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桦第一次流下印象是濮存昕主演《英雄无悔》里的刘贵田,他在一次行动中腿被炸断了,有点窝囊的一个角色再就是疯狂赛车里黄渤他师傅然后是《生存之民工》里的谢老大,《外乡人》里的谢长发有一天忽然觉得他特像孙中山。
一查才发现已经演过几次国父了。
恩,马少桦,支持!
看完了,刚开始看确实符合我的味口,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很喜欢看家长里短的剧,也总会在做家务或者吃饭看着重复看过的剧,最近几年已经不想看新剧了,总是在那几个看过的剧徘徊,我想我不年轻了吧,怎么不爱新鲜了呢?
看家长里短可能源自于童年经常和奶奶一起看剧吧,埋下了童年的种子。
现在写剧评还是影评啥的,我似乎都没在说剧情本身,我都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联想。
就当这是今天的日记吧。
这部剧我看到老谢进狱后确实不太想看了,后面的剧情虽然看完了,但和前面看的细节程度不一样,大多属于听剧,这剧确实写了很多个人物,起起伏伏,很像生活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的我们,有开心,也有麻烦,总是在处理这个事情到那个事情,事情也有好有坏,人物也都很真实,我唯一不适应的一点就是,好多人是配音吧 ,比如小水和小美,前期说话真是别扭极了,到后来说普通话就好多啦,当然啦,有些剧情也是有些吐槽的,不过我好像忘记了,看完之后觉得还是 4 星吧。
多年来看过最好的华语电视剧。
拍摄地点距离我现在住的地方不到500m,在北外滩。
1.这看起来并不像是电视剧,而是纪录片。
没有穿越,没有闪回,没有滤镜。
片子里的每个人都像是角色本身一样。
好多老戏骨,都是影帝级的表现。
比如, 马少骅 老师饰演老谢的一时的风光,出狱后的畏畏缩缩,还有得知自己健康的消息的那种劫后余生的小得意与后怕,尺度拿捏得极好,能让人情绪上身。
2.管虎的导演手法把多线叙事讲的非常的服帖。
在拍摄对话的时候,镜头总是不平滑的间距的过度,像是总是在述说,那些人物命运的动荡和不安。
而在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场景里,情绪突然就贴着你的脸就上来了。
3.上海疫情,让很多人对于大都市的理想化破灭。
而在疫情中看这个片子,则让我看到上海的美好泡沫下面既残酷,又动人的真实。
一座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不止需要本地人,而是需要不断地吸纳很多外来人的生命的精华才能建立。
这群外乡人不断成长的故事,也是他们在面对新的世界,不断从边缘融入社会的故事。
不由让人感叹,他们的生活太苦了,也无奈,可生命的韧劲还是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4.时间线上,串联了1998-2008年,也是一个时代的小缩影。
申奥,超女,包工头,非典,炒房,网吧,股灾,汶川地震,奥运。
小人物的故事随着时代的沉浮,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冲突。
看到了不同年代的人,面对新时代的冲突的不同态度。
5.从更大的背景下看,从乡村到城市,这是一条艰难的变化之路。
而剧中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面对的考验,每个家族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而这些家族的经历,也成为了一部分人人格的底色。
收获:生命中没有容易的事,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能力(人格、视野、专业技能),不断地和社会产生有效的互动,(愿意主动帮助别人,也肯定别人对于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避免因为个人认知和经验的不足,特别是社会化的经验不足导致的“受害者”心态,把一切归因于外界。
因为这样会让一个人持续地陷入自我短视的耗竭之中。
社会底层的人民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只有浑身的劲,有条件坚持持续地做一件事情非常难。
而且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都很少。
即便是有,都是比较受限制的方式——比如,轮子大多数时候解决问题的代价都是受伤。
早年的创伤,让他在处理更加复杂的关系上,经常处在一个边界不清,牺牲自己成为拯救者的位置上。
而王作家的人格的改变是很少的。
他的自恋和偏执成就了他过去的成功,也限制了他自己。
他爽了自己,苦了女儿。
比如,坚持私塾教育,不送女儿上学;比如,经济状况也一直是艰难的,也让孩子陷入了很多窘境,一旦让他碰到挑战自己个人尊严的事情,他基本都会不顾周遭环境的刚。
要不是有一个非常适合他的琳琅,女儿的心理状态会非常差。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是有一群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支持。
而成功的继续保持,一定是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在搞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性,金钱,毒品,欲望总是在各种创伤的缝隙之中钻进来,考验人的灵魂。
守得住边界的人,最终会过得不错。
这几年迷上了黄渤,前一阵子把黄渤的电影电视剧看了好几遍,发现了这部电视剧。
看完之后发现,黄渤的戏份并不多,比生存之民工里的戏份更少,,但依然给我很大的震撼。
说说导演,管虎是新一代导演中的奇葩,电影也拍了不少,大部分都是叫好不叫座的片子,《杀生》这样晦涩的片子看完给人一种十分难受的感觉,却让人深思连连。
今年的《厨戏痞》票房可能要高点,却似乎少了些东西,少了些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吧。
也难怪,导演都是要吃饭的,也不能老让投资人的钱打水漂?
