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挺平淡的故事:西德尼·豪尔,从小表露出写作方面的天赋。
他的妈妈无时无刻不在监视他,乱翻乱扔他的东西,变态的母爱。
他的一个朋友把一卷其父亲性侵未成年人的录像带放在西德尼那里,却被妈妈损坏,导致朋友绝望自杀。
西德尼很自责,也彻底和妈妈决裂,离开了家。
可他并没有去告发朋友的父亲,而是将朋友的经历写了一本书《郊区悲剧》,大获成功。
从此,西德尼平步青云,名利双收。
可他一直有精神心理上的问题。
他经常看见幻影,特别是那个朋友的幻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内心自责愧疚。
他害怕社交,不喜欢媒体和聚会,经常酗酒。
他的妻子蔓丽迪是他的初恋情人,两人的初恋非常美好。
但是后来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影片中并未正面提及冲突的原因。
但是蔓丽迪控诉西德尼太自我。
此外西德尼出轨。
虽然他很爱蔓丽迪,但他还是出轨了。
最后情人的出现及意外的电梯事故导致蔓丽迪哮喘发作死亡,一尸两命。
影片中有一段西德尼此时的独白,很是发人省醒:“ 一旦melody离我而去,我开始渐渐明白,望着外面一片璀璨的城市灯光,我只是那无以计数城市灯光中的一束而已,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像素,葬身于生活的白噪之中,不过是适时的闪烁短暂的一秒。
”所以他要做一个无名之辈,他放弃了一切身外之物,带着一套衣物,一条名叫荷马的狗(蔓丽迪曾说,如果他们的孩子是男孩,就叫荷马),向西走去。
在西边,有他和蔓丽迪的梦:一座现代化的房子,蔚蓝的天空。
他们曾约定要在30岁的5月25日到达那里。
其实当西德尼有钱时,他就已经买下了那座房子,可是正如蔓丽迪所说,他们都不是孩子了。
而当最后西德尼终于来到那座房子时,蔓丽迪已经不在。
在流浪的途中,西德尼还干了一件事,烧毁所有图书馆、书店中他的书,我想这也是他赎罪的一种方式,他一直认为是他害死了他的朋友。
而流浪则是他对妻子的赎罪。
最后,西德尼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死亡。
影片其实挺平淡的,但是拍摄手法不错:青少年的西德尼、成名的西德尼、流浪的西德尼交叉出现,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悬疑的色彩。
我想影片的主题应该是自我救赎吧。
但是我认为西德尼固然有错,但错不完全在他。
朋友的死是一个意外,也是必然。
在这件事上,最大的罪人应该是朋友的父亲和西德尼的妈妈。
但是西德尼却一直活在内疚中,说明他本性还是善良的。
他在学校里就不受欢迎,所以他缺乏自信。
故此,他一直不喜欢party。
当他被提名普利策奖时,他一直怀疑自己。
而对于竞争对手毕晓普,他也一直予以肯定和褒奖。
我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在于对蔓丽迪的背叛,只可惜悔悟太晚。
可能有时候,我还是觉得人需要放过自己,不然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了自己爱的人。
剧情紧张、迂回曲折,结合Hall的状况,片段跳跃有点多!
不太好意思花了3天才看完,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不在电影院而有电影院的感觉(迷糊)。
人生中的幸福总是需要不断的,again and again 努力,而悲剧却可能是一瞬间的,一蹴而就! cherish the present...
西德尼豪尔,一个少年天才作家。
五岁就开始记日记,中学时已经是学校校刊上的小作家,连学校里的黑人老师都刮目相看,剑走偏锋,在老师布置的散文课上,自己竟写了一篇关于青少年性意识的意识流文章。
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导致了同班同学很重要的一卷录像带被其严密监控的母亲发现。
(原本他母亲就是个喜欢整理儿子房间,并清理儿子乱七八糟或者自己认为不合时宜的东西,比如豪尔的漫画杂志。
)豪尔应该意识到录像带的重要性,并且在看过了里面内容后仍然随意的放在自己的房间,导致其母亲发现,并在盛怒之下,扔进了壁炉的火中,然后就导致了同学的自杀。
但豪尔不但没有把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也许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以此为契机,以同学的自杀事件启发,以此为蓝本,写出了一部非常畅销的小说,并以此成为了天才作家。
(当然,豪尔本身就有作家天赋)然后,在后来的生活里,平步青云,名利双收,财色兼顾。
(当然,此时也出现了精神异常:幻觉。
也许是遗传?
