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条件

Unconditional,Firebird

主演:琳恩·柯林斯,迈克尔·伊雷,布鲁斯·麦克吉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无条件》剧照

无条件 剧照 NO.1无条件 剧照 NO.2无条件 剧照 NO.3无条件 剧照 NO.4无条件 剧照 NO.5无条件 剧照 NO.6无条件 剧照 NO.13无条件 剧照 NO.14无条件 剧照 NO.15无条件 剧照 NO.16无条件 剧照 NO.17无条件 剧照 NO.18无条件 剧照 NO.19无条件 剧照 NO.20

《无条件》剧情介绍

无条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 woman's idyllic life is shattered when her husband is killed in a senseless act of violence. As she prepares to take matters into her own hands, two unexpected encounters begin to change everything. The film is inspired by true events in the life of Joe Bradford. 本片受乔·布拉德福真实经历启发。 女主人公的生活在她丈夫的意外杀害后变得支离破碎,在当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两位意外来客改变了一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麻辣母女泽西男孩死亡音乐时尚烟云目击者天空与海洋的交界线粉红豹2烈火可爱的你边地疑城牌局想应聘简单的工作看看深海潜龙西域古墓之藏宝图助理绿洲男追女第二季夜间屠杀双魂大家庭完美伴侣骗徒一家亲迷案追踪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头号人物守护猫娘绯鞠美少女特攻队灵魂侦探双子星公主比利小子

《无条件》长篇影评

 1 ) 法式的浪漫敷衍

《Un beau matin》晨光正好,眼睛却得了病镜头深入女主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探病,带娃,工作,通勤,恋爱,聚会…琐碎的生活似乎没有对她造成什么容貌上的伤害,她脸上的笑,眼里的泪都还是那么美。

可是神态越是克制,情绪越是难以抑制,把思考当作毕生所爱的父亲再也无法思考,把书籍视作珍藏至宝的“盲人”再也无法阅读,知道父亲总有一天老去,来得竟如此难受,止不住地哭泣。

离开了看护中心生活还得继续,也只是擦干眼泪,短暂与衰老的悲伤告别。

走进了热闹公园爱情悄然而至,这一次收拾心情,决心与新生的幸福牵手。

平静如水的双线叙事,胶片质感的物景人事,生活困境似乎无解,出轨偷情避而不谈,也不影响他们在晨光下欣赏脚下的砖瓦,和远处的铁塔,称得上一句:地道的法式。

片名起的是真好,蕾老师也是真美,而全世界都在说法国人爱生活,但少见生老病死的“法式”解读,包括此片——缺乏深刻探讨让巴黎的美流于表面。

(三人同框的海报是多年后想起此片的唯一记忆点

 2 ) 《晨光正好》:巴黎女性如何面对爱与衰老?

见《文艺报》2022年下半年最喜欢的电影。

我想把它推荐给每一个热爱巴黎的人。

抛开突如其来的安妮·埃尔诺,这才是我原本计划10月份要写的文章。

今年夏天在Arlequin看的点映,第一次见到了导演Mia Hansen-Løve。

那时候我刚刚在拉丁区疯狂刷了一波侯麦。

后来9月资料馆组织了一次Mia Hansen-Løve的回顾展,我过去看了两场。

其中一场是《将来的事》,二刷,也是今年第二次在巴黎见到Isabelle Huppert,甚至这一次还拿到了签名。

当然,年底还会见到她,明天春天也是。

在巴黎,总是有很多机会见到喜欢的导演、演员、作家等等。

这也是我热爱巴黎的原因之一。

10月5日,法国导演米娅·汉森-洛夫(Mia Hansen-Løve)的第八部长片《晨光正好》(Un beau matin)在法国院线上映。

此前,这部影片曾于5月在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并斩获欧洲电影奖。

《晨光正好》堪称众星云集,包括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帕斯卡尔·格雷戈里(Pascal Greggory)、梅尔维尔·珀波(Melvil Poupaud)。

