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用了99%的篇幅讲了父子间的悲惨之后,最后的1%突然告诉我,父子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
然而这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因为在之前99%的时间里,故事里没有任何地方告诉我们这种幸福的酝酿。
那个郭富城扮演的父亲最后仍然落魄,那个进监狱的孩子仍然活在心事重重中,而看不出变化的迹象……因此最后突然用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语句来描述幸福时,我感觉到自己受到欺骗。
片中的阿胜赶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常用的句式便是“只是……而已嘛,干什么……”,只会怨声载道地说他人的不是而从来不会从自身的原因找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这步田地。
从客观原因找它的问题却从未在主观上反省自律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了人生不如意的事实。
凡事意气用事,在他看来任何事情只要发发火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了,其中一句台词似乎正是对阿胜的概括“大人不懂事,小孩要受罪”,乖巧可爱的儿子成了大人之间游戏的祭品,正如国家之间战争总是百姓遭殃一般弱者总是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无不尊循物竟天泽,适者生存的不二法门,人类社会只是动物世界的拷贝,弱肉强食,成王败寇,自古美人配英雄(如若丈夫懦弱不中用即使拥得佳人归又如何?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在《水浒》中便能举出最经典的两例忠厚的林冲以及忍气吞声的武大)无不如此。
宇宙的本质似乎便是如此,而人类中的某一部分似乎是一个异数,尽管如此但“只因身在此山”中而同样受制于些法则。
就先到这儿,待续
妈妈因为受不了烂毒的爸爸和毫无保障的家庭,终于狠心抛弃一切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她也最终幸福了;爸爸因为妈妈的放弃而变得更加堕落,失业,没钱,被追债,不能回家,而片尾最后爸爸另娶了他人,似乎也过的不错,唯一可怜的是,他们留下的阿宝,那个可怜的孩子……阿宝懂事,谁都喜欢。
可是最终怎么样呢?
他生活没有保障,被校车司机赶下车,被追债人堵门不敢出声,被爸爸逼的去偷东西被打的满脸鲜血,最后进了少管所,等他出来后,父母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而他的未来又在何处呢……妈妈也曾给过爸爸很多次机会,也曾想努力,但最终还是没信心的离开了;爸爸在妈妈离开的一刻努力挽回,抱着妈妈哭,抱着阿宝哭,发自内心的悔恨,可并没有什么行动,被辞工了也不找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最后亲手把孩子送进了少管所。
而阿宝呢,他是最无辜的,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可是所有的惩罚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承受了一切,这个家庭的破碎,伤的只有孩子。
所以我想,这部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许能拍的更好一些。
从爸爸的角度就显得让人怨恨。
很灰的调子。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当幸福来敲门那部美国片,境遇很相同,可那个孩子因为父亲的不放弃而是幸运的。
阿宝就只有这种悲惨的下场。
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女人幼稚,毁的是一个男人;而男人幼稚,毁掉的是一个家。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3/after-this-our-exile26.html父子 (2006)本片获得2007年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
一个家庭中,父亲嗜赌成性,于是母亲要抛弃父亲以及正在上学的儿子。
可是母亲要走的时被儿子发现,儿子告诉了父亲。
父亲及时赶到阻止了母亲。
之后母亲忍了一段时间,在一次趁着父亲带全家出游的时候逃走了。
父亲带着儿子回家后,发现母亲不见了大发雷霆,但也无济于事。
随后,儿子因为父亲不给钱以及躲债,两人搬到一个旅馆居住,儿子再也没有上学。
旅馆中父亲认识一个妓女,男主角与她做爱后替她拉一回皮条,赚了一点钱。
但是第二天两人就因为钱翻脸。
同时,儿子回到原来的家,在邻居的帮助下与母亲见面,但儿子不打算与已经结婚的母亲同住。
儿子回到父亲身边没几天,父亲就被追债的人打伤。
养伤期间,父亲教儿子去偷东西。
前几次儿子侥幸逃脱,但他在继续偷窃时还是被抓。
发现者痛打儿子一番,父亲躲在暗处没有作声。
几天后,父亲来看望被关起来的儿子,儿子愤怒的咬下他的耳朵。
父亲在回来的路上,开始回忆这一段日子。
十几年后,儿子成人后来到他们居住的旅馆,并且在一个河边仿佛见到已经结婚生子的父亲。
这部电影看得我很痛苦,原因有二,一是影片时间太长,让人无法投入其中;一是电影絮絮叨叨的讲了两个多小时,可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说白了,看这样一部时间达到152分钟的艺术片纯属浪费时间,什么也收获不到!
