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部北欧影片,荷兰战争片《被遗忘的战役》是一部优秀的残酷而真实的反战电影,全片聚焦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反思战争,探讨人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斯海尔德河战役,亦叫比荷堤防之战,是于1944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发生在比利时北部与荷兰西南部的盟军与德军之间的一系列战役,历时五个星期,盟军终以较大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被遗忘的战役》不像《长津湖》突显英雄主义,渲染战争动作,宣扬燃情壮烈,而是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这场抢夺港口的战争,没有英雄,都是普通的人,通过反映战争的残酷,在杀或不杀的纠结中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摘录豆瓣上徐先森、心路飞扬和游侠的点评:——战争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人类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片子拍的整体不错,特别是前半段让人对结局期望很大,结果结尾有点拉跨了。
几个地方吐一下槽,1. 滑翔机上只有五个士兵?
虽然飞机被击中过,但是没看到有士兵死亡,最后只有五个人,那这架滑翔机跟着去是做什么?
至少也得有二十个士兵才有意义带着这架滑翔机吧。
感觉为了省成本和好安排剧本,人太多的话不容易安排军官死亡的情节。
2. 两个士兵准备上船,为什么一个人不走?
我开始以为他们要去原定计划的地方跟德军战斗,有危险所以另外一个士兵害怕,结果对岸是加拿大军队。
难道是怕水吗?
一个人留下不是更危险,没法理解另外一个士兵选择留下的行为。
3. 高管儿子最后找到加拿大军队,那五人小队的这一段描述对剧情有什么作用,表现他的英勇?
感觉就是刷了点经验值,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
正常的剧本应该是几条支线人物最后汇合,各自的支线情节对最后的结局有关键作用。
比如女主部分,因为她弟弟被处死,所以作为办公室文员的她才会参与送情报被德军抓住关在屋里。
如果没有前面的情节,女主为什么会出现在监狱,荷兰兵最后和纳粹的搏斗也没法发生。
荷兰兵的线,因为受伤遇贵人,才会被调到德国将军办公室,与女主产生交集。
又因为告密,所以被派到前线,与高管儿子有了交集。
没有前面的故事,荷兰兵后面的情节都没法发生。
高管儿子的线却是回到本方军队,这不是相当于回到了初始状态,最后参加突袭与另外两个人物产生交集跟前面的经历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安排还不如让他开局当步兵算了。
虽然那段拍的不错,但是跟主线剧情完全脱节。
4. 荷兰士兵跟女主告密被发现,居然只是派去前线,这个惩罚是不是太轻了?
至少应该让德国将军说一句因为你之前的战功我不枪毙你,那样还合理点。
5. 大部队攻击不说了,漏洞太多,不过考虑预算也没法吐槽太多。
杀还是不杀,取决人性成熟与否。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整个过程很平淡,片尾也没有对影片中的人太多描述,这个就比较重要了!
看完不会觉得有多难忘,但依然阻挡不了影片给人带来的震撼感!
导演和演员可以………………………………………………………………………………………………………………………………………………………………………………………
如同高大的荷兰女人一样,荷兰电影自有一种硬朗的韵致。
《黑皮书》如此,《被遗忘的战役》(De slag om de Schelde/The Forgotten Battle)亦如此。
《被遗忘的战役》》是二战电影,根据斯海尔德河战役(Battle of the Schelde)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于2020年12月17日在荷兰上映。
影片讲述1944 年 11 月,在被淹没的泽兰省瓦尔赫伦岛,数千盟军共同抗击德国军队。
为德国人卖命的荷兰男孩、英国滑翔机飞行员、被迫加入反抗军的泽兰女孩,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三人面临重大抉择:他们以及更多人的自由,现在全掌握在他们手上。
影片虽有战争场面,但总体上聚焦于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感受战争的残酷,凸显人性的复杂。
本片色调很冷,合乎欧洲片的一贯风格;战争场面没有好莱坞电影宏大,但依然惊心动魄。
据统计,在斯海尔德河战役中,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可以肯定,这注定不会是被遗忘的战役。
这个制作水平太拉胯了。
首先,我必须说,这个英军男主可不可以选一个瘦点的人?
