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玩命逃杀

Play or Die,密室大逃杀(台),Puzzle

主演:查理·帕尔默·罗斯韦尔,罗克珊·梅斯基达,Laetitia Chambon,Helena Chambon,Marie Zabukovec,伊戈尔·凡·德塞尔,Thomas Mustin,Daphné Huynh,Alizée Gaye,Priscilla Adade,Caroline Donn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英语年份:2019

《玩命逃杀》剧照

玩命逃杀 剧照 NO.1玩命逃杀 剧照 NO.2玩命逃杀 剧照 NO.3玩命逃杀 剧照 NO.4玩命逃杀 剧照 NO.5玩命逃杀 剧照 NO.6玩命逃杀 剧照 NO.13玩命逃杀 剧照 NO.14玩命逃杀 剧照 NO.15玩命逃杀 剧照 NO.16玩命逃杀 剧照 NO.17玩命逃杀 剧照 NO.18玩命逃杀 剧照 NO.19玩命逃杀 剧照 NO.20

《玩命逃杀》剧情介绍

玩命逃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盧卡斯和克洛伊對解謎遊戲有極大的熱情,他們參加了一個充滿謎團的逃脫遊戲「妄想症」。在滿懷信心地解開一道道謎題後,兩人跟隨線索來到了最後關卡的所在地—一座廢棄的精神病院。在那裡還有另外四名玩家等著他們,隨著遊戲進行,殺戮也跟著展開,參賽者們很快就明白,他們之中只有一個能活著走出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隧道小狗的巡警先生王牌播音员2总裁误宠替身甜妻梦魇绝镇第二季黑便士信我口袋里的女朋友念书的孩子香港强奸奇案之割喉朝5晚9:帅气和尚爱上我远山淡影赌博默示录你得来看看魔法师第二季陆军特战队真爱有谱红颜孽新罗曼蒂克刘海戏金蟾洛特DR1食宿亮剑之血债血偿决案药屋少女的呢喃第二季人是铁饭是钢爸不得找到你神鬼任务兵峰人民公仆第三季金曲大解密第一季

《玩命逃杀》长篇影评

 1 ) 读取记忆的天线,连接宇宙的介质,拨弄灵魂的琴弦

02:08:00,电影黑幕升起。

南美的丛林和山脉,远处乌云叆叇随之消失,但声音依旧在持续。

我闭上眼睛,静静听完了之后长达8分钟的雷声雨声以及绵延不绝的自然白噪音。

我忘记了此时此刻我身处何地,身居何处,以及我是谁,我没有了记忆,灵魂也蒸发了。

我被一种仿佛置于真空的宁静所占据,上一次获得这种沉浸的体验,是在某个瑞士纪录片里,蜂群忙碌的声音,黎明时分静谧的海平面,还有融化的冰川坠落前崩裂的刺响。

这是一种空白的宁静,仿佛宇宙大爆炸之前所有的能量都开始压缩到10的-23次方秒内。

我不知道此时是何年何月,电影里的那片土地有着怎样的历史。

我变成了一堆累累白骨,在某个火山喷发后的灰烬里烧蚀殆尽,余热依稀尚存。

后来钻井队刺穿了头颅,只剩下几根破碎的肋骨。

声音是连接广袤宇宙的可识别介质,可惜人类的听觉赫兹频率太有限了,只能通过幻听和梦境去想象去还原。

Hernan说:我从未离开过这个小镇,这里的一切我都记得,我会试着限制我的目之所及。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体育赛事、足球、音乐、新闻、烹饪节目,统统不看。

这里已经有很多的故事了,就像这块石头,听说曾经有一个人,在这里午休,他被两个朋友过来痛扁了一顿还抢了项链,包也被抢走,男人追过去而他们已经跑了。

这颗石头曾经是这个岩石的一部分,而当时那个男人就坐在这个石头上面。

这里的岩石、树木、混凝土、都纳入万物,我的身体同样能感受到这种余震。

我记得我所吃的所有食物,记得这里每天的天气,记得我手处理鱼的动作,我意识到我并不奢求去别的地方,更多的经历反而无益处,它们只会在我的记忆里,释放更多的混乱和慌张,于是我就在此深耕。

也许Hernan目不识丁,但他无疑是超然世外的哲学家,这并不是世俗里的出世或者逃避。

这片土地上也许曾经发生过创伤,他不知道过往的历史不代表他感受不到这种创伤的余波。

万籁俱寂的自然之音、历史的回声、花鸟鱼虫、河流草木每天都在他的眼前波动。

无论是伟人还是无名之辈,最后的结果都是湮没在这股洪流中。

就像影片开头的诗人所言:你能想象一首关于蘑菇的诗吗从这种生物身上漫溢出来的,究竟是什么致命的芬芳,腐烂的香气痂层在暗涌,分子的奇观连结成一段无器官的舞蹈。

这可能就是万物的结局,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会汇集成一首关于微生物的诗。

 2 ) 阿彼察邦

以下翻译是豆瓣热心网友“他的声音和房间”翻译的拍摄日志,我摘取了部分内容,对理解电影和导演都很有帮助。

乔瓦尼·马奇尼·卡米亚Giovanni Marchini Camia获邀进了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记忆》Memoria剧组,职责是为出版社Fireflies Press新书《Memoria》收集素材,具体工作是每天记一篇拍摄日志授权给《电影评论》Film Comment:第二日,2019年8月20日:哥伦比亚随处可见从1960以来不断陷入各级武装冲突的苦难史,但这又是一种被官方所禁止的“记忆”,因为暴力事件往往与政府腐败有关,而且主要集中在最为弱势的农村地区。

/剧本是基于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记忆,是他遍游这个国家时记下的点点与滴滴。

/这3天拍摄地点的选择值得注意,第2天我们来到了波哥大大学城,杰西卡将在这里与考古学家阿涅丝Agnès第一次会面,杰西卡之后受阿涅丝Agnès邀请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希望能在探险过程中找到导致她失眠的幻听根源。

波哥大大学城建于1936年,因为大多数建筑颜色称为“白城”,弥漫着一股强烈又独特的氛围。

这座庞大的校园最初设计时借鉴了德国德绍的包豪斯大学Bauhaus,占地约300英亩,在大片的草地和蜿蜒的小径中间点缀着不同年代的现代建筑。

几十年来它成为哥伦比亚左翼政治活动的中心,在这些破败的建筑中有17幢被定为国家文化遗产,墙上覆盖着五颜六色的壁画和带有左翼口号的涂鸦。

阿涅丝第一次出场便是在校园的主广场,那个大全景的追拍镜头扫过一幅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巨大画像(已经被绿色油漆涂污),旁边则是詹姆·加松Jaime Garzón的画像,一位在1999年被准军事组织杀害的哥伦比亚记者和活动人士。

这个场景单纯在画面上就已经充满了历史感,或者说“充满了记忆”,就像阿彼察邦在谈到大学城独特氛围时所说的那样。

/被阿彼察邦电影中似曾相识的场景所震撼。

今天早上的拍摄地点安排在医学院,我到达时仿佛被带回到了《幻梦墓园》的拍摄现场。

《幻梦墓园》的第1组镜头是在一间小学教室里,教室被改造成了医院病房,美术组将研讨室里所有家具都换成了病床和医疗设备。

就像墨西哥摄影师迪亚哥·加西亚当年在泰国拍摄《幻梦墓园》时的情形一样:在一个中景镜头中,一位病人躺在床上睡觉,阳光在她的脸上跳动闪烁,不由地让人联想起《幻梦墓园》中沉睡的士兵,只不过在他们脸上旋转的是霓虹灯光。

/重复,包括电影内部的重复和电影之间的重复,已经成为阿彼察邦创作的一个关键手法。

考虑到各个拍摄地点的相似性,我怀疑这种手法重复是否也来源于拍摄环境重复。

/《记忆》的预算是《幻梦墓园》的两倍多,是阿彼察邦最为昂贵的电影,剧本写到了很多拍摄地点,还要用到一些前所未见的昂贵器材:比如一个500英尺长的摄影轨道,这是哥伦比亚电影史上最长的摄影轨道,听说他们已经将该国所有的摄影轨道都征集过来了。

不过阿彼察邦今天中意的是一台建筑起重机,它被涂成了炫目的彩虹色。

起重机横在停车场上,它的平台上架着两盏巨大的M90灯,“阳光”就可以通过3楼的窗户照射进来了。

/第3日:阿彼察邦会为了让故事尽可能简单明了,免得劳烦观众去“整合各种信息”,可以大刀阔斧砍杀自己心爱的镜头和剧本。

/兰花植物学家杰西卡和姐夫胡安Juan的长段对话是本片第1场重要的对话戏,里面的西班牙语语言障碍。

/第5日:杰西卡&杰西卡的姐姐凯伦、姐夫胡安在意大利餐厅吃饭。

这场用餐戏一镜到底,几分钟的长镜头需要完成几页纸的对话。

胡安的演员提议可以让胡安给杰西卡尝一块他的炖小牛胫,以此缓解角色之间突然的冷场。

后来蒂尔达又觉得谈话到最后突然转向姐姐凯伦的工作过于生硬,演员们便和阿彼察邦开动脑子为角色添加了台词把对话渲染得更加自然。

/阿彼察邦谈了到与专业演员的合作,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拍摄前的排练中演员经常会跑来问我一些关于角色背景的问题,我从来没这样工作过所以我就随便编一些答案,有时我也会被难倒。

阿涅丝问我凯伦最后一次见到杰西卡是什么时候,我告诉她那是一年前了,但她发现了漏洞,‘可是杰西卡的丈夫半年前才刚去世,她们难道没有在葬礼上见过面吗?’”(哈哈阿彼察邦太可爱了)。

蒂尔达对她角色的生平不大感兴趣,她来到拍摄现场总是要求先了解一下拍摄的构图,然后仔细拆解自己的表演,和阿彼察邦讨论每个动作每句对白,以便在形式和叙事的层面上都能把握潜在的人物动机,如果某些地方让她感到别扭或者不够自然也会提出修改意见。

