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眼里只有好坏,人是什么时候进化出对错的?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得多。
我想对错是为了让蛤蟆们找到同样喜欢天鹅的蛤蟆而存在的。
同样这个世界也有喜欢鸡、喜欢鸭的蛤蟆。
蛤蟆和平相处,不扰彼此。
那些因为对错对别人辱骂又或者伤害的人,是否想过,原来我们,也许只是自然的错误。
在这世间,只为了找对的人。
特朗勃并不是很熟悉,不过这压根也不重要。
不过这个影片给我的触动是极大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朗勃是一个民主党人士,特朗勃是个编剧,是个优秀而杰出的好莱坞编剧,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家庭幸福,他和他的“好莱坞十人组”支持共产主义同情劳工,不过被国会打入懒人黑名单,即使是在最监狱即使是在最舒服的家里,特朗勃始终在工作着,当然了,电影里面没这么演,但实际上是可以想象到的。
三天时间创造出一个剧本,被抓进监狱之前几天时间写出了《罗马假日》,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即使是这样特朗勃还是在工作着。
所以其实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写成《特朗勃在工作》,现在知道了,特朗勃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编剧家,特朗勃之所以如此杰出,源于他对于生活家庭的热爱,对于工作的无比狂热,以至于特朗勃总是在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要知道的是,特朗勃在工作着。
李笑来你喜欢特朗勃,因为你们俩是同一类人。
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对于工作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爱迪生、牛顿、达尔文都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秘密就在这里。
(芷宁写于2016年4月5日)电影作为和意识形态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从来都不是和政治无关的,冷战时期的美国也有着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被害妄想症”,当电影遇到了敏感时期,便令那些不同政见的有才华影人的历程变得分外坎坷。
美国影片《特朗勃(Trumbo)》便依据那段特殊时期被迫害、被倾轧者中的一员——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经历改编。
特朗勃本身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传奇特质,符合一部传记类故事片的需求,他的人生因时代的碾压而充满了沉痛性,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19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生活得抑郁、悲情而沉重,但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这种抑郁悲情沉重的调子,只是将一些片段和境况顺序呈现了出来,视角趋于收敛,似乎并不愿大开大合地讲述那个阴郁的时代,总体呈现得工整规矩。
这种相对收敛,还表现在对特朗勃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虽然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的特朗勃,在外形上借助于化妆技术做了一定程度的人物还原,且在吐字发声方面,科兰斯顿颇为用功地模仿了特朗勃本人的说话方式和语调语气,听一些人物原型的录音,会感到科兰斯顿的模仿还是靠谱的,但在另一些影音资料里,能看到特朗勃本人的言辞和神情更具有文人受到伤害后的那股子犀利敏锐,骨子里还残存着文字斗士的精神,而科兰斯顿的表演则更符合一部人物传记片对片中人物塑造的需求,特别在接受采访时的那段呈现,科兰斯顿版的特朗勃对着话筒说出的言语,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隐忍和睿智,这种隐忍和睿智类似于劫后余生的大彻大悟,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平静,是该片设定中的“动人处”之一,虽不一定和现实相符。
