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ra事业这条线很流畅,英法,德法的翻译工作。
看到她因为C.的短信,影响翻译进度,仿佛回到课堂,翻不出来的局促感扑面而来。
跟C.的感情线,在意料之中。
介入有妇之夫的感情,藕断丝连,直到结局,感情就这样了,最后还得感慨一下,un beau matin,啧啧啧。
父亲的这条线相对复杂,通过女儿们,前妻,现任,以及他们对父亲的描述,父亲这个形象很立体——生病的前一年还在工作,5年后不能自理。
面对一所再也回不去的公寓,家人讨论的场景很唏嘘。
大家挑选自己用得上的东西,而满屋子的书,Sandra遇到学生,帮忙处理这个操作就很满意。
父亲从一个疗养院辗转到另一个,每个的环境大同小异。
老人,护工,探望的家属。
开始刻画了几个误入父亲房间的老人,家属或是护工会帮忙带走。
护工对Sandra说,要珍惜与老人共处的时光。
到Sandra离开在电梯里,她看到父亲在走廊里迷茫地喊蕾拉,最后她关上电梯门离开。
父亲也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了。
对于父亲年老生病这件事,她能做的就这些了。
20230610.SIFF第一场 老爸是个出生于维也纳的哲学教授,研究康德、黑格尔、汉娜阿伦特,他患上了本森综合症(不是阿尔茨海默病),患病后他一定又读了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说过,“这种病症,也就是死亡本身,并非是致死的”,“致死的病症”是绝望。
老爸纪录了他的病程,给了它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晨光。
中年人的生活一地鸡毛,生活是一副重担,以至于走在巴黎的阳光下,sandra的脸上老是带着哀愁。
sandra是最爱老爸的,带走了他的好多书,但老爸在最重要的三个人竟然排不上她,但偶尔会冒出一句“你的个人生活呢?
”倍儿清醒。
导演是张曼玉前夫的现妻,活儿整得就像散文诗,或是一首巴赫(压根儿没想整啥大几交响),节奏特别好,结尾飙泪。
男主女主的美好肉体真是养眼,本来以为赛杜是个花瓶,想不到那么会演,前途无量。
老爸演得真好,很喜欢老妈这个范儿,希望自己老了也能这样。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导演在QA中提到的“fiction is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豆瓣网友:十二月),后半句“生活中的节奏”意外地和我的观影感受契合。
在这部充溢着法式情调的“温情”电影中,背景音中的钢琴声起着节拍器的作用,它似乎是那绵延生活流的听觉展示,尤其指向日常生活场景。
影片开始,便是桑德拉(蕾雅·赛杜饰演)在悠扬的钢琴曲中于街道行走,而其后的桑德拉工作场景、接送女儿Linn等daily routine都伴随着轻音乐,这是一种因常规而加速的掠影。
当“事件”发生,如和母亲商讨送父亲去休养院、遇见克莱蒙(梅尔维尔·珀波)时,钢琴曲消失,人物对话浮出,同时开始加入中近景、近景来捕捉人与人之间最细腻动作和眼神。
正是这个设计,赋予了影片内在的情感逻辑结构,从而产生“意味”。
于是我们看到,当克莱蒙第一次离开桑德拉回到自己妻子与孩子所在的家中度假时,导演意外地展现了这个场景(这是全片唯一一次桑德拉完全不在场的场景),同时钢琴曲毫不意外地出现——因为此时这还是克莱蒙的日常生活。
而当克莱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靠近影片的结尾)回到桑德拉身边时,罕见的钢琴曲再次出现,预示着此时与桑德拉在一起,成为了克莱蒙的“日常生活”——即他最终离开了原来的妻子。
无法决定自己身处何处在影片快结尾的二十分钟里,我们看到了两个连续展现的场景。
首先是桑德拉和姐姐一家在家中庆祝圣诞节。