他父亲究竟是因为什么病史不得而知。
)出轨,并被发现,但死不承认,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也许,真的觉得自己的出轨是幻觉?
)最后导致自己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因被困电梯间突发哮喘而亡,一尸两命。
然后,豪尔才开始自我检讨,七年间一直流浪,隐姓埋名,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正如电影的名字:《消失的西德尼豪尔》。
最后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身患绝症,并同意另一作家的请求,书写传记,然后才有了这一部电影。
故事其实很平庸,不过,三线交叉叙事的方式很特别,悬念设置的很棒,平庸的故事,也一点点的伟岸起来。
镜头,配乐,画面,都很棒。
我特别喜欢,豪尔流浪那一部分镜头,很喜欢。
这是一部关于自责、自我赎罪的电影。
一个少年天才作家,如何在懦弱和成功的迷失中一步步毁掉了自己的所有,最后也毁掉了自己。
自己的失误,导致了同学的死亡;自己的迷失,导致了爱人的死亡;自己的自责,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也许,换个名字会更恰当:西德尼豪尔的一生。
我喜欢这个残忍的故事,更喜欢导演的这种叙事方式。
有时候电影不够吸引人,不是故事不好,而只是导演是个白痴。
能用镜头抓住观众眼睛的导演才是好导演。
同理,作家也是如此
另外说一句,我更喜欢他父亲这个角色,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句台词
符合了A24一贯风格:精良的商业制作,主题指向小众孤僻的“怪人”。
三段线平行剪辑,节奏相协调,同时在最后达到高潮。
摄影配乐剪辑不错。
感受到浓浓的美国文化,家庭的疏离,放纵的性和毒品,人们的空虚感,名誉金钱的崇拜,自由和爱情的困惑。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钱本位的纯粹商品经济带来的阶级固化、两极分化、人们缺乏精神信仰。
没有纪律性,所以也没有爱。
也没有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切还是要走到人本位上来。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区别在于,虽然二者都在追求富裕,但是二者区别在于:资本主义是钱本位,它追求总量上的富裕,所以不会在乎每个人,所以它是精英制,阶级固化且两极分化严重。
它的惠民政策只是为了防止他们引发骚乱,影响上层阶级利益。
为了安抚民众提出了绝对自由观,但是用落后的公立教育剥夺了人们进行深入思考的权力,所以底层人民才会“自由地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又不能向政府做激烈的反抗,因为“削弱政府职能”也是他们自己呼吁的。
一切都是为了镇压人民,巩固上层阶级利益。
共产主义是人本位,追求金钱是为了人,先富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后富。
当然,美国很多有钱人是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从死后财产全部捐赠、和呼吁公共设施建设和完善福利体系就能看出来。
从艺术上来看,有很多电影、文学反映了绝对自由造成的内心空虚,虽然只停留在了表面,却也是觉醒的标志。
很喜欢这部电影,打算将它写成故事影评。
不想看完整版电影的伙伴可以戳这篇公众号:日落使我头皮痒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打算将它写成故事影评。
不想看完整版电影的伙伴可以戳这篇 你的人生还很长,好事情总会超越坏事情。
——对某些人而言,这不是真的。
将电影写成故事第一弹:《消失的西德尼·豪尔》 亨利·克劳在出版了入围普利策奖的《悲剧城郊》一书后,西德尼·豪尔突然人间蒸发了。
而在他消失前,大家只记得一件事,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在读过《悲剧城郊》后自杀了。
那位年轻人叫亨利·克劳,是西德尼的铁杆书迷。
由于此事,一些上层人士和新闻媒体宣称该书将蛊惑青年走向毁灭和自杀。
部分媒体和政府官员甚至提议,将此书从学校必读书目和普利策奖入围名单中剔除。
自杀事件发生没多久,西德尼·豪尔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如果不是他的老师,西德尼可能对此还不知情,因为他从不上网和看电视。
关于亨利·克劳,西德尼·豪尔只记得在书籍签售会上见过他。
当时,这位年轻人对他说:“你的书我读了很多遍,它真的影响了我思考的方式。
我想,我知道我现在该做什么了。
”西德尼并没有特别在意他的话,当时他只关心自己有没有签对对方的名字。
“对不起,是什么呢?
