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只能在美国本土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效果的电影,因为它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也就美国人能够铭记于心,拿到海外市场还是要大声叫卖它豪华的制作班底的,因为没几个人会在乎其中蕴含的美式主旋律民族精神,相同的例子还可以参考那部群星旧中国写真集——《建国大业》。
结果,《林肯》在海外卖得确实不怎么好。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里有丹尼尔戴刘易斯、汤米李琼斯、囧瑟夫等等名角儿,就这么简单,倒是对斯皮尔伯格执导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
感觉这几年斯叔在电影领域越来越缺乏激情,越来越自私,从去年的《战马》,再到今年的这部《林肯》,斯叔已经愈发表现出了作为大牌导演而具有的那种把影迷抛在脑后为所欲为的自我膨胀,这两部电影皆选在颁奖季上映,冲奥的意图十分明显,说白了,斯叔是为了自己而拍的这两部电影。
我又一次如当初去看《战马》般上了当,并且这次上的当更大。
《林肯》的预告片气势恢宏,俨然一副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架势,但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阅片,我发现,它除了是由一干具有强劲票房号召力的大卡参演外其他本质方面其实并不商业,并且艺术的普及效力也仅限于美国观众,相信如果咱们天朝也拍一部“毛主席传”的话海外观众同样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传记片而非文艺片。
所以说,《林肯》在我这个海外观众看来冗长而繁杂,大量“陌生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陌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很难让我提起兴趣,南北战争的场面不多,因为斯叔将大量的戏份交给了对话和喝彩,但却实在难以让我这个中国人做到感同身受。
斯叔做得最绝的便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大气风格,使得《林肯》缺少了一枚个人标签或者印记,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个艺术家为了名利而放弃了自己赖以成名的创作灵魂。
至于演员方面,《林肯》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轻松驾驭了林肯,毫无压力,汤米李琼斯亦是轻车熟路,囧瑟夫等人的戏份虽少,但都不乏闪光之时,谁叫《林肯》的演员班底选的那么叫人放心呢。
记得先锋戏剧家牟森老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大师都是妓女,在满足别人时也能让自己快乐,而巨匠都是手淫者,只想着自己发泄,自私到家。
斯皮尔伯格貌似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被人们叫做大师了,那么现在他也许确实进化成为了一名巨匠,因为我们观看他近期的作品时总是在电影结束前便早早就“射”了。
您的伟大如同您的身高一样,有非常高的高度。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虽然话说您是美国总统史上最善良的人,但没想到如此伟大的废除奴隶制法案是通过贿赂与收买议员,在选票数量上获胜,才得以让法案通过。
我不觉得此种做法有多肮脏,但它的胜利果实确实金辉闪闪的!!
历史对法案的评价是伟大的,当法案通过的时候,这肯定是美利坚历史性的一刻。
4年的南北战争,血流成河,无数人倒在血泊当中,即使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却也不能意味着数百万的黑人获得自由,直到法案的诞生,才换来和平与自由。
总统都是孤独的。
林肯在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在走一条别人都没有走过的路。
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尤其是民主党蠢猪们。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良知和善良,无论你投下赞成或者反对票,你都灵魂都会受到拷问。
就这样,也依旧把这块难啃的骨头给捣鼓碎了,实属不易。
想起了林肯说的话,作为一个美国总统,他应该掌握所有的权利,却连一个小小的法案都搞不定,总统权力的如此弱小,在那一刻被放大,林肯孤独且无力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是为了百万人自由和和平的渴望。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几乎是每部必看,好像一部都没有落下。
