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秒钟就能摧毁一个人的雄心女明星这段话,像是握着把刀子,直直从人的心口捅进去,还搅了两三下,再用一把盐捂住伤口,让人说不出话来。
是不是还有人觉得女明星说的特别有道理,挑不出错了?
你萝瑞就是过得很失败啊!
如果真的是朋友,就不会在朋友遭遇离婚,女儿也有情绪问题,事业受挫这种三杀之下,还能说出这样的诛心之论。
这就是擅长操纵人情绪的人经常用的手段。
管理人的本质就是管理他们的情绪。
这句话是我当年看《纸牌屋》后最深刻的感受。
你看伍德夫妇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操纵他人的情绪上。
因为人情绪正常的时候,理性自然会引导他的行为。
而在愤怒、恐惧、仇恨、悲伤、失落的状态下,人是无法用理性来做出正确的判断的,所以伍德夫妇最擅长精准的要么自己动手,要么借助他人之手,挑起对手情绪的波动,扰乱他们的心智,利用他们的恐惧和疑惑,让对手露出破绽,无路可退。
再来看萝瑞此前正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心理学上说离婚的伤害仅次于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离婚过程估计很痛苦,萝瑞还要负担前夫赡养费,还要照顾情绪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本来说好的晋升机会也没有了。
萝瑞生气的点不是女明星睡了俄罗斯人,她自己说感到以后没办法再相信她这位朋友了。
三个人之间的友情我在第六集中有分析,这种明为牵线,实则用萝瑞的婚姻失败来巩固自己优越感和道德感的做法,就是把萝瑞困境当成自身养料,本质上仍然是通过贬低他人来维系自身价值感。
第二季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卡梅隆和亚裔帅哥伊森是大学同学,从大学起卡梅隆就要处处压伊森一头。
每次伊森刚对哪个女孩子有好感时,卡梅隆一定会暗地里追到手,然后不经意间炫耀。
萝瑞的伤心和愤怒来自于,她突然意识到了她们之间所谓的多年友情,其实早已不是一个阶层,她们的关系始终建立在贬低与操控上。
这是一种对“塑料姐妹情”背后权力结构的觉醒。
杰克琳说了这样杀人诛心的话,等于伤口上捅刀又撒盐,还彻底否定了她的前半生,把萝瑞和loser等同在一起,这就上升到了人格的羞辱。
原本说的是杰克琳跟俄罗斯人的事情,这件事原本杰克琳就理亏,可她就是能硬生生抬到萝瑞人生失败的高度上来。
什么叫没理也能搅三分,还能洗脑成是对方的错,见识到了吧,女明星这是教科书级别的。
接着,本身就在脆弱崩溃阶段的萝瑞就大受刺激,去做了失心疯的事情。
十秒钟就能摧毁一个人的雄心。
伍德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编剧关于三人闺蜜组的情节,十分真实。
二、葛雷格和蒂莫西的计划当葛雷格说出要给贝琳达十万美元的时候,贝琳达明显是被吓倒了。
如果说之前贝琳达还只是根据新闻猜测是他害了谭雅,而他说要给十万美元封口费,并强调自己不想破坏现在的生活时,等于印证了贝琳达的猜测是正确的,面对一个有权势的杀人凶手,自己还碰巧知道他的秘密,贝琳达是恐慌的。
这笔钱贝琳达目前是不愿意拿,精于算计的葛雷格在用钱探路不成的情况下,肯定还留有后手。
在游艇上时,吃了药晕晕乎乎的蒂莫西曾说过自己父亲曾是州长,这说明葛雷格是知道蒂莫西一家人的家境的,至于模特女友跟大儿子说的关于葛雷格的特殊癖好还有和前妻的往事,大半是胡说。
他在谭雅面前什么表现,我们可都还记得。
大儿子终于发现父亲的不对劲了,本来是关心父亲和自家公司前途,只可惜说这话的结果就是让老爹觉得得把老婆和大儿子一起带走,不然他们都受不了没有钱和体面身份的日子。
没了枪,或许还有毒果子?
