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具備了我喜歡的很多元素,主題﹣關於追憶過往及自我覺醒,故事元素﹣島、海、回憶,氣質相投的主角,美麗的海報和劇照,還有拍了《心動》的張艾嘉。
之於我,這簡直是一部不得不看的電影。
回溯生活中的其他事,我也常常靠這樣的直覺來判斷一樣東西屬不屬於我。
衣服剪裁簡單、正好是我要的顏色、還有一顆星星的裝飾,立馬就能上升到“不得不買”的行列。
用一種矯情的方式來說,即是命運註定了它在那裡等我,我理應迎上去擁抱它。
而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也是如此。
育美擁有過人的畫畫天賦,於是她的命運自然是成為畫家…阿翔因為父親愛上拳擊,冥冥之中他就成長為了拳擊手…育美和阿翔兩人之間問題重重,卻還是能包容彼此在浮潛的人潮中吻下去。
他們遇上的磨難,更多來自於過往﹣父母。
他們通過在回憶中掙扎、尋找答案,或者直接同外化的父母對話,打開心理上解不開的鎖,才終於敞開心扉,去面對現世。
以及最後的最後,失散多年仍有著相似人生軌跡的兄妹倆,還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熱淚盈眶地重逢,這時兩人都已經完成了對過往的寬恕和自我進化,他們重逢的時刻,可以說是最適合、最完美的時候。
他們的一切,好像都是命定的。
張艾嘉試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子有緣有安排,試圖用看似殘酷實質上還是很美好的故事來給我們描繪一幅美麗願景,告訴我們──磨難終會找到出口,你愛的人始終都會回到你身邊。
但他們究竟為自己的命運做了什麼?
我看不到。
我感覺很恐懼,這樣一個痛苦的故事,理應讓我在電影院里大哭一場得到勇氣,實際上的效果卻是讓我反思自己和這電影里一樣的世界觀是不是錯了。
為什麼要等著命運來引導一切的走向?
是不是最後哥哥不碰掉書本他們就不會再重逢?
他們有為重逢努力什麼嗎?
nothing.阿翔有為找尋父親努力過什麼嗎?
nothing.這種故事,還真是讓人覺得“差了點什麼”。
放在眼下的,是抓住過、努力了才叫是命運,還是任憑它來、隨我喜好才是命運呢?
拋開對主題的個人思考,回到電影本身。
念念最大的問題,在我看來源自演員和臺詞。
除了李心潔,其他演員都表現得相當一般,包括所有的配角、群演,演得不自然,拉得張孝全也表現得很一般。
主角梁洛施就更沒演出來各種層次,典型的不說話時氣質上佳,一開口就意蘊全無了。
但開口說話后的洩氣其實又是和臺詞有很大關聯的。
張艾嘉女士喜歡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講完,有潛臺詞文本的內容非常少,相反被多罐雞湯和抒情童話充斥著。
她也是跟過楊德昌的人,稍微對比一下,就知道「同樣是文藝腔同樣是喜歡把哲理講出來的做法」,為什麼楊德昌就講得人心服口服,張艾嘉就講得人心裡膈應呢?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楊德昌講得東西本身就具有更高的哲學含義和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更牛逼更發人警醒),而張不斷絮絮叨叨地卻更多是她自己的小情緒──一整部都這樣說話,搞的人不像人,神也不像神的,看完了也沒從他們的話語中得到多大啟發。
最好看的部份是回憶的零碎穿插技巧和超現實的幾個段落。
為了這個,我下次還是會願意再看一次張艾嘉吧!
先告诉准男友要看《念念》。
“下午游个泳,晚上去看个电影《念念》,应该不是你的菜”。
“没听过这片。
”“……”“等《横冲直撞好莱坞》上了陪我看吧。
”“好。
”然后约3个基友陪看,一个说刚从青岛回来就“已读不回”,一个说“阿里巴巴的程序员是不可能7点下班去看电影的”,一个说“8点最合适,7点还在加班,9点的散场就没地铁了”。
张艾嘉是票房毒药么?
我自己去!
就7点场。
7点场诶!
大概12个人,8女4男的性别比。
我哭了三回呢,你应该不会。
【第一回】从小练拳的拳击手,有一天因为眼睛受伤被告知不能继续打了,教练还撂狠话,“你没有天分”!!!
