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未来比我想象中好多了,可能因为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个大烂片,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很饱满的一个故事,不落青春电影的俗套且镜头拍得不错,很浪漫。
把磊枫拍得都比我认识的他们漂亮很多。
戏外磊枫营业让我不适,戏内感觉好太多,非常非常好。
我看很多人在骂为什么不让他俩好好谈个恋爱,事实上我觉得他俩看起来一点也不会相爱,就是在特殊时候相互取暖的人。
所以我是带着磊枫已经不好磕成这样了我看你们能拍出个啥玩意儿的心情去看的,因此觉得相当不错。
本不该有交集的人,怀揣着各自的秘密靠近,痛苦又浪漫,太符合他俩给我的感觉了。
频繁看到“骗婚Gay”之类的字眼,有时候真的觉得这个世界变得好疯狂,一切敏感微妙的情感和情绪都能被妖魔化总结成几个粗糙又难听的词。
盛夏未来把微妙的感情拍得挺让人动容,我在想,《蓝色大门》放到现在是不是也要被骂个半死了呢?
有时候真的觉得你们是不是现在吃工业糖精吃多了所以接受不了正常人的情绪了。
况且从某个角度来说,Ming的性别真的不重要了。
哪里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感情,人的情绪,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情绪简直太敏感多变迷茫模糊了。
刚看完《盛夏未来》,回家开瓶酒跟养娃合伙人喝了几杯,突然很冲动地发了个朋友圈,“结婚十年+,不敢讲自己是不是个好妻子,某人确实值得点赞,起码在这段婚姻里,我一直可以放肆做自己。
”喝完后,墨迹一会(此处省略500字)他就陪儿子睡觉,我来到隔壁房间打开电脑,翻出几首老歌,准备写影评。
《海浪》、《记念》还有一首一直听不懂只是觉得很悲伤的法语歌《Encore Une Fois》。
很奇怪,当年单曲循环过无数次,戏精一样听到疯狂流眼泪的歌,现在竟然觉得也就马马虎虎,我很久没有想起曾经深爱过的男孩,也早已忘记当年的痛苦,就像《盛夏未来》的片尾曲《青空未来》所唱:如果你,如果我,如果回头看,会发现我们像贪玩的小孩,像未来不再来,像是没有明天的去爱;如果你,如果我,如果能重来,会不会还会依然像当初勇敢?
而我确实也曾经与当年的他,有过多年后回头望,补齐对方视角的经历。
这曾是我二十几岁时最大的愿望,只不过得到的却不是我想象中的答案,甚至对我而言,他给的说不上是美梦成真的惊喜,还是出乎意料的惊吓。
怎么讲呢,就像《盛夏光年》里,守恒多年后跑来跟正行说,你当年去公园随便找个男人的事我都知道,而且那天我就在不远处看着你跟他进了酒店,而且,我对你并不是完全没感觉,只是当年比你当时更怕,更迷茫,也更痛苦……大约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种感觉吧。
而且这一切来得太迟了,迟到我早已不想知道答案。
毕竟在我35岁还是36岁的时候,初恋突然跑来深夜告白,说当年我并非单箭头,他也一样为我流过眼泪,一样觉得委屈,一样痛到不能自已,那又有什么用呢?
那时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况且他迟来的告白里还带着我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最难堪的是,他竟然一直假装不知情。
可不就是我高中闺蜜的吐槽,这个人肯定现在过的极不好,才会从故人这里找补,忆往昔。
这都是老古董了,提它作甚?
但即使这样,对这个人,我依旧无法痛恨,甚至狠不下心去老死不相往来,毕竟这个人已经与18岁那个夏天合二为一,成为青春的一部分,我可以假装忘掉所有人和事,却无法删除掉他,因为遇见他,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才经历一切好的或者不好的,成为现在的我。
所以,我不同意《盛夏未来》是一部青春片,要看懂它,可以结合陈正道的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盛夏光年》去看:《盛夏光年》是2006 年拍的,陈正道是1981年生人,比我只大两岁,也就是说,他拍《盛夏光年》的时候也就20几岁,大学刚刚毕业没多久的样子,按照我的经验,高中开始的初恋,如果足够疯爱,失恋后的PTSD应该会持续到这个时期,甚至分分合合纠缠到20几岁左右,所以,《盛夏光年》虽然有着跟《盛夏未来》同样的青春元素,例如统考前的校园,打篮球的男孩,隐秘的青春心事,海边的少男少女,但《盛夏光年》是灰调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挥之不去的忧伤。
爱着的那个,压抑着不敢说,最后鼓足勇气表白也是委委屈屈、悲伤失望。
不爱的那个,拖泥带水,懵懂暧昧,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别人。
赌上前途,为了疗伤自甘堕落,甚至不惜随便找个路人甲滚床单,第一次求而不得的爱情,令整个人沉到谷底,到处都是没有出路的痛苦和放肆疯狂的宣泄。
等到《盛夏未来》,依旧是在最浪漫的时刻,深爱的男孩温柔地拒绝,如果我也能喜欢你该有多好。
2021年,人到中年的陈正道依旧不肯给青春一个双箭头的完美爱情,他讲的故事依旧是包着糖衣的苦药,专治各种后青春期PTSD。
只不过这一次,同样青春里求而不得的人,因为站在遥远的未来,回头去望,多了一些豁达和温情。
片中女主角陈辰一共许了三个18岁生日愿望:第一个是,希望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喜欢我们。
第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最后一个是,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
其实,哪怕是像我,只是活到人生的二分之一的位置,回头去看,初恋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未来有的是痛等着呢!
当年觉得没他会活不下的爱,回头还不照样会爱上其他人,甚至很多人,多到我们慢慢对求而不得习以为常的程度。
如同片中,陈辰跟着郑宇星第一次走进CLUB,在少女眼中那些疯狂舞动的性感女郎、纠缠的男和女、那些噪杂的音乐、酒精刺激下,歇斯底里的欲望和宣泄,这或许才是成年后的真实人生,是我们当时无比憧憬过的所谓未来。
或许正是因为站在这样的未来里,回头去望18岁那个夏天,才会有如此温柔慈悲的视角。
才会有郑宇星这样完美的男主角,跟《盛夏光年》里同样高大帅气健壮的大男孩守恒不同,这一次郑宇星不再是球场奔跑的荷尔蒙符号,他变得温暖、深情、追求梦想和爱,他不再只是作为被爱慕者存在着,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人设。
就像多年后,初恋突然反问我,“你以为当年错的只是我吗?
你又有多爱我?
你根本没有真正想了解过我,你爱上的只是想象中的那个我,甚至你只是想占有。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盛夏光年》的男主才会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帅哥形象,也会花太多篇幅去讲述情敌佳慧的故事。
而到了《盛夏未来》里,不但男主有了自己的梦想和忧伤,而且情敌MING是以符号存在的,不但自始至终未露脸,甚至连一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可不就这样,我和你的故事,哪怕是求而不得,其他人也不配拥有姓名啊。
甚至于,我只要确定我爱你就够了,至于你爱不爱我、我们有没有未来都不再重要,当下深吻那刻的心动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站在人到中年的未来,回头去看,甚至忍不住去幻想,假如一切可以重来,我还是会选择同样的路,只是这一次,我希望自己能够更诚实的面对自己,能够更勇敢,勇敢地去接受所有快乐或痛,接受我爱的人可能永远不会爱我。
当站在未来,去回望那个18岁的夏天,我开始想起他所有的好,想起那年不顾一切爱着他的自己,曾经多么的快乐。
我记得初识时那些幼稚简单的快乐,记得初吻那刻全世界只剩下的心跳声,甚至记得他凝望着她那刻自己的失落,记得看着他流泪那刻的心痛,记得他温柔地拒绝“如果我也喜欢你该有多好”……记得18岁那年夏天的整个故事,快乐的、痛苦的、疯狂的、勇敢的,那个闪闪发光的美好夏天!