我没记错的话,豆瓣上排名最高的10部电视剧里管虎的就有两部,所以他的作品还是有质量保证的。
黄渤演技真心牛,演小人物入木三分,好像剧中人就是真实他。
总感觉蛐蛐这个角色就是为他设计的。
我喜欢听他说青岛方言,特别有喜感。
让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应该是22集,小美为了抗婚自杀之后,一群人在天台上唱着那首《明天我要嫁给你》。
王冬至听着歌有一种难堪的表情,琳琅却和着歌声,一种幸福安宁的表情,恰恰反映了2人对待这份感情的态度,一个是逃避一个是努力追求幸福。
叶子和轮子这对冤家是一副想爱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的表情。
小水和小美却在那天晚上分道扬镳。。。。。。
一首歌却道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
这里面的演员演技真的厉害,用别人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在管虎的调教下没有一个差演员。
看完这部电视剧心里的失落久久不能散去,为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难过,开心。
为蛐蛐的那份爱情难过,为老陆难过,为最后终成眷属的小水小美高兴。
太多太多。。。。。。
不光是爱情,剧里面对外乡人的生存、奋斗以及上海人对外乡人的鄙视都有比较深刻的描述。
我不敢说《外乡人》是一部神剧,但却是国产电视剧少有的几部佳剧吧。
最后希望黄渤事业继续飞黄腾达。
管虎,还是多拍一些《外乡人》、《生存之民工》这样的电视剧吧,至于像《火线三兄弟》这种没滋味的电视剧还是少拍吧。
看了外乡人,生存之民工,真的觉得以前的国产电视剧很不错,拍的很真实,在这个虚浮的年代,几乎没有这种反应基层百姓的片子了,现在的影视剧各种高大尚,只看电视剧的话,还以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几十年了呢,其实呢,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吧,前年才通火车,高铁没见过,我们村的路好多还是泥巴路,这样的情况再我们西部地区很常见,现在的影视剧只拍好的,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天天吹嘘优点,谁都会
看外乡人很容易一会笑一会哭,魔怔一样的每一集都很投入。
我特别喜欢轮子,长得帅呀身材好。
有时候他红着眼睛咬着牙狠狠地闷一口酒,有时候跟叶子聊天大笑,他不像别人一样揪起脸皮呵呵傻笑,他笑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微微仰头,有一点骄傲和爽朗的样子。
特别像在去大理的火车上遇到的那个男生,帮我拉帘子遮光,大方的笑,还带着些异族少年的认真劲儿。
看见他们笑,就觉得天气晴。
自己也会开心起来,跟着一起只是咧嘴笑也不会觉得尴尬。
但哭的两次却全是为了黄渤演的蛐蛐儿。
其实我从蛐蛐出来就讨厌他。
有门做饭的手艺,不老老实实地以此安身立命,也不认清自己就想拿兴趣当事业,非要跟人家学选秀唱歌。
不本分不踏实的人,我真的不喜欢。
他不管人家小满愿不愿意整天就在后面烦来烦去的跟着,一直说什么咱俩在村里都定下的。
我拜托!
什么年代了就因为村里订了亲就要对女孩死缠烂打吗?