”西德尼随口问道。
“我们国家的核心,已经铭刻在这些虚假的微笑里。
铭刻在一排排无尽的无名房子里,我们如此生活,我们也如此死亡。
”西德尼愣了大概数十秒。
等他反应过来,亨利已经走出了书店。
过了几天,网上便传来这位年轻人自杀的消息。
西德尼·豪尔不是第一次面对死亡了,他自以为能应付得过来,可事实并非如此。
他觉得,死亡一直跟随着他。
自从他离开家,西德尼·豪尔经常在一些场合看到不存在的人。
前几天,他在餐厅见到了母亲,可母亲早已不在了。
又比如,现在,他正坐在新闻发布会的大堂中,面对着各路媒体,准备念事先写好的声明:“一条生命逝去了,我为此难过。
我心系亨利·克劳的家人和朋友,我同情他们,希望明亮的一天早日到来,而非迟迟不来。
即便如此,我无可道歉。
我无法预测,某个人对我所写的东西会,或不会有任何反应。
我也不能因在纸上写了什么,便生活在恐惧和约束中。
我只能希望,我所写的书,最终将带来正面影响。
让我恶心的是,某些众议院利用这个男孩的家庭,在他们悲痛的时刻达到政治目的,这是可耻的。
”他一抬头,瞧见人群最末,在大堂的出口处站着一个人,那是他的高中同学布莱特·纽坡特。
他低下头,额头开始流汗,“另外,对不起......”他再次看向人群。
布莱特阴沉着脸,双眼直直地注视着他。
西德尼感到一阵恶心,向一边倒去。
过了几天,电视里播放: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家西德尼·豪尔消失了。
布莱特·纽坡特西德尼·豪尔永远不会忘记中学的某堂文学课,老师让每个人上交一篇散文并当堂朗诵。
轮到西德尼,他这样读到:“维罗利亚有她的亮丽之处,与她的冰冷外壳相对,是她处女般纯真的品质。
回想起来,我发现我是唯一注意到这一点的人。
是的,她确实很贱,她的胸脯、她的颧骨、她的双腿,她每天早晨在镜中看到它们,心中非常清楚它们具有怎样的力量。
没有人能碰她,或是吓唬她。
她很少看别人的眼睛,我曾看到足球队长布莱德·多赛在他的储物箱前哭泣。
她在一次约会后便甩了他,并把他的男子气概也夺走了。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行体育活动,这便是她的巫术的最好例证。
但我并不被她的苍白美丽所吸引,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在她里面的那个小女孩,而不是她的大腿和平平的腹部。
我想象着,她失声痛哭着哀求我不要离开,因为我是唯一一个真正理解里面的那个维罗利亚的人。
哦,我为什么要把它浪费在桌面上。
”全场鸦雀无声,只有布莱特满怀笑意。
老师一脸震惊并认为西德尼的散文完全离题,因为她的本意是让大家交一篇关于人生意义的文章。
性意识的启蒙——这类话题在她看来和人生意义不会有太大关系。
下课后,布莱特找到西德尼对他说:“我很喜欢你的那篇文章,因为其他人都是胡扯,而你写得很坦诚。
”接着,布莱特聊起了5年级时,他和西德尼曾经在酿酒厂后埋过一个用纸包着的盒子的事。
很显然,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忘记这茬。
那天,布莱特急匆匆从家里跑出来,找西德尼借了一辆自行车,两个人跑到了酿酒厂旁边的山丘,埋下了盒子。
现在,布莱特希望西德尼带他找回盒子。
西德尼最近喜欢上了住在对街的女孩美乐蒂,他希望找个理由约她出门。
恰好,布莱特的妹妹达茜是美乐蒂的好朋友,这周她要过生日,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于是,他答应了布莱特的请求。
作为回报,布莱特需要在妹妹生日那天帮他和美乐蒂制造偶遇。
“之前我并没有对你说谎,关于那篇文章,我很喜欢它。
哥们,你应该写我。
”在去找盒子的路上,布莱特突然说。
“写你什么?