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导演来说,应该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且没有之一。
对于政治片,一直觉得是很难拍摄,因为作为普通的民众,很难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正的有意义。
对于这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解这部片子。
这部片子怎么说呢,没有详细的描写林肯的一生,就关于废除奴隶法案的通过。
林肯和各方的游说,终于通过了废除奴隶的法案。
最后就是被暗杀在剧院。
伟大的人物,总是干成了一件常人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件。
这一版的林肯身材高大,以至于格格不入。
出生贫寒,以至于显得笨拙,不知所措;在达官贵人面前,他对答如流,挥洒手腕;在常人面前,他却敏感脆弱,显得无力而疲惫。
电影还是照顾到了观众的情绪,没有让福特剧院的那一枪直接展现在荧屏之上。
林肯留给我们最后的印象,是一幅光中黑色的剪影,那一抹形象茫然而落寞,仿佛演员告别舞台。
对《林肯》本来毫无期待。
看到《林肯》夺下十二项奥斯卡提名的时候,心头汹涌的只是蔬菜脱水般的筋疲力尽。
在我眼里已经沦为“完美的平庸”的斯皮尔伯格,加上年年生着一副“我就是来拿奥斯卡”伶牙俐齿的传记片风潮,以及乘着政治选举大势而推出的美式主旋律题材。
但学院永远是慧眼识珠的——这也许是斯皮尔伯格最想拍摄出的电影,因为他终究可以随林肯之名,而以杰作之名垂以不朽。
电影甫一开始,林肯就是“半人半神”出现在眼前的——高票连任,北方领袖,解放黑奴,一个圣人总是没有意思的。
我们并不崇高,我们需要理解,需要自我代入。
观众想看到的,是可以触摸到,自己有可能做得到的神圣,符合人情的不近人情,只有这样才能被人相信——这样的评判标准和影片塑造的林肯本人同样实用主义,而正是这些看似俗滥的实用主义,决定了《林肯》的创作心理不可能不功利,但与此同时,竟然也在意料之外,以另一种模式完成了骄傲的杰作预定。
作为一部传记片,《林肯》对于林肯形象的塑造并没有采用什么突出而新颖的方式。
电影只是老实白描式的在记录林肯的生活;那些看望士兵,看望伤员的碎片叙事显得平面而无趣,甚至还不如士兵背诵出了《葛底斯堡演说》的细节令人动容。
描述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与家人的矛盾,以及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的某些绝望的刚愎自用,也都是传记片丰富立体人物的基本手法;甚至我觉得本片并不完美的关键就在于林肯本人的动机缺失。
他在本片中所有行动终究都是在为了理想,国家不再分裂的理想,人人平等的理想,他的坚持不移和纯粹依靠理想行事,一旦影片推进到动机层面的探讨上,斯皮尔伯格给出的依旧是空中楼阁。
我们会记得他为人处世的那份淡然和超脱,面对同僚的些许笨拙和犹豫,面对平常人透露出隐约的隔膜而漠然,记得他的乐观和喜欢讲故事,记得他喜欢笑,记得他认定目标就不会放松时的艺术家式严酷的浪漫主义;但这些都只是隐约存在的碎片,是人物形象可有可无的外延。
于是说到底,我依然对这位没有被塑造成圣人的圣人难以亲近。
他被尽力还原,但他依然是一个光辉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人;尽管将一个希望和自由的象征还原解构为人并没有意义,也许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丝毫没有私欲的圣人;而且对于一部电影,也是过分苛求了。
但《林肯》全片依然如同夺目珍珠,璀璨闪耀,堪称出神入化。
最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部传记片居然拍摄出了强烈的观众带入感——传记文学和传记电影的基本美学,往往是用平实和无刺点的语言模式,把读者和观众放置在旁观或者上帝视角上,手术刀式分析传主的各层细碎的横截面,来完成人物的三维立体塑造。
可是《林肯》不是这样的。
《林肯》直接抛出了主人公要完成的一个目标,然后用强烈的视听语言和道德鼓舞力量将所有观众都投入了影片环境之中,使他们开始与影片内容和人物交互起来,激发起他们亲身体验和改变既定事实的激情。
很难记起会有一部传记片,会让人时刻希望帮助主人公一把,亲手协助他完成记载在历史书上的功绩,并在达到目标的高潮随之心潮澎湃。
当观众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就带有一个“黑人必须被解放”的既定观念时,那么林肯在影片中的所有奋斗,就带上共同愿望的强烈印记,汇聚成不容置喙的集体意识形态,无数的灵魂就此合一,并带入到观影情绪中,人们在林肯的奋斗过程中看到了自己。
而弥漫在影片创作中的实用主义,也最终必然到达了电影所寄望挖掘的深刻。
我们强烈的意识到,任何一件公平而正义的伟大事业,几乎都不可能通过完全纯洁而公正的手段去完成——在辉煌灿烂的洁白背后,总会隐藏着高贵的污秽,所有伟大的事业,都要用欺骗和贿赂去完成。
但这些污秽和卑劣并不是单一的,它们虽然会被铭记,但“最终还是会被实现他们的人自我所净化”。
