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之死终于真相大白,周新雪交代了一切……!!!
原来,在霸凌事件同时期,她和徐囡囡还同时遭受着老赵的性侵。
本就作为性侵受害者的周新雪,却天真的以为可以找一个替罪羊让恋童癖变态老赵放了自己,结果可想而知。
徐囡囡的另一种不幸也由此被周新雪拖下水(本就是受害者,为什么还要再拖另一个女孩下水,这种受害者的扭曲心理让她间接的成为了“变态佬”的帮凶)。
而此时的韩家斌也发现了老赵的龌龊“秘密”(最后真相大白后的那句“对不起”,真的是让人感到苍白而无力),但他选择了沉默,也就是这种沉默,导致了两个女孩一个致死,一个被侮辱三年颓废一生(也有出于内心自责的原因)。。
很多时候,真相确实是那么的让人难以接受……。
一切大白之后,触犯了法律的和活该被杀的人渣中的人渣,叫人怎么去抉择。
尤其是执法者,这时的正义天平……!!!
整个案件的过程,心是痛的……!!!
也许就像何警官说的:我无权对你们当初的冷漠做出审判,但请你们不要忘记徐囡囡……
可怜的孩子:在校园被恶语相向和霸凌,出了校门还被变态“老赵”性侵和虐待;死后又被校方为了既得利益绞尽脑汁的掩盖了事实真相,而且法医在学校教导主任吴健的贿赂下篡改了死亡原因报告,更让真相石沉大海;加上家长(囡囡父亲)的冷漠处事态度,即使囡囡母亲回来也已是无力回天呐。
哎,谁之殇,社会之殇;谁之痛,教育制度之痛……
底线,底线,底线!!!!
伤害儿童的变态,根本就不配称之为人,畜生都不如呐!!!
不能伤害孩子,这是做人最起码的,最起码的……!!!
每次看到这样题材里的“变态佬”,真是恨的牙痒痒……!!!
片中“老赵”的死绝对的死有余辜,而且死的还是太轻易……。
老赵的死周新雪是触犯了法律,可像这样一个没有做人底线和道德可言的人渣,如果用法律去制裁他确实是太便宜了这个渣子,不足以解恨啊!!!
他不止残害了一个女孩的命运,不,应该是戕害,他这种祸害,就算这样死也是太过于轻巧,哪怕是下了地府所有酷刑都得尝上三遍才行,必须痛苦缠身,永不超生……
我已经不想评论电影的质量。
关于欺负幼女的人,就是治不了是么?
大家都是有底线的,欺负幼女这样禽兽的无底线的情况,就不怕人家报复么?
一人就一辈子,一条命,拼到底谁也不比谁牛逼,这个社会的父母门要是有点血性,就干丫的那帮禽兽,欺负幼女的就给变成太监,造成影响,有几次就震慑住那帮禽兽了。
顺便咨询一下,如果我把禽兽变成太监,再主动报警自首是什么量刑?
原来这才是真相。
三集的剧落下帷幕,我却已经无力鼓掌。
原谅我无法为这样的沉重而欢呼喝彩。
这是三集中色调最温暖,也是最感性的一集,却也是我最不想、不愿、不敢重看第二次的一集。
以下剧透请慎入。
我给第一、二集都写了长长的观后感,梳理了许多的脉络和疑点,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把它们拿出来说,我聪明吗?