”西德尼问。
“写我的父亲。
”“你爸爸怎么了?
”“你知道我爸爸是谁。
”“对,他是一名法官。
那又怎么样,并不意味着我就要写一本关于他的书,来满足你的兴趣。
”“无所谓了,明天你就会换一种腔调了。
”“明天会发生什么?
”他们开车来到了那座山丘,找到了那个盒子。
当天晚上,当他们回到家,布莱特的父亲突然冲了过来,揪着他的领子就往车外拽,嘴里还大骂:“这么晚了你们到底在做什么?!
”。
布莱特急忙将盒子扔给了西德尼,不断重复喊道:“记得你拿好钥匙,你可以拿着钥匙!
”
一周后,在达茜生日那天,西德尼才再次见到布莱特。
布莱特的眼角莫名多了一块淤青,像是被人打过。
西德尼因此感到愧疚,同时还有不安。
在这一周内,他打开了盒子。
盒子里是一盘胶卷,出于好奇,他看了。
即便是最直白的话,也不足以描述胶卷内容带给西德尼的心灵冲击。
西德尼和布莱特在餐厅里坐了下来。
“那个东西仍在你那里吗?
”“是的,如果你要的话,我可以周一带到期末考试去。
”“你看了吗?
”“是的,兄弟。
”“我对天发誓,下回他再碰我,我就会杀了他!
我要拿一把刀,捅进他的脖子里!
”“兄弟你可以将录像带上交,这件事必须结束。
所以我们才把它挖出来,对吗?
周一我陪你去,你别做傻事。
”之后,西德尼记得他没有带去那盘胶卷,是什么原因,他也记不得了。
周一早上的期末考场,布莱特没有出现。
突然,广播里传来声音:“早上好,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校长。
我有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我们奥布雷费尔德高中的一位学生,布莱特·纽坡特昨夜去世了。
他的死因现在不明,但他是一位好学生,一位好运动员。
我想代表本人及教职工,向他的朋友及家人致哀,我想请大家起立,默哀一小会儿。
”再后来,西德尼以布莱特为原型写了《悲剧城郊》,大受欢迎。
美乐蒂西德尼从不否认,美乐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这位住在他对街的女孩,拥有了他全部的爱。
布莱特死后,美乐蒂成为了他生命的全部。
布莱特去世的那个下午,美乐蒂与他见了面。
美乐蒂十分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人就这么消失了。
“真希望我能在那里,在他动手之前五分钟,我会摇晃着他,对他说,你面前的人生还长着呢,好事情会超越坏事情。
”西德尼好像在想些什么,说道:“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不是真的......我必须离开这里。
”“我和你一起走。
” 美乐蒂说。
“真的吗?
我们去哪里?
”“我们可以一直向西走。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说这是南半球还是西部的某座房子。
“我们有朝一日会去那里,等我们老的时候。
即便我们不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在那里过一晚,我们的夜晚。
你不是一直想写小说吗?
