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是自由思潮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人们对于偶像的崇拜如日中天,偶像可以给予他们一种认同,一种慰藉,一种指引。
这对于身处大变革之中的年轻人来说,才格外重要。
而放眼整个二十世纪的偶像群体中,有这两位一直处于一种巅峰状态,且是一种无人匹敌的存在。
一个是我国伟大的教员,另一个则是古巴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
当然,在我们看来,切格瓦拉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并没有太多可以标榜成功的事迹,然而却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到一种荣耀,甚至于迄今为止,切格瓦拉的头像是印刷最多的图标。
但这正是东方人的思维,对于不注重实用主义的西方世界来说,切格瓦拉是一种指引,虽然他最终的结局并不好,甚至是失败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西方人或者是受西方世界影响的大多数人所崇尚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落魄英雄,在这样的理念当中,悲壮的死去永远比成功的荣耀更加辉煌。
成功被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除了荣耀与掌声之外,并不需要别人标榜什么。
然而失败就不一样了,对于失败者的颂扬可以体现自己独立于别人的品味,而这种品味以及对品味的诉求正是西方思维背景下的人们的一种强烈的个人诉求,很明显,切格瓦拉的出现,弥补了这种精神诉求的长久以来的缺失。
他在西方人民中间且在大多数革命发源地被尊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来给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吧,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8年的时候,拍摄了这部切格瓦拉的传记电影《切格瓦拉传》,本片时长230多分钟,因此,最终被切割成上下两部。
其实这部电影应该一起看的,因为不论是看哪一部,对于切格瓦拉本人来说都是不完整的。
因此,建议大家不要怕太长,抽时间可以一睹。
本片意在重现这个二十世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切格瓦拉的辉煌一生。
从全片的观感来说,本片也达到了目的,不熟悉切格瓦拉的人可以通过观看本片细致的了解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辉煌,而已经了解过切格瓦拉的人也可以通过本片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切格瓦拉本人对于自由革命的理念的风采。
总之,对于观众而言,时间虽然不短,然而可看的东西很丰富。
影片回顾了切格瓦拉从阿根廷开始,一直到玻利维亚结束。
从革命的兴盛到功成身退,最后到客死他乡。
通过切格瓦拉的日记,索德伯格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战士短暂且辉煌的一生,当然,这种展现带着某种崇拜以及主观解构的色彩。
可能更多的观众看完本片后,会对于切格瓦拉的辉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陷,而这种致命的缺陷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路线错误,更是来源于一些具有实际性的行为使然。
当然,索德伯格并没有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丝毫的展现。
可以看出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自由革命者,而这样的形象,也是观众们,尤其是当代信仰缺失的观众们所注重的。
切格瓦拉的失败,恰恰是源于他之前取得的成功,切格瓦拉的成功在于从阿根廷发家,带着几十人来到古巴将这把革命的火星形成燎原之势。
最终,这几十个人顺应了古巴当时的独立需求,最终引导古巴人民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古巴革命成功了。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一样的伟大事件。
不止美国没想到,就连苏联都觉得差异。
在没有最大限度争取民众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当时的古巴政府且遭到的抵抗很小,这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契机,另一部分更多的是运气。
然而这样的成功已经足以鼓励切格瓦拉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了。
在古巴新政府成立后,在工业上一塌糊涂的他对于得来的胜利感觉到了疏离。
而这个时候,卡斯特罗与他的见解不同而导致了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切格瓦拉继续着自己未尽的革命事业,而卡斯特罗此时却致力于古巴的安全和稳定,再向外输出革命的事情短期内不会考虑了。
这样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分道扬镳。
而这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古巴的顺利革命本身是不可复制的,然而到了玻利维亚的切格瓦拉却继续用这种自由主义推行自己的理念。
他所著的《游击战》虽然在战法上有所建树,然而却忘记了一个根本,同样的游击战术中,教员始终不忘记团结当地的民众,建立根据地,然后逐步瓦解反动派统治,然而切格瓦拉对于团结当地群众做的并不好,而这种不好,却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时至今日,评价切格瓦拉始终是非常复杂的,自由着实可贵,然而只有活着才能将事业继续,理想主义者死后,理想大多无以为继。
因为理想最终要结合
这部类似纪录片一样的格瓦拉传记,虽然上部让我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但是下部却非常的吸引人。
扮演格瓦拉的男演员演技朴实而厚重,几个配角也都是演技逼真。
当格瓦拉被敌人抓住的时候,真的是觉得非常的失意。
一个革命者被囚禁在小屋子里,和看守他的士兵同抽一根烟。
他被杀死的时候悄无声息,虽然他的死是悄无声息的,但是至今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都没有忘记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摇滚乐爱好者们也开始拿格瓦拉作为自由的象征,现在穿着印有格瓦拉图案的衣服出去都会显得过时。
格瓦拉的精神就是战斗,还记得他在电影后半部分里说的话,当时游击队缺少食物并且大家困顿不堪,格瓦拉说这个时候才是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时刻。
依然觉得扮演格瓦拉的演员有些神似布拉德·皮特。
end
传奇革命英雄的故事。
《切·格瓦拉传》的下部。
时间有些偏长,需要一些耐心来看完。
毕竟是伟人传记类电影,不是好莱坞商业大片。
特效、剧情、演员阵容,当然并不出众,甚至不如题材类似的,由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反抗军》。
但是,《切·格瓦拉传》毕竟是一部写实风格的作品,主要依据切·格瓦拉著成的玻利维亚日记。
因此,本片还是很有历史参考价值的。
街头又一次看到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衬衫的人,于是突然冒出再看一遍Che的想法。
当然,主要目的还是想弄清楚,英雄人物数不胜数的今天,为什么切格瓦拉(下文简称切)会成为东方世界的宠儿,热血青年眼中的偶像。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个人对切的性格分析就八个字,桀骜不驯,革命到底!
