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我看的不太清楚,在他嗅衣服之前,迈拉比没有表现出除了“疑惑,微嫉妒”的其他有爱意的神情,然后就突然去闻了他的衣服。
故事情节非常深意传统,传统,传统。
一直在突出这个,中间迈拉比去夜店与传统形成冲击,当然还包括巴黎等地的香烟、奶昔。
墨守成规中寻求新生。
对哥哥的形象刻画更是深刻,“反叛”之中包含了他所能做的全部爱意。
而女孩的影响则表明了对新事物新形象的追求,她喜欢外国的香烟和奶昔,在跳完舞后给予掌声与眼泪。
刻画她的形象是表达对未来可能改变的希望。
“我找到了你的耳环,你拿去吧,我不再需要它了”不是不爱,只是无奈。
所有的矛盾都没有被过于直观的表现出来,而是从侧面堆积:不允许带耳环,扎扎故事的不断讲述、lGBTQ人群的生存现状、经济的现状、舞蹈的柔软与强硬,家庭的变更、生存的方式、文化的冲击……穿着你的衣服,跳完了最后一支舞,一支我们的舞提起衣襟的屈膝礼是我的抗争,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抗争现实只能将我们分开整个故事沉重又不失深意没有最痛苦,只有更悲惨,在我们不满自己国家现状的时候,还有别人遭受着更惨的待遇。
这种情感在我昨天看完短片《翅膀》后,真是沉重平权之路,什么时候能走到头呢?
有点像《Call me by your name》 ,但不同于夏日终曲,这更像是一场秋日私语。
整部电影有许多场景都没有一句台词,尤其是两人在从林中的那一段,枯黄的落叶,昏黄灯光,真的就宛如一场秋日私语。
小心翼翼的靠近和触碰眼神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没有一句台词,却又感觉诉说了千言万语。
影片中的场景真的美爆了,秋日的落叶纷纷,少年细腻的情感,前半段宛如一场美好的梦。
影片前半段协调轻松欢快,后半段略显沉重。
周围的生活压得Merab喘不过气,没有任何人懂他,心爱的人也在远方,Merab只有靠自己渡过难关。
孤独又缺少安全感,唯一可以依赖的舞蹈,也因为脚的扭伤而不能再继续。
在扭伤之后,Merab又一次的站起来,想要再次舞蹈,却又一次次的跌落,真的把我看得泪眼朦胧。
两人在婚礼上又见面的那一刻相视对望,听着司仪的话语,好像整个世界都不接受他们的恋情,Merab在笑却笑的那么苦涩。
Irakli提出分手,因为他已经和一个女孩订婚,这里真的很像《Call me by your name》,但就在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夏日终曲式的结尾时,影片却告诉了我另一种方式,自己来拯救自己,自己来治愈自己的伤痛
最后一段Merab跳舞时真的很感动,他摔下去那一刻又重新站起来完成了独属于他的舞蹈,创造了独属于他的舞步,独属于他的格鲁吉亚舞,我真的感动到爆。
谁说格鲁吉亚一定是男子的强劲有力也可以是柔和与美丽。
尽管世人不认同自己的舞步,Merab也坚强的展示自己的舞步,舞出自己的心灵
我真的觉得比起《Call me by your name》,我觉得这一部《然后我们跳了舞》更加的感动我,也更加的触动我的心灵,这部影片更接近代的生活,你更有烟火气息,美得不像话的同时,又不乏真实与动人。
( Ps男主有几个角度,尤其是侧脸,还有笑起来的时候很像甜茶)
有格鲁吉亚血统的瑞典导演勒万·阿金带着自己首部格鲁吉亚语作品《然后我们跳了舞》来到72戛纳导演双周单元。
本片也是本年度戛纳第一部上映的LGBTQ题材作品,受到了众多关注。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舞蹈和自我认同的成长故事:一个年轻男孩Merab和他的搭档Maria自幼就在接受格鲁吉亚舞的训练,他们都在一个专业舞团内准备一场演出,而在某一次彩排期间,一个突然出现的替补演员Irakli威胁到了Merab首席舞者的地位,并将和他一同竞争唯一一个晋升国家级舞团的名额。
这个“闯入者”将Merab的平静生活搅得天翻地覆,Merab从敌视到敬佩,最后却被Irakli深深吸引,两个人“超出边界”的隐秘关系卷带着事业、家庭的各方面压力逐渐超出了Merab的控制,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认识自己……