当然,电影故事还是清晰的告诉我们,这部电影在讲述一个不幸家庭的种种不幸。
可是,这样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嗜赌、嫖妓、脾气暴躁、胆小、懦弱、不关爱孩子的男人出现在电影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难道会让人引发思考?
真是可笑!
此外,母亲这个角色也让人心生厌恶,为了自己抛弃家庭、抛弃儿子,自私自利的女人!
母亲的存在与父亲同样没有意义。
这部电影最好笑、最可气的是,明明讲述的是社会不认同的行为、不认可的做法,却偏偏拍摄的很诗意,有没有搞错啊!
编导是要歌颂这种行为吗?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越看越生气,是一部非常扯蛋的电影。
电影主题让人痛苦,本片拍摄上也很折磨人。
影片故事很简单,可编导硬生生的讲了两个多小时,真能抻啊!
说话、走路、睡觉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场景,几乎都能用上几分钟的时间描述,服了!
虽然欧洲艺术电影也有这样拖沓的,但是本片的这种沉闷却让人接受不了,直白点说:这不是没故事硬塞时间嘛!
可见看电影不要看导演剪辑版,这种版本都是导演自恋的产物。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我心中,看过这部电影仅仅让我知道有些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多么不负责任,究竟可以多么“混账”!
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奇怪之处——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很奇特。
在儿子长大前的时期,那是一个有PSP、有流线型轿车的年代,可见不是什么“很久以前”,应该是2000年以后。
可是在片尾,儿子长大后却说“很久以前”,难不成故事讲述到未来了?
那么估计是2020年代吧!
因此,我看谭家明是糊涂了,只想着怎么让电影“文艺”,忽略年代这个关键问题了。
同样的,本片除了年代模糊外,地点也是模糊的,从片中根本看不出这是香港,仿佛是一个中级小城市。
哎,真是一部奇怪的电影。
演员方面无话可说。
男女主角们虽然都卖力演出,可就是难以打动人心。
郭富城的表演很痞,而且脏话连篇,不过就是不像一个混账父亲,仿佛他只是装装样子而已。
女主角杨采妮更让人无感,一脸哭丧相纠结的很,好像全世界都欠了她。
虽然对老公可以这样,但是没有必要对孩子也如此吧?
儿子扮演者吴澋滔戏份不多,总是一副天真的模样,算是将角色演绎到位了。
配角方面林熙蕾值得一提,她不只长得漂亮,床戏也演的不错。
因此我要说一句,郭富城艳福不浅,可以与两个漂亮的女人床战,不辜负自己在演艺圈混迹多年啊。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非常难看的电影,故事空洞、主题空虚、节奏拖沓、演员表演僵化,即使有比较刺激的床戏,也让电影看起来很闷。
它能获得金像奖,真是见鬼了。
林熙蕾杨采妮序列:1016父子.After.This.Our.Exile.DirCut.D9.2006.MiniSD-TLF2013-03-19
剧情很弱智,不知道想讲什么,没有一点正面的教育,父母两个都不是好东西,都一样自私自利,既然女主家里条件好为什么不去妈妈家?
又说和爸爸感情好,可是这个爸爸一无是处,对儿子也整天呼呼喝喝没见哪里好啊,还整天莫名其妙的随便乱发脾气,明明可以靠手艺挣钱怎么突然就开始干各种坏事了,不知道为什么要郭富城演两个角色,让人误以为后续剧情和这个有关。
剪辑也是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件事情说得清晰。
还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写够140个字才能发表评论呢,豆瓣这是强迫人家说废话吗?