直到小满戒毒的时候,我才突然的发现蛐蛐的价值。
就是那一幕里,小满害怕去戒毒所,他就把她藏起来不去。
在那个垃圾场的屋子里,小满缩成一团在墙角发抖,蛐蛐拼命拼命逗她笑。
他趴在上铺,拿两个娃娃手垂下来给她演木偶剧。
说的陕西方言,演他们从小到大。
小满穿蓬蓬裙的时候他就在后面烦,一直到成年,他还是跟在她后面。
小时候他就说了追着她的理由:“因为你长得好看”。
我看着他给两个小人配音,在寝室嚎得哭天抢地。
寝室长还问我没事吧?
我真没事,就是感动的。
直脑子死心眼做的事都是很容易令人感动的,因为稀缺的东西都珍贵。
哪怕被对方说了一千次的“滚别跟着我”也一直坚持着要保护她照顾她,从“一直被忽视”的地位上升到“终于可以照顾她了”的地位就满足了。
被虐的太多习惯了吗?
蠢才!
到最后把命都赔给她就安心了是吗!
很多人写了《外乡人》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但是我的眼光看不了那么长远,我能看到的就是一群像蛐蛐这样的小人物的真情实意,奋斗和坚持。
这是一部任何注解都会显得多余的国产剧。
当十几年过去,我们变成故事里的他们时,故事却如出一辙。
跨越时代的现实性,是它的最佳注解。
论名气,《外乡人》远不如同年(2009年)播出的《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人间正道是沧桑》、《北风那个吹》、《走西口》、《北方有佳人》、《蜗居》、《大秦帝国之裂变》等耳熟能详。
论获奖,它在同期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评选中连一个提名都没有拿到,而导演管虎同年(2009年)播出的另一部电视剧《沂蒙》则拿到了飞天奖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编剧奖。
但它是无冕之王。
从描写新世纪社会底层人物在大都市挣扎奋斗这个层面来看,导演管虎的《生存之民工》和《外乡人》是国产剧史上的两朵奇葩,与名不副实的《奋斗》、《蜗居》等有着云泥之别。
这段发生于千禧年到奥运年之间的故事,聚焦于挤在上海市南浔街134号大杂院里几十户来自天南地北的租客的日常点滴。
小人物的生活是琐碎的,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亦或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但大杂院里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么?
非也。
闲时妇姑勃溪的事情在所难免,难时却总是八方支援一家亲。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这群人这一路层出不穷的小插曲,非但不造作夸饰,反倒增加了真实感。
而这真实感,来源于四个方面。
显然,如果说本剧有一条主线,那只能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线。
本剧以季节为单位,紧贴时事,采用单集内多线交叉叙事却杂而不乱,将大杂院里众人的生活变化轨迹逐一铺陈开来。
剧中人物有着地域(阶层)的区分——本地人(城里人)与外乡人(农村人)。
其中,本地人(城里人)又有着是否存在地域(阶层)歧视的区分——以一剪梅和金花为代表的地域歧视者与以郑阿婆和杜琳琅为代表的非地域歧视者。
剧中并无绝对的男女主角,租客之间倒是有稍微的人物主次之分,这以是否拥有独立且丰满的人物故事支线为基准。
因此,第一梯队包括大徐、谢长发、陆文昌、叶子、轮子、王冬至。
拥有独立的人物故事支线但情节不够饱满的第二梯队包括小美与小水、蛐蛐与梦娜。
拥有足以勾勒出相对完整人物弧光的碎片化情节、但没有独立的人物故事支线的第三梯队包括毛头与韩梅、金花、一剪梅、杜琳琅、李宝根等。
可贵的是,全员演技在线,不着痕迹的人物诠释撑起了这部群戏占据大半江山的电视剧,大小角色都实现了超高的完成度,仿佛一切就发生左邻右舍,毫无违和感与距离感。