本片海报,同时也是《Screen》杂志戛纳第3日场刊的封面图作为LGBT题材的电影,《然后我们跳了舞》处理得非常细腻和完整,总体上表现不错。
Merab的角色设计非常丰满,导演将一个年轻男孩的自我认同过程讲述得深情且饱满,这其中,主角复杂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社会地位、格鲁吉亚对LGBTQ群体的保守态度以及高难度的舞蹈动作等内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足可见其功底。
特别是影片中精彩的舞蹈镜头,剪辑灯光和音乐的配合恰到好处,流畅而过瘾。
例如演员们在Maria家中度假时Merab戴上假发在Irakil面前起舞的段落,窗外落入屋内的月光和灯光,冲击心脏的低音和对Merab肢体动作的展现,让人印象深刻,而影片最后的一支舞甚至可能成为日后舞蹈题材电影中的经典段落。
然而,电影的缺点也是如此显而易见:整个故事都在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中不疾不徐地展开,每一次剧情发展似乎都有其他电影的影子,套路满满,不足够令人意外,也自然失去了很多吸引力。
它是一部“标准模式”下同志电影,尽管从内到外都尽可能“做个周全”,相似的情节很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找到新的共鸣点。
LGBT题材近年来虽然火热,却有些难以走出创作的“困局”,“寻求内心的自我认同”和“向外诉求反歧视与平权“成为两个雷打不动的母题,虽然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却逐渐成为了创作的枷锁。
反观近年来同志题材的口碑佳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2017)《跆拳道》(2016)《上帝之国》(2017)等作品不再重复以上两个母题,反而直接展现同性之间单纯的暧昧,表现那些或清纯或浓烈的感情:一方面,角色们仿佛不会被“我是不是Gay"这样的话题所深深困扰,而是直接接受并投入到情感当中;另一方面,他们也仿佛没有很多外界压力,而是在文本之中构建自己的“乌托邦”,《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选在了意大利的Summer House中,《跆拳道》选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郊野里,《上帝之国》选在了约克郡山岗上的牧羊之地,多少都带有“与世隔绝”的意味。
这样的设置让尖刻的社会议题在影片中缺席,但同时,影片却因为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反而让LGBTQ人群的情感更能引起广泛共情,让其他人群充分理解和感受性少数群体的内心世界。
2018年,《爱你,西蒙》的口碑飙升,也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母题设计,长久以来困扰同志群体的社会压力在影片构建的空间中好像从不存在,自我认同是自然的、被接纳也是自然的,一切都没有很大困难,困难的只有恋情本身——电影好像脱掉了“取向“这个标签——换句话说,”取向“在电影里仿佛是不存在的,剩下的仅仅是一个年轻男孩的追爱游戏。
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LGBTQ电影更多的可能性,为这类题材的发展描绘了全新的概念图景;另一方面,它也因为回避了残酷的现实而承担了“不负责任”“脱离实际”的骂名。
当然,还有像《湖畔的陌生人》(2013)《鸟类学家》(2016)这种“另辟蹊径”,靠情欲来解构议题的话题之作,在此就不一一细表。
《然后我们跳了舞》重新又回到了之前的套路。
说它处处相似,是因为太多其他的电影讲过类似的故事。
舞团内A角和B角之间争斗和羁绊,不难让人去联想《黑天鹅》(2010),甚至《黑天鹅》中也有过Les情节的段落。