时间:2007年7月11日晚9时25分地点:J.A. De Seve影院事件:《父子》After this Our exile第一场 上座率:8.5成 事先看过一两篇评论,得知本片较为平淡,加之又是160分钟的足本导演剪辑版,特意在开场前灌了半杯咖啡。
的确,开局甚为平淡:这样的一类家庭构成图,通过三个主角的出场展开。
而其故事框架,不只是在文学作品、甚至在身边都时有所闻的,并不算是太新鲜。
很快(其实也不那么快,“杨采妮”的走佬未遂、和“郭富城”的争执、缠绵、再争执、再走佬……被事实证明是一个颇为耗时的过程),矛盾焦点不在于“娘是否要嫁人”,而在于“爹是否能改过自新”。
于是,整个中段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线,我们都在等待着郭的反省。
但……终究还是没有等到,“郭”与“林熙蕾”的那段风流纠葛,除了一再说明郭的劣根性,对三人的关系并无太大帮助。
当然,存在即是合理,生活中本也不乏这样的桥段。
只是,过多的分支剧情恐怕会分散主线的力量,而对人物的塑造作用并非都是使其更“丰满”。
就这样,所期待的中段也以一个平淡收场,逐步转到最后收官的尾段,本以为一定会有一个深深打动你的结局。
结果……盼来的还是让人着急的温吞。
尽管,结局谈不上是多灿烂,还算是有点阳光,至少生活总是给你希望。
平淡并不是罪,剧情的散漫才让人累,而且,要命的不仅仅是形散,神也被散掉了几分。
看片的时候总会想起前段时间好莱坞那部《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那里面的父牵子手,感觉更让人有共鸣,真真正正把一个在追求幸福路上的那种艰辛坎坷甚至穷途末路的景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而实际上,《父子》中的“郭富城”总还是有选择的,即便是身负高利贷、被人打伤了腿,也并不能说就不能找到一份大厨甚至是帮厨的工作?
一再出下策的选择让人有些费解,当然,还是那句“存在即是合理”或许可以解释他的选择。
说到共鸣,那个咬耳朵的桥段,倒是巧妙地借了一个老故事:一个窃贼临死前咬掉少时对其管教不严的老母亲耳朵的故事。
“郭”在雨中的恸哭,一点自哀其不争,一点对血肉狠心行为的伤心,还有那么一点点,相信只有很少的一点点,是来自悔过。
唉,除开一些淡如白水的对话不谈,影片不紧不慢的叙事拖缓了节奏,太多的细节伤了主线的筋肉,还有一些形式上的追求太过着迹。
当然,最后不得不夸夸父子二人的演技,以及李屏宾镜下的那个总在黄昏中的大马华人社区,带有几分伤感的美丽。
ps:刚看介绍,原来2小时版本删去的主要是“林”的戏份,对导演的这个举动我高举双手赞同。
原帖链接:http://tintin76.blogbus.com/logs/6651760.html
在看《父子》的时候,父亲的电话打来。
父亲问买房子的事情,要不要过户土地证什么。
父亲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说看电视。
我一般不太愿意去跟他们解释关于上网,玩电脑,看电影抑或是其他的区别。
一个看电视,就是涵盖我没有在做事而是在玩。
《父子》中的周长胜不是个好爸爸。
大概除了赌和做爱,他没有什么真正乐意的。
他一次次的向老婆,向儿子寻求最后一次原谅的机会,可是,他的内心依旧没有真正悔过。
片子大团圆结局,让寻死的周长胜改过自新。
可是,我认为这是导演寻求大团圆结局一厢情愿的想法。
周长胜这个人物的特质,是不会出现180度大转弯的,因为之前他拥有很多次的机会,可是他都放弃了。
这个人物还知道自己去死,已经是他整个生命堕落之中的惟一一丝人性,所以他就该在那里死去,留给人们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息就好。
父与子是生命的传承。
如果当这个社会不要过多宣扬个人主义,不要过多宣扬梦想追求,其实人生的本源就是一代一代把生命延续下去。
延续的当然不只是生命,不只是香火,还有精神,还有力量。
阿宝如果换在另外一个父亲,一定会是另外一个人生。
可是,父亲是没得挑的。
你传承了上一代的血液,上一代的人生。
这是人的不可抹杀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自己生活的家庭,就是你身上若干属性之一。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一个属性,你才是你。
当我大四发现自己开始秃头的时候,我很紧张。
我打电话告诉同样秃头的父亲,父亲也只是笑笑。
后来,我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我有那么些骄傲,或许这是个图腾,是个符号,提醒我自己,我是父亲的儿子,我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十八九岁的时候,我大概就觉得自己很多事情已经懂得比父亲多了,我渐渐并不是很重视他的意见。
等到自己快30岁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需要父亲来做决定。
按理,快30岁的我读了很多书,上了班,能处理很多公司的事情和并且在很多同学中的事情做决断。
可是,大了大了才发现父亲很多说的对,能够做决定,能够有担当。
而我,还缺乏这个胆量。
