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伍迪艾伦,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变成了,成为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工作者,居住在纽约、巴塞罗那、paris…如果说在apartment里,那里会有很多书,大大的窗户,可以看见后窗的风景。
住在郊区的house,那必须充满植物,绿色环绕一切。
有一个画家朋友,作品必须有一面墙那么大。
相信一见钟情,以及一切被人嗤之以鼻的文艺青年生活方式!
电影中的荒谬曲折个人认为更胜昆汀。
It’s time to close the book on our little tale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ing.And someone has to wonder,given all of life’s uncertainty and pain,how do we get through it?Well as Sally told Roy,sometimes the illusions work better than the medicine.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痛苦,我们应当如何度过?
感觉每次看伍迪艾伦都会回到加缪的西西弗!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麦克白》以莎士比亚经典台词作为影片的始终,首尾呼应,为一个半小时候的影片定下一个冷酷的基调。
老伍迪再次开启创作者的上帝视角,俯视并操纵众生,如同木偶艺人操控手里的提线玩偶:在每一个遭遇陌生人的时刻,开启一段新生活的可能性,旋即情势急转直下,却又放佛只是意料之中。
看起来即将拥有新生活的人儿,陷入比原本生活更深的泥沼里。
愈挣扎,愈难堪。
这是老头儿在这部片里的残忍之处,不过生活大概原本便是这么一回事。
老头艾菲尔,某一天如同顿悟,开始健身并顺势离家出走,和过往四十年的家庭生活作别。
独自的生活终不敌寂寞和欲望缠绕,老头迅速和年轻的妓女结婚,并成功将自己的老年生活陷入一团糟。
女婿罗伊,放弃可能的医生职业,一门心思扑在写作上。
而除了稍微出彩的第一本外,罗伊能力平庸,不过一个毫无前途可言的中年人。
一次车祸意外让罗伊将好友的作品据为己有,坐等出版并收获年轻女郎的爱情,而这建立于谎言基础上的美好岌岌可危,因车祸暂时成为植物人的好友,随时都有恢复的可能性。
罗伊如同时刻守着一颗定时炸弹过活。
而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婚姻失败、想要找母亲借钱开画廊无果的萨利,沉迷于占卜和前世来生的老太太海伦娜,取消婚约和冒牌作家混在一起的红衣女郎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身处各自生活的烂摊子里,自知而无法自拔。
于是欺骗和谎言、通灵和占卜各行其道,人人自有其逃遁或委身的方式所在。
从开始到结束,围绕几个人物一段生活的喧哗和躁动,老伍迪想要告诉世人的无非是遇见怎样的陌生人,也无法将你从生活的泥沼里拉扯出去。
人人都是在现实烂泥里摸爬滚打的猪,心生厌恶,想要摆脱,却又自得其乐。
无疑伍迪老头世事洞察的冷峻眼神,逡巡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后脑勺之上,冷飕飕寒意悲凉。
而与此同时,老伍迪的高明之处则在于,即便是如此悲观的基调,人物命运的安排随着剧情发展变化,可谓是跌宕起伏饶有趣味。
直至影片结束,事关各个角色命运的爆点应然潜伏在那里。
观影人如剧中人,爆点何时被点燃也只有天知道。
而我们唯一知道的,不过是生活继续,喧哗继续,躁动继续,无意义亦然继续。
看成熟导演的作品,往往就是看一个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叙事、他的题材,甚至镜头的长短、机位的选取。
这一点也不玄,看得多了你自然会知道。
比如伍迪的这部作品,有大仰拍、大俯拍么?
没有。
有什么特别的技巧?
也没有。
唯一比较“技巧化”的是中间那段吵架的长镜头,不过一般观众肯定看不出来这是一镜到底的。
旁观、冷静的叙事态度,荒诞、悲凉的故事内核,却套着轻松、愉悦的外表,一出“喜的悲剧”。
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是伍迪的“老一套”、“重复”,当然你泛泛这么去看主题、风格什么的,是有一部分跟以往相似。
但这种结论毫无意义。
首先这片与伍迪老儿大部分“自己出演+自已唠唠叨叨”完全不同,也与“伦敦三部曲”+“午夜巴塞罗那”不同,它是一种比较冷静的多线叙事形态。
我近半年重温了三十几部老头的片子,像《遭遇陌生人》这种形态的片子,老头拍得比较少。
你不能因为都有个话外音旁白,都有爵士乐,就说这是“重复”。
扯淡。
说偏了,回头说这部电影的中心,就是展现了“生活的喧哗与骚动”。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深度”。
其实深度这玩意,有时候是躲在“现实表层”之下的,是靠观众自己挖掘的。
当然这个“表层”一定要足够强大,足够扎实,形成自己的体系。
《遭遇陌生人》就是这样的电影。
看最近的“动车事件”,其实也体现了某种“喧哗与骚动”,各种角度、各种声音交叉延伸,活生生就是一幕黑色荒诞剧。
在国内不能拿这个当题材来拍,但伍迪艾伦的这部片子,反映的内涵其实也一样。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普遍性”,只要你挖到了人性于世的规律,拍什么都可以反应现实和社会问题。
回到开头说的,对这部影片喜欢与否,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问题。
你是否认同导演的人生观?
