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铺天盖地对多兰的质疑,抛去多兰,单独看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质量中上乘的电影,三星半四星左右。
当然,给五星的原因肯定还是多兰加成就谈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吧,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朋友妹妹的一个电影要求,让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接了吻,但之后这个吻所带给两个人的感觉,却不仅仅是一个吻那么简单。
拍“吻戏”的场景,这里的构图也很有意思一个吻之后,两个人丝毫都对对方有了超出朋友的感情,马克西姆一次次的在马蒂亚斯面前紧张,不知所措,而这一切也跟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明显。
厨房的亲吻
多兰好受!
马克西姆扣下给马蒂亚斯的介绍信,希望能留住他。
马蒂亚斯发现小时候的画。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早已深到本人都没有察觉到底有多深的程度。
我爱兰兰脱离电影来讲一些。
你看清你自己了吗?
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过了好久才发现对对方的爱,才真正的看清了自己的感情,你呢?
你花了多久呢?
你看清了吗?
我们总是在隐藏着一些东西,对某人的感情也好,一次谎言也好,说大了甚至性取向也好。
其实,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人生在世,也就短短几十年时间,为什么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呢?
谎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宁静,真实才能帮你度过一生。
面对真实的自己吧,看清真正的你,做自己就是最棒的。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
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vc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不是影评,是一个剧情分析,但是豆瓣只有影评栏可以发长文……很多人在看多兰的新片的时候,会把它和导演的直男情节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导演本人还出演了),从而产生“本片为弯爱直”的情节的预设,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对于两位男主的感情的理解。
无论是马克西姆还是马蒂亚斯,都至少是个BI,他们肯定不是直男,不止Max不是,有女友的Matt也不是,两个直男不会没事躲在杂物间里啃来啃去,也不会因为一个吻闹别扭闹出将近连个小时的片子,虽然性取向是流动的,而两位弯过一瞬就永远失去了与“直男”二字的缘份,即使Matt有女友,即使Max在酒吧有美女同事,喝醉了还能和美女蹦迪接吻,他们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直男身份。
究竟该怎么去理解Matt和Max的感情呢?
两只BI的干柴烈火吗?
其实也有些不恰当,因为在《M&M》疑似晋江纯爱“青梅竹马”的标签下,讲的确实是一个关于友谊,或者广泛的爱的故事。
Max和Matt,是一对认识了非常久的朋友,从Max还在画丑啦吧唧颜色鲜艳的儿童画的时候(7岁),他就知道把农场分一半给好朋友Matt。
他们两个要是性转,比《雪花秘扇》还要闺蜜情,多年情谊可以让他们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不能事先将这两个人二十多年的友谊摆到很高的位置,就不能去设想后来发生在其之间的种种。
作为一对朋友来讲,Matt和Max毫无疑问是互补的,在开场的第一场聚会里,大家取笑Matt的时候,Matt其实有表露出些许不满,而Max可以感知到这种情绪,他抓着Matt的肩摇晃了几下,这个像是安抚的动作和他们当时的位置(当两个人逐渐开始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位置也是慢慢离远的),其实无形中可以表现出他们俩在这群朋友中较为亲密的关系。
在这群朋友中,Matt高傲,嘴上不饶人,而Max喜欢打圆场,做好人,这不但与两个人的性格有关,也是多年来磨合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Max脸上的胎记,虽然并没有过多的描写,但是在Max对着酒吧镜子发酒疯的时候,还是可以隐约感受到这个印记对他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Max的妈妈在激怒Max的时候,说他小时候喜欢躲在柜子里哭,像个小女孩一样。
而他妈妈也责怪过Matt的迟到,说只有Matt在,Max才能够放松。
Max在意Matt,是显而易见的。
Matt对于Max的情感则更为复杂,Max即将离开他,是他三十岁到来之际的巨大危机之一。
而另一个危机,则是Matt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出身的“别人家的孩子”对生活产生的迷茫,在和上司的第一次对话中,上司所说也正是他所考虑的问题:“有时候你并不知道做了一辈子的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在这场谈话中,他将视角放到办公室角落,那里有一盆快要死去的绿植,而再一次回到办公室时,绿植已经死了,原地留着一些碎土。