阿彼察邦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种新的拍摄方法可以让角色比我自己想象的更有内在的驱动力”,导演助理索波特补充说“在我们以前拍摄的电影中,一个角色眼睛看着前方,那就只是眼睛看着前方,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而现在还会有很多东西在角色的内心滋生出来。

一花一世界”。

/团队用餐时电视上播放着新闻简报,一名酷似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男子宣读声明,身边围着一群身穿不同制服的男女,每个人手上都扛着冲锋枪。

“他们是FARC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游击队员,今天早上他们宣布要重新开战,因为政府没有遵守和平条约的条件。

考虑到紧张的政治局势还有推迟拍摄的流言。

/第18日:从开机以来剧组就期待着这两天,拍摄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这条正在施工的隧道,在安第斯山脉的中央地带,长达5.4英里,属于交叉线La Línea的关键部分,交叉线是一条连接波哥大&太平洋的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在国家蓝图中是神话般的地位。

因为由于多山的地形,哥伦比亚大部分地区只能靠陡峭、蜿蜒的单车道公路相连,当地人的记忆中在家庭假日无一例外都在拥堵的公路上慢慢爬行,多年筹备后隧道在2004年开始动工但马上又陷入了一系列卡夫卡式的腐败丑闻导致完工日期一而再被推迟,隧道已经变成了政府失信的象征。

有一个镜头扫过一句似乎被遗忘在隧道深处的老旧标语,“LA LÍNEA,EL SUEÑO DE LOS COLOMBIANOS”交叉线,哥伦比亚人民的梦想,这句标语读来已然成了对这种倒退的尖锐讽刺。

这段是整个拍摄中最艰难的部分,50名闲杂人等在大规模的施工现场窜来窜去,工地上噪音,寒风卷起漫天飞舞的灰尘,卡车和推土机,有限的能见度和逼仄的移动空间,讲话都困难看不清眼前人到底谁是谁。

带着拍摄设备像青蛙一样弹跳着避开重型机械,只为了拍摄一台有房子那么大的挖掘机用一个巨大的液压锤在岩壁上砸洞,萨永普就在距离挖掘机几英尺远的地方操作着摄影机。

/第19日:因为隧道施工挖出了保存千年的人类遗骨,美术设计师说骨头的道具都是真的:11个成年人&2个孩子的骨头。

人骨在哥伦比亚很容易得到,还比假骨便宜多了,可能属于武装冲突中还未被认领的受害者,从一所非法获得这些尸体用于解剖练习的医学院。

拿骨头的时候还收到了一条来自于上世纪的灵异短信,这个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噱头。

/第21日:杰西卡和阿涅丝来到皮豪,位于金迪奥省西部的小镇,世外桃源。

镇上只有咖啡和大蕉种植是当地的产业,房子根据传统的茅屋baharequ风格建造,门和百叶窗涂上了鲜艳色彩,男人们穿着庞乔斗篷和阔边帽骑着马穿街过巷,光顾商店或酒吧时会把马拴在门外就像西部片里一样。

中央广场是镇上唯一的广场,周围一圈全是咖啡馆,商家把桌椅都摆到了人行道上(应该是影片开头13分的咖啡厅)。

/一只金色皮毛的杂种狗每天都出没在拍摄地,当杰西卡和阿涅丝坐在广场上的镜头即将开拍时,它自然踱将过去躺在了她们的脚边。

/第28天:/第35天:在电影中,角色们将会在一套编配复杂的声音背景中穿行,并且要对声音的刺激做出反应,但在拍摄现场没有做好的音频来引领他们,替代的办法是阿彼察邦在靠近演员身旁描述相伴的声音,以及应该表现出的精神面貌。

/最后一个中心段落的高潮部分,将用一整卷胶片来拍摄的一个广角镜头。

摄影师萨永普说在太阳落山之前我们会有15min的拍摄机会。

/拍吼猴时一直等不到猴子出来。

作为整个拍摄的休止符,这感觉实在太神秘了。

/看完拍摄日志更能理解阿彼察邦的电影《记忆》,以下是我的影评:她来到波哥大探望她生病的姐妹,因此结识了在大学医院中负责研究人类遗骸的考古学家Agnès和帮助她找到脑海中声音的音效工程师Hernán。

她感到身边的一切都在逐渐变得抽离、神秘而失控,脑海中的声响也越来越频繁剧烈。

/Jessica受Agnès邀请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在那里她遇到了另一个年长的Hernán。

/在餐厅里和姐姐凯伦、姐夫胡安、孩子吃饭讲的故事,有很强烈的政治隐喻(在电影首映礼的红毯上电影主创们展开了写“S.O.S”求救信号的哥伦比亚国旗,直接地向全世界传达了政治信号:哥伦比亚这个南美小国仍在遭受抗议活动和武装冲突等一系列动荡):亚马逊雨林的部落里有一个男人,为了drug、皮革、花草等商品开凿修路,纠集人群不惜砍伐树木、毁灭一切也要开辟出捷径,一条不够那就再修一条,不够长就修的更长,每次修到某个程度,男人就想殖民那些帮他一起修路的人,所以那些人就跑了离开了,男人和他妹妹一起合作直至消失,很多人猜测他们死了。

剧里有很多这种虚虚的“真相”,像红楼梦里那些真亦假时假亦真的画面描述。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具容器,有的人放自己,有的人放别人,有的人空空如也。

用声音做勾子,在录音室里和“赫尔南”关于声音那场戏也不错。

/杰西卡去医院开药,医生向她介绍镇定剂“它会让你失去对所有美好的感觉,同时对一切再也不会感到悲怆”,有段时间吃过很强的镇定剂,描述的很真切。

/老赫尔南看着有点异域风情不知道是哪儿人,越南、墨西哥?

老赫尔南在世外桃源中对杰西卡说“我们这里的人不做梦”,没有呼吸的睡眠“睡去吧”老赫尔南就闭上眼睛了,明显这已经不是在现实中,或者这里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老赫尔南通过杰西卡已经“放下既实地”?

/它以3.4分的成绩位居国际影评人场刊的第二名,仅以0.1分之差次于滨口龙介的《驾驶我的车》,最终同拉皮德的《阿赫德的膝盖》一起获得了本届戛纳的评审团奖。

比起driver my car更喜欢《记忆》,不忍心错过一分钟。

/阿彼察邦在访谈里强调过,南美洲带有殖民色彩的雨林神话让他深受影响:我对丛林的诱惑很感兴趣,所以我认为去南美可能就像回到了这个事情的源头。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秘鲁时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对我来说,看到那些废墟和过去的科技产品几乎就像是看到科幻小说一样,就像时间开始倒流。

/卡夫卡式:指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写作特色,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和不确定性。

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

 3 ) 《记忆》:一部适合“冥想”的电影

一个建议:观看《记忆》之前,喝点酒。

酒麻痹神经,开放感官,抑制住活跃的思维,这是进入《记忆》的有效方式。

不必去理解电影讲了什么——如此简单,还需要理解吗?

——只需去感受,让影像领你去往奇妙的世界。

那是精神的无限跃升,在静观的基础上达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一的状态。

哪还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区别?

唯有观察。

只有眼中所见与耳中所听,让其他一些都消失。

让影像流击穿你,掏空你,让你变成一片空白。

你将生成为影像本身,这便是真正的电影体验。

是从女主角进入丛林后开始的。

她与男人的对话,被充满野性的自然环境包孕。

他们讲起了一些事情,关于梦与记忆。

然后他躺下,一个无法做梦的人,睡去。

以及她,一个梦境绵绵不绝的人,观察。

两个人发生对换。

不做梦的人睡去,醒不来的人清醒。

意识像连通器那般获得了联通。

她进入他睡眠状态,她便是他清醒的梦。

之前梦境里让她惊醒的声响,正是来自这个男人。

当她回忆自己梦到的情景,其实说的是他清醒时的回忆。

我们有可能进入他人的意识吗?

在自己的梦里。

没有比这更奇妙的了。

不该去理解,只需去感受。

当两人坐在昏暗的屋子里,窗外是绿意森森的野性树影,回忆着梦境或讲述往事,声响(已成为历史)在屋子周围回荡。

所谓时间与空间、世界与意识融为了一体,不再有分别。

这是时间凝滞、自我消失的状态,只有影像流绵延不尽。

“冥想”的极致状态正是如此:在全然的专注中,意识自我遁形,进入“空无”的状态。

无即所有,一切已消失,一切都近在眼前。

这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临界点,只能被无限靠近。

一部“冥想”的电影。

它之所以需要在电影院体验的根本原因。

在黑暗的环境里,我们更能进入别人的梦境,更能偷走他人的意识。

甚至于,在与电影所创造的观看方式合一的过程中,我们进入“冥想”之镜。

这是一种长时间专注影像、被视听裹挟的自然结果,通过极长时间的固定镜头和氛围营造达致。

飘升了,飞跃了,不用任何超现实的元素达到了超越现实的神秘境界。

如同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聆听中,就能超越意识的局限,根本不需要借助任何迷幻剂。

这就是所谓的“喝纯水自醉”吧。

 4 ) 记忆的植入、声音的形状|阿彼察邦《记忆》:一段有关声音的旅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u411m7G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u411m7G3/

如果你也看了《记忆》,今天我们来聊聊阿彼察邦的这部新片。

阿彼察邦的电影总是让我思考,看不懂和看睡着哪个更可怕。

不过,我现在已经释然了。

人们都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阿彼察邦直接送我们进入梦乡。

但是,千万别因为这些顾虑而错过《记忆》如果将来这部贾樟柯监制的电影上映的话,建议大家一定要在大银幕看一次。

其实一部电影就是为我们植入了一段记忆,这段记忆即包括影像,又声音。

正如戴锦华老师在电影课里提到的,“自有声电影发明以来,大部分电影是瘸腿作品。

”电影作为视听艺术,声音总是最被忽略的部分。

要不就沦为BGM背景音,要不就是模式化的音效。

我去年在多伦多电影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先是被吓了一跳,之后发现了很多惊喜,并且没有睡着!