我和其它人一样自以为是地猜测着凶手,虽然第一集、第二集我都说过凶手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核。
但最终我还是觉得,前两集的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窥探的是一个怎样的深渊,正如主创说的,她们用了悬疑推理各种各样看起来刺激有趣的愰子把我骗了进来,没有防备地看到了真相。
其实很多人会说,最后一集没有想象中极致的爆点,甚至许多剧情还有漏洞(很明显为了过审进行过强行的删减),所以如果你是一名理性的推理者,这部影片大概会让你失望……我也曾经做了那么多沾沾自喜的猜测,可在最终那个简单得几近绝望的真相面前,一切都一文不值。
这场十年后的谋杀,杀人动机甚至都不是“仇恨”。
最后一集的后半部分,火车修好了,开动了,开往属于它的终点,暖金色的阳光照在所有人身上,美丽的女孩弹着吉他唱起歌,这一幕感性得充满诗意,看起来好像一幅美好的油画,一切都充满希望,未来也充满光明,可有的人早就死在了灰暗的过去,而那些曾经冷漠的人,未来又在何方。
虽然现在再来整理细节脉络显得十分多余,但毕竟是做了两集的东西,就让我有始有终地做完吧:我之前的猜测是:徐囡囡在被打伤后,被老赵带回小卖部实施了性侵,之后因伤情拖延送到医院,因麻醉剂过敏而死亡。
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周新雪的加入,也猜错了研究生的作用。
其它有很多细节与过程都错了很多,不排除是编剧导演故意误导。
实际的过程是:囡囡被周新雪带给了老赵,一天之后因为激烈的反抗遭受了比平时更可怕的殴打,然后送医,死去。
总之,没有我之前猜想的“趁着无法反抗的时候实施性侵”这么充满血腥的龌龊。
有的是被最信任的朋友一步步带入深渊的绝望。
原来这才是“真相”。
研究生在殴打过程中之所以会扯开囡囡的衣服,我想是因为他想确认她身上是不是有性侵后的痕迹,以确认自己从小窗里窥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他看到了那些痕迹,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之前看到的都是徐囡囡,他从此成长的路上,也一直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
法医和老师都以为实施性侵的人是学生,他们在过去的十年中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知情人。
护工以为周新雪杀死老赵的动机是仇恨,也认为这样可以为囡囡报仇,所以她顶罪,她也以为自己知道了真相。
然而,知道那个真正“真相”的人,只有十年前死去的囡囡,十年后被杀死的老赵,以及,那个早已说不清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的周新雪。
周新雪是为了仇恨杀人吗?
当她说出真相的时候,曾说“我为囡囡报仇了”,可事实上,她等了整整十年的“复仇”,是为了掩盖自己当年的罪孽,她利用护工的局做了自己的局,是不顾一切地想要保住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温暖和希望——那份她不敢奢求的“母爱”。
她哭着说,囡囡可以找妈妈诉说,我却不可以。
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她都是这样身不由己地“不可以”着。
周新雪在十年前就被老赵杀死了,他毁灭了她的一切出路,他用油腻的声音告诉他,你不能告诉家长,不能告诉别人,因为你说出去以后,他们都会厌弃你。
所以当对方给了她一种可以逃离的“希望”时,她才会用那样不可思议的,别人都无法理解的思维企图“自救”。
十年以后,她再一次面对“希望”,也再一次用了最极端的手法去“自救”。
她早就死了,她的一切希望早就在十四岁的花季年华中枯萎,她的人性早就被肮脏的手扭曲到连自己都不敢辨认。
她是一个分裂、矛盾的姑娘,她的罪孽、扭曲、无药可救,但同时她也会在灰暗的人生中,卑微的、疯狂地追求着她的“希望”。
我到现在都还不敢回想,她拉着那个天使一般干净的好朋友,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黑洞的那一幕,我全身的细胞都在尖叫着,不,不要。
她们穿过一排排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两元小商品”,拉开了一扇看似平凡的门,我好像一点点滑向冰冷的海底。
四肢麻木,口不能言,连灵魂都动弹不得,徒留绝望与无力。
电影给我们呈现的,仍旧是已经美化过了的,温柔的真相,她们甚至没有像《韩公主》那样呈现出一点性侵的过程,诚然,也许是为了审核……但仅仅只是这样,仅仅是少女刻在脸上的麻木、老赵猥琐的恫吓、少年窥视后的惊恐,那已经十分隐晦的丧心病狂,也足够让观众极度不适。
它看起来不够暴力,不够惊悚,不够刺激,没有悬疑爱好者想要的那种爆炸般的效果,它甚至每一天都如常地发生在喧嚣的校园里,但就是这样才愈加毛骨悚然——因为它的“安静如常”,是如此无限接近“毁灭”。
我其实一直都拿不准,不知道最后囡囡的母亲到底是会因为周新雪的罪孽而怨恨她,还是会因为她杀死了老赵而继续爱她。
也许护工的做法尚算得上“正义”,可她算漏了周新雪身上的背负的罪。
老赵的确罪该万死,可他却不是死于“正义的审判”,而是死在了另一重企图“掩盖真相”的罪行中。
最后的最后,这两副残破不堪的灵魂,是否真的因为这场迟来的真相大白得到救赎呢?
