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个有点绕口又有点别扭的名字还是挺吸引我这个上了点岁数却又不甘心服老的伪文艺中年老少女的。
关于不服老这个事儿,大概也可以从前面的这一句贯穿里面强撑的肺活量中看出点蛛丝马迹。
至于其他的,不说也罢。
一直都喜欢这类接地气儿的片子,简单真实不油不腻,近乎白描的叙事风格,朴素干净,却又贴近人心。
不得不说,有些土特产式的独立电影,比圈钱的商业大片,更具魅力。
毕竟,有人拍电影是为了赚钱,有人则不。
永远第一名的杨晋和永远倒数的王小波,因为班里一帮一的关系,成了好朋友,杨晋知道很多的知识,山西辖内的所有地名,黄河的渊源和流经的路径,以及经典的古诗词,都能朗朗上口。
而王小波却一问三不知,可就这样一个小差生,却是个有着惊人记忆力并能随机应变的机灵鬼。
小学毕业了,两个好朋友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长久的分别,懵懂的王小波词不达意的用尽各种方式一次次的挽留杨晋,那些专属于小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无限纯真。
而离别所带来的那些淡淡的哀而不伤的小情愫,则显得更加纯粹而又弥足珍贵。
作为奥斯卡最佳配角的圆白菜,带着他俩渡过了一小段回味无穷的美好时光。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承载某些沉重,也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要表达某种意义,艺术本身并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可以轻松舒畅的叙述一件小事,不社会无企图,不需要过度的去解读。
年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里有自己的影子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规律,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周全的《西小河的夏天》、张内咸的《待业青年》,以及杨瑾的这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真实的个人经历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独一无二却又能给很多人带来记忆的共鸣。
确实,有人靠技巧深入人心,有人则不。
看电影的时候,好多被遗忘的儿时记忆,如同一块块凌乱的拼图,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它们残缺不全,很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案,又像是一帧帧被剪辑的乱七八糟的黑白底片,间断跳跃却又不肯停歇的轮次播放。
跟身边很多同龄的独生子女相比,我很庆幸我的童年有姐姐弟弟的陪伴,这当然最应该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不畏强权不惜破财敢与政策试比高的超生行为,这可不是什么重男轻女非要生个男孩才肯罢休陈旧观念,如果不是生我弟的时候出现了意外,相信我兄弟姐妹的队伍会更加庞大。
我姐从小就是条汉子,在我有限的儿时记忆里,就没有她打不赢的架,现在想想,在那个看见墙上写着谁谁是小狗都会感觉受了奇耻大辱的年纪里,有个像大哥一样的姐姐罩着,我的背景实在是太强大了。
想想当时我都没有横着走,真的是暴殄了人生中最辉煌的巅峰时代,那些被我忍让过的小坏孩儿们,还不赶紧感谢我的不告状之恩。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姐放假,负责在家看着我和我弟,爸妈出门怕我们出去闯祸,会锁上街门,把我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院子里。
姐姐偷偷拿把铁锹在门下挖了个洞,我们就爬出去玩个够,在爸妈回来之前再爬回来把洞填上。
后来事情败露了,过道的地面就变成了水泥的。
我爸在酒厂工作的时候,家里堆了好多白酒,占了我房间的一整面墙,我偷偷的挑了一瓶最好看的坛装古郡醉藏在床底下,背着我姐跟我弟,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喝完了。
那年七岁,启蒙太早,以至于到现在我都闹不清楚自己酒量到底是多少。
早上的时候经常看见我爸对着镜子刮胡子,一直都很好奇为什么刮胡子就跟割韭菜一样,刮了一茬又一茬,似乎永远都刮不完。
趁着家里没人,我跟我弟把刮胡刀翻出来,你一下我一下,玩的不亦乐乎。
直到有一天我妈问我,你一个小姑娘,胡子怎么那么黑。
我一下子就傻了眼。
那时候的我们,对所有能看到的东西都抱着十足的好奇,但凡可以尝试的就都不会放过,我妈的长裙子,我爸的红双喜,门前的大槐树,废旧宅院里的残垣破壁,无一能够幸免。
