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以将……题材……升华至角色无力去改变其他人的错误和外部世界的无情。
他的命运,不被自己的欲望所主宰。
——仁直————————————————————————————仁直的这个角度在理,特别当你把《谷子和鲻鱼》、《躲闪》、《伏尔泰的错误》联系起来看。
主人公无不是被控制不了的外部因素裹挟着前进,而且从影片开场的激励因素起便是如此。
《鲻鱼》主人公突然失业,决定创业,然后便是与各个政府部门的交锋及失败,儿子带走了鱼丸粗面(我没记住名字)导致宴会开饭时间无限延迟。
这个[意外]搁在一般叙事里可称是败笔,在柯西胥这里,[不顺心]便是主题。
《伏尔泰的错误》主人公来法、丢钱包、恋爱、为户口假结婚、没结成、抑郁成病、住院、被神经质女纠缠、再纠缠、再纠缠、终于搞上了、然后便被逮捕。
《躲闪》中明确地表现出上述特点(主题)的,是主人公的射墙好哥们为他抢手机、揍女孩,为哥们的示爱讨要一个明确的答复。
可笑的是,他都没搞懂他哥们到底爱的是哪个!
这使得这个桥段的设计更像是对该主题的一个比喻、一次概括。
与这相比,警察的到来尽管让人震惊(因为其不加修饰地对暴力的使用),但也不过是比喻的一个演绎罢了。
所有这些都是意外,而三部电影的主人公也都是被动的,其被环境逼迫至此,他们的性格本也是如此。
最后,是柯西胥标志性的无果而终。
电影引入一个外部因素,跳脱了之前的叙事范畴,导致先前的努力或挣扎全部付诸东流。
《鲻鱼》是偷自行车的小孩,《伏尔泰的错误》是警察,《躲闪》也是警察。
尤其是最后这部,警察打败了在场的所有人。
每一次遭逢都停下来慢慢剖析,不厌其烦、让人焦躁,于是呈现出来的便是切骨的真实:《鲻鱼》中的60岁失业渔工、《躲闪》的高中少年、《伏尔泰的错误》的水果贩子的生活的真实。
不承诺会有结果,发展到哪里就是哪里,即便影片结束后再接一场戏,也还是一样的无休无止。
不能不谈政治,《伏尔泰的错误》标题即是对自由、公正旗帜鲜明地质疑。
《鲻鱼》、《躲闪》的政治议题也首先是法国的突尼斯移民问题。
但在前述主题的主导之下,这个政治话题并不令人嫌恶。
生活本就不易,他们只是更困难一些(因民族身份而不被信任)。
他们,三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主人公,势必要跟政治发生冲撞,《鲻鱼》的老头儿想开店,必须要办各种手续,就像中国人民想要看病,就得容忍不合理的医疗制度的恶果。
这个,在以个人与社会(他人、外部世界)的冲突为基础展开的故事中,是规避不开的。
电影《谷子和鲻鱼》,讲的是在法国的北非阿拉伯移民的故事。
移民,离开了故乡(父母)的人,那种客人的感觉永远无法消除,也永远无法被当地所认可和接受。
这种流放,在父亲身上更加明显,离开了原来的妻儿,也没有在情人这里得到认同。
他想回自己房间,他想回到故乡。
还好(继)女儿和他非常亲近,一直支持他。
这可能也是二代移民的文化回归,想找回自己的父亲,确定自己的身份。
忙碌了一生的父亲,像那艘漂泊一生、没人要的破船,想要有一个港口可以停泊。
把一艘破旧的船装修成餐馆,这可能也是他的死亡焦虑。
因被解雇而触发,被无情丢弃,又在无法和情人做爱后加重,觉得自己没用,只是个客人。
他想要重生。
他和(继)女儿在法国各个部门之间徒劳地寻求认可,最后孤注一掷地邀请这些部门的权贵,来品尝他们家乡的美食:古斯古斯。
当一切看来很完美时,准备好的古斯古斯却意外地丢失了。
面对不耐烦的权贵们,继女跳起了性感的肚皮舞,父亲去寻找古斯古斯。。。
作为观众,知道找不回来了,除非出现奇迹。
父亲徒劳地奔跑。
继女徒劳地跳舞。
最后,我担心父亲和继女会不会累死。
都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停下来就会死。
这个死亡焦虑,不仅仅是生命的死亡,很多时候更是价值的死亡、身份的死亡、存在感的死亡。。。
电影还有一个名字:种子的秘密。
种子有自己的基因,有适合自己的土壤和空气。
一旦离开了,种子还能生根发芽吗?
