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饭的时候看了《冤家父子》,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的电影,王朔和冯小刚的作品。
之前看完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之后又在网上把小说翻出来看了一遍。
恐怖的事情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在看这些说小朋友并且同时说着大人们的故事的时候笑出来,疼痛感从电影或小说的开始就在心的深处起起伏伏,并且要一直蔓延到故事说完之后很久,手脚冰凉。
专家们老是能从故事的细节,比如某个镜头,某段背景声,中间找到些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高深的结论。
这些我都不懂。
我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那些赤裸的直白的不加掩饰的苦难。
从马车小朋友到方枪枪小朋友,那些聪明又顽皮的小鬼被妖魔般的成年人们这样那样的欺负,被扼杀掉天性里那些活跃的敏感的脆弱但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后来就变成妖魔般的成年人了,周到谨慎政治正确,或许在社会大环境里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说真的,这样活着,有意思么?
有的时候我畅想啊,如果所有的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的成年人都不要对小孩强加这样的教育,都保护和纵容那些美好的天性发展,或许小孩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彼此伤害而慢慢学会些技巧,但是大环境会不会就变得更宽松,更自由,不那么操蛋,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宣扬和继续地培养傻逼了呢?
好吧,大人。
我猜想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我们的家长的,并且我固执地自我中心地觉得我们的家长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都没有办法在国内外、历史上下找到合适的比照对象。
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贫瘠的年代,受到的宣传蛊惑和内外压迫比什么时候都多,从还没来得及开化的青春期等于是一脚踏进了成年人社会,伙同着那个时代(操,我发现我原来竟然这样痛恨“那个时代”这个字眼。
)所特有的种种矛盾与压力,因此他们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到整个的价值观都与我们不同,并且是我们很难进入的。
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大叫,苟且偷生还不如去死,但是我爸妈小的时候呢,能够苟且偷生已经是最大的侥幸了吧。
说真的我同情他们。
他们是真正被传统价值和毫无人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两头挤压到没有空间的一群。
尤其是那些更加固执、对某些东西有着确实的信仰的成员,在没有办法两头兼顾的情况下,他们也许真的永远也没有办法达到心中所想要的境地,没有办法在正常的渠道之下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没有办法完全地觉得幸福和满足。
甚至,他们不会意识到其实他们心中之所想都是些孩子们才有的美梦。
所以,当他们自己的孩子又开始怀有些类似的美梦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就想到了自己曾经被怎样的压抑和打击,仿佛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继续压抑和打击他们的美梦,或者,彷佛是很pitch in的催促着孩子们赶紧结束还一心想着做梦的儿童时期,也一脚就踏进成人的世界,勤劳实干,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汗水啊为革命事业或者不怎么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到底是谁更可怜呢?
很多时候我感觉到迷惑。
如果说到了我这把年纪还梗着脖子不肯妥协是不懂事,而同龄人中那部分正在努力添砖加瓦的是懂事,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事错了呢?
我就老是痛恨那帮老梆子用那种高高在上气定神闲的口吻说,你啊,现在想得天好地好,到时候你就知道味道了。
那你说,我现在体会到的是不是味道呢?
按照国际惯例到底是几岁上的感觉算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结论呢?
好吧,就算是过了几年我吃了苦头撞破了脑袋后悔了现在所说所做的一切了,我就算是毁了么?
total loser了?
你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准确预言,会不会感觉到“I told you”的那种满足得意,并且继续高高在上地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心痛和惋惜,从中得到快感?