或许你可以写这个。
”《悲剧城郊》很成功,西德尼成为了本世纪最好的作家。
他和美乐蒂如愿以偿地结婚了,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然而,从写完小说的那天起,西德尼开始出现幻觉。
他开始在不同地方见到布莱特和母亲,还患上了类似癫痫的病,时常精神错乱。
医生怀疑他头部受到了重创或撞击,西德尼没说什么,只是拒绝吃药。
这一情况持续了好几年,丈夫无止尽地绝望和沮丧情绪,令美乐蒂再也无法忍受。
就在美乐蒂离开的前一晚,西德尼刚入围了普利策奖,他出席了庆功宴,还和出版商的女儿过了一夜。
在西德尼和美乐蒂计划离婚的日子里,他和这位美丽的女子一直是情侣关系。
西德尼或许没有想到,他和美乐蒂的婚姻最终会走向另一种悲剧。
他真的找到了西部的那所房子,并买了下来。
某一天夜晚,他回到美乐蒂的家对她说,自己希望和她重新开始,自己多爱她,他没有在婚姻里背叛她。
美乐蒂拿出那张中学时西德尼向她表白的纸板,上面写着:我已经越过了街。
她说:“如果我们要解决这事儿,我们必须回到这个原点。
”直到出版商的女儿出现在他和美乐蒂面前那一刻,西德尼还梦想他们能够回到原点。
现在,一切都只是噩梦。
美乐蒂因哮喘死在了电梯里,他成为了这场婚姻死亡的目击人。
弗朗西斯·毕肖所有人都在猜测,西德尼·豪尔究竟在哪里?
有人透露,他曾经在纽约某个城市的图书馆烧过自己的书,还不止一次。
有人说看到他上了去西部的火车,但是不知道他在哪里下车。
还有人说,看到他牵着一条狗,坐在街边,样子十分落魄。
直到某一天,一位警员,从警局保释了一位蓬头垢面的男子。
这名男子因睡在了非法领地被抓了起来,这位警员带着这名男子和他的狗去了餐厅,请他们吃了饭。
男子似乎很久没正经吃过饭了,狼吞虎咽。
西德尼·豪尔没料到自己的流浪生涯就这么结束了。
而当这位警员提出自己其实是弗朗西斯·毕肖,希望为他写自传时,西德尼再一次感到震惊。
他记得,弗朗西斯·毕肖是与自己同年一起入围普利策奖的作家。
当年他们同时进入了决赛,后来因自杀事件,毕肖最终获得了普利策奖。
“你是弗朗西斯·毕肖?
那你给我看的警徽?
”“只是在一元商店买的。
”“给我看看。
”“真的是假的!
我以为我疯了,你比我还疯!
”毕肖将西德尼送到了他为美乐蒂买的房子。
西德尼拒绝了他的请求,毕肖心里也不指望他能够答应自己。
离开前,毕肖对西德尼说:“”我过几天就离开了,我不觉得在我离开后,你还会联系我,希望你能考虑。
”一切都好像已尘埃落定。
在离开的那天,毕肖给家人打了电话,便开始收拾行李。
突然,他接到了一通电话,是医院打来的,说有一名叫西德尼·豪尔的重病患者想见他。
毕肖急忙赶到医院,医生告诉他西德尼·豪尔的身体各器官和机能都已经濒临衰竭,唯有脑袋还很活跃。
毕肖推开门,见到西德尼躺在病床上。
“豪尔先生,我接到了您的电话。
”西德尼撑起身子。
“叫我西德尼吧。
我的包里有一些我写的东西,如果你愿意的话,它们都是你的。
”毕肖在他身旁坐下,拿出笔。
“我今天叫你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想让你写那部书。
第二,有一些事情,我从未记录,但我需要说出来。
第三,你是我唯一认识的人。
”“你打算从哪里开始?
”“我们从《悲剧城郊》的原型开始吧,他叫布莱特·纽坡特,我是这么杀了他的。
”西德尼回忆起那个盒子和那盘带子:“记录在录像带上的,是布莱特的父亲,乔治·纽坡特法官,与一位未成年少女性交。
当他结束后,他叫了一辆车,送她回去上学,看起来是初中生。
就在法官离开的几分钟之后,一切都明了了。
聪明的小孩,他本该知道,在那个橄榄球头盔下,是一个堕落的灵魂,一个本应一路走向伟大的灵魂,如果他不是这样被抚育的话。
这样的抚育,我根本无法想象得到。
”西德尼又想到,达茜生日的那个夜晚。
他和布莱特交谈之后,便一心沉浸在与美乐蒂的爱情的甜蜜中。
他带着美乐蒂回到家,发现母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布莱特的带子。
“妈妈,这是美乐蒂。
你是在看我的日记本吗?