这样的性格注定会成为英雄,但不一定会是伟人。
有人将他比喻为拉美世界的毛泽东,其实不然,他距离毛主席的功绩实在相去甚远。
他有战术素养,但不得不承认,他没有战略眼光!
缺乏战略眼光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着眼于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对于战后国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没有明确定位。
这点影片中也有体现,即切最初参加革命是“七二六运动”的一员,而并非古巴共产党。
而他又是在与古巴共产党合作之后才逐渐了解斯大林主义,即社会主义。
所以古巴选择社会主义,并不是根据国情确立的,而是与美资本主义的敌对关系,导致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土地改革实行初期,地主阶级土地被征收,交于个体农户,同时禁止国外集团占用古巴土地资源。
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摆脱了封建制度,使农业产量在短期内大幅提高。
然而在刚尝到土改甜头的格瓦拉却在土改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大搞工业化。
于苏联进购了大批设备,占用了大片甘蔗田,用以炼钢,采油。
从而导致1962年古巴农业遇到了土改后最大的瓶颈期(当然也有自然灾害的因素)。
直接导致1963年古巴政府颁布了第二项土改法,将农村资产阶级的土地全部转化为国有财产。
看似是彻底消除了剥削,实质是为缓解因工业化建设而导致的农业损失。
3,切格瓦拉离开古巴的时间,1965年。
这也是古巴难民涌向美国的第二阶段。
这一趋势迫使1965年9月,卡斯特罗单方面宣布允许古巴人从卡马里奥卡港离开到美国。
这从一个侧面恰好反映了,此时古巴改革遗留问题依然很多,获得自由的民众却没有获得满足温饱的生活。
而此时的切,却离开了古巴,转战刚果,继续着他的“圣战”。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他革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独立?
回过头来再看对他的评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个人认为有偏差,应该是人道主义革命家。
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而是为自由民主而战的圣斗士。
他战死沙场,以英雄的形象谢幕,而并非领袖。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特求切粉勿喷。
最后聊聊切的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一个被好莱坞甚至世界低估的好演员,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长相酷似布拉德皮特,但他的演技比皮特更老练内敛。
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获得小金人一座,为更多人熟知!
这部在戛纳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影片,其导演是好莱坞着名导演索德伯格。
德尔特洛凭此片拿到了戛纳的最佳男主角。
仅仅4000万美金,总共拍了79天。
这部影片比充满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好一百倍。
索德伯格是个成功人士,好好混,去做斯皮尔伯格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索导一心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了《切格瓦拉》,他筹备了7年。
从《性、谎言、录像带》开始,索德伯格的起步就与其他的好莱坞导演不大一样,虽然拍了大量商业片,甚至还自己主演过一部喜剧,有名有利,但是,索导没有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做艺术家。
德尔特洛的表演,基本你看不出他在表演,他就是切格瓦拉本人。
哮喘是个外部手段,德尔特洛通过哮喘,进入到人物的身体,最终进入人物的灵魂。
拉丁裔,沉稳,充满表现力,真是顶尖级的演员。
美国和古巴复杂的历史和彼此微妙的关系众所周知,作为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导演,记者们对索德伯格在影片中倾注的对古巴和切的善意立场表示关注。
但是索德伯格并不想把观众关注的视野引入政治讨论中,他说拍摄这部影片,不是古巴这个国家,真正吸引自己的是切-格瓦纳二次放弃属于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家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他人幸福的解放战斗中。
切-格瓦纳一生经历的丰富和神秘,是每个导演都想要展示的电影题材。
同样是这段表述,在中国媒体的转述中成了:索德伯格声称拍摄这部影片,不是为了探讨政治,他感兴趣的是人的故事。
中国媒体故意把“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解放战斗”这样的关键词屏蔽掉了,好像索德伯格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物的精神实质不关心的导演,好像他只是在猎奇地拍这部影片。
事实正好相反!