两代人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啊。
所以后来就很理解像蔡康永这种,不管多大都不肯把自己归到“大人”那类里去的做法。
这个家底丰厚又名气堂堂的家伙实在是幸运。
而我呢,其实我还是很害怕的。
怕以后我还是会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变成他们那样的人,一生在不满中度过,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g spot,莫名其妙地在抱怨和被抱怨中熬过一天天,搞不好还要拿比我更小的撒气。
虽然对于幸福这件事情没信心,还是不甘心现在就放弃。
这部电影是好友兼我崇拜的偶像笑笑哥推荐给我的,因为前段时间看了一部“老”电影《破事儿》,里面有冯导的客串,里面他一出场我就觉得喜感十足,便问是否有同类型电影。
知识渊博的哥哥立马向我推荐了他主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
初识这个名字,还是源于王朔的同名小说,不过遗憾的是,总是阴差阳错的未能读过,正好这次能补上这个遗憾。
话说冯导演电影,肯定不能是偶像剧。
他的长相, 用宗盛大哥歌词里形容,“就算婉转地说,长得勉强只能算普通。
”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从早年间耳熟能详的贺岁电影,还有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的《老炮儿》中六爷形象,更不提现在还热映的电影《芳华》,都是我对这位大才子崇拜的五体投地的原因。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上是老北京小市民的家长里短。
但是,冯导饰演的父亲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的日常交锋,却让有过类似经历的我忍俊不禁。
作为一个身兼父职母职的单身爸爸,马林生无疑是爱儿子的,但作为中国传统的父亲形象,他又是不能对儿子表达出爱意的。
作为父亲,要严肃,要成为儿子的榜样,必须“端着”父亲的“架子”。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情节是儿子无端被小流氓欺负后,马林生拿着蜂窝煤准备为儿子报仇,但在最后关头却因为懦弱放弃了。
在众流氓的嘲笑声中,马车被激怒了,想和小流氓们拼命,马林生将蜂窝煤往地上一摔,抱住了儿子,这事儿咱们算了!
算了!
然后嚎啕大哭。
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流氓头子找上门,为了保护儿子,马林生被狠狠揍了一顿。
在片子的最后,父子俩重归于好。
作为中国式父亲,一直被强调“父爱如山”的形象,必须得“端着”架子,但当时代在飞速发展的时候,原有的老派观念已被觉醒的儿子所反驳,马林生也经历过无奈,他试图和儿子以朋友身份相处,却被儿子误认为是酒后失德,吓得不轻。
在儿子的生日会上,试图和儿子的朋友们打成一片,却被礼貌的请出门外。
这段戏,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老炮儿》中的一个镜头,六爷去找自己的儿子小波,手里费力的拎着一个点心匣子。
不是老北京人,估计对这个细节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就是这盒点心却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拍摄于早期的电影里面有很多现在的明星大腕,徐帆饰演的后妈,将一个有点儿神经质,但特接地气的中年妇女演的活灵活现,她有一句台词大意是这样的,我这个岁数,早已经过了让人喜欢的时候,只要你不讨厌我,或者心里讨厌我嘴里不说,我就觉得挺好。
袁苑饰演的带着小聪明的神经病演员,在片中是一大笑点。
不由得想起大腕中李成儒那段经典的台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喜欢本片,尤其是背景音乐,基本上都是爱的奉献这首歌。
在父亲的心目中,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是对儿子爱的奉献。
在我心目中,这部绝对是五星佳作,收藏了。
在家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角落里翻出来了一本挺有年头的书。
1992年出版的王朔的《我是你爸爸》。
基本上用一整天看完之后又把貌似是1995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爸爸》(《冤家父子》)下下来看了一下。
还是很不错的。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直观说来,电影很有喜剧效果。
在我看来是黑色幽默至少是灰色幽默的那种喜剧效果。
那种灰色感几乎抛弃了“父子”这个问题,像是仅仅在刻画马林生的灰色人生了。
其实在我觉得书也差不多如此,就是老马自己在那穷折腾。
而对于细节以及心理描写来说,书是更有内容一些。
在一些时候,有很熟悉的感觉。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这话真是太典型了。
我妈也这么说,常这么说。
其实没人把你当敌人,真的。
电影加上了精神病那段。
我觉得大约就把书中老马最后的状态概括了。
他那状态是离发神经不远了。
老马拿自己儿子打趣造成了儿子和其他女生的“绯闻”,让我想到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那个怨妇。
自己坐在门槛上把家事家丑都喊出去,然后再责怪女儿在外面做了什么丑事让传言变得那么不堪。
逼死了儿媳,毁了女儿一生。
自己还浑然不觉。
我做了什么坏事?