鉴于特朗勃的人生跌宕起伏,影片选取了他落入困境并克服困境的那个不短的时间段,故事的主线由他的事业被推崇的巅峰期——和米高梅签了三年的高薪编剧合约开始,继而人生境遇兜转,因政治身份而遭到无情打压,被解约而失业,接着境遇急转直下至官司缠身、被判入狱,出狱后继续面临着被打压的困局,为生计为养家糊口而匿名创作,佳作频出,直至黑名单时代消除……大约因主线不易在每个时间段上进行深挖细耕,于是到影片中后期,其呈现方式偏向于以情感带动剧情发展,无论亲情,还是友情,特朗勃努力维系的这部分情感成了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不能在其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这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种精神惩罚和掠夺,在如此被侵害被压迫的境况下,特朗勃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打字机为武器,以个人才华为自己赢得机遇和转机,令该片看上去十分励志。
其中特朗勃找来一帮同为黑名单上的人的朋友,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的桥段,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充满感伤——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必须为大量无聊、烂俗的剧本付出心血以换取生存,现实总是这么令人无奈又无助。
关于这部分,片中的特朗勃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台词,如:“他们需要剧本就像军队需要厕纸。
”再如,“质量最低,数量最多,当你完全不考虑电影中的艺术激情,工作一星期就能完成。
”而这种编剧凑在一起集体攒剧本、改剧本的状况,仿佛是资质不佳影视公司的通病,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分国家。
大约因特朗勃的才华太出众,无法被黑暗掩盖,他匿名写过的剧本《罗马假日》、《勇敢的人》先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样的光芒足以令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陆续找他创作影片《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剧本。
几经波折,当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观众席上的特朗勃难抑激动的心情,但那份激动仅以镜片后面闪烁的泪光来表现,反而令人动容。
片中除却老白演技不俗之外,海伦·米伦饰演的那位极端专栏作家海达·霍珀也十分出彩,在有限的出场次数里,米伦将那种病态的偏执表现得入木三分。
另外片中配角大多有戏,特别是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简直堪称配角中的亮点,将转行做影视的外行大佬们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对付恐吓他们不许采用特朗勃等人做编剧的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反共组织”面前,他们那种驱赶蚊蝇般的霸气,倒也符合他们打拼过来人的身份。
影片的配乐与剧情的起伏相得益彰,场景画面也有视觉上的怡人优势,片尾彼时的纪录影像为影片加分不少,字幕提示,特朗勃离世18年后,因《罗马假日》一片而获得的那尊最佳编剧奖小金人才被送到其遗孀手里,令人不免唏嘘。
(杂志约稿)
全片采用的毫无疑问上时间的叙事手法,讲述着特朗勃的一生,从影片刚开始的炙手可热的大编剧到美国的共产Party,然后去蹲大牢再重新回归,用化名写了《罗马假日》,《勇敢的人》,《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一系列知名的作品(虽然我都没看过……)首先,这是一部传记片,所以说要把握住传记片的特点进行拍摄,老白在里面饰演的特朗勃肯定是不用说的(人家可是奥斯卡男主提名),精湛的演技讲述着特朗勃的一生.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文革"(我这么称呼它),好多人抵制美国共产Party,以至于出现了一个黑名单,在名单上的人无法继续从事电影的创作和表演,当然,特朗勃就是其中一个.(具体情况可以去百度……)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就是特朗勃出狱后,为了养家糊口而大量的创作剧本,卧槽,那一段的片段简直燃到爆炸!而且,编剧这种职业不是你努力就能有作品的(作为外行人的我看来),所以说就像标题说的那样,简直就是一个机器,就像是库里一样,变态啊!还有我喜欢的一个镜头大概是在影片的114分钟左右,老白的侧脸镜头,吸着烟然后吐出去,这个镜头的光影都把握的非常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一个镜头,那烟的醇厚与洁白简直了.作为一部传记片来说,剧情这种东西首先是要符合人物原型的经历,其次再是艺术加工,这也是我为什么会给这部电影打四颗星的原因,就剧情本身而言,平铺直叙倒是没什么惊艳之处,当然有没有什么毛病,不过作为传记片而言,不错了.
1、有时候,当艺术与政治冲突时,艺术家选择是顺应政治,而有时候当人性与政治冲突时,这个时候不同的选择的人就多了。
所以不是艺术本来就为政治服务,根源还是操控政治的人性如何?