我不再追问到达一个人心底需要几光年,也不再在意爱一个人有没有未来,我只记得18岁那年的夏天,我曾经疯狂爱过一个男孩。
因为在未来,我会看到山川和大海,也会穿过人海爱上更多人,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也许永远不可能成为蜘蛛侠或奥特曼,也不会拥有超能力,未来更不会有人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我会在一个平常的一天嫁给一个普通的男人,他就像当年的你一样,拥有大长腿和灿烂的笑容,不同的是,他未必知道我所有秘密,就像他并不知道你是谁,我们的18岁有过怎样的故事,但他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他应该是爱我的。
我也变得越来越诚实,哪怕回望最不堪的青春往事,也可以坦然接受所有放纵或堕落;我也越来越勇敢,可以接受所有的失去,也不会因为害怕求而不得而不敢开始,我依旧相信爱和梦想,自始至终,我只想用力去吻我爱的人就好,我要的无非是这些,一直只有这些。
想给三星半诶,但是又觉得前半部分郑宇星缠着陈辰那段,和孟克柔和小士“我叫张士豪,游泳队吉他社,天蝎座O型,我还不错啊。
”比照之下都相形见绌啦。
在club里面,陈辰仰起脸等待郑星宇亲吻而后的失落,让人想起慧嘉和余守恒逃到台北躺在床上,余守恒没有反应时候慧嘉的失落。
《盛夏未来》就好像是《盛夏光年》的大陆版本。
与其说是《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倒不如说只是《盛夏光年》的2021年版本。
《蓝色大门》里孟克柔的情感纠葛,对感情的接受、认识以及易智言导演对阳光、单车、海边等一些列体现青春元素的画面把握细腻而独到(永远是我心中青春电影的No.1),是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相比的。
《盛夏光年》本身便已有许多地方是在像《蓝色大门》致敬,更不用说《盛夏未来》与《蓝色大门》之间距离。
如果要说,或许是“泳池元素”,“阴差阳错”地吸引男主的喜欢与专注。
但这部片里面的喜剧元素还是挺多的,故事发生也总是在很光亮的太阳下,更像是电视剧的感觉。
陈辰为了气妈妈狂奔到学校牵起郑星宇的手宣誓,“这是我现任。
”总感觉这一段之前陈辰狂奔到校园的背景音乐有点过于突兀地鼓噪了,刚好有在文学理论课上说到一个不专业的评价电影的方法“一般通俗电影总是背景音乐特别多且总是鼓动人心的音乐类型。
”罗伯特·麦基《故事》里面说到,“勇于创新的作家不仅能把握时代脉搏,还有远见卓识。
”、“二十世纪初开始的那种对浪漫之情的狂热追求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蜕变为深深的颓靡,并且为爱情带来一种晦暗的怀疑态度。
”杉菜和道明寺、楚雨荨和慕容云海间因为门第而在爱情上遭受苦难的爱情剧已经不再潮流了,近来对岸电影多以类似禁忌话题为表现内容《谁先爱上他的》《亲爱的房客》《缉魂》,时代的关注点渐渐转移。
正如动画电影之为动画电影,并不是在于其能够对现实物件接近于真实的还原,而在于要像今敏《红辣椒》那样表现传统电影无法表达的形式与内容。
或许院线电影的不断翻拍或升级,也正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一些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人人关心的问题再做深一层次的探讨吧。
除了这一性别禁忌,还有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离婚”,“单亲就像单个双眼皮。
”相信华语电影会越来越好。
“希望我们喜欢的人都可以喜欢自己。
”就好像是小士对孟克柔说“如果哪一天你开始喜欢男生了,记得告诉我。
”但生活总好像是这么无奈,就好像郝蕾饰演的妈妈,总是嘴上说不喜欢心里却喜欢。
关于Ming大约是从郑星宇爸爸肯定地说,我儿子不可能会带你女儿到酒店让她吃亏这一段,才真正确定郑星宇喜欢的不是女生。
但从父子二人关系的疏离里、父亲看到儿子对女生的亲近时(两人在郑星宇房间弹吉他亲密合唱),隐隐约约觉得父亲大概也是和郑星宇一样的取向吧,所以看到儿子带女儿回家会是以为在鬼混,或者是儿子与父亲不再同有一个秘密。
(算过度猜测吧)暂时想到这些,睡醒之后再来补充。
2021/07/31-2再加一点第十点。
2021/07/31 更新一下第8、第9点,所写的这些,是个人的观感,先说一下,一开始看电影就是冲着两位主演去看的,嗑他俩的cp,但是看电影的重点也还是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故事说的好不好,所以无论他们在没在一起,或者喜欢的是什么,都不影响我对电影的评价,本来青春电影就是十有九悲,有遗憾的才是青春,更重要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勇敢的走下去。
总有人说,不要纠结MING是男的女的,不是我想要纠结啊,你直接摆个女的在上面我还纠结啥,就是没有明确才会有猜测啊,才会从各方面找线索啊,才会去论证啊,你觉得是女的就是女的啊,我觉得有其他的说法我就按自己的理解啊,你可以不赞同,我也可以不接受呀。
而且,我认为,没有明确MING的性别,才是对青春的探讨,因为很模糊,很不确定,人们往往在青春年少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所以电影才给了想象的空间呀。
本以为是狗血青春电影,结果出乎意料,28号看了点映,30号二刷,说说那些值得细看对的细节…1、妹妹唱的《拥抱》;(这个不懂的可以去搜索一下这首歌)有朋友私信我说,关于这首歌还有一点: 弹唱《拥抱》那段 一大段都是陈辰自己在唱 当唱到“晚风吻尽荷花叶”时给了zyx的镜头 他就只唱了这一句(荷花池中的荷花叶,是出自白先勇的小说《孽子》,荷花池是台湾一处出名的同志聚集地) 2、在每次提到zyx喜欢的人的时候中文字幕用的是“她”,英文字幕用的是“MING”或者“DJ”,不是“she”或者“her”;3、在cc和zyx去海南,她爸说过担心的时候,zyx的爸说他们俩不会有事,cc不会有危险的;(这一点有很多人有异议,说很多家长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做那样的事情,所以才这么说,这个的话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4、zyx打电话给MING的时候电话接起的时候是个男的接,然后MING没说话就挂了,整部电影没出现MING的声音;(有很多评论说,电话一开始有个男生接了以后,有个女声说话了,但是我看了两遍都没有,按我的理解,MING应该知道是ZYX的,所以接过来没说话,等在zyx说话,确定是zyx了就挂掉了)5、在三亚音乐节上,拍MING海报没有拍到全身,cc的表情很微妙,这时,zyx对cc说,你现在欠我一个秘密了;(有评论说,结尾的时候zyx旁边的海报是MING,我一开始也以为是,但是旁边的朋友特地跟我所了,海报上的名字不对)6、MING打碟的时候全副武装,看不出男女;7、评论了提醒我了,选座位的时候有两个男生很娇羞,没记错的话有两个女生也是;大概这些,想起来了再补充。
补充:8、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于zyx的父亲在音乐节打他的这点,一开始,在学校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zyx父亲的表现很平静,感觉是,因为知道儿子的喜欢,所以儿子跟女生出去他不担心,不会出事情,但是!