张孝全暴走了,一把推开教练,甩掉包,右拳敲碎玻璃,蹬上摩托车就走了。
外面下着雨。
谁知道过了多久,骑摩托车淋雨绕几圈发泄吧,回来了,提上包,和教练对视,然后双膝跪地。
我哭了,很奇怪的哭点。
为什么回来?
为什么下跪?
还跪得那么诚恳,像认错和忏悔。
为什么对教练这样?
陪他从小打拳到大的教练,某种程度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父亲角色在这个拳击手生命里缺失有多少?
父亲是船员,张孝全说,父亲可能早就死了,或者没有死,只是躲在某个地方。
那一跪,有某种神圣感,跟父亲隔空喊话一样。
【第二回】柯宇纶演的哥哥,在台北和离开自己十几年的母亲偶遇,第一眼应该没有认出,慢慢的,和小时候自己家一样的面馆,这个女人讲给小朋友听的,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的童谣,结账拿出的钱包,和这个女人曾经做的几乎一样……哥哥离开的时候喊了一声“妈”。
妈妈没有听到这一声,回说“欸,怎么了?
”哥哥看着这个女人,这个带着妹妹离开家,抛下自己和爸爸的女人,这个小时候摸着自己的头,讲“海和美人鱼”故事哄自己睡觉的女人,这个眉目清朗,开面店养孩子,依然散发着母爱的女人。
背景好像有海浪的声音,配着台湾原住民清静幽远的古调。
我又哭了。
探讨母子关系的一幕,十几年未见的妈啊,时间真的好久好久。
这个狭小的面店,台风天,下着雨,海浪在翻滚,就在这间没有一盏灯的小黑屋,母亲点着蜡烛,离自己那么近,又那么远。
【第三回】梁洛施演的妹妹在公交上遭遇事故,身边的孕妇压到了肚子,孩子马上就要出生。
作为陌生人,妹妹见证了陌生人的孩子出生全部过程。
妈妈在旁边因疼痛而嘶吼,孩子被从妈妈身体里拔出来,像个怪物一样,五官挤在一起,黏液沾满全身,一条系带还勾连着,医生用剪刀剪断。
嗡的一声,鱼群穿过阳光照射的海面,镜头在海地对准海面的鱼群。
母亲与新生命的关系,就是海水与鱼的关系。
妹妹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小小就带着自己离开家来到台北,有了新男人,有了新孩子,在生产这个新生命时,妈妈在手术台上永远闭上了眼。
她才十几岁的样子,在妈妈的面店一直等,一直等,可是这个女人,再也没有回来。
她生下了和拳击手男友的孩子,出了画册,配上了已逝的母亲小时候讲的童谣。
62岁的张艾嘉在讲什么?
生命吧。
不断重复的海水、海浪,象征着女人、子宫,和延续后代的力量。
男人呢?
男人和女人吵架,男人打女人,男人是离开家的船员,男人有一天活明白了,写了一本书,叫《有罪》。
尽管如此,因为如大海一样的女人,男人最终还是得到了女人的爱。
世界那么大,女人就是大地之母。
張艾嘉的《念念》。
蠻喜歡的一部電影,美、有故事、有意涵,會感動,而且心地善良。
作為凡人,我們誰沒有放不下的事?
你,懂得原諒自己嗎?
【下文有劇透】 故事說穿了老套到有點TVB(張導fans/ TVBuddies別打我),李心潔飾演的媽媽阿貞像被困的美人魚,要不是因為育男和育美兩個小孩,早就離開丈夫,不用守在小小的綠島,青春都在孩子的床邊與麵檔開水鍋之間來回消磨。
最後阿貞拋下丈夫跟兒子,帶著年幼的女兒去了台北,懷上情人的孩子,難產而死。
育男(柯宇綸)因為媽媽帶著妹妹(梁洛施)離去,在被遺棄的陰影中長大;育美因為父親狠狠說「再也不要聽到她兩人的消息」而決意不回家;阿翔(張孝全)這輩子就只知道打拳,因為小時候爸爸說回來跟他練拳,最後卻再沒回來。
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像被大浪沖到海邊水潌,游不回去的小魚。
「莫阿谷」地講,就是一個女子離家出走還有一個三流牶手放棄打拳的故事。
只是電影用了非線性、跳躍式的敍事筆觸,沒有直白告訴觀眾,而是由對白一點一滴透露,加上回憶片段,最後才慢慢浮出整座冰山。
就像我們在尾聲才知道,山洞內的投影,原來是育男剪給妹妹看的,四個小人兒,是他們一家四口。
喜歡電影說故事的筆觸,例如阿貞跟育美在水底的鏡頭,是美人魚的意象(我們誰不是那條渴望自由的美人魚?