几乎全部的镜头都用来展现了处在客厅的大人们,如何在将孩子全都关在屋内后,假装替孩子们迎接圣诞老人的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欢迎”仪式是超出于孩子们视野之外的——如果孩子们看到了这个场景,那么魔法便消失了——于是,孩子们被关在屋内,只能将耳朵凑近墙和门,去倾听外面圣诞老人的动静和谈话。
在这里,她们像是回到了母亲的子宫内,没有视觉画面,只有耳朵倾听。
接着,是桑德拉日常去休养院看望父亲。
当桑德拉离开时,父亲独自走出房间。
张口呼唤着自己的爱人蕾拉,这个他生命最后时刻除了自己唯一在乎的人。
之前桑德拉曾让视觉衰弱的父亲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从父亲含糊其辞的回答中可以预想,他几乎完全看不见了。
在这两个连续的场景中,我们发现一处关联:视觉衰弱的父亲似乎回归到孩童所处的位置——被动的、等待的、无法决定自己身处何方的,同时都承受着身体的伤痛(孩子长身体经历膝盖的疼痛与老人疾病引发的认知失调与记忆流失)。
出口因为无法决定身处何处,知识分子的出口也变得晦暗不明。
最直观的,桑德拉的父亲——这位曾经的哲学教授,将一生都献给了思考,后半生却患上了脑补神经疾病并视力衰弱——从受人尊敬的教师到辗转于各地休养院的“病人”,物理基础(身体无法自理)被彻底摧毁的父亲,只能将精神寄存在过去的藏书之上,而这些藏书最终被“分散”到曾经的学生之手,同样是知识分子,成为最理想的出口。
当老派知识分子监禁于室,散播精神火种之时,身为“同声传译”(知识分子之子)的桑德拉,饱受着与莱蒙感情飘忽不定之苦。
“哲学意义上严肃的自我革命实践对于小资来说无疑艰难又痛苦:因不再产生有序性而跌下神坛的法国哲学(从萨特开始)已然支撑不起他们看似洒脱实则混乱的男女关系了。
”(豆瓣网友Muto语)面对生命的沉重/偶然/残酷日常,艺术、知识、文化,这些曾经的能量之源,失去了魔力。
舒伯特变得沉重,莫奈的睡莲无人问津,但电影最终仍给了个美好的希望,是那正好的晨光。
《晨光正好》入围了202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由米娅·汉森·洛夫导演。
电影主角桑德拉是一名翻译,丈夫去世五年后,她正经历着人生中比较艰难的一段时期。
曾是哲学教授的父亲患病,思维逐渐退化,开始渐渐忘掉身边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和桑德拉一直在为他寻找合适的养老院。
偶尔遇见的老朋友克莱芒,相处很投机,很快燃起爱情的火焰,但克莱芒的婚姻还在持续,只是夫妻并不和睦。
女儿和桑德拉一起经历着一切,偶尔懵懂地提问,克莱芒对她关爱有加,她突然开始走路一瘸一拐,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病症,医生认为这是成长期的疼痛。
熟悉的故事,不熟悉的样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我们在银幕上更多看到的是男性角色的类似遭遇。
身体的疲惫、心灵的焦灼、欲望的悬置、时光流逝的危机感,成年女性的生活危机也同样真切,米娅·汉森·洛夫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面对人生重要转变时刻的微妙处境。
桑德拉的性格浪漫,温和,心怀善念,但又缺乏面对困难、改变现状的勇气。
桑德拉敬爱自己的父亲,经常去探望,但她做不到直接料理父亲的吃喝拉撒,护士会劝诫:“这是你的遗憾,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桑德拉明白,但还是摇头。
在家人里,桑德拉对父亲现状最为感伤,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最多,但父亲终归还是远去了。
父亲曾对桑德拉说:“对我来说,有三个人最重要。
蕾拉,我,第三个人......我不知道。
”他残存的记忆里,只留下曾经的情人和自己。
面对父亲的大量藏书,家里商量如何处理,妈妈坚持要扔掉,桑德拉觉得太可惜,而且在她心里,这些书是父亲的灵魂,它们共同成为了现在的他。
但妈妈毫不犹豫,没有人读,没有人打理,留着干什么?