年少时很多依稀的记忆,如同隔了一整个世纪般,时而清晰可见,时而又模糊一片。
然而有一件事,我却久久无法忘记。
四年级的寒假,我在大姑家住了几天,腊月二十六回到家里,准备过年。
二十七早上,爸妈慌慌张张的说要去大姑家,我很纳闷,我刚回来能有什么事儿。
后来才知道,那天早上,表哥自杀了。
那个领着我们一帮小孩放鞭炮,炸漏了水桶,吓飞了老母鸡的哥哥,那个教我们打麻将,看到我好不容易集齐的东南西北中,笑的四仰八叉的哥哥,那个长相酷似张国荣的好看的哥哥,在临近春节的时候,轻易的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至于在十年后的课堂上,老师一边讲有机磷中毒,我一边趴在桌子上抹眼泪。
我始终都想不通,究竟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对自己如此狠绝。
后来,我终于明白。
在我们漫长而又艰难的成长过程中,有人渴望长大,有人则不。
微信公众号(shenhaishali)
好难得看到国产儿童电影可以拍得这样朴实无华,虽然演员们的表演很生涩,但可以看出编剧的实力,也让观众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小波的灵动和杨晋的憨萌,都十分可爱,小孩子的仗义执言,在厕所里和老师“比大小”被老师听见;悉数外婆重男轻女,把姐姐送人;杨晋说“姐姐的胸真大”,他奶奶是巫婆,啥都不让他玩。
曾经我们以为孩子什么不懂,其实孩子比谁都懂呀。
因为爸爸的严厉,妈妈的世故,小波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因为成绩不好,学会了吹大牛吸引同学的喜欢,同情姐姐的遭遇,却又被姐姐不断温暖着。
可以感觉出杨晋家的生活很中规中矩,而且受限很多,所以才对小波“吹的大牛”无限渴望,虽然后来发现小波说的都是假的,但给每家送圆白菜的插曲也丰富了他的生活。
奶奶的出现,结束了他“突破束缚”的日子,但大黑猫的离开也算是让他有所慰藉吧,小朋友还是要知足是吧。
女性通常在故事中充当不幸或者妥协甚至遗弃的角色,姐姐虽然被小波外婆抛弃,但听到小波说她坏话,还是立刻阻止了,可见心地是如何的善良,她将她的痛苦向着那滚滚黄河倾诉,她还有了爱她的男朋友,所以善良的人终会有好报吧。
每个人都向一棵树一样成长,中途会遇到阳光雨露,也会时有狂风暴雨,但那些经历都会成就这些树木,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要低估了向上生长的力量,它终究会成就你。
完全没有料到,我被重返童年的感觉、小伙伴的友情、还有浓浓的乡土味击中了!
本来看预告的时候,我还有点儿犹豫不想看呢。
现场和好多观众一起,多次被片中的幽默和童真逗笑。
在赞美小主人公们“很聪明”、“真聪明”的多个场景,导演也很聪明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人夸奖小孩聪明是带有目的性的,而姐姐的夸奖则是真心的夸奖,当姐姐说起奶奶说起大坝说起他们的未来的时候,三个人那种亲情和友情多么让人温暖。
“你能不能再多陪我玩一天呢?
”“你的衣服!
”“你穿走吧!
”突然结束的假期,像足了人生,也是这么猝不及防,我们就长大了……
这是部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小电影。
只要你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地看完这部童真色彩为主的电影,即便是无感而发,但最终还是能被这部电影焕发出童趣。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也呈井喷式地爆发,多彩多样。
最近几年随着好莱坞的大片热带动了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去挤进电影院看看所谓的大片。
当让,我也不例外,这几年看了不少大片。
可有时候总觉得很烦躁,就跟这几年烦躁的国民情绪一样,很躁动。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慢慢发现电影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情绪。
仔细一研究,不难发现平均每个喜欢长期进电影院观影的人所观看的大片和烂片占到了总观影影片数量的三分之二甚至以上。
老实说,随着美国大片把所谓的美国文化渗透到中国,中国观众似乎非常乐意接受高技术超级效果,其实又没多少其他“营养”的大片,但从这种片面化的最求中不难看出我们的躁动,当你没有看到所谓的特别的、炫目的效果时,你会不时埋怨道,“这电影怎么不好看呀……”。
这些症状似乎和一种病相似,上瘾!
我们上瘾了,对threeD上瘾了,对特效上瘾了,对过于表面化的大片上瘾了。
到现在,我脑海里能记住且能带给自己深深思考的大片就只有《泰坦尼克号》《后天》《珍珠港》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此时,我们不用可以去戒掉这种上瘾的症状,因为我们能慢慢改变!
