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恐惧这个题材,这部电影在我电脑里放了接近一年,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看了。
没想到竟然创造了我的一个纪录,第一次看抗战片没有哭。
也不能说毫无感动,至少,片尾那些老人的讲述让我意识到,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的时候,内心还是充满了温暖的感动。
可是整部影片实在让我忿忿不平。
刚才瞟了眼,恶评已经很多了,我就不挑刺了。
借用一位豆友的话,好故事,烂编剧
我几乎可以确定,《黄石的孩子》是一部值得仰望的电影,让我仰望的除了敏感的题材还有那些拒绝Drunblization(名词,装逼化。
)的勇气。
为了避免过多的剧透,我只能说,在这个电影里,必然存在为了能在影院上映所做的无奈妥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导演试图追述那些关乎死亡、梦魇、逃避和爱等深刻命题的坚定和信心,以及无数朴素而真诚的细节。
我曾一度认为有杨紫琼出现的片子必然离烂片不远,这部片子仍有无数缺点和Bug,杨的表演也依旧木讷干涩,影片中段节奏拖沓,人物出现交代不足,好在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电影闪现的光芒。
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你所不熟悉的吸毒的英雄、自杀的孩子和一场浩浩荡荡的艰难长征,当然,还有193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南京。
影片的原著名叫《Bitter Sea》(苦海),与之相对应的是影片中周润发的一段台词——“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
”,十分庆幸这句台词没有被和谐掉,它让我绝望的同时也给了我力量。
如果可能,去影院看吧,这个片子的票房注定惨淡,就像很多好电影一样。
而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让那些对于真诚和理想的坚守有理由继续下去,并且,永不磨灭。
未来的馒头 http://piemeng.com
苦海无边,看到电影里面发哥说完那些话以后,让我一下子想到这个词。
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恍惚其中。
据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导演是因为它的原著,《Bitter Sea》(苦海)。
苦海无涯,何处是岸。
这样的历史题材和其中所反映的人性中的大爱让导演下定决心把它拍成电影。
发哥扮演的共产党和何克、丽这两个外国人一起把孩子们转移到山丹的路上,发哥对何克说:“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
其实丽比中国人还要像中国人,你要让她看到希望。
”丽是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牛津大学高材生,在战地里做医生。
长年累月的奔波抗战让她身心俱疲,那一刻的她,飘荡在苦海之中,孤苦无援吧。
影片结尾处他们终于带孩子们来到了山丹,何克去世了,本以为要离开苦海的她,心灵也许还要继续挣扎。
当然了,这些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能够成为主题的,只有孩子。
但一闪而过的“苦海”却给了我最大的思考。
战争中的掠夺,人性的泯灭让每个人都在绝望的悬崖上徘徊。
苦海在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比喻困苦的处境。
其实他们都在苦海中挣扎,发哥那样的共党,在爱情和战争之间选择和了枪杆定终身;杨紫琼扮演的在黑白两道中游走的女商人为了帮助何克,只好变卖自己的财产,甚至是在国民党军官面前妥协;丽在中国辗转各地拯救伤员,救死扶伤;何克则在战地采访、险中求生等一系列变故后随丽来到了黄石,并帮助孩子们躲避战火,远离战争。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战争中的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冲向那无边的苦海,哪怕是只有一只木筏。
最后何克在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还是巧合,他躺在一尊佛前,告诉丽自己的心声,在那时我不知道他是否摆脱了心中的梦魇,但愿他的灵魂,已远离苦海。
我看的很不认真,一部分原因是电影本身评价低,另一部分是确实不抓人.除了最后几分钟,当事人现身说法,还是会让人肃然.我想到一个词,轻佻.三角恋,罗曼史,人物浮于表面,故事虽然真实但讲的不太生动.一切都很程式化,虽然不象愤青们骂的那么糟糕.不如拍个认真的纪录片.片尾,当年的孩子,如今的老人把何克形容成"爱憎分明,永远笑眯眯的完人",我是认同的,就是我想像中的那种"洋鬼子",有着赤子之心的大孩子,并不是因为完美,真的是很单纯善良,还有,力量,所以,这些品质,小乔都没有演出来,也许是导演的原因?忽然觉得,如果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这个角色其实很适合小杰.....嘿嘿.....