);還有各種wide-shot跟沒有人的空鏡,讓觀眾在間隙之間沈澱,特別喜歡大海不同形態的空鏡,好美。
見到台灣的街景,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也很懷念在銀幕上看到香港。
) 與敍事筆觸相比,故事略顯遜色,但很喜歡電影的主題。
念念,是念念不忘的執念,也是一念之間的懸念。
與其說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困住他們的其實是一種執念。
育男總覺得母親只帶走妹妹,是媽媽偏心。
可他還是偷偷溜到火爐前撿回媽媽跟妹妹的衣物,雖然什麼都撿不回來──自此媽媽跟妹妹正式從他的生活中消失。
然後鏡頭映著他在鄉下的小學一直跑呀跑,戇直的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就在近乎自虐的喘息之間隨汗水蒸騰揮發。
直到那個奇幻的颱風夜。
育男在天使大叔(好可愛的大叔,這年頭美型天使已不吃香了吧)的酒館中喝醉了,回到小時候家裏那個麵攤,以過客的身份,與年輕的媽媽閒聊。
風聲嘯嘯,斷電了,媽媽就點上蠟燭,一針一針的縫,「男孩子大得快,這些衣服應夠他穿到長大了。
」(育美跟醫生投訴媽媽不愛她:「衣服都是造給哥哥的!
」)育男問,你不會偏心小的那個嗎?
媽媽給他看兒子的剪紙人兒,笑說,兩個我都愛。
然後又拿出一塊花布,「我想給兒子造個小包,你看這布的花樣,男孩子喜不喜歡?
」 育男拿出一個布包,跟她手裏的布一樣,「他一定會很喜歡的。
」看到這裏,不小心在戲院哭成豬頭。
想起黃詠詩的舞台劇《深夜猛鬼食堂》,主角一家坐下喝茶一幕。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魔幻時刻,能與所愛的人重聚,和解。
阿翔認為老爸要讓他成為拳手,一生人就只知道打拳,卻連正選都不夠格。
他的執念源自父親的失蹤,也源自對身邊人的不安全感。
師傅說:你老是以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不打拳了,他還有什麼可以做?
育美覺得母親最愛的不是她或哥哥,是自己。
母親拋下了爸爸哥哥,帶她到台北生活,最後還是難產而死拋下了她,而綠島的家,卻再也不願回去。
醫生問,為什麼不願意回去?
育美強調,不是不願意,是不要。
她一直記得父親說不要聽到她們的消息。
「只有生氣時我才覺得自己是真實的。
」 她恨媽媽,愈逃避,卻愈來愈像她。
在捷運中,她畫出自己在車窗上的倒影,卻分不清那是她還是媽媽?
畫像被風捲進月台隧道,她在隧道中看到當年的自己,跟現在的她一樣,與媽媽(的畫像)失之交臂。
育美幾乎要走進隧道去,幸被天使大叔攔住,生與死,就在這一念之間。
育美跟與媽媽的舊情人說,我以前一直在找一個答案。
後來我覺得真相不重要,答案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事實是她離開了我們。
就像阿翔在堤岸邊跟他老爸練拳。
鏡頭一轉,堤岸上卻剩阿翔一人,獨個兒跟空氣對打。
究竟育男跟媽媽重聚的晚上,只是他喝醉酒的夢境,還是天使安排的真有其事?