“同一个单位内,两个起初水火不容的男孩却因为各自都有高超的技艺而彼此吸引,最后相爱,又不得不因为圈子内普遍的Homophobia而分开”,这样的故事模版,在《我的冠军男友》(2018)《自由坠落》(2013)和《当我们17岁》(2016)里都能看到,特别是《我的冠军男友》,某种程度上,《然后我们跳了舞》仿佛就是舞蹈版的《我的冠军男友》,高度重合的剧情走向真的削弱了很多趣味。
勒万·阿金也尚未能打出作者自己独特的印记。
虽说格鲁吉亚的背景设置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也许是导演大有可为的一个方向,但片中的格鲁吉亚被建构成了一个被批评和需要拯救的文化空间。
影片开始不久,女演员们就在讨论国家舞团中因同性丑闻而被开除的著名舞蹈演员Zaza,直接向观众宣告:格鲁吉亚舞舞团是一个对LGBTQ群体不友好的集体。
片中,Merab的导演处处刁难他,他哥哥也点醒Merab说“他就是不待见我们”,除了父辈的恩怨之外,更重要的是导演看不惯Merab身上一直存在的阴柔气质——他在开头就批评Merab说“你的舞蹈不够有力量”,中段还告诉他“格鲁吉亚舞曾经有过比较女性化的动作风格,但在五十年前我们就改革掉了,现在舞蹈中最重要的就是Masculine”。
结尾时刻,当Merab用女性的动作融合在自己的舞蹈里时,舞团的指导专家直接愤而离席,他认为Merab羞辱了格鲁吉亚舞……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他本身的气质就难以符合格鲁吉亚舞这个以阳性为美的艺术,导演在这里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态度,他并不喜欢这种成规,因此他借Merab的哥哥David之口告诉他、也告诉观众:“你必须离开这里,格鲁吉亚没有你的舞台”……这是一个清晰明确的讯号,也是一个暗示,传统的格鲁吉亚尚未准备好迎接LGBTQ群体的解放,它需要外力的帮助,而这里也恰好揭露了一个保守和开放的矛盾:在David的婚礼上,主持婚礼的牧师甚至都要专门提点“全球化进程”,暗示它带来了“不好的风气”,破坏了传统。
可惜,尽管这样对立看似无法调和,但导演明显是希望Merab走出去,格鲁吉亚走出去,让外力影响和改变这个传统观念依旧占据主流的地区。
但不得不提及的是,影片选择“舞蹈”这个点作为切入口,是非常别致而有深意的。
正如前文所讲,尽管故事模式跟《我的冠军男友》高度相似,但这次的背景不再是球队,也不是印象中“阳刚味爆棚”的消防局、警察局、工厂、男校甚至监狱,而是舞团,由此带来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影片在艺术上实现了双重的表现。
正如短评中豆瓣用户@Grigia 所评论的那样:“舞蹈身体作为身份、性别、传统、现代、情感、语言的转移媒介,身体即宣言”。
电影本身在传达意义的同时,舞蹈作为“里艺术”表现了太多角色的情感。
Merab和Irakli的感情源于舞蹈,在一支一支的舞蹈当中,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两位演员精准表现出了这个复杂的层次,从前期带有挑衅和“斗舞”意味的表演到后期调情时的舞蹈,身体语言表达了一切,令人目眩神迷。
特别是最后一支舞,它就像碧昂斯在《Dream Girls》最后高歌的那曲《Listen》一样,大声宣告“我找到了我自己”“这是属于我自己的舞”,在结局的时刻,舞蹈的表现形式赋予了更多丰富的含义,举手投足间,刻画的尽是全新的身份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层次。
不得不让人感叹这精准的选择,舞蹈段落的设计确实让影片增色太多。
除此之外,虽说在叙事上和文本中令人感觉凡乏可陈,但镜头中的一切依然维持了LGBTQ电影的高水准,那就是“美”。
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演员颜值,都经得起考验。
男主角Levan Gelbakhiani舞技高超,骨骼清奇,肌肉更是漂亮,许多镜头都毫无遮掩赤裸裸的凝视他健美的身材。
同时,在Merab和Irakli接吻的画面中就可以发现,男主的脸真实的只有男二脸的一半大小!