知女莫若母,维多利亚没猜错,果然在寺㾄住了一个晚上的女儿就有点后悔了,以为弟弟也会受不了,正好借坡下驴一起走。
可她不知道,弟弟正是因为满月派对上的胡闹和放纵,没脸再和哥哥见面,更不知道以后要如何相处,所以才要躲在庙里不回去。
维多利亚自从不吃药以后,精神状态可越来越棒了,哪怕上一秒嘴上嫌弃着“又是游艇那帮人”,下一秒就老娘已经盛装打扮好了,不能不去。
至于对陪中年怪胎的年轻姑娘说的那些来北卡吧,我给你介绍体面的男人,他们会把你当成宝贝的。
不过是酒后作为南方老钱家族高高在上的拯救情节而已,当不得真。
或许她看着眼前貌美如花,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大的姑娘,为她们身处的环境和眼界所限,只能选择这种货色的男人而心生一丝遗憾和怜悯。
却不知自己家也快保不住了。
三、漏洞百出的两个骗子瑞克和朋友两人事前连一致的说词都没对好,就这么大咧咧的进了酒店女老板的家。
谈话氛围一度尴尬如同小学生撒谎现场,逼得已经戒酒的朋友需要大口喝威士忌才能壮着胆子继续胡说。
这两位甚至垄断着泰国一两个行业的巨富老头和老太太,一脸精明的样子,难道就能这么信任的放他们两个进来?
听着他们漏洞百出的话,也没有太多的怀疑?
是事先做过调查了,还是觉得自己有保镖,不会有事?
还是世界真的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瑞克梦想了半生的复仇,在一个虚弱衰老的老人面前,他下不去手,
他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狠辣强壮的对手,他需要拼尽全力,甚至搭上性命才能复仇的人,可面前却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富有,怀念的却是当年吃不饱饭,却有满身力气和野心的年纪。
对方衰弱的甚至让他连动手给对方一拳都不忍心,只是推倒了老头,甚至出门时还不放心跟保镖交待过去看一下。
纠结了半生的复仇,就这样重重举起,缓缓放下。
瑞克卸下了重担,甚至感到无比轻松,这一刻,他重建了自己的世界,甚至有了一丝佛性。
不得不感叹命运无常,时间真的能消灭一切。
离大结局只有一集的时间了,如果猜测谁死的概率更高,我倾向于是俄罗斯三人组中的某一人和保安,毕竟这集中盖涛已经发现了这三个俄罗斯人是团伙作案,而他此前因为佛教而不敢动手的心结,也在珍珠的一再鼓励下有所修复。
而且盖涛的枪法很准,他只是需要勇气。
我也希望葛雷格也受到应有的惩罚,不知能不能如愿,他不能再活一季吧?
