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个破动画还搞高低贵贱。
孤摇不也就是反反复复玩那抽象烂梗?
说什么真实感,打开一看全是波奇的萌萌头表情包,要么就是玩抽象,节奏也是晕晕吞吞流水账一样毫无起伏。
然后一上台就变nb了。
中间的剧情,乐队怎么磨合的,也不交代,就拍拍合照搞搞团建就完事了。
虹夏跑到波奇家里去说是讨论队服的事,结果队服也不管了一个劲想看波奇穿小裙子,我等了大半集想看她们怎么讨论跟乐队有关的事就等来个这。
三场live也是,模式化剧情了都,一定要波奇高光,出现个什么不好的事,然后喊着什么友情啊梦想啊就突然变强了。
看评价这么高,本来以为是六边形战士,搞笑正经都nb的那种,没想到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搞笑,而且内容一直就那一个社恐梗,够单调的。
歌是确实好听😋,越听越带感。
————————3.11: 听着孤摇的两首最中意的歌,越来越感觉遗憾。
之前没有注意歌词(毕竟是日文的),现在再和着歌词一起听,整体的氛围完美地契合着剧情上的三个阶段,几乎就是波奇的心境在发声。
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在日常经历中不断发觉出自己未曾想到过的闪光点,然后在尚未意识到的某一日已经站上了曾经梦想中的舞台。
如果剧情真的是这样表现的就好了。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如何在日常搞笑的同时又推进正经剧情,这方面孤摇真该跟其他日常动画好好学学。
孤摇的剧情风格是混乱的,有人觉得孤摇剧情强调真实感,角色之间保持着距离。
那喜多对凉的直球到溢出屏幕的好感怎么解释,这已经是典型得过头的“只有娱乐动画里才会出现”的人际关系了。
孤摇里很多搞笑场景是只有在娱乐向作品的语境下才能好看,全作大量充斥着抽象和夸张的整活。
喜多强行把波奇的学院祭演出申请交上去了,这也不像是有距离的人干得出的事儿啊。
如果动画作品想维持角色生活的真实感,就不能频繁动用更改画风之类的过于夸张的表现手段。
如果要铺垫正经剧情,正经的角色感情线,那些剧情就要跟夸张搞笑的部分区分开。
孤摇这方面也是相当黏糊,波奇就像跟整活绑定了一样,即便在跟感情线相关的剧情里也会时不时有波奇的夸张化表现,而且正经剧情数量也不多。
还有一种剧情的展开方式,是日常部分搞笑,在高潮时直接正经。
那种剧情下的角色平时没有成长,只是在高潮的剧情里成长,或者仅仅只是表现出了正经的一面。
对于波奇这个角色,从最后一场live时的台词、氛围的安排来看,制作组应该是希望她有所成长的。
但仅仅是在三次live时成长,平时不成长,好像也不太适配这个角色内向纠结的性格设定,且不说三次live的正经剧情同样也比较简单,波奇爆发救场,一句话就能概括,只有最后一次的学园祭略复杂一些,然而这个全作最高潮的剧情的演出短到我差点没反应过来。
这部作品的剧情和演出就像是没有节制一样把所有东西都丢进锅里乱炖,原本上好的食材,味道全搅和在了一起。
有些只需要烫一下的爽口食材煮过了头变得软趴,有些需要多煮一会儿的还没完全煮熟。
而作为抽象乐子番来看,显然比孤摇强的选手太多了。
最初吸引我来看的是波奇的抽象场景,结果是只有这个。
波奇一个人的抽象时间就占了全作日常时长的一半。
而且有意思的更多地只是各种抽象表现形式,本身内容其实一般。
对于其他人的刻画就很少了,凉比较有意思但刻画镜头少的可怜,剩下两人就真不觉得哪里有意思了,喜多有一些梗但也谈不上多有意思。
一个优秀的搞笑番里怎么能只有一个角色出彩呢,大部分作品都是至少两人起底一唱一和,极端点的甚至整活角色能上二位数,丰富性上孤摇弱了不少。
有人觉得孤摇刻画出了现实中乐队的成长。
我对乐队不了解,但我觉得如果要刻画乐队,剧情不能只是写成员如何拍宣传照和如何卖票吧。
第七话特意跑波奇家里去设计衣服,结果全程没谈衣服的事儿搞得人白期待。
我在想孤摇如果干脆做三四个动画mv是不是观感还更好一些。
