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绞刑师

The Last Hangman,Pierrepoint (UK) (new title) (USA)

主演:蒂莫西·斯波,茱丽叶特·斯蒂文森,埃迪·马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最后的绞刑师》剧照

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7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8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9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0

《最后的绞刑师》剧情介绍

最后的绞刑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尔伯特·皮埃尔珀恩特(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饰),英国最著名的绞刑师。他冷静、不苟言笑,又极其讲究自身的职业道德,堪称“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第一绞刑师”。这个职业需要身份的秘密、绝对的冷静以及精准的计算。职业性的果断和迅速,为他创造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然而这个本该是秘密的身份,却因为执行对纳粹的死刑,使得皮埃尔珀恩特成了公众人物。 皮埃尔珀恩特从不把他的职业与生活混淆,也很少考虑这个行当的残酷性。直到1950年的一天,他亲手为他的朋友詹姆斯·考比特(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饰)“送行”,导致精神几乎崩溃。这成为了皮埃尔珀恩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于1955年写信辞去了绞刑师的工作,结束了这段处死608名死囚长达22年的生死行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逃出夺命岛兽拳战队激气连者特别DVDgyungyun!拳圣大运动会破碎之花每当变幻时吉他蒙古人恐龙帝国魔幻都市第二季糟糕历史第一季狙击速递暗金烂狗3付岩洞复仇者们牧师神探第七季镰仓物语家庭血液鹊桥殇幻想三国志-天元灵心记-为你不高兴雄起传奇卧底第一季人鱼的旋律第二季波尔达克第四季惊魂鬼屋都市俏辣妹3391公里海豚之恶8英里掘金女郎千钧。一发你不知道的恐怖故事黑暗侵袭

《最后的绞刑师》长篇影评

 1 ) 虚构者如何在?

判他死刑的又不是我,是公权力,我只是……对啊,我只是什么呢?

我也详细见证过死刑的出炉过程,但没有去看杀人的那一场,因为赶不上排期。

大家都熟练地说服自己,是法律,是公权力,我只是,嗯……不过,你看不到公权力,你总是看到一个个血肉之躯。

你若不认得那个人,概念很有说服力;你若认得那个人,概念的虚构性就会让你很难受。

他的歌声,他的笑容,他的愚蠢,他的爱情,都让你很难受。

比如最近出名的郭美美,有人喊冤:对公民应当无罪推定,对公权力才应有罪推定。

然而,若不扒光她、凌迟她,怎能揪出那个虚构的公权力?

然而,揪出了那个虚构的公权力,最后仍只能选择某个血肉之躯,扒光他、凌迟他。

杀你的人是我,这世界一直是人与人的赤裸相见,撒谎者躲在概念的后面。

 2 ) 教科书似的传记电影

英国《最后的绞刑师》刻刀般地塑造了一个绞刑师的职业生涯,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可以达到的职业高度。

这个腿师,冷静、理智,心理素质好,生活态度正确,因而可以把绞人的活儿干得很绅士干得别人无法超越。

我其实并不艳羡他出神入化的技术,却仰望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仔细清理每具死囚尸体,“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现在是清白的,值得尊重”;即使在菜鸟时代他都冷静自如,却在绞死朋友时慌乱失措,并因此坍塌了价值观;他干了20多年绞刑,退隐后却反对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这是一部教科书似的传记电影,精巧、凝练,很有价值。