是否认同生命充满着自大的、盲目的满足(霍普金斯那条线),看似美丽却是绝望,越挣扎就越陷越深的希望(作家出书、老婆开店那条线),永远是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霍普金斯与作家的外遇),生活中那些阴差阳错一厢情愿(老婆与老板的恋情、红衣女与男友),看似不靠谱中的靠谱(算命线),看似靠谱的不靠谱(所有理性挣扎人最后的失落)……等等生命中那些表面如意、实际并不如意的事件。
这些大多是不开心的、悲惨的,但老头儿并没有用哭哭涕涕的方式来表现。
相反,他是有种抽离的说故事的感觉,而观众,也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没人会把他们当成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
伍迪艾伦一向阻止观众对银幕世界的过份投入,无论是拿手的人物直对镜头说话,还是大量运用的叙事画外音,又都在向观众说着:戏不是人生,人生如戏而已。
所以,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事件具备了更“抽象”的特质,它当然可以不发生在英国、美国,可以发生在中国,或是任何地方,也就是更接近艺术表达的“普遍性”,而且毫不留情。
导演通过对“故事”和“人性”的掌控达到了这一目的,每条线索的发展、交叉与融合,几乎炉火纯青。
我认为是伍迪电影在多年的叙事经验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像老头儿以前的绝大多数片子都有一个“Happy Ending”_即使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Happy。
但这部影片Ending的几条线都很悲凉,甚至是达到全剧悲凉的顶点,唯一的称得上团圆的地方,就是那对“老年算命人”的相依了——而这种圆满恰恰是基于一种在影片中最不靠谱(被女儿女婿所不屑)也最不着调的方式。
只有盲目的信仰才能让人觉得内心平和,面对现实的努力只有失败与徒劳,只会淹没在生活中,淹没在更多的“喧哗与骚动”里。
这似乎是老导演在阅尽人生后给出的领悟。
似乎很悲哀,但看这部电影能真正感觉到透心凉的观众,我相信不多。
一个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特征,也因为整部电影的温暖色调、轻快配乐,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温柔照顾(比如作家与红衣女在下雨的中午出去吃饭),包括全片最鲜艳的颜色给了红衣女……等等细节又让人觉查出导演对生活的热爱。
是的,伍迪艾伦一向都是个矛盾体,他热爱又惧怕生活。
虽然随着死神的逼近,他会越来越悲观,但他的另一面也会忍不住跳出来对抗自己。
这部《遭遇陌生人》也正是这样的产物,所以影片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悲的喜剧”。
这不是一部会让你全情投入,但却会让你有思考反应的好片。
如果你是那种会思考“在死神来了之前自己一直都干了哪些傻事”的人,那这部电影就是属于你的电影。
在听老头儿的历年电影原声,所以顺手写下了这些,为这一部容易被忽略的杰作。
Woody Allen的作品总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它煞有介事地开头,没头没脑地结尾,年代界限被有意模糊,写的是真实又琐碎的生活。
在《遭遇陌生人》里,这样的感觉尤为明显。
实际上,影片在一开头就点了题,用的是莎翁的话:“生活充满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有着某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感。
人物间关系看似相互关联,但实际上,除了男主和岳母的日常互相吐槽,女主对父亲新欢短暂的厌恶外,这些人物之间并无瓜葛,各行其道。
极其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面对着困境和机遇,始终一筹莫展,原地踏步。
没有人能有足够大的能力影响他人,没有人能在各自的生活中被改变。
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生活的波澜里,一遍又一遍地确认自己的平庸。
——这的确是特别反电影工业的剧作笔法,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冗长的肥皂剧。
这样一来,影片的价值观看起来就尤其通达尤其理性甚至有悲观主义的倾向了。
但是老妇人的存在点亮了整部剧。
一个迷信占星,感性又无知的老太太,看似最缺乏挣脱生活泥沼的能力,但结果拥有了看起来最美好的结局。
这大概是伍迪的某种对生活的嘲弄吧: Just don’t try too hard. Life doesn’t mean anything.