而后来多伦多的律师同行为他展示的,是另一个他可以踏入的世界,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他也是无法享受的。
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多年好友即将离开,使Matt开局就呈现了一种焦虑的状态,随着Matt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和Max较为直白的生活矛盾相比,Matt的矛盾一直是压抑的,不易察觉的,所以在后期,他的行为看上去古怪又难以捉摸,就连Max本人也产生了误解。
Matt不希望Max离开,但这是不可说出口的,因为他没有理由。
Matt到底是因为他可能喜欢上Max而痛苦纠结,还是因为无论如何Max将要离开他而无法适应,都很难分辨。
在他跳下湖之前,他可能早就已经压力重重。
他不想与朋友们待在一起,不想去送别Max的聚会,不只是因为累,也可能因为他想逃避,而在逃避的过程中,他又在原地生气,希望Max知道他为什么如此。
Matt当然知道自己的祝酒词说得乱七八糟,因为“你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也是他所恐惧的。
甚至做出一个假设,Matt到底是因为那个吻激发了对Max的情愫,还是在那个吻中找到了把Max留下来的理由呢。
Max要去澳洲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不是推进了Matt对于他的情感,而Matt对着萨拉在车上发脾气,是因为“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是因为他想将情绪暴露给一个人,他宁愿怀疑萨拉觉得自己爱着Max,来给自己复杂的情感盖章。
相比Max,我反而觉得Matt更像多兰以前喜欢写的那种角色。
多兰喜欢强调爱所带来的痛苦与怀疑,认为两者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复杂的关系并不只可以存在于母子之间,在Matt和Max之间,毫无疑问复制了他最喜欢的关系模式的一部分,“爱”的始作俑者身份。
反而在这次的母子关系中,像是虚晃一枪,再也不做纠结了。
Max对Matt似乎有一种包容与偏爱的成分,他与他接吻,在他喊停的时候立刻举起双手,一切都是由Matt来主导,Max比Matt更明白的是,无论Matt爱不爱他,他们的感情和以前不一样了。
片中最打动我的,其实是最后,Max得知Matt扣下了自己的介绍信以后流下的眼泪。
“为什么他不把信寄给我”的答案,Max其实已经知道,就好像他终于也知道Matt为什么阴晴不定,发脾气,在他问能不能一起过周末以后一句话不说就走掉。
因为原来你也舍不得我。
Matt不知道怎么去和Max说再见,不知道对方回来以后两个人的关系会不会变淡,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好朋友不能随时见面的生活,但这一切Max最终都会知道。
这时候,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爱情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一刻的心意相通,真的让人非常动容。
PS:在Matt从酒吧跑出来以后,他在街上无助地走,一个乞讨的老人躺在路边的画面有一种非常奇怪的对比感,很难形容这种感觉。
PPS:本文为代发,作者说希望大家随便看看,但不要再盖章弯爱直了,直男会这样?.JPG
他对于情欲的表达都太美妙了。
非圣洁,也非颓靡,而是在短短几秒的雾气般的氛围里表达出纯净的渴望。
但是又非小清新式的浅显甜腻雷声雨水,这段慢镜头的收衣服和亲吻的对比转换充满了感动。
这是我看过最美的雾里看花的吻戏。
第一次认识多兰,还是六七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对他戛纳出场的介绍“天才少年,小李子的粉丝”,这么多年过去,也只看了他一部《我杀了我妈妈》。
那种青少年的思愁和细腻还是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
处女作里最好的镜头也是(毫无任何画面可言的)船戏。
多兰的电影里最美在于情感的流转和情绪的表达。
那是一种让观众也难以抵挡的共鸣。
自导自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亲身把所想表达的东西做到极致...成人的生活和青春招手作别,最后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无法认定。
这是更高明的。
开头流动的公路黄线,游泳的情感波动,和母亲的争吵,公交车上的眼神交流,默默的肢体语言,都极尽亲密与真实,真实到令人难以忍受。
游戏这段的镜头很妙。
多兰的电影逃不出母亲这个意象了,孩子的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母亲。
他家的亲子关系到底是啥样...所以说他和他妈妈很像我和我爸。
他们是争吵而亲近的,我们是沉默而隔离的。
所以才会塑造一个完美、温柔的朋友的妈妈,然而这个妈妈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二人关系的发展也是在复现开头“电影”的设想,两个男人在突然的时候开始亲吻。
角色是团宠,心酸又幸福的小可爱。
有谁能拒绝多兰这样脆弱的美人呢!