最后我真的要谢谢这三部影片的创作者们,这不能说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但却是最不忘初心的作品。
它提醒了我们:我们身边有多少个徐囡囡,多少个周新雪,多少个老赵?
我们自己扮演着什么角色?
受害者?
加害者?
是成为看热闹的帮凶,还是成为随波逐流的冷漠旁观者?
总需要有人敢于撕开粉饰的太平,提醒我们危险的真相,督促我们正视罪恶,自省良知。
1.万万没想到前面的吉他暗示原来预示着主题曲(不知道算不算主题曲,插入曲总应该是吧),这首曲子不管应不应那个阳光倾泻的景色,都!
很!
尴!
尬!
口型对不上我不强求,但是这一段真的有必要吗,就为了说明案子水落石出,光明回归?
2.还是我第一部就吐槽的问题,单线过于单调了,后期就变成一次讲一个人的故事了,好端端地一个人坐那我就在想:请说出你的故事。
这次终于轮到周新雪了,都不用推理凶手了,凶手一定是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所幸演的不那么尴尬,单单表情多变上让故事没那么乏味。
猜的酒中了。
再吐槽一下那个藏录音笔的沙发口子,一靠下去就会发现了啊。
感觉藏得地方不那么对劲。
还有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吐槽永远在背景里的乘务员小姐,超级淡定,全程听着真相,还犯困呢?
3.没料到的是第一部那个老套的套近乎方式:抓住手,回头,啊抱歉认错人了;居然是个伏笔,后来两个扎马尾辫的人都成为性侵受害者。
4.可以说这方面的中国电影太少了,可能都不太愿意揭露这种校园欺凌啊,儿童性侵啊,反正都避而不谈,这部片也算是一种警醒。
看完我感受到两个女孩深深的绝望了,(小孩子演技不太在线,但是周新雪那个表情到位)所以还是比较入戏的。
周新雪没有徐囡囡的那股乐观,她忍受着老赵的欺辱,但是她不敢说出去不然她就会被校园欺负。
这种背景下两个女孩是可悲的,所有的不公和欺负好像都是她们的原罪一样,无人诉说,那是一点一点麻木后的绝望。
周新雪也对不起徐囡囡,她有点嫉妒徐囡囡,她想摆脱老赵,所以把徐囡囡推到了火坑里。
太可怕了。
全员都做着伤害徐囡囡的事情,她明明是个好女孩,她应该幸福快乐的。
希望终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吧。
三部终于看完了,推理逻辑有一些bug,很多细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剧情张力也不够,不过演员演技还可以,最重要的是关于一些社会问题尺度的突破很大,是一部很不错的的电影。
但这里不想谈太多具体问题,想说一下这部电影关于现实题材的叙述,从它敢于直面现实社会问题,我觉得它就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就像《嘉年华》,其实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也不算是一部好电影,但是这样的电影在中国能被拍出来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事情。
因为它敢于拍校园欺凌、、青少年吸毒、家庭暴力,还有直面校园性侵,这类现实题材电影在中国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敢于触碰这种敏感区,并且能形成不错的电影成片,这样的电影都很了不起。
我们一直在埋怨:中国电影最可悲的是,不是没有现成丰富社会题材,却在这个风云聚会的大时代却拍出了大量小时代般无病呻吟的爱情电影。
我们总是在赞颂韩国电影怎么了不起,《熔炉》《素媛》《辩护人》等被观众津津乐道,说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
现实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应该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拐卖妇女儿童、留守儿童、校园欺霸、幼儿园虐童(红黄蓝事件)、拆迁、城管、房奴、被驱赶的低端打工者,医闹、无理的判刑(气枪摆摊大妈被判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政商权益不清(共青城赛龙事件)、蒲系医院、各种村霸、写篇文章被跨省逮捕、无理陶子、传销、假药横行等等等,这个社会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巨变。
随便一条中国的社会现实事件能被如实的拍出来(而不是被各种阉割),就是一部部了不起的电影啊。
就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社会问题来说,我一点不觉得这部电影的会比《熔炉》差,甚至要比《熔炉》还要深刻。
这部电影更是反映了各种人性的丑陋,八个乘客,几乎都有污点,几乎没有真正的好人,自从宁浩的《无人区》后,第一次看到有国产电影能把人性进行深刻的刻画。
还有,我敢说这部电影的结局90%以上是被要求强制修改的,就像《无人区》《盲井》等反应社会现实的题材监管是最严厉的。
关于结局被修改的问题具体见我在另一篇文章的讨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21703/discussion/615614069/无数次对中国电影很失望, zf管制,资本浮躁圈钱,演员抠图面瘫、观众脑残,前三项往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后一项改善十分缓慢。
但又看到一些有社会责任感和底层关怀的电影工作者,冒着各种审查和投资无回报风险,做出了一些优秀的电影来反应社会现实问题。
包括李杨的《盲井》《盲山》《盲.道》(虽然最后一部质量比较一般),还有文晏的《嘉年华》, 郭柯的《二十二》,能敢拍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都值得我们致敬。
最后,再致敬一下人民艺术家李心敏先生(就是片中的教导主任),他的逝世使中国电影又丧失了一个有良心的老戏骨!