影片延续了米娅·汉森-洛夫一贯温柔细腻的特点,围绕女主人公桑德拉展开:桑德拉的丈夫于五年前去世,她一边独自抚养女儿,一边照顾年迈的父亲。

《晨光正好》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宛若一首娓娓道来的抒情诗。

在影片开头,阳光穿过树影,桑德拉背着双肩包走在巴黎的街道,她去看望居家的父亲。

父亲身患班森综合症(syndrome de Benson),也称作脑后部皮组织萎缩(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PC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阿尔茨海默症。

该病患者的语言和视觉会受到影响,包括失去视力,行动迟缓,丧失记忆,行动不能自理等等。

桑德拉站在门外让父亲开门,父亲艰难地找到了钥匙,好不容易才转开了门把手。

桑德拉的父母很多年前就离婚了,父亲自己一人住在公寓里。

随着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医生要求必须有人时刻陪在他身边,不得已之下,桑德拉决定将父亲送到养老院。

在等待养老院出现空床位之前,她不得不为父亲寻找临时的安置点,先是医院,然后是私立机构,兜兜转转,就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中,父亲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的腰直不起来了,他不愿意听此前最爱的舒伯特,他看不清眼前的桑德拉,他甚至经常忘记自己身处何地。

最令人难过的无疑是他再也不能阅读了,这也意味着家里的藏书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

退休前父亲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哲学教师,对于一位毕生致力于教书和翻译的知识分子来说,丧失语言和表达能力该是一件多么让人难以承受的事情。

桑德拉联系了父亲曾经的学生,请他们来家里挑选需要的图书带走。

桑德拉看着书架上的藏书,忍不住感叹道:这些书好像比养老院里的那个人更像父亲本人,看到这些书就会想起父亲。

8岁的女儿表示不理解,反问:可是这些书并不是他写的啊?

桑德拉回答:但这些书是他选的啊。

是这些书塑造了父亲,他的思想品德,他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桑德拉心中,这些藏书远比养老院中那具只剩躯壳的肉身更能代表睿智的父亲。

如果说全片仅仅围绕这条线展开,已经足以拍成一部不错的影片。

近年来,生命终结这个主题常常出现在法国导演的镜头下,比如2021年弗朗索瓦·欧容(François Ozon)的《一切顺利》(Tout s'est bien passé)和艾曼纽·贝考(Emmanuelle Bercot)的《在他的一生中》(De son vivant)。

然而,这一次,父亲并不是故事的绝对主角,相反女儿桑德拉被置于中心。

在为父亲寻找养老院的惆怅时刻,桑德拉在公园里偶遇了亡夫昔日好友克莱蒙,二人很快坠入爱河。

然而克莱蒙已有妻儿,他试图离开桑德拉,却发现根本做不到,二人分分合合,最后克莱蒙选择对妻子说出实情,来到桑德拉身边。

于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晨光正好》有了并行的两条主线,一条关于衰老与死亡,一条关于爱欲与新生。

对此,同时身兼编剧一职的米娅·汉森-洛夫表示,她之所以写出一个疾病与情感相结合的双重情节,是因为她永远不可能拍一部只关注生活黑暗面的影片,“如果我只知道悲伤,我将永远无法拍摄这部电影。

”她总是希望在她的镜头里“光亮”多过“黑暗”,所以在故事最后,当桑德拉带着女儿和克莱蒙三个人在蒙马特高地俯瞰巴黎之时,观众似乎也感受到一股来自生活的温柔力量,那一刻,电影《晨光正好》仿佛在发光……导演兼编剧米娅·汉森-洛夫1981年生于巴黎,1998年和2000年先后出演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电影《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Fin août, début septembre)和《缘份的春天》(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

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为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撰写评论,并于2003年和2005年拍摄了两部短片《经过深思熟虑》(Après mûre réflexion)和《特别优惠》(Offre spéciale)。

2007年,她凭借第一部剧情长片《百无禁忌》(Tout est pardonné)获得第3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处女作奖提名。