每条线都很好看,不过其实是非常残忍的4个故事啊...............1.没才华的中年男硬要当作家,以为朋友死了就偷朋友的稿子出版,大获成功报得美人归后发现朋友只是车祸昏迷 2. 对老板情愫暗生却发现老板即便婚姻面临危机 出轨对象也不是自己 3. 嫌弃老婆人老珠黄找小年轻后被绿 回来求老婆却发现老婆已move on 4. 被丈夫嫌弃之后迷信塔罗牌等算命活动 靠幻想继续活下去的老婆婆。
总结一下,没有才华、青春、美貌的人寻求更高配置的生活时遇到的麻烦;用《麦克白》的台词很贴切,都是野心超过自己能力后反而把生活搅得乱七八糟的故事;人们忙忙碌碌,看似为自己的欲望而一直折腾、寻求改变,但其实不过是一出烂戏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罢了。
这样绝望的人生要如何度过?
只能像故事里的老婆婆那样寻求塔罗牌和神秘学,正如尼采所说;人们宁愿愿望虚无 也不愿没有希望
慢慢的不喜欢伍迪艾伦的腔调为什么每次都看不到一个正常人有时候幻想比药物更有用是对的当你的人生活到最后就是一个错误的时候麻痹自己会比现实舒服很多当然还有一个途径是去见那个Tall Dark Stranger伍迪艾伦就是会说故事不过说的都是人生死磕的故事看到罗伊在病床边看到那个他盗用故事的人眨眼睛我都替他煎熬那个美丽的红衣少女也真是好骗最后竟然真的跟他一起了她估计也是生活太平淡了寻找怀春小说里的情节最终相对比较好的是他的妻子虽然也不清楚比如一厢情愿的喜欢上男上司后来发现人家说我们只是伙伴关系至少她有女性朋友至少她不吼人一直很温柔至少她想不明白也不死磕不逃避至少在最后她离了婚有了事业的念头至少她没有陷入第三者的妄想中整部电影就是在说人如何用自己的谎言骗自己的故事有小骗子和大骗子没有聪明人都是笨蛋。。。。。。。。。。
如果有一天,两鬓渐白的父亲忽然染起黑发,不修边幅的母亲重新爱上打扮,新鲜感荡然无存的妻子的面庞无端恢复了往日的红润,不思进取的丈夫开始没日没夜地辛勤“加班”——无论你是木讷的男人还是直觉敏锐的女人,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发生一些并不美妙的变化呢?
伍迪•艾伦的伦敦第四部曲抛开了惊心动魄的阴谋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转而将视线集中在了一个英国传统家庭及其生活圈中的小人物身上。
导演通过他们在婚姻危机中的世象百态,试图借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虚无主义揭示人类本性中的悲剧本源。
正如开场引用莎翁《麦克白》剧中的那句话,原文大意是:生活就是戏台上的疯人呓语,除了愤怒就是喧嚣。
出于剧作家的身份,莎士比亚不止一次将人生比作戏台:演员在舞台上极尽所能地造作扭捏,在演绎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的同时,迎来接踵而至的低谷和高潮,而最终总免不了黯然落幕。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翁也借安东尼奥之口将人生比作舞台,并用“飞蛾扑火”比喻那些总是因物质或欲望而招致悲剧打击的人。
本片的线索围绕两个充满婚姻危机的家庭展开:Sally夫妇和其父母Alfie夫妇,Sally和Roy是故事的主线。
除了Helena以外,其余均为不满现状、对生活和激情尚存憧憬的人。
Roy是第一个在生活中寻求变革的人,放弃当医生的机会,立志当作家。
殊不知伦敦是寒士街的故乡,出版作品的门槛高高在上,一个医学专科的学生弃医从文在这时就有些飞蛾扑火的味道。
此外,Roy偷窥邻居,充满占有欲,最后带着邻居姑娘去聚会;Sally仰慕老板,欣然赴约,还不忘记透露消息给同事;Alfie不但要满足自我需求,还总是洋洋得意于自己老夫少妻的组合——纵观三人,尽管年龄、性别、地位不尽相同,但在变化、艳遇到来时,都表现出惊人一致的贪婪和虚荣,于是在目的渐行渐远继而变得遥不可及时,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正如莎士比亚的几部悲剧都将寓意隐含于结局之中,艾伦第四部曲的结局也是如此。
除了Helena一人外,Alfie如不妥协势必再次离婚,Sally面临着更大的危机,Roy的出轨蜜月也不容乐观,莎士比亚说,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老夫老妻之间淡薄的感情终究敌不过外来的新鲜诱惑,可当这份新鲜沉淀到锅底后,谁又能担当起经营俗务、相濡以沫的另一半呢?
