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怀揣着少许惴惴不安,些许的不屑一顾和那么一点点正襟危坐,靠在椅背上,并不知道放的是怎么样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当灯光全部暗下来,屏幕上出现了古城墙的画面和那里生活的人们,那熟悉的场景,顿时让我目瞪口呆,那衣装,那平房,街上的小吃和人们走路的样子,神情,立刻把我拉到了那些早年已被埋没的记忆的沟壑里。
这是皖北的一座小县城,和我老家的县城相距甚近,连里面人们听起来蹩脚的方言在我看来都是那么亲切。
诚然,我承认开始吸引我的真的就是那种类似家乡气氛的环境,但是接下来吸引我的却是电影里那朴实,真实,甚至是触手可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那种质感会让很多不了解皖北的人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离城市遥远的那些令人新鲜,质朴,真是而感人的事情。
说实话,以我通常的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模式,我真的很难再次将他归于主旋律的类别里。
因为多数主旋律在弘扬真善美时候,将正面人物烘托得高高至上,并不惜任何手段将反面人物五马分尸,将其人性彻底粉碎,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殊不知,这种伎俩恰恰使制片的人的人性阴暗面的马脚暴露无遗,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看那类电影的同时所产生的怪怪的感觉的原因吧。
片中的主人公是个小人物,在公务员的最底层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摸爬滚打多少年,就是没能升个一官半职。
这个开头便给以现实制度,环境当头一棒。
这样的人代表了一个群体,有千千万万个同样的主人公正在,以后还要,轴在自己的岗位上,社会没有给这些人以肯定,现在的状况确实也无能为力。
就是这样的一个轴人,舍家弃业,一心怀揣着振兴一方的单纯并美好的愿望,走上自己的路。
对于片中的场景,我真的很难刻意的抽出几个来反映主人公的形象。
也许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种掉入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唯独不同的是他有颗更加滚烫的心,滚烫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所以看起来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主人公对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内疚中,但他的事业又不得不使他处于这种内疚中,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质感。
另外,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入细入微,让人感觉这些人就是从哪个村里临时拽出来的一样。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确实有好几处让人感动的想哭的地方,记不清有几次了,只记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挨个给嫂子打电话,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只是当时,主人公已经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镜头拉高,满屋,满院子,满屋顶,满路上的人,桌子,和年夜饭。。。
故事的结尾没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画面,只是平淡的叙述主人公得了心脏病去世了,这一手确实高,毫无做作,又让人深陷其中。
只是在他女儿的钢琴声中,平静的结束了。。。
作为一部弘扬我党优秀事迹的电影,片中没有撼人的场面,而只是以感情为主线,在平淡的流淌中,渐渐的将故事从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让人从嬉笑怒骂的生活中渐渐如到那个感动的画面里。
让人感动,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杀器。
因为真实,所以我们相信,因为平淡,所以感觉很近。
最后的感动其实都是在真实与平淡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的。
没有光彩炫目,没有宏伟画面,就如中开头画面中的城墙,敦实而安静,如路边的田野,灿烂而具有生命力。。。
昨天学校组织观看这部电影,跟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感觉是抵触,心想着又是一部政治教育片了,本不打算看的,最终还是脑子一热就去了。
去了之后才发现真的很值得一看,随身带的纸巾也不够用,旁边的室友泪点比我更低。
影片放到最后,更让我意外的是,礼堂里响起了掌声,大家都在为这个第一书记鼓掌。。。
回来之后,看了这部影片的评价,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很多觉得这是一部烂片,河蟹的烂片,我真的很想问一下那些人是否用心观看,用心体会了呢?
这个浮躁的世界,大家静下心来看电影的心情都没了?
诚然,这部影片很有政治色彩,大部分观众都是被组织观看的,可是扪心自问,如果不是这样,又有多少人会花钱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呢?
抛开这些吧,单论这部影片,朴实无华,感动点也很多大家一起按红手印留下这位无私奉献的书记凤阳县最后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每个人抓着沈书记的电话,跟他老婆拜年。。。。。。
看完这影片就想到了老师的一句话,如今批判成风,大家也都没有心思去发掘闪光点了。
其实批判之前,是不是要用心观看才有发言权呢?