除了大片,我们可以更多的选择小众化电影,虽然一开始让你掏钱有点犹豫,心想这电影值不值这个价钱,如果是因为囊中羞涩,那我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多多报名参加各个网站的免费观影活动,虽然不能每次都被抽中,但起码你鼓起勇气尝试着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样,你就又多了很多和别人交流的机会。
又能看电影,又能在和别人的交流中成长,岂不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
在我看来,看电影就是淘宝,在电影大海里用双眼细细翻阅每一粒从电影影片里泛出的闪光,实在是一件惬意的美事儿!
言归正传,最近淘到了一部既有童趣又引人深思的小众化片。
影片的亮点在于小孩子的聪明有时候会被大人认为是笨,但有人却真真正正认为小孩子的聪明就是一种简单的智慧,围绕着这个主题,导演杨谨用自己的童年经历加以改编,配上小演员的真实演绎,再穿插动画情景,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已经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换做以前,估计我是是不会愿意看这样的电影的,看得电影少,很多还是商业属性非常强的电影,华丽的道具,面容姣好的演员,各种浮夸绚烂的情节设置,鲜花浪漫,失忆车祸各种狗血剧情······着大概就是当时我看得最多的电影吧。
所以这样的电影,我当时感觉都不是电影。
可是以后慢慢看得多了,也开始愿意去耐心得去体会这样小众又真实的电影带来的感动······感觉很微妙。
我 觉得我记忆力跟这个最相近的就是岁月神偷了,不过岁月神偷还是没有这个那么真实自然。
说实话,其实片子的演员,感觉大家估计大部分就是当地的村民,因为表演都有点生硬。
最好的就是王小波了,真的很鬼马,很可爱······杨晋也确实能给人那种读书好,内向,但是还是好玩的感觉。
他陪小波去家里,去奶奶家,去舅舅家,都没有主动叫过人,也几乎不怎么释放孩子的玩性,但是去姐姐家就不一样的,还是个小孩子,碰到同辈的人,才敢放得开。
我其实一直都不懂为什么给电影叫这个名字,也不懂这部电影一开始要展示的是什么,不过两个小朋友一起玩闹的场景,让我也会为了一把自己的童年,去外婆老家抓鸡,跟哥哥们爬山去抓虫子,最泥堆里打仗······故事中穿插着的小动画也是很暖,是孩子加了幻想创造出来的事实,显得更加有趣。
就这样慢慢吞吞的把片子播完,我到最后上片尾的人名了,我才不可思议的意识到原来结束了。
刚看完还是一头雾水,到最后动画片的小人变成大人,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讲友谊的片子。
仔细回味才想起来,原来他们是两个毕业的朋友,显然以小波的成绩是可能没办法再和杨晋做同学了。
所以片头才有小波一直跟杨晋讲的那些故事,吸引杨晋放假和他回家,而且还在很多次杨晋提出要回家的时候故意拖延,用连哄带骗的方式把杨晋留在家里。
毕竟这是两个好朋友最后的相处时光。
虽然杨晋没有体验小波跟自己介绍的那些神奇的场景,也在好多次可以回家的机会,但是他最后都选择留下来陪小波。
彼此分享自己的心事,互相坦诚秘密。
杨晋告诉小波名字的秘密,小波也告诉杨晋他姐姐的秘密。
这个夏天,他们对即将的分别都没有言语,但是就是因为心知肚明,才急切的剩下不多的光阴,来陪伴彼此,因为真的可能没机会呢再见。
杨晋聪慧,知识渊博,成绩优异,大家赞美她的估计大部分还是和他成绩有关,可是小波喜欢他的并不是因为成绩。
就如杨晋喜欢小波跟成绩无关,他甚至可以拒绝班主任的提议。
姐姐说出了两个人心里的想法,那证明你俩好呗,两人脸上都有羞涩但是开心的笑容。
他们对彼此的喜欢跟谁聪明谁不聪明无关。
童年的友谊没有杂质,他不会因为你有钱,有个当官的爹就和你做朋友,他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是你才是你。
因为是你,我愿意瞒着爸妈来到一个我不自在又陌生的地方,陪你走亲戚,陪你敲鱼。
因为是你,我才需要使出浑身解数留下你,逗你开心,哪怕假装发脾气让我爸揍我,这样就要不到一块钱,你就能在陪我一天。
因为我真的喜欢你啊,我即将分别的朋友。
片尾,杨晋站起来和小波道别,他们大声说着再见,是啊,就像平常上学一样,我们一定可以再见。