眼角流泻下来的胎记仿佛血泪般艳丽。
哈里斯迪金森出场惊鸿一瞥的美貌令人断片注视了几秒,在这部里的badass人设怎么这么漂亮,比在其他片子里好看太多了。
没看电影之前就先被亲吻图吸引了戛纳亲子,天才的才气总还是在的,可能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过于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漩涡,导致这几年作品没有突破,但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多兰的表达是非常细腻的。
紅與藍的對比熱情與冷靜但一切 從穿上屬於對方顏色的一瞬間開始逐漸走向失控.多藍2019年的作品 終於在大螢幕上播出這部片跟過往對多蘭作品的印象相似卻又不太相同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鏡頭語言卻又在每一幕日常細節的描摹中見到過去那個熟悉的多藍.整部片最明顯的就是藍與紅的對比一個代表冷靜 一個預示著熱情不管是在渡假小屋、送別派對 亦或是最後一幕我們看見的都是紅衣的Max和藍衣的Matt但兩人卻在拍攝短片時 互換了顏色有趣的是 一直以來穿著藍衣的Matt卻是電影中每一次先失控的人彷彿短片中的戲服 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顏色.很喜歡多藍在這部片所想討論的友情和愛情到底是不是一體兩面?
在給予對方愛的過程友情和愛情 又有何不同?
自片中的一吻後Matt的心開始變得紛亂渡假小屋旁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Matt的內心 想叛逃卻又不忍離開才會出現Max送別派對上的一幕前腳在Sarah的車上否決一切和Max的關係卻無法隔絕耳邊傳來Max跟著音樂哼唱的聲音" You. You're the one that's making me strong."派對上不斷掠過眼前的人影就像是Matt平靜面孔底下的凌亂 紛擾 不知所措以致於失控 變的咄咄逼人儲物間的那一吻似乎讓兩人關係的一大步 卻變得更模糊不清僅能透過舖滿塑膠布的小缺口窺見一隅更多的時候是從窗外透過塑膠布望進去似乎看見了什麼 卻又一片模糊.片中Kevin說:「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婚姻都會失敗一個人陪伴著另一個人直到其中一人清醒」終於 混沌不明的狀態被打破是那一封沒被寄出的推薦信 那一句為什麼又或許 我們不再探究一個明確的答案如透過塑膠布的視角既模糊 又清晰.電影的最後 Max從抽屜中拿出Matt七歲時的畫作畫作上的麥麥農場讓人想起多藍的另一部作品—Tom a la farm雖然兩者並無明顯關聯但或許農場就是多藍期待的天堂純粹 簡單 自然
看完《我杀了我妈妈》后看的这部。
两部里面的主角的家庭生活都挺难的,缺乏安全感、缺乏爱。
个人认为,这部并不是想说男同如何如何。
马克西和马蒂直接的情感在我看来,只是影片中众多情感中的一种。
其实整部电影都围绕马克西展开。
马克西境遇挺糟糕的,他妈妈是真的很会伤人。
不知道马克西爸爸在哪儿,不过他一定是缺乏父爱的。
从他妈妈所说,可以知道马克西从小一定受过许多欺负。
儿时保护他的应该就是妈妈和马蒂吧。
现在,他妈妈没有能力照顾他甚至还会失去理智打骂他。
马蒂也因为一场电影的事,故意与自己疏远。
马克西就是在各种糟糕境遇中来回逃离,寻找避风港。
但是无论什么境遇,都是在地狱和天堂之间不停转换。
就像一个轮盘。
母爱,友情,爱情,梦想,现实……这些名词看上去是褒义,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被美好鞭打,又被糟糕慰藉。
虽说是新片,毕竟我只看了两部,也说不出新在哪里。
不过我认为多兰应该会坚持走着那条路:不故意刻画同性恋,因为那本来就是正常不过的事。
他把同性恋揉进爱情亲情里,揉进看似拉拉杂杂的争吵里。
你会看着就明白。
多兰其实是从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各种经历的刻画,展现一个同志。
这样的角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希望理解方向是对的哈哈。
总之,这部我还是挺喜欢的,但是有些情节太拖沓,也没什么意思。
想想我今天看了什么:致命魔术和这部。
诺兰的剪辑给人的感觉是步步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恰好。
而多兰给人的感觉是很任性。
包括剧本也是这样的。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竟然这部马蒂斯和马克西姆(看完了总算记住了中文名字)有那么些时候都让我的眼泪花闪出来了,难得在于好像抒情有些点成功了,虽然往往随后就被剧本还有剪辑有些莫名其妙到。
这些并不是来源于两个青年之间,而是我觉得他太惨了,好像应该得到爱的地方得不到,得到了的地方却无法接受。
这就麻烦了。
但是音乐很棒,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其实我觉得那脸上的胎记(应该是胎记吧)很好看,所以那镜子前的抹掉的一幕也不知道——可能作为导演的主演实在无法真正把自己表现得太糟,所以设计了这个妆容?
