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部可能是颁奖季目前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而且是最惊喜的一部。
为何呢?
因为一看标题,我们肯定觉得是控诉种族歧视的,一定充满仇恨,充满怒吼, 影片的一部分内容是如此, 但大部分时间,它却是在教会人们如何去爱,告诉人们仇恨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糟,从不同角度看待黑人男孩被白人警察无辜射杀这件事,做到了论点平衡而不偏颇。
而观众,就算某个时刻是被激怒的,但大部分时候却是被爱感动着。
影片基本上是杜撰,但类似的事情确实在美国常发生。
黑人小伙只因为交通违规被警察拦下,虽然没枪,但因为态度不好,不服从,被警察误杀。
而这个故事中,被误杀的小伙子身边还有一个黑人女孩,而她偏偏是家里还挺富裕,在白人私立学校里上学、原本与白人建立了和谐关系的”小公主"。
本来以为混入白人上层社会的她,现在因为这个事又被拽回了黑人社区常常面对的种族斗争中。
究竟是否牺牲自己的隐私与生活,站出来为朋友申冤?
影片虽然以白人警察对黑人的偏见作为引子探讨了种族歧视,但也同时展示了黑人社区本身存在的问题。
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黑人世代贫穷,在犯罪的环境下长大,不断重复父辈的错误。
但也有的人,比如本片女主角的家庭,希望可以改变后代的生活,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好不容易摆脱了帮派,走入小康,但因为肤色的问题和家庭背景,永远也无法摆脱被歧视的命运。
不过,影片的优点就在于,它没有只停留在揭露矛盾和愤怒,也同时让年轻人看到,为何黑人常常会被歧视,是不是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原因,要怎么去改变别人的偏见,又如何接受自己的种族和文化,而不再因此受到不公对待。
影片出现好几个非常感人又充满激烈冲突的瞬间,每次都会有两方的观点被提出。
比如女主角与她作警察的叔叔对话,或与她的白人同学对话,都提及了作为被射杀黑人男孩,及作为当时害怕被袭击而开枪的警察双方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偏袒哪一方。
双方不同的言论和观点,会让人觉得影片时刻保持了平衡和客观。
观众可能会既同情死者,又可以理解警方的行为,最终就达到了化解愤怒的目的。
最终,你会发现标题The Hate U Give是一个反语,而不是事实。
更难得的是,本片虽然是与种族歧视有关,却是一部彻底的青春片,从一个高中女生的角度去讲述,具有青春校园电影的一切元素,甚至又出现高中毕业舞会,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灰姑娘的童话故事。
只是灰姑娘是来自黑人区的在私立学校上学的女孩。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少也许以前对严肃种族话题不感兴趣年轻人,也许会喜欢本片。
在此特别要说一下美国青春片的转变很久以前,大家一定还记得类似《Mean Girl》、《Clueless》这类青春片,林赛罗汉类型的女主角,身边跟着黑人或亚裔女孩作为“好友”,被多金的白人女孩欺负,最终凭藉善良获得白人帅哥的爱情。
而现在,这类电影中的女主角,依然被多金的白人女孩欺负,也依然有可爱又善良的白人帅哥爱护,只是女主角换成了黑人或亚裔女孩。
这就是崭新的好莱坞!
在这里,Amandla Stenberg或Zendaya 都已经在大银幕上有不止一个“白人男友”了,应该说她们在大银幕上一直在与白人帅哥恋爱,片约不断。
而白人女孩?
完全没机会的!