都不重要了。
【劇透部份完畢】 一直在找世界的真相,但愈發覺得,也許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念頭。
天使是你,魔鬼也是你。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佛家說:「天堂、地獄,唯在一心。
」 哲學一點的版本是Viktor Frankl講人的終極自由:“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真實發生的事是一回事,但如何去response,是你的自由。
活了這些年,愈來愈覺得,許多時候要學懂放過自己、安慰自己。
有時是自己的錯,好很想打爆自己個頭,狠狠數落自己是豬頭炳,然後吃一杯雪糕,重新開機。
有時是別人的錯,被欺騙、傷害、背叛,而且無仇報,但在學習,不要用別人的錯去懲罰自己。
(音樂起:Let it golet it go) 最近在看一行禪師的《和好》。
育男、育美、阿翔都困在小時候的自己,走不出來。
書裏有個練習,是觀想小時候那個不安的自己就坐在你面前,然後告訴心中的小孩,你長大了,有能力寫自己的劇本,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與自己和好,也在一念之間。
那天跟魚蛋小姐逛街,看到一句話:life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wonderful. So do you. 我們呀,都是凡人而已,傻仔。
我是从看到阿勇梦中回到过去和妈妈聊天解心结那部分时,开始不可抑制的哭泣。
我摘掉眼镜坐起来,手撑着床,挺着背,仰着脖子,从身体深处急迫的一口口抽气。
除了做爱高潮,也只有哭到这种程度会从头顶到指尖微发麻。
然后,忽然停止。
抹掉眼泪站在窗前一言不发一丝不想。
如果说人类寿命60岁是平均数的话,30岁应该是个坎。
对有些人来说,过了30岁,如果没有伴侣和孩子带着她往前走,她就会往回走。
可是那些在过去留给她心结的人却走了,“好像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她不需要再付任何责任”。
我也面对这样一个困境。
阿翔独自在海堤上打拳那一段。
我忽然想到解决办法,也许这种死无对证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宽慰,或者欺骗。
这是自救的唯一方式。
不看剧情,不看画面,整部影片都是琐碎而私密的生活细节,情绪布景。
某个理性派跟我说,无法提供信息价值的时候才会提供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一文不值。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部影片就是最好的回应。
情绪,有价值。
无论我们是否清楚,我们的确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
电影《念念》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想,又是一个可以充分证明精神分析理论的故事。
育美无法原谅带她离开爸爸的妈妈,一直活在抑郁中,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阿翔以为自己只要能打好拳,父亲就会回来;育男因为母亲带妹妹离开,以为自己被母亲抛弃……所以,他们即使长大了,仍然还活在童年,因为没有得到,或者自以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而缺失了正常的爱的能力,即使育美和阿翔很爱对方,却彼此无法信任和沟通;育男一直单身,没有朋友,没有爱人……仿佛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他们一直活在自己认为的童年里走不出来的话。
但,我们的童年生活真的和我们的记忆一样吗?
育男在梦中和妈妈交谈,得知了妈妈的爱;育美通过目睹一个孩子的出生,理解了妈妈;阿翔也在想象中见到了父亲,从七岁的男孩变成了有担当的男人……所谓童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还是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
有时候,记忆会骗人;有时候,生活会教会我们,用另一种目光看待我们的童年。
电影的结尾很美好很温暖,在育美读自己的书和回忆的时候,我对着手机屏幕哭了很久,我一定是想起了什么吧……我们都是孩子,无论何时,都有机会长大。
不同于那些我们经常看到的阳光热血的台湾电影,《念念》很潮湿,忽然的一个时刻心就像是浸在了水里,巨大的浪,深邃的海,充沛的雨水,探索着未知的美人鱼,那种刚刚好的冰冷和怅然宁静地湿润了时光。
看罢电影,再来听刘若英的《念念》,忽然懂了。
我想《念念》应该是个动静皆宜的词吧,故事里的人都一直念念不忘,同时又被执念纠缠。
他们一直探索着出路,当他们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也终于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自由。
《念念》充满了各种意象,贯穿始末。
育美一直在画圈,暗沉的颜色处理彰显着压抑但又躁动的情感。