另一方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尽管关关难过关关过,剧中的角色却都有着显著的性格缺陷。
例如,大徐“瞎实在”的弱点使她每每有所起色便栽跟头栽得猝不及防;谢长发一身驴脾气又财迷心窍;陆文昌则被儿子的命运牢牢捆绑了一生。
第三方面,不论主次,人物的命运总是在小悲小喜的交织中曲折向前迈进。
例如,大徐的故事支线——丈夫病故(悲),结交老谢、入住大杂院(喜),捡垃圾遭嫌弃(悲),捡到小燕子(喜),工地帮厨(喜),三舅要债(悲),众人凑钱(喜),工地遭排挤(悲),开小饭桌糊口(喜),学生闹肚子赔钱(悲),五哥资助开饺子馆(喜),小燕子被送往福利院(悲),三舅外甥施计夺店(悲),福利院院长介绍去饭店(喜),众人入股盘下饭店(喜)。
而且,并非每个人物都有美好的结局。
例如,乐善好施的陆文昌辛苦了一辈子,折戟于股市、郁闷到想跳楼,后来老年丧子,变得神志不清了;与杜琳琅终成眷属的王冬至,患上脑血管梗塞,到头来也没能在写作上有任何建树;出场不多的齐才为还债日夜打工,油条没吃完就过劳猝死;千里寻爱、帮助梦娜戒毒的蛐蛐也在车祸中不幸去世。
在新中国的城镇化浪潮中,奋力拼搏的打工人一波接一波,一代接一代。
有的人比较幸运,用汗水浇灌出了果实;有的人勤勤恳恳,终生坎坷,不能得志;有的人唱响劳动的赞歌,世界甚至以痛报之。
但无论如何,这些打工人都是无冕之王。
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植根于他们的奉献与耕耘。
社会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英明的决策者,离不开英勇的探索者,更离不开这些在基层、在底层剪莽拥彗、不遑暇食的籍籍无名的打工人。
最后一个方面是切实可感的乡愁,主要传递媒介是叶子与轮子两条故事支线。
事实上,这是一对相当巧妙的组合。
四川打工妹来沪之后,换工作如脱衣服,投入深情又受挫,宛若一片随风凋落的叶子四处漂泊(漂泊:比喻行踪不定,居无定所或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赤峰汉子南下寻母,车轮滚滚,碾过万里路。
他以行车为生,最终开了物流运输公司,始终与轮子结缘。
另外,韩梅与叶子、蛐蛐与梦娜、谢长发与他的施工队等的同乡情结,又何尝不是一种下意识的排解乡愁的举动?
很早就知道管导要拍这片子,找了半天在土豆上看了..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故事背景虽然是在灯红酒绿的上海,但是全剧没有一个镜头讲述到有钱人怎么怎么生活..故事里的人们在为生活奔波着,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不如下岗工人..我们为了房..为了车..甚至为了虚荣忙碌的同时是不是"弄丢了"什么?虽说现在的社会一切都要朝"钱"看! 尽管如此 这部片子还是给我们所有人,尤其是80后都上了一课.我在这里仅仅代表我自己说:我是很自私的 邻里邻居有了困难也许我会看,但是我不会花太多精力去操心,甚至去为别人着想.也许这是时代的悲剧..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亲情味的电视剧了...如果说<蜗居>是反映了现在社会的一个现状的话,那这部电视剧就是告诉我们在现状的同时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去"活着"!其实都是为了生活,剧中的角色们会为了邻家多用几度电.几方水而去争吵..但是任何一家邻居有困难了所有人都会伸出手来!也许在这个"势力"的社会背后,导演想给我们讲述什么...当然对于我的现状来说我也是"外乡人",从上学到工作一直在体验着身在他乡的感觉. 剧中也能看见许多我现实生活中遇见的人,事!!的确,如果为了活着而"活着",很累..