影片的开篇就是夜晚黑暗的房间,视线几乎是模糊不清的,然后我们会听到一声巨响。

此时,导演就为我们植入一个「声音的记忆」。

之后我们将跟随着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女主角Jessica Holland一起在现实中寻找,并且试图重现这个「声音的记忆」整部影片最奇妙的观影体验,在于导演为观众建立的互动性。

当我们跟随Jessica来到录音棚,看着她试图描述记忆中的声音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想,如果是你将如何描述那声巨响呢?

你有没有想过声音也是有形状的?

在不断的听到更多相似的声音时,你也会一度会陷入模糊的记忆里,然后迷失在这些声音中。

体会到「记忆」就像是一种,永远也抓不到的痒,越想越朦胧的奇妙感觉。

在记忆的困扰和声音的恐惧下,Jessica要求医生给她来点猛药。

两人关于萨尔瓦多·达利是不是磕药的对白非常有趣,而医生对Jessica的失眠问题,只是怀疑她产生了幻觉,这里也算是一种小小讽刺了。

之后Jessica跟随河边的声音,邂逅了不会做梦的男人,他可以读取石头的记忆。

在不做梦的睡眠中,他展现了另一种活着(假死)的状态。

同时也指出了,做梦和记忆,正是我们存在和活着的证明。

随着两个人相互交流了彼此的记忆,这个声音跟随着画面最终回归自然。

影片里的收音机和广播,也是一个将声音记录再播放的媒介,结尾那仿佛远古时代就存在的外星飞碟,就像在告诉我们,地球也只是宇宙记忆的一部分。

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记忆的碎片,正是人与人之间神秘的联系。

整部影片看下来一如阿彼察邦以往的作品,在现实和历史问题的基础上,融入了魔幻主义风格。

阿彼察邦说:“在七八十年代,哥伦比亚要比现在暴力,当你在开车的时候,就会遇到爆炸造成的交通瘫痪,而你却一无所知。

我的电影是关于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和恐惧。

”影片中的女主角杰西卡是一个住在哥伦比亚的外国人,她急于找到自己恐惧的来源,试图与自己的记忆和解。

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对声音的恐惧,终于被画面里极大的静谧感抚平。

声音与画面这一对矛盾的转化与相互作用,成为了影片的戏剧冲突和转折。

影片让我意识到,有时我们太关注自己脑海里的声音了,反而关闭了对外界声音的感知。

当我们为记忆增加声音这样一个维度时,也许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视觉有时候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接受信息的方式,但是就像雨打芭蕉的诗意,记忆应该是视与听的整体。

可能这就是阿彼察邦想跟观众一起进行的感知之旅吧。

声音和时间一样,可以在电影里伸缩,有形状,有深浅,有强弱,在二维的影像之外,让观众有更多层次的观影体验。

最后,关于希尔达·斯文顿是「外星人」的这个秘密,只有贾木许在他的电影《丧尸未逝》里说了出来。

欢迎小伙伴们留言讨论影片的观后感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2022年1月20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套装收藏电影细读|无意识的偏见《犬之力/犬山记》简·坎皮恩作品严肃影评《上帝之手》用最温柔的目光,回顾命运的捉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蓝光碟收藏|阿涅斯·瓦尔达电影全集 CC 套装开箱+赏析蓝光碟收藏|胡波作品《大象》美亚蓝光碟开箱+电影资料包全解析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Memoria,自译《视与听》感觉自己不再属于任何一片土地…...

‘I feel that I don’t belong to any place… or that I belong to every place? But home in Thailand doesn’t feel like the home. I feel like I am floating’此文出自《视与听》2021年冬季作者:Tony Rayns译者:Christian 荣获第7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由阿彼察邦指导的《记忆》Memoria,整部电影都是在哥伦比亚拍摄的,是他对电影的一次杰出回归。

在形式上,是一场真正的“内心(interior)之旅”,是深受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影响且产生共鸣: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在她脑海中出现了一种重复性的响声,一直困扰着她,难以入眠。

因此她前往了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到了一处偏远乡镇Pijao,去寻找……答案?

这个人物最开始被创作时是叫埃莉卡(Erika),不过后来为了致敬雅克·特纳(Jacques Tourneur)于1943年指导的电影《与僵尸同行》I Walked with a Zombie中的人物Christine Gordon因此被更改为Jessica Holland这个名字,同时这部电影也是阿彼察邦之前声称最爱的其中一部。

Swinton’s Jessica(此时就像是现实演员与电影人物虚实相交)向导演分享自己所产生的幻听(aural hallucination)(这是一种十分罕见且鲜为人知的现象,一般来说在医学上统称为大脑综合征(exploding head syndrome),由此在睡梦中时常会伴有巨响……)。

但鉴于阿彼察邦将这种“bang”的响声视作一种“奇怪的压力”,因为在响声突然停止后会伴随一种惋惜感。

这让他电影里的角色患上了失眠症,并以此占据了她的生活,她的工作与人生目标整体规划。

Swinton’s Jessica算是阿彼察邦在所有作品里一系列角色中又一个以寻找身体-精神解药的人物。

(顺便说一句,阿彼察邦的绰号是“Joe”)

与僵尸同行 (1943)7.11943 / 美国 / 恐怖 / 雅克·特纳 / 詹姆斯·埃利森 弗朗西丝·迪伊 《记忆》Memoria这部电影如同阿彼察邦前四部作品一样以两面性(二段式对比)结构来呈现。

尽管两部分的结构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第一部分是在城市,第二部分则是在农村,两地相距不远,一段路就到了农村La Linea。

8km长的隧道穿过正在修建的安第斯山脉,连接了哥伦比亚西部与东部的海岸——标志着电影横向来看的一个中点。

电影开始于波哥大,在镜头里保持着在无菌的学术环境与人口稠密的街头环境的一种平衡。

第一部分的主旨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思维去探讨:我们看得了大学校园、研究实验室、演讲厅与图书馆。

Jessica似乎一直在试图理解,定义与捕捉在她脑海中持续徘徊的响声,同时还试图弄清如何处理她那感染上真菌的兰花。

这一路下来,尽管她追溯到了这片故土所遭受的苦难(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街道上的一个路人,无意间听到汽车轮胎声,便顿时趴在了地上,误以为是恐怖分子的炸弹声。

)以及古老的神秘传说证据(在La Linea出土了一个6000年前的年轻女子的头骨,并从头骨上发现了做过钻孔术的痕迹。

) 第二部分—乡村。

这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地为这些困惑和谜团所提供解决方案和办法。

Jessica的一场梦使她深陷在一种非理性状态的地方,这个地方她唤醒了一个可能或不可能是来自外星的人的记忆,这些外太空的东西也许或也许不是造成幻听的缘故。

任何看过阿彼察邦2010年的作品《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和2015的《幻梦墓园》的影迷都会将第二部分视作为一种阿彼察邦式幻象场景(Apichatpong phantasmagoria)的表现,基本上都是大自然中奇怪的声音(嚎叫的猴子)令人不安的现象(La Linea曾经的地震与潜在的环境污染)以及一艘像是白鲸的宇宙飞船。

除了咨询一位女医生,并因为失眠症想让对方开阿普唑仑的药物处方。

而医生警告她以防药物成瘾,同时建议她换上特制枕头(针对睡眠的)还有上帝的保佑。

第二部分主要专注Jessica与一位自称Hernán的老人(由埃尔金·迪亚兹 Elkin Díaz饰演)之间的互动、交相感应(interactions)。

而Hernán这个名字也并非是偶然,并非是第一次出现。

在先前波哥大城市里她去见了一位年轻的音效师就叫Hernán,而在他俩关系有些暧昧后,Hernán这个人就突然之间神秘地凭空消失了。

如果不对电影拆解就非常难解释在第二部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开始先是在靠近小溪的一处地方,那时Hernán正处理着鱼准备做饭,然后是在他记忆力拥挤不堪的房子里—帮Jessica平复(equanimity)心情(内心)并且尽可能地驱逐她脑海里的那股响声。

崇山峻岭的上方并非阳光照耀,而是一片阴沉,然而:在电影最后一幕场景充沛着昏暗的天空与不详的声响还有那来自远方的历史传说。

在哥伦比亚拍这部电影这个想法是出于一种自发的,他们需要寻找这么一个既不是阿彼察邦也不是斯文顿能感受是家乡的地方。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我(作者)问他(阿彼察邦):“《记忆》Memoria是否算是一部很私人性的电影?

”“斯文顿是在演绎真实的自己吗?

”他回应道:“应该吧!

(泰国)就是在当下,拍摄《记忆》都要比先前任何时候危险,逐渐地我感觉自己不再属于任何一片土地…...或者说到处都是我的家?

但故土在泰国并没有在家的感觉。

(在过去几年里)我感觉我就像是在流浪。

”在某种程度来说,哥伦比亚会有些相似。

阿彼察邦:“我喜欢那些不会守时的人(就像是我),而在那个时候(哥伦比亚)总是感觉那儿很不稳定、大家都很随性。

无论是政治还是社会都是不可预测、变幻莫测的,这也是那个地方如此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这种漂浮不定就像是天气一样,喜怒无常的。

” 这部电影是对哥伦比亚环境的一种妥协,而在第一部分将Jesscia的引入时,她结巴断续地说着西班牙语,到了第二部分在与Hernán交谈时却骤然变得流利起来。

阿彼察邦从他2000年第一部作品《正午显影》开始便建立了一种超现实性的客观静置的偶然(objective chance(le hasard objectif)),无论是在其结构以及手法还是故事的叙事上都是因他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时因一种“优美尸骸(Exquisite corpse)”所启发。

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某种程度上与想法和刺激(stimuli)有关,视觉与文本(visual and Verbal)上的,因此他也出版了一本与电影同名的记录性著作。

(视觉上有电影,文本上则有文字记载) 这本书中包含了阿彼察邦所写的原文,以及各种脚本草稿的注释和说明。

这是一本很厚的剪贴薄,里面记载的都是他拍这部电影事前准备的材料和资料,以及拍摄日记还有对斯文顿的访谈。

最后两篇则由阿彼察邦当时的助手(Giovanni Marchini Camia)写撰写,同时他也是这本书的编者。

我给阿彼察邦发邮件问道:“在您写这个剧本时,是不是所有的照片与文字资料都是有目的性的参考与收集,并且回归超现实主义风格?