长出来的,是淮南的橘,还是淮北的枳?
有没有想到内卷?
当我们过度认同了西方的文化,我们自己好像成了客人,而不是主人。
我们好像累死累活也不能感觉到被认可,又不敢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好像就真的死了。
我们生活在别处。
《生活》(影评)巾城/文很让我惊喜的一部电影。
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柯西胥近乎偏执地对着人拍特写,最终把一个特定群体(法籍阿拉伯裔移民——导演自己即是二代摩洛哥裔阿拉伯人)拍得入木三分。
而影片最终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些。
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的个性和他们的所作所为,片子超越了种族描绘,上升到对普世之平凡家庭和友邻的影像写真。
片子里出现的有私生活问题、婚姻问题、婆媳问题,家里人之间的龃龉、包庇、矛盾,友邻间的闲言碎语;也有同心协力的付出,家庭成员与邻里间无偿的帮助与依靠。
但“平凡人”却并没有赢得生活、掌握自己命运的绝对把握;在与更大的力量的抗衡中,他们也要共同经历不可避免的情绪苦困和生活磨难。
影片最后的平行蒙太奇尤其精彩。
它通过颇为简单的情绪与情节对立产生了巨大的戏剧力量。
欢快的肚皮舞因时间一步步地拖延而愈发令人绝望(与愈加激烈的舞蹈内容相辅相成);男主在街上无望地追逐被偷走的摩托车,他通片下来的倔强与坚持终要无所依靠地倒在街上;他的情人却在女儿跳舞拖延时间的当口悄悄离开房间,煮下一锅库斯米,费力地搬上船——这个一共加在一起大概不到20秒的双镜头,却给了这部主线剧情一路走低的影片巨大的温情和希望。
通片看下来,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这个颇显沉重的片子里面,却没有真正可以让我厌恶的“反面角色”(即使是最后开车逃走,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的男主大儿子)。
我觉得最大原因是我感到片中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生活中真实的人——不是那些“特殊”的、拥有崇高意志或目的的光环型人物或抢杀劫掠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
大多数常人的个性中都有令人不齿、软弱,或让人觉得不安和可笑的部分,也会有善良、纯洁,让人钦佩的部分。
所有这些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人,或一群人,真实的命运轨迹。
无论这是一个怎样的命运,作为旁观者——无论你正处在为它叫好、愤慨,或揪心的阶段——最后所能做的都只是一种爱莫能助的尊敬。
而这种尊敬所之于的应是属于这个群体命运中的所有参与者——包括那些制造了矛盾的、添了乱的人。
最后,在尊敬之上,也许你还会得到共鸣和感动。
我觉得这是人性的某些力量连结了电影中所发生的故事和你自己和身边那些真实的故事——这也是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它有时是电影,有时也是人生。
每一个漫长镜头会让人烦躁不安每一帧画面又在生活里随处可见你可能会埋怨社会制度有问题,或是有些人有问题,或是时间不对,或是命运不公。
但当生活要击打你的时候,连空气中的压力都会锋芒的冲向你。
你若在一个地方见穷人受欺压,公义公平被掠夺,不要因此惊奇;有一位高过居高位的在鉴察,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的。
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谷子和鲻鱼》,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港口居民们细碎啰嗦的评价了!