桑德拉也会温柔地引导女儿,以后要不要读这些书,女儿摇摇头。
曾以智慧作为人生支点的主人一旦进入遗忘的世界,书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面对忽远忽近的男友,桑德拉不满意却又舍不得,他坦承与妻子不合,并且和妻子说明了与桑德拉的关系,却又做不到快刀斩乱麻,推延一段时间后又表示自己没办法抛弃现在的家庭,桑德拉和克莱芒一直持续着这样彼此折磨的关系,在一起时浓情蜜意,想长痛不如短痛时又彼此思念。
桑德拉当然是有感情的,即便表面上平静如水,避免与任何人起争执。
她会在夜里的公交车上流泪,会在梦里被大蛇惊醒,天亮了,梦醒了,一切如常。
烦恼依然是烦恼,纠结依然在纠结,忘不掉的依然忘不掉。
人生到了某一阶段,会努力维持现状,害怕冲动,冲动背后是不可知的代价,即使维持现状也需要几乎同样的代价。
生活不会问你想不想要,它只会绵延不绝,倾巢出动。
电影最后,桑德拉和家人看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带着父亲一起唱着歌,父亲已经逐渐萎缩,变形,那一刻的眼泪是生活带来的,也是送给生活的。
所有的问题都悬置在空中。
昨天的问题是昨天的,明天的问题是明天的。
海报上的一幕,桑德拉,女儿,克莱芒,一起倚着栏杆远眺,阳光洒遍,鸟语花香。
生活需要这样的出神时刻,身边有最爱的人,有熟悉的风景,深吸一口气,深呼一口气,此刻,一切,正好。
薄雾苍茫如海,环绕每一座建筑如同行将就木的病人躺在临终病房内在沙哑的咳嗽中吐出最后一口气狂欢作乐的浪子蹒跚返家去见妻子黎明穿着玫红与绿色的睡袍颤巍巍地降临荒芜的塞纳河巴黎揉揉自己苍老的眼睛开始收拾工具去做那厌烦而理智的工作—————————波德莱尔的选段来为我体会到的《晨光正好》做一个描述,诗的题目是《le crépuscule du matin》,crépuscule这个词用在这部电影看起来也很合适,它的解释如下。
非常美的一部片子,就像一首流动的诗。
晨光正好的片名来源于女主爸爸在患病失智前期计划写的自传书名,书名用的是德语“An einem Morgen”,翻译成法语是“Un beau matin”,也就是晨光正好。
然而这部片子不是关于父亲,也不是探讨失智老人的问题。
这部片子是关于女主桑德拉,她的生活,爱,困惑和恐惧。
桑德拉是一个丈夫去世独自抚养女儿的单身母亲,独居父亲得了罕见病班森综合症逐渐失智,不得已辗转在医院和养老院。
母亲20年前在女儿成年后和父亲离异,片中仍在帮助处理前夫的事情,和女儿经常联络聚会。
一次偶遇,桑德拉和离世丈夫的好友克莱门特相恋,却不得不面对他已经有家庭子女的现实,分合几次,克莱门特终于离开妻子和桑德拉重聚。
整个片子色调柔和,情感细腻,像一个舒缓的画卷描绘了桑德拉的生活和情感。
片子以桑德拉的一次探望父亲为起点,围绕着桑德拉的生活,用时间顺序拍摄了桑德拉在那之后的一段生活。
从电影开篇镜头里桑德拉穿着绿色上衣背着双肩包漫步在巴黎的街道,进入绿色大门的公寓楼,爬楼梯来到父亲的寓所探望父亲,我们就进入了桑德拉的生活,跟随镜头和桑德拉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她的工作,她和女儿的交流和相处,她和父亲及母亲的关系,她对克莱门特的爱和随时会失去的苦闷,失而复得的欣喜,一次次探望中情况愈来愈差最后几乎无法交流只记得女友和自己的父亲,这种境况下桑德拉的痛苦。
这些都是用工作,探望,家庭聚会,密会,出游等日常生活片段串联在一起并展示给观众的。
桑德拉痛苦曾经是哲学老师的父亲失智,养老院的他只是躯壳,而他留存的书籍才是他精神的回响,虽然不是他写的,但是他挑选的,每一本书最终在一起共同描绘了他的精神世界。
桑德拉痛苦以情人的身份和恋人相恋,难以忍受和他人分享,欺骗,随时可能发生的离去,以及当真正分开时的痛苦。
桑德拉的痛苦还来源于自身认同,情人还是爱人?
是不是父母最重要的人?