实在是非常精致小巧了(后面有图为证)。
这一场恰逢有主创出席,实属难得。
勒万·阿金在影片开场之前特别提及:“明天(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影片在此刻放映有特殊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记住那些为LGBTQ群体利益奋斗的先驱,他们是勇敢的人,一如台上的这些演员,他们选择勇敢地和我一起完成这部电影,谢谢他们”。
主创参加放映会
影片主创影片放映结束,Croisette影厅的观众全体起立向主创送去掌声,掌声不断近五分钟。
奇异的是,这一幕跟电影的最后一幕形成了极为有趣的对照:银幕内,Merab跳完最后一支舞后,只有好友Maria一个人激动的鼓掌,而他略带落寞却骄傲地离开;银幕外,掌声雷动,经久不衰,男主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和每一位剧组成员拥抱——他也许从此就正式登上了世界影坛的舞台。
这一幕不禁令人感慨,艺术家也许是孤独的自我的,但艺术家始终是需要舞台的,Merab跳完最后一支属于自己的舞蹈后的寂寥,却在银幕外收获了无穷的认可,一个横跨银幕内外两种文化语境下的鸿沟若隐若现,电影和现实在此刻真切地对撞到一起,更令人深思:这样的鸿沟究竟还要存在多久?
到底何时,我们才能把属于Merab的掌声在电影里也送给他?
希望这一天早些来到。
文末福利:与我擦身而过的巴掌脸可爱男主
#And then we dance.太漂亮了!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琢磨1.看到断背山相似的一个点,即后面男主以红色衣服出席选拔,这与断背山中衣服的隐喻相似,是一种寄托与缠绵。
2.最后舞蹈我认为是一个初识 轻探 接受 陷入 沉迷 觉醒 开阔 继续生活 的过程3.故事是一个轮回, 始于舞蹈 结束于舞蹈4.选角 男一像120击的男一 都有一种青涩但坚定的感觉5.镜头运用 灯光运用 运镜稳 且角度独特 灯光造成了年代混乱感,让我竟有在上个世纪的感觉 灯光随情节贴合度极高 如男主戴头饰跳舞的时候,灯光若隐若现,犹如情感的浮现与下沉,却又暧昧至极6.演员眼神内容饱满 男一的眼神中有隐忍有随性7.应该还牵扯到性别认同和文化交融的问题,以及男权。
这两点不是重点更像是 embedded的感觉, 感情线占太大部分也是一个缺陷, 当然这属于导演自定义的问题
Merab,一个二十左右的格鲁吉亚青年,照他说,祖上是舞蹈世家,刚走路就开始跳舞,姐姐一事无成,哥哥每天逍遥到太阳升起才回来。
Merab的生活日复一日,直到Irakli的出现,从好奇,到敌意,再到情愫萌生,也就短短的几天,Merab的青梅竹马Mary曾说让他去公园干点“事儿”,这本应该是欲望肆意的青年们向往的事,但Merab却丝毫不想,他说的是希望他的第一次美好一点。
有点想到自己高中的时候,总是和Merab一样,幻想着那些,却又害怕那些,就像一层膜,希望捅破它的时候里面是甜的,是愿意用余生慢慢回想的,可大部分人的都是事与愿违。
而去Mary家的那几天彻底改变了Merab,随着Irakli的挑逗,两人相互吸引,Merab身体的某处被唤醒了,就像《丹麦女孩》里小雀斑穿上女装的那个瞬间,Merab发现自己并不是没有欲望,而是对女生没有欲望。。
可Irakli却没有像他想的那样,他消失了。。
说实话这里的有些情节实在是太简单了。
然后就是老套路,被发现,被排挤,出口伤了关心自己的Mary,脚还伤了。
最后的一曲舞略显冗长,也没有太表现出情绪的高潮与跌宕。
熟悉的鼓点起,脚踮起,旋转,跳跃,跌倒流血也无所谓,他说跳的是什么鬼。
我说:嘿,我跳的是格鲁吉亚挽歌,我也叫它,青春之殇。
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格鲁吉亚电影。
由于这部电影,我才好奇地搜索了一下主人公所在的城市,第比利斯和巴统,结果被它们的美丽震惊了。
在我印象里,第比利斯只有灰暗的地下印刷所,或者像阿富汗一样的多山干旱,巴统更是闻所未闻。
Google地图给我推荐的照片就像魔法世界一样美丽,峻峭的山崖,广袤的森林,一千多年历史的大教堂,饱和度极高的建筑,看得我恨不得明天就去格鲁吉亚旅游。