George:实在是太好。
巴黎小情歌:太啰嗦了,看的难受。
松野空松:you need to calm down。
杰夫江:再长一点,再近一点。
达内兄弟应该感到羞愧。
莫扎特仑苏:琐碎的真实,情感爆发,归于无解,戛然而止,生活继续。
zzy花岗岩:大量的对话,啰嗦的对白,实在让人看的累,前面的铺垫太长。
Outisss:长,除了长就是长,如果能再压缩三四十分钟就好了。
但是柯西胥在影像写实方面很成功。
盆满钵满赵+:如此生活,日常小事的堆积将一切引爆,又如此焦灼,最后随音乐狂甩略肉的小肚腩似乎释放了一切。
第二部柯西胥依旧十分喜欢。
我们敏熙:柯西胥以往对我而言有些难以消受的对丰乳肥臀的追求这次在最后竟然点燃了全片,结束得美不胜收,生与死交织,像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马上风。
RIVER:收尾不错,但是整体聒噪了,也太长了,也丝毫不觉得柯西胥在此类议题较他的前辈或是同辈有什么独到之处,最有存在感的个人印记大概也就是结尾标志性的摇臀了吧,可惜我最讨厌的就是他镜头下不知所云的肚皮舞…… 蝠蝠:真的很好,虽然观看过程会有一种游离的状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争吵起来又是怎么原谅对方的,全片的对话可能对观者而言几乎毫无营养,但还是让人移不开眼睛,在日烦夜烦的生活中找寻到令人着迷的时刻,所有积压的情绪也跟随者那段在片末婚宴上的迷情肚皮舞一起,被放逐了。
子夜无人:品尝到的味道像是锡兰化的肯·洛奇,用资产阶级的絮叨来发表无产阶级的生活,但论菜品本身,则既不带有前者那样甩不脱的文青小资佐料,也并非是像后者一般始终挺立在一种为贫苦大众发声的立场来完成高火爆炒,反而是把两者的缺点——聒噪+粗糙,糅合起来发扬光大了。
中年老男人式的无能为力与力不从心弥漫了整部电影,不讨喜是真的不讨喜,现实性却未必很够劲。
短评里言必提最后的肚皮舞,那我也提一句吧:你们是没见过女人的小肚子吗?
欧.尹:感觉像是肯•洛奇与达内的结合体,加上大量柯西胥导演丰乳肥臀的私货,讲述了一个生活细碎与暗藏矛盾的故事。
然而文本与影像风格实在过于琐碎,加以大量的晃动镜头和贴脸摄影,常令观影者不知所措,也许在影院观感会更好。
抛去琐碎来看的话其实故事的内核很不错,尤其是结尾十分高级,一面是重拾希望的男人终于倒下,一面是路边乞丐反而吃得谷子,一面是露骨的肚皮舞完全消解了船上体面人们的焦虑,果然是食色性也。
Pincent:始终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同观众贴近,开头影响着结尾,直至结局把这种家庭所面临同环境之间关系的困窘放至最大,并用一种竭力且无法停止将问题悬置的方式作结。
并不反高潮,取决于我们觉得哪种戏剧是高潮。
演员状态显得随性且不加修饰,某些场景景别够小、持续时间够长已经是柯西胥的妙招,银幕内外等长时间的近景特写在这部电影里发挥至最大功效,生活日常的焦虑溢出到屏幕外,人们不禁思考,在有那么多人还在奋力奔跑却永远追不上前面的自行车时,法国社会的谷子究竟该分配给底层移民流浪汉还是上层体制。
Bwheat19920313:柯西胥妄图拍出一部生活化的电影,可是整部看下来觉得跟生活化这个词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漫长的时长看似是情节厚实的产物,实际上则更像是导演试图装逼但能力不够而只得用各种狼狈的方式来给自己圆场的愚蠢体现,冗杂与聒噪的架构使得原本平实化的框架轰然倒塌,只剩下浮夸与做作。
更为可怕的是,柯西胥依然不遗余力地要告诉观众“我是钢铁直男”,令人恶心的直男视角嵌入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种看似接近生活的烟火气味里混进了大量的有毒气体,让人呼吸一口都会气绝身亡。
至于演员和技术方面也都是中规中矩毫无特色,这样一些臭鱼烂虾般的元素就共同组成了这般虚伪的生活影像“实录”,实在是让人失望。
#FIFF13#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这个题材如果放在好莱坞主流类型片导演手中,可以非常顺理成章的变成一出略带轻喜剧风格的励志大戏,诸如海外移民如何通过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实现美国梦之类。
整个故事可以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最后的晚宴大戏,赛门在最后一分钟找回古斯古斯面,赢得政府官员的信任,获得贷款,影片在各方皆大欢喜中落幕。
柯西胥却完全采用了一种相反的处理手法,整部影片给人感觉是更多的使用了一种近乎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手法。
可以对比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该片主线索是主人公要找回那辆自行车,但德•西卡没有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戏剧性的终极悬念来勾画叙事结构,而是以此为线索安排各种偶然性事件来展示现实。