到了音乐节,可能是看到了海报,知道了MING在,儿子是来看MING的,所以很生气,才动手打了他。
PS:zyx为了见MING没有参加高考,作为父亲肯定是很生气了,猜想zyx从北京回来以后不仅被教育了,应该也跟父亲保证不再见MING之类的,而且当下cc的父母也在,老师也在,也怕zyx说了啥会让他们知道MING的身份,更没面子。
还有后面在酒店,他爸给他递水的时候他明显有些回避,不敢看他爸,可以理解是怕再被打,也可以理解为,之前答应爸爸不再见MING却没做到而不敢面对他爸。
9、这一点,之前没想写,但是看到评论有人提到了,就还是说一下吧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蓝色大门》这部电影里面桂纶镁和陈柏霖也是因为一个误会而产生交集,两个人也交换了秘密。
桂纶镁对陈柏霖说了秘密以后说了一句: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喜欢你啊,所以,zyx对cc说:我要是也能喜欢你就好了。
自己品···关于那个吻,《蓝色大门》里也有这个情节,是桂纶镁为了确定自己自己是不是喜欢女生。
在盛夏里,我更想把这个吻理解为在当下,在两人的对视中,我想吻你,不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吻你。
PS:吴磊好帅!!!!
侧颜好绝!!!
妹妹好苏!!!!
10、电影本来是七夕档的,但是突然提档了,这个也许会有很多人来跟我杠…宣发一开始都是在宣传枫磊cp,甜甜的恋爱,也许团队有考虑到电影上线以后会有很多人猜测MING的身份,那么,可能会引起反噬。
比如现在,至少我在刷微博的时候只看到了明星转发支持,没看到有关电影内容的热搜,或者枫磊好甜的热搜,即使现在是奥运期间也很不科学,电影初期要宣传营销的。
如我这么看MING身份的不在少数,继续bg宣传估计会被骂,也会引起上面的注意。
这就有点侧面反应了MING身份的不确定性。
—————————————————————真的不得不说,这些能懂的都懂,怎样看都行,都能说得过去。
还有,导演有部很出名的电影叫《盛夏光年》。
--看了很多评论说,这部片打着bg的宣传,实际上是bl,很失望,但是我觉得,也不完全是,电影的主题我更愿意相信片尾写的那样:希望我们能更诚实的面对自己,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
除却男女主,cc的父母也没有诚实的面对自己,离婚了却还在演戏,演家庭和睦美满,可cc还是知道了,故意把答题卡擦掉,希望在复读的一年里,父母能够复合,可实际上呢,以为只是母亲有男朋友了,其实双方早都已经有了新的对象。
如果大人能够坦诚,cc是不是就可以好好高考,不会遇到zyx。
还有就是,电影里cc不断强调她的父母是高中就在一起的,彼此的初恋,从校园走到婚姻,这是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一直不愿意面对父母离婚的事实。
其实无论MING是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所表达的就是,你喜欢的人不一定会喜欢你,会喜欢另一个人,那个人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样。
喜欢就只是喜欢,可能只是那个人身上有你所喜欢的某种特质,或者是让自己有某种心灵上的寄托。
但是,希望你可以诚实的面对自己。
很庆幸后面cc的妈妈在听她说完以后没有再逼她在检讨书上签名,cc最终退学在家自习参加高考,没有刻意的营造一个痛改前非好好学习考上理想大学的情节。
--看到微博上说有媒体问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隐晦的方式表现“MING“,暗指zyx爱而不得的对象是男生。
导演回答:”不要因为之前的作品就觉得盛夏也在搞基,就是青春期的探索,所以才会选择吧小男生的爱慕对象符号化,指代的是对美好事物、人物。
生活的憧憬,而非不大方便大肆宣扬“见不得光”的恋情。
看到这个怎么说呢,你可以理解其实是在打擦边球,也可以说,“MING”只是一个指代,不想去刻意的明确是什么,希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定义,所以选择模糊化,就看个人吧,毕竟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之所以一直放不下他,不是因为他欠我一个解释,而是我接受不了,我还喜欢他,而他已经不喜欢我这件事了。
”一些感受(短暂性的)未来是对光年的回忆,光年是对未来的幻想,披着不同时代下的虚幻外壳,说着相似内核下的青春往事,时代终会改变,生命终会老去,但属于我们的青春回忆依旧如此相似。
看似藕断丝连的跨时代作品,勾起了多少人的过往与记忆,影片被烙上了时代的标志,绑上了限制的枷锁,贴上了爱情的标签,却依旧填补不了我们心中的遗憾,因为他们经历的终是两段不同的人生和结局,陈辰不是慧嘉,所以她选择了接受现实和痛苦;郑宇星不是康正行,所以他始终没有说出内心中的秘密;不曾露面的MING也不是余守恒,所以关于他的性别归属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隐喻。
迷幻的电子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未来感扑面而来,笨拙的话语所拼凑出来的青春气息溢满四周,以抖音短视频作为切入点,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是与时代的接轨,也是对自我的创新性突破。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父母的压力也成为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家庭的分崩离析我们无法阻止,然而我们也渐渐活成了自己从未想过的模样,没有可以真正谈心的朋友,没有可以畅所欲言的时刻,一切不可以都成为了我们不经意间便脱口而出的谎言来伪装自我,然而真话就是父母的秘密我们都有所了解,但自己内心中的秘密却无人知晓,所以选择了以自暴自弃的方式来宣泄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
我们叛逆、我们冲动、我们逃离,执意去做那些不能做的事情,执意去爱那个不能深爱的人,这正是我们青春期最真实的模样,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很傻很天真,容易受伤也容易沦陷,但我们不后悔,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便捷的微信取代了缓慢的信件,快速的交流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但不变的是青春期的各种美好回忆,属于青春期的尴尬时刻随处可见,因为自以为是,因为无理取闹,也会班上同学此起彼伏的起哄声而脸颊泛红,跑步时的闹腾,无意间的默契,都是如此自然。
上课时偷听的歌曲如此美妙,可是现在再也找不回那种纯真的感受了,因为我们的人生没有倒带,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失去便是失去,错过便是错过。
我们讨厌狗血的青春电影却还是会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因为似曾相识,因为难以忘怀,我们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秘密,因为难以释怀。