也同样送给《长津湖》的几位。
20世纪的人普遍都很瘦非常瘦,尤其是打了好几年仗。
你这男主肥的爬坡都爬不动了,怎么你是临时顶替才知道要拍动作戏吗?
我之所以从这个角度切入,是因为以小见大。
从选择角色上就可以看出这片子从剧本到剪辑全面的拉胯。
整部影片2个小时出头,到1小时24分钟才进入主题,前面全部是对3个人物各自境遇的描写。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你如果用平行叙事,你就最好有足够的剪辑能力和足够激烈的影像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因为观众坐在这不是为了看你扯淡的。
好比《西游记》70%的故事是讲师徒4人各自的故事,那你就别叫西游记,你叫那些年我们各自安好。
拍摄水平极其拉胯,可以说花大钱的部分导演都觉得不值得拍。
那些铁丝网、战壕、坦克、大炮,随便拍拍就好了,我最想拍的就是人脸。
again!
没什么不好,《雁南飞》就没有战争场面,那你他妈花这些钱干嘛?
坦克租了,布景搭了,爆破爆了。
然后,我就是不拍。
你他妈要是觉得拍战争场面丢人,降低了您文艺片导演的气质,你就别接战争片啊。
花这么多钱,我看到的就是一个肥硕的军服都要撑开的士兵在一滩烂泥地里缓慢的翻滚。
有这功夫,我看熊猫好不好?
剪辑真的是……我终于找到比中国电影还不如剪辑。
你知道电影的核心是什么吗?
剪辑。
没有剪辑的叫什么?
叫直播。
一群士兵从坑底爬上坑道,我是眼看着他们爬的这个费劲,其中不少胖子。
你剪掉他不行吗?
不,我们有斯坦尼康,我们要记录真实。
真实有这么多胖子吗?
德国人撤了,德国人又回来了,中间什么事都没发生。
大哥这是电影,不是新闻。
你必须要发生点什么,OK?
这是一个很强的信息点,你如果不利用就不要出现啊。
完全就是胡他妈剪。
就这个素材找中国人来剪都可以剪成起码是一部电影。
这种导演Netflix都敢用,这简直是谋财害命。
二战里头,很多著名的战役。
但是,这次故事并不想讲那些著名的战役,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生的战役,一样死人,一样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深受其害。
又有什么“遗忘”或者“不遗忘”,都是绞肉机下的粉碎。
故事分为三条线,德军、盟军和当地反抗组织。
先说说德国小伙儿。
这位小伙儿在东线,也是出生入死,肠子都打出来了,塞回去继续战斗,也算得上是骁勇善战了。
在当病号期间,这位德国小伙儿遇到了一位军官。
这位军官大概早就看透了这糟糕的一切,在指导了小伙儿一些“人生哲学”后,选择了自杀。
小伙儿伤愈后,回到荷兰做了文职。
此时的荷兰,处于异常敏感的境地。
一方面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一方面还在被德国蹂躏。
身处其中的老百姓大概是最无辜的,左右为难,想到未来,一身难洗的标签,想到当下,德国已经日暮西山。
说白了,老百姓只不过是当权者的资产。
当身为资产时,或许可以苟安。
但当资产面临有被他人抢占的风险时,谁也不知道当权者会不会拼个鱼死网破。
那些对未来怀有美好愿望的人们,在“当权”和“倒台”面前,其实都没什么两样。
打了败仗的军队,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照样可以挥起屠刀。
黎明前的黑暗,说不定更黑。
只是奈何这年迈的医生,对人性还存在着美好的期待。
这种期待,就像是空中楼阁。
我要自首,但首先得答应我俩条件。
这样的行为,说不出的荒谬。
不知道老外是不是有类似的传统,所以医生才有这个“底气”去与虎谋皮。
以为努力工作就会获得尊重,真是白吃了这么多年大米饭。
故事里头还有盟军。
滑翔机可以了解一下,在以往的电影里头好像没有见识过,二战时期竟然还有这种战术部队。
荷兰糟糕的地形也了解一下,这伙滑翔机战斗小队,整天都在泥泞里跋涉,鞋子估计是超级防水。
这个小队,最终剩下俩。
一人选择了逃兵,一人选择了决不投降。
选择绝不投降的这位,还是大人物的儿子。
可是这残酷的战争,是不会因为你是谁而格外开恩的。
在最后的战斗里头,这位也是被打得屁滚尿流。
故事最后的战争,拍得相当残酷。
这是个赴死的定局,然而上头下命令了,战士必须往前冲。
那边的德国人,只需要在战壕里头扣动扳机,就可以大把的收割人命。