非常同情目前好莱坞年轻的白人女演员,不会再成为第二个林赛罗汉,最多演个反派。
连迪士尼的美人鱼都不找她们了。
白马王子如今都喜欢有色人种。
比如本片中这位KJ Apa出演的Chris,白的在黑人区都晃眼,却偏偏最爱学校里来自黑人区的酷女孩。
别问为什么,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
而且这样确实产生了更多看点,不再是老套故事的重复。
比如本片中,白人男友第一次被女主角带回家见爸爸的情景充满种族与文化差异闹出的笑话,非常温馨可爱。
当然我本人是不太建议为了多元化而把本来是白人的角色写成有色人种,但像本片是与黑人社区有很大关联,或“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 "里特别塑造的就是腼腆不爱说话的亚裔女孩。
这些就非常自然而不会显得刻意。
还显得这些白人男友们心胸特别开阔,不会以肤色决定爱情,更加讨人喜欢。
从大银幕上的蜘蛛侠,到篮球王子,白人富二代,如今都留意到了非白人女孩的美,希望大家也越来越能敞开心胸,接受这世界多元化的美丽。
挺喜欢看黑人文化为背景的电影,像绿皮书那种,有歧视有剥削,但也有抗争下的真情、爱和尊重,看完总是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有时是热血,总之很感动。
一直用劣根性去描述别的民族,实际上是刻板印象以及矛盾的来源,种族歧视让原本处于经济弱势的群体更加弱势,影片中多次一针见血的讽刺这种现象,最后从女主的视角表达电影的主旨,让人反思用爱与和平用去争取尊重,而不是无尽的仇恨和对立,影片太多触动人心的时刻和对白,可以忽略女主的演技,列入会放给未来自己孩子看的一部电影。
😢
👊🏻THUG LIFE. The hate you give little infants fucks everybody.
你给的仇恨 (2018)7.82018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小乔治·提尔曼 / 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雷吉娜·赫尔
Starr是唯一的目击证人,而她一旦走上法庭作证,身份会暴露,她的生活会起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遭到当地毒品帮派报复。
Starr的心理挣扎成为剧情最大的戏剧张力。
她全家居住在黑人贫民社区,在10岁时已经目睹过一场好友无辜被黑帮枪杀的噩梦,她母亲为保护她,送她去读远离社区的白人学校,她以两副面孔试图融入主流社会的生活体系。
但她是极其幸运的,有一个爱她理解她的白人男友,有爱护子女的黑人父母和兄弟,有善良友爱的邻里,当地警察有他们家亲戚,连毒品老大也和他们家有千丝万缕的亲密联系。
Starr逐渐领会到朋友的意义和价值,正视自己的出身,勇敢站出来发声,为Khalil鸣冤,为争取黑人自由平等而游行。
女主光环太强,被置身的艰难境况也不够极致,冲破藩篱的困难程度代表性不足,全靠内心独白和台词煽情引发的力量不足。
影片对复杂的种族歧视故事采取了简化处理,主要发力在刻画一个黑人少女的心灵成长。
是我想看到被讨论的话题,怎么打破这个循环?
结局是抱有希望的,那么我也暂且继续希望着。
游行除了发泄愤怒外又有几次是真正解决问题了呢。
弗洛伊德就是又一个例子,全国范围的游行又怎样?
大多数情况下,游行的严肃性被消解,许多人参与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时髦,甚至是一些更可笑的理由。
是目击者的视角,所以真挚,真实。
可惜女主角演起来有时候有些力不从心。
各种人物塑造的很全面,这样的愤怒一代又一代,说真的,凭什么放下啊,难道受到的歧视,死掉的人是假的吗?
白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原罪的,他们是需要付出需要改变的那方。
至于帮派,形成有形成的原因,解决帮派的问题,就要解决歧视的问题,就要解决毒品的问题,但看起来没人想解决后面一个,所以又在虚伪的讨论些什么呢?
黑豹党的诉求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得不到回应,种族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是种族问题先解决,还是这个多种族的熔炉社会迎来它的下一次爆发?
黑豹党行不通,马丁路德金也行不通,黑人内部需要一个新的纲领或者思想,但大概现在的矛盾也没有激烈到会孕育出那些的程度。
没有真正同情遭遇的白人吗,也有,可这种人什么时候再多些?
亚裔需要这样的电影去告诉白人,政府他们都干了些什么,而不是继续沉默,认为皈依者狂热加上白人一点可怜虚伪的夸奖就保证自己在那个世界有一席之地了。
做梦好啊,做梦就能不用面对那些隐性的歧视,做梦就可以拿着白人权利团体的夸奖面对镜头说:这是对整个亚裔群体的夸奖。
看到有人说女主是黑白混血觉得不妥,看到有人说故事主线是一味在教唆什么觉得不妥……那你们对美国种族间生存的现状对那段历史了解什么?
了解清楚了再来说好不好呢?