等待已久的温暖怀抱融化了内心的坚冰,一字一句的独白揭露出深藏于心的秘密,面向大海用力呼唤那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转身便是世界的尽头。
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会打破我们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回忆与隐私,旁人无法触及,自己也无法控制,秘密可以深藏,却无法消失,期盼已久的大海变成了无比狭小的泳池,而他的秘密却再也无法说出口。
第一遍·2021.8.6 作为一部青春片来说,它算不上我心中的完美佳作,但绝对是会让我感到回味无穷的那一类影片。
影片的优点非常明显,不狗血,不做作,不拖沓,真实的生活方式,真诚的内心独白,真心的一字一句,直击人心最薄弱的地方。
它像一股悄无声息出现的清流,抚慰了观众躁动不安的内心,感动了有过相似经历的同路人,带着荧幕前的我们回忆往昔的青春岁月。
在流下眼泪和发出欢笑的同时,还不忘翻出深藏于心的秘密,在宁静的深夜独自重温,那些温暖与绝望的时刻,有的早已淡忘,有的依然想念,不变的只有那份对爱与被爱的强烈渴望。
也许三年的时间并不足以改变现在的一切,未来的生活可能会更好,也可能会更坏,但这都是关于未来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面对所有的好与坏。
如果自己喜欢的人也能喜欢自己该有多好,那是关于盛夏的留恋,也是关于未来的幻想。
第二遍·2021.9.2 重温,3→5。
时隔不到一个月再次观看,这次是一个人,不再拘束于旁人的感受,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再次感受这段跌宕起伏的“盛夏未来”。
第一次观看错过了开头的十五分钟,感受尚浅,这一次却意外的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缩影,感受深刻。
从陈辰口中听到的歌声如此甜美、清纯,另一个版本的《拥抱》,是另一种感受下所散发的记忆。
郑宇星什么都不怕,只怕别人说他幼稚,两人的争吵是无力的宣泄,对着夜空许下愿望,所有的念想和回忆都被定格在了过去。
记得亲吻时的场景,女孩睁着眼希望铭记此刻,男孩闭着眼希望享受此刻,父亲的巴掌扇灭了他一直坚持的幻想,吐出了那些无法言喻的灰色现实,隐忍不发不代表消失不见,那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留恋与渴望。
《盛夏光年》里没流出的泪水,在这里流了个痛快,《盛夏光年》里没理清的情感,在这里被一刀切了个干净。
第三遍·2021.10.30 三刷,没有更深层次的体验,更多的只是感受,如果记忆能够存档,那我愿将青春的回忆全都留在此刻。
当收音机里温柔的五月天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老去,手机里迷幻的电子音乐充斥在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陪在身边的人却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书信和日记被遗忘在了记忆的角落,微信和电话里的黑名单限制了我们找寻的步伐,时光在流逝,盛夏在交替,十五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终究跨不过光年的距离,一眼万年的心动能有多长久,那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忘却。
如果不出意外这将会是我最后一次看这部电影,与观影体验和影片质量毫无关联,完全是私人性的固执选择,因为不愿再回忆那痛苦的过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所以我选择将其尘封在此刻的文字当中,余下的感受也将停留在这一天、这一分、这一秒,就像被冰封的残骸,寂静无声,但依旧存在。
打算趁上头一把子写完,纯主观感受,剧透警告⚠️很好看很喜欢。
就像我一边看一边喝的苦瓜柠檬茶。
中青年演员演技绝大部分时间都很有信服力,情节推动自然,对话也很少让人跳戏,配乐也很好听,始终都能让我代入并相信影片当下发生的每个情境,前后有多次呼应说明编剧导演有在注重伏笔注重细节,作为观众感受到了审美和智商都有被好好尊重……或许这些本应该只是基础,是影视创作的标准,但在很多国产电影特别是国产青春片的对比下(没有内涵同期片子的意思),不得不说已经让我——本来对影片没有任何期待的我感到惊喜意外和感动了。
「脱下长日的假面」「奔向梦幻的疆界」我很喜欢的一个对话是,在那个郑宇星和陈辰彼此伤害又被外界伤害得支离破碎的生日夜,陈辰握着郑宇星的手许愿说希望我(们)能诚实面对自己,能更勇敢一点。
真诚、勇敢、温柔刚好是我在2020年跨年时许下的对自己的愿望,拜托彼时去东北旅游的好友帮我写在了雪地上,我对自己的期许浪漫地留给漫天的雪来见证。
其实人无时无刻不在表演着的。
有人在的时候演给别人看,伪装有时才能让自己更安全,一些善意的谎言才能暂时拦下撕破脸皮时的难看;没人在的时候就演给自己看,自欺欺人但至少能让美梦晚一点破灭,表面的尊严和心底的卑微才可以得兼。
所以陈辰假装没看见父母已然破裂的爱情,一头扎进水里,或许想洗去记忆,或许想把眼泪融进水里,或许想抹掉自己。
(如果她是爱情的结晶,那爱情不在的时候她该身处何地?
)所以郑宇星假装Ming爱着自己,从一切细枝末节里寻找爱的痕迹。
可能是看都没看他的抖音,也可能是每个都看了但是因为在意所以才不点赞,对他来说只能是那个选项。
多么轻松的选择,也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陈辰的父母为了陈辰假装还爱着,却疏忽了看着花一步步凋谢最多只会惋惜,一直捧在手上的珍重玻璃雪球突然掉落在地的那一霎那可能会把人击碎,伤人又伤己。
郑宇星父亲干脆假装儿子不存在,或许已经管过了但是不行所以算了,放任不管就不用在意也不会伤心。
谎言或许苦涩,但真相让人难堪——我是真的需要这个家在,我是真的需要你的爱,我们是真的想做你的好爸妈,为什么儿子你就不能“正常”?
陈辰和郑宇星一起假装,彼此利用,一个想得到父母关注,一个想引起单恋对象吃醋,左不过是为了一个爱字。
求求你们了,继续相爱好不好?
求求你了。
爱爱我好不好?
太卑微了太卑微了,所以怎么能诚实呢?
相当于把自己的心掏出来开诚布公,把自己的软肋摆出来,任人拿捏,任人随意处置,怎么能放心呢?
怎么能不害怕呢?
所以才需要更勇敢一点。
害怕的话,就告诉自己勇敢一点吧。
陈辰说——刚刚伤你的话都是气话。
(你很好,你应该被爱)其实我从高二就开始暗恋你了。
(我喜欢你,就算你喜欢着别人也没关系)郑宇星说——现在轮到你欠我一个秘密了。
(我不怕在你面前诚实做自己,因为我知道你不会伤害我)诚实可能会遍体鳞伤吧,但因为是你,我可以试着勇敢一点。
而为了面对自己,我也想试着勇敢一点。
多温柔啊。
就像影片里的那支歌,你唱我才弹,一起「脱下长日的假面」,才能「奔向梦幻的疆界」。
「妈妈」「爸爸」除了两个青年演员的角色,我最喜欢的就是陈辰妈妈来。
可能是平权思想的根深蒂固,我还是能敏锐捕捉到编剧导演想就家庭妇女这个角度进行讨论的尝试(如果有的话,我相信是有的)。
陈辰扎水里,爸爸质问妈妈“你怎么带的孩子?
”;陈辰早恋,爸爸又说“你怎么带的孩子?
”陈辰离家出走,还是“你怎么带的孩子?
”,把自己从失误里摘得一干二净,责任统统推给母亲,仿佛带孩子天生从头到尾这一辈子每个辈子就该是女人的责任,好不理直气壮。
女人也早已内化了,觉得委屈却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对,妈妈质问陈辰我搬来是为了谁,不是为了照顾你吗?
我没有我自己的生活吗?