《谷子和鲻鱼》的主线索是赛门能否把晚宴办成,能否赢得官员的信任,能否重起炉灶。
但就全片的节奏、叙事走向而言,这件事、这欲望的完成与否并没有构成一个终极目的、终极悬念,在叙事的过程中,导演柯西胥不断的岔题,他会用上十分钟的时间来拍摄赛门前妻一家聚餐的场景,以此勾画人物关系,塑造角色;用上十分钟的时间拍摄女友女儿丽姆滔滔不绝的劝说母亲出席晚宴的场景;他会非常细节性的拍摄赛门与负责办理贷款事物的政府官员沟通的场景。
到了尾声段落,赛门找晚宴落跑的儿子找到儿媳妇,本因简单交代过去的情节,却变成了儿媳妇强力发泄的冲击性段落。
岔题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平常在“现实”中不愿看到或者忽略掉的“现实”。
用另一种方式看现实,这是新现实主义美学的核心思路。
2.叙事推进的方式非常讲究,老道,犹如浇花,水是慢慢渗透到泥土中。
开场是游客乘着油轮,导游做介绍,期间伴随着一件近乎于淫秽的性挑逗行为。
这段场景有两个功能,一是让观众先是以游客身份、非常局外人的视点缓缓进入影片,二是深埋着一个巨大的伏笔,最后儿子晚宴因为要偷情而落跑,导致古斯古斯面遗失引发终极危机,与他开场时候的偷情行为一脉相承。
紧接着的转场极其自然,船开着开着就自然的看到了影片的主角:在码头工作了半辈子的赛门。
接着是赛门被告知即将失去工作,他回到前妻家中看望孙女,前妻一家的成员得以出场。
孙女看望过之后,赛门骑着电动车回到女友家(骑电动车这过场戏也有个伏笔,结尾赛门失去了电动车,导致他彻底崩溃)。
女友家开了个旅馆,回到旅馆家中的时候他与旅馆住客一一打招呼。
影片的第一幕算是结束了,此时的观众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了游客的身份,成为了观看影片故事的真正观众。
而第一幕中出现的各个角色在影片之后慢慢汇聚到了一块。
3.整个尾声也可以说是高潮,持续了一个小时,维斯康蒂《豹》的结尾也持续了一个小时,不过那一个小时的舞会几乎全是展示──以挽歌的基调象征性的展示王子的老去。
《谷子和鲻鱼》不是展示,不是象征,而是以戏剧性、蒙太奇的方式将多种不同质地的情感流汇合到一处,最终形成一种五味杂陈的情感效果。
在塑造角色方面,危机事件的处理是最能见角色本性的。
前妻、女儿、好友的鼎力相助展现出这些人的友好本性。
女友本不愿出席,但拗不过女儿的纠缠还是选择出席,而在古斯古斯面遗失危机发生后,女友最终选择从家中找了些古斯古斯面来应付,可见对其感情的真挚。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女友的女儿丽姆,她选择用青春无敌的身体表演肚皮舞来吸引住本已不耐烦的食客。
这场肚皮舞持续了很长时间,讽刺、升华的力量很强。
对做客的本地官员来说,这些阿拉伯移民能够吸引到他们的永远是像古斯古斯面、或者肚皮舞这样异国情调的东西。
结尾最浓墨重彩处理的当然是赛门,他去找落跑的儿子,结果电动车被顽劣的孩童盗走,他见到玩耍的孩童拼命的追赶。
这一场戏反复持续了很长时间,不断强化赛门的行为引发的情感效果。
其实以他老迈的身躯要追到孩童是不可能的,但这对他来说已是最后能抓住的东西了,他只能奋力的追逐,直至倒下。
这个场景成为了他整部影片所作所为的提喻,甚至浓缩了他一生的追求,同时也构成一种反讽。
原型可能是《教父》中老教父维多柯里昂在花园中倒下,无知懵懂的孙子却还在旁边玩闹。
4.对白异常密集,每一个场景都是充斥着冲击-反应式的对白。
但唯独赛门是沉默寡言的,即便是在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时候他话也不多,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在与他关系最好、异常能说会道的丽姆的衬托下。
这既是核心角色性格的塑造手段,多多少少也构成了一种象征。
5.手持、自然光,几乎都是近景、特写镜头,不太用长镜头,这是最近二十多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纪录片式拍摄方法,稍有区别的是以前用的是胶片,现在用数字,达内兄弟的电影很具代表性。
新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与之相反,比较多是远景、全景、长镜头,意大利导演尤其喜欢用公共汽车、卡车、火车站等场景作背景(后来的安东尼奥尼把空间与身体的美学关系呈现到了极致),为的是强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力。
再回到《偷自行车的人》,如巴赞所说,影片的立意是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压迫力,使得人物不得不互相偷窃。
本片用特写自然是要强调角色本身的存在感,这个存在感大于环境,先于环境。
考虑到影片的移民题材,导演的这种处理也不难理解。
危机来自于自身。
赛门是因为年龄偏大才失业,最终引发晚宴无以为继的偶然性事件,根本也是因为儿子的胡乱作为所致。