(父亲在养老院中说最重要的三个人,蕾拉(女友)、自我后就陷入迷茫,再也说不出第三个人,爱自己的孩子就在身边,而他却不知道那个重要的人是谁),而最大的痛苦在于遗传的恐惧,不知道自己老了是否也会像父亲一样失智。
所以桑德拉才会少有的情绪激动,希望以后如果自己出现症状能够去瑞士安乐。
而这些痛苦导演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因为这就是生活,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而生活始终在继续。
疾病是不可逆的,父亲彻底失智后丧失了对自身痛苦的感知,但作为旁观者的女儿却无法接受,只能痛苦的抽离。
但恋人的回归却也是新的希望,当影片最后桑德拉,克莱门特和女儿三个人就像普通的一家三口出游,在山顶辨认建筑,克莱门特问桑德拉的女儿你能认出你家在哪里,小女孩说不知道,克莱门特说,我认为就在它就在你前方。
那一幕,是导演在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生活,家就在前方,我们知道桑德拉的生活会继续向前。
另外片子里每个角色的个性都非常鲜明,寥寥几笔,形象就很丰满。
社会活动家的妈妈,热情开朗干练,有一段痛苦的婚姻,为了孩子,等孩子成年后才离婚,然后选择忘记那段时光,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前夫患病后不计前嫌的帮助。
而她再婚的丈夫始终在她身边,看的出非常爱她。
妹妹出场比较少,但圣诞节家庭聚会和丈夫一起表演看得出性格非常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克莱门特,宇宙化学家,风趣幽默,为桑德拉心动却没做好放弃家庭责任的准备,主动离开两次,痛苦挣扎后,与前妻分开后回归。
还有接收父亲书籍的学生等等,每个形象都塑造的很好。
这部电影看得我很矛盾,理性上我不喜欢女主角的感情线,我难以避免的觉得它传达的两性关系不道德,但是看到这个极具魅力的已婚男让桑德拉从焦头烂额中得以喘息,我又能由衷为她开心。
她需要这些热烈的吻,亲密的拥抱,胜过那些‘好妻子”,“好母亲”的名号。
身为宇宙化学家的他,遇到的南极海豹,收藏的稀有化石,操作的复杂仪器,都是她波澜不惊日子里的惊喜,也是她疲惫困顿生活里的拯救。
除了桑德拉的情感,电影还有另一条主线,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展现桑德拉为了安顿好失能的父亲,不断地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问奔波,以及在父亲安顿后的探望。
曾经是哲学教授,热爱阅读,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父亲,在衰老和疾病的侵袭下,失去了视力和思考的能力國。
养老院留下了他的躯壳,而他的灵魂、个性留在每一本他挑选的书籍里,他的图书馆,比起在养老院的人,更像他。
被疾病夺去的思考,比任何物理上的病痛都更具毁灭性是这部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恐惧。
3.5星,略失望。
最大的观感是,影片没有一个支点,它不致力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或是认真讨论某个母题,它在于表现某种生活的状态/节奏,表现 现象化的、如流的生活,并且最后遮遮掩掩地给出了一个清水式的回答。
【Sandra】女主一直在履行责任,影片叙述她如何处理代际亲情、爱情与事业。
个人认为女主的描写并不成功,在交代女主的职业,描摹其人际关系之外,对于其独处时间以及思维方式的交代很少(少数出现在路上,这很洛夫),体现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的尖锐抉择也比较少。
唯一一处比较明显的,对目睹受苦的逃避,她选择无视父亲对爱人的呼唤,让他陷入黑暗而盲目的世界(这时如果她旁观父亲找人,意义是很不一样的)。
然后前半又总在一些令人意外的时刻哭出来,我并不把这个理解为坚强,反而认为这个人物显得有点自我感动。
女主的事业显然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受到女主各种人际关系的侵蚀,但是其实在第一幕树立人物的时候,主要依靠职业来达成对人物的认识。
父亲是哲学教授,Sandra是翻译家,男朋友是宇宙化学家。
职业很明显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有影响的。
为什么强调npy是宇宙化学家?
为什么强调女主对于父亲的书有强烈的眷恋?