有个镜头切了母亲在家里做饭熬汤,接着转到另一个房间里叠衣服,空落落的房子,空落落的生活。
从小围着孩子转到大,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所以才会对孩子强势。
明明已经离婚,却因为顾虑孩子发现了会伤心,试着拒绝自己的感情。
付出了这么多,看着孩子却不乐意亲近自己,因为强势,而更乐于亲近一直缺失的父亲,因为缺失某种程度上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自由,所以连手机密码也设爸爸的生日,她该有多委屈。
可妈妈总是心甘情愿。
郑宇星的家庭更。
没有妈妈,爸爸本应该补上这个缺口,不说给足两份爱,至少也要保证一份父爱吧。
可是郑宇星来自家庭的爱连一份都没有,从头到尾他爸爸只出现了三次,一次冷冰冰地看着他和陈辰,一次向老师和陈辰父母保证儿子绝不会对陈辰怎么样,一次在电音节一拳把郑宇星左耳打到失聪,这样看下来在儿子面前出现的只有两次,象征着冷漠和暴力的两次。
父亲角色的爱、关注和引导在他生命中缺失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所以郑宇星才会那么孤独啊,他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只有Siri可以说说话,他把音乐开到震天响,因为没有人会管他,他喜欢热闹他说club吵不是很好吗。
所以他才会那么需要爱和关注啊,他总是直播,也很在意自己的关注度点击量,他追着陈辰问你这么大的学校为什么偏偏是我你是不是暗恋我,耍无赖的语气下是小心翼翼的希冀有人爱着他,他一遍一遍地飞北京,被Ming拉黑了被一次次挂电话还是要逼自己相信他也爱着他。
郑宇星爱上的他比他大了八岁。
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很有可能是先天遗传的。
我也听说过但我却始终认为性向是在后天的影响下慢慢流动着固定的。
而在这里,很难说郑宇星爸爸或者说父爱的缺失不是那个最大的后天影响。
另一个朋友说如果郑宇星喜欢的是女孩子整个故事都会变得狗血了。
细想确实。
没有父母的压力,外界的压力,舆论的压力,传统道德的压力,这场不顾一切的“私奔”好像就变成一场幼稚肤浅的追爱之旅了。
不是说BL(Boy’s Love)比BG(Boy and Girl)高级的意思,只是在现今人人认可并已经习以为常的BG的幸福面前,将视线放在BL、GL和所有少数群体面临巨大压力而产生的痛苦好像意义会更沉重一点。
「苦瓜柠檬茶」这样看下来发现,整部电影是在为少数弱势群体发声的——高考制度下的学生、家庭关系中的女性和孩子、社会上的同性之爱。
《盛夏未来》给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诚实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样子,你就是你。
勇敢地表达自己,不用害怕。
我也不知道这样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毕竟伤害不会轻易停止,也不容易化解,但我想这是一部电影能做到的最温柔的安慰。
不是你的错。
诚实接受你就是你,勇敢表达自己吧。
吧因为不管你是谁,你都值得爱。
看电影的时候喝了一杯苦瓜柠檬茶,现在凌晨五点了,喝了茶导致我一直从两三点打到了现在,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影和茶一样让我上头。
《盛夏未来》给我的感觉也像苦瓜柠檬一样,苦苦的酸酸的涩涩的,就是我想象中的青春和夏天的味道。
电影里说只要你喜欢的人喜欢你,现在就是未来。
而我要说即使不喜欢,你的爱在现在,爱你的只是未来。
小红花的照片,缉魂的换脑,秘密访客的形婚……我一次次告诉自己不能接受这种示好,它们实在太廉价。
但这一次,中英文字幕的对照成为这个时代最尽力的讽刺。
它指出,消解了我们存在的,是中文语境。
明的神秘与不可触碰,在片中是郑宇星的伤痛,在片外则指向这个不可见不可说的题材,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追逐。
对数字媒介的反思是多元的。
从微信聊天,手机通讯到短视频,它们成为密不透风的墙,将人监禁。
学校没收手机要求不转评,则说明官方对于舆论的恐惧,也是操纵。
“电话也不接,微信也不回”则展现了网络空间对人际距离的拉远,它可以被多么轻易地完全隔断。
最终依然只能依靠地理空间的漫溯拉近距离。
密不可分的唇无所谓爱情,却始终是心的紧靠。
我终于在电影中听到那句话,由一个孩子说出的“你真的想听真话嘛”。
在这个文化的语境中,孩子天然地丧失指责父母的立场,甚至经历漫长的教育与规训后,很多人完全没有埋怨和指责父母的能力。
因为被要求过,因为被伤害过,所以更懂得哪些话更伤人,而不说,不代表不知道,不代表父母就是全然正确的,不代表伤害没有造成,不代表受到的伤害需要的发泄都是“不懂事”“没有考虑过我们”。
即便不考虑以上一切,吴磊张子枫的状态也实在太好太对,在一众青春片中无限接近最理想的高中生,自然,阳光,伤但不悲,有自己的那份幼稚。
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和片中二人一样,做出了最伟大的决定,去坚持自己,坚持正确,去接受处分。
去等待未来的盛夏。
(不谈其他,比少年的你更好的一点可能是,周冬雨最终认罪,依然是顺从了体制,而本片中两人虽然接受了处分,但已然完成对体制的反叛。
)(看到各种关于郑宇星是不是同的争论很难受。
这部电影作为青春片最好的一点恰恰在于,它没有描绘任何一种被定义和狭隘化的爱情,而是描绘了失去、得不到这样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情感。
事实就是,但凡有任何一个证据可以直接证明MING的性别是男,本片就一定不会过审。
所以这场讨论注定无疾而终,双方各执一词。
而无论MING的性别是男是女,本片动人的部分依然是成立的。
因为电影最终将核心情感从恋爱,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失去,得不到,难道不是这种情感才能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吗?
无所谓爱的是谁,是男是女是人是妖是纸片里的画是天边的光和云彩,无所谓是什么BLBGGL是哪种被分类的“爱情”,我爱的人不爱我,这难道不是能让所有人共情的东西吗?
难道他们就只能从简单的磕CP、从“恋爱”两个字中获取快感吗?