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算是接续新现实主义传统。
绝大部分观众看完整部电影不查资料的话,肯定发现不了影片的主要演员是非职业演员。
饰演赛门的布法莱斯在生活中就是一位外来移民,工作是在工地打工,没有任何表演经验。
但是他在全片中的表现没有任何生硬的地方,与角色极为妥贴。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人山人海》以及其他一些中国的所谓现实主义电影。
中国导演也喜欢用非职业演员,但每一次都让你感觉这真的就是一群非职业演员,导演似乎只是在借助他们那麻木冷漠无知的脸庞去表达一种符号化的情绪(帕索里尼也非常喜欢用这种方法,但请注意,帕索里尼拍摄的绝不是现实主义风格电影,而是神话风格),《人山人海》更是夸张做作到极致,蔡尚君居然让职业演员陈建斌去“表演”一种“不表演”。
柯西胥基本上是放弃了象征的使用,在现实中取景,绝不用特别的布景、特别的场面调度诠释某些情节,但在结尾高潮处,他还是有意无意的用了一个象征手法。
赛门苦苦地在河边追着骑着电动车乱窜的孩童,河中是房屋的倒影,在这一刻,在赛门的心中,现实是已然倒塌,无可救药了。
这象征是诗意的,也是悲剧的(《风烛泪》里面有个类似的镜头可作参考,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987409861/通过汽车玻璃中并置的影像象征性的展现出老人的地位)。
在房东的再次推荐下,我终于看完了这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
这可是这位阿拉伯移民的房东的心头之爱,再加上演simmon的前妻的那位胖女士就住在我们对门,他还特意跑去让人签了名。
没错,电影是不错,很生活、很真实、很血泪,看完怎么办,继续你狗屎一堆的生活呗。
这也是我不怎么喜欢这类电影的原因,生活本来已经很不友善了,何必还要把那些不堪看得更仔细一点呢,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给自己一点美好的盼望。
就像去年这个时候,跟好朋友坐在太平洋百货后面的小院里喝下午茶,我在焦急地办理签证,她在郁闷地跟上司打仗,总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于是我们说,到明年这个时候,咱们可以在巴黎的cafe里喝下午茶跟晒太阳,这不,梦想就要实现了,她要过来看我,在巴黎天气最好的时候,想晒多少太阳都可以。
古斯古斯是一种北非阿拉伯人的美食,传统上是用一种样子很像谷子的当地小麦和羊肉的搭配,只要想象一下南疆的手抓饭,大概可以想象到古斯古斯的味道。
靠海吃海,迁居法国南部赛特以打鱼为生的突尼斯移民做的古斯古斯是用谷子与鲻鱼烹调在一起的。
这种从意大利流转到北非的小麦,颗粒很小,颜色金黄,一般人分辨不出,把它们称作谷子。
这就好像刚到异地,仅从外表,语音,分辨不出当地人之间的差别,都会大而化之的把在某地遇到的人归类为当地人。
2017年9月的一天,我和同伴两人在黄昏时开车抵达赛特,有朋友推荐这里的海鲜。
在可以眺望城市和海岸的半山上转了一大圈以后,找到一条接近出海口的河边停好车,我们走近人多些的街道,打听当地餐厅聚集的地方。
赛特是法国南方著名的渔港,当地海鲜十分有名。
黄昏时,光线柔和,气温舒适,靠近渔港的街道上却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游客。
赛特的海鲜大排档就在港口对面。
快八点时,才渐渐开始亮起灯来,装修豪华的一家干脆就没营业。
我们在一家灯火稍微明亮些,看起来会有食客的餐厅坐下,门口的服务生很卖力,热情招呼。
说实在的,我们分不出餐厅老板是传统的本地人还是来自北非的移民,就像分不清谷子和突尼斯小麦。
餐厅的位置隔了一条河就是《谷子与鲻鱼》电影中赛门情人所开酒吧的对面,我们坐下四处张望的那一刻之前的十二年,《谷子与鲻鱼》正在这里拍摄,电影中,主人公赛门·北吉要在这餐厅外的河面上做一艘画舫餐厅,费尽心机。
作为游客,此时丝毫体会不到赛门当时的窘迫,一切都很闲适。
酒的温度刚好,大盘子端上来的生蚝、海虾十分新鲜,隔壁一桌是一对讲英语的同性恋帅哥,相貌堂堂,十分亲昵,不断的加餐。
赛特安宁,惬意,海鲜美食可以留连。
对游客来说,这是赛特的全部。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父亲离开突尼斯到法国时就住在了赛特,这一次《谷子与鲻鱼》饰演了男主角赛门·北吉的哈比·布法莱斯正是阿布戴·柯西胥父亲25年的旧友。
赛门·北吉60岁出头,刚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渔船修复的工作而被工厂辞退了。
他与前妻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离婚后住在酒吧老板娘开的小旅店里。
突然出现的工作真空让他难以适应,因此突发奇想要改装一条旧船,经营餐馆。
这事儿唯一知道的是酒吧老板娘的女儿丽姆( 阿弗西娅·埃尔奇饰),丽姆对老赛门敬爱有加,努力促成。