2、我有我说话的权利,也有我信仰的权利,这便是自由,自由无外乎哪个党派哪个门派,我行故我在。
3、多少年了,海伦的荧屏形象在我脑海里都是刁蛮的老太太,结果这里的刁蛮反而让我心生厌恶,能把一个人刻画成这样,也是可以封神了。
至于男主,凡人眉宇间的睿智,以及说话时反映的逻辑,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如果“我”是特朗勃,在遭遇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我”会把我所遭遇的迫害及我事业的中止归为“时运不佳”。
我会为我主动选择放弃找到个合适的出口,并且惶惶不安、抑郁不得志的混完此生。
还好特朗勃不是“我”。
不然,也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
对,如果一定要对比所处的年代,自认为我所处的这个年代虽然浮躁,但还不算太差,至少我还有自主权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部影片给我最重要的一个point,在谈情怀、谈理想的时候,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准备为了你的理想和目标,付出什么?
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阻,你会如何应对?
如何去平衡好你的理想和生活中带来的冲突?
我所看到的特朗勃先生,面对生活、舆论的压力,他选择的是,闷头去做、去把一件事做好;面对不幸入狱,他选择的是坦然面对;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距的点就在于:想和做 ,这两件事。
想是舵;做是行驶在海上的航船;你是否想要出行、想要抵达何处,一切由你而定。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一流的剧作家,一个二流的说客,有时候还是一个三流的父亲和丈夫;他是一个怎样个人呢?
他是一个倔强的坚持者,一个沉默的忍受者,有时候还是一个狡黠的欺诈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或许,他不过只是一个喜欢听故事和喜欢写故事的人。
他是,特朗勃。
1946年3月,共同的敌人灭亡后,曾经的战友瞬时变作仇敌。
一道巨大的铁幕将世界分作两块,冷战爆发。
这道铁幕无所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时而是柏林那堵丑陋而坚固的墙壁、时而是美国人眼中的赤色危机、时而是苏联人口中的资本主义威胁。
在好莱坞,它叫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也叫作黑名单。
自古至今,政治从来都是最为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
当铁幕落下的一瞬间,无数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共产主义同情者都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政治嗅觉迟缓的部分下层人民和一些已闻风雨却丝毫不惧坚持者。
特朗勃,就是后者。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信念甚至是信仰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一旦这虚无缥缈的口号和旗帜被整个社会环境所不容,威胁到了自身生活和生存时,改弦易辙就更是理所当然。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的确如此,但特朗勃不是大部分人。
且不论特朗勃成为共产主义者是因为史料所提抗击法西斯,还是如影片所现,支持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当浮躁虚假的“国共合作”大潮退去,留在岸上的,就只有特朗勃和特朗勃们。
辩证的讲,意识形态层面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其实在某些时候也无所谓对错,看得只是肉食者们所支持和推崇的。
抛却这一点,特朗勃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参与者,但他的确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人,他是一个认准真理(对自身而言)后,能坚持也敢坚持到最后的人。
仅仅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同时他也是一个灵活变通的人。
他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生活就是要穿衣吃饭。
所以他愿意抛弃一名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尊严:著名权,去继续写作,去写一些或者说一堆垃圾。
他是一名战士,但绝对不是一名喊喊口号就热血上头的死士。
就像他对朋友所言:“用耶稣一般的纯洁去战斗,用撒旦一样的狡猾去取胜。
”这就是特朗勃的战斗方式。
历史最常记住的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以身殉道 壮烈牺牲的人;一种是出卖一切,苟且偷生的人。
循环往复,如过江之卿。
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另一种人,另一种曾经站在前者身后甚至身前与其共同战斗,曾经拒绝后者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人——特朗勃们。
他们坚持过且仍坚持着,他们战斗过且仍战斗着。
我们都缅怀烈士,却忘了谁让我们记住烈士们的故事。
那座小金人象征的不只是剧作家的最高荣誉这么简单,它更意味着曾经的血和汗没有白流,曾经的错误得到了承认和铭记。
那些监狱中的虚无、弃名时的屈辱,无数个日夜坠落在打字机旁的烟灰,都是值得的。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致那些敢为也愿为他人流血之人,也致和他们站在一起的特朗勃们。
正文结束扯点别的:原来柯克·道格拉斯竟然是个小矮子2333,以前从来没注意过_(:зゝ∠)_。
话说我大库神果然是不好搞啊!