 3 ) 平庸无奇的恶——人终究是环境的奴隶

《绞刑师》是一部我很喜欢的英国电影。

它是由英国功底很好的戏剧演员来演的。

这部电影讲得是绞刑师在欧洲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

而且这个职业是世代相传的它也是需要高超的技艺的。

对他们的来说,一个绞刑师追求的职业生涯的顶峰是追求在几秒钟之内终结一个人的生命。

在很多欧洲电影里,绞刑就是一根绳子挂在脖子上,把你的头蒙起来,然后啪一下掉下来,中枢神经讯速地中断。

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职业的操这在守。

某一种程度可以把它称作为匠人精神。

他们觉得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

甚至他处决完这个人的时候,他会像个入殓师一样去清理安置死者的尸体,并且很有仪式感的去做这件事,有一个很敬畏的态度。

面对这个尸首,他不能决定这个人的命运,但是我尊重我的职业,我把我的技艺提高到一个程度,是我对这个人的生命最大的尊重。

到后来在纽伦堡审判,每天有大量的德国战俘要审判。

每天必须处决很多人,从正义的角度来讲,这些人好像死有余辜的。

但是命若草芥,一秒钟,一个将军一个士兵,他们的生命被剥夺。

一开始主人公还是有一种平衡在里面。

他觉得他的职业和他的良心是可以分开的。

但是他遇到的一个很大的冲击就是,他的一个非常的好朋友被送上了绞刑架,他亲手结束了朋友的生命后他就崩溃了。

后来他就投入到反对死刑的活动中。

电影的主人公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绞刑师。

我看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一个观点叫“平庸无奇的恶”是犹太哲学家,汉娜哈伦特提出来的。

为什么在战争中这样一个极端处境下人就好像突然变成野兽,突然丧失人性?

而这个人他却认为,这是出于对自己职责的遵守。

就是我在这个岗位上,在制度机器的这个位置上,我忠于我这个位置。

所以我要收好这个齿轮的刻度。

他们认为,这是没有问题的,我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那哈伦特的反省就是,大量的人就是这样。

这种人性的恶,你把它抛至到一个体制化里的时候,当它处在一个巨大的体制中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异化。

被异化的结果就是,首先我不是一个“人”而是这个机器中不可缺少的螺丝钉,这是我的职责。

 4 ) 关于片中最后出现的鲁斯艾利斯

最后那个笑的很美丽的Ruth EllisRuth Ellis,1926-1955,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处决的女犯人,因为被指控谋杀她的爱人。

Ruth114岁辍学做女侍,17岁怀孕,和一个加拿大军人,生下一个儿子。

很自然的,老爸溜了。

Ruth开始在夜店跳脱衣舞,以及做裸体模特。

23岁又一次怀孕,这次是她的一个顾客;这次她堕胎了。

同年,和George Ellis结婚,又一个她的常客。

George是一个粗暴、占有欲强、妒忌的酒鬼,他们分分合合,并在次年因为Ruth产下一女而分居。

2年后她成为一家夜总会的经理,并遇见David Blakely。

David有教养的多,但是也是个酒鬼。

这俩人都瞒着对方出墙,也是很纠结的一对。。

1955年4月10日,晚上大概9点半的时候,David和他的朋友Clive在路上碰到Ruth,Ruth向他打了2次招呼,但是David似乎没听见。

正在David找车钥匙的时候,Ruth拿出一把点38 Smith & Wesson Victory model连发左轮,向David连开5枪。

第一枪射失了,David开始跑,然后第二枪把他撂倒了。

Ruth于是站在他身上向他开了3枪。

Ruth开的第六枪弹射到一个路过的老太身上,使她的拇指受伤。

Ruth站在David的身上,向Clive说道:你会叫警察吗?

然后她立刻被一个过路的警察逮捕了。

被捕后她显得十分的平静,没有丝毫的酒精和药物痕迹,供词也十分的有条理。

David的肝,肠,肺,动脉,气管,全部受伤。

然而,他没有死。

在此后的一系列程序中,Ruth没有被发现任何的精神失常的现象。

最后的审批,Ruth不顾律师的反对,盛装打扮。

然后,在法庭上她说:“我开枪射他,就是为了杀死他。

”审批只花了14分钟。

在行刑前,Ruth解雇了她朋友Desmond Cullen介绍给她的律师,并对她的前律师声称,枪是Cullen给她的,是他指使她杀了David。

然而,当局并没有因此而缓刑。

最后Ruth写了一封信给David的父母:“我一直深爱你们的儿子,一直到我死去也是一样”走上绞刑架前的最后一刻,Ruth帮着系好了自己最后受刑装束的带子,然后对牧师说:“我不是那个杀人凶手,当我看见那把左轮的时候,我已不是我了。

”Ruth一案引起了社会热议,签名请愿的人达50000之多,其中包括著名推理小说家Raymond Chandler的斥责信:“这完全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野蛮刑罚。