虽然政府的批准手续有些麻烦,但是事情好像也向着要成功的方向发展,终于,一艘难看的改装餐厅被拖进港湾,开业前大宴宾客的日子到了。
赛门一家都要参与服务,酒吧一帮小乐队的老头子也作为参演嘉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酒吧老板娘也盛装出席。
主菜是前妻主理的古斯古斯,谷子加鲻鱼,这是在赛特的突尼斯后裔们最热爱的美食。
阿拉伯乡亲们及餐厅开业的各项批准权人都被邀请到场。
场面十分热闹,宾客各怀心思。
赛门的儿子马吉德却突然找到一个出去幽会的空档,把装着煮好谷子的车开走了。
联系不上马吉德,老赛门闷声不吭的骑着助动车出门寻找,一众宾客等的十分不耐烦。
丽姆为救场站出来跳起肚皮舞分散众人注意力,丽姆的娘——赛门的情人穿着华丽的晚礼服跑回家重做一大锅小米饭。
故事里没有什么生离死别,没有社会动荡,虽然是聚焦了移民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在移民与法国主流社会的疏离关系和生活窘迫上大费周章。
在本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阿布戴·柯西胥的镜头运用分成三大类,特写,中镜头和广角,每一种景别的区分非常鲜明。
一是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在说话人的脸上,语言与表情一起大量的爆发出来,却悄悄地改变了原本无趣的故事进程。
二是广角的镜头,这部分没有语言,只是交代事情在如何推进。
三是在室内的中焦,基本是讲述角色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的状态。
特写部分有三组最为精彩,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段落。
赛门·北吉的家人聚餐,妈妈和女儿、儿媳一起做古斯古斯,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谷子与鲻鱼”。
唯一的非阿拉伯后裔的女婿盛赞古斯古斯的美味,然后每个人在镜头前出现,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显示出角色之间的关系,片名与故事的关系。
第二次的特写群像塑造是在酒吧门前的闲谈,大家都不理解赛门·北吉正在做的这件事,先是冷嘲热讽,渐渐的舆论有了倾向,身为同龄人,同族人,这些身份趋同最后形成一股助力。
整个过程完全是语言和表情在一个接一个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下完成的,有一种短时间集腋成裘的奇妙体验。
第三次是丽姆声情并茂地劝解母亲去参加这次赛门·北吉的开业典礼。
饰演丽姆的女孩儿阿弗西娅·埃尔奇的表演出神入化,平日的开朗泼辣到此时转为一种深沉的痛苦,到底是对母亲生活无力感的反击还是对自己的身份怅然若失,也许是对从未在影片中被提及的生父的某种牵连。
丽姆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与法国或者移民身份毫无关联的我,被她的表演中表现出的人类的某种共性激发起深深的同情。
在中焦镜头中马吉德的俄罗斯后裔老婆对赛门·北吉的控诉也十分精彩,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如何调度解说,让这些素人演员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不但深深投入,而且难以自已。
看了这些表演,对阿布戴·柯西胥控制场面和演员情绪的能力十分感佩!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的事实移民国家,200年间经历了大致四次的移民高峰。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同的地方是,法国多年来奉行强制同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文化归附,这是西方人权主流的“文化多元”主题的反向极端。
在这样一种强制政策下,在文化上反而衍生出大量璀璨关注文化融合的作品。
1990年帕特里斯.勒孔特的《理发师的情人》,讲述亚美尼亚后裔的奇趣故事。
2013年,鲁本.阿尔维斯讲述葡萄牙裔法国人花俏生活的《金丝笼》。
2011年,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讲述的是当地人在救助难民中的暖心故事,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潮。
至于蓝白红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第一代波兰移民身份,他的作品中大量身份认同主题。
类此情景,汗牛充栋。
以上是我近日刚好看过的一些电影。
同一主题,不同故事,各种表达。