电影很多地方让我想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阴柔的男主通过不伦之恋突破了内心的桎梏,恋爱的结局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同的是,一个通过文学艺术,另一个则通过舞蹈艺术。
男主的舞蹈跳得太漂亮了,加上浪漫主义风格的清瘦长相,让人看了一眼就不想停下来。
整个电影有浓重的艺术气质,摄影、布光,都体现了导演的极高艺术水准,加上格鲁吉亚浓墨重彩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夺人心魄的格鲁吉亚民族舞蹈,让我边看边遗憾自己没有生活在一个音乐和艺术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国家。
导演虽然是瑞典生长的格鲁吉亚后代,整部电影却不是北欧的空灵轻快风格,而是前苏联沉郁刚正的美学风格,可能和影片在格鲁吉亚拍摄,而与这个古老高加索国家的沉重历史和与苏联的复杂关系有关吧;斑驳的舞蹈排练厅地面让我想起贾樟柯的《二十四城》。
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现实的地方是,《请》像是乌托邦似的空中楼阁,两位男主没有生计之虞,就是在美好的世外桃源谈了一场恋爱;而这部电影的男主梅里布(和整个格鲁吉亚)都生存在逼仄的环境下,舞者无法维生,还要去餐厅打工;家里经常停电,手机也会欠费;而生存之外,还有他舞蹈的风格与苏联遗留的强硬风格的“国家精神”相悖,因此不受赞赏的问题。
梅里布的舞蹈天赋毫无疑问极高(“从会走路时就会跳舞了”),然而他哥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里没有你的未来”,个人主义一定会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而在此之外,东正教的大环境和古老的传统下,同性恋也被视为不道德,影评中多次提到某个同性恋的朋友被残忍地排挤出了主流社会。
生计、事业、爱情,无一有出路,他还能怎么办呢?
正如电影名字所说,还能跳舞啊。
梅里布跳舞的时候就是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的。
影评末尾他披着深红色的格鲁吉亚传统服装试镜的舞蹈,是对以上所有这些东西的蔑视。
他有他自己的舞蹈,有他自己的精神。
我不知道试镜的结果会如何,但此前一段,哥哥安慰失恋的梅里布时说的话,无疑也是给观众的希望:“你要走出去,离开这里。
”正如导演本人一样,离开了格鲁吉亚故土,走了出去,才能回过头来,正视塑造了自己核心的东西。
瞎写。
记录又一个由电影陪伴度过的凌晨罢了。
凌晨打开。
一开始边看边做着其他事,后来渐渐放下手机专心看,以至于最后以一种极其不舒服的姿势躺在床上,眼睛却不离屏幕。
男二离开之后是我最喜欢和最感同身受的——几乎能真真切切体会到那个小男孩在深夜放纵后坐在将亮清晨的石凳上的五味杂陈:对自己业务能力不满失望,拼尽全力却无能为力;周围人甚至长辈的压力攀比嘲讽不理解;对另一个人情感的徘徊、渴望却不得;家境的窘迫、金钱的压力、工作不顺;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深深的质疑摇摆不定……挺过这些是痛苦且漫长的——幻想希望失望无助后悔懊恼伤心撕扯质疑摇摆的无限不规则循环。
最动容的是握着耳钉入睡,清晨梦到自己爱的人,小心翼翼的关心,之后情不自禁地抚摸、闻吸、亲吻、拥抱,以及之后一切消散的梦醒。
也许因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其中的快乐、痛苦与释怀。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暗暗努力而不甘失败的小男孩,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好在他愿意体面地向前走——归还耳钉道别,痛哭之后穿上西装离开,埋在哥哥怀里轻声抽泣,不顾旁人勇敢舞蹈。