”9年后的1964年,英国废除了死刑。

70年代早期,Ruth的前律师向苏格兰场报告,他当年是怎样和Cullen一起隐瞒事实,以及Ruth是怎样在法庭上说谎的。

然而,此事不了了之,Cullen没有任何反应。

直到2007年,仍有人向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提出光复Ruth一案。

http://en.wikipedia.org/wiki/Ruth_Ellis另:Ruth真的是个美人

 5 ) 职业 复仇 生命

(一)绞刑师作为职业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

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

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

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

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

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

”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

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

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

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

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

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

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

(二)死刑之于复仇死刑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

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

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

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

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

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

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

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

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

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

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

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

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这令他很不自在。

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

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

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

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

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

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

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

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

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

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

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

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

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

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

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

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

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

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6 ) 人性与机器之间

看惯了美式电影,来看英式片,总感觉有些许沉闷。

但忍过了开头,进入情节就好了。

故事还不错,我看来在讲人性。

Pierrepoint说:“当我走进绞刑室时,便把Pierrepoint留在外面了。

”这句可谓是全片的经典台词。

绞刑手不是个易做的行当。

一直不想提“刽子手”这个词,尽管意思一样,但感情的褒贬一目了然。

绞刑手的工作是杀人,这就使他的良心注定会经历无数次的考验。

不仅是良心,外界舆论也让人很难忽略。

于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动感情,机械一样高效地去完成,而不是管东管西。

此前,Pierrepoint是可以镇定的,毕竟那都是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可以也不需要太动感情。

但当面前是他的好友时(其实这里或许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导演大概会安排他的亲人,而不是朋友),涌动的感情就很难抑制了。

此前他可以用自己的认真负责,用政府做理由,为自己找借口。

而这次不行了。

人性中的罪恶感泛滥出来,使机械的手不再镇定自若而是激烈颤抖。

有些时候,人总是会被迫去做什么事情,虽然不愿意,但做久了,做熟了,也就成了机器,精准而高效。

Pierrepoint的经历,就是人性与机器之间的挣扎。

讲点题外话,英式电影,和美式电影毕竟不同。

感觉演员都有种压抑的表现力,功力很深。

Pierrepoint推下手柄处死好友时,鼻子上分明挂着一滴泪,抬起头来,脸色却一片平静。

很有味道的一部片子,总体来说。

 7 ) 刽子手的行业竞赛

男主角怎么看怎么眼熟,查了好久,原来!

是哈利波特阿兹卡班囚徒里追寻伏地魔的那个老鼠!

咳咳,这么一个猥琐的人,演那么严肃的话题,我不能接受。。。

有点假的,你说如果是一个卖肉的,开花店的,在工作中遇上他的朋友也就算了,最大程度像入殓师那种,遇上熟人也是合理的~你说,你一个绞刑师,都能正好遇上自己朋友杀了人,判了死刑,还在你这个监狱,被你亲手吊死。。。

这个,说什么好呢?

英国,你实在太屁大点地方了!

解惑了一个一直的疑问,绞刑的确不是窒息而死的,是下落的瞬间折断第二至第三节脊椎致死,据电影里说,是还未感受到就已经死亡了~咳咳,这个事儿还真不好考证~额,刽子手也不好当啊,还得行业竞赛,还有行业最好成绩:7秒钟。。。

囧rz。。。

 8 ) 良心

良心卡尔维诺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

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

”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就杀谁。

  “怎么?

”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

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中的一个。

当我听说你们要和那么多人打仗,我就想我也得去,这样我就能把阿尔伯托杀了。

这就是我来这儿的原因。

我了解这个阿尔伯托,他是个恶棍。

他背叛了我,几乎没个由头,他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成了小丑。

这是旧话了。

如果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可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

”   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那么,”吕基说:“告诉我阿尔伯托在哪儿,我这就去那儿和他干一场。

”   他们说他们不知道。

  “不要紧。

”吕基说,“我会找到人告诉我的。

迟早我要逮住他。

”   他们说他不能那样做,他得去他们叫他去的地方打仗,杀恰好在那里的人。

关于阿尔伯托,他们是一无所知。

  “你们看,”吕基坚持说:“我真是应该跟你们讲一下那件事。

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真正的恶棍,你们去打他是完全应该的。

”   但是其他人不想知道。

  吕基看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抱歉,也许我杀这个或那个敌人对你们而言是一样的,可是如果我杀了一个和阿尔伯托没关系的人,我会难受的。

”   其他人不耐烦了。

其中一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

  吕基耸了耸肩。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就别把我算上了。

”   “你已经来了,你就得呆下去。

”他们吼道。

  “向前走,一、二,一、二!