号称是真实历史电影,剧情发展很快,并没有沉浸于文艺腔的重度深沉感,何记者同石凯为首的孩子帮交往,小孩们虽然闹别扭,却也明朗,纯朴,电影的前半部闪光点廖廖。
西方导演对于不熟悉的世界领域,充满着幻想,时空距离产生添加于现实的想象。
游击队战士,国际人道主义者,孩子们的丝绸苦旅上,梦幻般的集束逐渐同真实纠结,缺乏推理性地躲过日本巡查分队,而戈壁滩上同行的,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十四世纪部落骑兵。
基于真实的离奇,还算混合反应,不像《凤凰号》,让游牧战士操发音很不标准的粤语,诡异得很。
配乐,大场面,都很够水准,兰州不愧是西域重镇,最后老者们的叙述又补足了电影的真实性。
看过很多评论,常见的是对拍摄技巧和故事情节的指摘,坦白说,我看不出来差在那里,我是怀着敬意看完这部片子的。
片中的故事不用说了,网上应该到处都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描绘战火中人性的光辉是好莱坞的惯用伎俩,而且导演与斯皮尔伯格有很大差距,但是乔治·何克和辛德勒一样伟大。
记得有一次面试,我被问到“你到目前为止,最想感谢的是谁?
”的时候,脑海一闪,竟然不知道该说谁,于是就回答了一个很通用的答案:父母。
回来后,慢慢琢磨这个问题,发现自己似乎没有那颗感恩的心。
虽然,我的境遇,一直都是在自作自受,明确地说,从92年,14岁的我开始明白了所有的目标都要靠自己才能达到,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在独力支撑。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需要感谢的人真得非常非常多,在顺境中赏识我的人,在逆境中支持我的人,得意的时候打击我的人,失意的时候鼓励我的人,给我教训的人,给我帮助的人。。。
真的是多得数不过来,虽然在当时不一定知道感恩。
回到这个影片上来,其实影片的画面还是很考究的,音乐也很美,从表达被拯救者的角度上来看,导演也是在试图突破斯皮尔伯格。
很遗憾的是,没看到几篇影评的作者是怀着感恩的心写的,好吧,我承认,这个时代只是个娱乐为王、金钱至上的时代,感恩的心,做什么吃啊?
一个叫何克的英国人,背着自欺欺人的嫌疑,带着耶稣气质的仁爱,有着百折不挠的品格。
影片反复出现用风筝做成的十字架,已显露出较强的宗教气息。
励志的气息和上帝的恩泽一样,无处不在,那个几乎被战火烧焦的古老国度一样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何克带着自我牺牲,带领着混沌中的孩子们寻找和平世界。
很多人都愿意把本片和《辛特勒的名单》相提并论,表象都是:战争中,手无寸铁的受难人民,一个人救助一群人。
可以说,辛特勒也具备耶酥的气质,只是这个耶酥不是那么圣洁,好色而贪财,只因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才做出如此浩大的善举出来。
而何克要单纯一些,他出身于神职家庭,天性纯良,但也因此少了性格扭转时的张力,以及更重要的,一个凡人欲成为救世主时,剧烈的内心挣扎是看不见的。
所表现的,只是他一心想上前线,而不是那么情愿地要照看孩子。
而只是在阴差阳错下,他才成为众子“之父”。
这样的描述也许符合何克本人的真实状况,但戏味却由此淡了许多。
耶酥还有一层意义是要牺牲掉的,诚所谓惟有牺牲,方能救赎。
他是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何克最终因破伤风感染而死在了目的地,甘肃山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具备冒险家气质和热心快肠的外国友人,曾满怀理想地来到当时处在内忧外度的那片国土。
最著名的就是那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他是因血液感染而告别人寰。
张骏祥为此拍过电影,那是典型的国际主义颂歌。
而曾拍过“007”的导演罗杰·斯帝泼尔德,从某种程度上弱化本片最直接的国际大援助背景。
片中最重要的两个华人角色,周润发饰演的新四军领导人陈,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带有骑士风范的职业军人,他与战地护士米切尔有过爱情,并在情感退去后,仍能保持生意不成仁义在的良好关系。
有趣的是他还有一个英文名杰克。
而杨紫琼的风尘劲在这部电影里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符号作用,她饰演的王老板具有那个年代,中国妇女所鲜有的独立人格和温雅风度。
虽然为了何克的远征,而不得不委身当地的官员,但其姿态仍然是从容而孤傲的。
这两位华语巨星,不管所说中文和英文都一样的蹩脚,但散发出的洋味,都还谈得上有几分真切。