影片忠实并不厌其烦的记录了林肯为了共和党全部达成一致和争取民齤主党20张选票的过程中高超的政治手段,官位的贿赂,私下的游说,赤裸裸的威胁,保守秘密和白色的谎言。
清醒的观众也许会意识到,这样的实用主义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是“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宏伟的计划”,“为了最大的利益”的极齤权法齤西斯主义。
但是我们都不是绝对的道德至上主义者,斯皮尔伯格也敏感而狡黠的展现了他的妥协:林肯的手段并不肮脏,没有多余的伤害,基本都在于普通人的道德承受范围内,而更关键的,他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着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人类真正的生而平等,这样做是人权运动和时代进步的必然。
也许,这又是欧美文学传统中主人公成长的必经一步——意识到人性的复杂,世界绝非黑白两界,意识到“秘密与谎言”的存在,但同时理解,在这个焦点模糊,理想破碎的人世,依然要保存希望和光明。
《林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界沟与隔膜。
不仅仅是背景知识和历史知识的缺乏,更是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对于司法的一颗敬畏之心。
但抛开所有虚妄的外表,《林肯》就是一部出色而震撼的电影,并且还建立在影片本身是一部并不成功的传记片的基础上;这部电影如果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必然争议漫天但理所应当,受之无愧。
斯皮尔伯格终于再次拍摄出了一部杰作,一部有锋芒,有力量,心脏跳动着,鲜明的活着的电影,而并非以往看似完美,实则僵死干枯,面面俱到的平庸之作。
他还活着,这样就够了,那么这部电影叫《林肯》还是叫《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14000本林肯传记中脱颖而出的《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2012年改编成影片《林肯》: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伟人与他所从事的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清晰地勾勒出权谋大师、人权战士林肯的奋斗历程,被《时代》杂志誉为“斯皮尔伯格带给美国的一堂公民课”。
影片始于1864年惨烈的詹金斯渡口战役,战后林肯与两位黑人士兵的对话,表明双方都在杀死战俘,彻底解放黑奴的宪法第13修正案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不在宪法层面上一劳永逸地消灭奴隶制,不仅愧对黑人战士淋漓的鲜血,战争的正义性也无从谈起,内战的危险会随时降临。
林肯看上去象是条变色龙:时而认为奴隶制“对于黑人、白人与合众国来说都是一种彻底的邪恶”,时而又“和其他人一样赞成白人优越”。
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向国会重申他无意干涉奴隶制,号召人们为国家统一而战;一年后,林肯签署《奴隶解放宣言》,结束了“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独立宣言》与罪恶的奴隶制并存的尴尬历史,师出无名的内战(蓄奴州依据宪法第10修正案有脱离联邦的权力)演变为一场解放战争。
政治是刚柔相济的艺术,惯于此道的林肯,为了国家统一和废奴的目标出尔反尔、合纵连横,从来就不在乎、也没有时间去在乎什么流言蜚语。
在等待战报的紧张时刻,林肯讲了一个独立战争时期的段子:“把华盛顿的画像放在厕所水箱上非常合适,现在整个世界都知道,没有比华盛顿的眼神更能让英国人屁滚尿流的了。
”幽默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秉性、循循善诱的亲和力,奇特而妥帖地系于林肯一身。
为那些在大选中失去席位的民主党议员免除后顾之忧,成为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的关键。
林肯在1865年第2个总统任期开始后,恰好有不少工作职位空缺。
一个海事官员的职位,给了支持修正案的民主党众议员摩西•奥德尔;激烈反对《奴隶解放宣言》的众议员乔治•也门,一旦表示支持修正案,即被任命为驻丹麦大使。
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温和派和保守派,务实的林肯无所谓什么派,其派别由阶段、时机决定。
出身贫寒、嫉恶如仇的大富豪斯蒂文斯,堪称国会最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为了维护自由这座圣殿,势必解放每个奴隶、杀死每个叛逆者、烧毁叛逆者的每一座宅邸。
”林肯讲了一个关于指南针的段子,试图让史蒂文斯收敛锋芒:“指南针只能告诉我们方向,要是在途中深陷沼泽,知道方向又有什么用呢?