四个半小时的故事,加之完全以西班牙语完成拍摄,记者对影片在美国的发行表示担忧,尤其是观众将不得不面对四个半小时的字幕。
而导演索德伯格和制片人透露,剧组曾做过巨大的资料搜集,甚至也有延长至7个多小时的拍摄想法,但是,终于因为要遵守拍摄预定时间,满足影院上映而不得不放弃。
对于影片最后的发行形式,现在根据各国国家的情况还在具体讨论中。
他希望可以先在放映首周以完整版的形式出现,此后再将上下二部份分开放映。
索德伯格为这部影片筹划了七年,仅仅筹到4000万美金,这在好莱坞,算是小成本制作。
如果是一部喜剧片或者科幻片甚至情感片,大导演索德伯格一定可以拿到7000万以上的投资。
这部充满诗意,饱含感情的佳作,足以震撼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内心。
然而,我们的《新京报》的报道标题是《索德伯格新片戛纳首映 《切-格瓦拉》遭恶评》,与境外媒体的反应不同,对于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影片,赞誉远远多于质疑,最佳男主演的获奖就是证明。
中国主流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感甚至害怕,已经溢于言表。
可以肯定的是,引进有汉奸电影嫌疑的《色戒》,引进有台独意识的《海角七号》,广电总局在一片反对声中,顽强地甚至是固执地引进这些有争议的影片,在斯皮尔伯格号召抵制奥运会的情况下,广电总局依然引进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制作的《功夫熊猫》。
但是,广电总局不会引进英雄主义的《切格瓦拉》。
《集结号》被精英专家称为写了人性,《色戒》被称为写了人性,但是,真正写了高贵人性的《切格瓦拉》,没有任何国内影视专家写过一片评论。
他们在回避这部2008年全球最优秀的影片之一,他们害怕,因为,美国导演索德伯格在这部伟大的影片中写了:阶级斗争!
索德伯格毫不回避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对革命的联合剿杀,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写了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西方的指责,向帝国主义宣战的豪情。
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已经绝迹了。
《英雄》《黄金甲》中对权力的畏惧,《集结号》中对革命的消解,整个中国影视界对好莱坞的顶礼膜拜,其实是对美元顶礼膜拜,真正的好莱坞的艺术家在中国却没有市场。
《切格瓦拉》中卡斯特罗说:古巴1%的人掌握了45%的土地,人民生活在赤贫中,我们要拿起枪。
切格瓦拉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在解放古巴以后,你要帮我把革命之火燃遍美洲。
切格瓦拉对农民说:你们的孩子应该去学校,我们将建学校和医院,请你们支持我们。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说:切格瓦拉本来可以坐着轿车,跟妻子儿女在一起快活地生活,但是他来这儿的丛林,我是一个面包师,我一辈子是个奴隶,但是我最终将获得自由。
看了《切格瓦拉》之后,吓得发抖的中国资改派怎么可能引进这样一部影片呢?
Che,当你面对那管黑洞洞的枪口你想到了什么Che,天气已进入十月丛林里的每一天是不是都又重现Che,你美丽的妻子和5个孩子有没有在你的梦里出现Che,如果你生来就是一副健壮的体魄还会不会说出那些诗歌般的话语Che,你永远在寻找自己的身份你从来就以美洲为自己的国籍Che,农民的目光里充满了怀疑你的信仰里却只有人民Che,你曾经的伙伴们站在船头你却在船舷边独自一人凝视远方Che,你已经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失败已无可争辩近在眼前Che,为了实现一种或几种救赎抗拒或接受死亡对你来说都是一次必要的战斗
切:你好!