单位组织看的,可能为了考虑大家的情绪,还捆绑了一部生化危机。
不过两部电影看下来,觉得这个比生化危机要好。
虽然整体感觉有点像加长版新闻联播。
但是从人物传记片的角度来说,影片还是不错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各种场景都还不错。
小的瑕疵也有,比如影片中2004年沈浩使用的手机明显超前……但是影片好也罢,沈浩的原型出色也罢,这些东西是无法改变对自己身边的“党员”或者“干部”们的看法,也很难把现实中的这些人和剧中的沈浩联系起来。
弘扬正气,在现阶段的中国,要走的路太太太太长了……
课堂作业。
《第一书记》的故事原型是家喻户晓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
沈浩同志为小岗村付出了6年心血,最终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一部歌功颂德的献礼影片里,我们却看到了贯穿整部影片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份难得的情怀,让这部原本“正襟危坐”的主旋律影片变得情真意切,更易在感性方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在工作安排上浪漫情怀促成影片高潮在一开始沈浩赴小岗村任职的情节处理上,电影便从细节上刻画了一个平实却又充满情怀的主人公形象。
在影片里,沈浩在走进领导办公室报名的时候推门而入。
领导笑称:你下回进门能不能先敲门啊。
从该细节上可以看出沈浩的一腔热血。
被问及为何报名选派农村时,沈浩的回答更让观众忍俊不禁:就冲小岗这两个字。
当领导提醒他时间是三年时,沈浩回答:一年我还不去呢。
自此,一个可爱又可敬的“第一书记”的形象便建立起来。
沈浩在任职书记期间的种种事迹,使其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得到充分展现。
这些情节的重叠渲染,让这样一个40多岁的书记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第一书记》在电影结构的编排上,对人文关怀的表达更重于对个人业绩的宣扬,这一点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主旋律电影之中是难能可贵的。
沈浩是感性之人,他在带着女儿去一家农户探望时,影片使用舒缓的背景音乐加以渲染,画面柔和缓慢,孩子们吃着橘子,一个农民坐在板凳上给绳子打结以打发时光。
离开后女儿问道:爸你哭了?
沈浩笑答:谁哭了。
体味到百姓的辛苦后,沈浩留下了泪水,足以见得沈浩的确是一个浪漫感性之人。
也为之后沈浩为小刚寻再奉献三年埋下了铺垫。
如此重感情的沈浩在面对乡亲们时隔28年后再次联名按手印的请愿书时,又如何去拒绝?
在为小岗村搭桥的过程中,沈浩的浪漫主义情怀更是展现无遗。
影片为搭桥设置了重重障碍,而沈浩凭着一腔情怀逐层破解,最终成功。
在歌颂成绩的同时,让沈浩的个人形象逐渐充实。
为小岗村搭桥的代价是全国的铁路线路暂停运营40分钟。
不要说这给全国的铁路运输带来多大的时间上的损失,如果40分钟内大桥无法顺利搭建完毕,带来的后果更是不能想象。
面对这种艰难,任何人都会望而却步,而沈浩却抱着一腔报答小岗村民的浪漫热情奔波起来。
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沈浩一趟趟的交涉,一趟趟的说明,最终在铁道部长正式通知沈浩可以双向停车45分钟为小岗村架桥时,观众的内心也跟随着剧情而激昂起来。
当乡亲们在架桥成功后欢呼着奔跑相拥时,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同时达到了高潮。
试想,如果沈浩是一个过于严谨务实的人,或者说凡事追求踏实稳定的人,不是这样一个骨子里有种浪漫情怀,不服输一根筋的个性的沈浩,那么影片将会缺少多少震撼人心的时刻。
二.在家庭情感处理上更侧重情感的渲染对沈浩家庭的情感处理自然是整部电影最具有浪漫情怀的部分。
影片开始,沈浩在抢救过程中手里紧攒着手机,画面特写到手机的屏幕的一条信息:宝贝女儿,爸爸不舒服。
画外音是沈浩的念短信的声音。
电影将沈浩在影片里的第一句发声安排在和女儿的交流中,使用倒叙的方式来描述沈浩的一生,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
沈浩放弃市里的干部工作而自愿被选派去农村当官,妻子和女儿一开始自然不会理解。
沈浩在和妻子交流时,说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嘛。
一个40多岁的男人本应该安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是沈浩却依然像是一个孩童一般想着大有作为。
沈浩仅凭借“小岗”二字便离开家去实现自己的“大作为”梦想,浪漫情怀开始彰显。
在对沈浩的工作环境进行展现时,多次出现沈浩一家的照片特写,包括车子上印有女儿照片的挂坠。
在刻画沈浩爱家的同时,又让沈浩在家庭和小岗村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样的矛盾安排让观众一方面感受到沈浩家庭的浓厚感情,另一方面对沈浩产生一份敬畏之情。
在沈浩的妻子和女儿去小岗村探望时,一处细节展现了沈浩妻子对沈浩的爱与宽容。
在沈浩带着女儿去探望农户时,沈浩的妻子在整理完办公室后翻开了沈浩的日记本。
影片在之前就已经多次交代过沈浩有记日记的习惯,将每天工作的心得和对家人的愧疚都付诸于笔端。
妻子在阅读日记的时候镜头逐渐推远,或许妻子会流下泪水。
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感溢于画面。