”阿彼察邦:“在相遇的那一刻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重要的,那些照片与文字资料只是让我记住在哥伦比亚那个尤其特别的地方发生了很多事情,并且使那个地方与世界、甚至与我们的世界之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 谈论到宇宙维度,我问他关于那艘宇宙飞船。

(在那之前早已在2000年的《正午显影》中出现过,但更加生动探索的是2009年的Primitive[(2009, shown in Liverpool’s Foundation for Art and Creative Technology that year).)他到底有多迷恋宇宙飞船和外星生物入侵。

在山谷里凭空出现的宇宙飞船阿彼察邦:“它来自斯皮尔伯格还有其他科幻导演,与此同时那个时候像雷·布雷德伯里、阿西莫夫、亚瑟·C·克拉克等作家写的的科幻作品刚好被翻译成泰语。

我真的好爱克拉克,你喜欢吗?

我还喜欢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因为这两门学科似乎与生物奥秘(bio-mystery)有些关系。

” 《记忆》Memoria这本书是对蓝光碟里删减的场景的一种补充,然而阿彼察邦并不想让这本书出版发行。

那阿彼察邦认为这些被删减掉的场景是因为给观众展示透露了太多信息内容。

比如像Jessica Holland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当时才失去亲人的寡妇。

当老者Hernán说自己从未忘记过任何人事时,众多人中包括我都认为这儿让人联想起博尔赫斯(Luis Borges)的著作《遗忘和记忆》。

但是这本书透露了阿彼察邦所拍摄的这个故事版本是启发于他读到了一个关于澳大利亚女性的真实故事。

丽贝卡·沙罗克(Rebecca Sharrock)有着“超忆症(HSAM(Highly 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在电影里,Hernán的记忆能力是有物理基础的:他周围的客观事物就像是文字触摸器,他所闻所见都会因这些事物散发的信号而记录起来。

书中还有很多意外的惊喜,都是对电影的一些宝贵的补充,是非常值得浏览的。

在电影里,在波哥大场景时,年轻的Hernán(由胡安·帕布罗·乌雷戈扮演)有一个自己的乐队,叫“妄想的深渊”(The Depths of Delusion)而正是因为这个名字让Jessica调侃(她能通过耳机聆听那个乐队的歌曲Demo,但我们不能)而Jessica曾读过一首她所写的短诗,叫做《不眠之夜之诗》(Poem of the Sleepless Night),这是献给当代那位略显散漫的卡伦修女(由艾格尼丝·布雷克饰演)。

这些都是她对妄想与精神不安的倾述,还有一些其他的,这些其实都与阿彼察邦自己曾亲身经历过“大脑综合征”有关,而他的情况并不是失眠症,而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增加了他的工作时长,就像是在醒来之前经历了一场漫游,在那本书当中都有详细讲述。

他继续与那些“漂浮的世界”(drifting terrain)还有“地底世界”(subterranean world)漫游,与此同时他一直就像是一个“没有参与进来的 观察者身份”(a non-participating observer)。

在佛教中有一个思想理念“虚无”(nothingness’ or ‘voidness)始终对他的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但他从未将自己定义为一名“佛教徒” 在他对这种“空白(blindness)”的追求中总能体现出一种安迪·沃霍尔的气质,或许我们应该区分在他的电影策划和创作过程中对外界刺激和观念(external stimuli and ideas)的开放性。

他严格把控电影直至最后一刻的剪辑风格,其实离超现实主义的概念“不自觉地写作”(automatic writing)也没有那么遥远。

就如同我们注意到的,波哥大版本的Hernán(胡安·帕布罗·乌雷戈所饰演)是一位杰出的专业电影音效师,这位经由Jessica的哥哥所推荐,以此来帮助她找到且重现她脑海中反复徘徊的响声。

这是以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发现最后却行不通,比如到后面Jessica再次去找他时却发现对方仿佛人间蒸发了。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电影出字幕时演员表中能看到音效师的角色,我们这里能察觉出与电影本身的特点相吻合—精准而复杂的混音。

斯文顿与音效师正试图还原那阵响声我问阿彼察邦:“如果在这部电影里特别注重声音,那是否表明你对电影的思想也已经有所转变?

”之后他给我发了一大段详细的回复。

阿彼察邦:“我一直对电影的声音设计很感兴趣,《记忆》Memoria的音效设计尤其复杂,因为这部电影需要它。

自从2005年在Fever Room第一次登台表演后,我便一直很喜欢电影的混音技术方面的内容。

在那一场表演中,音效设计者和我有机会在他们那些场地(剧院)还有很多表演者进行实验性探索。

一场我正在工作的VR表演也是从音效起步,一种类似于海浪的声音。

所以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我在对电影的音效更加深入的探索。

在哥伦比亚的经历也许也是早就如此的原因之一:自从我不说西班牙语后,我将声音当作一门新语言,就像是音乐。

与那方面相关,我将《记忆》Memoria视作一场表演,因此对于Neon公司会发行这部电影,我感到特别开心!

 6 ) 《记忆》:阿彼察邦对生命与宇宙的另一种表达

很喜欢阿彼察邦的这部新片,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声音的诗歌。

如何把声音拍成一部电影,阿彼察邦完成得很出色。

而本身阿彼察邦之前也常常参与当代艺术展览,展现了Video或声音装置在我们生活中的另外一个面目。

因此回到电影,一个感觉就是,在这部新片中,阿彼察邦通过对影像和声音的回归,给当代电影带来了一种“新的平衡”。

它让这部电影的各个维度都很丰满,很恰当,既有爆破力,又有悠久的诗意,我个人认为它刷新了文艺电影的品格。

如果简单化概括,阿彼察邦在此片中试图描述我们的记忆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如何创造了我们的生命本质。

杰西卡(Tilda Swinton饰)就是我们,是记忆的主体,她由一个声音,开始追溯,随即进入了记忆的创造世界与生命的本质探索。

从人物关系上,杰西卡是一位旅居哥伦比亚的欧洲人,她来波哥大看望生病的姐姐,因为追溯一个声音而认识了当地混音师霍尔兰,并召唤出南美的创伤记忆。

而如果用线性故事的传统模式,去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很容易陷入徒劳,这是因为该片的主角就是记忆本身,阿彼察邦用两种视觉来探索记忆,一是人类生命的视角,二是宇宙创化的视角。

我试着用几个关键词来复述电影逻辑1、几次“砰”的响声第一次出现在开头,从睡梦中被惊醒的“砰”的巨大响声,这是影片的起点,也是个体在宇宙中创化的主要形式。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响动,证据就是后面第三个镜头,窗外汽车此起彼伏的警报Chaos,这个交响曲形象化了宇宙的本质,这就是我们存在于宇宙的本质形式,众声喧哗。

(先多说几句,影片在末尾对此进行了呼应。

)第二次“砰”,是发生在杰西卡找到了混音师霍尔兰之后,让他通过音效来复原这个响声。

也就是说,试图用人类的理性知识来追溯或理解记忆到底是什么。

但这里观众应该感觉到了,杰西卡已经无法重复当初的那个“砰”的声响。

当霍尔兰问她时候,她描述说:那个声音应该“更浑圆一些”。

也就是说,记忆肯定是被修改或修饰过的,是个体主观的。

而且,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细节是,当杰西卡进入霍尔兰的混音室后,说明了来意,她是胡安介绍来的,他说他是胡安的学生,但后来,霍尔兰让杰西卡先等一下,他把手上的工作完成,然后(也就是在给杰西卡寻找那个巨大响声之前),他处理了一段极为优美的钢琴和小提琴的协奏曲,非常动听,几乎消弥了杰西卡的内心紧张与不安。

作为电影,这个细节是一个重要表达。

如何将召唤记忆?

这里的回答是,艺术(包括音乐)是最好的形式,也是最好的通道。

这个在后面还有好几次表述,比如绘画、雕塑、诗歌、建筑空间、戏剧、punk、乐队演奏等更广泛的形式,都是召唤记忆的最佳通道。

这一点,导演特别用心,所以电影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场景,或表达。

比如,杰西卡后面去找霍尔兰时,就在一个房间里遇到一伙搞音乐的年轻人,那伙人说没这个人,后面她又误入一个正在举办演奏的房间,她站在入口处享受了一次美妙的音乐现场;还有,后面甚至她一个人在一个博物馆一样的空间欣赏了墙上的绘画作品,(或摄影艺术),还有时不时出现的城市雕塑等等,这些都是记忆最佳的召唤入口。

第三次“砰”,发生在杰西卡路过一个中餐馆门口,这里我们应该很容易被打动,它给的中餐馆的名字叫“Heng Kong”,我们当然知道它的真实名字。

而路过之前,影片中的镜头是杰西卡和霍尔兰一起行走的,不断地穿越街道或景观(可以理解为在记忆材料中寻觅),但经过中餐馆时,只有杰西卡一人了,这时她突然又听到那个“砰”的响声。

同时,镜头中出现了一只很健硕的狗,但它很快消失了。

第四次“砰”,是在片尾部分,杰西卡来到了野外一个荒芜的小溪边,溪水潺潺,她努力弯腰一次次向上游探看,试图看到什么,这时响起了“砰”的剧烈响声,而且好几次巨响。

显然,记忆已经发生了链接。

后面就是见到了中年的霍尔兰的故事。

归纳一下,“砰”的声响,是一种宇宙信息,是个体存在于宇宙中的(基本)形式,如果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它就是我们的生命本质。

但还原到我们生命个体而言,它是一种惊扰,这种惊扰就是记忆,一种生命的创化现象。

2、三次狗的出现第一次,杰西卡去看生病的姐姐,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姐姐告诉她,自己没有照顾好被车撞伤的一只狗,所以她生病了,并且她梦见那只狗正在远离她,她好像就要失去那只狗了。