然而艾伦并没有让电影结束在这个悲观的气氛中,而是将镜头转向了可爱的Jonathan,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这个角色身上闪现着对感情的“随缘和惜福”。
相对于写书人Roy来说,Jonathan是个卖书人,或者说爱书人。
如果说此处的书象征了生活和婚姻,那么相比屡作新书屡受挫折的Roy,他更懂得如何爱护和保存他的旧书,懂得如何珍惜幸福。
而“随缘”则表现在他和Helena对于轮回转世的深信不疑。
前世做过“埃及艳后,圣女贞德”,此生扮一回平民,享受平淡,白头到老,亦无遗憾。
当一个人学会了满足,悲剧便无处容身。
电影由母亲海伦娜喝父亲阿尔菲的婚姻破裂开始,阿尔菲沉迷于一位年轻女郎放弃婚姻,海伦娜因此精神崩溃转而相信所谓的前世今生,实则是被一位江湖骗子戏弄图谋钱财。
于此同时罗伊和莎莉的婚姻出现问题,罗伊因放弃医学教育背景转而投身写作,却在出版一部好作品后灵感枯竭,致使莎莉不得不奔波养家。
罗伊爱上了对面楼出现的富有魅力和浪漫情怀的女子,莎莉对年轻有为的老板暗生情愫。
由四个人不同的感情进展展开故事的叙述,其中有对生活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有对爱情和荷尔蒙关系的巧妙诠释,四段感情截然不同。
引人思考,爱情对于塑造个人和生活的意义。
故事的开始就展现了生活剝脫了愛情浪漫的外衣,只剩下赤裸的現實的真相的样子,那些柴米油鹽,那些為生計奔波才是生活的本質和真相。
主人公们努力从这样七零八碎的生活之中跳脱出来,遇见新的人给自己以美好的体验。
却发现生活大部分時候是瑣碎和平淡的,愛情的本質也許其實本來就是荷爾蒙作祟,我不否認激情和刺激對於生活的意義。
可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那些平淡的相處,簡單的對話,或許才是人們內心力量和對生活堅信的來源。
不得不佩服伍迪艾伦塑造角色的能力,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固执的罗伊,怨怼的莎莉,每一个角色都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开放式的结尾,戏谑荒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寻找心灵与浪漫的乌托邦,而真相却总是一次次的抨击人们追求和向往爱情的内心。
我想,其实真正的浪漫应该是激情退却之后由责任共同建筑起的美好港湾吧。
YSS STRONGLY RECOMMEND刚刚喝了两大杯红酒,有点high。
近来烦心事不断,老公又不在身边听我唠叨,我发现自己永远找不到认真听我抱怨的人,更找不到认真帮我解决问题的人。
我就好像Woody Allen这个白了毛发的犹太老头一样孤孤单单地怨天怨地,嘟嘟囔囔,一肚子不满,一脑子思绪。
扪心自问,可能这也的确是我喜欢Woody的根源吧。
在我人生最困难、最灰暗的时期,我就靠着那一整盒和前男友一起买的Woody Allen全集过日子。
实在挨不过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时,我就要窝在我那个狗窝里看上一个片子,在他那永恒不变的唐僧一样的唠唠叨叨中,获得那生不如死中的唯一一点欢乐和分心。
看到他的故事,他故事里的人物,他人物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我总算能从虚构人物的痛苦中汲取些许安慰。
说到底,Woody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这是他无人可以替代的关键──他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他把那些虚无虚伪、自欺欺人、相互矛盾、变幻莫测、苦乐无边的人生放在屏幕上给我们看自己,然后摆出他那一贯的调侃、戏谑、不屑一顾的姿态和语气把所有人尖刻地嘲笑一番,没有人可以得逞,包括屏幕前的你和我。
我们知道这种悲痛的欢乐,来演于我们可以终于远离自己这不值一毛的生活,站在一边看看别人的热闹──别人不也是这样看我们的热闹么!?
不管出了多大的事情:在我们自己身上那简直是天崩地裂的事情──分手、结婚、离婚、被欺骗、婚外情、老少恋、失业、自杀、谋杀…… 在犹太老爷爷的镜头里,都总是伴着一半欢快一半讽刺的吉他或者爵士乐,显得无足轻重的同时更是愚不可及。
我们觉得这所有可以发生在自己头上的种种怪事既好笑又好气,可是我们和剧中的人物一样,对此无可奈何!