”响鼓不用重锤。
在议会辩论中,就宪法第13修正案的真正目的是否意味着种族平等,一向直言不讳的斯蒂文斯圆滑地表示:“它的真正目的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
”民主党议员斥其装疯卖傻,怒发冲冠的史蒂文斯,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陷阱:“你要我如何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我面前站着的这个浑身恶臭、道德沦丧、来自俄亥俄州的男士,不就是劣等人存在的证明吗?
创造他的人一定昏了头,分不清他血管中流动的究竟是冰冷的泥浆还是鲜红的热血!
即便是这个早该因背叛而被处死的人,即便他是如此一文不值、一无是处,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这就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的全部内涵。
”有人嘲笑林肯唯一的战争经验是“黑鹰之战”,那场战争唯一的流血事件是他拍死了一只蚊子。
事实证明,长袖善舞的林肯,“是美国政治熏陶出来的最有城府、最精明、最敏锐、最有远见的政治家”:1865年1月31日,宪法第13修正案获得通过,为143年后奥巴马入主白宫奠定了基础。
斯蒂文斯评价说:“第13修正案是19世纪最为伟大的举措,但却是由美国最纯洁的人用腐败、教唆、走后门的方式实现的。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围绕林肯的家庭展开。
团结民众为自由而战的一代天骄,对家庭的裂痕束手无策。
次子、三子的早逝,令林肯夫人阻止长子鲍勃参战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血气方刚的鲍勃,目睹一车伤兵的残肢被倒进大坑,痛感无法与同龄人并肩作战的耻辱。
林肯夫妇大吵了一架,21岁的鲍勃总算穿上了军装,尽管他从未真正上过战场。
内战结束之际,林肯遇刺身亡,在美国俨然成了担荷人间所有罪恶的耶稣。
斯皮尔伯格的工作,就是给这位万古流芳的圣人增添烟火气,再现那些扭转乾坤的政治细节。
(媒体用稿)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
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
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
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
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
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
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
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
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
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
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
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
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
《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
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
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
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
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
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
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
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
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
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
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
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
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
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
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
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
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