”这样他们就把他送上战场了。

  吕基闷闷不乐。

他可以随手杀人,但那不过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可以找到阿尔伯托,或者阿尔伯托的家人。

他每杀一个人,他们就给他一个奖章,但他闷闷不乐。

“如果我杀不了阿尔伯托,”他想,“那我杀那么一大堆人是一点都不值得的。

”他感觉很糟。

  同时他们仍在不断地给他颁发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

  吕基想:“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

”   但是在吕基可以找到阿尔伯托前,敌人投降了。

他感觉糟透了,自己杀了那么多的人,却毫无意义。

现在,因为和平了,他就把他的奖章都装在一个袋子里,去敌国到处转悠,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

  这样转悠的时候,他遇上了阿尔伯托。

  “好,”他说,“迟来总比不来好。

”他就把他杀了。

  那样他就被捕了,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

在审判中,他不停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

 9 ) 除了复仇以外,死刑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的绞刑师》

片名:《The Last Hangman》(《最后的绞刑师》) 年代:2005年 国家:英国 导演:Adrian Shergold(亚德里安•谢尔高德) 主演:Timothy Spall(蒂莫西•斯波);Juliet Stevenson(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Eddie Marsan(埃迪•马森)Albert Pierrepoint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行刑师,他自己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行刑师,与父亲和叔叔不一样的是,他显得更为擅长和专业。

Albert能够凭借从猫眼的窥视,就能目测出犯人大概的身高体重,快速精准计算出所需绳索长度。

行刑用的绳索需要根据犯人的体重提前一晚悬挂适量重物,以保证行刑时绳子的最佳状态。

等到行刑,Albert开门走进行刑室,把还处在迷茫状态喃喃自语的犯人转过身反手缚住,说一句“请跟我来”,犯人茫然跟随来到绞刑架前。

Albert从上衣西装口袋迅速掏出白色头套给犯人带上,快步走到一侧推下机械杠杆。

犯人脚下的活动挡板打开掉落下去,脖子上的绳索让死刑犯的第三节脊椎断裂瞬间死亡,整个处置过程一气呵成,每一个环节都精确到完美的,囚犯甚至来不及反应、挣扎或呐喊。

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Albert创下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他骄傲的对助手说:“其他人再也没有机会了”。

当被问及如何能够做得这么好,Albert如此回答:“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Albert这个人留在了外面”。

他很骄傲自己从事的职业,但是在他的眼里生活和职业是分开的,留在行刑室的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因为行刑的高效,Albert被派去德国绞死纳粹战犯,这一看上去的正义行为对于他来说也只是另一份工作。

每一次行刑时,助手照例告知即将要被绞死战犯的罪行时,Albert冷静的说,“他们做过什么事,和我们无关”,在他眼里他只负责把他们送上绞刑架,这些人是谁或者这些人犯了什么罪,对于他来说并无意义。

由于被处死的纳粹战犯太多,Albert被要求一天里绞死13个战犯,为了提高效率,他甚至还天才般设计了一个同时可以绞死两个人的绞刑架,一如既往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和极致。

工作时像是一个完美工具的Albert,有时也表现出极具人性的一面,每一个被他处死的人,他都精心帮助擦洗身体、更换衣服如同一个神父面对正常死去的人。

在对战犯执行死刑后,当得知少了一口棺材,其中一个战犯只能用布裹着,一向很少表露情感的他甚至在房间里愤怒的大吼:“这个人已经用死亡洗清了自己的罪,理应获得尊重!

