前
  • 吸氧
  • 很差

为什么不选这种电影去参评奥斯卡,中国怎么就没有好电影?!是好电影都被那些烂片大导演埋没了

8分钟前
  • 皮卡丘触电了
  • 力荐

1、小小的小演员演技可以2、题材还有点意思

9分钟前
  • 我是直的
  • 还行

最后真的蛮感动的

13分钟前
  • Rhine
  • 推荐

人口買賣都能整出感動來我就他媽服了

16分钟前
  • 不懂艺术
  • 很差

还以为是老片子。演员形象不错,题材也不错,可惜表演还是用力了点。是胶片拍的吗?

18分钟前
  • 大灰
  • 还行

小时候就是这样,你遇到了一个人,经历了一件事儿,你就不知不觉的长大了。

20分钟前
  • WhiteDove
  • 还行

比烂更可怕的是平庸,导演的素材十分匮乏(相似的段落重复使用),再加上剪辑的生硬,使得故事被硬生生的撕成了碎片。

24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一老一少,越走越远,情感有,但没啥子时代感,剧情平平。

25分钟前
  • 叶不归
  • 还行

拍得比较粗糙,罗京民演的还可以,整个故事很简单,一切都太简单了,值得称道的地方也就是这乡土气息。同样的题材陈凯歌拍出了[孩子王][黄土地],而如今的人拍出来就成了这样,差距太大了,水平甚至于连九牛一毛都达不到。

28分钟前
  • 淡定的企鹅菌
  • 很差

一路走好……

30分钟前
  • 咫尺天涯
  • 还行

没想到豆瓣的评分会这么低,也没想到这电影是17年的。电影的色彩,整个调性,完全没有随主流。故事讲的是几十年前的一个农村盲神仙和领道的小孩之间故事。就像有网友说的,这就像一篇散文,淡淡的,但情感特别真挚。如果以后电影院能多出现这类似的电影该多好,让我们知道世界曾经或者现在的模样。

31分钟前
  • 康浩
  • 力荐

小孩很有脾气啊

33分钟前
  • 长安。
  • 还行

好剧本

37分钟前
  • Eeu
  • 推荐

既真实又超现实,小演员的表演也不错,像董子健,未来可期。

39分钟前
  • 😪😪😪
  • 较差

四分全部给画面和说书…其他拍的是什么玩意儿….

44分钟前
  • 别枝雀
  • 较差

老演员和小演员的演技都挺好的 很自然的过渡了 画面拍的很舒适

46分钟前
  • Andie
  • 还行

有的片不搞主题观众也能懂,有的片不搞主题所以观众不懂,这片属于后者。小小的演技很好,但放这里有点浪费,吴先生一点都不像个盲人,我一度以为会有反转说他其实没瞎,是我过度解读了。

47分钟前
  • Echo
  • 还行

粗糙

51分钟前
  • Catche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