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終於看了,上了一課政治課。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的倫理思考也受到挑戰。
慶幸電影能有血有肉地描繪林肯,不致一面倒美化這位歷史上的偉大領袖。
正因如此,可讓不諳政治的觀眾認識到政治是污穢的事實,也可了解「骯髒」事情能造就歷史偉大人物。
電影文戲的張力營造成功,頗能扣人心弦。
只是,Spielberg駕馭《Lincoln》得來仍欠神采,所以,在我心目中,他仍只是匠級導演而已。
在我心目中,斯导一直都是美国导演代表级的人物,商业片好手,文艺片高分佳作也有不少,前段时间整理我自己的片单,尤其是前十的时候,我惊愕的发现一部斯导的电影都没有。
于是我又把斯导的电影拉出来再观摩一次。
林肯属于斯导拍的比较多的历史,人物,传记tag的影片,此类型还包括辛德勒的名单,太阳帝国,拯救大兵瑞恩,间谍之桥,慕尼黑等等,当然幸福终点站也能勉强挤进来,这些电影或以人物或以军事或以事件,大抵是这么几种手法在演绎。
用艺术角度来讲,斯导在这几部电影用的核心思想都是见微知著的逻辑,即在历史大的风云变幻下,找寻小的事件切入点去放大最终来表达自己隐藏的核心思想。
反映二战,选取了犹太人视角,再从犹太人视角里选取一个小的事件,一份拯救少数人的名单;太阳帝国,反映中日,选取了一个英国小孩视角,剧情不想提,懂得都懂,跟上面那部鲜明对比。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名就已经点题了,也是小人物,小事件幸福终点站,阿甘汉克斯甚至没有走出过美国机场。
总之,斯导的全部此类电影,都是用的同一主题,同一手法表达相近的思想,无一例外。
我个人觉得相当枯燥乏味,包括最高得分的辛德勒的名单也只是政治正确,观影的时候,只是觉得一般,不好也不坏。
仔细思考,我发现这样的手法真的不太适合特别大的历史事件,减小了电影难度(比如诺兰的敦刻尔克),但同时也减少了观影的体验。
没有场面,简单的人设,被限制的台词,无趣的主题。
就拿这部林肯来讲,名字很霸气,叫林肯,而不是刺杀林肯,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等,看上去似乎不是小事件,小人物了,但其实斯导还是在用老手法。
影片的topic只有一个单一简单的,就是描述1864年,南北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林肯推动废除奴隶制的投票过程。
电影名字与内容完全不符。
事件主题被导演限制的死死的,而事件进程又被历史真实限制的死死的……所以这部影片如果剪辑下,就可以简称秒懂百度之美国奴隶制是如何废除的。
所以的五星影评都提到了,这部电影只有台词可看,但实际上,无论是自由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都是对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19世纪人的台词,从先进性上来说,是不会有太多震撼的,除非说这个话的是特别牛逼的名人。
比如你让一个路人在历史电影里说,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何来震撼感,你让一个路人来讲枪杆子里出政权,也没甚感觉。
电影里林肯说话本身就不多,还有很多次都是在讲笑话,甚至连最后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投票环节林肯都没有参与,只是回了个假信,对应了用行脏的手段换取正确的决策这个主题而已。
废除奴隶制就是要投票获胜,已知获胜,你说导演还能怎么拍呢?
整个事件全部都在投票,投票就是政治,就是拉票,拉票无非就是那几个手段,利益,感情,背叛,来来去去,即要忠于历史又不能真的描写历史(真实的肮脏谁敢拍??
),这样的电影跟自己看百科有啥区别呢?
总结完林肯,我也算是发现了斯导的核心问题了,拍文艺片,总是选不对主题和事件(除了辛德勒的名单那是真的政治正确),拍商业片又不如卡梅隆这些放的开手脚,et,大白鲨,侏罗纪,也都是限制很小场景里的逻辑,小事件,小人物,唯一有点不同的可能是夺宝奇兵,少数派报告。
这么一看,仿佛在我心里,斯导得分最高的竟然是少数派报告这部汤姆大帅哥的电影,没有那么热门,但也不算冷门。
不过好在斯导的电影,无论商业还是文艺,画面感,事件推进,人物建构和设定都很稳定,除了世界末日那部大烂片以外,不会有很大的烂片,基本保障了都可以看,都能看,且应该都不会在前40分钟睡着,且不会刻意加塞一些个人的艺术爱好进去,比如爵士音乐啊,比如疯狂剪辑啊,比如疯狂多线操作,比如暗黑色调啊……可以说,斯导跟卡梅隆两大导演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管怎么在商业和文艺间横跳,都能始终记得电影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自己意淫用的。
1.中规中矩的英国废奴片《the amazing grace》可给4星,这部泛黄的复古风偏话剧型电影必须给5星。
2.《纸牌屋》有多做作《林肯》就有多动人,不是黑与白的区别,而是玛丽苏和正剧的区别,尤其是,美国人拍理想主义题材正剧。
3.老斯当年拍《断锁怒潮》,还有点用力过猛,卯起来要证明自己也能“严肃”。
如今当然大将之风,“大”段落之间不忘小幽默,亦庄亦谐。
2小时半的片,我看了4小时。
台词快到字幕跟不上的部分太多,必须反复看;笑点部分又忍不住截图,拖拖拉拉终于看到尾声时,满脸泪痕。
4.DDL和陈道明的区别就在于D君既可以大开大合演《血色将至》《因父之名》,也可以收起来不动声色一张无敌存在感的脸演国父。
所以真心不懂陈道明是哪门子演技派。
D氏版林肯当然非历史真实之林肯,乃斯氏示范国民之林肯,比肩《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国民脊梁格里高利派克君。
5.所以窃以为,斯导演俨然已弗兰克卡普拉精神传人。
6.21世纪初拍废奴片,看法庭辩论戏,顽固派怒喝,废奴乃有违天意,为上帝所不容!
麻痹150年前以上帝之名吆喝,如今还在以上帝之名吆喝,有完没完!