”从德国回来后的Albert受到媒体的大肆宣扬变成了一名公众人物,载誉而归的他让妻子为他从事的职业也感到无比自豪,他自己在开心的同时,身份的曝光也让他隐隐觉得不安。

他虽然引以为傲自己从事的职业,但是却认为作为绞刑师的他与正常生活的他应该毫无关联,现在这两者却开始重叠。

Albert开始萌生退意,用他作为绞刑师赚来的钱开了一个酒吧,希望能够借此摆脱去做绞刑师来赚钱。

借着绞死纳粹战犯的英雄身份,酒吧的开业就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来棒场。

但是风云变化莫测,战后反死刑运动声势浩大,原来的英雄身份此刻却饱受非议,每一次执行死刑之后,监狱外抗议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Albert的心理压力也在日益增大,而且造物弄人,Albert一天走进绞刑室,猛然发现要被绞死的刑犯正是自己的好友。

从这个职业受到质疑时所饱受的压力终于在处死好友时,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曾经一起喝酒玩乐,他们曾经一起放声高歌,他们曾经分享很多的快乐和痛苦,结果他亲手把绳索套到朋友的头上。

在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下把绞刑执行完成后,走出行刑室的Albert没有摆脱作为工具的自己,回到家中终于崩溃,泪流满面瘫倒在妻子面前,想要妻子分担难以诉说的痛苦,妻子同样歇斯底里,不愿触及这样的话题。

原本干着一件自己引以为傲的工作,今天突然觉得它无比肮脏。

曾经为自己骄傲的妻子,原来也不能面对死刑的残忍。

 这个职业让他骄傲过,现在却是痛苦,朋友的死让他开始反思死刑。

他辞去了一度让他引以为傲的工作,并写下“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作为一名职业的绞刑师,这个绞死过608个人的绞刑师背负了太多不属于他的罪恶1965年起英国不再执行死刑,英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文明的时代,英国人不再认可死刑的合理性。

至2003年,英国法律已经完全取消死刑。

死刑已经作为历史名词消失在英伦三岛上。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10 ) 废除还是不废除这是个问题

当年我还图样图森破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当时听说有些国家废除死刑时简直无法理解,这无疑是对受害者和其家属的二次伤害呀!

废除死刑也就说最高刑罚是无期,但无期就意味着可能会受到减刑甚至会是保释。

如果我是家属(朋友)见着伤害过自己亲人(朋友)的人重获自由,那人是否悔过不说,但心里终归会是一团堵。

但在看过《杀人短片》后,电影里面完整再现了整个死刑的执行过程,凶手在死时表现的无力实在震撼了我,受害者在凶手面前是被以凶手个人的意志所杀,也就是是一对一(或者几对几)的较量,但凶手在法律面前是1对全的较量,感觉法律是以公众意志完成了对凶手的杀害,这种公众意志就是正义,不知是电影中还是某人的评论中有这句话:“法律难道不是冠以正义之名的屠杀?

”因为这部电影波兰5年都没再执行过死刑。

而这部电影(《最后的绞刑师》)从一个行刑者的角度来叙述,当别人问起他如何能忍受这压力时他说:“当我进入死刑犯房间的时候,把自己留在外面。

我必须有两个自己,否则我会崩溃。

”然而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在亲手处死了自己的朋友后他崩溃了,他觉的自己甚至不如那些罪犯,“罪犯杀人是因为嫉妒,愤怒,欲望......而我杀人是为了什么?

”他对自己的妻子咆哮。

最后他选择了辞职,他是英国最成功的绞刑师,也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

在看完《杀人短片》后一直在思考死刑究竟该不该废除,但以我的脑子和经历思索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方面法律是必要的,死刑在除了复仇还有其必不可少的震慑作用,是活着的人的精神上保险,也是对有犯罪念头的人的警告。

但有时法律为了公平,显的过于冷血了, 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只看实事,死刑也使得许多人没有忏悔的机会,他们的死就是最好的赎罪,这个观点还真有几分复仇的意味。

王尔德说:“每一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一个罪人都有未来。

”那么死刑是不是把罪人的未来pong的一声关上了呢。

最后摘录《十诫:杀人短片》开头的一段:“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

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

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

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和《七宗罪》很像,导演提出问题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那么废除还是不废除,这是个问题。