我对他们那么好,怎么会这样?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呢?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不需要你为我好呢?
”大约这就是答案了。
从古至今。
从未改变。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特可怜?”小马问老马。
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父母都那么哀怨?
真是这样,谁都不是自己想从爹娘肚子里跑出来的,你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任,这是你的义务,你不履行还得追究你法律责任呢。
凭啥我就要对你感恩戴德?
你见工人炼了钢做了份内事还要人民一天到晚谢他们的吗?
老马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
你吃了我一辈子了现在不吃了?小马说,我吐出来还你。
我以后挣钱还你。
这话听得我特心痛。
谁生孩子真的是为了投资呢?
为了以后从孩子身上挣回来?
要是挣不回来呢?
要是孩子不争气呢?
要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呢?
那就不要了?
投资投错了,不管了,扔了。
又何必说那样的话。
又何必让孩子觉得如此。
你养了我,我欠你的,对不住了,以后我挣钱还你。
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呢。
相信我,心痛的不仅是听到这话的父母。
说这话的孩子一样心痛。
真的很痛。
其实真的知道,父母是唯一无私的爱,最终的依靠。
而若是每一次的“依靠”,都是在“欠债”,那,在这个世界上,光亮何在?
若是迷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徒撞四壁。
于是小马要靠自己,他不想再“欠”大人的了。
于是他被路边的流氓打。
头破血流。
天空有鸽群飞过。
一切都很宁静。
老马忙着结婚,不亦乐乎。
我真的需要你关心的时候,你又在哪里呢。
你以为你很关心我。
你以为你很委屈。
你觉得很哀怨。
你以为我就很容易吗?
小孩不易。
谁都不易。
有些时候,老马像《绝望主妇》里的Susan,倒要自己的孩子照顾。
缠着儿子带他玩,装病不让儿子出门。
想想也挺可爱的。
可惜明明脆弱得需要依靠儿子或者至少跟儿子相互依靠,却有时候非要无聊地瞎折腾以显示老子所具备的权力。
事上本无事,事情都是无聊折腾出来的。
折腾到没意思了,就干脆撒手不管了。
这算什么负责任。
老马的生活是灰色的。
就像电影的色调。
偶尔明晃晃的颜色,都是儿子的视角。
在灰色的生活里,老马伴着雄壮的音乐声坐在桌边挥着笔手舞足蹈。
绘声绘色地朗读替儿子写的真挚到恶心的检讨。
被儿子友好地请出家门,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数自己的步伐,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女神。
电影的刻画,绝对经典。
喜欢这种灰色幽默。
冷冷的笑意。
冷冷地看生活的残忍。
谁都不易。
有的时候,觉得“不易”,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作为15岁以下的孩子,小马成熟得早了一些。
明白老爸的自私。
小马甚至说,只好哄着。
儿子知道要哄着老爸,哄着自私的老爸,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若是老马有着彩色的生活,他就不用在书架边发呆幻想与女人的相遇,就不用双眼无神地看着电视机外虚空的一点,大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focus on他自己的“不易”以及施展自己对小马的“权力”。
他要跟小马做朋友,其实还是因为无聊,因为不能忍受小马惧怕他不跟他说话的“孤家寡人”生活。
而真正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
小马小小年纪竟就明白这一点。
代沟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尤其惊异在
真的。
Monica的妈妈说,你不知道跟你外婆这样挑剔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久我还能像现在这样乐观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她妈妈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同样挑剔苛刻。
Monica只好讪讪地说,是啊,真是个奇迹。
看着那些奇怪的,或哀怨或挑剔父母们,有时候真的很有熟悉感。
只是,只是,Rachel可以很明确地在她妈妈要跟她一起住帮她照顾孩子时说:我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忍受跟她住在一起。
但是,但是,我们的父母却会说,我到底哪点对不起你了?