明天是你的生日,89年前的今天,你出生在那个探戈与足球交织着的世界,那个为了贝隆夫人举国哭泣的拉美国家。
6月14日,北半球正在进入夏季,而在你的故乡,严冬开始来临。
在这么个季节出身,而且还患有终身性的哮喘,似乎已经预示了你将与命运抗争。
为了给你写信,上个月我读完了关于你的三本书,读过之后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你是我的偶像——这个词现在有个时髦的叫法“男神”——很久以前就是。
首先是因为你很帅,帅得让人将你用做头像或者穿在身上,然后去接受其他人诧异的目光,听他叫一声“雷锋”。
这种情况我遇见过很多次,虽然几经解释,但对方始终无法捋直舌头把你的名字念对。
即便是处在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国度,你的知名度也并不是很高。
后革命时代的人们,厌倦了革命的浪漫理想,转身加入一场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犬儒庸俗地活着,拥抱来自西方资本世界新一轮的剥削与奴役。
忘了告诉你,雷锋也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人名的“国民男神”。
在最初见到你画像的那一秒钟之内,我也将你认作了他。
但转瞬又明白,你挺拔的鼻子和坚毅的眼神是他所不具有的。
仅仅是因为这一明显的区别,我开始喜欢你。
这些年来我试图描述那种感觉,可是说不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和看见自己喜欢的姑娘时的感觉不一样。
很难不把那些熟知的故事再梳理一遍。
你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是个医科大学生,有行医执照。
在当时的阿根廷抑或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看都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你并没有满足于自身的完满,大学期间游历拉美各国,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者与军人政府统治下压迫下的拉美人民的生活,最终走向了一条解放他们的道路。
又不得不说回我自己的国家了。
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曾笼罩过我的祖国,结局是谁也不愿提起的闹剧。
可是你还有你的战友成功了,虽然过程有些阴差阳错,然后你又走了,却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对于青年人来说,你的意义在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对强权的抗争和对既得利益者的蔑视,还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今年我行将年满24岁,中国人称为“本命年”,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经历和学识让我开始对狂热的偶像崇拜有了质疑,尤其是你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偶像,往往更令人盲目以成灾难。
现在的很多研究表明,你曾制造过一些小规模的屠杀,我也深知一个被你统治者的世界会多么糟糕。
或许我终将与你告别,所以在拟定这个叫做“偶像:告白已告别”的写作计划时,将你添加到了名单当中。
去年,在我的祖国,一个小偷因造型与你神似且言论惊人而爆红网络。
人们戏谑地将他冠名为“窃-格瓦拉”。
“窃”与“切”同音,在中文里指代一些手段不正当的事物。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你无法职责任何人对于偶像的不敬。
相对于此,人们对于他那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无限恶搞,无意中却折射出了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无奈与叹息。
就算是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也无法抵御全球化的浪潮。
在资本的压迫下,青年人只有无奈的选择庸碌的生活。
往往是想打工而不可得,何况是拒绝打工。
我们的时代并不你的时代好或者坏,只是人们消极与虚无,再也没有人像你一样正面反抗了。
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我想,即使是终有分别日,你身上也总有一些值得留给我的品质。
我想象你一样忠于理想。
让我们忠于理想!
贡水河边的浪荡汉子2017.06.13
两部时间很长,上部是在古巴,下部在玻利维亚。
影片基本是以纪录片形式展现的,反应出来的思想极其深远,尤其是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在革命的时候很注意保护老百姓的私权,并没有像某些宣称正统的革命者一样,革命就是消灭敌人和敌人的财产,制造恐怖气氛。
格瓦拉在革命的时候尽量削减敌人和自己的损失,从来不屠杀俘虏,也保护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财产,在革命的同时努力的维护社会秩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暴力革命是危险的,无序和恐怖往往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灾难和混战。
最后一幕格瓦拉被俘虏和枪杀的一节非常震撼,想来无数革命者最后一刻都是这样看着民众和麻木的军队的吧。
英雄末路确实让人感动。
“我感受到生命中一些强大的东西,这不只是股强大的生内在力量,还可以传给他人。
我的使命有种宿命感,让我从所有的恐惧中解脱。
”——切·格瓦拉世界上确有那么个别的人,他们的知觉告诉他们,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用自己的苦难去换取别人的幸福。
