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三位长生不老的吸血鬼室友应付人类生活的奇葩轶事。
Viago,Vladislav以及Daecon三个人是室友 ,作为吸血鬼家族成员,三人都要定期摄取人血,此外还要应付人类社会的繁杂规矩,例如付房租、设法混进夜店、处理室友矛盾等等。
惊悚与搞笑并行,极具特点。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电影开篇,闹钟报响了六点,漆黑的棺材盖缓缓打开,一个装扮的像德古拉伯爵、脸上挂着贱笑的吸血鬼从中升起;发现夜幕已经降临,他乐不可支,走向公寓的每个房间,依次唤醒其他同类。
整个过程中,一架摄影机紧紧跟随着他,忠实记录下每一刻,他也并不介意摄像机的存在,时不时还对着镜头吐槽几句。
整个气氛就像是《我爱我家》的拍摄实录。
就像大部分伪纪录电影,《吸血鬼生活》的成本十分低廉,它也展现了这一类型片最强调的优点:创新。
而且是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首先它革新了吸血鬼这个电影题材,真正讲述了“吸血鬼自己的故事”。
大家知道,涉及吸血鬼的欧美电影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实质上呢,它们真正的主角是吸血鬼的受害者、爱人、亲朋好友或是吸血鬼猎手,在那些作品里,吸血鬼只现身于跟别人发生交集时,露出各种社交面目,在大银幕上,我们从没有像《吸血鬼生活》这样贴近他们的私生活。
具体到形式,该片不但有伪纪录片常规的跟拍,还有主角的对镜访谈、后期剪辑的解释性档案资料等,并且配上了音乐,这些电影手法丝毫没有破坏观众的浸入体验,反倒更突出了“纪录片”应有的质地。
如果你足够迷信,可能会认为编剧跟真正的吸血鬼朝夕相处过,否则怎能如此娴熟地从后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照不到镜子,所以在自拍手机发明之前没法打扮自己;他们的催眠术可以拿来用来搞各种恶作剧;他们生气时会飞起来打架,或者变成蝙蝠飞走;他们需要代理人来搜寻猎物,进食的场面并不雅观,搞砸了还意味着大扫除;作为动辄几百岁的老人,他们也会像孩子一样被琐事绊住,争个没完,偶尔对永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当然这一点多少有些老生常谈。
他们遵循了吸血鬼的一切通识,唯一叫人好奇的是,力大无穷的吸血鬼移个石棺盖不该那么费劲的。
这群吸血鬼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不见高高在上的戏剧化,满是烂仔帮电影式的人情味;装模作样的打扮,异域的奇怪口音,无助于提升高贵气质,吸血的样子也丝毫没有浪漫主义作品里的优雅美感;看着他们栖身的小公寓,你几乎能从画面里嗅出那股腐臭和血腥味。
当然,这种反常规的描写多少会带来一点怀疑心态,所以开篇没多久,电影就安排了一个倒霉的受害者试图逃跑,镜头转到了他的视角,我们跟着他在封闭幽森的大宅里奔来窜去,看他被吸血鬼追逐调戏着,最后难逃厄运。
这一段充满了《致命录像带》般的惊吓效果,旨在说明虽然看上去很逗,但我们眼前的就是货真价实、獠牙利齿的吸血鬼。
归根到底,该片最大的娱乐性来自好笑,除了那些解构吸血鬼通识的化腐朽为神奇,它还善于用各种无厘头手段左右情绪。
它时而严肃之极——公寓遭到猎人的袭击,伙伴中的一员被阳光活活烧死,警察的来访更烘托出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正当基调向着惊险电影靠拢时,随后的“羞耻游行”又让观众冒出被戏弄的哭笑不得,强烈的落差于是制造了笑果。
该片由一些碎片化的情节组成,互相间接驳松散,也理不出一条具体的叙事主线,但它的情感力量却在稳步累积。