因为女主对理性与思想持有强烈的崇拜。
但是她自身又没怎么发声,她的思维和思想不像父亲一样,时不时地迸发出来——她沉默,她观望,她陷入情感的漩涡。
话语并没有像《将来的事》中一样,节奏性地嵌入角色的生活,或是产生强烈的情境互文。
这部处理地有点随便。
作为一个翻译家,这层职业意义也是浮在剧情之上的,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安排的反讽。
她的职业是进行语言的转译,但她自始至终没有进入父亲的世界、女儿的世界、男朋友的世界,她一直陷入到生活的忙碌日程和事项之中,在共处的场景中,生命对话成为不可能,这些意义从切割跳跃的单人分镜中,一齐透露了出来。
节奏处理上,最初是比较快的剪辑速度,匆忙和打断,室内时空的交错,这种对时空粗暴的拼贴,反而是和一开始呈现的平静生活状态相悖的,某种程度上暗示了Sandra的生活状态,没有自省和超越的、规律式的生活。
但是导演在视听节奏和人物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同构性,不像于佩尔坚定而矫捷额步伐,塞杜的举止显得暧昧不明。
所以刚开始观感还挺差,影片从引入阶段就开始跳接,以及对于近景等过紧构图的执着,让观众很没有安全感。
后半女主有了更多喘息,以及路上的时间,表现人物的内省,但也是情绪性的、氛围感更多,观众听不到她内心的声音,感受不到她的价值倾向和状态(迷茫?
渴望逃离?
痛苦?
)。
她太浑融了,没有什么棱角,没有什么突破她的躯壳出来的排泄物(眼泪在此显得cliche)。
有一处处理的不错的是,她参观完Clement的实验室,亲到了Clement,去看女儿击剑,簧管的悠扬鸣奏让人物的心情跃然荧幕之上。
后一场在收拾父亲物品时,又慢慢几不可闻。
导演洛夫的父亲是一名哲学教授,她的母亲是一名翻译家,作为一部自传式的影片,可能对洛夫来说,打开并剖析自己,有点困难了,对于回忆性质的私人影像,也可能无法选择和割舍。
个人觉得是人物不够鲜明的部分原因。
【晨光正好与等待戈多】影片的暗线是《晨光正好》这首诗,和“门”一起,成为影片的线索,讲述人物如何面对虚无和孤独,最终学会和“无”相处。
父亲的自白都很不错,有一段又暗暗指向《等待戈多》的语境,《等待戈多》的原文本也是讽刺人在虚无的荒原中期待意义和救赎的到来。
个人认为如果围绕着这两条互文性的线索来结构全片,会是很不错的尝试。
一开头,Sandra去看望父亲,父女在门的两边对话,这种遮挡形成了一种「错位」,Sandra进了门,但后来发现,父亲等待的是他的“女朋友”(Leila),Sandra等待的是她的男朋友。
但是对象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到来,Leila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代称,指向对完整自我、亲密关系和支撑的期待,而人物间接性地处于一种空缺和等待填补的状态,等待着永远不会再降临的大他者。
但是这段独白也是空降式的,经过了前文的思考,观众会质疑,等待戈多的两个人,那个“我们”是否成立?
事实上,Sandra和父亲从来没有形成“我们”,彼此存在代际和身体状态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彼此都以原子式的状态出现,都是等待戈多的“我”。
(btw这部对于盲人视听文本的处理,显然没有《惠子,凝视》那么巧妙,没有调动起盲人文本可以有的丰富落差)亲情和人际关系不带来对欲望的满足,反而产生一种混乱和拥挤,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悲观的价值取向。
同时,《等待戈多》那种荒诞的语境又是否在影像世界中成立?