因为,人生就是如此荒谬和莫名!
老头片子里几乎永远都有一个歇斯底里精神脆弱的女人。
以前是,现在也是。
他自己则经常扮演那个歇斯底里精神脆弱的男人。
这部片子又让我看到了那个超级可爱的絮絮叨叨神经兮兮的Woody,不怀好意的旁白和身不由己的人物,在最寻常的油盐酱醋里经历各种情感的遭遇,喜、怒、哀、尴尬、后悔、失望……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而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着和他讲得一样精彩的故事。
他不想讲任何具体的大道理,事实上,过了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片子,老头子永远都在用各种不同诗歌、语言、人物、音乐等等元素讲着同样的简单而深奥的一件事:人生无常。
这部片子最美妙的地方,不在于他在任何创作方面的突破,而在于他把故事的结局变得更加随意和开放,正如人生一样。
他没有如以往那样,为了完整的叙事而刻意地为每一个线索安排一个固定的结局。
这一次,他把无奈放在每个人面前,好像在说,哈哈,screw you guys! This is life! 没错,这就是人生,没完没了,连死了都还要再生!
按照片中最经典的角色“妈妈”这个超级受害者说信奉的那样,人有前生,有重生,有已定的未来,不管那是所谓的心理暗示,还是宇宙中哪个我们尚未发现的神秘领域,事实就是,我们得好好活下去!
他妈的!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不如告诉自己,我上辈子是圣女贞德!
哈哈,活得如意,还有什么更重要么?
伍迪艾伦的电影,已经成为年底的必修课。
《遭遇陌生人》里,给我们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爸爸,妈妈,女儿,女婿,每个人都因为遭遇了陌生人,每个人又有了新的故事。
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
生活的可怕在于一成不变,每天都是从复印机里的新鲜出炉。
还好,生活里总有些陌生人。
可是,当陌生人变成熟人之后呢,难免又是失望。
美好浪漫,就像是肥皂泡,绚烂多彩,但总是会——“砰”的破掉。
突然想起那天和70后的姐姐一起吃饭。
她说,经历了这么多,她终于明白,和谁在一起都一样。
这话,真是残酷。
可是现实不就是这样么?
伍迪艾伦这个小老头,不再给我们营造童话了。
想要年轻活力的爸爸和一个比自己女儿还年轻的妓女闪婚,破了财还被戴了绿帽子。
再找回自己的结发妻子,却为时已晚。
神经兮兮的妈妈,依靠一个骗子的话做精神依托才挺过了丈夫的离开。
遇到了一个单身老男人,却又要和他死去的老婆争风吃醋。
可怜的女儿受够了自己无能的丈夫,外出谋生遇到了同样婚姻不幸的老板,自己以为老板对自己有意思,到头来却是单相思。
无能的女婿依靠花言巧语油嘴滑舌骗取的年轻的红衣女子的爱情,盗取了朋友的书稿,以为可以成名立万了,却意外的得知朋友还没死。
你看,谁的生活都不好过。
那怎么办?
伍迪艾伦告诉我们他的建议,能活在幻想中未必是件坏事。
把生活想象成五彩的肥皂泡不是你的错,而肥皂泡破掉后,你不要惊讶,不要慌张。
这原本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in barnes and novels found this under comedy section, oh Woody, you optimistic pessimists
海报比电影好看。离开我,后悔的是你
You will meet the sexy Antonio Banderas!woody那一堆生活无意义电影之一...
雷同重复
唠叨剧。。。
We a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in the end.
平庸,俗套,无聊。与此前对两性关系的探讨相比,这个也太低级了,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做和将要做什么。重点是,片中出现的老年人难道意味着这是伍迪年长以后的新想法么?!那也太倒退了吧。
woody allen恰到好处了一回
看的困死了。睡了一觉又接着看,剧情都没吸引我。
从容淡定游刃有余的范儿啊!好喜欢!
感覺...casting 出了問題...
Life就是在Lie里面多了一个F,可能是future,也可能就是个fuck
难看
还是伦敦。我希望woody allen多活个几年。。每年都等着他出电影已经成为了习惯。虽然这部片子不好不坏,不过让我感觉到了老头子的味道觉得有点儿满足。
这个总是在重复自己又每一次都啰啰嗦嗦的小老头儿,怎么就让人越看越喜欢?难道他就在这无穷的啰嗦里揭破了我们fucked up life的本质?
生活有解还是无解,这是个问题。
伍迪艾伦越来越傻逼
生活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幻想有时候比药物有效,但陌生人可能救得了一时,却拯救不了一生
你會遇到一個高大陰暗的陌生人,生活結局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