我不觉得秋红做错了什么 相反我觉得她太温柔了 周新雪不值得被怜悯 她自己的痛苦为什么要强加于人 她可以选择不去小商店 老赵威胁她不来就告诉她妈妈 那么她可以选择破罐子破摔 任他说吧 她懦弱 躲在墙角里蜷缩 她不敢反抗 一点都不敢 徐囡囡被打 才是真的可怜 凭着风言风语 被霸凌 被侮辱 我想如果当时法律保护不了她 老师帮助不了她 父亲不关心她 她真应该拿起利刃狠狠地刺向伤她的人 扎中肺部 让他们吞想痛苦 说不出来 让他们倒在血泊里忏悔 尽管成为罪犯 起码也算是自己主宰性命 而不是被草菅人命 世间的女孩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当你向恶魔屈服的时候 真是他得意狞笑的时候 通过一切途径反抗才是被欺凌女孩该做的
这部网剧很令人惊艳。
画面和配乐有电影的质感。
个人认为前两集比第三集好,尤其第一集开篇,灵气十足。
不过似乎太想给人讲明白前因后果,闪回画面给的太多了,不给人一气呵成的顺畅感,同样为了讲明白,有些关键情节转变比较生硬,可以说是是“灵光一现”式,推理部分较弱。
可是我还是给了高分。
就像柯南,是推理包装下的爱情剧。
而《罪途》,是悬疑包裹下的社会剪影。
火车总给人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感觉,连海报都是。
可是我觉得他对标的更是《熔炉》。
心疼的是两位被侵害的女孩,一个生命早早的凋谢了,另一个尽管活着,却是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在青春的年纪,犹如一潭死水。
我想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告诉父母?
其实这似乎是校园暴力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少有人会揭发反抗,甚至被害人还会为加害人向父母隐瞒,这一点,不论男女,自卑弱小的人尤其如此。
就是因为脾气的逆来顺受,会加倍收到伤害,恶性循环。
只想说,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愿类似“房斯琪”的悲剧不要重演。
be human,be good。
(自译,私以为good这个词是一个很泛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标准)不过还是有几点吐槽1.知道是想要塑造警方无法及时介入,可是乘警直接让有嫌疑的研究生韩配合取证还是说不过去的吧?
就算是人手不足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啊吧?
我见到的乘务有3个,男乘务人员,女乘务人员,售货员,就算是人手真的不足也可以从其他车厢借调吧?
后来想想如果不让韩参与针管就藏不了了,而且最后的顶罪举动也没有铺垫。
为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只能这样。
可是那样的话证物的说服力不会受到影响吗?
2.第三集合情合理,可是说服力不强。
失足少女周和护工妈妈是不是有能力调查清楚所有人的行踪。
分隔十年同学,还可以得知校霸王随身携带大豆酒。
记者梁是听“线人”说有新进展,后来可以看出“线人”是研究生韩,韩尽管先知道护工妈妈犯罪可是他之前并不知道计划,那么是什么新线索?
是周设下的诱饵还是别的?
女乘务人员取手电筒时候给吉他的特写,到最后只是为了铺垫周最后的自弹自唱吗?
最主要的是针扎矿泉水瓶有漏水(当时乘警何也是通过漏水发现水有问题),那么这个真的不会发觉吗?