影片从来没有在影像呈现上体现出荒诞感与虚无感,女主的视点并不能从现象中超脱,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
以及影片对于如何处理的回答,是生活。
但不是勇敢地重新沉入生活的那种生活,反而夹杂着对于沉重和空的逃避和打断,个人认为不够勇敢,《将来的事》中哲学教师的回答,会让人感觉更有力量一点。
最后不得不提一嘴色彩处理,非常明丽,有侯麦的味道。
人物的穿搭配色也是有隐喻性质的,情欲和热烈的红色,沉思和平静的蓝色,煎熬和阴沉的黑色和灰色,红、蓝、黄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
很多室内镜头,它的光线处理和调色方式,以及置景,都会让人觉得在看新浪潮电影。
Mia Hansen-Løve在影片的拍摄中凸显了女性细腻情感的一面。
在她的镜头里,生活像一面湖水,表面平静,但仔细看,又会发现一些时不时荡漾的波纹和让人难以察觉的暗流乃至漩涡,一切看起来一如往常,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整个剧情节奏很柔和,没有反转、没有剧烈的冲突,就像我们日常的生活一样,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静静流淌,翻不起大的波澜,却总会让人觉得无可奈何,比如逐渐佝偻的背影、退化的记忆,又比如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Sandra的眼里总有一股说不清的悲伤,我不知道是因为她死去的丈夫、逐渐远去的父亲还是爱而不得的情人,亦或是演员本身的特质。
这种笑起来都掩盖不了的悲伤底色,让我觉得在导演,至少在演员对生活的诠释中,想要表明我们很少遇到大悲或大喜的时刻,生活的底色本就应该是小悲、小喜的反复交织与融合,我们一边无奈地应付着悲伤,又一边尽力地享受着生活的一抹抹喜色。
就像Sandra在与父亲见面,悲伤不能自己之后,总会第一时间把自己从这个现场中抽离出来,去享受自己的阳光。
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父亲,而是她需要通过这种抽离,需要“小喜”冲蚀自己的“小悲”,才能够继续前行,重新打理好情绪以再一次面对那个只剩躯壳,但她依然爱他的父亲。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女的人生困境。
父亲曾是一位哲学教授,却患上伯森症(类似阿尔兹海默症),丧失独自生活能力,无奈离开自己的公寓,在不同的安置点辗转。
他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人:伴侣蕾拉,自己,还有一个却想不起来是谁了——哪怕女儿对他那么关心,一次次来看他,陪伴、安抚、照顾他。
女儿桑德拉是位翻译,独自抚养一个女儿,与有妇之夫克莱蒙相爱。
她不愿沦为一个情妇,也担心对方会厌倦了自己的身体,兜兜转转,反反复复,还是放不下彼此,结尾虽然在明亮的镜头中结束,却不知克莱蒙到底有没有处理好家庭与恋人的关系。
影片中最令我唏嘘的,是父亲那些藏书的处理。
书里住着父亲的灵魂,然而因为他的躯壳病了,灵魂也无处寄托,所有的书只能送你送他。
一个爱书的人,最终孤独一生,孓然无伴。
当桑德拉哽咽着要克莱蒙答应若自己患上此病后让她安乐死时,我深表赞同——真到了自己成为家人的负累却茫然不知的时候,生命已经毫无尊严和意义了。
睿智儒雅如哲学教授,会活到无力保全自己一本书的地步,也会陷入因疾病而再也无法阅读的悲哀境遇。
美丽动人如桑德拉,一定从来没想到自己要与一个女人共享一个男人,还要偷偷摸摸担惊受怕,想要离开他,却又一再软弱地投入他的怀抱。
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就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遭遇是你无法想象也难以避免的。
当然,影片除了展现困境,也不乏温情与美好——一家人齐心协力营造圣诞老人光临的场景,只为满足几个小女孩的快乐;桑德拉和克莱蒙带着琳假期出游,也宛若幸福一家人;父亲的书尽管自己不能保留,却充实了爱书人的书柜,也将充实他们未来一段人生,也是善莫大焉。
就算身处困境,人还是要一天天地活下去。