看死君:“花园”第21期,我们要聊的是泽维尔·多兰去年的新作《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曾入围第72届戛纳电影节。
如今迈入30岁的多兰,其“天才导演”的光环已然黯淡;即便影迷们始终爱他,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近几年的作品如《只是世界尽头》《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等,确实不如初出茅庐时的作品更具灵气和创造力。
对多兰而言,立足同志题材的《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或许更像是一部回归平常心之作,正如我们在去年戛纳时推送的影评所说:多兰并非江郎才尽,他只是更需要沉淀。
栏目| 花园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他和他相遇。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但又不止那么简单。
因为有一天......他们亲吻了。
这是泽维尔·多兰的电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的一个故事的起点。
那个吻之后,两人开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却让彼此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而尴尬,甚至僵硬得不知所措。
这一切也许全都拜那个电影所赐,谁让他们参演了呢,谁又能知道竟然还有吻戏呢。
但未尝又不是什么坏事。
这或许正是两人之间打开心扉的好时机。
就像法国小说家左拉所说的那样:“吻是一个向嘴诉说代替向耳朵倾吐的秘密。
”
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
他们往往无力也没有勇气去打破它。
多兰非常擅长、也极为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一种高度饱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断地翻转,然后慢慢被稀释。
彼此之间的隐秘心事,如此悠长,却还要笑脸相迎。
眼神流动间,不经意的沉默转瞬即逝。
周围的一片欢乐,让这种感觉慢慢发酵,悄无声息的;一如马克西姆额头的鲜血莫名其妙地渗出,一如马蒂亚斯怅然若失地在水中游走。
这种感觉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细微的。
它旨在向观众传达一种内在的焦虑情绪: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必然会发生一段危险关系。
多兰亲自饰演的马克西姆,在影片中是让人心疼的角色。
从生理上而言,他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脸部有一片胎记;而从心理上,他有一个让他头疼的老妈,母子之间再现了《我杀了我妈妈》的经典撕逼场景。
很多时候,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个人,在朋友聚会上他也总是独自咬着自己的手指。
他渴望爱,渴望未来,他将人生的赌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亚:他即将动身去往墨尔本。
同时,他还需要一封介绍信。
马蒂亚斯的父亲为马克西姆写的这封信。
信早已写成,代由马蒂亚斯转交,只是却迟迟没有交到马克西姆手里。
因为马蒂亚斯知道,信一旦交出,离别的日子就要来了,索性还不如能拖几天是几天。
在营造两人之间的心境时,多兰显得颇有心得,他没有给彼此多次交锋的机会,而是分别展现两人的生活,用局部的细节来浓缩各自的情绪。
比如办公室那个盆栽,马蒂亚斯之前有过一段长久的注视。
后来它被搬走了,留下可有可无的痕迹。
这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这盆栽就是离开的马克西姆,而马蒂亚斯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说,这盆栽是两人之间的回忆,是彼此最美好的时光,而如今却物是人非。
联想到出现在影片后半段的那幅画:两人在七岁那年,曾经画过一片叫“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农场。
或许,这盆栽又让他想起了那座怀有儿时梦想的农场。
两人都有着“农场情结”,都有着身不由己的命运。
他们的身体远远分开,心灵却一直紧紧依靠。
他们是一类人,他们的秘密将在那个暴风雨之夜被银幕之外的我们所知晓。
通过暴风雨之夜的窗户,看两个男人小心翼翼地亲热,这无疑是浪漫的,也注定是忧愁的。
他们最终只是止于亲吻和爱抚而已。
他们依然是好朋友。
他们更符合多兰心中所想的那样:友谊是没有性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友谊较于同性之恋占了更大的篇幅。