偏偏演员却是......李佩斯.......激进派汤米里琼斯,所有“激进”言论,却是今日世界之“理所当然”。
那句掷地有声的,shit on people!人民懂个屁啊!
这个国家的白人们就从来没有想过给黑人自由。
瞬间脑补《平常心》里,男主角对兄长怒喝,为什么你不可以爱我!
所以说啊,要21世纪的基佬观众们不代入都难!
7.国民妈妈这次又演国母。
安海瑟薇当年那尊奥斯卡实在没什么含金量。
海伦杭特莎莉菲尔德夹击下,就凭一首歌拿了奖。
8.最大的笑点是某反废奴先生法庭上慢悠悠的说,诸君可想象有一天黑人有同样政治权利?
席下窃窃私语。
黑人有选举权?
各种愤怒之声。
女人也有选举权?
绅士老爷们这下子忍无可忍了,全体起立!
怒喝!
.........
纪传体电影向来是很难拍的,无数名导栽在这个题材上过。
最明显的就是东木爷爷去年折腾的《胡佛》,原本意在给小李子顺水人情送一个影帝头衔的片子拍得不基不类。
大多数影评人(除了对小李子搅基充满违和感的腐女外)纷纷表示:这部纪传电影犯了同类电影最大的忌讳和错误:拍出了一部事无巨细蜻蜓点水毫无详略的流水账。
斯皮尔伯格导演深刻吸取了东木爷爷《胡佛》的教训,在擅长排主旋律电影的他看来,不能犯同样错误,于是切入点一定要小。
于是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就基本拍成了《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在众议院少数席位条件下帮助共和党在四周内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这种政治教学片,甚至连内战的大背景及若干战争镜头也变成毫无嚼头可有可无无甚意义的点缀。
美国有一个电视台叫C-SPAN,专门直播各种参众两院政治辩论及听证会。
Joe Wong当初有一个段子:“我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打开电视看C-SPAN,如果还是睡不着,没事儿,我可以看C-SPAN2和C-SPAN3”。
斯皮尔伯格电影《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四周内在众议院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相比C-SPAN唯一的优势在于戴尼尔戴刘易斯的逆天演技和不时出现的正统规矩的大提琴+钢琴+圆号组成的严肃正经原声。
话说回来,即便真的是要拍成《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在众议院少数席位条件下帮助共和党在四周内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那么斯皮尔伯格更显然应该去History Channel做迷你剧,而不是把大段大段的人物对白讨价还价凑成一部2个半小时的电影。
原作者为了写这1000页的小说呕心沥血,所言之事确凿无疑,准确无误地还原了历史。
但纵使人物演技再逆天;史实再分毫不差;画面再工整学院;原声再恰如其分,这毕竟是一部要上映给普通观众介绍还原那段历史的让人娱乐的电影,而非拍出来扔到国会图书馆视频资料中心/普林斯顿研究中心/斯坦福胡佛研究所供穷经皓首的老学究和PhD苦逼钻研的史料。
而且,即便从史实角度出发,百年来美国两院的议员和总统之间关于法案的讨价还价也绝非电影中描摹的那样扯扯淡,作作秀发表一下演讲就能解决的。
厚黑手段绝与天朝无异,即便总统人格魅力再无可匹敌,也毫无可能就凭自己和手下三寸不烂之舌面对上百号人精般的老油条搞定宪法修正案。
若是尊重事实,就应该去History Channel,若是想讲好故事,请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大西洋帝国》,再不行,看看同样是基于史实,帅本的《逃离德黑兰》就讲了一个很圆满的故事。
斯皮尔伯格自《战马》开始,似乎电影就变成了这样:画面、色调、演技、原声都无可挑剔而故事却索然无味。
但看电影不就是来看故事的么?
额外吐槽:Sally Field扮演的林肯妻子时年不过40岁,片中的他要说是林肯的姐姐/姑姑都毫无违和感。
此外:囧瑟夫你是来打酱油的么?
看着一堆人的胳膊和腿就开始发飙一下,然后再说几句台词就算完了么?