第二次,是杰西卡路过中餐馆时,一只健硕的狗出现了,杰西卡走到了公园转角处,那条狗似乎尾随而来,几乎在那个空地中绕了一圈,它鼻子嗅着地面,差点就要追踪上她了。

她有点惊恐,躲在旁边看,最后它离开了。

第三次,杰克卡和朋友两人在花坛边的石椅子上吃东西,一起聊天,镜头中一只狗蜷卧在她们旁边,氛围很亲昵。

影片中三次出现狗,实际上也是一个语境的三个分解。

狗在这里的意象,类似于记忆的线索踪迹。

杰西卡的姐姐在重病中说,她梦见那条狗离她越来越远,快要消失了。

意思是人生的本质是由记忆构成的,当记忆踪迹逐渐远去,甚至消散的时候,生命也到了垂危之时。

记忆构成了生命的本体。

后来,狗尾随杰西卡,在花园那片空地上,转圈,这让她感到有些惊恐,而这只狗正是从中餐馆过来的。

是的,某种巨大的历史记忆以另一种面目袭来,是会让人感到惊恐的。

第三次,杰西卡朋友二人坐在花坛边上聊天,而一只狗蜷卧在旁边,很温暖的共处场景,这其实就是记忆的最佳功能,这样的场景,是记忆的常客,记忆守护着最亲昵的友情,甚至守护着友情中那些细屑的毫无关涉的片段。

3、记忆的生成阿彼察邦在主题上并不流连一个特殊个体的故事,他的兴趣在于整体。

即,记忆如何产生的,如何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

这就是杰西卡在考古室看到了6000年前的人骨,然后去探访隧道施工现场的故事。

这个故事无论如何都与维也纳心理学派相关,人类的潜意识储存了无数的记忆材料,它就像隧道修建之前那里的自然状况,深埋于黑暗之中。

那些人骨,只有通过偶然的方式被发掘出来。

而甚至直到电影尾声中,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节目声音片段中,可以得知,人类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再发掘自己的记忆。

其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影片用足够的耐心去描述,杰西卡开车去隧道施工现场,一路拥堵,镜头的特写中,每隔几米,就有穿警服的管制着通道。

是的,杰西卡就是我们,就是记忆的主体,我们要去的记忆发掘路径,并不完全是自由的,而是被某种机制掌握着,或者通向记忆的途径,实际上是受控的,一路上警灯闪烁,道路往往是被规定着的,或者说是被规训了的。

在施工现场,杰西卡看到了那些她看到的,但远没有惊喜,而是十分小的常规现场。

毫无质疑,阿彼察邦描述了我们记忆生成的一种被规训的机制。

它正是我们的历史,是由一种管制着记忆本能的外部机制所管控,并生产出来的历史。

导演没有否定它,而只是用电影的诗意方式呈现了这个事实。

(因为电影的后面部分,才是他所要讲述的重点。

)4、闯入记忆之中杰西卡来到了野外的溪流边,草木疯长,禽猿乱鸣,她在这里又听到了巨大的“砰”的回响声, 连续好几个回响。

然后就是记忆的闯入。

杰西卡闯入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个体记忆生成的,她看到了中年的霍尔兰,比较感同身受的是,比如我们经常在梦中梦见了一个熟人或亲人,他并不完全是我们生活中所见的样子,这个形象被阿彼察邦用电影的方式创造了出来,他就是杰西卡记忆中的中年霍尔兰的形象,坐在那里安然悠闲的刮鱼鳞,他处于一个自足的世界中,完全区别于我们生活中的世界。

杰西卡对他很感兴趣,甚至充满了情感,但却无法走进他的全部世界。

陌生而又熟悉,那个世界有奇异的吼猴的叫声,也有美若伊甸园的花草果木,微风轻拂,流水潺潺。

而那个世界里,死亡与复活是垂手可得,而它们之间相隔犹如一场睡眠。

霍尔兰睡眠的一幕,陌生惊奇,犹如神话传说,离奇又自然。

实际上,这正是阿彼察邦给我们复原了记忆世界中的一幕。

我们的主体(杰西卡)闯入的记忆世界里的一幕,那是一个自足的世界。

而霍尔兰的叙述,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从没去过外部世界,他的动作轻盈而又充满诗意,用刀子挂着五只银光闪闪的小红鱼的鱼鳞。

周围草木茂盛,对岸吼猴长吼。

阿彼察邦虽然复现记忆里的世界,但在营造上并没像传统认知一样,认为它是虚假的,相反,他把这个世界并置于杰西卡的真实生活世界,并确定它是我们存在的另外一个生命空间。

而且导演也给予了这个空间更多的倾向性。

5、创伤记忆接下来,在那个有两扇窗的房间内。

杰西卡来到了床前,床头柜上摆放着一个装置样的东西,接着电源,霍尔兰对杰西卡说,让她小心,其中一个装置上面有刀片样的东西,一旦启动,它会伤害你,他说自己就曾被它弄伤了指头。

显然,电影这里提示给我们的是,记忆并不都是美好的,有一类记忆是人类创伤记忆。

它存储在某处,一旦触碰了它,就会给你带来无止尽的伤痛,甚至是永恒的伤痛。

那么,人类最重要的创伤记忆是什么呢?

那就是那些历史中的集体记忆,族群的创伤记忆。

接着,在杰西卡在对霍尔兰的“闯入中”,我们听到了三种语言,南美土著语、西班牙语,以及英语,三者之间的发生着紧张而激烈的冲突和叫喊。

对于杰西卡而言,她获得了一次闯入,进入了热带丛林的南美原住民的族群历史记忆,进入了一次沉重的族群创伤记忆。

说这部电影是一次声音的史诗,正是如此。

这一段中,阿彼察邦还原了欧洲殖民者闯入南美之后,在丛林里发生的掠杀抢夺以及南美土著族群的抗争与呼救,这些声音重叠在一起,沉寂在历史深处,像被静音了一般,而突然间,它们被通电了,那个记忆的闸门开启后,它们从历史的深处复活了出来,重新回响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彼察邦在叙述记忆的功能中,谈到了人类的共情,尤其是艺术功能中的共情作用,十分重要。

这也是导演为什么在电影前面的叙述中,不厌其烦地表现音乐,无论是爵士、钢琴协奏曲、Punk,还是摇滚乐队;此外,也不厌其烦地出现雕塑、建筑、戏剧、绘画、诗歌、摄影艺术等等情景的介入。

一是通往记忆的路上,艺术是重要的通道,比如一首音乐会让你突然想起到某个遥远的记忆。

诸如此类,这正是艺术对记忆所具有的召唤作用,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共情,艺术可以让人类获得共情能力,我不是他,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快乐与悲伤。

在那个有两扇窗的小房间里,杰西卡和霍尔兰,开始喝了两杯酒,然后他们手臂接触,她成了他的天线,可以走进他的记忆,并与他获得了共情能力。

杰西卡(Tilda Swinton饰),一个欧洲来的白人,走进了一个南美人的记忆中,那些涌动而来的热带丛林里发生的早起殖民时代的掠杀抢劫和抗争呼救的声音,让她流下了热泪。

影片仅仅通过声音的叙事,完成了对人类族群创伤记忆的深刻理解,也完成了记忆的共情。

这让人感动,尤其是蒂尔达热泪涌动的时候,画面上的泪水和背后丛林里的历史声响,重叠了在一起,这可能这是阿彼察邦这部片子最美好的一幕。

这是重要的,怎样面对人类的创伤记忆,是我们至今很难面对的历史纠结。

包括,影片前面部分隐约提到的中餐馆,都是这样一种创伤记忆。

这一幕已经否定了片中去探访隧道修建现场发掘人骨的那种方式,那种历史叙事,设置了很多规训和管制机制,对历史的记忆是有限的。

而从个体进入集体(族群),通过艺术(也包括这部电影)的方式,掌握人类的共情能力,是通往记忆的最佳方式。

也是换取对创伤记忆的抚平和治愈的有效方式。

6、“妄想的深度”从人类而言,记忆是这样的,它是生命的本质,充盈着情感。

但阿彼察邦不仅仅如此,他常常更多地是一位宇宙论者。

从宇宙的角度,人类的记忆就是一个声响,宇宙万千Chao中的一个声响,它没有人格性,它的存在与消失都是如此。

在之前的电影中,阿彼察邦将故事置放于他的出生地泰国,那里有浓郁的佛教信仰和热带雨林原始崇拜氛围,他往往被置放于这个文化信仰理解的向度上。

但这次,阿彼察邦将故事背景挪离了这片熟悉的土地,而放置在南美的热带丛林中,他想获得是另一种视野,或者说,他想让观众从另一个视野中来观看他。

在这部影片中,里面有一个乐队,阿彼察邦给它命名为“妄想的深度”。

无论如何,它与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所说的“最高的虚构”,不仅命名异曲同工,而且想法也如出一辙。

而这也是柏格森的观点,宇宙从来都是运动不息的,自然山川、花鸟虫鱼,气象万千,都是它运动的表现形式,只有它是永恒的。

与众不同的是,柏格森强调说,人的大脑的活动,也只是宇宙活动的一部分。

在这里,阿彼察邦用电影演绎了这一论点:我们的记忆,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本质。

或者说,我们的生命是记忆的一个容器。

但它也只是浩瀚的宇宙中万千Chaos里的一个声响。

或者说,在宇宙的Chaos,这些声响不是人格化的,它如同自然山水一样有情,也一样无情。

(可能这也是阿彼察邦脱离泰国语境后的一次佛教表达)。

怎么说呢,人类的引以为豪的自我思想,在宇宙中来看,这就是一次“妄想的深度”。

也就是史蒂文斯意义上的“最高的虚构”。

影片结尾呼应了开头的第三个镜头:楼下停车场此起彼伏的小汽车的警报声,它实质上就是宇宙Chaos的一次阿彼察邦式的呈现,众声喧哗,一片嘈杂。

而我们的记忆,我们生命中的那个“砰”,只是宇宙Chaos中最微小的一个。

还是回到柏格森,如果不仅仅从人类的角度看待,而从宇宙的角度看,那么宇宙中的生命正是在这些冲突中创化诞生的,在这些此起彼伏,或相互冲突的“砰”声中,进行新的创化,生生不息。