你就这么不想跟我住在一起?
你怎么跟我像敌人似的?
我欠了你的吗?
我算是白养你了……唉。
那些哀怨的父母们啊。。
王朔原著小说改编,王朔执导,冯小刚主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2000年公映)。
跟原著相比,改编最大的地方,马林生从离婚变成了死老婆,从跟前妻及丈母娘没好脸色,成了痛失爱妻的可怜人。
马车则是失去了妈妈。
这一改变给了父子俩相依为命的必然性。
学校里,马车属于活跃的孩子,爱出风头,同学里人缘不错。
但因为在课堂上当众指出老师的错误,被教师团队集体视为害群之马,开除的处分分分钟送到。
马林生被叫到学校,点头哈腰地道歉,并煞费苦心地为马车写好了检查,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可惜马车不领情,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没错,在他看来,父亲既不该越俎代庖跟学校道歉,更不应该写下忍辱负重的检查。
所以,他不但没有照做,还把检查扔了。
结果就是马林生对马车的一顿毒打,初中生马车,最终拜在父亲的铁拳之下,乖乖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念了检查道了歉。
回到家马车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对马林生从沉默以对到虚言奉承,不再是一个儿子对父亲,倒像是一个奴才对主子。
这个状态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但背后的逻辑每个人都经历过,那就是,快点长大就好了。
马车就是在这种,充分认识到自己弱小的状况下,被小流氓盯上的。
社会的毒打,挑中了被爸爸毒打的马车。
但马林生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很差劲的爸爸。
且不说,马车没妈之后,马林生对马车又当爹又当妈。
马林生还有着大多数这个时代的家长,难得地自省。
马林生自己就是挨揍长大的,妻子去世之前他跟妻子发誓,绝不动儿子一根毫毛,但显然,所有家长都有被孩子气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这时候他就采用了他最熟悉的方式。
然后,他就后悔了。
借酒消愁,痛诉己状。
最让马林生痛苦的是,他的铁拳其实也只能加在儿子身上。
跟别人,他根本没那个能力和胆量。
马林生想当一名好爸爸,跟儿子亲密无间,还能通过做父亲享受到尊严。
作为一个类知识分子,马林生经过反思,决定让渡自己做父亲的权利,他要跟马车做朋友。
通过马林生的努力,成长中的少年人马车很快适应了新的关系模式。
马林生跟马车就此迎来了他们的甜蜜时光,马林生因为自己跟儿子的亲近,以及自己不同于别的家长的开明而沾沾自喜。
马车也得到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自由。
只不过,生活是流动的,好状态很难维持。
马林生的生活重心,除了乏善可陈的工作,便是近在眼前的儿子。
而成长中的马车,理所当然地拥抱着自己鲜活的生活,娱乐爱好,同龄朋友。
马林生渐渐感到被轻视,中年人的落寞,促使他对儿子的需求,远远大于儿子对他。
电影里,最戏剧性的一幕,是马车跟好朋友铁军,像两位家长一样,安排马林生跟铁军妈妈齐怀远相亲。
居然成功了,马林生迎来了自己的情感第二春。
齐怀远的加入,让马林生的活了起来。
对儿子,马林生带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跟齐怀远的生活中。
以至于完全忽略了马车仍然是个孩子。
似乎没有爸爸负责的孩子,总是透着特殊的气质, 马车的再次落单,电影开头的那帮流氓变本加厉地霸陵马车。
但马车既不相信父亲能够用帮他解决,马林生也没有注意到马车的异样。
直到,马车被打得开瓢见血,马林生像英雄一样出现,他并没有本事以一敌十,但他可以替儿子挨打。
没别的,就只是:我是你爸爸。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看完了访问冯小刚的那一期十三邀才知道还有这个电影,突然觉得八九十年代真的很神奇,那时候西方文化和思想快速涌入,人们快速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可劲的折腾,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富有活力,真是好可惜没能亲身经历一番。
电影中的父子一直都在发生冲突,父亲表现得保守虚荣而又懦弱,儿子正处青春期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开始反抗父亲需求个性与空间,孩子慢慢长大父亲的权威渐渐消失,这样看来冲突也就是必然的了。
