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乐章
Sterben,Dying,告别交响曲(港),我去死一下(台)
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主演:拉斯·艾丁格,科琳娜·哈弗奇,莉莉丝·斯坦根博格,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汉斯-尤韦·鲍尔,Anna Bederk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Nico Holonics,C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详细 >
每个人的每段关系都处于dying的状态,好期待妹妹那些没有交代是故事,感受和乐章一样,需要一根“细线”,才能被理解,被表达,被抒发。
四星鼓励。视角切换叙事、母子餐桌坦白以及结尾兄妹的对话无不指向导演对原生家庭创伤的审视,但围绕兄妹俩人社交圈的表现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像是在展示创伤后的应激综合症,而以讨论ptsd的情况来看,对性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并无表现,影片中的父母视角叙事又没有更深入于是造成文本上的割裂,倒是最后男主从母亲“不爱仍然养育多年”的恩情中领悟到一种责任感(世人总说刘皇叔假仁义,可他假了一辈子),这种“向死而生”的形式堆叠完成的不错。更期待影片剪辑成剧集的效果,最好如坠楼死亡一样展开剖析而不仅仅只是审视,当然估计还是无法超越《坡道上的家》。
[7]一众德国戏精支撑起的年度群戏。角色素材和主题联结都缺乏有力的更深入的支撑,做成迷你剧是更好的选择。
有点“托尼·厄德曼”的意思,电影自己还Q到了。我们都在奔赴死亡,看完会觉得普通人、普通家庭、普通死亡过程其实没什么不好的。
真实与媚俗之间那层微妙的界限。法斯宾德的四小时芬妮与亚历山大。三小时大可不必,还不如找首正经古典名曲来演绎。男主好像小基耶萨。
东亚肯定拍不出这种作品,敢于和至亲直言不讳,敢于同挚友直面死亡。
母子对话戏我的眼泪不值钱 音乐审美好好 结果导演自己也是音乐家 6h的迷你剧剪辑成3h的电影 学会爱也是一种人生课题 逐渐走向死亡的是亲密关系 男主令人心疼
看之前没什么预期因为知道很长 但是看完感觉wonderful。全都是、就连爱也是在冷漠之下的。影院氛围不错
又名“乱成一锅粥,大家趁热吃吧”,终于看上了,为了拉斯艾丁格在第一排边缘鏖战3个钟,别太爱了我说
MD,欧洲人真勇敢,敢于面对这么破碎的生活!
采用了协奏曲的乐章结构来拍,五个章节表现一个非正常的“正常”家庭,先是各自书写成员,最后互相交集,达成一个爱无能的当代精神性,片子里放了《芬妮与亚历山大》,本片还真就是在致敬伯格曼,他同样拍了一对成年兄妹混乱又狼狈的当下,给《芬》写“后传”的意味强烈。电影的问题还是三小时时长带来的叙事无节制下的种种露怯,影片单拎出每个章节都是一部不错的伯格曼式中短片,但合在一起去书写一个当代家庭的“垂死”,只觉得冗长、重复,不是所有人都能拍《一一》,反而是跳出家庭的作曲家之死副线比较有意味,用自杀来为作品终结的作曲家,最终在天国达成了死亡是对媚俗最好的反抗这个结局,但一场老白酒会又道出这种以死相争的反抗本就是更大的媚俗。片子里不乏导演给出的这样好的处理,但随后他又总是自己破梗,超三小时的叙事还是要先打个问号
2.5 志大才疏的电视剧。最不该拿的就是编剧奖哈哈
最新的旧时代电影冗长违章搭建。三个小时无时无刻不在惊叹导演又拿出一些新的但都是完全概念化的时髦符号来考验我了。规整的歇斯底里,导向完全的脱离实际。并在最终试图以一种压倒性的悲怆感染人。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看多了是这样的,在制造一些断裂的个体整理之后,试图用一种宏观的“圣灵”或“奇观”时刻占领所有人。事实上有点像高中应试作文,你看到动人心弦的开头结尾,再思考一下却发现中间全无过程。(当然这种手法有效,但是一定快要被淘汰了,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尊重一个人求死的意愿,但我知道这种毫无过程性的捕捉一定是最坏的刻画方法之一)很唬人就是了。2.2
屌德国人拍的电影太harsh了。看似平淡的生活水面下全tm是尸体。男主角有几句台词就像我的德国平替,不,我是他的中国平替。作为反刻奇者写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然后在首演前去死难道不是疯狂地刻奇吗。
拍得不痛不痒,缺乏深入的能力,充满了冯小刚式的低级自恋
3.5 展现的家庭关系还是很有力不加粉饰的,每个角色都在浮世中挣扎苟活
好抑郁。做不到的完美首演,演不完的死亡乐章。得有多冷,才能在朋友要解决自己之前拒绝拥抱,在进去之后不慎睡去?
几个篇章间的连贯性其实蛮弱的,更像是为了完成对导演家庭的书写而配置齐备的角色关系。但关系内部无论是有效性还是差异性都非常有限,几乎囊括了一个创作者倾其所有能想到关于各成员能有的议题,哪怕做了特异性设定,但整体着实温吞过时,看得非常疲乏。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7.8/10,走向死亡的不是乐章,而是一切亲密关系。
好久没看这么长的电影了,整体来讲,将德国人本就忧郁的气质表现的更忧郁了,柏林人的精神状态十分领先于世界。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伴随终身,但生活还是得继续不是吗,还是得找点乐子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痛苦和悲伤虽然是艺术的源泉,但并不应该以死亡为代价来成全艺术。不过看完后更加理解那个怪老头了,他觉得自己冷漠,但实际上内心很善良,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并且总以一种古怪的方式去关心他人,总是弄的人哭笑不得。希望他不要认命,快乐的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