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镜头,来对准朋友们之间的欢乐时光。
他们彼此聊天说笑玩游戏,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精力。
他们好像无所事事,就像天空中的云,终日漫无目的地漂浮。
他们始终沉浸在看似躁动的状态中,青春的气息在他们身上环绕,似乎填补了填补了太多的无聊和空虚。
他们围绕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如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想必,身为导演的多兰旨在营造一种平衡,一边是他们友谊的欢乐,一边是主人公们的生活。
最难得的是,这帮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地合理、真切和自然。
他们的蓬勃朝气,他们的肆意盎然,他们的无限活力。
他们宛如一帮长不大的少年,在搅闹着这个不尽如人意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说这更像是一部关乎什么是友谊的电影。
多兰不耐其烦地去展现男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嘿!
友谊是个挺美好的东西呢!
想想影片中的那些男孩,他们好像都不曾长大,难免纠葛,难免困惑,难免多情,难免幼稚;但他们又是一群多么真诚、可爱、有趣的人啊!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结尾的模样。
我就是知道,在马克西姆即将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会在门口等着他,插着兜不可一世的样子,眼神藏着笑意。
他和他离别。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注定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栏目| 花园;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老实说,观影感受并不好,像一瓶苦酒,口感又涩,味道还一直停留在舌间不肯消去。
首先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展现的是两个人各自的生活,这就让人看着非常揪心,心里纠结为啥两人不能好好见面谈谈呢。
Matthias的生活是循规蹈矩的,有事业需要在职场安分守己,有女友有对方家长需要考虑终身大事不能做出格的事,所以就一直束缚着自己,把对Maxime的情感当做“友情”,无视那些即将翻腾起的内心波浪,但随着Maxime的离别宣言,以及被恶搞的那个吻之后,就再也收不住对Maxime的思念,即使再怎么装作不在意,也常常在人前想到失神,甚至克制着自己不想和Maxime,怕一不小心就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所以就越在意,就连女友普通地让他去送别Maxime,他也要硬扯到那个吻,就这样多次在死党和女友面前失态。
于是就越看越糟心。
而Maxime这边就是一直在收拾母亲的烂摊子,像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一样摊上一个这么不省心的母亲,被家暴还只能忍气吞声,母亲偶尔露出的温馨只是为了讨钱。
家庭对于Maxime已经没有温暖可言。
而且影片笔墨太过着重于母子矛盾了,让人感觉完全看不出Maxime对Matthias的情感,也看不出对青梅竹马的挂念。
【一度怀疑只是Matthias只是单相思,但二看还是看出点蛛丝马迹,只是太浅了。
】总之,除了一开头【甚至画面被切】的吻,就看不到发糖的部分,把两个人的生活拆开,看着真的很煎熬。
【吻】影片一共提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始很久以前的,始于一次大学毕业聚会,当时二人喝多了,就糊里糊涂亲热上了,看似没有过多着墨,其实早就在二人间和死党间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就是影片开头被众人恶搞的那次。
Maxime倒没有什么,倒是Matthias开始慌张起来,他记得上次接吻的感觉,明显翻腾出了其他不同于友情的感觉,所以他顾忌,找理由拒绝,抗拒在死党面前接吻,而后这个“犯罪证据”作为短片保留到了女友的家庭聚会,他顾忌众人对他的看法,像是害怕出柜后的种种后果,但其实周围的人对这个吻并没有什么看法,他却再也无法舍弃对Maxime的感情了。
第三次发生在告别聚会,经过两个星期的发酵,Matthias再也无法克制对Maxime的爱了,雨中,他们在杂物室中热情,然而进行到一半,Matthias胆怯了,他逃离了那个人,又回到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中。
【所以看着才那么气人啊】【结尾】我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
它属于不明确的结局。
它是去是留?