”“当我看完这个,我觉得我应该看看你的日记,我最好多了解一些我儿子的内心。
还有那个黑人老师,还有你如何描写母亲这个荡妇的篇章,还有那个啦啦队队员,如何被别人搞大了肚子!
” 母亲怒吼道。
“你不明白,还给我。
”“我不明白?!
去你的吧!
”母亲愤怒地将录像带扔进了火堆。
“不!
”“我要让你知道,下一次你写母亲时,你就会多一些尊重!
”“住手!
住手!”当西德尼再次接到布莱特的电话,他不得不撒谎,录像带没了。
之后他得知,布莱特用刺刀捅穿了自己的腹部。
“有人说,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上军校。
但是我知道真相,我杀了他。
”他又想到,布莱特死亡的那个下午,美乐蒂对他说,她一直觉得达茜家有秘密,不知道是什么。
而布莱特曾对他说,他经常听见达茜一个人在房间里哭泣。
“当美乐蒂死后,我看着城市,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不过是城市万千灯火中不起眼的一盏,一个微小的像素,被掩埋在生活的白色噪音中,一闪而过,只有短短的一秒钟而已。
我不想做一名烈士,我不想成为任何人,我走出那家公寓,只有背后背的衣服,去做一个无名的人。
我再也没有回去过。
我不断重复那个场景,心怀一线希望,希望结局能有所改变。
希望她,醒过来说,西德尼,我现在不离开你,我还怀着孕。
”西德尼闭上了眼睛。
有人说它比海边的曼彻斯特好,有人则说它故事平庸。
在我看来,它有一个好故事的皮囊。
若在其中仔细提炼推敲,也似乎不无收获。
首先,看下来的整体感觉是,非常舒服,很像另一部电影《怦然心动》给我的感觉。
最喜欢的是他在女主楼下立得纸壳牌子:I crossed the street。
很真实,触到了心底的曾经的一些感觉。
而这不是这个纸壳牌子唯一一次出现。
当两个人婚姻即将破裂,他去挽回Mel(女主)的时候,它又客串出演了一次。
女主拿出这个牌子,说如果要和好,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时候的真实(大概原话是这样子)。
而究竟什么让真实消失了呢?
什么又是真实呢?
第二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它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感觉。
是坦诚的,柔软的感觉。
像他30岁的时候,按时赴约,等在空那栋屋子里,拿着当年她送他的花。
而第一个问题,来自于那个盒子。
这里不得不说,盒子的设置真的很巧。
而影片里也不只一次出现"You hold the key",暗示这个盒子是关键,是几个人命运的关键。
影片里插叙倒叙中预留下的诸多悬念,比如"经常看到的人影,是精神问题,还是他真的杀了他朋友和他妈","如果他真的杀人了,是正当防卫么(脑子后面的坑)还是蓄意谋杀","他和他妈怎么了,他为什么待不下去了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等等。
在没有其他辅助线索支撑的情况下,感觉有点云里雾里。
然而故事也没有多复杂,一个盒子就解释清楚了。
不得不说很多事情的因果很有意思。
而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西德尼的真实一步步的消失了。
阴差阳错间接害死朋友的他,以此为灵感出版了自己的畅销书,功成名就。
婚姻出现问题,于是也像无数人一样出轨,撒谎。
最终自食其果,希望成为一个谁都不认识的nobody,自我放逐。
我不知道他流浪的时候,是清醒还是麻木,还是时而麻木时而清醒,有没有找回任何一点曾经真实的感觉。
但是我猜他不曾摆脱越来越沉重的自责,而又太过懦弱,疏于面对和承担。
他们婚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据影片中Mel的寥寥几句,很大程度上应该也来自于他那个没能吐露的事实,和阴郁的情绪。
而影片中的出轨,似乎更像是一种逃避,倒不像名利吹捧下的信手拈来。
最可笑的是,当出轨被发现以后,他说"只有对你的感情是真的,其他人都不重要"。
在面临失去的时候,谁都会比较,而比较的结果竟然成了挽留的理由。
可是,如果两个人之间的爱仍然是"真实"的,又怎么会出轨。
整个影片,整体氛围和感觉的营造还是略胜于它情节。
法官性侵青少年,家暴,母亲未婚先孕,代际沟通,婚内出轨等话题放在一起,真的我没法说它情节清新脱俗。