美人鱼离开美人鱼宫去追随一道美丽的光的传说,把一个并不新颖的子女与父母羁绊的故事润泽得充满色彩和深度。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一直在寻找答案,他们充满不安和疑惑,我们见证着他们的彷徨和无助,每个人的心结都与他们的童年成长有关。
终于,他们不再逃避,回望过去,这些离散的人和关系忽然有了联系,他们在挣扎中获得成长,而我们也感到释然。
与现今大多只知道跟风贩卖粗制滥造的青春回忆的导演相比,张艾嘉脱离了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类型,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这种静下心来的思考非常珍贵。
电影的观感非常独特,总觉得有些民族风情,而有些光影的处理非常有油画感,通透的海水,摇曳的烛光,昏暗的老街,古旧的食肆都成了表达最好的媒介。
《念念》着眼于人物内心,自然会让一些沉下来的心觉得欣喜。
故事的背景是绿岛,导演为电影加入了作家沈重这一个朦胧但是深刻的线索,虽然并不是浓墨重彩,但让电影变得不只是肤浅的个人小情绪,而多了些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关注,电影顿时变得立体起来。
他的作品《有罪》可以有几重解读,可以是他对于自己在绿岛岁月的思索,也或者是他对于育美母亲的歉疚。
这样安静冷清的电影在燥热的当下尤为难能可贵,幸好依然有人喜欢。
美人鱼的故事隐去了《海的女儿》里残酷的部分,那种对自由纯粹的追寻非常动人,这也是《念念》除却对亲情的表达外让我更为动容的部分。
很多年前就很喜欢充满灵气的李心洁,现在的她依然在张艾嘉的电影里,但已经是努力摆脱命运的母亲,她有她的无奈和失望,但依然勇敢。
据说电影里育美的画其实源自李心洁,忽然就觉得自然而然了。
《念念》的宣传曲是《爱的代价》,那些在多年以后依然能够再次触动我的歌词与电影非常契合,多年后再次听张艾嘉的演绎,听到爱之广阔,也听到存在于世事无常里的一个安静小世界,《念念》几乎是具象化了的《爱的代价》。
很多人说《念念》是那种很常见的台湾文艺片,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它需要你走进它来交换更多感受,这种需要思考才能获得的体验也更为宝贵。
当然,这是我在电影院看到的第一部张艾嘉导演作品,自然会偏心一些。
《念念》的票房和排期甚是惨淡,它的淡然淘汰了只渴望从电影中收获热闹的观众,但一旦接近它,你自然能感受到那份清凉,而这份清凉足以宁静这燥热夏天里的一刻时光。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儿时的影子,即使成人,或多或少我们的所做所想是想得到父母的赞赏,那些迟到的更多是再也得不到的表扬,牵动着无辜的我们!
想摆脱吗,想沉浸其中吗?
有时候我们也说不清,内心的某个角落,那个坐在阴影中的小孩,他还好吗?!
要经过多少年的洗礼,我们才能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而那时的你我,不经意间是否在某个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同样的种子!
“今天为什么是这样,是他本来就是这样,还是……”,生命的轮回有太多的无厘头,您说,是吗?!
故乡与城市绿岛,其实离台湾只有18海里,但很多人都会忽略它。
想起年初去上海出差,有看郭敬明主编的书籍叫故乡和城市。
对于外出打工的人而言,故乡离开的太久,好多时候都回不去了。
不是乐不思蜀,也不是贪恋城市的喧嚣和浮华,而是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路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留下的理由里满满的都是奋斗的印记。
片中育男带着旅游团来绿岛,与牧师的对话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又戳中内心柔软的神经。
每一个在城市打拼的年青人,或多或少都在逐梦的路上忽略与家人的相处,比如不结婚比如不生孩子等等。
育男的回答是首先要养活自己呀。
多么纯粹和心痛的理由。
因为爱,所以总要为这份对梦想的爱付出代价。
父爱与母爱记得小时候亲朋好友亦或是路人都会问一个问题,是爱爸爸多一点还是爱妈妈多一点。
小时候总会觉得父母爱批评自己,加上知道身边的好朋友有几个都不是亲生的,于是我也叛逆的在床上用粉笔歪歪扭扭的写过我不是妈妈亲生的。
现在想来或许有些奇怪。
片中育美一直觉得母亲偏爱哥哥,跟母亲独自生活的时候母亲永远都在给哥哥做不同的衣服和其他手工,于是脑海里满满的对母亲的不满。
而育男也一直觉得母亲偏爱妹妹,因为不辞而别的时候只带走了妹妹,把自己留给了整日各种暴脾气的父亲。
片中李心洁饰演的母亲是个爱幻想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浪漫主义,而陈志朋饰演的父亲是个务实的小个体户,每天忙于卖面,甚至因为母亲带两个孩子出去玩不工作而吵架,他更多的相信是干活而不是什么天分。
于是两口子的对战让母亲带着妹妹逃离家,各自生活。
这也造就了育美没有家,一直在漂泊的流浪感,加上与张孝全饰演的男友只是做爱而无法相拥而眠,于是在面对医生的询问时,她满眼空洞地回答不知道家到底在哪里。
而育男在与牧师的交流中同样流露出对家的概念模糊化。
他一直在台东工作,加上父亲的去世,母亲与妹妹的出走,家对他而言难道只是一个空空的房子那样简单吗?