它既可以是两个人一起走也可以只是送别。
所以它收不住对于看了两个小时的我的纠结的心。
Maxime为什么要离开?
倒不如说母子矛盾是主因,其实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感动的,因为Matt一直把Maxime的推荐信扣留着。
【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就当是发发牢骚吧。
】
在题材上能看出多兰的自我创新,但与母亲的家庭线上比较重复之前的思维,但文本的呈现方式即形式也是影片评价的标准,在这方面我很惊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视觉效果乃至带给我的各种感官印象都极其出色。
不只是爱情,这也是很好的处理,本篇没有涉及,也许有时间会聊几句。
①配乐本片的配乐是绝对的亮点之一,量不多,也不聒噪,但每一首都与剪辑以及电影节奏紧密相连,实现几个场景的动态衔接与跳转,不突兀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观感的能动调控。
②镜头又以下这么四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会连带着镜头语言分析谈一谈我的想法:㈠马蒂妹妹的短片作业拍摄时,二人不自然地转向彼此,而第一个吻被看似无情地切断。
关于二人关系亲密与否的疑问本来被寄托在这场戏中,干净的剪切绝非偶然,在使观众“失望”的同时也为后期观看体验提供更强烈的引索。
这时开始,接吻戏从现在的影像属性到后期转变为马蒂一切精神起伏的来源,一个转化的过程贯穿全篇,既道明了事件原由又缓慢解决了困惑。
可谓“弃小得大”。
㈡马蒂游泳“迷路”的镜头。
运用了对视觉冲击很大的跟拍方式,,企图用“运动与伴随”实现角色与观众进入封闭梦境,对马蒂来说,这也是他逃避自己无法求解与马克西关系的一种方式,就像所有在感情生活中迷茫的人一样,影片没有企图塑造“同志特殊性”,把追求真正的自我拍好才成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多兰做得很好,至少比很多刻板的同志片精准且细致。
㈢“偷窥”镜头开“后窗”。
在暗处拍摄规则亮处的视觉体验很奇特,影片出现了许多次,马蒂与马克西合站的窗口,二人感情宣泄时伴随雨点落下的厨房侧窗,后者伴随这类似偷窥性质的深、浅焦镜头,与二人小心试探的心情相衬,观众跟着镜头也有一种对窥欲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接吻镜头的视觉空白。
㈣摇镜头。
与㈢是同时段发生的,当马蒂百般寻找到马克西所在的那间房是,镜头没有给到马克西,但通过马蒂的反应:小动作、偷瞄、倚在门上、偷笑,我们可以猜出马克西就在这里,随后一个摇镜头看到了坐在桌子上的马克西,由于之前给过观众心理预期,气氛烘托到位,两人关系的急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想陪你过这个周末,下个周末,每个周末。
希望看到多兰更多作品,青年导演(还是想这么叫)肩上的担子,说实话真的不轻。
作为一个既不看爱情片也不看青春片的人,我必须承认我被这部里的初中生恋爱感萌到脚趾抠地,是一种又酸酸甜甜又替代性尴尬的感觉。这两年我对多兰已无所求,所以看到这部回归他故有领域的东西,我还觉得挺好,挺满足——我觉得我老了,我都不想埋怨他没别的东西了,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吃完晚饭瘫着看看就很好看。
很久没看多兰的电影,这部因为字幕原因迟迟没有观看,今日总算观影成功,多兰的电影命题总是逃脱不了与母亲的关系,两个男性的感觉有种成人版《亲密》的感觉,因为拍电影而产生的矛盾,在热闹散场后的一吻,朦胧,湿热,窗边透出的人影,压抑,欲语还羞,结局戛然而止,徒留伤感。评分:7.5/10。
毕业作品
395th 法文中心放映。多兰意淫直男的春梦。前半段在几位出色的配角,尤其是mean dumb blone帮衬下,还算字字珠玑趣味横生。后半段直接崩坏到多兰的网抑云个人情绪中。
这部居然意外地很喜欢,感觉这部里多兰温柔了很多,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很青春伤痛文学,但somehow触到了我的一些点,那种对爱的恐惧和逃避,so heartbreaking~
编外人士进来卢米埃厅非常满足,视听效果与多兰经得起推敲的细节镜头刚好配得上。回归《我杀了我妈妈》水准,算是擅长领域内的及格发挥。但进主竞赛……真是怕亲儿子下不来台阶吗。P.S. 三十岁的多兰还是青春好看,电影里和本人都是awwww
为什么马蒂亚斯不肯给他推荐信?