好像最新的评论不多,看的人估计也不多。
我是最近国庆放长假在家偶尔看的,但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了,然后一路知乎豆瓣的来摸索,看剧情评论,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剧情,但好像这部剧的热度并不高,属于看下去的都说好,但大家一开始都不喜欢看下去的那种。
这剧的剧情很紧凑,属于一集好几个矛盾冲突的那种,而且大都是几条剧情线并行的,描述不同的人物各自生活里的故事,所以这部剧给人的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各家各有各家愁。
说剧中的冲突多也是因为我觉的看这四十多集电视剧竟然不觉得哪一集是没必要的,没觉得哪一个片段是无用的,镜头都用来叙事,没有所谓的水剧情现象,所以你看这个电视剧就觉得是一个事情接着一个事情,他家的事情刚完,另一家就又出事情,还有这家刚刚结束难受的阶段,在欢庆在高兴的请客吃饭的时候,另一家就要出现状况。
故事矛盾很紧凑,紧凑且充足,事实上我觉得,里面的几个故事都能独立的开一个剧的感觉,就比如轮子妈妈的故事,老蔫和科长媳妇的故事,王维诺来上海学琴最终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的故事,叶子的男人阅历故事,轮子和叶子和丹妮的故事,蛐蛐追求幸福和梦想的故事,陆文昌的发家史,小水的和老蔫闺女的爱情故事,谢长发的救妻故事和工地生活(被王娟把钱卷走后谢长发的痛哭发泄那一段真的很棒,那一举一动一句句说辞我越发怀疑他就是一个河南人)。
故事都很棒,而且有许多的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这四十多集里,我能感觉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完整的一生。
其实里面的人物刻画的也是非常棒的,我能看着看着就被吸引很大一部分在于剧中的人物魅力,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谢长发和陆文昌,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农村人,谢长发也是一个河南人,实话讲在这,如果把谢长发这样一个人放在我们村里当邻居,我不会有任何的意外感,谢长发的一举一动,说话做事喝酒骂人,即使是嘴里的零碎,那都太像一个河南人了(扮演谢长发的马少骅老师是贵州的,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是不是河南的老乡演员)。
谢长发让我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他个人也有一种人格魅力,敢作敢当,对妻子一心一意,认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尽力的为妻子治病,但最后因为没钱停了妻子的药(那药治不好病,只能延缓妻子的死亡日期),那也不妨碍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担当真男人。
对于陆文昌我刚开始觉得这人挺烦的,小里小气的,一脸的精明像还带着三分刻薄,但一到后面点编剧对他开始发力之后我觉的他的人格魅力蹭蹭的往上涨。
大徐亲戚来要账,他大手一挥一万块,眼睛都不眨一下,他上海打拼十几年,从一个缝纫机做到一个成衣店,搞了几十万上海买房,这不就是小人物的奋斗吗?
后面倒房子,炒股票,收复儿子心(他儿子走的有些潦草了说实话)。
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英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直在努力的把生活过好。
小小一弄堂,大千一世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生老病死,人世百态。
第1集:没有身份证就没有身份。
第2集:老谢(马少骅扮演)在医院擦了一下鼻子传神极了,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借助演员的身份在生活。
第3集:黄渤出场。
上海老知青、内蒙骑师、苏北裁缝、河南民工、东北修锁匠、四川发廊妹、山东洗发妹、开水果店的、开房租中介的、开早点摊的、开理发店的……上海籍演员老戏骨多得很,为什么选香港人郑则仕来演老上海人?
别的演员扮演的角色各自讲家乡话,镜头一到郑开腔说话就有录音的感觉。
第11集:你笑,全世界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
第13集:五百块钱,两个二百五。
第14集:瓜兮兮坐飞机,傻戳戳骑摩托。
第30集:碧火衬云淡,香藕润风清。
第31集:裁缝老徐是最正直最有正义感的南浔街人。
第33集:出现了乡村基,这一集应该是在重庆拍的。
上海知青下乡插队婚恋生子回城后难以相认的故事,小说《孽债》、金宇澄早期小说《碗》等,以及这部电视剧。
第36集:白菜萝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第37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力警察从1999年到2006年怎么还没升职呢?
39集:小叶对李总说我先洗澡吧,突如其来,莫名其妙。
导演、编剧没处理好过没想好是追求独立自主苦哈哈甚至一无所获还是依靠男性躺赢,还是王家卫导演塑造汪小姐“我是我自己的码头”成功自然。
第41集:老陆钱赔了、房卖了、儿子最后也没了,人生一世一场虚无。
叶子开化妆品店失败赔的钱谁出的?
学中医的学费谁出的?
开休闲中心的钱又是谁出的?