他们天然的背负有拯救所有人的重任,并且他们必将为此丢失生命。
艾内斯托·切·格瓦拉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的人是什么人。
萨特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完人。
其实他们必定不是完美的,但他们是最高级的人类。
他们无视自己的得到的和可能失去的,而只为所有人获得他们该得到的东西而牺牲,而救赎。
格瓦拉中枪倒下的时候,影片的主观镜头从清晰到模糊,代表瞳孔的发散,意识的结束。
但那一刻电影里响起的类似耳鸣的声音,却让我肯定,导演感受到了格瓦拉感受到的强大生命力量。
那是力量的一种表达,一个生命的结束,而他看到了自己将在未来千秋万代的青年中成为不落之星。
总是觉得他没有死,总是觉得他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对游击队里动摇的当地农民说:拉蒙(格瓦拉化名)本应该和他家人,和他的汽车,在古巴享受着舒适的生活。
但是他来到这里,他想给你们一个更好的生活,这样你们的孩子可以学习读和写。
我只不过是个面包师,我曾是个奴隶,但是有一天我会自由。
看到这里,眼睛不由自主地就湿润了。
一个人,能够得到了尊重和名利,然后从纽约联合国的讲台走下,来到原始丛林,抛弃一切,不顾生命,为的是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受压迫者,甚至不是自己的同胞。
这样的人不是完美的人,又是什么。
对比其他以革命名义的人,不仅自己有了想要的,连自己的子孙都可以享有那些以革命名义得到的东西。
一切昭然。
他没有死,我坚信。
因为这样的人如果死了,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延续下去。
《切·格瓦拉传》没有讲述切年轻时的旅行,这部影片已经不再关注切是怎样变成一个革命者这样的话题,恰恰相反,这部雄心壮志的电影要描绘的是一个成熟之后的切,并且探索切是如何变成人们口耳相传的那个人……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影片在总体上有些沉闷……关于切本身的讨论已经太多,这个人也早已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退化为一堆事迹,继而又幻化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生存态度,从这样的角度而言,无论我们怎样想凭借各种各样的资料来拼凑一个真实的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有谁又会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去探寻西施真正的长相呢?
所谓的电影,只是我们将一个偶像雕塑化并私有化的一个过程而已……相对于走向成功的上部,下部显得有些平淡,似乎有些对不起“游击队”这样一个刺激的副标题,最后的三十分钟却亮点迭出:一是切最后的战斗,在丛林山丘中奔跑、隐蔽,疲惫而惊心动魄,随着被一颗子弹命中,枪声和周围的呼喊淡了下去,虚焦的摇晃,背景围上来的士兵。
二是夜间的牢房,Che对看守他的Eduardo说,他信仰人本身,接着伸出双手问道,帮我解开,好吗?
黑色的剪影,Eduardo夺门而出……最后则是Che死后,一段闪回的画面,蓝的发白的浪花切入,一如影片的开头,去Cuba的船上,年轻的Che一扭头,看到了船头的Fidel,画面嘎然而止,影片结束……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次旅行而言,有两个端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假如你真的想要完成这段旅程,那么,就千万不要反复考虑这其中的过程。
”影片开头的浪花和最后的浪花仿佛形成了宿命的起点和端点,对于这样理想主义的启程和终点,回想坐在电脑前的整整四个小时,仿佛梦境一般,变得虚幻而不再真实起来……
拍的太流水账了,只是拍发生的事,毫无自己的思考,没有表现人物的内心。他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偶尔看到周总理对他的评论,就深切的注意到了切格瓦拉的局限性,没有发动群众,只是放一把火就走,自然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这世界每天都有人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精神英雄。
终于看完了
略显杂乱,成功的传记片。字幕看的我相当凌乱。
虽然看不明白 但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玻利维亚革命,失败,che死,传记还是要看书啊
战争,还得靠政治家
Part Two#比之第一部分,增添不少“人”本思考。仍旧属于索德伯格的拿手好戏,某种层面而言,是格瓦拉本身形象多变,而非Benicio del Toro表演出色。
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讲,死的毫无意义
没耐心看了。。。。。。
只看了第二部分;好莱坞出品的难得的朴素风格传记片。
这个电影不好拍。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有些革命注定是要失败的,就看你怎么去坚持;我们的失败会唤醒更多的人,和梁启超同样的信念;绝境中的抗争
就电影本身而言,优点是很平实,但表现手法有点流水账,缺乏人物内心展现。
革命不只是轰轰烈烈,更多的其实是生活细碎、爱恨情仇还有可怕的内部斗争,无论是革命者还是保守者,都是合乎人性的,而人性大致上是四海而皆准的。将革命理想化、浪漫化,这是抗战初期去延安的知识分子的普遍问题,他们追求的是自己脑海中想象的革命,是文学性的、浪漫化的,也是许多悲剧产生的原因。
电影资料馆观看,差点泪崩,退场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眼圈红红……
很遗憾,没有重现最后的瞻仰,不过我相信索德伯格是故意的,他不希望格瓦拉被当做神。
非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