这样的冲锋,意义何在?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解释成“为了信仰”。
可惜最后,扭转战局的是一帮“平民”,这份牺牲了太多的情报,终于送达到盟军手中。
这让此前的惨烈的牺牲,显得更加苍白。
这场战役,盟军牺牲3000+,德军死亡4000+,平民牺牲2000+,战士们可以得到荣誉,平民大概只是“附加伤害”。
战争细节拍的不错,场面实在不敢恭维,感觉就几十个人对几十个人。
规模实在拍的太小了。
全片的核心和主线人物内个纳粹荷兰兵,,处理的又假又弱。
人意志的转变完全没拍好。
这个转变应该是全片最主要的线,也应该是归拢支线升华全片的核心点。
的确一般的导演很难把这个拍好。
所以本片导演就很一般。
其他细节支线都还凑合。
主线实在差劲。
一个自杀的中尉,一个家乡女孩就转变了?
最主要的东西给拍的最马虎。
转变的过程演员演的也很做作。
演员和导演都有问题。
为了信念可以杀人,然后因为什么开始转变,到达一个点,崩溃转变。
这个哪有片中演的那么简单,那么肤浅。
无论从剧情还是表演。
这个拍好了能成为个经典。
可惜,最关键的很凑合,还不如支线。
主线支线最后还有个呼应,但这个呼应也完全没起到碰撞出升华的小火花的作用只是纯剧情而已为了演而演,当然主线给拍弱了是出不来火花的主要问题。
更别说什么精妙的设计了。
导演功力不行,选演员的水平也比较差。
1917的转变就够将就的了,但起码凑合过的去,这个比1917还将就。
就一些细节和片子的质感还凑合,勉强及格吧。
与1917就差个假的长镜头呵呵。
与地雷区这些作品差着好几个登次,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上。
本来想写个短评,一不小心写多了。
与其说是战役,倒不如说是“战斗”水平,并没有涉及到宏观整体战役描写,而是从微观上战役肌理的组成部分“小队战斗冲突”出发,更方便对故事中不知名角色的描写,你会发现看到最后你可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没有在台本里出现过多少次,而恰好也是这些平平无奇的大多数,组成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成为了波澜壮阔的宏大战役的分子。
两条线的交汇较为正常,一些角色和情节有更好的发挥可能,反而是男主澄澈的眼神和最后自杀式和救赎式的发泄成了点睛之笔,他看着挚友的癫狂,中尉的释然,同胞的处决……被战争的绞肉机无情碾过之后,他原本狂热理想主义者的深深执念被彻底粉碎,陷入彻底的虚无,而这也是本片最优秀的一点,它借助无数个普通的/平常的人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对人的无情的摧残与改变,那些被摧毁的信念成功成为了二战后虚无/荒诞/存在主义生长的肥料,也让我们不禁一再追问战争之意义究竟为何……(想到了「现代启示录)除此之外,为了贴近真实战斗的表现,大量的特写/近景,手持镜头/第一人称被使用,让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得到了大幅增强。
同时,绚丽的晚霞和初生的太阳,那些自然风景的出现也像「自然光线」一样成功的烘托了战斗的氛围,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有力追问。
本片或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没有到强有力的地步,但是正是为了追问「意义」,借助主角们的眼睛,大量的「普通人」片段的出现和转变让主题更加深刻。
最后,作为一部关注「边缘」的作品,本作的视角投向了「加拿大营」与「荷籍德军」,近年来这些小众国家关于二战题材佳作频出,「我们的1944」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兼关注民族解放话题
3星,影片的质感与细腻尚可,也反应出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与战争反思,但是影片内容跟片名明显不符。
战役那是没有的,顶多算是一场战斗,也可能是预算不足,前面铺垫好的故事和气势不错的滑翔机空降作战吊足了胃口,但到最后都没有盼来大场面,只能虎头蛇尾般的匆匆结束了。