自然界如此,而人类世界也如此,比如欧洲人在南美的殖民冲突,或切领导的解放运动,正是这些的冲突,不断地创化了人类的历史和宇宙的生命。

而这并不是达尔文式的。

电影最后,阿彼察邦也诉说了这一观点,南美热带丛林的响声,起初是土著语言和西班牙语,以及英语的冲突叫喊呼救声,后面又响起了密集的丛林枪声,紧张又豪迈,似乎是切领导的解放者声响,隐藏在热带丛林或安第斯山脉翻越途中的雄壮交响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集体记忆,也是某些特定族群的创伤记忆,而它正是宇宙交响诗中的一个音符。

在最后,阿彼察邦将这个声音漫画成一艘飞艇,它隐藏或诞生于热带丛林,样貌古怪而神秘,在宇宙的创化规律中诞生,我们看着它飞升起来,像一个奇观,巨大而震惊,它飞旋着,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然后它渐渐离开了丛林,上升并隐没在群山顶端,最后它消失在宇宙中。

这就是阿彼察邦对我们生命的形象表达,也是他对恒永宇宙的表达。

 7 ) 声音作为记忆的追寻

5月7号,我终于在慕尼黑市立电影院City Kinos的大荧幕和音响中重温阿彼察邦迷人的电影氛围并沉浸其中了。

这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也很幸运能坐在黑暗中欣赏可以算是个人十佳的作品。

影片从巨响开始,以缠绵静谧的雨声结束,耳朵似乎被开发成了和眼睛一样重要的观赏工具。

阿彼察邦在哥伦比亚追寻一个04年就开始编织的梦,正如杰西卡在波哥大找寻声响和记忆一样。

与很多影片不同的是,导演的游历体验,观众的视听体验,连同电影的拍摄过程,都是一种通向未知的,未经过彩排的冒险与冥想。

他的前作都充满了他关于泰国的记忆,而在全新的,充满神秘的南美文化和丛林之中,这种追忆变成了创造更为抽象的“记忆”(Memoria)的概念。

在哥伦比亚,他同蒂尔达·斯文顿一起,试图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抓住一种“异乡人”的迷失氛围,在地理上和精神上的桃花源中思考他过去一直竭力表现以及一些新鲜的东西。

尽管这几乎是杰西卡的独角戏,但大量的环境描绘充斥着景框,导演始终将人物置于生疏迷离的环境之中。

镜头锁定在在汽车爆胎时趴在地上的年轻人、哥伦比亚大学录音室里音乐演奏者和旁观者、在大街上尽情舞动的两位青年……我们走进的是无比真实的空间,一个没有主角的跳跃空间。

一个能让我有非常惊艳体验的原因就是声音作为电影主要线索的存在。

声音展现于两个时间段内。

第一段是对巨响作为声音本身的追寻,从全然不知声音来自何处,到请求调音工程师的模拟,再到寻医问药。

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人物在多个场景切换中游荡,带有邦式的玄妙之感。

第二段则是声音与记忆的连结。

像是对手指伸入远古脑壳上的破洞的呼应,杰西卡与赫尔南肢体触碰唤起了她对于前世今生的追忆甚至是并非自己的回忆: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音乐,儿时的对话,石头里蕴藏的暴力故事……记忆和时间在此时被打碎并糅合在一起,人物便不复存在。

简单的中景镜头没有在视觉上的表达,而进入耳蜗的混响却完成了高于传统叙事抽象凝练的概念表述:记忆是什么,来自哪里,以及如何感知。

无需媒介的交流传递打破了现实中的维度,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诠释是否也是一种“萨尔瓦多·达利风格”对世界的美的理解呢?

导演延续了他充满超现实氛围的神秘主义表达,也沿用了如疾病与医院、丛林、梦境等有着泰国禅意味道的元素。

毫无来由的汽车鸣笛交响,远离部落就得以痊愈的病,都是无法却也毋须解释的超自然现象。

人间蒸发好似不曾存在过的混响工程师赫尔南和妹妹口中不知是生是死的牙医,都在向观众展现记忆中模糊不明的一面。

不睡觉却有着记忆幻影的杰西卡,与可以迅速睡着(“短暂死亡”)却不曾做梦的第二个赫尔南,在梦境上的互补更体现出角色设计上的精妙。

这里,与世隔绝的赫尔南是有着原始记忆的孤立存在,杰西卡是记忆的接受者,信息的流动像是一种生物繁衍的传承。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结尾处飞行器的设计。

第一遍看的时候认为这个如此直白的镜头是个败笔,但他在访谈中提到他对于科幻故事的迷恋让我不禁想到 2001:太空漫游。

从电影结构上看,飞船与星童(或者说虫洞)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一个完全超脱于前面叙事的具象,一种天马行空的答案,却承载了最为宏大的主题升华。

星童是一种超越人类意识、宇宙时空的存在状态,而飞船也是超越叙事时空和人类感知的“记忆中转站”,藏匿于丛林这一典型邦式精神载体中。

阿彼察邦所有长片中,只有这部我打了五星,其余的都给了四星。

原因只是因为对基于泰国本土的鬼神美学,生死转世,私人回忆和政治历史并不感兴趣,但独特的影像风格却让我痴迷,也对我的审美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作为他导演生涯新阶段的第一部影片,《记忆》已然足够惊艳。

(9.6/10)

 8 ) 泰国最神导演,请你“好好听”

文: weiwei 公众号:抛开书本 在七月的戛纳电影节,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凭借新作《记忆》(Memoria)拿下评审团奖。

这是阿彼察邦在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拿下金棕榈后,时隔十一年,再次在戛纳得奖。

《记忆》作为阿彼察邦首部完全在泰国境外拍摄的作品,代表了他创作的新阶段,我们也能看到他如何在探索影像叙事的道路上前行。

观看《记忆》讲述了一位叫杰西卡的外国女子来到哥伦比亚探访自己的姐姐,却总是听到奇怪的巨响,于是她试图去找寻幻听的根源,并由此开始了一场由幻想、偶遇与重逢组成的,与记忆和历史产生回响的旅程。

作为外来者的杰西卡,观察成为定义她的动作,一个波德莱尔式的城市漫游者,在博物馆、图书馆、医院,在城市记忆废墟上的游荡者。

城市所有的记忆都被保存,限制在被观看的空间中,观看的动作也因此成为对距离感的强调。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一场视觉与听觉之间,也是眼前的现实与记忆之间的纠缠。

阿彼察邦在这一段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排列素材的能力,熟练地运用意象,让戏与戏之间产生共振,几乎是用过载的信息量将杰西卡困在城市和幻觉的时间迷宫里,而幻听成为她唯一的指引。

声音在影片的开幕致辞中,阿彼察邦以“have a good listen”结尾,期望观众们能够“好好听”这部电影。

《记忆》源自于阿彼察邦在哥伦比亚旅行时早晨脑中出现的巨响,影片也围绕着巨响的来源展开。

对阿彼察邦来说,是巨响让他对声音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也在电影里向我们提问:什么是声音?

在调音室里,当杰西卡和调音师赫南试图再现她脑中的幻听时,声音成为一个电脑里的声音资料库,对听觉的记忆也被保存为音频,其形状和波动被呈现为可视觉化的图像,可以随时更改、调取、再现。

杰西卡对听觉记忆的描述则与她半生不熟的西班牙语一起,构成了一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困境,一道语言与声音间无法跨越的沟壑。

电影也在提醒我们存在着另一种声音——学习一门语言,尝试用不准确的语言写诗,在两种语言中找到自己想说的词语,一个意识与记忆逐渐被唤醒,听觉逐渐取代视觉的过程。

身体与电影此时都成了记忆的容器,而身体则渴望从观看中解脱。

如主演蒂尔达•斯文顿所说,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也是对我们时代视觉疲劳症状的回应。

对阿彼察邦而言,声音不仅是为视觉增加了一个维度,更是代表了连接身体与电影的可能。

影片后半段两段超长,但镜头数极少的戏,是阿彼察邦迫使观众聆听,从而完成片中人物状态转变,也改变观众观看状态的实验。

这段可以看作阿彼察邦靠近蔡明亮的一次尝试,但与蔡明亮视觉占据了主要地位的长时间的凝视不同,阿彼察邦似乎对景框与声音的互动,和构建打通过去和未来的情境更感兴趣。

结尾阿彼察邦采用这样大胆的结构,丢掉人物的塑造、面部表情,以及大部分的动作,用声音、颜色和姿态来代替,并依靠不同部分之间的共振来推动叙事,用一种几乎是结构电影的方式完成了这次对记忆深度与响度的测量。

近年有不少电影都做出了类似的尝试,阿彼察邦依旧给出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新可能。

《记忆》最近于纽约电影节进行北美首映,之后将会陆续登陆加拿大、英国等地区的电影节。

北美发行商Neon更是为这部属于大银幕的电影制定了特别的发行方案——从12月26日起,《记忆》将首先登陆纽约的IFC影院进行一周放映,再去到下一个城市,可以想象一城一周的巡回放映将会成为当地影迷的节日。

爱奇艺是本片的投资方之一,贾樟柯担任联合制片,据传也有可能将本片引进国内,让我们一起期待惊喜。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9 ) 《记忆》六题

话题1:声音炼金

在调音室,混音师青年埃尔南通过技术设备模拟女主杰西卡幻听的声音。

女主对幻听声音的形象描绘:混凝土球掉进金属井中,被海水包围……合成声音时埃尔南选的素材文件名中出现单词wood(木),所以这场戏其实是一场用土、金、水、木等哲学元素让声音现形的“科学炼金术”。