其实我觉得像火腿肠一样diy一下,针眼靠近瓶口也可以呀。
对于最后一点,我倾向于删减论,男乘务员应该也是从犯。
他或许和周是恋人关系,或许和韩一样心有愧疚,或许当时是囡囡的小男朋友,总之有一个“熟人”在火车上,更能掌握死者老赵和校霸王的出行习惯和时间,周知道王带坚果和大豆酒也比较轻松。
而且后续调查按一般程序应该也是警务人员配合,这就是打入敌人内部了呀,而且还有还吉他的画面。
3.最后个人觉得周先自残试图自杀,护工妈妈挣扎一下的画面会更有张力。
最后附上一张“母女”同框的背景,扎起马尾的女孩,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了,愿生者余生安好。
看完整部三部曲,把感受放在最后一部写出来。
整部电影的事件逻辑其实不是很严密,推敲起来甚至还有悖论。
1.第一部中一直都在强调秋红是学校的医务护工,那么请问徐囡囡被打这件事情秋红难道一直都不知道?
这与秋红自己叙述的她离婚后就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完全无法吻合,是最明显的破绽。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秋红的身份是由记者告知何赫的,如果秋红去了另外的城市,那记者又是怎么知道秋红的身份?
这一点从第一部到结尾困扰了我很久。
这似乎是导演或者说编剧为了强行营造出在座的都是与徐囡囡的死有关的人这层关系,而拼凑的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身份。
2.周新雪又是怎么知道王超每次或者说这次带的礼品里面就一定会有老赵的过敏原的?
如果说她知道王超是开网店的,是网店里卖的东西来判断?
那么问题又来了,首先王超网店里的东西就是通过经销商进货的,你觉的他会拿着他网店里的东西再去孝敬经销商?
如果不是根据这一点,那又是怎么知道王超一定会带这些东西呢?
这个问题电影中只是含含糊糊一语带过,并没有给太多解释。
3.电影中对硫喷妥钠的性状是有过描述的,从法医的话中并没有透露出这种药物变质后会使人致幻这种性状。
那个韩斌又是怎么知道这种药剂的变质会使人致幻呢?
4.何赫在检查老赵尸体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明显的展示出老赵左胸处有一处针孔扎过的痕迹,如果不是导演故意所为,那这一镜头起到很好的误导效果,会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线头很多,但不是每一条都能解得开。
演员的演技就不说了,不咋地,但是故事的呈现的确是能够打动人的。
《罪途》123,豆瓣评分及格线上。
影片最后还是有感人的地方,故事主线也因此有点圭吾风。
差劲的地方也算老生常谈——渣制作渣特效渣演技渣镜头……配角乍一看挺有存在感,给了各种戏,最后也是草草收场。
渣制作不是最主要,这个锅根本上还是得让编剧背。
主次分配是一个重要原因,且不说主角的存在感也就最后几分钟而已,而且是回忆杀里的几分钟(捂脸哭笑)。
另一个就是连贯性,说白了,细节完整性不够。
这好像也回到了渣制作的问题上,其实不然,配角的故事给了三集的长度都没讲(表现)清楚,注意,这是三集,每个点的故事都是蜻蜓点水。
甚至主角的故事也如同三两句的篇幅,硬凑硬揉成三集夹生米。
这里我得严重提醒一下导演,侦探是主角???
r u kidding me???一部有圭吾风的电影,立意也具有向《药神》靠拢的可能,故事内核没表现到位的同时,让各种龙套给强行尬戏。
潜力佳作被强行制成了3集及格线水准的迷你剧,摊手。
电影也无法一下子就拍出神作。
如果想要讨论一个推理故事,可能就会在反复的找茬和被找茬中消磨了时间。
现在的观众阅片无数,抱持着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很多时候片子只看到一半就开口闭口“套路”、“为反转而反转”,不痛不痒地就给一个故事盖章。
而我眼中的《罪途》,并不是一个推理炫技片。
它只是一个抽丝剥茧展示人性的,真实得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的,悲伤故事。
关于被践踏的幼小的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我和很多人一样,其实很害怕看这样的电影。
几年前看《素媛》时,感动于父爱的伟大哭肿了眼,但往后却是,每每想到里面的一些关于犯人畜生的细节就会不寒而栗。
后来我就不敢再碰这类题材了。
大家都提到的《熔炉》,我知道情节知道结局,甚至可以说出某些具体场景,但其实我没有完整看过,就是因为【不敢】。
那是远比灵异恐怖片更渗人的故事,它们是现实,是我们也许下一脚就会踏入的人间地狱。
这世上的污浊一直都存在。
就算我们掩盖双眼,避而不见,世界也不会因此变得好一点。
《罪途》有一版的海报里,所有的角色都被捂住了嘴。
是什么阻止了人们说真话?