第42集:人生就像滚雪球,有人滚得大,有人滚得小,但终究都要化的。
女人嫁人就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
第43集:大结局南浔街五对新人携手人生举办集体婚礼,让人想起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结尾也是街坊邻居欢聚一堂,豹子夫人补办婚礼,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大概是亚洲尤其东亚深受儒家伦理文化影响的中日朝韩越等影视作品往往结局会设置大团圆式喜庆圆满结局。
突然想到,为了叶子离婚、为其深造、创业提供资金及情感支持的李总当意识到叶子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轮子时,急流勇退,主动提出分手,这样爱一个人就成就一个人、爱其所爱的真爱老总恐怕只有在少数影视作品里看得到。
瓶子里装的都是陈酒,基本上算是翻拍了上海版《民工》。雷同无新意,五集弃。补充一下,镜感极差。
我看过的最好最感人的国产片之一。虽然因为人物线索太多有不少地方没铺开但是绝对是好比古董琥珀的冰裂般的瑕不掩瑜。编剧好,导演好,每个演员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通体来说是一部值得6星推荐的好剧。
十年过去了,还是无法超越,国内影视环境宽容度甚至倒退了很多
好看
很多年后才看到这样的一部电视剧,非常优秀,甚至是国产电视剧的巅峰,拍电影的来拍电视剧真的是降维打击,腾讯视频弹幕戾气太重,对上海人实在不太友好,实属无奈
老调重弹,比民工差的远,用一样的演员连角色职业性格都懒得换,学一下康洪雷吧
挺接地气的,但剧情亮点不多。大徐、谢长发、陆文昌较出彩。小美有点像陈好,琳琅挺有气质的,小诺诺好可爱,大头太损了!
讲的都是家长里短,特别真实,剧本好,导演好,演员也演的挺好
单薄。跟《民工》没法比。
小美(陶慧娜 饰),琳琅(黄丽娅 饰演),毛头老婆韩梅(刘爽 饰),小裁缝(陈俊亨 饰),梦娜(孟霞 饰),叶子舅舅何科长(周晓海 饰)
这才是最贴近生活的,中国人自己的电视剧。很真实很实谈得生活家庭剧。
从小人物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国新世纪以来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编织了一幅都市风情图。
就冲你这不断的晃镜头,就应该给你一星。你又不是在拍新闻采访 又不是直播,又不是短片 这是电视剧啊,一个劲的伸缩镜头,放大缩小放大缩小,轮到谁讲话了就给谁特写,一段对话,一会儿给这个特写,一会儿给那个特写,看的我头都晕,第一二集这种镜头太多了,后边时不时的也会有。要不是看在很多实事,具有深刻,批判意义,两星都不给。说白了,就是一堆实事热点,社会热议话题堆加起来的,故事性很一般。
除了一方有难 八方借钱是假的 其他特别真实 追的不是剧 其实是生活 每位演员都是影帝影后级别表演 看写实剧还看管虎
时代剧,若干若干年后,就沉淀为好的历史剧。都说中国历史全是帝王史,缺乏描写底层社会的角度,外乡人则很能体现我们这辈成长的时代细节。太爱里面的几个演员,陆叔,大徐,老谢,感觉他们不是在演,只是在认真生活的记录。每个人都透着人性的邪恶与善良,虽不乏也有歌功颂德,但毕竟这些也都是事实。
有些东西存在过,今天看都觉得不可思议。怀念当年的管虎。
现在看到 32 集了,看到 23 集时,我忽然感觉不好看了,23 集的时候我确实觉得是 5 星,但现在越看越觉觉得没有意思,有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比如对不上口型,表情很奇怪……感觉现在就是 3🌟
真是良心好剧,剧作扎实,演员过硬,一部好剧看完,肯定是让人回味无穷,依依不舍的。这部剧中的所有人物不管是外乡人还是本地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生活不易,生存不易,但每个人都有股顽强的韧性。大徐能成功关键是她心正,从无害人之心,也从不贪心,就一门心思的踏实做事,掏心窝子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叶子兜兜转转还是跟轮子走到了一起,不过这都要感谢李冬生的成全。叶子当初已经走投无路,是他资助她上学,又资助她开了养生中心,一手成就了叶子,但当他意识到叶子其实另有所爱时,不但没有责怪和怨恨,而是选择了大度地放手,临分手还给了200万的股份,他向叶子真正兑现了那句“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小水一开始貌似没有主意没出息,但后来一件件事情的发生,他的所作所为逐渐显现出他是一个有担当并且有情有义的人。
个人感觉这是管虎导演最差的一部戏,人物虽然多,但是感情线,转折,人物塑造非常差,看着乱哄哄的,而且强行把国家大事拼凑进去,搞了好几次大聚会场景,也感觉脱离现实
可以让那个《纯洁心灵》的烂片导演看看这部剧什么叫群像戏,什么叫多线叙事并行不悖。要不是结尾几集有些刻意主旋律,几近完美。一批演技派,随便拎出来都是教科书式的演技。大牛逼的管虎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