浪漫不一定要是海誓山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便足以表达。
而妻子对沈浩的态度转变,从不理解到无声的支持,更是两人感情的最佳体现。
沈浩去世后女儿钢琴考级现场的独白使得全片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的渲染得以最后升华。
在场的小岗村人包括评委都被深深感动。
此处的煽情处理不过不失,所有受沈浩帮助和恩惠的人都在女儿的钢琴声中落下眼泪。
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在此刻得以完美展现。
相信观众也很难不与演员感同身受,为沈浩落泪鼓掌。
《第一书记》的导演陈国星也是个浪漫之人。
他尝试在英模电影里融入美学元素,增添浪漫氛围。
《第一书记》原本设想中的结尾是沈浩去世一周年的那天,冬天飘着雪花,村民们忽然不约而同地向一个方向望去,发现两棵桃树都开花了,引来了蜜蜂,处理得非常浪漫。
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只好剪去。
如果电影能按照导演的意图进行展现,那么这部献礼英模电影的浪漫情怀将会得以更加完美的展现。
英模电影原本就容易给观众留下刻板印象,还希望电影的创作能够拥有更加宽松的环境。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道理,他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想干点儿事儿”。
因为年度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因为有了一个当下派干部的机会,他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可以去干点儿事儿了。
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放弃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来到了艰苦的农村;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利用一切关系和渠道为百姓谋实惠;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秉公断案、忍辱负重,甚至挨打;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当第一个三年任期期满的时候,村民们联名请他留下来,他也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当第二个三年任期将至的时候,村民们依然希望他留下来,但他觉得已做了该做的事情,应该和家人团聚了。
只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就永远离开了等待他的家人和不希望他走的村民。
沈浩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用真情做事的人。
于是,《第一书记》中便有不少动人感人的情节。
有人说看到他和五保户吴奶奶过年时哭了,有人说看到逝世后女儿怀念他时哭了,而老汉我最动容的确是吴奶奶守着独子被强拆后的空坟,在雨中无助地哭泣。
而沈浩率村干部为强拆的过错而披麻戴孝,只是使我们悲愤的心情总算有了一些平衡而已。
当然,为了和村民过节,又一次不能和家人过节、把妻子买的羊送给五保户等诸多情节,也同样令人感动。
虽然不可复制,但沈浩依然令人感动,也令人敬重。
观看《第一书记》,目的不应仅仅是感动,而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乃至行动。
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需要我们真正的去落实。
这是继《老百姓是天》一个月之后的又一主旋律电影,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在党员和全社会中掀起了观影高潮,在各机关团体的支持下,成就了其超高的票房。
今天我本着观星看演技的心态来到了朝阳文化馆,小厅空荡荡,倒也在意料之中。
影片开场画面给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何为“万世根本”?
就像寻宝一样,我跟着影片的思路探索开来。
沈浩,一个在财政厅不如意的小干部,或者说作为一名财政厅每年评定为基本称职的党员来说,他选择去小岗,不排除有“镀金”的初衷。
但是,他依旧是值得尊重的,不管初衷是什么,在村里一待六年,他带领着大家迈过了那二十年没有迈过的富裕坎儿,而最终长眠于此。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理应服务于民,如果不是因为年仅45岁就病逝的话,还会有这样一种效果么,他最后终究体现了一个党员的本质,而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讽刺,一个党员做了党员应作的事儿就能如此宣扬,那现在没有被宣传过的党员,岂不早就是名不副实、名存实亡了么。
两个小时的全明星阵容过去了,似乎找到了开始时的答案,“万事根本”不是包干带头人口中的粮食,不是小岗“改革开放第一村”这块招牌,而是那“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
中央六刚放的,对沈浩好奇才看了。。。
我想知道,沈浩的女儿就真的那么恶心么???
“爸爸,你要向我保真,只能养他们,不能吃他们。。。
”这是一个中学生说出来的幼稚的话么??