甚至换换性别一切都不成立……)
电影在一段以动感的波浪为背景的展示名单的开头就已经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讲述“新时期”的电影,它针对于新生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这就已经在说明了其与以往青春的不同,它摒弃了传统媒介,大量地使用新媒介如抖音、微信。
紧接着影片以抖音形式展现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抖音界面开头剧情也是随着网络新媒介而推进:陈辰在妈妈的电脑上发现了其与“海南水果王”的聊天记录,进而作出了放弃高考以延续父母感情的决定;
水果王陈辰妈妈用爸爸的生日打开了陈辰的手机,表现了陈辰对爸爸和这个家庭的爱;郑宇星通过与陈辰发“官宣”的抖音来让Ming看到以达到郑宇星的目的;
抖音“官宣”陈辰妈妈拉黑海南水果王后海南水果王招上门来,恰好与前来的郑宇星碰见,陈辰目睹妈妈与水果王的互动后产生了怀疑;
妈妈拉黑水果王郑宇星独自在家与人工智能产品Siri对话更是揭露了他乐观外表下的内心空虚……
郑宇星独自在家与Siri倾诉这些新媒介发挥了在过去的青春片中无法发挥的作用,更是辅助导演更好地呈现更加立体的人物。
并且,影片中人物的种种设定也说明了离开了这些新媒介将无法展开故事:郑宇星靠在网络上发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灵魂,进而才能认识远在其他地方的Ming。
陈辰正是通过抖音上所呈现的郑宇星而对他产生了暗涌的情愫……
陈辰偷看郑宇星抖音这些媒介也帮助影片揭示了影片其中的一个母题:在当今网络流量时代下,人们得以以一种新的形式去面对感情;但网络也会隐藏人们现实中的另一面,人们会利用新媒介使自己变得神秘、有些难以捉摸,还会制造出虚假的情感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介的使用还帮助影片构建了一个近几年华语电影所没有的神秘的人物:Ming。
Ming的身份在电影刚上映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量观众对于Ming的性别展开了大量的讨论。
Ming在影片中仅在郑宇星的口中与和郑宇星在网络上的互动出现,虽然在电影中文字幕所显示的是“他”,但在英文字幕上显示的却始终是“Ming”,没有出现性别。
郑宇星打Ming电话未果导演借这个人物制造了一种暗藏的悬疑感:若Ming的性别不是女,那么影片将进入更深的关于身份认同的主题,将比大多所看到的那样要深刻。
导演陈正道巧妙地利用了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达到了一个显然比传统同性电影更好的效果。
“戴着镣铐跳舞”。
一闪而过的细节 是青春爱情电影,但显然不是关于男女主之间相互的爱情。
我们来将电影线捋清楚:陈辰一直关注着郑宇星的抖音,暗恋着他,但没有想过认识,就只有小女孩的那种爱慕。
但是在高考前陈辰发现了妈妈的秘密,于是她决定考砸高考重读以换取父母多一年的相处,在父母的疑问下她欺骗父母说自己失恋了。
郑宇星猜到陈辰撒谎原因班主任在班上的警告让郑宇星很疑惑,于是找陈辰确认原因,知道了陈辰利用他当借口后,郑宇星将计就计,也利用陈辰来使Ming吃醋,在陈辰妈妈的要求下继续陪陈辰演戏。
两代人故事之后的就是以此为基础而进行。
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两个失意人的报团取暖。
陈辰与郑宇星都经历了感情上的打击,陈辰的来自于父母爱情的破碎,郑宇星的来自于自己的感情破碎。
班主任的劝诫在与陈辰的交往中,郑宇星的心中始终装着的都是Ming,带陈辰去夜店是为了气Ming,带陈辰去音乐节是为了看Ming。
Ming这个人物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但却是电影进展的原动力。
在夜店的那一场戏中,陈辰显得很不自然,面对对自己而言陌生的环境,相对于郑宇星喜欢在嘈杂的环境中忘记烦恼,她感到十分不适应。
这也侧面表现出两个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彼此的经历使得他们相互吸引。
陈辰不适应夜店环境在陈辰的索吻下,郑宇星本能地往后退,背后的含义可想而知。
在陈辰走后郑宇星又向Ming打电话,被挂断电话后郑宇星的哭泣更是证明郑宇星这个人物始终放不下的是Ming。
陈辰索吻,郑宇星本能后退陈辰发现真相后找郑宇星,两人坐在地上喝酒谈心的一幕更是表现了两个人感情的本质:两个失意人的的相互慰藉。
结合郑宇星的性格,那么就可以推断出二人之前的交往至少从郑宇星这一方来说,只是朋友。
郑宇星陈辰相互倾诉郑宇星内心的空虚使得他将自己的感情给予陈辰:与陈辰在家弹唱《拥抱》、为陈辰制作了全世界独属于她一个的歌、与陈辰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
电影中的感情一直是失衡。
她喜欢他,而他却一直喜欢他。
影片中的两组人物形成对照:陈辰的父母、水果王和陈辰、郑宇星、Ming。
两代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相承的。
在年轻时都为轰轰烈烈,即使受到上一辈的阻挠,也会去追寻。
陈辰目睹父母已有各自家庭但感情并不总是圆满的,我们都需要去接受:陈辰的父母是彼此的初恋,之后虽然结婚了,但是随着感情的冲淡终究走向瓦解,然后重新寻找各自的感情(爸爸与电影中出现的女人、妈妈与水果王)。
陈辰对郑宇星的感情终究没有结果,而郑宇星也最终放下了他的初恋。
音乐节上但是,年轻的陈辰与郑宇星有试错的机会,在音乐节上,郑宇星吻了陈辰后却说“如果我也能喜欢你就好了”,不合适的人终究不会迎来好的结果。
感情在到来时的轰轰烈烈之后,不一定就都能够长久,唯有放下,留下曾经的美好时光。
感谢陈正道导演,创造了内地华语电影中少见的奇观,影片以其精妙的调度,创造了这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
那一幕烟花之下,尽是破碎的现实。
烟花之下,尽是破碎的现实。
电影巧妙地与小说《撒野》产生联系,不仅仅 只是陈辰说的那句“我们都要更勇敢”,还有“感情的双向奔赴才能走到最后”,正好对照了郑宇星望着台上模糊的初恋说出的那就“如果在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够喜欢我们,那该有多好”。
“如果在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够喜欢我们,那该有多好”。
内地往往拍不好青春电影,原因无他,内地少年人的青春里,枯燥焦虑,青春电影里的爱,晦涩,在内地人的校园记忆里罕见。
如果把盛夏未来定义为青春电影,那么这个预想不会让你的观影体验有多美妙,你总能从自己曾经的少年时代时挑出这部电影有多么的超出现实,多么的不合常理,会从片头担忧到片尾,男女主为什么不学习,中国学生骨血里流着的高考压力会让观众不自觉地开始坐立不安。
那么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看似简单的青春自赎之路。
青春电影常割裂人的幼体与成年体,而真实的青春期是混沌过渡期,幼体的脆弱——成年人的坚硬,陈正道在这部电影的野心不在拍少年少女那些不切现实的爱和理想,不在勇敢地接受,而是欢迎进入十八岁的成年世界,从逃避到接受成年人的规则,而感受到这一点,方能解答后面许多令人疑惑的剧情。
电影有两条线,女主陈辰和男主郑宇星,这两条线相对独立,其实没有互为补充,而是一前一后的平行线,由郑宇星带领,两人共同融入成人世界。
女主这条线相对简单,单就剧情而言没有太多可言说的地方,但子枫妹妹的表演,确实给了我非常美好的体验,一只娇小聪慧的小黄雀,天真漂亮,有着人类幼体一切讨人喜欢的东西,被庇护得极好的女孩子,精神体亦是幼稚任性的,你很难不喜欢她。
之前说盛夏未来是台湾青春电影在内地审查制度下的妥协和不完全妥协,如果它是部湾湾电影,电影本身会更大胆,观景体验会更舒服流畅,但它是部内地电影的时候,那么捞水面下的东西变更有趣了。
如果说陈辰是水面上的青春明丽,友好地过渡到成年期,那么郑宇星则是水面下的暗流,黑暗漩涡里艰难成长为成年体。
郑宇星很孤独,这种孤独是幼体过早踏入成年世界的孤独,俗套的理解是缺爱的小孩儿寻找爱,靠近人类,而深层的理解则是,幼体对成年体的崇拜,与被抛弃。
有个纠结郑宇星的点是他的性向,一是陈正道的习惯,二是电影里或多或少有相关的蛛丝马迹,字幕里的她不能说明什么,读作他倒更好解释剧情。
与其将之解读恋母,读作她想作他,倒更适合解读为郑宇星与他父亲的关系,与人讨论MING的含义,因为陈正道说MING是个符号,但刚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我,一时间想不到它代表什么,只有将MING理解为他,才能解释郑宇星父亲对他的态度,才能解释接吻后他说如果我也有喜欢你就好了,而细想,MING年龄大,事业有成,带郑宇星进入电音世界,对郑宇星的冷漠,与郑宇星父亲对他的态度几乎完全重合,而片尾的失聪呕吐,也恰好体现了幼体进入成年体后出现的失重不适应。
其实更能体现从幼进入成年的,是两次电音节,刚成年的陈辰进入舞池后,见到的性感舞者,拥吻的情侣,放浪形骸的成年人,隐晦的性过后的成人感太强烈了,而这两次都由郑宇星带领陈辰进入,如果这片不放在内地背景,床戏都有可能。
片尾的陈辰如一只轻盈蝴蝶,良好的适应了新的家庭,接受新世界的规则,她仰望着她的领路者,巨幅下绚丽的郑宇星,接受不爱,接受爱,都不能否认爱本身的存在。
盛夏未来是破蛹之途,幼体受到的庇佑被剥开,痛苦方能成年。
改一星,我是**,我真是**,别跟我说什么BL是升华。
这就相当于一个游戏前期各种宣传是bg向并且是HE,结果游戏出来发现是BL向还是BE,还是游戏角色互相喜欢,我这个女性玩家就是个旁观者。。
我是看BG来的,不是看同性骗异性来的,咋了,宣传同妻吗??