60多岁的父亲在家,拿着微薄的退休金,却还在操心着怎么支持我在所谓“宇宙中心”上海买一套房子。
要知道,他们毕生的存款大概在这里也就买个厨房或者厕所。
当我告诉他们我看的房子的情况的时候,父亲总是盘算着能不能凑足钱,能问谁借点。
老了老了,却顶着比儿子还大的压力,虽然,其实他什么也做不了。
老实说,长这么大,我也曾经羡慕过别人家的生活,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
那时候,单位里面的同学家里条件都比我们家好,挣得钱多,家里的文化也比父母都高。
记得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学姐的父亲每天上学的路上跟学姐讲很多词语,句子。
我经常跟在后面听,那时候觉得如果自己父亲也能讲给自己听多好。
其实父亲自己也很明白自己能够帮到我的很少,于是尽管家里生活并不是多么宽裕,我所有学习的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等到上了高中,发现班上和宿舍的同学家的条件还要艰苦的时候,我才懂事。
高中时,我就自己主动放弃去武汉大学做物理竞赛实验培训的机会,因为需要1000多块的额外学费,我觉得那不是特别的必要。
真正上了班,自己辛苦工作却仍然很大买房子压力的时候,也曾羡慕过别人有有钱的老爸。
不过,这个时候的羡慕没有那么重,或许只是略为嫉妒而已。
可是,我一直很骄傲,是父亲的儿子,因为我继承了他的风骨。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我才有今天这样的精神。
其实,作为父亲,他已经很成功了。
爷爷奶奶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留下4个儿子。
父亲只能辍学开始自己谋求生路。
父亲的一辈子靠自己度过了灾荒年间,没有饿死,结了婚,生了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取得了正式工作,把一家五口人都弄进了城,一直把我供上大学到了退休的年纪。
我不了解父亲。
参加工作以后,每次过年回家,我总喜欢挽着父亲散步,父亲就会经常讲起他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那些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苦日子让我很不忍。
不知道怎么,我并不发问,我只是静静的听。
我其实很想知道父亲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是怎么走过来的,可是听到的故事也只是支离破碎。
很多过去辛酸的往事我也不愿意让父亲去触及,以免老来伤心。
但是,我知道,父亲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有一个很强的信念,就是要带给我们全家更好的生活,让我能好好念书,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父子的接力。
当年爷爷过世,父亲不得已早早的接下自己谋生的接力棒。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了。
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打拼。
哪天,我也要有自己的孩子,哪天,我也要把接力棒交给他。
我不幸看到的是国语版。
据说国语版整整掐掉了总共40分钟,其中包括很多“不适合”的内容。
这一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我们的观众是容易被误入歧途的,所以要多加保护,对不对?
故事或许比较老套,阿宝的有一个不争气的劣父,母亲不堪忍受,抛开这个家另嫁他人,父亲便领着阿宝混恶的过活,日子越来越差,父亲开始教唆阿宝偷东西,直至父子反目。
既然只看到了国语版,也就只能说说这个国语版了。
首先,本来有的曾志伟、梁家辉都没看到,也不知道在哪里被掐掉了。
这很遗憾,因为他们哪怕充当个一闪而过的小配角,那身老戏骨都比郭富城强很多。
对这个电影,我总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棒的剧本,被导演自以为是的风格(也许是大陆这边剪片的那位仁兄)毁掉两成,被郭富城糟糕的演技毁掉四成,接着又被缺乏节奏缺乏感情的国语配音毁掉四成,于是,真的不剩什么了。
这个故事被雕琢的非常精到,虽然剪掉了许多,但是很多保留下来的情节也依然匠心独运,另外,导演对于镜头的苛刻令人吃惊,很多画面不得不使人挑起大拇指。
但是它们却被凌乱的堆在那里,形成一种莫名其妙的风格,其刻意为之的生硬感令人讨厌。
演员方面,阿宝的扮演者能打满分,这个孩子演得实在太好了;杨采妮80分,我们都知道,从《新警察故事》之后,她再也不是花瓶了;而郭富城只能够40分,因为他扮演的酷角色太多了,实在还没有深刻领悟窝囊男人的“精髓”就匆匆上阵了,于是形似而神离。
我觉得如果能够事先在哪种肮脏的街头巷尾蹲点实习,“感受生活”或者叫“采风”半年,再来演这个劣质父亲,一定会大放异彩,并借此彻底脱去“形状偶像”的形象,跻身演技派明星的阵容。
而我看到的国语版的配音,说句难听话,真是挨千刀的!