这不单单是美国人想像的中国,也是美国人希望见到的中国。
他们了解并理解西方文化,甚至还有几分享受的味道。
电影并乐于呈现某种东西方文化碰撞。
《面纱》和《伯爵夫人》,讲述的都是老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特殊历史环境里的寻愁觅恨的故事,于是或多或少透露出一些文化的陌生感来。
而在这部片子里,何克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得以展开,孩子是混沌的,等着他去开蒙。
而恋人和朋友,均是理解他和关心他的。
何克只凭赤子之心,便能见容于任何一个时空,也就能够翻山越岭、一路凯歌了。
也就是说,影片对何克眼中的中国兴趣不大,它在意的是何克能否完成他的精神之旅,在什么地方完成并不重要。
最后,何克完成了,也牺牲了,于是,其灵魂得以美妙的升华。
路易·艾黎为了纪念他的朋友乔治 霍格,曾写过一本书,在1984由北京出版社翻译并出版,书名叫《从牛津到山丹:乔治 何克的故事》。
通过以下的链接可以更多地了解霍格http://book.idoican.com.cn/detail/defaultview.aspx?BookId=m20070529m801w013811
开始一英国衰哥男和一个短命的朋友骗了红十字会的证件进入了已经被日本占据的南京。
这个英国衰哥男独自一人跑去找新闻,看到了日本屠杀平民的场景,拍照了,于是被抓到了,就要被砍头了,然后发哥很恰当地出现了,挽救了这个衰哥。
再接着,就出现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金发mm。
该mm给发哥进言,让他打发该衰哥去黄石。
于是呢,这个衰哥就放弃了自己找新闻的念头,安心在一个叫黄石的地方给一群孩子当保姆。
还教了一个小娃(小青)几句英文。
最后还找王老板(杨紫琼mm)要种子,准备潜心当农民。
后来听说日本人可能要打到黄石来了,kmt也要征用孤儿院,衰哥就决定率领孩子们去山丹(兰州还往北走)。
还逼迫金发mm选择跟自己走还是发哥走。
(真贱啊)搬家的过程中,小青想帮金发mm提一个装有吗啡的小包,金发mm心中有鬼,就不让他拿。
于是小青后来就吊死了。
(//汗)。
最后大家就踏上了去山丹的路。
在路上,因为金发mm的吗啡瘾发作,发哥安抚了金发mm。
该衰哥男心中不爽。
于是发哥就解密了自己和金发mm的过往情史,最后还把金发mm留给衰哥男,自己走了。
再后来大家就到了山丹。
然后就是一段激情戏。
ok,激情过后,该衰哥男也该挂了。
染了伤寒木有药。
等人赶到兰州,拿好药回来,该衰哥男的坟头已经飘旗了。。。
完。
哦,还没完。
末尾还来了一段,当年的幸存孤儿,如今的白发老人对该衰哥男的赞美。
完。
btw:剧中衰哥被杨紫琼mm摸了一下脸。
后来杨mm为了这一摸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看之前,我以为黄石是一个人名,而且发哥演的就是这个人,电影讲的是发哥怎么在抗战中保护儿童的故事;看完后,才知道自己顾名思义加主观臆断的有多么离谱。
黄石是一个地名,发哥演的只是男二号,一个新四军的游击队长杰克.陈,影片主角是一个叫乔治.霍格(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女主角是一个叫丽的澳大利亚籍医护人员。
影片有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联合制作,资金实力很雄厚,所以拍的很有质感。
上海租界洋人的舞会、战火硝烟中的南京等几个场景,戏份很少,但美术道具等做的依然很精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也反映了国外电影制作者的敬业态度,哪怕场景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甚至几个镜头,他们依旧会不惜成本地去做,以保证整部片子的质感。
当然,前提是他们也有钱。
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是蜻蜓点水地描述了一次。
日本兵很狡猾,先把重机枪用布盖起来,然后把零零散散的平民聚到一起,全部赶到机枪前面,当把布拿掉露出机枪,这些无辜的中国平民才意识到什么,开始哭喊尖叫。
机枪扫射之后,日本兵再一一检查有无活口,发现活口就补上一枪。
尸体处理的方法则是把他们堆成小山,一烧了之。
乔治目睹了全过程,并拍了很多照片。
日本人抓了他后,刚开始很客气,乔治还可以用日语和日军军官聊天。
但照片洗印出来摆在日军军官面前后,日军毫不犹豫地将他拉出去砍头。
他被杰克陈救了,没死掉,和他一同来的另外两个记者朋友虽然有通行证,却还是被爆了头。
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暴行,连外国的记者都敢杀,那么在南京,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