草,下面是我的憨憨言论,搞得我像在洗地。
二星给我的磊枫,给一个主题立意。
消费欺诈爬。
解释双性恋也可以,但是!!
你买了一个乙女游戏,结果里面是俩个男孩子和买了俩个男孩子的游戏,结果里面是男女?
我现在是真的不信MING是什么美好未来,看了海报说欠一个秘密那MIMG不就是男的吗!!!
我靠洗什么—————————————————https://search.bilibili.com/all?keyword=%E7%9B%9B%E5%A4%8F%E6%9C%AA%E6%9D%A5%20%E9%A6%96%E6%98%A0%E7%A4%BC&from_source=web_search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U4y1H7RG?from=search&seid=7496650513585080141链接如果点不开的话,你去B站直接搜索盛夏未来首映礼一个豆瓣网友发给我了,建议点第二个链接。
既然导演都澄清了,没必要拿什么“隐秘的LGBT”来说吧,而且如果是,这也不是加分点,这部电影宣传的是BG爱情,明明是扣分点。
但是大部分人确实是想歪了,没有那个意思好吧。
我还没看,但是看了解读应该是“向往的未来和生活”或者其他的,别老往LGBT上想。
这就像你看到一个黑桃你就能想到别的东西一样。
我不讨厌LGBT,我甚至本人是双性恋,但我实在反感看什么都是LGBT的人。
————————看时—————————听说结尾是BE,差不多应该是,就是海边那段突兀了。
实话实说,这部电影还是挺真实的,同学背景起哄的确真实,挺好看的。
————————看好了———————一. 解释部分(这电影没有私货)1.关于《拥抱》这首歌,是女主喜欢听得,不是男主,男主也是因为女主喜欢听得才给他做特殊的DJ,不是男主好吗?
也并不能证明MING是男女。
2.字幕用的她。
3.导演说过了MING是什么意思。
和GAY无关。
4.他爸说肯定不会发生什么。
是因为他爸知道他在外面有个特别喜欢的女生。
给男主一巴掌是因为男主骗女主,他爸知道他不喜欢女主才会这样的。
5.不亲嘴就是不喜欢。
6.李叔觉得他不会带女朋友正常人脑回路不都是——因为男主太爱MING,所以才觉得这不是他女朋友。
你们想到MING是男的?
7.还有演员表上,MING是张颖,女孩子。
8.关于一个现在你欠我一个秘密和那个我哥叫我练习等在电脑上映重看或者二刷,确实没注意到这个细节因为全在注意MING,听力不好没听清以为是女主说的,然后想了下当时的环境确实不应该是女主说的,以及抖音上没有那个视频。
然后没看过的,别受干扰。
你没看过的,按正常思路去想,一个男的不亲一个女的,不是不喜欢吗?
他爸说不可能发生关系,不是知道他有喜欢的人吗?
男主亲戚惊讶交女朋友,不是知道他喜欢MING吗?
而且女主是自己说的“那就五月天的《拥抱》吧”,女主说的,并不能代表男主什么,男主也是因为女主喜欢才做的DJ音乐。
所以个人认为这点联想真没有意思。
还有,多种解读个人不是特别接受的,但我不会去别人下面喷,我只会去那些尬黑且观点不正确的去说。
为什么不接受?
因为这部电影片方宣传BG,卖的磊枫CP,抖音上也是剪辑BG,加上导演也是说不是,我也说过了电影看上去也不是。
有的人说自己没看过电影,跟我说可以有多种解读?
你明明没看过,我看过了觉得不是BL,你没看过的来跟我发表意见?
(别代入谢谢,我说的是没看过的)多种解读片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果真的是我可能改差评了,是因为我听说是BL,特别去注意了MING,才知道并没有,特意看过了才知道没有,如果我有没提到的细节,你跟我说有可能是BL的可以探讨。
但你没必要跟我说我文章里有说过的好吗?
这样真的很烦。
为什么要说BL呢,你这就像BL里说BG,导演也说了不要什么都想到GAY。
如果是BL就是消费欺诈好不好?
如果一个剧打着BL的旗号一直宣传俩个男的然后最后男主还是喜欢女主,那我觉得我会生气,因为本来我喜欢的就是这俩个男主,后面加个女主有意思吗。
当然也可以解释MING是向往着美好的未来,MIMG不代表任何性别,可以代表男主作为DJ的梦想。
也可以代表没有性别把,只是一个美好的向往而已 (我记得导演好像也是这么解释的?
)二. 评价部分(以及吐槽有的人尬黑)这部片子他值得合格或者更高,至少他不狗血,至少他的青春比较真实,我经历过部分,我有过那样的决心,所以我才能懂。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虽然没有那么大胆,但是完全能懂。
可还有人说这个片是年度最烂,我搞不懂,虽然不是特别好,合格至少有吧?
你把其他爱情放哪了?
《你的婚礼》等爱情电影呢?
比其他爱情电影,这剧狗血吗?
反正里面的后面我虽然没经历过,但我做过类似大胆的决定,我和女主差不多,也是下了决心做的,虽然最后他也不喜欢我。
但是也能用剧里一句话证明——我们都要面对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的事实。
不过片子有些巧合的确太巧合了,我给不了这个五星。
有个巧合是突然看见爸妈。
有点受不了,四颗星是可以的,演技不错,然后剧情过得去,细节(比如起哄班级上)也可以,包括家庭的矛盾和我家差不多,所以我感觉特真实,6.5以上8分以下我都可以接受。
还有伏笔就是前面女主海边去找他我前面觉得突兀,后面才知道原来女主是喜欢男主真的暗恋好几年这个是真的细啊,我还说怎么那么突兀呢,原来伏笔吗。
有些套路猜到了,但是也不伤大雅,总不可能没有套路猜不到,那是悬疑片还是校园言情呢?
唉,这种片至少合格,说年度最烂的……尬啊。
不是说不能吐槽,但不至于最烂。
——————以下情绪激动———————(吐槽说年度最烂的)刚刚看了,那个年度最烂的是尬黑,尬死我了。
说什么第二次亲嘴会爸妈出来拦,那剧情不就老套了?
虽然我觉得男主亲了的确是渣,但是这不能说是打差评的理由吧?