希望我也可以像他一样,面对狗屎般的生活,不断成长。
作为中国观众,显然不觉得这是给中国人拍的,因此再卖惨,再暗喻,也不会觉得是在拿中国说事。
虽然看评论知道这是一个很小国家的电影,但却因此知道了自己国家的位置,不再是中国和外国,而是发达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连外国月亮是圆的这样的宇宙观都要改变了。
就事论事,作为一个小国家,无论你的传统是啥,屁股坐在哪里,是坚守还是改变,都不在自己,而在世界如何看你,而这个世界也不是你的补集,仅仅是和你不知就怎么扯上关系的一个集合。
但这个集合其实还可以再分很多个子集,只有那些能真正触及你的才是你需要迎合或者斗争的,像我这样偶遇一个多钟的过客,除了知道这个国家是四个字,他们国家至少还有一些不是混混,但生活也不富裕的以外,也无需再输出什么了。
至于电影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精神和山里孩子爱唱歌一样,只是自己的个性展现,没有哀怨,没有控诉,只能等着时间来欣赏吧。
去年代表瑞典参加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竞选是《然后我们跳了舞》这部作品,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感到迷惑不解,因为这影片从题材到演员都是来自格鲁吉亚这个中亚国家,跟瑞典毫不沾边。
当我得知导演列万·阿金(Levan Akin)的背景后才恍然大悟。
这位年轻导演出生于瑞典,而其祖籍是在格鲁吉亚,推测他是格鲁吉亚人在瑞典的第二代移民。
这种拥有跨文化与族裔背景的导演往往掌握到两种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例如《边境》《阴影之下》《给我自由》等等都是近年来少见的佳作。
除了导演身份外,列万·阿金本身也是一位年轻的舞者,他表示在档案资料片里看到格鲁吉亚的同志游行被当地恐同分子袭击,之后亲身前往格鲁吉亚与当地LGBT组织了解情况,由此获得灵感而拍摄出这部作品。
明显地,他想透过这部舞蹈题材的影片来追溯自身的根源历史,与此同时反映并控诉当下格鲁吉亚对待LGBT群体的歧视和排斥现象。
正如影片的情节所暗示,同性恋在格鲁吉亚被视为禁忌,影片中提到被抓到的同性恋者会被送去医院纠正治疗。
而在其传统民族的舞蹈里更是不允许同性恋的存在,男舞者的动作必须具有阳刚气质才能被选中成为领舞者。
导演安排了好几场男主角的舞蹈展示,有力刻画出他内心纠结的过程,舞姿与动作也在强烈暗示出他对自身性向及意识的觉醒。
在影片高潮最后一场舞蹈里,他大胆打破传统刻板的男性化舞姿,独创一套阴柔美的动作,将年轻人勇敢与传统决裂的决心,以及反抗压迫的无惧姿态展露人前,实在为影片加分不少。
整部作品的主题和情节编排的思路很清晰,一面是主人公的同性恋意识觉醒之路,另一面是充满象征隐喻意味的舞蹈选拔赛。
感情线的写法比较常规,甚至某些情节与前些年大热之作Call me by your name有雷同之处,男主角遭遇同性恋人背叛的原因也不外乎是社会压力所致。
而中间有一段讲述男主角意外碰上变性人的情节又太过刻意。
叙事和控诉主题太过常规化,除了格鲁吉亚的传统民族舞蹈之外,没太多新鲜感而言。
感觉这部影片有点走错了,应该去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竞逐泰迪熊奖,会更容易受到青睐,而在戛纳“导演双周”这种喜剧和惊悚类型片满天飞的单元里不太吃香。
格鲁吉亚舞要求大开大合,力量健美兼备,小哥原本的舞蹈很美,有力量有柔韧,动作干净利落,然而在那个社会这样的人是有罪的,小哥在绝望中封神一跳,只有这样清澈眼神的男孩能跳出那样的舞,一开始他按照传统跳着乔治亚舞,然而他放弃了,最后他跳出了自己的舞,拉满了嘲讽,因为不够爷们的舞者是不合格的,原本的首席就是因为不够“爷们”被淘汰掉,所以老师愤然立场了,最后的结尾没有什么好说的,那已经不重要了。
那男性气质是什么,这样好的舞者难道就被男性气质所裹挟,像喳喳一样,只能走向毁灭?