可是不论两个人有多么不同,爸爸都不会不承认这个儿子,哪怕是在一群以前不敢与其正面冲突的人面前也会说出"我是他爸爸",这就是爱吧。
父子之间可以想法不同存在分歧但是父爱和父子情不会因为代沟和差异而被割断。
联想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传统渐渐没落新兴文化快速涌入被年轻人追捧,和电影中的父子真的还挺像的,文化和思想也是一样,可以被冲击,但总会被传承下去无法割裂,冲突是必然的,但"我是你爸爸"。
第一次看这种和我有共鸣的家庭题材电影。
是因为阴三的老师你好,开始关注,很遗憾,我弟豆包都没看下去。
真的是一部印在我记忆里面的一部电影。
我爸曾经和我说过好几句台词。
做朋友,交朋友。
可惜,最后没有做成。
时间很快。
我不想回忆我的父亲和我也不想去感受什么。
感觉事情。
很多。
我应当先前看。
我这辈子也不会有第二个父亲。
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事。
和这片一样都已经结束了
这是王朔亲自导演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而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则是绝对的主演。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窥见日后几乎所有与王朔或者冯小刚电影的痕迹。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后来的这些电影的“爸爸”,当然,这个“爸爸”并不是那么好做。
电影中的人物大约处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过渡时期。
丧妻的工会主席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生活在京城边缘的某院子里。
马林生和马车之间似乎有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他也想让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有所调解,但是这种调解似乎又会变成一种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马林生的懦弱、空虚、守旧、虚荣的身子上的外衣被王朔一件不剩的扒了下来。
儿子马车也不给自己的爸爸留一点情面,失去“夫权”的马林生揣着即将崩溃的“父权”颤栗不已。
影片中,马车在学校扰乱课堂纪律,这个场景日后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又再现过。
事后马林生亲自为儿子写检讨。
在雄壮的交响乐中,马林生像伟人一样打开稿纸,挥舞着钢笔。
“我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资本主义恶性膨胀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和广大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所有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千千万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这些今天还存在着的高度程式化的特定的权力话语今天还充斥在大大小小的会议或者活动中。
但是在王朔指定的特定的语境中,这些毫无价值的陈词滥调显得荒谬而可笑。
与国家机器有关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林生或者这一代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权力话语早失去了神圣的光环,但是在没有权力的代替物之前,或者权力更新之前,这种话语依然苟且存在。
马林生密切关注着儿子马车的隐私。
他打开儿子的抽屉,拿着儿子的枪学习警匪片中的人物;拿着玩具电话说,“工会主席马林生的四居室为什么还不分到他手里”,接着又“拨”了一个电话,“公安局吗,请你们立即逮捕马车同志”。
这些对儿子隐私的窥探还不足以满足他对儿子的爱。
于是他摸马车衣服口袋找那个马车上了锁的抽屉的钥匙,却被马车逮了个正着。
面对儿子的质问,他先是尴尬的说“我发誓,头一次”,过了一会说又改变了语气说“人权,那是成人的权利。
你算什么?
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包括你的生命。
从法律上说,你还属于没有行为能力,跟神经病差不多的那类人,不管你行吗?