真得让我想起了那部令人发指的《龙城岁月》!
所以,如果你对该片感兴趣,强烈建议找粤语原声、导演自剪的200分钟版本来看,虽然有人说那个版本许多情节罗嗦了,但凭着该片对镜头效果的执著,我坚信那些罗嗦是必要的!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67627
我是带着相当大的期望去看谭家明的《父子》,因为自己太喜欢他十九年前的前作《最后胜利》。
然后《父子》在上画前夕就拿了金马奖,一时满城尽写谭大师,传媒都把谭家明的名字与陈冠中、张叔平、王家卫、徐克、电检、禁映、新浪潮等一大堆文艺老中青趋之若鹜的名词捆绑在一起。
《父子》背后的宣传和报导,比电影来得更引人入胜。
意见不会是一面倒的,我有不只一位在不完美家庭真实地活过来的朋友看过《父子》后,不约而同的叫我不要看,不要浪费时间。
他们说,不长进父母领导下的家庭故事,并非如此单薄。
郭富城拿下男主角奖,那是合了台湾人的文艺胃口。
有位资深新闻工作者说,不应该找郭富城演烂睹父亲,问题也不在他的演技浮夸,而是一个沉溺赌博的厨房佬,哪有环境和自我纪律去完成六块腹肌?
观映多年,我调校着自己过份的期盼,但还是恭敬地看了足本版。
《父子》故事薄弱,自然要靠演员去把它起死回生。
郭富城饰演的周长胜好几次大喊:“屌!
”然而不是你说了粗话就能演活粗人,广东粗口是一种易学难精的语言,斯文人或外省人(如台湾评审)听起来可能觉得有剧力万钧之势(你看《疯狂的石头》中的“顶你个肺”就知道粗口也可以很exotic),我等会“屌”人之辈一听就知未够火喉,不是那回事。
说到要“屌”,我暗地里也“屌”了几次──周长胜每次痛哭时我心里就要暗骂:“屌!
男人老狗喊乜能野!
(操!
堂堂男子哭哭啼啼的干啥?
)”当然我知道我是太无情,我听到戏院中的男男女女在跟周长胜一起啜泣。
演周长胜儿子的阿BOY吴景滔太可爱了,几乎无人不喜欢他,我也喜欢这个小孩。
问题是,我不能相信一个废柴烂睹爸爸和一个好逸舞女妈妈可以调教出如此温柔敦厚的儿子。
吴景滔的番书仔口音,提醒着我他是其实是名媛司马燕的儿子。
阿BOY本身是个人格分裂的角色,他不愿父亲迫他偷窃,却会在自愿的状况下顺手牵羊。
他并非有良知,只是痛恨父亲不够义气,没有做好掩护,所以本来温顺的他也要咬掉周长胜的耳朵。
有这份强悍,为何不老早把父亲教训,或至少早日脱离他的魔掌。
杨采妮同样没有说服力,她既然只容郭富城的手留在她的上半身游走,谭家明为何不另找一个能豁出去的女星来演,《烈火青春》的夏文汐与《雪在烧》的叶全真都为谭家明交足货,二十年后换来的是倒退。
据说合内地尺度的两小时版本大幅删减了妓女林熙蕾与郭富城的情欲场面,那就等于将谭家明的拿手好戏宰了。
因此,看足本是有必要的。
林熙蕾其实比几个主角都称职,阿肥、阿肥妈咪、杨采妮在舞厅的姊妹,甚至招待所的东主,都比几个主角演得真实到位。
一个人能成为败家睹徒,不是他独自成就的,正如年前谈得热烘烘的“隐藏青年”,同样要靠家人朋友共襄善举方可玉成好事,周长胜的确有个得力儿子,甚至事隔多年,儿子还是对父亲有着依依不舍之情。
可是观众看到的周长胜不过是一面倒的令人讨厌,根本找不到令人又爱又恨的基础。
谭家明重视剪接,剪接是展示他的“电影语言”(引号中的这个唬人的名词常常出现在谭的访问文章)的主要手段。
我算是开了眼界,然而语言是用来说话沟通,而不只是用来摆姿态。
要是这样,这跟某些伪文艺青年一看到电影说法文就大叫浪漫诗意有何分别呢?