阿布戴·柯西胥只是把生活的具体细节用一个接一个的特写或者中焦推到观众眼前,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休戚与共,深切的感受到在事件发生时人的情绪,生活的压力。
虽然这些都是在移民背景之下的结果,他却不描述场面,没有旁白,也不用字幕,仅仅从每个人的现实展示就足以传达更宏大的背景。
阿布戴·柯西胥讲故事特立独行,这种对逐个角色的日常生活变化细枝末节的描写,带来了等同于纪录片般的生活认知。
见微知著,一份谷子与鲻鱼烹调出的“古斯古斯”后面有着身份认同,年龄危机,工业化对简单手工业者生存空间的摧毁,同语种下,土著法国人与移民法国人之间依存与排斥的共生关系。
当然因为曾经到访赛特,对我来说还有作为过客与当地居民对同一座城市在心理认知上的巨大鸿沟。
阿布戴·柯西胥仅仅展示了现实,每一位看客却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不同的故事。
本片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到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凭《阿黛尔的生活》得到戛纳金棕榈,这时候已经由从影以来的移民身份认同主题转到性别认同。
没觉得有各位影评人说得那么好。
拍摄的手法带着比较明显的DV风格。
不是反感这种“生活化”影像,可能我的欣赏口味比较偏重于老式的沉稳画面,一个镜头是一个镜头。
一遇到“动态”的,就有点心烦。
故事并不太复杂,注重细节,叙事很有耐心。
这是优点。
有时想来,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或者平时可以捂着盖着装没看见的小事,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起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这家儿子的婚姻危机便是如此。
表面上没人提及,大家一团和气,但关键时刻,就是这个隐蔽的危机带走了开店的主菜,搞得全家出糗。
可见中国的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家里都没摆平,还谈什么开拓事业?
看之前当然是有点政治挂帅,疑心是反映阿拉伯移民受歧视的剧情。
现在看完倒有些惊喜:本片还真没沉溺于这种“政治正确”,而是平平常常地讲普通人普通事。
即使贷款的那段有点“那个”了,后来也被扳回来了:在怨天尤人之前,还是先把自己该解决的事情解决好。
对于那些还没有看这部片的人我第一也是唯一想说的就是,真的好长好长,观影前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及不要多喝水),你应该去看。
这是一部多么奇怪的片子,里面所有人都是话唠,唯一一个寡言的,是主人公。
这是一部多么好的片子。
记得第一次学到couscous(蒸粗麦粉)这个词是在初中一年级,没错我们当时学校的教材(非人教版)就是这么时髦,旁边配了图,金黄色的,热气蒸腾的,盛在浅底的蓝色粗瓷碗里,吃货如我,看到简直要流口水,对这个词和这道食物也多了深深的惦记。
当我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陪着这部电影一起度过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忍受了前面漫长的铺垫和人物间家长里短的对白,看着他们坐在了一起,粗麦粉,鱼,蔬菜依次端上来,大家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那种感觉,真的是难以名状。
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触感。
你跟着老头儿,就像一个尾随者。
你看着他的苍老,他的无奈,他的小心翼翼,跟渔夫朋友略带讨好地聊天,为了换取一箱新鲜的鱼,因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送给自己的孩子和情人;在前妻那里支付不了赡养费用,被骂得狗血淋头,尴尬和木讷全在那一双缓缓眨动的双眼里;站在破烂到可以报废的船上,他看向远方,脑子里在想船上餐厅的模样,你可以看到那双有些苍老浑浊的眼睛里透出的一丝对于未来的憧憬;跟在那群偷他摩托车的熊孩子后面,一次次快要被赶上,又被狠狠甩下,他面无表情几近于肃穆,甚至疲累都是在他累到不行时坐下了,你才可以感受得到,跑步时费劲的喘息,滚动的喉头,他都在刻意压抑。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国老头儿,没什么演技,只是让你跟着,跟着看他,那种巨大的悲意简直就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砸下来,原来把生活原原本本地,掰开了揉碎了看,是这么悲伤的一件事。
这样的老年男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不是么?