但是嵌入故事中也没觉得违和。
这还是归功于导演的情节处理和悬念的设置,合理的着墨,填坑,重在氛围的营造。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关于自责、自我赎罪的电影。
一个少年天才作家,如何在懦弱和成功的迷失中一步步毁掉了自己的所有,最后也毁掉了自己。
自己的失误,导致了同学的死亡,自己的迷失,导致了爱人的死亡,自己的自责,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可以换个名字也许更恰当:西德尼豪尔的一生。
值得一看。
影片将一个人一生不同时期的三段故事交叉剪辑在一起,故事时间错综复杂但交叉剪辑又毫不混乱,反倒调理清晰地把豪尔悲惨的故事以悬念堆积的方式倾泻而出。
影片人物的关系和情感是亮点,像一部悠扬舒缓的诗歌一步一步地精雕细琢,情感表达自然,毫不做作,结尾感人至深。
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叙事手法,不同的三条时间线索相互交错,处理的也算比较到位,将Sidney Hall一生的三个重要阶段都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内容也比较紧凑,镜头处理的风格是我喜欢的feel 。
Sidney Hall的一生都认为是自己害死了 Brett Newport ,因为自己的母亲将Brett Newport要揭露自己父亲罪行的录像带给烧毁了,导致Brett Newport的自杀。
他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的失误就不会造成 Brett Newport的死,所以认为是自己间接害死了他,他的一生都无法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
Hall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因听其女友 Melody 的建议他将Brett Newport的自杀写成了一部小说---(这也是我有点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要将这件对他的一生都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事写成小说呢?
不应该是想办法忘却吗) Hall因这部小说而瞬间成名,然而其作品也发展了一出悲剧(就如同Brett Newport一样导致了一个读者的自杀),他的事业蒙上了阴影 ,而他又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中。
加上因出轨而导致与自己妻子 Melody的感情破裂,再加上他一生的挚爱Melody的死亡,这重重打击击溃了Hall最后的心理防线。
他无法继续写作,他开始流浪与一只同他为出世就随他妻子一起死亡的孩子同名的狗,他开始疯狂地在各大图书馆烧毁他的著作(将Brett Newport的自杀写成的那部小说)。
最后Hall在病床上对他的自传作家娓娓道来自己的一生的场景打动了我,而他也得到了最后的解脱。
总得来说,是的,我喜欢这部电影。
这家伙满满的负能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出轨了,那么深爱妻子,可谓青梅竹马精神共通的伴侣,然而还是出轨了,害人害己。
还有,他年少时已经能明辨是非严重性了,明明知道母亲有翻自己东西的习惯,还把录像带随便扔,满脑子只想着谈恋爱,确实是你害死你同学。
还借他的自杀创作小说。
黑人老师算男主的亦师亦友,开始答应让他做男主经纪人,然而也不了了之,成名之后对自己的母亲以及残疾的父亲也不顾不问。
间接害死同学,疏远亦师亦友,不关心妻子,出轨医生女儿,对父母不顾不问。
虽说人无完人,但也没什么值得传唱的,就因为他是个天才作家?
可我也没看过他的作品。
★★★★★ 轻描淡写的悲伤,令人窒息的唯美,影片里没有一般悲情电影里常有的大吵大闹与浮夸的演技,没有过多的台词,悲与喜交织并进,安详平和的表面,却又无时无刻不流露着内在的千疮百孔,从始至终都在触动着我。
一个人深夜在网吧看的,可能是当时心情低落,看的让我哽咽,也终于让我终于理解了那种感觉,美的让人心碎。
十分文艺,一分剧情。
爱情片?看的电影太多了,我在悬疑分类里找了几十分钟,最后看了个爱情片?