————————3.8: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接受度很广的动画观众,基本上什么类型都能觉得好看,但孤摇算是彻底打破了我这个想法。
只能说有些东西对不上就是对不上。
波奇的反复整活,越往后看越觉得没意思,就是看一个人在那里反复各种纠结。
而且她人设也不好被定义为社恐,社恐大概不会把自己的纠结频繁在他人面前展露出来,但波奇可以各种当着别人面纠结。
整活基本上只靠波奇一个人,一种模式,有点太单调了。
节奏完全看不懂。
以为要整活的时候出来的是正经剧情,以为要正经的时候结果是要整活,有的笑点拖得冗长,有的点好笑但很快就转场了。
一开始以为是主要讲乐队的番,结果好像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整活,更像是日常番,音乐相关的内容篇幅很少。
但是想把它当搞笑日常番也感觉不对,因为它一到演出部分又搞得很严肃;然而这部分严肃又没有铺垫的内容,波奇几次在live时的爆发,看不到是什么支撑她爆发的,日常章回也没表现她们对音乐或者团队的热爱,因为一直在讲波奇整活或者拍照片家访出门玩这些事,只是经历了这些貌似也不足以让波奇在台上小宇宙爆发。
试演时姐姐说“知道了这是个什么样的乐队”时我是懵逼的,因为我真的没看出来她们是个什么样的乐队,留给我的印象大体上只有波奇的表情包。
我都没看到过她们日常训练的画面。
波奇这个角色是破碎的,她在各种情景下表现出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通过演出感受到她对于团队的一个固定的情感。
我在高潮时无法与她共情,因为她没有固定的情感和态度,看到后面我甚至越来越搞不清楚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音乐倒是多听几遍后觉得不错。
单听音乐时想象出的动画跟实际上的很不一样。
孤独,摇滚,看之前觉得是可以玩出花的极佳题材,人设,造型,都很讨喜,完全没想到居然会看一半看不下去。
————————3.9: 稀里糊涂看完了。
就和前面一样,在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是最终回的情况下演完了,因为我一直以为学院祭级别不如livehouse所以没往高潮上想,没想到是最终回。
平平淡淡走到底了。
但是如果说这部作品就是要突出这种平平淡淡的真实日常感,那各种花式抽象整活就又风格上不太搭了。
说到底风格是个人口味。
但是全剧三次正经live情节,剧情走向基本都差不多,都是波奇视角内心独白后临时爆发。
看多了感觉倦了。
个人设想一下,例如四人正常默契配合平稳搞定一场演出,以此体现出四人关系的加深,这样来点不太一样的情节也可以啊,或者波奇这次没出什么问题,得到了对音乐的新的感悟等等。
每次都用同样的波奇视角-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有点单调。
高潮点,按理来说是波奇拿酒杯随机应变化解危机,原本可以说是精彩的剧情,也和波奇希望在学校抛头露面一次的学琴动机前后呼应,但这段的节奏依旧是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结束了。
按抽象整活来看,不如一些搞笑番有“力道”放得开,感觉软绵绵的带点稚气。
按清新日常来看,孤摇也没什么真文艺的地方和值得细品的剧情。
但说音乐的话,孤摇剧情大部分时间里又跟音乐没啥关系就是纯玩日常,live情节就那么多加起来可能还没半小时。
歌倒是越听越耐听,就当孤摇是个专辑好了。
在孤独摇滚中,小孤独的反面不是家一样温暖的乐队,而是受到所有人欢迎,被大家关注。
这种孤独和受欢迎造成的反差,让小小的渴望和他人接触的向往变成了滑稽的小丑表演。
过高的期待和一步都迈不出去的现实,强行制造的反差并没有让剧情推动变得有趣吸引人,而是时不时尬你一下的难堪。
因为知名度而来的我对这部番剧非常失望。
不像是在专心塑造孤独摇滚这个命题,而是专心致志地找社恐人士的笑话。
下北沢 SHELTER!!!