从起初的没心没肺,吸血废柴们逐渐显出了草根的韧劲,就像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存也充满艰辛,但跟我们一样,他们也在鼓起勇气渡过每一天,并试图找寻生命的可贵和意义所在。
(文/方聿南)
很幽默的吸血鬼影片,吸血鬼好像也是被生活琐事如爱情等等烦恼的普通人。
用摄像组贴身跟拍纪录片的方式进行。
刚成为吸血鬼的新人竟然带着个人类朋友STu回老巢,其他4个人也当他是朋友不咬他,其中一个8000岁的老吸血鬼虽然因为新吸血鬼太过张扬被一个人类闯入无意被阳光晒死,但还是带stu去吸血鬼、僵尸聚会,并保护他不被咬并逃出来。
其他人在STu被狼人咬伤后郁郁寡欢,萎靡不振。
但stu成了狼人并带狼人同伴和几个吸血鬼成为朋友。
警察角色演的好像没有警觉性并且很傻,哈哈
1.吸血鬼的口音好萌 2.活了8000年的Peter好萌,死的好冤 3.斯图是小太阳,大家都喜欢他 4.一开始以为到斯图死了就结束了,还放出了大家的合照蜜汁虐,后来变成狼人的斯图带着一小队狼人回来了,又多了新朋友,变成温馨剧 5.被误认为犯人的狗狗好可爱,好像是边境牧羊犬 6.Jackie得偿所愿的变成吸血鬼 7.viago将将自己一直喜欢的人变成了吸血鬼,是一个老奶奶了 8.Peter好可爱,但是就这么没了............
鬼都老外擅长自嘲,擅长解构,擅长天马行空地窥探和想象。
如同伟大的皮克斯炮制的一部部的作品,将那些生活中可见的常规性的事物,赋予新的视角和可能,完成一个个解构再重组的过程,于是诞生了《瓦力》《玩具总动员》等一系列看完了就忍不住高潮的作品。
面子上,人家说的不是人,但里子却又实实在在的进行着人性化的处理与情感共鸣。
显然,吸血鬼家族是个相对成功低配版的解构故事:由于房价太高,几个老吸血鬼不羞不臊的合租同居的日子。
成功,因为它完成了基础的解构,用伪纪录片的形式窥探着三个吸血鬼好基友及一个8000岁老吸血鬼的日常生活。
龟毛细腻又呆萌的优雅吸血鬼Viago;传统保守、变动物时永远变不对脸的老派吸血鬼Vladislav;叛逆年轻热血质、不喜欢刷盘子却喜欢打毛衣的吸血鬼Daecon;以及,活了8000岁还不忘记刷尖牙、一言不合就把人变吸血鬼的面瘫老毒物Peter。
他们像我们人类一样面临着合租的矛盾,面临照顾“老父亲”的任务,面临失恋或是前女友的困扰,面临着无法融入新圈子被时代淘汰的窘境。
最重要的,看起来很穷很loser。
一切都那么熟悉,唯一的区别和新鲜感,就是吸血鬼身份的种族特性及其所带来的效应。
于是乎,这使得影片的碎片和细节都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既有对吸血鬼生活窥探的满足欲,又有看着他们堕入凡间跟我们一样犯傻逼和蠢萌的亲切感。
将古老的吸血鬼规则揉碎在现代人类生存环境,将其加在三个不同性格的合租在一个宅子的屌丝宅男身上,是人为的想象和自嘲,这想象或许不是绝无仅有,却对很多观众行之有效。
毕竟,那么古老牛逼的种族放弃了装了这么多年的逼,不捧场都觉得自己没人性。
说它低配,是除了典型的低成本伪纪录片制作外,可惜的是在解构之后没有重组,精美的碎片没有组合成新的类型化故事有些遗憾。
那最后的一激灵,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或许创作者为了真实感或者成本方面的限制而有意为之,人家就是不需要高潮,但对于更广大的受众来说,是否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期待这样一个有趣的小东西让更多人去看到和接受,从小众从向更宽广阔的空间呢。
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期待,一个完整的类型化叙事看起来是必经的道路。
房价太高,吸血鬼都合租了,你还不看看这群逗比的老东西嘛!