此后,她继续执导拍摄了影片《我孩子的父亲(Le Père de mes enfants,2009)、《再见初恋》(Un amour de jeunesse,2011)等。

2016年,她凭借《将来的事》(L'avenir)荣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该片由知名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主演,刻画了哲学教师娜塔莉在丈夫出轨、母亲离世等变故下的心路历程。

《晨光正好》某种程度上是《将来的事》的延续,二者都将女性置于影片的中心位置,描绘了法国女性知识分子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行动表现,共同构成了米娅·汉森-洛夫的“女性组曲”。

这一次,电影《晨光正好》带有更加鲜明的自传色彩。

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哲学世家,其父母都是哲学教师,所以她的影片总是充满了哲学气息。

父亲奥勒·汉森-勒沃 (Øle Hansen-Løve)于2020年5月去世,生前身患班森综合症。

在父亲患病的日子里,米娅·汉森-洛夫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丧失表达能力,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和父亲进行的交谈都是毫无意义的对话。

她决定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完成剧本后的两个月,父亲在养老院中过世。

对米娅·汉森-洛夫来说,电影可以分为两类:想要拍的和必须拍的,《将来的事》和《晨光正好》无疑属于后者,“是它们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米娅·汉森-洛夫邀请帕斯卡尔·格雷戈里饰演父亲这个角色,她在访谈中表示,格雷戈里长得很像她父亲,同样都是蓝眼睛,同样的睿智和优雅,同样都带了一点多愁善感的特质。

为了诠释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格雷戈里还专门听了米娅·汉森-洛夫的父亲生病时说话的录音。

至于女主人公桑德拉这个角色,米娅·汉森-洛夫表示她在写剧本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演员就是蕾雅·赛杜,非她莫属,就像当年的《将来的事》,在她心中,娜塔莉只能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无可替代。

在《晨光正好》里,桑德拉的工作是一名同声传译,她常常需要在同一时刻进行多任务处理,就像生活中她奔走于父亲和情人不同的关系之中。

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情感生活摇摆不定,导致她在一次同传中出现失误。

面对重重“中年女性危机”,桑德拉依然步履不停,一往无前。

从《将来的事》到《晨光正好》,充满哲思的对话和丰富细腻的情感让米娅·汉森-洛夫的影片笼罩着一层“侯麦色彩”,更何况格雷戈里曾经出演过侯麦的《沙滩上的宝莲》(Pauline à la plage,1983)和《大树、市长和文化馆》(L'Arbre, le Maire et la Médiathèque,1993),梅尔维尔·珀波也曾在侯麦的《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1996)里担当男主角。

在访谈中,米娅·汉森-洛夫多次提到侯麦影片中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是生活的多样性给我带来慰藉”,而她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呈现这个特点,所以《晨光正好》中的双线情节并不意外,哀悼与新生,如同一组对立又不可分割的哲学命题。

除了注重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米娅·汉森-洛夫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浪漫动人的巴黎城市风光。

电影中,桑德拉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搭乘地铁穿梭于塞纳河的两岸;她带着女儿在河边树影下吃冰淇淋,去号称“宇宙中心”的巴黎大堂地下看电影;她和克莱蒙在巴黎植物园相遇,在卢浮宫前的卡鲁塞尔花园散步;又或者,他们一行三人在文森公园划船,在圣心大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看风景……他们倚靠在蒙马特的栏杆上,宛如幸福的一家三口,画面在此定格,片尾曲《Love Will Remain》缓缓响起,就像歌词写的那样:知识会散去,语言会失效,但爱将永存。

影片中,父亲在患病早期计划写一本自己的传记,他草拟的书名是一个德语短语“An einem schönen Morgen”,翻译成法语就是影片的标题“Un beau matin”,直译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桑德拉在父亲歪歪扭扭写成的笔记本里发现了这个笔记。

在访谈中,导演米娅·汉森-洛夫表示,电影标题是她很早之前就确定了的,她认为尽管电影呈现了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一面,但是每当说起这个词组时,我们仿佛可以从中感受到一股光亮。

《晨光正好》里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如此日常,镜头里他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写照?