像疗养院里的老人,即使不认得自己的房间,也可以在歌声里获得慰藉与快乐;像桑德拉和克莱蒙,躲躲藏藏固然难堪,两人的相爱却是真实的,拥抱在一起的身体也是美好的。
晨光正好,就尽情拥抱阳光吧,总是躲在黑暗里向隅而泣,才是真的和自己过不去。
#12thBJIFF . 面对生活的无助与绝望,做什么都是徒劳。只能了解并逃避。好多侯麦老熟人,梅尔维尔·珀波真的帅透了。
#SIFF25#3.5,生活琐碎,晨光正好。
絮絮叨叨
虽然蕾雅的角色上有(好像是)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的父亲,下有小女儿要照顾,还要纠结跟身为有妇之夫的老友旧情复燃,但她的女儿、妈妈及其新老公为整部电影带来一些轻松的笑料,整体都是很生活化的内容。在一个晴朗之晨看《晴朗之晨》,还见到了蕾雅本人,真是太美妙😭
3.4分。
4.5。在爱与被爱的漩涡中找寻方向,尽是泪水。蕾雅赛杜的泪沟简直是最动人的存在。
相较于上一次huppert的老年自怨自艾角色,这一次是割裂的迷失的穿着不合体圆领衫的中青年而已,蕾老师还是不要演这种在蜗居里闷声做爱的单亲拜屌快乐小三了吧,吃个冰淇淋也能剪辑失误我可以说女人不行吗
毫无疑问,帕斯卡尔饰演的老教授才是全片灵魂所在:典型知识分子的尊严,衰病缠身后“体面”的退场,忧惧和亲人分别又吝于表白的拘束感,如何像梦魇般缠绕着同样在低潮中徘徊的女儿,尤其是和前妻社会活动家的姿态相映照,更凸显了隶属于特有人群的高功能焦虑,在看似细腻温吞的日常风景画中,勾出幽暗的一笔。而女主和珀波的爱情线相比下就鸡肋了不少,拉杂的剪辑节奏也有些破坏本应凝练服帖的语感。侯麦可不会反复切场景,来还以影像浮泛的“生活化”。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关于死亡与衰老,爱欲与新生;她与坠入时间苦苦挣扎的父亲,与二次重逢便相爱的朋友,两者交织起来这是生命的反差;为孩子准备的礼物与唱颂歌时流的泪,挣扎着,是否要作为一个情人去过日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起散散步吧
【4】主人公的翻译身份同构于生活,处于一个需要调和的位置,面对两种情景使用两种“语言”,却是被动的。伴随着细腻的发展,她逐渐坦率地处理起生活中的种种。(汉森洛夫回到了她的舒适区,未尝不是好事,一部太法国太美丽的电影:“淡淡的”。
在MHL序列里也是难得的无聊
徘徊在疑难杂症中,徘徊在生活的丛林里。不如来看风景,那边儿,很多甜蜜,也有很多痛苦。
2023.3.3 电影资料馆一号厅。
不能自理的父亲、正值狗嫌年纪的幼女、反复的情人,纠缠在Sandra身上这些沉重而令人窒息的事情被书写为一曲轻盈而体面的香颂。 困在身体里的父亲,试图用写作抵抗疾病。思考了一辈子的哲学教授,最后失去了他的思想,死亡的方式是长期卧床。托马斯·曼、卡夫卡,父亲的《变形记》。
珀波怎么还这么帅这不科学!
Hits me hard on a very personal level, reunion回学校的时候拜访俄语文学教授时听到和看到的事情都被拍出来了,intellectuals的mental deterioration,从头到尾都在狂掉眼泪,将来的事挺喜欢,Bergman Island完全无感,但这部Mia Love Hanson感觉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流畅又自然。好爱
三星半,温吞时代温吞拍法,一个读托马斯曼卡内蒂卡夫卡教哲学的父亲神经退行性病变,多少也有点欧陆挽歌的意味,蕾雅赛杜破碎在身份的边缘,为人女、母、妇没有贯通起来,做哪个角色都好像抓不住,但法国生活的质料还是裹挟着碎片向前,好天气,美食,美妙的吻,书,偶遇,幸运的养老院,圣诞游戏。看起来他们比我们有太多余裕了,有看流星后的回味、乘火车还是巴士的闪念,而不用焦头烂额做各种攻略。汉森-洛夫上部用了舒伯特的水上吟,这部用了D959,反正生活无解,但音乐和晨光会存在下去,从我们卑琐的生活之前,到之后,之后的之后。
就这种剧情普通、叙事节奏缓慢、毫无戏剧张力的电影,还能在戛纳获奖?加一星给蕾雅·赛杜
如果不是为了蕾雅·赛杜我应该撑不到有妇之夫第三次开敲门。片段逼真,情节悬浮,整个故事在一种避重就轻的基调徘徊不前,何难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