只有出场那一段有点意思后面都非常无聊 只不过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去拍一些老段子对 都是一些老掉牙的段子而且是非常无聊的段子最搞的地方在于 里面的演员总是在一点都不好笑的地方自己笑起来...尤其是关于狼人和吸血鬼猎人的段子不光老套而且非常非常的俗建议豆瓣的各种文艺范还是不要来看了 这片就一个俗
关于吸血鬼,狼人,僵尸等哥特题材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往往在于浪漫化(romanticisation)的叙事基调。
此处的“问题”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狭义的,需要被解决的“问题(problem)” - 并不能说诸如Dracula (1992),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等电影本身浪漫的叙事手段本身是不好的;相反,用传统的浪漫手法讲好一个传奇故事往往已经足够打动人心。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所提出的问题是一个"issue"而非一个"problem," 而这个issue并不新鲜:“去浪漫主义化(de-romanticisation)。
” 吸血鬼不必再是古堡中的忧郁男子(always a man)而是一群住在你家隔壁的当代“青年”,狼人也不必再是吸血鬼们的arch nemesis而是和吸血鬼们扎啤解恩仇。
传统吸血鬼电影中的motif - 爱情,生死,救赎,与复仇,在本片中统统被笑声瓦解(当我们看到Dracula也会躺在棺材里对着求而不得的心上人的照片masturbate的时候,很难能再带着严肃心情去观察以往同类题材电影中的宏大概念)。
当代人的笑声往往带点无奈色彩。
造梦机器未曾失灵,不过是我们越发注意到童话故事中的“梦”的元素,因而越发意识到现实与梦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也越发对于那些严肃处理幻想元素的电影怀有警惕心理。
新世代的导演们如今造梦的处境之艰难并不难以理解。
信息的高速流通让我们”知道“得更多,科学的“进步”让事物不再新鲜,技术轰炸榨干了想象力最后未经探索之地。
这意味着神秘的彻底溃败 - 人一度是能相信奥利匹斯山上住着神祇的。
(一个side note: 问题从来只有一个 - 存在上帝吗?
)这里不仅仅是幻想元素的危机,更是宏大概念长久以来的危机。
爱情从四百年的不忘记变成了对着照片撸管。
生与死从哲学命题演变为了笑话般的屠戮。
复仇从揪人心弦的duel变成了蝙蝠吱吱打架。
救赎?
Come on world, religious ideas are so very dead and uncouth.最好再标一个hashtag, 搭句cheeky comment,从根本上抵抗任何对于意义的attempt. 打动人心也许从来都是美德。
问题在于,已经被打动累了。
一度隐隐的怀疑,在日复一日的“知道”中,在经年累月对于笃定概念(certainty)徒劳的追求中获得确认。
”都去他妈的吧,” 这是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的潜在前提。
余下的,是漏洞百出的日常生活,是craddle snatcher, 是一口下去咬破大动脉鲜血像喷泉一样四溅的狼藉,是不再惊讶,是不再配得上是问题的问题,是只能发笑,是必须发笑。
我觉得这个电影主要优点还是在设定上,四个吸血鬼住在一起,拍了一个纪录片,和新吸血鬼之间的矛盾,和人类朋友的相处,和狼人的故事,平时怎么去捕猎,说实话刚开始看他说垫手巾和报纸我还以为会很优雅,大喷血那里着实给我看恶心了……而且对于这点说实话我心里还挺膈应的,毕竟女人之前说她的梦想,她为了什么攒钱,接下来就被当作事物吃掉了还是感觉一阵恶寒。
总之就是把吸血鬼融入进生活这个感觉挺有意思的,而且关于狼人的拍摄也挺有意思的,就是狼人并没有出现很久,但是很明确的表达了一群狗狗的相处😂老大确保所有狗狗都对自己表达忠诚,狗群生存法则。