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每个人都会经历情感变化,都要面对衰老病痛,然而总会出现一束光亮,在某个晴朗之晨,在某个日落时分……

 3 ) 爱是面对一切困难的源动力

形色匆匆的Sandra到了父亲家,指挥父亲开门,故事从这里开始。

她是个丧夫的单亲妈妈,父亲的了记忆消退逐渐失去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她一边配合妹妹照顾父亲,一边独自抚养女儿…在焦虑与处理父亲的养老院和房子的过程里她又遇到了老朋友,有妇之夫Clement开始了一段混乱的爱情关系。

听起来这好像是一个焦躁的故事,混乱的生活和多个需要照顾的人,但事实上故事的展现浪漫,有条不紊,温柔。

一些老胶片的质感和有点侯麦风格的调色使整个电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积极的,温暖的。

女主在这个作品中的性格是非常好的,她坚强独立,可以同时照顾好这些人也可以去面对情感上的变动。

父亲的遗忘,情人的离去,女儿的抱怨,母亲的埋怨等等这些她都可以很好的处理,即使伤心的哭,很快也能再次积极地站起来。

这也是故事的最后能拥有一个相对好的发展的原因吧。

故事也好,画面也好,都非常浪漫自由,很法国。

母亲的伴侣,父亲的伴侣都可以在一起见面互相帮助,女儿也能接受母亲的男朋友,Clement也向妻子坦白关系等等…这些看似超纲的关系并不会引发矛盾,而矛盾大多来自事情本身,也都会因为爱最终化解,这是法国电影对爱的解读和追求。

故事里的父亲讲到了很多他得病后的感受,对于生活和热爱的事的失控对他来说非常痛苦。

但也在其中看到了父亲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因此他留给自己自传的名字也就是电影的名字,晨光正好。

希望每个人都有面对衰老和离去的勇气。

 4 ) 父亲的日记

人,遭到意外身体状况的囚禁。

质问、焦躁、我这是怎么了?

我得怎么办?

医生,第一次接触医学,我的主治医师好像不懂我的病。

他送我去了救济院的专科医生那里。

下一步,是心理测试。

痛苦的环节。

第一次磁共振,眼科医生,奇怪的视觉感受,结论是:无异样。

第二次磁共振,更加深入。

闪烁像片,脊椎叩击。

第二次的结论,发现大脑后皮层萎缩。

一系列的不同症状:伯森综合征。

问诊期间,他坚持说,我的病不是阿尔兹海默。

而是术语一种神经衰退以及视神经的疾病。

就这样,我患了慢性病。

我不知道要怎么对待这种病,病状很多,大脑没办法支撑视觉。

遗忘的事情越来越多,消失在视野的物体,明明就在眼前。

我试着习惯新状态下的改变。

我不再坐地铁。

命运的嘲弄。

这个病剥夺了我最为宝贵的东西,阅读。

意识到正失去,且已经失去了许多东西。

“以后再也不会再意识到了。

”如坠深渊,与世隔绝,遗世独立。

我的目标是,通过写作,来战胜疾病。

让疾病不能彻底打倒我。

这也是一种胜利。

是有道微光吗?

我看不到,但也无法拂去它。

最糟糕的还未确定。

克尔凯郭尔说过: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

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5 ) 生活在继续……晨光正好

翻译工作,看望老年帕金森症的父亲,照顾女儿,全然接受游走于两个家庭间的多年朋友变情人(性伴侣)的“宇宙化学家”。

构成了女主生活的全部。

她总是背着那个象征负累的大大的双肩背,带着幽怨哀伤的眼神。

欧洲和日本的片子很爱探讨关于衰老与死亡的话题,并且从不去掩饰它的不堪与残酷。

相比国内的题材,比如《妈妈》总是透着维和与虚假。

帕斯卡尔扮演的父亲受病症折磨失去了视觉反映,思维,记忆,行动能力,虽然不能再写作和阅读,但还好可以听自己正常时喜欢的古典音乐(并没有象常见的帕金森症老人浑身不停颤抖的方式去展现)。

女儿们为啥没有想过把父亲的藏书去捐给图书馆而且去散给他的学生和读者。

当她们给父亲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某个角度来说,老人已经相当于去世了。

女主把自己丧夫后的情感孤独与肉体欲望寄托在一个游走于两家一制“渣男”老友身上,从而使自己在感情中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去全然接受这种身份。

(为什么总是男性可以这样占尽优势地位,什么时候可以换过来拍呀?