话题2:工具化记忆=深度的妄想

医学院病房内,女主第一次探望妹妹。

妹妹醒来女主通过手机照片向妹妹展示某个场景,摄影作为当下最普及的“记忆”载体形态,其虚无地位最容易击破。

在观看展厅的艺术展一段,女主用手机偷拍艺术品,延续着常人对技术化“记忆”手段的下意识依赖。

考古实验室内。

女研究员根据6000年前古人类的头骨上的洞,推测当时发生的事情。

这个洞也是“记忆”呈现的痕迹,女研究员自信地根据其掌握的科学和历史知识,逻辑化地“读取”6000年前的信息。

女主和混音师埃尔南约定在一个户外纪念广场见面。

他们说话背后的伟人雕塑,近景显示其石刻铭文已经接近损毁不可辨,石头铭文与开洞的头骨质感相似,又一种更古老的承载“记忆”的方法失效了。

保鲜柜询价的段落。

销售员的台词也在扣题。

她这样推销高质量的保险柜:在这里,时间暂停了。

“保鲜”,是技术化封存时间的高超手段,但女主对此兴味索然。

混音师埃尔南的乐队叫“妄想的深度”,可以用这个乐队名来点题:以上种种传达记忆的工具,其结果都是“有深度的妄想”。

话题3:二手灵光,让部分男艺术家先富起来

混音师埃尔南借助女主杰西卡的感应“炼”出了天启的原音。

之后作为灵感衍生一首曲子——体现了男性巫者(觋)对灵感掌握的二手性,以及他们好大喜功的人类本质。

乡间诊所内。

女医生说,达利知道世间的美好,女主杰西卡说,他也在消耗一些东西。

达利“消耗”的,是其对灵韵略高于常人的感应力。

话题4:跨越物种的“创世叙事”

猴群的叙事:(渔民埃尔南转述的)对面丛林中,猴王想离开这里,猴群却不同意。

一种个体与群体的观念分离焦灼。

人的叙事:从妹夫推测妹妹生病的原因可以知道,丛林中曾有贩毒兄妹带领众人开辟穿越原始人领地的运毒通道,中途其他同伙离去,两人不知所终。

——地球流放所猜想+兄妹创世神话超文明的叙事:启动远古地球物种灵智的外星文明先祖,与乘飞船撤离地球的同伴分离。

留下的开拓者虽未露面,但其存在所引发的关联信息形成绵绵不绝的涟漪。

这些“创世叙事”框架类似:高能力者率众开拓蛮荒之地——超预期的困难导致内讧——多数离场、少数留下——当事者不知所终——其行为和信息的余波广泛存在话题5:《记忆》是解锁赫尔佐格宇宙的钥匙上一条所说的这种“创世叙事”的框架,是赫尔佐格狂想家系列电影的关键:主角被伙伴的背离/失散后的孤寂绝望/一线生机下创生(或潜在可能)。

赫尔佐格属于这个序列的作品:《天谴》(1972)

16世纪的西班牙殖民者深入秘鲁丛林寻找黄金国。

重重困难之下,狂人将官阿奎尔执意率40几人的小分队继续沿水路深入。

队伍成员被自然灾难和不可见的土著杀戮殆尽之后,面对绝望的境地,阿奎尔眼中欲望之光丝毫未减。

《陆上行舟》(1982)

20世纪初在秘鲁有一个酷爱卡鲁索歌剧的狂人菲茨杰拉尔德。

他为了实现在丛林中为偶像修建华丽歌剧院的狂想,找到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生财之道:把运送橡胶的货轮拉过一个陡峭的山头,以节约大笔运输成本。

当地土著根据神谕协助他把船拖到了山坡的最高处,却暗中根据神谕的隐秘部分,在夜间悄悄砍断了绳索,导致货轮掉回原来的河道里,船毁货沉。

《重见天日》 (2006)

德裔美国人迪特越战时作为飞行员在飞跃老挝执行任务时飞机中弹坠毁,他侥幸活命却被当地武装俘获。

在战俘营中,迪特精心准备、并苦口婆心说服几名战俘一同逃跑。

越狱后在丛林中经历九死一生,在仅剩的一名同伴被杀死的时候,迪特靠超强的求生欲逃脱,最终获救。

其它与《记忆》有所叠合的赫尔佐格电影:声音——《来自深处的声音》(1995)这是一部有关俄罗斯西伯利亚原始宗教的纪录片,电影前半部分通过一位耶稣装扮的人和心理治疗师的布道表现对神和信仰的选择,后半部分讲到了陷落的科特兹城(the lost city of Kitezh),讲的是蒙古人的军队攻来时市民祈求上帝的庇护,上帝听到他们的祈祷后,把城市置入湖中,但人们相信城市依然存在,可以听见来自湖底深处的钟声。

而这里,逐渐也成为了俄罗斯精神的存在。

(参考豆瓣)洞穴——《忘梦洞》 (2010)法国南部的Chauvet岩洞里,有三万年前的原始壁画,还有冰河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但洞口一直被落石封住,直到1994年被科学家偶然发现。

这个宝贵的洞穴被严密保护着,赫尔佐格只获准进洞拍摄六天,每天四小时,他还采访了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们,用他特有的方式,探索史前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艺术和文明史的诞生、以及现今围绕在洞穴四周的好奇人群。

他还注意到现代工业对史前遗迹的侵蚀——Chauvet岩洞附近恰有一个核电站,已经因为温水汇流形成生态圈,里面连鳄鱼都有了,Chauvet未来可能受到被淹没的威胁。

(参考豆瓣)话题6:来自深处的声音

佛教、印度教等宗教中,都认为宇宙间有一个至今可以和智慧原点取得共振的声音——即六字真言的第一个字:唵(ong)。

六字大明咒(汉字版):唵 嘛呢叭 咪 吽ong mā nī bēi mēi hōng其它古语言版:(图源:知乎)

以人的声带所模拟出的唵(ong)字音,与《记忆》中女主杰西卡脑海中回荡的远古之音有着共同的出处。

电影中飞船离开后留下空气圆圈,就是唵(ong)发音时的口型。

地球物种灵智开启时刻的飞船音爆声,蕴含着离群的超文明先祖深刻的绝望,余波袅袅,敲响着深入骨髓的孤寂。

作为象征性的元音,同时也开启了智慧生物统治地球的未来。

 10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记忆》拍摄日志(二)

图片转自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推特文 / 乔瓦尼·马奇尼·卡米亚(Giovanni Marchini Camia)第三日——2019年8月21日,星期三今天下午遇到了拍摄以来的第一个麻烦。

杰西卡和姐夫胡安(Juan,由《扎马》[Zama]的男演员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Daniel Giménez Cacho]饰演)之间有一长段对话,需要英语夹杂着西班牙语交替进行,结果未能按计划在今天完成拍摄。

两位演员坐在户外午餐区的一张桌子旁,周围聚着一大群学生。

群众演员和真实学生的混合在调度上被证明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一大群人的骚动持续给演员造成干扰。

这是本片第一场重要的对话戏,但是对于阿彼察邦和蒂尔达来说语言仍然是一个还没攻克的关卡,他们都不能熟练运用西班牙语(而在设计上杰西卡至少应该能用这种语言进行对话)。

拍了一条又一条,直到当天收工为止,也没有一条能让阿彼察邦感到满意,所以他不得不在本周晚些时候为重拍腾出时间。

事后,索波特和阿彼察邦坐下来开始重新审读剧本。

他们一致认为这场戏头绪过多,太多花哨的动作和多余的对话。

在索波特的建议下,阿彼察邦删掉了整场对话戏的前半部分。

在之前的对话中已经透露了杰西卡是一个兰花农,为什么后来还要重复提及呢?

阿彼察邦说他之所以在一开始就把这一点写明白是为了让故事尽可能简单明了,免得还要劳烦观众去“整合各种信息”,这种说法也是让我忍俊不禁。

经过审读,他简化了很多动作,比如把一些道具预先就放到桌子上,不再需要演员去把它们放到那里,分分钟的事情,他就对这个新版本的对话戏感到满意了。

这就是阿彼察邦创作方法的关键所在。

他完全不会把自己困在最初的剧本里面,相反,他通常会从一个相对繁复的剧本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提炼出那些最基本的要素。

这种创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他的电影中直接性的来源。

而且,这种创作方法不仅限于对剧本进行的修剪,而且还会贯穿到拍摄的各个环节,直到最后的剪辑为止。

尤其是在剪辑阶段,他的大刀阔斧更是有据可循——阿彼察邦完全不惜砍杀自己心爱的镜头。

在拍摄《幻梦墓园》的时候,他投入了好几天的时间拍摄一头巨大怪物的内脏摘除手术,一个看上去就像是感染了病毒的性器官合成物,但是在最后剪辑的时候他却把这场戏砍得一干二净。

第五日——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阿彼察邦和演员之间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微观掌控和自由发挥之间既交锋又交流的关系。

阿彼察邦对动作的编排经常会精确到秒,但他对这种精确性的解释却可能让人一头雾水(他最喜欢援引一个百分数的说法:“少30%的戏剧性。

多15%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每拍完一条之后他又会询问演员:“你感觉如何?

”并且会接受演员们的意见。

眼下正在拍摄的是杰西卡与胡安、凯伦(Karen,杰西卡的姐姐,由阿涅丝·布雷克[Agnes Brekke]饰演)在一家意大利餐厅吃饭。

这场用餐戏一镜到底,几分钟的长镜头需要完成几页纸的对话。

在第一次排练之后,丹尼尔提议可以让胡安给杰西卡尝一块他的炖小牛胫,以此缓解角色之间突然的冷场。

后来,蒂尔达又觉得谈话到最后突然转向凯伦的工作过于生硬,演员们便和阿彼察邦一起开动脑子为角色添加了一些台词,由此把对话渲染得更加自然。

这种在交锋和交流中一点一点修改逐渐成型的创作方法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条,也在事实上驳斥了关于导演中心论的成见;及至最后,这场戏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人们完全有理由将演员们视为联合编剧。

这一天的拍摄结束之后,我与阿彼察邦和索波特前往拉索莱达共进晚餐,拉索莱达是一个居民区,鳞次栉比的公寓和爱彼迎旅社中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人。

我们谈了到与专业演员的合作,对阿彼察邦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拍摄前的排练中,演员们经常会跑来问我一些关于角色背景的问题。

我从来没这样工作过,所以我就随便给他们编一些答案。

有时我也会被难倒。

阿涅丝问我凯伦最后一次见到杰西卡是什么时候。

我告诉她那是一年前了,但她发现了漏洞,‘可是杰西卡的丈夫半年前才刚去世,她们难道没有在葬礼上见过面吗?’”蒂尔达倒是对她那个角色的生平不大感兴趣,但她以一种其他演员所没有的方式参与到每个镜头的构建中。