Gibson 1968 les paul custom reissue ¥50000+
名场面把六弦贝斯当吉他买的是Ibanez BTB866SC ¥9000+,喜多后来用的是凉的1959 les paul DC ¥45000+
Fender American Professional 一代(浅绿护板)P贝斯 ¥10000+TAMA套鼓加Chad Smith (Red Hot Chili Peppers)签名款军鼓¥10000+
琴和音箱甚至舒尔SM58的镜头都不少但效果器几乎没有出境,就见到一块bd-2(话说主创是真的喜欢红辣椒,ds-2是他们最喜欢的之一最爱Fender ST,但gibson凶是真的凶啊(心动
相熟的百合厨朋友很喜欢这部番剧,经常在朋友圈晒相关的周边。
耳濡目染之下,这部番剧也进了我这个前·二次元百合厨的待看清单里。
终于!
在23年的7月,我花了几个晚上把《孤独摇滚》看完了,并且想要通过这篇影评来分享下我的观后感。
简单的故事情节 《孤独摇滚》的故事情节挺简单的,就是主角后藤独作为一个社恐吉他手,因为一场偶遇而开始和另外三个少女组乐队、登台表演的故事。
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和K-ON还蛮像的?
确实有点。
但是本作强调的东西和K-ON不太一样,首先是主角的社恐性格,其次是丰富的动画表现形式。
后藤独的“孤独” 毕竟是“孤独摇滚”,体现“孤独”当然很重要。
既然要讲社恐,那就要从各个方面的细节来刻画这样的主角。
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这方面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不如说制作组里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人吧(笑,每个因为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制造的笑点和梗背后,不就是i人们“懂得都懂”的曾经的实际内心活动吗?
说到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就不得不提到本作丰富的表现手法了。
脑洞大开的制作组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好好夸夸制作组的想象力!
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制作组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密集的笑点和梗,3D动画、实景、各种各样的主题的小孤独的脑洞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天天四处乱飞的思绪,借用B站弹幕的一句话,制作组看起来“精神状态比我还不好”(笑纽带乐队的“摇滚” 同样,既然是“孤独摇滚”,那“摇滚”的部分也不能拉跨。
本作的音乐挺不错的,我个人蛮喜欢OP和山田凉的ED,姬友则是喜欢星座的那一首。
我觉得本作在音乐方面一个蛮有趣的地方是没有让主角当主唱,甚至伴唱也不是,完全专注突出她的吉他手个性,这蛮新颖的,不过这也很好地衬托了她社恐的性格就是了。
一些不吐不快的话 不得不说二次元轻百合番剧的大量受众还是男性,所以感觉制作组也是在“面向男性作画”,在这部作品里插入了不多不少足够让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感到不适的梗和画面:比如后藤独进入浴缸的背后视角,后藤独的隐藏巨乳设定,后藤独在跳起来合照的时候漏出内裤的梗之类的...只能说这些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娱乐某些男性观众吧。
(无奈结语 总的来说,还是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7月和这部有趣的番剧相遇了,我又继K-ON后再次喜欢上了贝斯手角色(没错就是池面的山田凉,希望这样有趣的全女番剧越来越多呀!
(某些梗可以不要跟着来就好了)
作为性格健全且热爱社交的人,一开始是很难共情的,直到发现了这部作品有非常优秀的地方——故事没有过多描述社交障碍的解法,告别那种公益片的无聊叙事,而是带着问题与性格去不断发展故事。
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大家和波奇建立联系是因为乐队这件事本身实践,并非她有病。
所以剧作中家人朋友的善意与关怀,无不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针对社恐人士的关怀与支援的理想环境。
例如乐队搭子没有过多评判波奇的负面特质,而是承认与接纳波奇,包括波奇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帮助波奇重新积极地定义与看待自己。
另外,导演在这方面有意地进行弱化并采用了幽默的表达,让社恐障碍在一些诙谐元素中变得可爱。
一直以来我都是性格内向孤僻的人,一直到高中(大概2018年高一下学期)开始接触到架子鼓、和同班同学组了乐队才算有了转机;之后大学因为家庭变故加上学业失利,又被拖进孤独当中,更不愿与别人讲话了;还好,之后鼓起劲的自我突破,让我再次拿起鼓棒,也有了新的乐队,再之后学起了电琴,假期回家还可以和当地曾经在我的童年闪耀着的前辈一块儿演出,小时候一直不敢靠近的这群看上去“神头鬼脸”的人其实每一个都很善良很有趣。
啊…有的时候真的不得不感叹音乐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他能将人们联结到一块,就行“纽带”一样,能联系起人们,而我大多数时候,也只有在拿起鼓棒或者吉他站在台上的时候,才会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勇气和温暖。
《孤独摇滚》从名字到内容都深深的吸引且联系共鸣着我,大家都要努力生活哟,也都可以拿起喜欢的乐器,组个乐队啥的,音乐真的是能改变人的东西!