)但其实能发展和保持这种关系也是得益于她还年轻,并且拥有着姣好的容颜和婀娜的体态。

(什么时候可以去刻画和展现像《致敬》那样普通再普通的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大部分片子的女主总是多少顶着明星光环)时间从春天到圣诞节,再但夏天,生活就这样延续……最后用那本父亲想写没写出来的自传“晨光正好”的书名来扣题。

 6 ) 该怎么办怎么办,生命依旧

看到晨光正好的海报,就想看。

想起来两三年前看过的《将来的事》。

其实并不知道,是出自同一导游之手。

海报上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喜欢。

都看过他们各自在同性题材中的代表作,印象深刻。

但是却并不妨碍我欣赏他们扮演普通的中年异性恋情侣。

影片看到三分之一,就觉得更像《将来的事》的情节走向。

无非都是人生似乎是进入困境之后的中年女子如何继续生活。

《将来的事》女主角的老公出轨,妈妈送进养老院,抚养妈妈留下来的猫,遇到之前的学生,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阶段。

似乎都是人生的大事,又似乎是细细铺开,不做太多的情绪渲染。

《晨光正好》中同样如此,女主角每次探视父亲的时候总是充满了焦虑,委屈,痛苦和不安,但却还一如既往的担心和付出。

她不是圣人,她在父亲游离的情绪中一次次离开,充满了自责和痛苦。

父亲进入了退行性疾病的困扰(这个主题在欧美电影中最近屡见不鲜,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电光火石的爱情不期而至。

男主角是极有魅力的大帅哥,却普通上班族的模样。

想起,昨天晚无聊看的美国肥皂电影《换屋假期》,两国的审美高下立现。

美不是如塑料假人一般的光泽无暇,而是疲惫厚实,生命力内陷坍塌之后又重新爆发。

像是法国的河流,无论是流淌巴黎的塞纳河,还是流经里昂的罗纳河,虽然奔流到海平静大气,却是静水深流。

所以法国激烈的电影,这两年如《悲惨世界》《雅典娜》都在马赛拍摄。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

老了之后怎么办?

失业了之后怎么办?

被抛弃了之后怎么办?

该怎么办怎么办。

同样的主题的,似乎还有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巴黎夜旅人》,同样是一个中年遭遇困境的女性的寻找出路的故事。

前两天看见略萨被评选为法兰西院士的新闻,有评论道:法国是所有罗曼语族文人的精神家园。

我也不得不赞同。

刚刚提到了三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三个女主角,各有特色,却绝对没有人甘败下风。

于佩尔阿姨自然不用说,坚毅,果敢,从容不迫;蕾雅杜塞没有传统男性凝视下的女性魅力,但几场床戏凸显了极大的身体魅力,短发下眼神的迟疑,泪光闪闪无法遗忘。

夏洛特甘斯布,柔弱感性充满了爱和包容,不避讳弱势,也不强打精神的昂扬,却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三部影片都似乎缺乏起承转合高潮迭起。

但每个人物都有选择,有碰撞,有努力,有挣扎。

拒绝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转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人生何去何从的永恒主题。

法国的四季,在电影中的日常都显得那么的迷人。

我看有人评论说,难以跟大众产生共情。

中年人难堪的上有老小有小的生活,怎么会不共情?

是不是有一点矫情?