估计没钱所以就选了这场名不见经传的战争来作为故事背景, 与小气的场面来作为对比,人文拍摄倒是有一定的深度,不过主要反映的是小年轻们的迷茫与觉悟, 可惜几位主要年轻演员从头到尾也没太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 相反的反派德军上校倒是立场非常坚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为德军打仗的荷兰男孩 英国飞行员 失去弟弟后为盟军传递情报的荷兰女孩 三个年轻人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 在战火中两个士兵各自见证了身旁战友的受伤牺牲 这应该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心理阴影 但是依然有人性的光辉 两个在野草堆兵戎相见的士兵都向对方举起了枪 但又都放下了枪……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中的人的生活和心态。大约是受荼毒太深,观影时总在徒劳地担心医生救治了德军伤员,女孩工作的市政厅也协助了德军的治理行动,男孩受刑不过出卖了同伴……战后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大约会与德军给予的伤害相当吧。
斯海尔德河战役虽然小众,但也拍得太小了。
战争中的年轻人
6
你把一个飞行员临时改成步兵,师傅马尔福在天之灵能安息么……
NF的片子在制作方面还是太模式化了,故事设计也是偏俗套。
21.11.7好电影四颗星两个标准:导演把故事讲清楚了吗?观众看懂了吗?所以,这是好电影。但是达不到五颗星,除了把故事讲好,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四颗星。只是对于二战当中的欧洲战场不是很了解。
情报很重要啊。
故事还可以,表演差点意思,群像不行
西线无战事,这样的也叫战役,大毛付出的那么惨痛的牺牲,歼灭几乎所有德军精锐现在却是这样的结果。
最难忘的是荷兰籍德国士兵,在理念破灭身心交瘁的时候,出于忏悔和发泄杀死德国军官拯救女主,之后坐在椅子上那双眼睛和留下的泪水。战争场面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的刻画,初次杀死敌人后的惊惧,跟德国人合作与抗争之间的摇摆,丢弃受伤长官的逃兵,至死抱着情报的女孩,大历史洪流下每个无法自主的生命。
m21260:人性之光,最后在解放前夕如雕塑般仰坐,解脱!
拍这样也只能被遗忘了!
影片从德军、盟军和平民三个视角来展现这场战争。不同阵营的两位士兵遭受着因战争而起的相同的精神折磨,战场上人们互相残害,死神镰刀公平的悬挂在每个士兵的头上,最后,相遇的两人放下了屠刀。又通过平民线表现出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德军滥杀的残忍。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很真实:饮枪自尽、愤而射杀俘虏、被迫举枪行刑、临阵退缩、起恻隐之心的士兵们;上一秒射杀士兵下一秒被敌人射杀的军官;收集情报、熬不住逼供最终被枪决的青年;以地图要求别人救人、又义无反顾送情报的女人,以生命护送情报的女人、相信德军要儿子自首的父亲……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尽显无疑。
和战友一起只想着进攻和活下去 但只身一人面对敌军士兵时突然看不清为了什么战斗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他开枪与否的理由/战争没有幸存者 /荷兰少见的高水准战争片 加一星
看完依然被遗忘
刚开始看时以为是一部展示整个市场花园行动的大场面战争片看完才知道是一部描写战争时期普通人的反战电影。
平民、盟军、德军三方视角,敌后和前线之间频繁切换,人性交织卑劣与高贵,爱情的一丝微光闪过,有些战役永远不被遗忘。
宏大的二战中,果然没有参与感的国家只能拍点连边角料都算不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