我觉得好故事就尽量客观呈现,这片子立场和角度旁白是多了些,所以做不到三块广告牌那么出色,可能导演本来就想呼唤他自己的内心感受吧?
不过刚读过《天生有罪》那本書,感觉反而能看懂很多,理解很多。
1. 关于片名:片名源自著名说唱歌手图派克(Tupac)的一句话,原文为“The Hate U Give Little Infants Fucks Everybody”(你们给予孩子们的仇恨早晚会干翻所有人),将每个单词的首字母串联在一起,就是“THUG LIFE”,本意为“暴徒生涯”。
图派克本人的腹部上纹有“THUG LIFE”的字样,有一个以他为首的说唱团体名为“THUG LIFE”,该团体发行的唯一一张专辑也题为“THUG LIFE”。
此外,图派克还曾与他的继父木图卢·沙库尔(Mutulu Shakur,1950—,美国黑人民族主义者)于1992年共同起草了一份《暴徒生涯法则》,黑帮成员必须遵守其中的20多项规定,包括不得告密、不得伤害儿童、不得伤害孕妇、不得在学校闹事、不得骚扰无辜平民等。
这些规定提高了黑帮的道德感,同时也避免了帮派暴力波及无辜者。
实际上,在黑人文化中,“暴徒”一词有很多丰富的含义,如《暴徒生涯法则》的第一项是新成员加入帮派前的须知:第一,将会赚大钱;第二,将会进监狱;第三,有可能会死。
这也从客观角度上说明了何为“暴徒”。
而很多黑人青年之所以成为“暴徒”,是严酷的社会环境使然。
因此,图派克在谈到“暴徒生涯”时,为其赋予了崭新的含义,他认为“暴徒”并非指罪犯,而是指那些出身贫寒、一无所有,拼尽全力克服障碍,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人。
2. 关于脏话:在影片开始,父亲大麦弗因为说了shit一词而遭到妻子呵斥,在原著中,Starr家里有一个脏话罐,每当父亲不小心说出咒骂的词语,他就必须往脏话罐里投一美元,最终成为小弟弟Sekani(塞卡尼)的零花钱。
所以Sekani每天都眼巴巴地等着爸爸说脏话。
3. 关于Maya(玛雅):主人公有两个好朋友,除了白人少女Hailey之外,还有华裔少女Maya,就是片中黑头发的那个姑娘。
在原著中,Hailey曾经问过Maya是否吃猫,就因为她是中国人。
4. 关于Emmett Till(埃米特·提尔):非裔美国人,于1955年受私刑而死。
这桩谋杀案的手段极其残忍,而且凶手最终得到无罪开释,因而引起了对非裔美国人遭受暴力迫害的广泛关注。
片中Starr在社交网站Tumblr上发布了Emmett Till的照片,结果被好友取关了。
5. 关于The Hood Trio:电影中译为“邻家三人组”,其实这里Hood指兜帽,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巫师们常常穿带有兜帽的斗篷,而黑人也很喜欢穿帽衫,比如片中的Starr在参加派对的时候就穿着帽衫。
6. 关于Starr(思妲尔):主人公Starr的名字在英文中与star(星星)谐音,在原著里,她的父亲经常昵称她为“little star”(小星星)。
7. 关于炸鸡:在美国,种族歧视者经常把炸鸡跟非裔美国人(黑人)联系起来。
原因有很多,最流行的说法是,在美国内战时期,黑人奴隶不被允许饲养其他动物,只能养鸡,所以他们喜欢吃炸鸡。
种族歧视者经常利用这一点来攻击黑人。
片中Starr跟好友打篮球时表现得不佳,好友就说让她把球当作炸鸡,而Starr立刻就生气了。
8. 关于N-word:片中Starr曾经说过,不是只有说N-word才算种族歧视。
N-word指nigga,这是对黑人的蔑称,如果其他种族的人这样称呼黑人,是极为不礼貌的,只有在黑人之间才能互相这样称呼,表示“伙计、兄弟”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句话“Never Ignorant Getting Goals Accomplished”(永远不要忽略目标的实现),其首字母串联即NIGGA。
9. 关于黑豹党“十点纲领”:革命性黑人团体黑豹党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表明了他们的理想,包括要求得到自由,要求法庭公正地对待黑人,要求停止警察暴力和谋杀黑人的罪行等。
片中父亲曾让三个孩子在草地上背诵其中的条款。
10. 关于Chris(克里斯):主人公的男朋友原本由Kian Lawley出演,但是在拍摄结束以后,网上曝出了他曾经发表种族歧视言论的视频,于是剧组更换演员,由KJ Apa出演这个角色,并重新拍摄所有相关画面。
最后之所以设计了让Chris离开游行现场的剧情,可能也是为了减少重拍的画面。
原著中Chris是跟Starr一起参加游行的,他们跟记者坐在卡车里时,记者对着镜头说:“今晚有许多年轻人在这里抗议,既有黑人,也有白人。