是的,但是这样的矫情有着市场的空间和审美的存在意义,也是这个时代的美好所在。

 7 ) Le crépuscule du matin

薄雾苍茫如海,环绕每一座建筑如同行将就木的病人躺在临终病房内在沙哑的咳嗽中吐出最后一口气狂欢作乐的浪子蹒跚返家去见妻子黎明穿着玫红与绿色的睡袍颤巍巍地降临荒芜的塞纳河巴黎揉揉自己苍老的眼睛开始收拾工具去做那厌烦而理智的工作—————————波德莱尔的选段来为我体会到的《晨光正好》做一个描述,诗的题目是《le crépuscule du matin》,crépuscule这个词用在这部电影看起来也很合适,它的解释如下。

 8 ) 晨光一点都不好

北影节看了《晨光正好》,看完不出意外的emo了,整个剧情虽然看似披着爱情的外衣,实则在讲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类型了,倒无关影片本身,而且看完会陷入emo,问题都懂,解决不了,躺不平,卷不过。

倒是绿皮书、神去村这类影片,反而能得到治愈。

女主生了病的父亲在一点点遗忘自己,先前是知名哲学家,桃李满天,到最后也终究病的如此“不体面”,父亲在写自传里提到了“晨光正好”,我想他一定希望自己能够体面的结束自己的一生。

可人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逃不掉最后都一样在医院,和其他病友一起吃饭唱歌治疗,就像人生开始在幼儿园一样,人生的结束也是一群人在一个场馆,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

只不过,他们还有钱可以住得起私立医院,可是更多的我们普通人呢?

可能到最后,都无法负担得起住院治疗的费用,临终在病房还要问一句“治不治”,才是我们普通人大多数的宿命吧。

女主曾经问男主,“如果30年后我们还在一起,那你一定要在我到我爸这一步之前,帮我选择安乐死”,说的时候笑着开始,最后哭到崩溃。

人生就是这样,来得时候没有记忆,走的时候也都丢弃了记忆。

父亲在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时,讲了自己,讲了情人,却也在也说不出第三个。

曾经的前妻也好,隔天来照顾的女儿也好,终究都成为了陌生人。

可是女主的生活幸福吗,选择和有家室的男主在一起,真的是因为“真爱”吗?

女主恋爱脑,男主也一样,法国浪漫终究发生在了法国人身上,到最后逃不过婚姻家庭的抉择,男主的困扰说是“庸人自扰”也好,“为爱停留”也罢,剧中反反复复提到真爱,在我看来未必。

全剧没看到男女主的精神共鸣,潦草的生活,丧夫独自带女儿,生病的父亲,每天做地铁做着机械的翻译工作,家里巴掌大的房间。

很枯燥,很枯燥,很没有精神寄托的生活。

这个时候出现的男主像带来了微光,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一样”了。

我想她会把自己的很多精神寄托在男主身上吧,所以即便男主有老婆有孩子,她还是忘不掉。

但真的是爱吗?

或者是不是只是精神寄托,或者是不是只是刚好他出现了,或者是不是只是“爱而不得”才显得爱弥足珍贵?

这些都无法考究。

爱情是复杂的,或者有时候也很纯粹。

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就会渴望剧中纯粹的肉体或者陪伴的爱,但真的在一起了会合适吗?

当琴棋书画变成柴米油盐,当白月光变成白米粒,最终的结局就不会像男主和她老婆了吗?

到最后,无非都是那么回事。

结局真的挺残忍的,看似很美好,男主女主和女主女儿看海的背影,看似和谐的“一家三口”,温馨的在午后看海。

但实际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死去的人不会痛苦,活着的人才需要考虑面对”。

男主会离婚和女主在一起吗?

还是继续相互纠缠?

未来在哪里?

父亲的病会好吗?

怎么拜托枯燥的翻译工作?