有人觉得自身的名誉比他人的生死更重要,有人觉得集体的利益比个人的清白更重要,有人觉得错的是所有他人,与自己无关。
有胆怯,有冷漠,有自私,有无知。
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将过去的拼图一一嵌入,很多人能猜对凶手,却不一定猜得准真相之后的真相。
十年前,那么多双眼睛目睹了一个稚嫩生命的凋零,却在各自的得失计算之间,任由真相沉没,任由罪恶生长。
只有悲痛的母亲陷入了不知该指向于谁的恨意之中,到头来最恨的只能是自己。
我也是做母亲的人,有自己心爱的女儿。
当我听到一个母亲说:但我不敢,我不敢去想……她是不是被……立刻就鼻酸眼酸,胸闷得不行。
完全不行,即使是想象也开不了头,一丁点都不敢。
复仇是不是真的会有快感,我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
反正它也不是那个母亲、那个凶手真正的愿望。
新的罪无法将过去的罪抵消,心伤的沟壑一旦被划刻,永难填平。
我的祈愿是从今往后永远不要再这样的悲剧,但也知道这不现实。
那么至少,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孩子再温柔一些:不要默认损害她们的那些事是正常的存在。
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她们自己的错,自己的命。
要努力让她们能安全安心地活着,并亲手掌握自己的尊严。
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也无法一下子变好。
但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把它向着光明推近一步,至少现在会比过去好,未来会比现在好。
编剧写下《罪途》这个故事,一个有水准又敬业的班底把它拍成了电影,这就是他们做到的这一步。
中国版的东方列车杀人案,离奇曲折,很有意义。
题材加分
想要兼顾社会批判和推理解谜,结果执行力远小于野心,敢碰校园霸凌题材也不容易,给两星半鼓励一下。
教育青少年自我保护,学校家长社会都有责任,学生欺凌弱者也该严管,家庭暴力不能容忍,大罪零容忍。
BUG数不胜数,几乎没有推理,主角说什么就是什么,大概想学东野在人性上挖掘一下,然而非常失败。推理剧本不是谁想写都能写的。唯一的可取之处是宣传上花了工夫。
【2018.72】
其实还不错 借鉴的比较多 但是也比一些脑残剧要好的多
神秘的不得了,还是三部曲。中间警察强行给我灌输谁是凶手,但是结局就这么出现,感觉还是不太够。
跟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大的不同是,每个人都是当初那个案件的加害者而非受害者
看完一声叹息,这不是悬疑片,是公益片
后面节奏有点拖沓了,但是立意很不错。雪崩来到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明星大侦探电影版?故事~死人~搜证~一对一~集中讨论
突然发现朱颜曼滋和囡囡有点像。
这一集到底在讲什么玩意儿……
强制反转。还是那个问题,推理太弱了,从悬疑推理演变成深度社会剧,想全面兼顾太难了。小朋友和女主演技不错。不过这部集合东方列车杀人案、阿加莎的全民疑凶套路、儿童性侵中国版熔炉野心真的不小。不错的公益片:请不要再冷漠了。
我想说 一开场 那2个看报纸的 人怎么都没出来 死哪去了
结局篇节奏稍慢,如果剪成两部感觉更紧凑,凶手和动机都不难猜,然而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才是重点。校园暴力和性侵犯罪都应该严惩,不能让加害者轻易逃脱心安理得的生活,而受害者却一生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希望我国能尽快引入化学阉割!
仅仅因为题材
并没有那么好
单就电影本身来讲,虎头蛇尾,高开低走,一集比一集弱,结尾更加毫无欣喜亮点。如果把它看做算是一个保护妇女儿童公益片,那这方面描绘反思的同样不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