从小就很社恐,从小学到初中,朋友不超过一个巴掌。
上了高中之后觉得可以尝试社交,但是直到如今高三,手机里还是只用一个聊天软件,甚至打开软件常用联系人不超过5个。
全年下来线上聊天超过10句的算上家人亲戚不超过10个,每次想和人说话都要打一大串字草稿然后又删掉觉得不太合适。
非常的自卑非常的社恐,但同时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这么黯淡的一个人,感觉真的和早期的波奇很像。
尝试过节庆晚会表演节目,但是发挥很烂被群嘲,初中还被拍成视频发到年级群社死,尝试过参加演讲比赛之类的,但是发挥也很烂,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五六天改了三四天的稿子,明明台下背的很流利了,上台之后就背了一半。
超低分被薄纱。
自那之后就再也没想参加过任何要在人前展示的活动了,遇到要录什么演讲视频或者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能躲就躲。
总之参加集体活动肯定会出丑被嘲讽的那种,遇到陌生人也不是很敢搭话,看到朋友身边有其他人就不太敢上去突然插入话题,每次一到活动时间就去学校食堂一个人吃饭。
体育课上到一半就会偷偷溜到班上睡觉。
吃完晚饭一个人去买饮料,在贩卖机前面慢慢地把零钱投进去。
真的相当自闭,也很久没有接受过什么认同。
一年没和异性聊过几句天,跟班上的女同学借书都会被一堆男同学骂普信男是不是想吃天鹅肉。
和男生讲话经常被开玩笑,一般刚开始都不会反抗,然后大家放开了之后说的玩笑就会比较重,直到我自己主动退出话题。
经常装作很阳光的样子去学校,在座位上看书之类的,然后被骂说装文艺装熟。
没事的时候就看推理小说,想说话了就只好和周围人讲话,但是周围人的话也很少有愿意耐心听你在说什么的。
生日没人记得,帮助别人的事也干过不过也没什么人记得,反正就是边缘人一坨。
高中生活灰暗得简直像一滩烂泥,被网暴或者暗地里被骂过几十几百次。
写书卖出去之后很高兴地试图和同学分享但是差点被敲诈稿费。
总而言之十五到十八岁这三年里就没有过什么值得在乎的人或者被人在乎的时候。
所以真的很羡慕波奇能够一下子遇到三个小天使,可能这是只有霓虹二次元少女才会拥有的特权吧。
我这样的现实渣滓是不会有这样的奢望的。
说真的,喜多酱这样看上去有活力的人真的太宝贵了,能体贴到你心里,有这样一种阳光气息的,拜托我每天做梦都想有这样一个朋友的。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还请务必珍惜啊。
偶然看到一些评论观点是:孤独摇滚既不孤独也不摇滚。
1.孤独摇滚是bocchi the rock的翻译,bocchi是后藤一里的外号“小孤独”的音译,在标题为孤独摇滚的一话中,虹夏说小孤独的摇滚也就是孤独摇滚,所以这里的孤独是波奇的意思,而波奇叫小孤独是因为“她有社恐,表现得很孤独(从小孤僻,遇见乐队成员之前身边是没有朋友的)”。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孤独摇滚所说的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故事。
波奇有支持理解她的父母(并且家庭可以说是富裕了),有自己的实力吸引到的网络粉丝,有无恶意的同班同学,有互相鼓励的乐队,只是她有“社交恐惧症”,并没有发现,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我认为有些人因为标题而造成一些印象偏差,发现主人公其实并不“孤独”,未能引起共鸣。
而且这部番大致走向是轻松、生活、抽象玩梗,(个人认为)重点是乐队的成长和抽象的搞笑,后藤并不“惨淡”的背景也很合理了。
当然其实我不太认可“这就是社恐人的写照啊”的发言,虽然波奇的内心独白、幻想和举动是很贴切的,但是大部分人很少有她这样的条件吧。
我作为一个社恐,确实没有她那么强的吉他技艺,我并不会什么才艺,并且念书也是普通中流,也不能很帅气地临场发挥,遇到突发事件会着急手足无措,但波奇能做到,她在进步,她在克服自己的社恐,这很打动我。