@Ekffar,你说的准确,就是“重塑神话或去神话化有些犹豫不定”
其实叙事核心并不是传记,而是事件,关于13修正案。人物众多,但仍是很正统的形式,斯皮并不喜欢玩太多花样。起先信息量会略大,之后就能很快入戏。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嘛。作为美国民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高潮仍激动人心。我们的隔膜在于代入感不强
严谨写实,充分的表现出来了林肯时代那种理性思辨的风采,不过这个时代实在是不适合搬上大银幕,林肯一大段一大段的独白让我难以理解,昏昏欲睡,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看进去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新年第一部电影,典型美国学院派风格的传记片,沉下心来看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PS:里面居然有囧瑟夫,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中规中距。刘易斯果然还是演什么像什么,只是感觉这角色没有让他爆发小宇宙的余地了。三星半吧
史匹堡眼中的林肯:一个因操劳而虚弱却拥有无比强大内心的理想主义者
影片前大半部分因为太历史、政治、法律专业性了,我不知大家是否真都看懂了,我感觉是影片里十句我有八句不知所云,你当观众都是历史系的呢。另外,在法案通过之前整片场景布置也基本都是室内,让影片更加枯燥。此片台词设计师硬伤,何况在没有任何交代与渲染的情况下。真的觉得好晦涩。
難看死了。辜勿論黑人在其平權運動幾乎缺席,當你只想拍白人國會辯論,但所有的白人都是如此蒼白,為甚麼支持/反對黑人平權都沒有拍出來,幾乎都是受賄的。唯一一個堅定的支持黑人權益的人,也把他簡化到只因為有個黑人老婆。林肯這主角也不突出。明明是大時代、大議題,這麼能拍得這麼難看。
斯皮尔伯格是不是老了?近来的片子从《丁丁历险记》到《战马》再到这部,四平八稳,毫无新意,这部片子学院派可能喜欢,故事也讲得好,可,就是无趣。
为了达成目标而使用些不见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相对于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给主旋律,美帝主旋律让伟人更像人而非神。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我们在100多年后仍然没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我们需要明白 “人生而平等” 这是一个法律上的主张—比起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其他最佳影片 林肯与小PI拍的最好 无论是情节 画面还是内涵 林肯主演们的表演实在无可挑剔 甚至让刘易斯三度加冕也会实至名归 作为政治历史题材影片 它很好地解释了 民主 权利 战争 平等 在政治之伞之下的含义以及运用手法
非典型性好莱坞史诗片。技术上无可指摘,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有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缺点还是在史观上:得之于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失之于更为客观公正的立场,把林肯--美国历史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作出平面化的诠释。
看丹尼尔·戴·刘易斯神演技,看一群美国佬咆哮着像菜市场一样的争论废奴制,作为中国人可能对于故事代入感不强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美国版的建国大业,美国人民这是从小没看过主旋律么?一堆好像很牛逼头子唧唧歪歪两个多小时,没一定点历史知识就别看了
听起来很光明的废奴案是贿选通过的,尽管目标听起来是高尚的(其中包含了多少北方打压南方的动机就没有说了)但林肯的手段是这么独裁,让我对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方针有了新的认识。但编剧对人物塑造得一团浆糊,说得手段感觉也不是很有力咋就成了呢,是我理解力不足吗..
全剧呈现高级cosplay效果,喜欢剧情片的本人吃不消... 解放奴隶制是一场白人的胜利, 主角的的黑奴反而没参与,真是可笑的一段历史。引用最近听到的关于殖民的评论,根本上是一段不人道的黑歷史,有少數善良理智的人士作出了正面努力。總之,本質是黑歷史,沒什麼好歌頌的,不如拍個自省的片子。
人物传记不是那么好演的,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能及格
对美国废奴法案相关历史知识要求比较多,否则很难投入剧情吧,伟大的目标常伴随着暗黑的手段,有点讽刺
记得我初中时电影杂志就说斯皮尔伯格要拍这片 当时似乎想让哈里森福特来演。。。不过戴刘易斯的演技要好得多
这种风格是我的菜,看似随意却紧凑异常,是斯皮尔伯格的正统讲法。刘易斯的表演此番非常奇特,带着洞察一切的疏离感,应该是刻意营造出的,仅仅凭借他一人就影响了影片气质。虽然也很中意杰昆,但是参照前几年选择男女主的标准,奥斯卡应该没有问题,导演会有点儿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