每次等她来到拍摄现场,她总是要求先了解一下拍摄的构图,然后仔细地拆解自己的表演,和阿彼察邦讨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白,以便在形式和叙事的层面上都能把握潜在的人物动机,如果某些地方让她感到别扭或者觉得还不够自然也会提出修改意见。

在泰国拍摄的时候基本上不存在这类演员与导演之间的交流。

我本以为阿彼察邦会有某种程度的抗拒,但从现场观察来看他始终都很乐于接受意见,甚至会表现得更加兴致盎然。

“这很好玩,”他说。

“因为这种新的拍摄方法可以让角色比我自己想象的更有内在的驱动力。

”而索波特则补充说“在我们以前拍摄的电影中,一个角色眼睛看着前方,那就只是眼睛看着前方,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而现在还会有很多东西在角色的内心滋生出来。

”阿彼察邦点头表示赞同:“一花一世界。

”第九日——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我们在波哥大的老城区拍摄,在一条小街上,两边都是古雅的帽子店。

用餐地点安排在几步之遥的古巴爵士乐咖啡馆(Cuban Jazz Café),这是一家地下夜总会,看上去就像是德•帕尔马(De Palma)电影《疤面煞星》(Scarface)中的场景,房间全部铺着漆黑的木板,再饰以豪华的红色家具。

可惜它不能作为拍摄地点,太俗气了。

午餐时间,挂在吧台后面的电视上播放着新闻简报。

一名酷似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男子正在宣读一份打印出来的声明,他的身边围着一群身穿不同制服的男女,每个人手上都扛着冲锋枪。

“他们是FARC(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Revolutionary Armed Forces of Colombia])的游击队员,”拍摄现场剪辑师安德烈斯·洛佩斯·古兹曼(Andrés López Guzman)给大家解释说。

“今天早上他们宣布要重新开战,因为政府没有遵守和平条约的条件。

这真是让人难过的一天。

”乔瓦尼·马奇尼·卡米亚,常驻柏林的作家,美梦成真出版社的联合创办人。

2020年2月19日发表于《电影评论》(filmcomment)2021年3月8日译于杭州原文地址: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set-diary-apichatpong-weerasethakuls-memoria-pt-2/

《玩命逃杀》短评

為了等大螢幕所以直到昨天才在影院看。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很「暴力」的電影:人或許可以對影像閉上眼睛,卻不能對聲音闔上耳朵,更何況它剝離了介質直接被內化。死亡如同綠草與泥土一般平靜,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歷史的震動和記憶都不會消失,它只是承載在風與叢林——自然的血脈里,甚至早已聯通了未來。除非我們直接去聽見,否則記憶只是studio中一個人工去靠近的製造程。

3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可能不仅是女主角想要找到产生幻觉的根源 阿彼察邦也想 他的电影时常就像一场由对立的听觉和视觉共同组成的幻觉 “如梦如幻”是对阿彼察邦电影的最好概括//自然比城市更适合阿彼察邦的观察 而建筑在他的镜头下都仿佛有了生命//一切情绪都会逐渐陷入沉寂 进入褒义语境中的淡漠//蒂尔达斯文顿和阿彼察邦的组合过于梦幻了 忍不住要想如果可以有一次银幕观影的机会能有多好//20220921 难得在银幕看阿彼察邦没睡着 我升级了(。

8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声音是一种很奇特的元素,它好像流水一样,从不间断地消失。一个人从捕捉声音回忆声音的那一刹那开始,它就陷入了生命的谜团。

10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较差

《记忆》的创作核心可以看做是阿彼察邦对影像的一次“背离”。以一位外来女人寻找脑海中莫名声音的故事为载体,讲述着哥伦比亚国家历史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影片的主题是西方的,但观看的视点与方式却依然是东方的。斯文顿作为一个“灵媒”式的角色,成为当下与历史交流的通道。观众借其之眼所看到的当下场景,一如被时间粉饰之后的幻境。像是在公交爆缸之后,有路人瞬间倒地的自然反应,都是历史通过声音,在时间中遗留的挥之不去的伤痕。所以,品读声音就是理解《记忆》的钥匙,在导演看来,声音才是时间遗留下的那无法更改的证据。而配合阿彼察邦一贯的影像风格,影像的介入性在持续的固定长镜头中不断被弱化,伴随声音的踪迹,影片又如同一场冥想,这与其美学是贴合的。现实与幻梦交织,或许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纯粹,而真相只依附于每段意识之中。

12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力荐

第2006部,年度十佳:阿彼察邦跨越了鬼魅的东南亚民族叙事,以超验的外星人视角,在南美哥伦比亚,窥探人类的个人记忆以及集体记忆(或者说是地方历史)。1. 声音蒙太奇教科书——第一部分:声音作为拉康式的“对象小a”成为女主角解密欲望的诱因(有点类似基耶《蓝》中突然响起的乐章)。而声音可以成为技术下量化的生成物;最后一部分:以海浪及森林风等原始性自然物产生的声响,化为一种历史的隐喻。2. 阿彼察邦沿袭自《幻梦墓园》对睡眠更进一步的讨论:睡眠作为联通死亡(熟睡)以及超验体验(梦境)的纽带。3. 蒂尔达斯文顿最强大的表演:从人类的化身中掠夺历史和记忆,是极致的痛苦。【不喜欢的部分:“古人类”研究在叙事中的作用不明显,还不如直接让最后的乡下人全盘陈述,外星人可以像《皮囊之下》一样成为彻底的无情观察者】

17分钟前
  • 热爱生活的番茄
  • 力荐

6分。这种算是不明觉厉吗?除了调音室那场戏以外,其他的事件对普通观众来说都能算是煎熬。。。以至于我都觉得这片子完全刻意不要画面,全部改成纯声版本就成了。可能盲人看这片子比常人更容易颅内高潮吧。

21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较差

录音室一场几乎就是整部电影运行机制的骨架,一种错置之下生成的对感知的溯源与反馈。整部电影中,听成为了唯一的动作,它被视觉为了一种流动性,成为车灯的接力,血管壁内的压力,雨水与溪流的重力,地表震动与声音轨道的波,并在最终,以触碰的方式完成了关于声音记忆的传导。然而导演也给出了全片中唯一彻底静止的状态——睡眠,仅仅是睡眠,与梦割离的睡眠,一种近乎死亡的感受。在睡眠之中,抵御声音,抵御流动,抵御记忆。

24分钟前
  • 刘浪
  • 力荐

总是外观刻奇、行为僵硬的蒂尔达·斯文顿,在被狗追逐时怯懦的肢体形态、极夸张的惊惶,无法不回想起鬼猴子归家的夜晚,短暂的惊恐后,人们重回自然平静中。这种独特的应激形态是阿彼察邦电影的真正核心,它源自于人物和创作者对自身所构建的世界观的敬畏。当没有人再认识Hernan,惊讶只会是暂时的,不会有任何外露的抗争,不会有试图破除谜团的意图,只会是顺流而下的,这也是阿彼察邦电影与自然间真正的伟大连结所在。

27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如果雨中暂歇,你必唤肢体协同这段自清醒的演奏委托,如果在记忆的外景地侧耳检索声响,你必以身体书写这组超语言文本。弱化概念之外元素的表达,是概念表达的最佳提纯方式,所以你让声音复辟,你让枯骨说话,让记忆自诉其貌,关于大地上的一切灾难与所幸。你既是你,亦是我们,我既是我,亦是他者。身躯是我也非我,在记忆的外景地,当然是真菌也是一首诗歌。

29分钟前
  • il
  • 还行

一声巨响引发的错乱之旅。我看不懂,但我吓了几跳。

33分钟前
  • ASS KISSER
  • 还行

如同进入《综合症与一百年》结尾之管道,虹吸般的声音不断引我们向空间之纵深,时间之纵深。是打桩,枪击还是破颅之音,所有具身的痛苦被证实为远古洪钟的回响,因而得到净化。抛弃了幽默,也没有了种兰花的闲暇,《记忆》有巨大的迫切。当巨响不再,人们在云下怅然,漠然的雨降下,不再有甜蜜的祝福。

37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秘境哥伦比亚,长镜头从一开始汽车报警器那里就感觉很刻意,反而让我难以相信电影里的各种设计

41分钟前
  • ゆめごこち
  • 还行

我摊牌了:我没看懂。

42分钟前
  • Louie
  • 还行

# 74 Cannes# 没看懂,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是半梦半醒的状态,然后出来一交流发现大家都没看懂,就放心了

43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不好评价,只能说声效玩得很高级,最后的视觉特效也很牛,但其他的就有点不明就里了。

4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阿彼察邦的影像和声场有种纯粹感官性的美,即使缓慢也不煎熬,说它适眠是一种褒赏。

4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低轰的雷鸣与暴雨声,在盛夏的南国,一时分不清是来自影厅内还是影厅外。

47分钟前
  • siyu
  • 还行

影院二刷希望自己能睡着,体验一次惊醒,可惜没有。那一声声巨响即是邀请,电影也是。竟然是科幻片,不乏全新视听,视与听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构成整体:声音是道伤疤,收听和探寻则是治疗。“事情过去很久了,但余波还在这个石头里”,Jessica听到一些声音,觉得自己要疯了,一面溯源一面又想听到更多声音;Hernan说,“你不在这里,在这里的是我”,那她是谁呢?万物可以互联,Jessica就像PC,飞船升天,想到三峡好人,所以科长才要帮着在本地上映吗…Hernan在睡梦中,苍蝇在他腿上爬,隐隐觉得他不会死掉了吧?之后Jessica问他death感觉如何…过分奇妙,明明没谈过死亡,怎么做到的?对美好熟视无睹,对悲怆视而不见算现代病吗?幻梦墓园中说到睁大眼睛什么都看得见,现在要加上张大耳朵了

50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如果不是我这月才看过《旅行》和《菲律宾暴力史》我可能给7分以上,看过以后绝无可能。

54分钟前
  • Xieirse
  • 还行

Unbearable elaborated nonsense

58分钟前
  • ScusaMi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