”其实花园高地平常并没有白人,所以克里斯开玩笑说自己都成白人代表了。
11. 关于Black Owner:最后的游行中,有人在店铺上写了“Black Owner”的字样,以表明店铺为黑人所有,提醒游行的人群不要破坏,原著作者曾不无讽刺地写道:“这几个字就是避免灾祸的羔羊血。
”她强烈反对暴力游行。
12. 限于篇幅原因,电影删掉了书中两个非常可爱的主要角色,即喜欢说脏话的外婆和摆脱贩毒团体的少年德文特(DeVante)。
13. 本片编剧Audrey Wells在电影小范围公映的前一天因癌症去世。
14. 本片刚刚进行小范围公映时,在IMDb上评分低至4.9/10,当时的一星评论主要是针对电影主题,认为不该拍摄这种电影。
现评分为6.8/10。
15. 原著结尾曾列举了十几个人名,我在译书时曾一一查过,并做了注释,现依序摘录如下。
奥斯卡(Oscar):指奥斯卡·格兰特(Oscar Grant,1986—2009),一名二十二岁的黑人男孩儿,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被警察开枪打死。
艾亚娜(Aiyana):指艾亚娜·琼斯(Aiyana Jones,2002—2010),一名七岁的黑人女孩儿,在底特律警局特别行动小组指挥发动的突袭期间中弹身亡。
特雷文(Trayvon):指特雷文·马丁(Trayvon Martin,1995—2012),一名十七岁的黑人男孩儿,在佛罗里达州的桑福德市被社区联防组织的志愿者开枪打死。
雷吉亚(Rekia):指雷吉亚·博伊德(Rekia Boyd,1991—2012),一名二十一岁的黑人男孩儿,在伊利诺伊斯州的芝加哥市被警察开枪打死。
迈克尔(Michael):指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1996—2014)一名十八岁的黑人男孩儿,在密苏里州的弗格森市被警察开枪打死。
艾瑞克(Eric):指艾瑞克·加纳(Eric Garner,1970—2014),一名四十三岁的黑人男子,在被纽约市警察局逮捕的过程中窒息而死。
塔米尔(Tamir):指塔米尔·莱斯(Tamir Rice,2002—2014),一名十二岁的黑人男孩儿,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被警察开枪打死。
约翰(John):指约翰·克劳福德(John Crawford,1992—2014),一名二十二岁的黑人男孩儿,在俄亥俄州的比弗克里克市被警察开枪打死。
艾泽尔(Ezell):指艾泽尔·福特(Ezell Ford,1989—2014),一名二十五岁的黑人男孩儿,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被警察开枪打死。
桑德拉(Sandra):指桑德拉·布兰德(Sandra Bland,1987—2015),一名二十八岁的黑人女子,在一次交通管制中被捕,三日后被发现在德克萨斯州沃勒县的监狱里上吊身亡。
弗雷迪(Freddie):指弗雷迪·格雷(Freddie Gray,1990—2015),一名二十五岁的黑人男孩儿,被巴尔的摩市警察局逮捕,在押送途中意外身亡。
埃尔顿(Alton):指埃尔顿·斯特林(Alton Sterling,1979—2016),一名三十七岁的黑人男子,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吞鲁日市被警察开枪打死。
费兰多(Philando):指费兰多·卡斯迪尔(Philando Castile,1983—2016),一名三十二岁的黑人男子,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郊被警察开枪打死。
当时,卡斯迪尔跟女友和四岁的女儿共乘一辆车,两名警察命令他停车,并要求他出示驾照和行车证。
在卡斯迪尔伸手去拿身份证明的时候,其中一名警官对他连开七枪。
Unlike most films that are about race, this film gets the point that it is not just about race, but a social problem at large. If the blacks can get a better education, a better neighborhood, and a better job, then probably they do not need to sell drugs or do other unlawful things. "Breaking the cycle" seems to be the most memorable words, proverb or take-away of the film.