以一种伪纪录片的形式将一座公寓内吸血鬼的生活描绘出来,原本稳定的四人因为尼克的加入发生了变化。
新吸血鬼尼克带来了自己的人类朋友stu为这座公寓增添了乐趣,也引来吸血鬼猎人杀死皮特,被逐出公寓。
几个月后的惠灵顿舞会众人重逢,为了保护stu三人出逃,循着气味碰巧遇到月圆之夜狼人变身,stu被变成了狼人,带着狼人和吸血鬼家族聚会。
最终纳粹吸血鬼和野兽短暂复合,管家和凯瑟琳出双入对。
最初对于吸血鬼理所当然的吃人感到颇为不适,但这又是伪纪录片之所以像纪录片的一处安排。
凯瑟琳和管家的跨年恋,379岁却容貌年轻的管家和刚变成吸血鬼但96岁的凯瑟琳也很有趣,管家“老牛吃嫩草”颇为幽默。
相较于《暮光之城》,这部更生活化,与外界隔绝,容貌普通,也更符合传统的吸血鬼意象。
也算看过不少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影,诸如Interview the Vampire(夜访吸血鬼)The Twilight Saga(暮光之城)Underworld(黑夜传说)等等,但这部我却始终无法与其他几部相较,也许是它刻意模糊形式的手法,也许是由于以荒诞与蒙太奇构架的剧情。
确切的说,这是一部“展示”吸血鬼的电影。
当然,戏剧化的人类幻想产物行为的不可能性与煞有介事的客观纪录片视角所反复强调的实存性之间的冲突本身就是幽默之处,新颖惯常给人以愉悦。
更重要的是,幻想造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类人性”,而从电影所描述的吸血鬼身上我们能看到赤裸裸的虚伪、贪婪、无趣与粗俗——甚至可以说是无能,是人类种种与其道德规范相悖的缺陷。
这让我们获得了一种我们渴望在更强大造物上的同等。
我们渴望“被认同”。
吸血鬼、狼人等人类幻想产物,或是利维坦这种造神,首先拥有人类的原型,其次剔除劣根性作为人类对高等与进化的追求的载体,由于被赋予的力量、权势、美貌而受欢迎。
但喜爱的同时,尽管他们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仍激起一种微妙的嫉妒,本片不同于塑造吸血鬼的强大,而从丑化入手中和这种微妙的嫉妒。
我们站在第三方视角,因吸血鬼与人类陋习的相同而发笑,因不平衡感被平衡而满足。
我们为看客这个身份沾沾自喜,但最终嘲笑的是吸血鬼,还是我们自己?
2017.04.01★★★一般般,用普通大学宿舍的舍友解读几个住在一起的low吸血鬼生活,其实也没啥意思。
伪纪录片,将vampire这一传奇性的设定尽可能现实化的有趣尝试,包括日光,vampire hunter刺杀等,与生活交融的错位喜感(室友家务分工,众吸血鬼的社交生活,Stu帮他们catchup新科技,包括看到自己的形象,因为镜中看不到自己),但仍有传奇色彩(个人介绍,使用各种插图)。高潮略出乎意料。
用伪纪录片的方式开拍吸血鬼还挺新鲜的,这个创意不错。但讲的日常,通篇对话很多这就吸引不了我了。
好无聊
这是我看过的风格最贫民的吸血鬼电影了。就像是没有用美颜和PS的拍摄。不过鉴于该片情节和结尾脑洞都又大又浪漫,我觉得还可以,用我的想象力把这片子美化下。PS,千万不要看最后,会被催眠。
超级喜欢Stu!
不得不佩服这群新西兰人的创意。
粤语配音版再看一遍!加足五星
形式挺有趣的,也有笑点,演员很可爱。
我以为男主是吴秀波呢...
嗨不起来是老了么。
挺搞笑,也有点过于无厘头而找不出来。八千岁竟然烧死了……可怜……
最后吸血鬼狼人在一起喽~
彻头彻脑的无厘头 而且完全没有剧情 好无聊 男主笑的时候还好欠抽的样子
这个吸血鬼不太高冷,没收他们的吸血鬼籍吧
伪纪录片风格有点意思。
伪纪录搞笑片
如果说《唯爱永生》是文青版吸血鬼日常的话 这片子就是逗比版 伪纪录片的形式使得各种吸血鬼狼人僵尸的设定本身都成了很好笑的梗 kiwi国的人民脑回路就是酷
說實話,我從頭到底都笑不出來,真是沒幽默感的男子。但真心佩服影片的創意。
那部自编自导自演的《毛利男孩》与本片联系大着呢。伪纪录片的形式——真·吸血鬼秀。还是得提一下彩蛋,因为“毛利男孩”里也提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