人家小朋友是多残疾啊,需要你汪汪申请款款、含情脉脉的亲手喂橘子啊。。。
喂啊。。
尼玛啊。。
编剧太矫情了吧,太假了吧还有啊,和她爸站在山包上煽情尼玛啊真的很恶心啊他TM假了吧还有啊,故事发展也忒迅速了,,,还没看呢,就来了50万修路啊,,你神通啊,,50万,,南方大旱的时候,洪涝的时候,中央都没见这么给力啊。。。
最后的弹钢琴啊,评委刘仪伟啊,我就笑了。。。
那时个什么比赛啊,感觉太琼瑶阿姨了吧,,评委想想也知道感情分啊。。
叫什么名字不好叫汪汪啊先头那么坚定的支持她爸啊,后来吃饭的时候还给她爸撂脸子啊成绩下降时缺少父爱啊是她夫人比较寂寞吧,这个理由还能好点。。。
晓勤说自己忙得都快撑不住了,沈浩回家的时候她看电视呢啊,爽啊总的来说,沈浩同志是个好同志,是编剧和导演恶心了观众
有人说,主旋律片好像必须让主人公,忠孝不能两全,必须要让结尾悲惨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县委大院》确实进步多了,结尾让胡歌、艾县长都有了晋升,也有了幸福的宝宝。
基层书记做的就是把最高的精神、最好的经验、最直接的资源带给基层,难点是会打破基层本身的人际关系平衡,让一些人得一些人舍,就会有阻力,还需要解放基层人民的思想,思想工作也很耗心神,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外面争取资源,融资融人才融机会。
真的是要做的事非常多了,看着就疲惫,最后心脏病发作,跟长期疲累关系太大了。
沈浩书记在片中也有一个成长,从最开始为了个人的展示、证明和舞台,到后来的为了让每个村民过上好日子,最后吴奶奶请吃饭,再到所有相亲自发来聚餐,这是得民心、为民所得到的自然结果啊!
把基层人民的矛盾演的很真实,当初村子有3个主要发起人,德福是其中一个发起人的儿子,他就把公家的铲车给占着了,这在基层真的很真实,仗着自己家族有点功劳,就想着多吃点公家的,但这时如果想发展,一定要解决这种问题,让他们把公家的资源吐出来,资源就盘活了,公家资产就多了,但是肯定有人不愿意,这就是阻力。
影片演出了沈浩被打的情节,事实工作中有可能不仅如此,谁知道具体会遇到什么挑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但基层工作,就是要解决问题,趟过去。
解放思想也很累人,片中的农民根深蒂固地坚信,农民就应该种地,赚钱应该从种地中来,土地就应该耕种,这种思路会让工厂这样需要征地、集约管理的情况,难办,于是一家家去了解情况,解放思想,不知道有多少饭要吃,有多少要求要碰撞,有多少烟酒要拉关系还有要输入情绪价值!
基层书记的乐趣是什么呢?
肯定有一个发心,是仕途的规划,沈浩18年没晋升,选择去“镀金”,这个想法很正常了,但接下来沈浩成长了,他走访全村108户的时候,感知到“每个人都应该过上好日子”,使命感启动了,再到后来,扎实推动一个个项目的落成:修路、征地、修房…成就感是不可名状的。
沈浩书记最终这官儿做到什么效果呢?
村民按手印希望他继续留任,一个个村民发自内心说一句:确实是好书记啊,确实是好人啊!
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感谢全中国那么多基层书记、干部,你们是毛细血管,太重要了,大动脉的顺利泵血离不开每个毛细血管的通畅。
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当然是单位组织看的,不知道这部片子会有会超过以前某部2亿的票房,只是发现电影院厅,很大,人很多,很热,就像这部片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看过一段评论,所以,对有些情节或者有些实际的事感到不解,不忿,不过话还是要说在前面,与地域攻击无关,切莫对号入座。
先说电影,应该说杨立新的表扬不错,徐帆没有唐山大地震那么结斯底里的哭,表现依然不错,还有何冰等等,人艺的角总是值得期待。
手法,倒叙。
从开场沈浩去世,到各媒体评价,再转回04年安徽财政厅。
财政厅的戏。
这段倒也真实,没有那么多慷慨激昂的论调,有的是浅浅的官场之水。
之后就是下乡,进村,逐年、逐事记载:修路,收回公有财产,联名留下,架桥,引进外资,最后到春节的全村欢宴,到沈浩去世……没看影片介绍,可能戏里很多的人物都是村里的村民,如果是这样,本色表演很到位,尤其最后女儿钢琴比赛前的那段陈述,只有真正经历了这些事情的人,才能对第一书记的离去有最深的体会。
电影是事实的改编,选取场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沈浩——小岗村第一书记。
标题之所以两个第一,其一:改革开放第一村,其二,第一书记。
看前看后我都在想,如果没有沈浩,那么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个其他浩,我们改革的第一村什么时候才能看上有线,休通路?