还有个理由是没看到美女?
我敲笑死我了,这也能是理由?
说什么女主就上头,女主暗恋男主高二开始,你说女主上头?
搞笑,这片子拍的已经算很写实了,尬黑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翘班去看两个小屁孩翘课去看音乐节呢
对不起,ming是男是女怎么了吗?zyx是gay对剧情有影响吗?不都是“我爱你,但你不爱我”的故事吗?“你好好拍少男少女的青春爱情电影那么难吗”妈的,看到这句血压飙升,青春爱情电影就一定要是异性恋叙事吗?青春就一定不会遇到性少数群体吗?性少数一定要在“正常”的青春爱情电影里面隐形吗?“给BL打掩护”?他妈的这就BL了?这就爆炸了?这还是🌈 片?只是觉得各位在扣帽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还回归到一个个体的小视角...别一上来就骗婚,渣男,显得自己很脑残。
如果男主角是正常的性取向,那对女主角的做法就是个渣男,但他是基佬,所以对女主角那样做,反而还算有底线,当成女闺蜜那种。但也只是相对而言了。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每个人能否面对真实的自我。
无聊….看到一半不想看了 不知道到底要搞什么 所以说搞bl为什么要骗别个女孩、、、 同情男人倒霉一辈子、、
陈正道真如脱胎换骨一般,一扫《秘密访客》的滞重、猎奇乃至剥削,亦不再追求“大师”系列机械的反转,意外捧出这部轻盈到几欲飞升的《盛夏未来》。它聚焦的不是一个逃无可逃的青春泥沼,而是含苞待放和无可奈何,从俏皮到残酷的语调切换极其自然,最后用明亮的泪痕与难以言说的爱恋,在大人世界里拖出长长的阴影。可惜MING只能隐藏在“她”——这个确凿的第三人称代词——后面,隐藏在一个抽象的广告牌、一个模糊了特征的大远景后面;《小红花》起码有一个镜头作为揭示,《未来》只能让ta成为不能显影的麦格芬。“诚实地面对”是对自己的希冀,“勇敢一点”却是朝向某个庞然大物喊话。我们离那个可以大声说话的“未来”,真的有“光年”那么遥远吗?
爱情不爱情的没看出来,男主是个渣男妥妥的,擦边球啥的也不想再听了,是不是都拉低了整部电影level,青春bg就青春bg,也不是不看bl,但这里,没必要这么纠结。本来想看磊枫,看了个寂寞,花絮比电影好一万倍,真人yyds。
吴磊和张子枫的校园戏份无限趋近完美,少年感与CP感之外,学校各处的暧昧细节与同学恰到好处的起哄都是华语青春片鲜见的“真实”。可惜后半部深入成长主题后,剧作就肉眼可见地套路了起来,而且,陈正道怕不是有个深柜KPI!?
3.6星。一点不沉重的有关“直女爱上基”的青春片。1.同性线几乎隐晦到需要用放大镜配合说明书,但电影里的多处台词加上《拥抱》加上死活不露面的“女二”,再结合到导演过往的作品题材,基本敲定。2.张子枫周冬雨谭松韵可以组一个“清新小妞演技联盟”。3.吴磊就是中国版的荷兰弟,特写镜头让影厅女观众呼吸急促双脚拍地嘤来嘤去。4.成年人离婚的两个最佳时刻:没怀孕前&孩子高考后。5.如果你青春期里遇到一个又甜又帅又贴心的男孩,不要怀疑,他是属于另一个男孩的。6.我要是投资方就把吴磊刘昊然塞给陈正道拍一部双男主青春片,至少能卖15亿,搞不好导演会感动到导演费打折。7.吴磊演出了角色甜暖和敏感脆弱的部分,不过吴磊读台词的嘴型总是给人一种有点放不开的感觉。8.人类可能要花一辈子接受我们喜欢的人不喜欢我们的现实。
没有了校园霸凌、三角恋、堕胎等传统青春片元素,倒是玩了一场幼稚的暧昧游戏,犹如隔靴搔痒,教人不得痛快。感觉从一开始这片子其实就崩了,剧情走向像是在不断地在为两位主角擦屁股,如果幼稚的行为可以代表情窦初开的懵懂,怕是这种感同身受来得实数廉价。确实,接受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这件事挺难的,但要是放在这种语境里,似乎是吃了青春片的红利,小聪明不能代表人生的大彻大悟。
鼓勵星+1。总体观感是一部不錯的商業片,但也因此拍得不够纯粹。想说的东西倒是純粹(但不一定真實)的:在這個年紀生活裡的主題是高考、喜歡的人、家、一些夢想,夾在光怪陸離且刺激的自由與純真之間,渴望真誠與勇氣。在努力去除電影一些媚態的噪音后也有感受到觸動:那时我们因为喜欢的人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见到了新的画面,也分不清熱愛的一首歌、追逐的一個夢想,到底是因为ta喜歡,還是自己本來就喜歡;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一個方向前行,续写了自己的故事。但我最感慨的痛苦反倒與電影本身關係不大,主要來源於我們的觀影經歷:那種愛著一個人卻不可说的感受,是的,就连这部電影在荧幕上播放时也必須隱晦地藏起男孩愛的人。这才真正令我悲伤。
很清新明亮的盛夏味,学生们抢答最重要的事是“高考/努力学习”那段推镜,曲老师复杂的眼神相当意味深长地流露出仅属于中国式青春片的矛盾,也更显得这场盛夏是场纯粹虚构的意外。愿望在尾声中成真了——彼此都能诚实地说出真实想法,努力面对不想面对的事实——然而,对勇敢和诚实所寄予的期望反倒是对青春片本身的背叛呢,人类的脆弱是无法轻易触碰的,正是因为无法率直才会有暧昧的纠葛和揪心的不释怀,啊,人间皆如是,只是青春还得以肆无忌惮。
把我第二次中途离场送给这部电影
当四石弟弟亲完说了那句 我可以喜欢你就好了,整个电影院都在骂人🤬
我特别喜欢的两个细节:一是数学题里的xyz是你的名字;二是陈正道让张子枫唱了五月天,或许是专门放给另一个世代的观众听的。
5.5/10,能把音乐节现场拍的这么无感也是没谁了,主角们都不愿蹦起来,还指望观众从中体会什么呢?更不用说现实中的音乐与画外音乐无来由的切换,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至于中文字幕里的“她”,英文字幕里的“MING”,也没有什么吸引力。ps.如果数学选择第12题真的考这么简单就好了😅
40块钱买点吃的不好吗
打擦边球的烂片 导演可太懂怎么过审了 拍一个bl片完全可以接受 为什么又要炒bg的cp 两边都想恰?一分都嫌多
为什么我们院线电影中的同性恋需要如此隐晦地去表达,隐晦得刻意,没有脸,照片只有一角,用“她”代替“他”。送你一朵小红花,缉魂......13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还能大大方方拍女同性恋。“现在是92年不是29年”;现在是21年还不如92年。这也删那也删不合理的审查制度才最该删。电影本身,除了美术和摄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电影,其余部分就是抖音小短剧,土得要死,台词尴尬,现实中谁这么说话啊。吴磊在大别墅放歌我整个人被尴尬死,悬浮得要命。还有为了让爸妈复合高考故意考砸,真的,好脑瘫的剧情,离婚有什么大不了的。
“最好国产青春片之一”,嗯嗯你们也真好意思吹
(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