”在中国的传统中,父权几乎凌驾在任何道德之上,甚至法律。
父亲查看儿子的隐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介入,这种存在在中国大地几千年的旧的伦理立即变的摇摇欲坠。
马林生在潜意识里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已经不道德,但是他还是想维持父亲的光环。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啊!
”而马车的回答似乎更有底气,“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根本就不需要你为我好啊!
”在这种断裂或者挣扎中,历史的荒谬感表露无遗。
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权威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问题,他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合法统治。
其中有一种是传统型,也就是拥有权威的人按照传统,辈分,年龄等或者地位从而享有权威。
中国的父权大体属于这种类型。
而这种类型的权威在这个开始慢慢变的功利和物质的时代是何等的脆弱和不牢靠。
有时甚至不需要“马车”们弑父,这种权威就会自我消亡。
例如马车挨“小跟头”打后,马林生给儿子出气,捡起的武器竟是一块蜂窝煤。
后来马车自己出了气后,“小跟头”带人到马家找茬,马林生找回做父亲的尊严仅仅是因为敢说自己是马车的爸爸。
这种尴尬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代人。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两代人之间的壕沟从来没有如此深过。
显然这并不是个好现象。
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重新树立权力者的权威,这不现实,重建被解构的权力需要再重建另一种权力。
二是妥协,等待时间把沟填平。
也许这不是最佳的方法,但是是必由之路。
这部电影在所有与王朔有关的电影中我认为是最棒的。
而其他国内导演的作品,似乎只有《卡拉是条狗》可以和它有一拼。
它关注的人是城市中的绝对主流,他们填充着城市中的每栋楼房、平房,每条街道,而在我们国家的电影中他们又是绝对的另类。
他们生活在水土不服的现代环境中,疲惫而且焦虑的追寻着几乎消失的旧秩序。
其实,他们也仅仅是一种无形的、荒诞的不公命运的消极接受者,他们与这种命运的施加者之间的矛盾与这个看起来欣欣向荣的时代相比是何等的荒谬。
也许,突然有一天我也会有个儿子,不知道会不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一个命运的接受者。
本文版权属于魏晓波(沙漠鱼)个人所有,转载请通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老梁对冯小刚“曲线救国”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冯导演技一点不输其导演才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自己的腔调,相貌委婉、瘦骨嶙峋、京味儿甚浓、常有“爷们儿”包袱,似乎影坛里很难寻到可以替代他这种风格的人,而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不可或缺性”。
鲁迅对如何做父亲做了先进而有益的探讨,但父亲角色在一般性原则下还有许多特殊性,社经地位、孩子性别、夫妻关系等等都是变量,虽然马林生与马车的关系模式很特殊,但马林生对当父亲的思路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生人的普通情况,而这个代际循环可能时至今日也尚未式微,毕竟,学习乃至教授教育与教育学是一码事,但反观自身、不断矫正却是另一码。
——2016.12.9
有机会要看看原著
片源糊了点,整片蒙太奇,现在没有一部片子有十年前这部的深度了
有地方挺逗的比书好
蛮有意思
我也想尝尝徐帆舌头的味道
配乐一直是爱的奉献。。
恩~王朔的原著,看来可以嬉皮了
我是你爸爸爸
两星半。王朔和冯小刚一块儿当的导演。原著看着挺来劲的,靠冯小刚来演父亲,劲儿就差那么一截。
eh
和原著相比少了太多细节描述,典型的冯式黑色幽默。
有些地方完全不知道他在表现什么,王朔导演的也忒次了
垂帘听政人参公鸡
味道不错,但是有些浮,压不住。
全程充斥音乐,用台词推动故事,整部影片毫无结构可言,严重失控,支离破碎。这部失败之作充分的证明了导演不是谁都能当的
不喜欢,感觉每个人都心理畸形活得痛苦
里面的小提琴音乐是“和你在一起”里的那个么…… 好熟悉……
打我?我吓死他!
2023-051
译名太烂了,毁了这出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