2.对于音乐一切专业的事情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摇滚并不只有死核那种吧,jrock给我的感觉就是结束乐队所呈现给我的那样的。
毫无疑问纽带乐队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波奇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导致的孤独,喜多向往着和他人一起朝一个方向前进却总是一个人(指她的心灵状态),凉在前乐队成员不理解的困境里孤独地坚持着对音乐的热爱,虹夏心怀梦想却无人诉说。
在孤独中,纽带乐队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纽带乐队是这些孤独的人摆脱孤独联结彼此的“纽带”。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所有人团结一致协和地朝成为乐队的方向努力,也体现在各个成员彼此的心灵共振间。
波奇通过纽带乐队逐渐从孤独阴暗里走向光明,喜多和他人一起朝着一个目标的向往在纽带乐队的前进中得到了实现,凉在纽带乐队里坚持着自己对音乐的追求,虹夏也通过乐队一步步地向梦想进发。
正是纽带乐队的存在,使得四人的愿望拥有了被触碰的可能。
《孤独摇滚!
》制作最神的地方在于一一真实。
这不仅是背景上的实景渲染的真实,还有对人物动作流畅度的把握,对乐器演奏,乐队演奏的细致追求,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失误的情绪状态,对于喜多的吉他从入门到学会弹曲的时间把握,都令人疯狂共鸣。
除此之外,人物的形象也十分立体真实:波奇惧怕人际交往,但是却拥有很强的行动力和意志力去坚持一件事;喜多是外向开朗充满活力的,但总是容易冲动行事,不过喜多的冲动总是成为故事推进的重要因素;凉是在音乐方面很可靠的前辈,没有架子,对乐队的事很上心,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乐队出力,为大家着想,虽然总是很屑,但是总有虹夏麻麻拴着;虹夏与喜多的开朗不同,她有种早当家的感觉,是一种懂事的成熟(在家里边煮饭边练习架子鼓),这是隐藏在体贴温柔背后的心酸。
她们不是扁平单一的性格形象,她们在复杂中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因而才显得鲜活又真实。
真实的成长着,波奇在第五话中有一段独白:“成长这东西,说实话很难判断,跟努力又不太一样,最近的变化真的很剧烈,我开始打工了,现在偶尔敢跟别人对视了,但我感觉这不是乐队层面的成长,我只是刚脱离了水蚤和眼虫藻的等级,终于站上了人类的起跑线”贯穿始终地成长着的是纽带乐队演奏的进步和成员的联结。
最明显地成长着的是波奇在人际交往上的成长,但同样伴随着的是喜多吉他水平的成长,这点在live的细节对比上都有体现。
最后一场live上波奇也明显地关注到了喜多的成长,与第八话波奇救场喜多的目光相对应的,最后文化祭上波奇断弦时喜多扛起了波奇的吉他部分,波奇向喜多看去的目光。
这是成长之线交汇之时!
番剧的最后,后藤正文的《翻转岩石,晨光洒落你身》,背景是一个又一个被晨光沐浴着的熟悉的波奇常驻地,是波奇从走向黎明的见证。
那天夜里我藏匿于黑暗笼罩的角落里,咀嚼着孤寂与无人可诉的痛苦,MP3里循环到了这首歌,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洒满晨光的场景,内心感慨了一句:波奇已经走向黎明了啊。
眼泪流了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起自己,恍惚间发现自己和过去的波奇一样孤独,喜欢待在无人的角落,将自己的内心封锁,没入黑暗,蜷缩着,独自承受一切。
没关系,总会过去的。
黑夜是孕育希望的土壤,所以孤独的人啊,在这漫长的黑夜过后,我们终将迎来黎明!