这些都没有交代,这才是最惨的,未来在哪里、怎么面对,谁也不知道。

 9 ) 死亡当道,爱拯救之。

机场的夜晚非常冷,等看完这部电影眼泪涌上来的时候,发现候机的人们都已缩成一团沉沉睡去,蜷着抱住自己,是所有人在这里休息取暖的方式,也包括我。

耳机里还是片尾曲的声音。

电影的后半段声音很满,但并不觉得吵,我听到万物在交响。

深爱哲学,深爱阅读,深爱思考的人,晚年衰弱时,会很痛苦的。

惊慌,深渊,如这位父亲所说,变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电影。

想到了爷爷,想到了最后和他一起度过的夏日。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在老房子里听到过那个凉爽的夜雨,如今只有我自己知道了。

那时候的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是以何种心情等待迫近的死亡呢?

我还是想象不到。

你的后代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我会怎么度过人生最后的这一段呢?

也会像这个父亲一样,卑微地求着只想睡一个短片的时间吗?

他一遍一遍呼唤着自己的劳拉,那是他最爱的人。

第二是自己,想不到第三个人。

但人生单有一个劳拉能支撑一个人有存活欲,就够让人羡慕了。

女主步履沉重,负重前行,被磨着割除了情绪,只剩下疲惫麻木,似乎已感受不到爱与被爱。

但好在她也等到了晨光降临,没有轰轰烈烈光芒万丈,但带来了真正的新生。

很多片刻,我觉得我好像她,我好希望我也会如此。

但似乎始终在女主最开始的那个阶段。

不必强行生出期待来,无言是最持久的姿态。

无法改变的现在还要持续不知道多久,那就继续保持着“无”吧,别无他路。

正在写完这篇影评时,看到一个男人起身给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盖上了外套。

当一切都沉默熄灭,爱拯救之。

 10 ) 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

家裡有很多侯麥的片商發了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øve)的新片《One Fine Morning》似乎也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導演兩年來的高產,與一個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

蕾雅·瑟杜(Léa Seydoux)在片中總是哭喪著臉、兩行淚;考慮到她病榻上的高齡父親,與一個已婚情人,電影本身終究無法成為一個美好的早晨。

她沿著巴黎街道走向鏡頭,俐落的短髮、牛仔褲,身邊是上學途中的小女兒;下一秒她回到了教授父親的住所。

父親和她都是離開婚姻的獨居人,作為後現代的巴黎生活確實很常見。

這時舊愛突然出現,她幾乎無力招架,迅速地發展出另一段親密關係。

對於已婚舊情人的若即若離、自由來去,幾乎讓她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One Fine Morning》將死亡、心碎、親子關係、獨立的意義置於鏡頭前讓劇情順暢推動;蕾雅·瑟杜的眼淚並非廉價,卻顯得氾濫。

她懂得為自己博得快樂來彌蓋痛苦的際遇,電影到了最後;巴黎仍舊是不斷重遊的日常,而Sandra收起了疲倦的雙眼,迎來他的情人。

《无条件》短评

#SIFF2023# 在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之中捕捉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情感和生命流动的韵律,特别舒适。被送走的书是父亲灵魂的解体,难以摆脱其中的悲观和恐惧,但它们进入了新的书架排列重组,某种程度却又是精神的延续重生。情人的摇摆和女儿的生长痛,正好也映照了这种生命中的微妙复杂,消逝与生长并存,有时徘徊有时细步向前,一切都刚刚好。蕾老师怎么那么棒。

5分钟前
  • 维恩B
  • 推荐

很喜欢这个女导演镜头下的这种不着痕迹的细腻和温情

10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推荐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14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推荐

看不下去

16分钟前
  • Guo.Ker
  • 较差

Hits me hard on a very personal level, reunion回学校的时候拜访俄语文学教授时听到和看到的事情都被拍出来了,intellectuals的mental deterioration,从头到尾都在狂掉眼泪,将来的事挺喜欢,Bergman Island完全无感,但这部Mia Love Hanson感觉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流畅又自然。好爱