突然想到一个梗,片尾小波被一辆车接走了,我一开始还以为小波给坏人拐跑了,知道后来才知道那应该是杨晋的外婆。
外婆在杨晋的描述中感觉特别聪明,估计又想了什么法子让舅舅带她出来找杨晋。
最后他们要去的就是小波的村子。
大概外婆也知道了他们的优异,所以猜杨晋来小波家了。
杨晋说他会在外婆家呆20天,外婆接到了小波,我想他们见面的日子很快就来了。
杨晋,小波,谢谢你们给我的小感动。
话唠小矮子王小波,父亲煤矿工人,平时在姑姑家住为了上学(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炒洋白菜了)常考倒数第二;高个子杨晋,常考第一,父亲县医生。
二人坐大巴小学毕业旅行回小波家,中途下车,偷看女生nn。
小波带杨晋回家吃饭,棍棒父亲,真凶。
二人去看奶奶,白菜被抛到地上都脏了hh熊孩子,奶奶给好吃的,小波好懂事,要吃完不然奶奶生气。
动画解说奶奶的“不让…”挺有意思。
过年妈妈带杨晋看外婆,爸爸带妹妹看奶奶,奶奶把20块换成了5块哈哈哈,哭了好几天哈哈哈,虽然很心酸,但是这么讲出来蛮好笑,把刺痛消解了。
小波的奶奶则是喜欢黑猫,哈哈,小波被猫猫咬了四个大洞。
给舅送白菜,得知要建大坝了,政府给钱,三峡大坝?
贾樟柯?
杨晋生气了,小波不和其一起睡了,hh二人该如何破冰?
二小只吃工地饭,政府不让炸鱼了,感觉剧情有点松散..小波有个弟弟,跟这俩人玩掉河里了……😂😂😂这就破冰了??
妈妈想让小波和弟弟在里屋大床睡,小波的拿着被子陪杨晋,有点好嗑。
整部电影讲述两个小学毕业生在乡下的暑假一些事情,这是看的第一部中国儿童公路电影,也许存在文化上的共鸣,感觉丝毫不逊于红遍亚洲的日本“菊次郎之夏”。
一个小学毕业的暑假,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一个城镇小孩瞒着父母到乡下同学家里玩,融入另一个家庭的日常。
起初是被同学各种有人的描述吸引,可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成群的螃蟹过河、没有炸药炸鱼的“丰收”场面,只有每天陪同学按家长指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拜访毫无兴趣的人、吃很多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最终计划中的游泳、抓鱼、看黄河还是如愿以偿。
一路上两个小孩儿以小孩儿特有的思维和口吻前句不搭后句交流,看似近乎平静的过程少不了一些小别扭。
影片的最后,两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分别,道出轻松而又沉重的再见,因为两个成绩悬殊的小孩儿再开学的时候因该去了不同的高中甚至不用的诚实。
相比小孩儿的纯净,部分大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成人复杂、自私稍显不看的面目,只以聪明与否评价小孩儿,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点绑架小孩儿,忽视小孩儿的努力和欣喜,为一己私欲编造谎言……成长哪能少的了烦恼和无奈,总之,本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庭人味应该唤起不少回忆与共鸣。
支持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
孙悟空多条尾巴二郎神多只眼睛圆白菜不能和西红柿混放店小二要把顾客的钱找清运城多少县山西多少城黄河流经多少省鹳雀楼上王季凌明日刮风什么向今天涨水几时停滔滔之水哪年清黄河岸边老渔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男娃,多种树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有人要票房、冲奥、攒史诗巨著有人只是在黄河岸边走走路走走路,再远远再讲一遍杨戬再借宿一晚明天鱼香扑鼻今夜螃蟹排队上岸没有寻来的奶奶走不完的一马平川走走路,再远远再吃一根冰棒再分罐头一罐再送一颗圆白菜山路再走一遍看奶奶看舅舅看姐姐聊比天还大的天比天还大的天隆隆车过水流山转比天还大的天尘土飞扬各在一边挥挥手就已远追着就追过了童年再见了,杨晋小波,再见