正如其他评论说的,这片既不孤独也不摇滚,在我看来,甚至都算不上乐队番。
本片大量演出资源都堆给了女主心理话和卖萌日常,作为乐队番核心的live和歌曲平淡到可怕。
虽然乍一看是乐队题材,但其实所有人平时的行动只是不停在玩女主“孤独”的梗而已,连练习画面都没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让我共情女主通过玩乐队改变了孤独实在是有点困难吧。
其实换成学习小组社团活动都一样啊,填几个热情的美少女就ok了。
同时,女主的内心活动也是极其灾难的,编剧没有塑造出一个复杂人物的能力。
乍一看很多心里话的演出好好笑啊,好可爱啊,但其实没多少信息量,只是在用各种搞笑的方式说女主害怕而已。
此外,女主的人物塑造对我来说不能信服,社交恐惧带来的的被害妄想,因为自厌自卑所以拒绝接触人,又有对人的依恋。
这些特质女主身上都出现过,但她的家庭,她周围的环境和这些特质并不吻合(我理解此片基调是轻松日常向,但简单解释一下,分出几个开玩笑的演出都做不到吗?
像阴晴不定大哥哥那样搞笑日常番里角色给角色有点悲催的特质,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贡献笑点,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啊。
)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孤独”属性其实只是个编剧用来提高人物分辨度的标签而已。
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本片的底层逻辑产生了左右互搏:孤独是女主的成长主线,是应该“改掉”的,而同时孤独这个属性又是女主必须保留的,因为去掉了后角色就没有辨识度了,在二次元里萌属性也是不能去掉的。
不是说真的不能写,但很显然编剧没有这个笔力。
那么编剧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用大量的角色卖萌和眼花缭乱的演出来逗观众笑,好让观众无视这点。
说真的,作为乐队番女主表情包的经费比live多这么多,没人觉得很奇怪吗。
又是一部德不配位的番,又是一部美工辛苦了的番。
2.5 主唱的女孩子加入后就跟常见的芳文社百合番差别不大了,前几话的音乐题材新鲜感劲头冷却过后再看角色塑造(尤其主角)和台词文本,说实话还比不上隔壁的《四人各怀鬼胎》乃至《不道德公会》有意思。
【4.5】制作组各种放飞自我的整活正好填充了“孤独”人群心里那个纷杂斑驳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摇滚”准许和张扬个性的存在,又是寻找共鸣和理解的独特的电波。轻灵的色彩鲜活了整个下北泽的街景,恰好的距离和友谊熨帖而治愈。不阳光不明媚的音乐基调有种高中生恰好的平庸感,但还可以更好。四格漫画的形式将人物的成长线拉长到接近不变的平坦,如何有效地累积改变是我更期待的方向。
本来以为会是本质音乐番,没想到人家定位这么明确。那就很难评了,隔行如隔山。路人的评价其实不重要,只要target audience喜欢就好;但受众肯定不是看了以后会纠结这女主到底是不是真的孤独,这番到底摇不摇滚的人。
第四集开始有趣一些,Live做得很棒。挺讨厌这种为孤僻个性制造奇观的手法,当然,这对于网络梗的病毒式传播来说很有益处。
7/10。不限制表现风格的手绘充满了细节的趣味,如小孤独梳的呆毛会翘起、奔放的轮廓线条体现崩坏的表情,还可以看到黏土动画、怪兽特摄、漫画戏仿和实拍方式,多样化诠释出小孤独过分怕生、打工也要躲进垃圾桶的另类萌系形象。当为推销乐队门票发愁的小孤独结识了酗酒贝斯手菊里,在她的助推下进行街头演出,镜头从角色脑后拉升为全景俯拍,两盏街灯闪烁后照亮了她的位置,她第一次睁开眼面向反应热烈的观众,在表现正式登台演奏的情节时,喜多急促的歌唱气息、鼓手和吉他配合的不协调、小孤独低头不安的神色,和台风营造的压抑、观众看手机和退场的冷淡反应,都透露着演出失败的信号,衬托了小孤独奏发挥、闪耀全场的时刻。都市夜晚靛青的灯色下,担心小孤独在勉强自己的虹夏,递出了表示关心的可乐罐,畅聊起音乐和梦想,确认了小孤独坚定未来的眼神。
少女组乐队题材很容易腻,本片加上社恐元素,增加了很多颜艺乐趣。小孤独的内心世界,四人的互动很有趣
应该也不会看完了。就这样吧。少女玩摇滚,我真的指望它能讲出点什么靠谱的东西。
溢出屏幕的创意里满载着制作组对作品的爱和热情。没想到今年除了辉夜还能有一次这样的追番体验。
用社恐作为笑点,有点无聊
我真的觉得挺一般,可能因为我既不社恐又不摇滚也不想交朋友吧:)感觉像男生眼中那种怪怪女生和可爱女生间的友情幻想。
什么破烂玩意儿,套个组乐队的外套。女主性格很讨厌,明明是自己不愿意社交还老觉得是别人在孤立她,自我意识过剩的小女孩我真的看一个吐一个。醒醒吧!这根本不是真的社恐!社恐才不会希望有人关注她!而且那种单马尾天使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你就是那种整天躲在壁橱里做梦的冷血小虫!