不过《斯巴达克斯》还是库神最讨厌的一部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普雷明格总是一股分分钟风衣下掏出一把“芝加哥打字机”开扫的感觉。
另外真的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道格拉斯送给特朗勃的那只鸟叫“赛缪尔·杰克逊”么!??
23333
所有文字只为个人快速回顾电影,不做任何深度分析,记录用。
请大家点击关闭网页,不要浪费自己时间。
四十年代末的美国号称自己是自由的化身,特朗勃及其一袭人拥有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这与当时的政治主张不合,他们用乐观的心态开始与大局的对抗,最终特朗勃因蔑视国会罪入狱了。
特朗勃是著名的好莱坞编剧,同时也是一个大富豪,不仅如此他还拥有幸福的家庭。
在出狱后,特朗勃性情大变,他因为找不到工作开始焦急,在完全饱和或者说过度的工作中他与家庭的关系疏远,而社会上找不到一个适合或者说愿意成为他朋友的人。
她的妻子理智且温暖,加上好友(路易ck饰演)终于抵抗不了病魔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去世后,特朗勃决定还是要用优秀的编剧作品来跟世人对话。
他的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在几十年的斗争过程中,政治局面也悄然发生变化,他得到了镜头中总统对电影的肯定。
由于没有政治背景知识,我只看出了故事的主线,细节处很多看不明白,只觉特朗勃的创作生涯是艰辛的,为了自由奋斗的代价是巨大的,他的家人是他最重要的后盾。
饰演者的嗓音尤其好听,演技也细致入微。
看很多影评提到在观影过程中会想睡觉,我没有想睡觉啊,反而在看《网络迷踪》的时候差点睡着,因为猜到结局了啊…传记贵在真实,请允许不完美,当然大家所指的可能是没有把特朗勃的人生用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影片前期有个片段:野餐,特朗勃一家与众人把酒言欢,特朗勃的儿子把玻璃杯放到特朗勃妻子的头上,妻子乔装怒容,但最后洒脱的为众人表演了自己在15岁之前从事的杂技职业,特朗勃快乐的欣赏着表演,他们的家庭氛围是全然包容和接受的。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个情节的时候,我的思绪被带到了我的童年,童年的我总是会对身边所有事情存疑,发生了一件符合逻辑的事情之后,我会选择认为这个逻辑无聊或者这个逻辑不值得信任,认为一定还有其他的更深层的原因。
看到电影片段的时候,我认为是从小对自己家庭的不信任、对家人的不信任,导致了我对事事都存有怀疑态度,而忽略了很多浅显却本质的道理。
我在用心观察生活,却一直可以回避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这也造成了我时常会缺乏“活着”的真实感。
到最终,我无法谈论这部电影的更多细节,因为我不懂。
从我的角度去看,我看到了家庭给予特朗勃的力量,而我认为编剧与导演包括电影最后的特朗勃本尊自白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被妻子团结在一起,让特朗勃知道为谁而奋斗,不仅为他自己,也为了他的家人,更为了他所信任的观念,他的家庭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
特朗勃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就像是电影里从监狱寄给妻子的信所提及的:“我是不幸人中最幸运的那个。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特朗勃本身的努力。
关于特朗勃的历史一无所知,所以看的比较津津有味,才知道他是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的剧作者。
为什么说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原来伟大的米国那时也经过如此的一段。
树立敌人,寻找异己,政治迫害,栽赃定罪。