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儿童电影。
比《菊次郎之夏》更能打动我。
不是去展示儿童人性之美,而是把自己知道的那一点讲出来。
因为就是在农村,所以场景在身边随处可见。
就在我敲下这段话时,从窗外传来了小孩说话的声音。
我循声向外看,天蓝,光亮,正值冬日,显得清冷。
狗在吠,收废品的喇叭喊叫着,摩托车的嘟嘟声渐渐远去了。
村里死了老人,有丧事,奏丧乐。
街上因为今天久违了的阳光冒出一群孩子在大喊大叫。
我也就想起我的童年来。
这部电影很真实,也很诚实,没有去刻意强调一方去达到表达特定主旨的目的,而是简单的平淡地讲了杨晋童年的故事。
整体感觉很淡,包括动画也没什么技巧,配乐也很淡,并不特别抒情,催人泪下。
但看过之后会感觉像是回顾了自己的童年。
我们会第一次独自离家出远门,第一次住在朋友家,第一次遇到家庭的困难,第一次和最好的朋友分别,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成长。
其实我是认为这种影片不必抒情,情是自己的。
童年最是无限美好,现实生活还得继续。
这样看起来,这倒不像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导演杨瑾对自己童年的回顾,更是电影创作者送给仍葆有童心的成年人的珍贵礼物。
我们突然间就毕业了,就和好朋友分开了,就长大了,就开始有新的朋友,新的生活。
就只能和童年说再见了。
我在屋里打着字,看着屋外还在童年的孩子也会因为什么事一夜长大,飞离童年。
我心淡如水。
片名很奇怪,是一句话,但是很文艺,足够吸引眼球,也足够吸引文艺朋友。
但是内容没有配得上这个片名。
淳朴的方言让人觉得没那么亲切,因为方言味太重,以至于需要看字幕,在感受至诚的情感时反而觉得总是在被打断,饶有的兴趣也都在一次一次的被打散。
如果是给儿童看的,动画部分应该算是ok,大人看的话,反而觉得有些画蛇添足,或是不精致,甚至是敷衍。
最后没看完
非常喜欢。独立电影中难得的不矫情 很多情节麦兜式地幼稚又饶有深意 超现实的动画和结尾更是让人惊叹 不过成年演员一个比一个演的拘谨真是一大败笔。。【散场后导演还冲出来说欢迎退票真是太可爱了。。
这是一部意淫出来的作品,有那么多的不真实性。
想了想还是三星,虽然那个神一样的结尾把整个片子拉高了一个档次,但是脱线的地方还是有点多,姐姐那段话太造作,对白里头铺背景也有点太多。可以看到小津-侯孝贤一路儿童片加上贾樟柯的深刻影响(那移动轨啊呵呵呵)。如果我要说这部片子最精彩的地方是海报和结尾会怎样呢……
希望越大
独立电影未必会出彩
个别配角的戏应该再拍几条;个别童趣情节再推敲几次;个别镜头再多试几种;动画部分中规中矩不加分;虽然该导演已展露出纯真童趣,我也很喜欢但是,有人赞美该片,有人则不。赠送一星鼓励
动画加的很奇怪啊。电影跟标题压根不符啊,标题很能吸引人但是真正看了电影之后觉得标题略坑
童年
童年回忆,可惜我不是在农村长大,所以没有共鸣
演得太差
主题不错,但是内容平淡拖沓,少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再好好打磨下,应该是不错的
很干净的少年!
基本上故事是可以的,但是動畫的部份相對作用不大,沒大的意義,不夠特別。如果是用在孩子的空想,一些沒可能拍的鏡頭用上會好多。現在這種用處只有平凡。中國農村的鄉土情,孩子的基情。
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好的电影!
动画部分尚可,真人部分平淡无趣且很散,只get到老太太重男轻女。
动画部分挺好玩的~
黄河留足濯溪流,童年夏天涩带柔。致我们失去的青春年代。
。。。。。
超有共鸣的一部电影,快笑翻了。如果少些刻意的文艺腔,估计会更好,不过我爱这文艺的腔调。你听说过黄河,知道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诸多省份,却没看过黄河,对它诉说过心事。儿童的眼光看世界,都是吃的和玩的,好有趣,连友谊也是可以用吃喝来弥补的。动画部分与现实无缝对接。久违了的土地味,清新
中国版的《与我同行》。最后看到老太太用的篦子,想到了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