回到舒适区的多兰依旧在恋母、青少年的性启蒙等母题中游刃有余,本片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小小变奏:以“同性尴尬之吻”引入故事,却丝毫未拘泥于酷儿题材,后续着笔于时过境迁中不同的人生际遇。每当多兰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总能拍出无比动人的影像,我想也许自恋就是他的天赋吧,那就不必成为阿莫多瓦或欧容;可这几年他创作上遭遇的窘境似乎也说明,自恋也许会过期。
男生的友谊不外乎戏弄、吸引、掩护,前两者都容易擦枪走火。故事确实挺俗烂的;我现在严重怀疑多兰是个故事会爱好者,这片儿的情绪本来是可以搞得很高级的。
節奏差是肯定的了,以前會用音樂作過渡或者作為敘述一部分,不過這次似乎想靜下來一點或者是象徵開始要轉變說故事的方式?那些多過兩個人的群戲對話有點災難,完全不知道重點在那裡。整部片所圍繞的情緒狀態基本是在迷茫、遲疑、沉思轉變爲稍微清晰。都在思考這種青梅足馬的「情感」究竟是甚麽。另外那場從1.85:1變成2.39:1調光調色突然變成對比度高,是要特別告訴觀衆知道:「啊!我要戲劇化了,你們特別要注意了」?但其實我覺得從結果來看,變不變都好像沒太大區別。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时候的日记那般精准地戳中我,相似的经历加成,甚至比Mommy还要使我共情。从客厅派对两个人无视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绪积累涌到头顶。以及他真的放了两个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简直想抱住他狂亲。/兰是不是长高了,最后还致谢了Lucas,看来关系是真的不错
多兰制造已经成我死穴了,太闹了。
很多细节氛围和群戏很动人,然而故事是什么鬼
[harris cut] 油头粉面(x)的多兰真的很适合script/direct/starring怨夫怨妻 (胡思乱想的if线 - the fact theres always this sexual(sensual or whatever) tension between Dickinson n all of his random co-stars... harris too good for ONLYFANS yes i know but 如果(wildest dream hoho)in anther universe hes gon open any.. 我一定重金支持....🤍 (need this rn
试着看3次了,每次不到一半就要睡过去了。视觉角度、镜头打光看似完美,有所谓的电影感,但整个电影每个镜头都这样,就审美疲劳看不下去了。这让我想起一类学术论文,它们章法布局结构特别完美,但内涵平庸至极 ,内容和结构如果不能相得益彰,那给人的感觉就是长短腿。
记戛纳主竞赛的第一次睡着。
好无聊,没有代入感
是友情?亦爱情?暧昧不清的同性情愫在彼此间滋长、影响、纠缠。又见性向自我认同主题的多兰、又见母子冲突矛盾情结的多兰,又见台词对白横冲直撞的多兰,却不见《妈咪》里放达不羁一场、梦醒惆怅的多兰。男生间嬉笑逗骂戏拍得好。“Song For Zula”用得好,第一次听在《超凡蜘蛛侠2》里,就很感动。
这电影就好像一杯糖水,不管包装的怎么高大上,他就是一杯普通的糖水,我还是喜欢简陋包装更有回味的茶水。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love…兰兰视听有长进诶!~ 但你跟你妈关系是有多差!… Gabriel太好看了吧!~ Harrison长这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