为什么长得像甜茶结局也像,渣攻你们没有心!!!!!!还是哥哥和闺蜜好,师父也不错。。最后那段舞真的跳的超级好!可惜估计是没有被选上的了。
最后舞蹈的坚持拯救后半段被带偏的禁忌导致人生毁灭的错误观点,整体来说,电影中可贵是舞蹈相伴的青春和朝气,青年人的可塑性在于练习后的成功,民族舞蹈、寻找同性感情都是如此道理
格鲁吉亚最好的同志电影,舞影随行+爆裂鼓手+女孩。传统民族舞要求阳刚,男主偏偏反其道而行。他的温柔脆弱、天真率性让人看完就会爱上。电影不仅是关于性取向,也是在用舞蹈挑战世俗男权,虽然主题偏沉重,但画面明亮得像打翻调色盘。PS一定要表白男主,满满的少年气啊,居然从没演过戏…
三星半,意象和主题都相当好,虽然谈不上脱俗,但很准确,是那种毫不牵强的意象表达,对舞蹈的执着和抗议与他自己身份认同的转变也是一脉相承的,唯一不太确定的可能就是伦敦买的烟抽完了要放进当地的烟,这个设定有没有深意。片子的问题主要在于剪辑的断裂感挺强的(不知道是不是有素材和成本的原因),导致如果情绪不能被代入男主,作为旁观者的观看体验,情绪会比较容易被打断,尤其是中段
“格鲁吉亚的舞蹈要有力而不能阴柔”,这句话奠定了1.0版本的故事内核,所以通过男孩成长视角来达成对这句话的反对,这注定缺少新意。好在男孩可爱舞蹈很美。#金马56#
不是不好。青春总是美好,可惜的是太过相似
格鲁吉亚舞蹈需要阳刚和力量,这个切入点挺赞的。
有格鲁吉亚血统的瑞典导演完成格鲁吉亚首部LGBT电影,据说在上映首日当地保守势力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游行。剧中自幼习舞的少年Merab与替补演员Irakli的同性爱表现得准确细腻,来自社会与家庭的歧视使这种真挚纯洁的爱难以发展,身心受伤的Merab通过最后一支舞蹈,淋漓尽致地抒发接纳自我、抗争命运的情怀。初次演电影的男主角跳得好,演得也好。我喜欢观赏舞蹈,晚年还喜欢即兴独舞,因此虽觉得这电影略嫌单薄,还是给它五星。
4.5 以为是个爱情电影,没想到是个coming-of-age电影。爱情没有拯救他还险些毁灭他。幸好在最黑暗的低谷我们不是孤身一人。最后的一舞实在是太美太帅了,太漂亮了。去他妈的传统,去他妈的男子气概。
成功让我从2.5倍速上到3倍速,前面有点无聊了。又是一个心动,暧昧,激情,消失,抛弃的剧情,太熟悉了,不过也能理解一点。最后哥哥为Merab大打出手后回家安慰Merab的时候,M转头捂脸的动作也太娇羞了吧哈哈哈哈哈哈。M最后的一场舞蹈,让我突然get到了电影名。
俗套的剧情和陈旧的立意,陈词滥调
高加索地区也很多帅土野男人
说实话故事有一点点Cliche 但最后一场戏很好 剪辑节奏喜欢 喜欢格鲁吉亚音乐
#72ndCannes#双周第五场。一个简单略显俗气的爱情故事,有点《舞出我天地》+cmbyn的气质。同性关系因发生在格鲁吉亚而特殊,但感情的本质并不因为发生在同性身上就比较特殊。两个男演员看得出不是真·舞蹈演员但也是盘靓条顺跳得也不错了,男主在台上好小一只,另一位男主非常像异域年轻精修版阿米·汉莫。
有点对这种叙事方式疲劳了…后面三十分种情节和影像都不错,但是女友和哥哥的安慰以及态度转变其实有点生硬。从坚强压抑到脆弱放纵再到坚强,情绪上的处理太依赖惯性了啦…
你看不到我偷偷藏起你的耳钉 看不到我的喜悲全部都由你决定 看不到我看向你时有多温柔多深情 看不到你走以后我的泪真的可以决堤 你看到的 只是我爱你的冰山一角 而我的爱 比整座冰山更加宏伟
少年成长的故事,放之四海皆动人。关照了性取向、格鲁吉亚LGBT群体现状、文化传统等议题。拍出了今年看过的最好舞蹈戏,每一场都饱满有力,直到最后的高潮
…一看是北欧导演 怪不得 / "I'm engaged" "Congratulations" - "I'm getting married next spring" "That's wonderful news": same energy different emotion; 你一直都比我好 你要离开这
舞蹈老师还行,不服就踹
前半段对男主家庭的展示、几乎全部的婚礼场景、与哥哥在床上的对话几段,蛮动人的,反而是对性取向的探索没什么出彩的,整体有些拖沓,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