岁月和生活,将他们脸上的那些表情一次次地带走,换上了或深或浅的沟壑,甚至内心细腻柔软的孩子和女人们,对这样的人会有一丝惧怕,认为他们冷酷不近人情。
其实那只是心里填满了太多,多到让人麻木,生活中的琐事,边边角角,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饱了的海绵塞在心里,用力拧出来的液体全是咸的,说不上是汗水还是眼泪。
与这些相比,温情的短暂更显可贵,依然对孩子充满慈爱,依然享受生活,在狭小的房间里养上一只漂亮的小鸟,透过窗户眺望河流,甚至依然渴望爱情,依然,试图改变,改变生活的现状。
导演在前面用了那么多篇幅去烘托,给观众看他身边的人,他的工友,家人,情人,他的朋友,讲他们的事,讲儿子和儿媳的争吵,讲前妻和孩子们的团聚,讲情人和女儿的相依为命,其实真正在刻画主人公的时间少得可怜,把所有的这些埋好的伏笔都集中在最后,让冲突一次性爆发,老头儿一次次被车甩下,象征着一次次试图融入主流社会的失败,他在屏幕前摸爬滚打地努力,而现实中呢?
难以计数的人,难以估量的努力不也都被湮没了吗?
好在总算给了个开放的结局,路也还是要接着走下去的。
最后女孩火辣的肚皮舞和老头儿追车的平行交叉,很有意思。
是不是也影射了移民群体的被消费?
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
不过女孩的舞,真心好看,那种蓬勃的生命的张力,透过有韧劲的腰肢和汗气蒸腾的额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头儿的情人最后端上船的那一锅蒸粗麦粉,算是对这个残酷世界的一点最真诚的善意吧!
愿初心不改者,终能得其所愿。
得身处法国环境下才能懂得的种族隔阂
你们把嘴擦擦行么,诶我去。法语吵死人,真是受够这种叨逼叨的丝带了。
单看介绍就像加油你是最棒的一样令人窒息。
典型的法语片:生活,琐事,碎碎念。
不可思議!好高級!
慢火熬一锅浓汤
等
生活的影像,但是感觉不那么好。
5.0 儘管鏡頭搖晃的讓我頭暈,但人物關係交待的非常清晰乾淨。印象尤為深刻仍是用同一種鏡頭語言交待多人物場景對話:開業時請來那桌「達官貴人」跟在家聚餐時的人物感覺完全分離開,哪怕分散,卻也能集中表達。太喜歡電影結尾了
不怎么法国的法国电影,大段的独白冗长的对白夹杂在故事中着实让人崩溃。如果这个题材放在中国那就是下岗再就业的励志片啊亲。
我也是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啊
摇来晃去的让人头晕的要死的镜头,没完没了的啰啰嗦嗦的抱怨与废话,实在是非常恼人的贴近生活。couscous和鱼让我想起了非洲时的凄凉生活
其实可以不必这么长。
磨磨唧唧的,一群人在那叽里咕噜说话,看的心烦。
自《滑稽游戏》以来,看的最让人憋屈的电影!但被小三欺凌的原配在镜头前怒吼6分多钟时,我直想砸电视,最后精疲力竭的肚皮舞又让人巴不得赶快切入平行剪辑的那一头,看看这顿痛苦的开业饭会不会得到什么转机。
也许我们都是追着车跑的人
“有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些什么。”
太虐心了疯了要
精华都跑到了结尾
结局很耐人寻味,有一点感觉让人印象深刻,就像阿黛尔的生活里面,艾玛和朋友们讨论(阿黛尔却完全融入不了那段),成功的人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才能为之行动,而不是总是迷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