1978-2004,26年,用铁道部长“王钢”那句话: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迈过富裕坎。
沈浩是值得尊敬的,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财政厅的钱,还有他的心,不管初衷是什么,在村里一待六年,而且最终长眠于此,都是值得敬佩的。
而小岗村的村民呢?
如果没有沈浩,如果没有他这么尽心尽力的为村里奔波劳碌,他们一直都这样过下去吗?
知道小岗村,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他们打破了中国沉寂的空气,把整个国家拉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可是他们呢?
种地,种地,种地,当华西富了,大寨富了,南街村富了,这些“大锅饭”富盖全国的时候,我们的先驱者呢?
还在原地踏步。
有些理由,泄洪区,行洪区,可当全国都在进步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保留。
看到很多地方争李白故里,赵云故里,甚至连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故里都开始争夺并海选观音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转折地,却守着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等救济,或者外出乞讨,留下的,是家族利益的斗争,是不少人的敢怒不敢言。
类似的情况确实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可在改革第一村,这样一个被国人注视过的村庄,不应该,实在不应该。
如果没有沈浩,那么这个村子是不是就被凤阳县遗忘了?被安徽省遗忘了?
重要的,村民是不是只看见简陋的纪念馆,而忘了曾经的精神支柱。
第一书记,第一村。
书记是值得肯定的,他做了应该做的。
村子,改变了,因为书记,刘年,据说变化很大。
那么下一个六年呢?
没有沈浩的六年,六十年呢?
因为上级的指示,以及单位的安排,所以今天下午在单位集体观看了这部影片。
可能还是源于从众的抵触,刚刚观看还是没有好好体会。
最终正面的电影还是看出一些负面的效应来:里面有台词讲:当官的未必干事,干事的未必当官。
还有徐帆的台词:原来吧有萝卜没坑,好不容易坑有了,可萝卜又不在。
沈浩的确是真心地为群众干事,他有这个心,可他办成了,别的有的人也肯定有过这个心吧?
为什么没有办成,不知是否和沈浩从财政厅的背景有关?
因为有财政厅的背景,他可以更容易拿到钱,他可以去铁道部见到部长?
当然也联系到我们单位的实际,因为缺钱好多事情都没法办成。
钱和权难道真的比一个想干事的心更重吗?
这个不错,虽然是政治宣传片,关键是几个老戏骨拍的不那么矫情,看看陈小艺、宋丹丹、王刚的一分钟出场两句台词,挺好的感觉。
我觉得这电影在主旋律电影里还可以
朴实的平推镜头语言,干净的眼神,丑恶的官场,百姓的手印,永远留在小岗村纪念馆里。演员确实选得不错。主旋律电影同样让人落泪。
人是好人,但是电影一般,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很多名演员都客串了,主旋律的电影
虽然是主旋律,但是拍的是真不错,比那些所谓的大片有意思多了
中国农民不仅在农业上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在政治上也同样没有摆脱靠天吃饭。
来标记一下周浩的《书记》,记得几年前还有条目的,现在已经找不到了。郭是有能力的,饭吃了,酒喝了,钱也拿了,可人家把事儿也办了,就这一点,已经不知道比那些比养的光进不出的,都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借
又臭又长,ex人的大学政治任务。
这部电影主要是在说发展靠领导路线,而非群众路线,这绝不是共产党的真正体现,倒是传统仁政的路子,为民请命。
中央6 偶然看到,本来以为看不下去,没想到还看完了,很质朴,在所谓的主旋律里,至少能看到一些真正的价值,只是这样的人,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跟唐山大地震一起看的
党支部活动啊有木有!
我先生说主旋律的电影有时候也满感人的,杨立新天生好人像
五毛电影 妥妥的~编剧太不给力了 每次我都想笑
真实的故事,拍的也不错
慢热型电影,很好的题材,但无论是改编还是拍摄都有些乏力,电影感欠缺,线索太多叙事不连贯流畅
满脑子都是我做的presentation。|| 反正搁我我干不了这么好。我们p如果多出一些这样的人 不管最初的动机如何 都会好很多。|| 很喜感也很感人。
宜昌 清水湾 休闲会所看的 还不错
值得纪念的一部电影,整个电影院都是党员啊~~顿时觉得政治素质提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