如果不是特朗勃,而是那个得了肺癌的哥们,有什么机会呢?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其实,不是特朗勃救了自己,只是时间到了,上峰觉得可以解禁了,所以,他才有机会以自己的名字显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样从小在D的教育下,所能得出的结论吧——我不认为结果是特朗勃的争取,特朗勃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维持了自己的生活。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肯尼迪夸了斯巴达克斯之后,才彻底扭转了局势,否则怎么解释还有那么多抗议和抵制特朗勃的吃瓜群众呢。
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在白色恐怖时期依然笔耕不辍养家糊口的励志片。
“黑名单是一段黑暗时期,没人能毫发无损,幸免于难。
那时的我们所面对的情况,已超出我们个人的掌控。
每个人都出于本能,出于需求和个人信仰,或是被特定环境驱使采取行动,那是个草木皆兵的年代,人人惶恐,无人例外。
数十人因此家破,妻离子散,损失惨重。
还有一些甚至因此丧生。
我们回首那段黑暗时,再去追究谁对谁错,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没有绝对对错,只有受害者。
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我们被迫说了,做了,我们本不愿意说或做的事。
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我们真心不愿意造成的伤害。
我的家人就坐在台下,我发现,我让他们经历的一切,对他们很不公平,我的太太能让这个家完好无损简直让我吃惊。
所以我今晚想说的话,并不是想给任何人带来伤害,而是想愈合伤痛,弥合这些年来我们互相造成的重重创伤。
尤其是,对自己的重创。
”
罗马假日的编剧是个美国共产党
改编自真人真事
如果不是看过这电影,还真从没想过那些经典佳片都是出自这么一位特殊剧作家之手。看来搞政治迫害,也不是特定的社会形式才有的行为,嘿嘿。
手中有笔,心中有剑,以一己之力抗衡整个好莱坞甚至整个国家,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多高的才华才能做到这一点啊,实在是令人佩服的一位编剧。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传记电影。
剧情还是不错的
这是一场荒唐而无意义的战争,没人在乎对错,没人在乎证据,他们只想知道你的政 治立场,人 权不过是一纸空谈,黑名单无疑是好莱坞历史上肮脏的一笔,你看着你曾经仰慕过的大明星一个个登场,又纷纷做出了让人不齿的事情,正如特朗勃所说,这场战争中,没有恶人,没有英雄,只有受害者,对于一个编剧来说,最可怕的事情,或许就是不让他写作了吧,末了署着他名字的《斯巴达克斯》映在他的眼睛上,不由得让人随着特朗勃一同流泪,他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可是那些早已失去的却无人能够偿还,“这只是一个一文不值小金人,可它沾满了我朋友们的鲜血”。
极其一般的传记电影,要知道里面最伟大的情节和事迹本身就是因为它的真实发生而让人感动,但是这部电影出除了剧情,别的地方(音乐、构图等专属于电影本身的内容)没有其他让人动容之处。
拍的挺好 但不喜欢这题材 想到天朝成千上万的黑名单
故事好,但給導演拍壞了。
就是颁奖季期间无聊透了的传记电影。看完会后悔怎么不直接看纪录片或者重看the front. BTW, 怎么还没人拍Mayer传记,他在各种稀奇古怪的studio era背景传记片打酱油得都快分裂出十二种人格了。
so boring that i had to watch it in three settings
不喜欢的类型
很对我的胃口。最后的演讲值得背诵。
他就是剛大銀幕重溫的 羅馬假日的最大功臣......這是3年前大銀幕看, 補記.
好虚伪哦
简直跟个小型文化大革命似的,非常学院派的风格,最后的采访影像资料小彩蛋非常动人,原来「罗马假日」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罗马假日》的编剧,隐姓埋名创造出各种牛逼奥斯卡获奖影片。
有点闷
真的感人,眼睛看的湿润。特朗勃,纵观他那些日子收到的苦难与折磨,其实追究谁对谁错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些历史早已刻在他的心上,甚至是那群人的心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创伤。重要的是如何去治愈那些伤痛,而不是满怀恨意的活下去啊。
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