当然不!
即使那个大醉的雨夜只是一场梦境,但却给了他满满的家的温暖。
在那里他遇见了好久不见的母亲和妹妹,与母亲的对话中他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或许一点也不比妹妹少。
这样的场景才是心中家的样子,因为有爱。
责任与信任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在父亲缺失的日子里,张孝全饰演的拳击手阿翔一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或许自己打赢了一场比赛就可以见到自己的父亲,所谓哪怕自己一次次的不成功,甚至眼睛出了问题都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上场。
他没有遵循比赛的规则,注定要落败。
在每一个追梦的路上,我们总会有一时半刻的急功近利,可是时间总会在让你看到胜利时开个玩笑,可是这才是现实啊。
教练的角色更多的是父亲,他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却把不到他内心的脉动。
阿翔对于自身病况的欺骗让他体会到不被信任的愤怒。
教练对他的爱绝不仅仅是打赢一场比赛,而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阿翔的对比赛的极端渴望让他付出的是惨痛的代价。
在救赎的路上,他遇见真实的父亲,然后父子平等平和的对话,在海滩钓鱼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考验。
静静的等待,然后生活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答案。
成熟与蜕变育美的成熟或者说蜕变源于自己的意外怀孕以及意外的见证其他人的生产过程。
对于怀孕,医生问她是男朋友不想要,还是她不敢生。
她曾经因为母亲在生产中死去让她成为一个被海浪搁浅的小鱼,满身的恐惧与忧愁。
直到她目睹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直到她在绘画作品里找到了温暖的港湾,她才意识到有些不愿面对甚至想忘记的地方其实一直都在心里,即使岁月改变了它的样子依然会记得她,比如母亲和自己生活过的小面馆。
很爱结尾处育美出版的童话书送小鱼回家。
它既是对母亲的怀念也是兄妹相认的凭证,但最最重要的是它是育美告别痛苦的过去,开始幸福美满的一家三口生活的真实内心写照,是自我救赎完成后的对他人的救赎,浓浓的治愈系,满满的爱。
这也是爱的代价。
其他很荣幸在看完影片后,制片人可以播放主题曲爱的代价的MV以及幕后花絮。
在这之前其实对于演员的配比上已然让人惊喜。
许久未见的梁洛施以她更加饱满的情绪,更加纯熟的表演,更加消瘦的面孔给了观众大大的惊喜。
的确她就是育美。
柯宇纶的不温不火,让育男的故事娓娓道来,与育美的各种极端行为相反,他诠释的是个去温暖别人自己其实也很需要温暖的男子。
张孝全腰部的赘肉暴露了作为拳击手的不节制,也注定了在这一职业上的不尽人意。
虽然张孝全的角色一次比一次更弯,但喜欢他的人还是那样的喜欢下去。
李心洁的表现温润了许多。
饰演父亲的陈志朋由于剧中以粗暴的态度,多以隆起的肚腩的侧面出现,真心没认出他来。
好想表扬张艾嘉,这是她最好的一部电影。
在花絮中看到美术师,摄影指导的努力与表达让人由衷的感动。
在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母子见面场景,为了营造油画般的质感,从墙面颜色的渲染,到菜谱的抒写,再到更换红烛的芯来突出光影效果,很用心。
在展示阿翔比赛场景作为他内心的主场时,衣服选择暗红色,加上红色拳击套,连墙面的斑驳也是美术师一笔一笔画上去的,与他的宿舍或者说与他的人生形成强烈的对比。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画家的育美前期的画作基本都是梁洛施完成的,而蜕变完的画作由李心洁完成,虽然主题一样但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
正是所有人对于这样一个故事的爱,才可以呈现出时而童话般梦幻,时而漫画般戏谑,又时而油画般隽永的诚意之作。
《念念》,文艺片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情节很沉重很悲伤的类型,在影院看我会很不安。
但市场很无情,想看的观众未能满足心愿,也要为一直在挣扎的文艺片感叹悲哀。
回过头来就像我说的,这片故事很沉重,但也点题了片名,对片中女主对母亲念念不忘。
不过摄影很唯美,算是意料之中的惊喜了。
总之,值得一看。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这不是一部影评我喝了很多的啤酒还有其他酒反正就是很多酒诚如许多人那样脑子里第一印象是王家卫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然我很不喜欢一代宗师我陷在沙发里眼睛死盯着五十五还是五十六的东芝壁挂电视机在这个炎热干旱的雨季只剩下不停的喝酒抽了三到五支烟里面的人陷入海中外面的人陷入沙发一动不动很散落的片子很散落的的日子一动不动育男生日敲下的话:今天是我的三十四岁生日给自己煮了一碗排骨面之后要做什么好呢?