身为黑白混血的小公主家境甚好,上着白人私立学校,处个二代男朋友,有着很多白人好友,完完全全一个白人生活圈子,上来还以为是校园青春片呢,没错,影片就是以16岁女孩的校园生活开头,又以校园生活收尾。
原本得劲的生活却因为亲眼目睹黑人青年遭警察枪杀的事件,一步步转变,家庭与校园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对朋友种族歧视的质疑,与白人男友的隔阂,到最后坚定的站在黑人立场上,带头参与暴力游行示威之中,瞅瞅你们给一个16岁女孩逼成啥样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历史积淀了300年的仇恨,可是这仇恨到底谁给的呢?
究其根本,历史原因占了一部分,自奴隶制消失以后,黑人看似自由,却不可避免的在意识里存在着百年前的偏见,另一部分呢,文化层次有吧,素质层面有吧,黑人呢,由于自身文化的不同造成了黑白两种生活圈子,不相融合,各过各的。
要说黑人也是自己作,虽说黑人也有一部分社会精英,但犯罪率高的地区,比如贩毒,枪击或其他暴力事件的主角都是黑色人种,相对于白人他们占绝大多数,这就不可避免的让白人有一种偏向意识,当黑人驾车或游手好闲时就得没事查查你身份证驾驶证,就怕你是罪犯啥的威胁社会治安,感觉在马路边站着也犯法。
黑人呢也不服,凭啥白人不查查老子,有时候不顺从一反抗然后就悲剧了。
自此,相互仇视,形成恶性循环。
妈的你说这跟谁说理去。
当年马丁路德金博士为了平权做了不少努力,但扶贫也得先扶志吧,但是这种分歧一时半会是变不了的,只能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慢慢消磨。
这部电影是我继当幸福来敲门后看的最有意义的一部电影 也是我全程没有用倍速看 里面描述了种族歧视 一个黑人伸入车里 警察会认为他可能是拿武器 直接开枪 一个白人伸入车里 警察会说把手举起来 都说美国没有种族歧视的国家 可是在一些细小的方面还是会体现出来 这也可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从电影角色来讲 每个角色都有他的作用 没有什么多余的角色 Starr的演技也很棒 特别是在她拿着她朋友梳子的时候 假装打她的样子 还有他的男朋友Chris也一直陪伴她身边 虽然黑人种族受到歧视 但是他们游行示威的时候真的很团结 电影的播出 作者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黑人受歧视的问题 希望更多人关注他们并且我们也要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歧视他们的问题 总之希望世界不要再有歧视 人人平等无论是任何肤色任何种族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
🌷我很喜欢电影当中父母的相处方式,他们彼此尊重并且各有千秋,这是一种良性的相互促进,这才是共同生活的真正价值.彼此促进 彼此尊重 永在身旁.父亲的肩膀扛起一个男人真正的担当 而女人也有自己的温柔和坚韧🌷小女孩被关爱 被呵护 更被尊重.其父母让她自己做决定 让她自己亲眼看世界.为了给她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将其送入一所白人私立学校,这个女孩就如她的名字star一样 闪闪发光 自信的耀眼🌷一个派对上,star遇见自己幼时的玩伴相谈甚欢,回家路上,被白人警察枪击,只因他误会他进车里拿枪.这场误会,导致生命陨落.错究竟在谁?