大赞bgm,每一首都恰到好处。三线叙述上感觉稍欠火候,同时西德尼前面刻画地如此细腻和vulnerable,导致自我放逐后感觉反差太大了。玛格丽特和年轻时范宁都让我惊呼美丽,尽管前半段相较后半段只能靠颜值和发糖来吸引人,但整部片子确实是my type,不知为什么,最近看过的大多都是年少的阴影背负一生,记得刚入豆瓣时,看到有人说,看的电影越多会越孤独,或许我也在走向这样一条不归路......感觉身上的自毁情结越发严重了,正如范宁所说的“不管是你的悲伤、沮丧、嫉妒还是你的愤怒,那些都不是什么迷人的气质”,重回社交后就要变了,不过,还好在家,可以自甘迷失。
故事并不平淡,只不过刻画的不够深入,虽然与经典有很大差距,但也不失为一部佳作。
用打碎的时间线也没有如预想般建立起复杂的情绪重叠,太多的堆积同时也无法掩盖无力的抓马。以及创作者对“普利策获奖作家”到底是有什么样的误解。
主人公杜撰的小说确实有文学性,虽然整体不如《夜行动物》,贵在精雕细琢。
比较文艺的悲伤人生故事,比较压抑,节奏缓慢,电影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开始清晰起来。我是为了看我女神的。
故事不错,叙事结构也不错,就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节奏起伏小,主线被复线削弱,最后性侵的结尾显得并不让人信服。
感觉是塞了很多私货进去的一部片子,包括叙事和配乐,不喜欢的人可能会非常不喜欢,我觉得还好。爱丽范宁还是有灵气的。
这部应该锁定我的年度最佳了,毫无悬念,叙事老道,交织结合,让你能猜到个大概,悲剧的起因,但最后那一下的豁然实在是爽彻心扉,爱恨,生死,复杂的情感,每个人的语言都好似千雕万琢但又是那么豁达自然,太喜欢了,感觉像是看了一个悬疑剧,但其实是个关于爱情和生活的悲剧
叙事太琐碎太平淡
逐渐杀死了一个美国故事比英伦小清新还哀伤7821女主少女杀真是精灵
怎么说,悬念设置的还不错,多线交叉让人感觉会有些混乱。这电影也没那么不好,也没有哪里很好,属于看完就忘的电影,这是我的感受。
119.10.20 家里。这部剧远称不上悬疑剧。还3条线一起走。讲真的有点拖沓慢节奏。最后也没有任何惊喜…。 在看电影中间成功捕杀一只老鼠
两个演员太年轻啦 然而我好喜欢他们啊。剧本好差的
男主这张油腻的小鲜肉脸,完全撑不起天才作家这个角色。剧情估计只有郭小四的读者群能欣赏,所有桥段都特别老套,又故作玄虚把时间线穿插开。另外爱丽范宁样子好蠢,还硬撑着演美女真受不了
故弄玄虚半天以为要讲什么不得了的故事
剧情:坑货老妈如何害了一群人。本来以为是登堂入室,没想到不是元叙事,真的只是三条时间线而已。可惜功力尚浅,节奏拉得太缓,三线转换也不够自如。同时音乐用得也太满了,这保证了基本的观影视听愉悦,却阻碍了进一步的提升。多次感觉片尾了结果还有,很伤情绪的……最后日常:艾丽范宁太棒了!
三线交错叙事,但脉络清晰明确。设悬很巧妙,让人猜到一些又不能确信,紧紧勾着观众的好奇心。很难评价主人公的一生,在我看来,彻底的消失才是真正的救赎。
三个分线有点复杂,然后也叙述得不那么生动,甚至有点乱。但也很期待最后的解锁会不会是一个什么大绝,然后结果竟然如此平庸,所以最后会感到很失望!因为真的,等了太久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