《最后的绞刑师》短评

终于看完了,剧情倒是不出乎意料,毕竟是半纪实电影,所有剧情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整片那种完全客观、中立的去讲一件事情却是让人叹为观止。所有在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实都是当时社会进程上不得不出现的人物,跟本人无关,只是你出现在了特别的时点上,不知这是这些人幸运还是悲哀。

8分钟前
  • 披荆斩棘
  • 推荐

不出我所料,传记性质的电影总是七点多分。因为没有赏心悦目到八点多九点多,也没有无聊到六点或更低。因为这是生活,生活本无情。故事很好,心情很难以描述。小矮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演得不好,太想表达深沉压力什么的反而有些过,总是觉得他在对妻子发脾气,有些做作,糟蹋了这个故事。

13分钟前
  • 三四月。
  • 推荐

the world is a shitty place.

17分钟前
  • 鸳鸯
  • 还行

...

20分钟前
  • halfy
  • 还行

平静,严谨,理智但是有力量

23分钟前
  • 穆.
  • 力荐

英国人就是爱显示自己的文化优越和思想内涵

26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在很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说这是一个残忍的惩罚方式,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因为那是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影片中的绞刑师,用一种尊重生命的方式,给了每一个死刑犯获得“自由”的捷径。但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是“恶魔”的化身……

31分钟前
  • 馒头
  • 还行

这原本应该是一场饕餮,却变成了一锅平淡无奇的汤。主角的演技无可非议,很完美。

35分钟前
  • 從淵
  • 还行

小钊推荐.2014.4.17日又要去三亚。这还是去年去天津答辩时在飞机上看的好片,想想真是太久没看电影了,时间都去哪了?

39分钟前
  • 且听风吟
  • 力荐

男主角演技一流,非常棒!

40分钟前
  • 共此灯烛光
  • 推荐

废除死刑的意义在于避免错判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42分钟前
  • 肥小萌
  • 还行

电影表现流畅娴熟,废除死刑不是一个落后国家所能理解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经历许多痛,才能健全司法。即使人们感性上不能接受死刑的废除,起码国家的法律要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44分钟前
  • Victor
  • 力荐

当工作的时候,把个体的自我抛除在外,这是绞刑师的准则,但在绞死好友的时候,准则却无效了,人,毕竟是情感动物。

49分钟前
  • 萬和生
  • 推荐

没看完。。。

54分钟前
  • 略略略
  • 还行

可以对绞刑内心再深入刻画些~~

57分钟前
  • 五花马
  • 还行

英国取消死刑,他以精确的手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绞刑师”,承受世人唾弃。这,只是他的职业

58分钟前
  • 悉达不多
  • 还行

演员演得挺好的,股市也挺好的,最后的结尾让我觉得不够精彩,正本片子除了一个个被绞死的“咚”“咚”“咚”的声音,其他貌似没有让我觉得高潮的地方。。。

1小时前
  • 卡洛
  • 还行

如果把美国电影比作奔放不羁的射手座 那么英国电影就是标准的处女座了 细腻 闷骚而傲娇

1小时前
  • Nemo
  • 还行

死刑除了复仇以外,没有任何意义。Timothy大叔演技真赞。

1小时前
  • 下一站JAY
  • 推荐

我们看电影,应当注重其背后所传达的理念。英国的最后一位绞刑师,根本的落脚点是死刑的没落,其次才是这个绞刑师思想的转变与专业的技术。我不知道这位导演有没有了解过死刑,无论有或者没有都足以让人感到愤怒。他过分夸大了这位绞刑师“神乎其技”的专业能力,让所有承受绞刑的人都毫无痛苦地瞬间死去了。我甚至会产生怀疑,如果真的这样便捷、无痛又可以达到瞬间死亡的目的,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使用枪决和注射死刑?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帮助你精准地计算出合适的绳索,专业能力已是过眼云烟。然而事实是,“精准计算的绳索”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受刑者可以瞬间死亡,还会出现扯掉头颅或是无法死亡的情况,即使死亡,也不像电影里那具遗体一样光洁如初,会有排泄物、挤出来的眼球和狰狞的面孔。导演过度艺术化的处理适合去拍大国工匠,却着实不尊重亡灵

1小时前
  • 左手的象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