一叶知秋,虽然影片对南京大屠杀仅寥寥几笔,但能让人想象到整个局势。
乔治在黄石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让我想起了《天国王朝》里男主人公在自己封地里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他为自己的臣民打井、垦荒,一切为人民服务,乔治为孩子们修发电机带来电、树篮球架让孩子们玩、种蔬菜供孩子们吃,教孩子们英文。
他们都在做“有意义的事”,他们都令我敬佩、令我感动。
丽,来中国五年,一直奔波在各个地方,救助那些前线下来的伤兵、战火中受伤的平民、染病的百姓,但她确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她除了让我想起加拿大的白求恩,还让我想起了2007年以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面纱》,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医生主动深入中国内地,救助感染了霍乱的中国人。
他们都是国际主义者,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之分,有的只是得了病受了伤需要救助的人。
乔治和丽这两个外国人替我们中国人照顾着60多个孤儿,而一个国民党军官却要征用孩子们的学校,为此,将乔治投进了监狱。
这个军官说道,传教士、共产党、日本人,祸害了中国这么多年,这一切该结束了。
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他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汗颜。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兰州那位行政长官,不但没有为难乔治他们,还送了四辆卡车给他们。
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中国才没有完,才一直存在希望。
杨紫琼在片中的出现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卧虎藏龙》里把她整的太老,《飞鹰》里又装嫩,青春逼人的过了头,这部戏中让我感觉到了她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穿着旗袍披肩的她,气质高贵,举止优雅,标准的贵妇人气质。
影片中,有那么一刻,很普通的一刻,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在行军途中,一头缠绷带的伤兵倒在路边奄奄一息,丽过去查看后给他打针救治,一个中国医生过来把丽拉上车,说别救了,他已经不行了。
丽在车上边走边回头,这时影片给了一个这个伤兵的面部近景,看到这个近景,我眼泪一下就上来了。
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半边缠着绷带,血迹斑斑,眼神中充满无助和绝望。
一个伤兵躺在路边,完全不能动,只能慢慢等死,我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时,在中国医生对自己都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一个外国女医生却来救助自己,我不知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我觉得蛮好。
抗战期间真实故事改编 又一白求恩类的人物 共产国际
原本怀着英雄情怀来到抗战时期中国的英国记者,误打误撞的成为了武汉黄石的孤儿们的洋保姆。为了躲避战火甚至不惜带着孩子们远赴千里的去戈壁滩附近隐居起来。故事背景太大,反而把人物性格淡化了。战时故事虽然刻骨,但不够铭心。
中西合作,二战题材,参照下面纱
西方人的中国电影真诡异。一星给发哥,一星给King Henry!!
美嘉with 满汉,清儿
囧..确实挺2的..
配音搞得人一点看下去的欲望都没有....
是真事。。为什么又是战争。。
感觉总是怪怪的。。
天呐原来是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很不错但是拍得一般吧
切。
小帅哥T.T
S城,和z小天使。
国际主义精神万岁!
很棒
什么啊,只是有些场景大点而已嘛
综合素质还可以的商业片
the another side of chow
怀疑为了能够在国内上映,在情节上作了某些“处理”。另外,就像王怡说的,对主角的内心刻画的少了些,角色有些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