那些跳动的镜头是否用得恰当且不说,有组镜头我觉得特别碍眼:输干输净的周长胜坐在小餐厅,手中把玩着他剩下的两块钱,一个快镜剪接,那两块就被侍应生抢去。
这样的手法当然可供文艺影痴解读成山穷水尽的失意无奈,可是我思疑在最下等的食肆的侍应生也不会如此挑衅无礼。
退一步说,就算有如此侍应生,曾两次拿侍应生来刁难的周长胜又为何会突然温顺起来,不哼半句?
日前遇上位朋友的长辈,谈及《父子》的种种不足。
他提出谭家明的东西其实很中产,细想实有道理。
谭家明最著名的《烈火青春》,虽然有来自公屋的汤镇业,但整部电影的主场景,还是饱食终日无须为口奔驰的中产家庭。
《父子》在香港收了六百多万,票房算是相当不俗,看来是对正了中产口味,整个宣传活动的铺陈,属哈佛商学院应该收纳的文艺电影推广成功个案。
谭家明在片首用字幕说:“没有一部电影可以满足到所有的观众。
”有谁不知“绝大部分母亲是女人”呢?
说出这句话,反而令人觉得导演连面对批评的最基本勇气都没有。
一直以为这部片子是妈妈再爱我一次那种很滥情的片子,加之对郭也没兴趣,所以一直没愿意看,前天为了巴结老婆买了张碟一起看了,才知是个很残酷的片子.但因为残酷的东西看得多了,就觉得导演最后的滥情实在是狗尾得没有一点说服力,如果当郭在水里悯怀自己的耳朵时嘎然而止就好多了.这就是玩残酷玩不彻底的悲哀.这部片子同时也验证了一个道理:这要你肯糟塌自己,演帝并不是个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忽然想起,以混蛋为主角的电影也不少,但大多作为主角的混蛋一般都会有些特别的地方让观众把玩起来爱不释手,甚至会爱恨交加,而象周长胜这样混蛋得让人一点都不待见的倒是希有得很!
其实蛮失望的 完全没有传闻中的好~~
谭家明的电影都有美女出没
大致看了一遍159分钟版的,应该说还不错,结尾感觉有点逊。郭天王是很用力地去演了,这点看得出来,但还是感觉换个演员会更好
郭富城你就算了吧
过誉的片子,说实话有点儿失望,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我觉得除了吴景滔忽闪忽闪的长睫毛和几场戏演得不错之外,其他演员和剧情都没有很出彩。倒是谭家明不愧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中的多面手,一人担剧本、美术指导、剪辑、导演和音乐设计。
郭的表演明显过头
三年前的期末考試之後 坐在初戀情人的課桌前心不在焉的看了一部分 另一部分則變成了我的氣息. 沒有規則的鐫刻在了課桌的紋路裏。那時天氣還很熱 我粘稠的氣息混雜進了課桌上習題本的油墨味里 這是我們唯一的交集。有時覺得自己這三年間就像昰空白的一樣 隻昰在拼了命囬憶三年前的人和事。2010/6/7
这样生硬的电影也可以获奖?
总觉得阴暗大过温情
杨采妮在床上可真``
营造气氛的昏黄光线都那么刻意
老婆走佬,艳遇皮条,逼儿盗窃,法国新浪潮回魂作业,但还是拍得太白太实太过了一点,应该再收敛点的。为了李屏宾镜头下的杨采妮和林熙蕾加一星
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不配有孩子。片中的小男孩演得不错,感觉比郭富城出彩,虽然郭天王很卖力气。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都没有感受到什么情 名字是父子 但是父子间的交流极少 倒不如说是一个小孩悲惨的童年故事或者说一个让人厌恶的父亲 倒是让我有不少愤怒 让郭富城分饰两角简直无法理解其中用意 唯一让我觉得拍的用心的是那一小段床戏
2011.这爹当得……养孩子真的要负起责任啊……责任啊……责任啊……做人,要负起责任啊……
过——表演、情节、导演……
城城演的好不错的
飞机上的睡眠进行曲
電視上看的天朝版的。。刪的一塌糊塗 ( ̄_ ̄|||)
公映。159分钟导演剪辑版。秦昊(校巴司机)。“跳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