既不孤独,也不摇滚,也就女主的社恐与标题有那么一丝关系,但家人、朋友们的关心和理解让女主的世界并那么阴暗,也不那么孤独,也就女主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概也就对社恐的表现会引起部分观众的共鸣吧。本质上就是日常喜剧番,但制作组的厨力让这部番与芳文社的其他动画作品有所不同,不少表现形式也充满创意,不管是其主题还是人设,对上电波的话应该会很喜欢吧
萌妹子搞乐队这个配方目前在番剧领域还没有失败过。
看完了最后两集,围绕着校园文化节,第十一集一里害怕女仆装进行了逃避,被乐团其他三人一路玩了许多店后,还是要回到女仆店打工,结果其他三人比她受欢迎太多,最后提前休息,这集更多是日常剧情,为最后一集的表演做铺垫,凉之前的高冷人设看来在这集是彻底崩塌了。最后一集看起来大家在表演中更喜欢喜多,并且没记住后藤一里的全名,在演出中二弦还断了,但却意外采用了滑棒演奏。一里还是在喜多突如其来的要求说词中想起了广井菊里跳入人群中,结果来了个平地摔。很可惜这集里不知道演出最后一首歌是什么,但后藤正文的歌出现在了片尾,一里在购买新吉他时,店员也提到了这个吉他是定制且由她保养的,说明这个吉他在未来的剧情中很重要,一里接下来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期待第二季。吉他英雄的账号要赶紧更新了,不然粉丝掉了广告收入少了。
!
真是很清爽舒服的人际关系,和塞得很满的演出。但是清爽地让故事行进下去的同时,无疑轻巧回避了本应是「社交障碍」题中之意的那个伤害、矛盾、负面的部分。好像不应该苛责作品没有讨论一开始就从其设定里排除出去的「孤独」之真正负面,毕竟芳文社不会舍得让人真正被伤害。
好看,但还是感觉过于硬拗波奇酱的孤独人设来博取观众的共鸣。凉的人设比较喜欢,果然我还是喜欢这种有实力但有时候又会脱线犯傻卖萌的帅气学姐呢~
本作的爆火所带来的最大争议即是波奇是否可以承担起观众代言人的责任、让后者去代入和投射自身的生活体验。于我而言这个问题从未存在过,它只是用以降低理解门槛和增强传播性的人为制造的话题索引罢了。当抛开这个表层,转而去注视作品中潜藏的赤诚时,我看到她们在下北泽的小小街区中以各自的步伐行动,那个性不一的气息流动正是昭告着她们存在的标签。本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偶尔会带领我进入只属于私人的瞬间,在这一刻我才得以窥见她们平时所不会表露出的柔软和执念。诚然,波奇的孤独更多只是一种景观,她的耍宝总被斥为对社恐形象的消费而非真正的碰触,可即便如此,最终话波奇短暂地从演奏中抽离,配合着“化为星座”的歌词仰望屋顶,这镜头所隐含的对正站在舞台之上的她的视线的回望仍令我感动不已。最后,向圣虹夏献上爱意并不需要复杂理由()
哎 太久不看番 几乎完全无法共情 记忆中高中玩乐队的社恐女孩那种nerd一点没有 全是旁观者眼里的《萌点》
四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