17分钟前
  • 户回
  • 力荐

“我只能给你那么多,我还想要得更多”;或是美化修饰又或更真实的人性着墨,给“Sandra”附注了许多这之外的问题,面对父亲的照护困境,独力将女儿的拉扯。跟随角色流转的,不止是大小的生活问题与情爱纠葛,还有最终在眺望观察着的巴黎。非常自然、夹杂着独特情感滋味的生活流,某些时刻能找到一丝不愿意获得的共鸣,并且会让人抗拒继续完成它。

19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毫无疑问,帕斯卡尔饰演的老教授才是全片灵魂所在:典型知识分子的尊严,衰病缠身后“体面”的退场,忧惧和亲人分别又吝于表白的拘束感,如何像梦魇般缠绕着同样在低潮中徘徊的女儿,尤其是和前妻社会活动家的姿态相映照,更凸显了隶属于特有人群的高功能焦虑,在看似细腻温吞的日常风景画中,勾出幽暗的一笔。而女主和珀波的爱情线相比下就鸡肋了不少,拉杂的剪辑节奏也有些破坏本应凝练服帖的语感。侯麦可不会反复切场景,来还以影像浮泛的“生活化”。

20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还行

4.5。在爱与被爱的漩涡中找寻方向,尽是泪水。蕾雅赛杜的泪沟简直是最动人的存在。

21分钟前
  • Tommm
  • 力荐

蕾老师的表演与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哭戏的情感变化太好了,绝对的加分项。而作为一部日常的生活片,米娅·汉森-洛夫能够拍的如此温情感人,也是很厉害的,很浅很淡却很真,不着痕迹又深入人心。

23分钟前
  • 有心人。
  • 推荐

关于死亡与衰老,爱欲与新生;她与坠入时间苦苦挣扎的父亲,与二次重逢便相爱的朋友,两者交织起来这是生命的反差;为孩子准备的礼物与唱颂歌时流的泪,挣扎着,是否要作为一个情人去过日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起散散步吧

24分钟前
  • 千葉ミオ
  • 还行

不能自理的父亲、正值狗嫌年纪的幼女、反复的情人,纠缠在Sandra身上这些沉重而令人窒息的事情被书写为一曲轻盈而体面的香颂。 困在身体里的父亲,试图用写作抵抗疾病。思考了一辈子的哲学教授,最后失去了他的思想,死亡的方式是长期卧床。托马斯·曼、卡夫卡,父亲的《变形记》。

26分钟前
  • 西木
  • 推荐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28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我的Pascal也开始演失智老人了哭死,对着他的裸体撸管好像是昨天的事?米娅也开始拍许鞍华视角了。中年人累啊,要是碰巧还是个善良的中年人,又累又苦。

3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Why are Léa's eyes always red?

38分钟前
  • dorayaki
  • 还行

2022BJIFF,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系列,冲着蕾老师看的,结果这片整体极其平庸,纯粹是一个简版困时父+蕾老师卖肉拼凑而成;但是观感上可能别无所求的话还是比较舒服,毕竟蕾老师太适合演这种大冤种了。

40分钟前
  • 小金
  • 还行

挺舒适的,但没看出更多所以然,也没激起太多做阅读理解的欲望。

4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①越来越喜欢这种看似缓缓道来,却在平静叙事中蕴含各种可解读和可玩味元素的作品;②身为女性导演,米娅·汉森·洛夫这次将笔触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单亲妈妈身上,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用力过猛地伸张和怒斥什么,也没对“渣男嫌疑”的男友任何污名化标签化的贬损。日常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不用把脏水理直气壮地泼向你的假想敌;②此前只看过米导的《将来的事》,当时初见惊喜,此番再见如故;③影片的剪辑令我联想到赵婷的《骑士》,没有多余的过渡,镜头组之间的生切,冷静洗练而少情绪化,毫不拖泥带水,深得吾心。

49分钟前
  • 小蚪
  • 推荐

一直没适应蕾雅

52分钟前
  • 行走的影碟机
  • 较差

SIFF 25像日记一般叙述女主的生活偷情像是一剂吗啡从如何安置无法独立生活的父亲的困境中获得暂时的欢愉

53分钟前
  • saigy`
  • 还行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58分钟前
  • Victo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