盯着字幕下的英语胡乱的念着几个为数不多会读的语句开头自言自语推进也许结束继续没有结束我这种人会孤独终老的吧想起一个豆友曾经的网名作为题目END
只有情绪和很弱的故事组成的电影,这样的文艺片不太喜欢,梁洛施已经不会演戏了。。。
音效还行,叙事和对白真是翔一般的无趣和无聊。五一放假前还收到翔一般的同事翔一般的关于工作的信息,一不急二是屁事,我一生气回复请他有点道德,他居然还跟我继续辩驳。狗真是改不了吃翔,你跟他说人话也只能被理解成一坨翔。
太私人,没共鸣,情感细腻处没有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表达的内容及其形式寡淡无味。摄影不错,剪辑漂亮。
从悲到释然,全是心境。感情酝酿恰到好处,到最后眼泪攒出。
个人觉得在节奏上有问题,有一种自言自语的感觉,看来,我真的不太适合看文艺片
故事散乱,时间变化过快,刻意的符号化和巧合显得做作,看完后前边俩女生啜泣着走出影厅让我以为我和她们看得不是一部片……
念白一份,念想几分,是为『念念』。昨日美丽与今昔哀愁,沉入海底或流放天际,绿岛小馆和码头渔人,怅望等待被再度拾起。人情故事本来单薄,臆想漫谈难免索然,张艾嘉的镜头却由二两孤寂三分忧郁,点染出百般情怀万家灯火,娓娓道来无尽智慧。画面有自然香,词话有动容处,梁洛施李心洁恰是两种温柔。
全程哭点,好真,分不清是为谁。母亲,就是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人生,还是要为了女儿离家出走。孤独,就是今天我生日,我下了一碗面,然后该做点什么呢。爱情,就是张孝全。
很触动,看到很多想到很多。很好,值得收藏
看,华语故事还是在闪烁着光亮!爱像大海深深蓝蓝地。
傻。
大半夜、黑灯瞎火。看着看着,悄悄哭了。有那么一些情绪和情感像伤疤,不敢触摸、假装忘掉。你是不是偏心啊。没有啊。我那么那么久都以为你是偏心的啊。我一直一直以为你偏心啊。你还会觉得我偏心吗。不会了。我其实也知道你没有偏心啊,我只是很想很想你啊。那些伤害自己的恨,其实都是爱吧。
梁洛施真是太美了
因为惨烈的排片,直到今天才赶在下线以前给看了,居然是今年最打动我心的电影,好多蓝天大海的空镜头,缓慢细碎的故事,情绪却如暗涌的海,浓烈到化不开。几段超现实的对话和过分巧合的戏剧安排不仅让我心里念叨起老王的念念不忘跟久别重逢。成长,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终归是太满。比小帅哥好。
把台北 新北 台东拍得真好看 配乐诡异 梁小姐太瘦了 故事一般
中午次饱饱去看。结果睡了半场。
用一种近乎抑郁的方式讲了一个非常少女心的故事,导致我都不想来标记我看过这部电影。
這個劇本不是很好,戲劇性轉折與巧合太多。拍起來也鬆散,但後半段收線漸入佳境,有幾段的情感也很動人(例如柯宇綸醉酒作夢那段),所以還是給3.5吧。父母帶給子女的影響真的非常巨大,能夠與父母和解,或者說釋懷,不管以何種形式,都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往前邁進。
心生念念,实为不忘。有关原谅,有关找寻,有关救赎。海浪翻滚,打湿的只是化不开的情绪。有的桥段很喜欢,柯宇纶酒吧梦境那段拍的特别美。时间久了,在人身上留下的不只是皱纹,还有故事。梁洛施真美。情节虽然碎了一点,但是不闷。整体挺喜欢的。生活就是不断和过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