女孩敢不敢站出来说明事实、讨回公道..这关于良心与勇敢🌷说出来 生命就会被危险⚠️ king(黑帮)不会饶恕;不说出来,良心又如何能安🌷最感动的镜头:一家人相互庇护 相互挡子弹的那一幕 这才是家
天天普及自由平等的国家就是最不自由最不平等的,黑人和白人的区别只差一句“把枪放下”,白人手里的梳子在黑人手里就是枪。从小的教育永远感觉到恐惧,即使没做错什么也会如此。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疼痛。就在几个月前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压迫窒息身亡,悲哀的国家。
黑人令人讨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肤色,而是因为他们好吃懒做和冲动的习性,要是在中国贩毒,有枪没枪都击毙,哪有这么多事。片子为了政治正确,一切都是黑人对,但是在人人有枪,犯罪率超高的黑人社区,警察也不容易,一个小孩只要有枪都可以杀人成为最高威胁,所以在美国不听警察的死了白死,最后警察无罪释放已说明一切。
1.把执法纠纷硬掰成种族歧视。虽然警察的种种举动的确可以归入种族歧视,但是对警察的命令如此反抗真的好吗?警察毫无理由地对黑人少年产生怀疑是种族歧视,但在他违抗命令时产生怀疑只是合理猜测而已,那种情况就算是白种人警察也会采取行动吧。这是在教导黑人反抗种族歧视还是反抗社会规则?为黑人少年发声是好的,但别把他被警察盯上后所做举动也说成对的啊。2.题材意义不错,但最近这类题材实在太多了,而这部在其中又不算拍得好的。另外,有人为黄种人发声吗?3.强烈赞同某热评,女主真的很漂亮,但是老是摆出一副我最美的表情就让人很难受了,你是在拍电影不是在拍写真!
持一种现实中很难存在的态度讲述一个现实问题。虽然黑人主创,但是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呼吁BLM的电影。用一个激起BLM运动中最常见的白人警察射杀身份背景复杂的黑人男孩的故事,来呼吁不仅仅是黑人社区而是全社会的觉醒。观影过程中有人啜泣,有人诅咒,但是我却感到悲哀。电影中这样看似模范又不脱离黑人社群的家庭是否真的能这样存在,我不知道,但是电影中那样的仇恨和隔阂却的的确确的存在,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题目。
我们阿毛这么可爱竟然演黑帮大佬。我以为黑帮大佬他老婆让孩子们都离开那场戏是要大义灭亲...
国外在讨论种族歧视上觉得还是很开放,被不公平对待的群体其实哪里都有,人种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希望大家心中有大爱,希望世界和平。
原以为是讲种族歧视,到最后发现是打黑除恶。感觉深深的麻痹套路,这种结尾配绿绿还差不多
种族歧视即是白人种族歧视的问题,也是某些黑人自身原因的一个综合结果。影片女主角演的非常好,尤其是案件发生前,真是亮眼。
感觉美国黑人社区很乱呢
飞机电影 白人🆚黑人的美国社会现状
此类题材屡见不鲜,还融合了美国青春片必须有的,一个性格明明很作很拧巴但貌似有性格大家都爱的女孩,虽然她长得可真漂亮有些角度像关晓彤,浮夸的演技和嘶吼的大叫也像。很好奇怎么找到一个和她男票一样好的男人。
开篇rap rap rap,节奏欢快,还以为是青春片。是探讨种族问题。通篇记叙文体讲故事,片末两三分钟给了答案——传播仇恨的是每个人。这是个哲学答案,这是个没有用的答案。哲学答案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有用。
结尾实在是减分,这么锐利的主题,最后草草收场。你让之前那么多义愤填膺怎么和自己相处啊。
很主题化,很容易消化,但是故事也显得过于格局小了,整体还不错,可以看看
立场不同视角不同,就很难相互理解。贫困的陷阱只有靠自身才能改变,而不是靠别人施舍
太做作了,好好的题材拍成这样……差劲👎🏿 想起看过一本描写费城某社区的黑人小说比这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惜忘了名字……另外请美帝人民多参考更惨的535等天朝人民……
政治正确文化垃圾,肤色不能决定电影质量。一开始觉得女孩视角还是有一些质感,校园恋爱段落尚可。但贯穿漫长片场的无病呻吟强说愁,让我非常厌恶女主的无辜脸,那种“全世界伤害懵懂的我”的样子。
女主是真尬
三星半,明明可以架构的更好,剧情走向也很迷,好多戏份都好抓马啊!种族歧视这种问题,不仅仅是白人的错,黑人本身也有问题,暴力只会滋生更多的暴力,煽动性很强的片子。
现实更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