最后一集一定是混乱的,因为在第一集中听到了不止一声枪响,在混乱和枪战之中被误伤的概率也是有的,有没有被误伤的客人,那只能是在大结局中揭晓了。
那天在16岁的表妹家玩,她在房间里刷抖音。
我在客厅自己手机上看这剧的第五集。
看到那段时正好听到了我妹房间传来了那首我大概十几年前也听过的周杰伦的《可爱女人》
我手机在放我突然感受到我们之间的鸿沟。
这无关年龄,虽然我们差了十多岁。
她手机上放的歌,我小时候也听过。
但我在她那个年级,早就已经知道了自己不会是这种“正常人”我不听周杰伦,他的唱腔和歌词会让我感到莫名地难受;我那时也不会看一眼班上爱打篮球的阳光男孩,但我总会偷看坐我斜后方的短发女生……但是在三年前,我谈过一个男生。
他就和剧里老白男一样,谈(上)过很多女生。
但讽刺的是,我和他在一起是因为他看起来和我这辈子见过的大多数男生不一样。
他自称从小就想当女生,很想很想。
但这不妨碍他会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交过多少个好看听话的女朋友,也不妨碍他对我实施长达两年的精神虐待。
他就和这个白男一样。
自傲、自卑。
想要征服所有女性,但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这也许只是他们对自己永远成为不了另一种性别的自暴自弃罢了。
我的前任(一个出身中国山东的z世代男孩)和这个中产阶级之上的中年白男看似没有一丝相似之处,但其实他们的共同之处远大于我和我的妹妹。
那些来自正确世界的期待和约束也让原本正常的他们变成人现在难以被人理解的“怪物”。
我在自己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里苦苦挣扎了十几年,伴随着我上大学、毕业、出国,回头一看,这个地方还是那么的直,那么地正确。
妹妹刷着背景音乐是《可爱女人》的抖音美妆短片,而我只能在这边用上一些技术手段在手机上看HBO的剧。
虽然妹妹家的客厅有五十多寸的大电视,但是我不能在电视上看,因为电视的品牌是小米,因为我现在在这里。
我想看到这篇剧评的大多数人都又直又正常。
很庆幸你们不用经历我和我的前任和剧里的白男经历过的那些自我怀疑自我厌恶甚至是自我毁灭的时刻。
你们还在玩王者荣耀,刷着抖音,骂着美剧的“荒诞”剧情。
是我曾经期待的正常模样。
但我希望,还在这里的,和曾经的我一样痛苦,我一样不正常的人们。
也有机会离开这个正确的宇宙。
顺直不是贬义词,只是你们过于正确。
而我们一直是一个mistake. 所以be canceled 也没有关系。
即使不被理解,我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冥想是一笔金钱的交易而无关心灵感应宗教是避难所 容纳所有不安的灵魂主线一是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弑父奥菲莉亚倒在水中原生家庭的悲伤一不留神就给人带来毁灭的力量 比如Rick无法走出颠沛流离的“丧父”阴影被仇恨驱使着不能去爱和感受爱一心想要问个答案出来却失手杀死了亲生父亲天真敏感的Chelsea预言说自己逃不过第三次厄运降临 结局果然被应验她爱着他的敏感和脆弱所以她才会因脆弱的单方面情感付出被一昧拖累主线二是大厦将倾的风雨阶级跌落的惶恐笼罩在Timothy老爹周身于是他从沉睡逃避逐渐进化为死亡逃避其中试探出妻子的虚荣与做作大儿子的草包式惶恐女儿的假装道德高尚却无病呻吟唯一讨好型人格的小儿子却拥有金子般纯真但他苦心筹划的与所有无法承受命运重创的家人共赴死亡的决定却差点让小儿子去见了上帝于是他才豁然开朗一切得失 从容地放下主线三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中年塑料姐妹花之间的虚情假意三个女人衍生出三条单线阵营各自间互相吹捧又彼此鄙夷从爱情到事业从家庭到婚姻从信仰到政党虚假的友好逐渐被挑破被撕开最终发现 是时间塑造了她们对彼此的爱 因为她们见证了对方的风光与伤痛 共同经历个人暗自塑造的无论粉饰还是真实的美好复线一是Belinda母子的意外致富之路起初她庆幸于种族隔离的短暂消失并对Tanya当初对自己的抛弃耿耿于怀却在因意外撞见心虚的Greg 以及儿子Zion的助推下摇身成了百万富翁于是转头复刻了第一季Tanya抛弃她那样Belinda用同样的方式抛下Ponchai因为对上位者来说 承诺从来都是轻飘飘且不可靠的谎言而下位者只能沉默苦笑Belinda过往的所有真善美其实也不过源自于贫穷复线二是土著保安Gaitok的被迫转型被心怡的女孩mook长期有意无意胁迫从崇尚佛性的行为弱者转变为开枪杀人的欲望强者前半段确实比较拖沓后半段才逐渐入佳境相比前两季 总感觉故事单薄了不少有的人物角色是立不住的 或者说没心思花时间去表现 比如管家 比如Frank 比如mook……但是Saxon真的帅到了我心巴上智慧的爱意在萌生时便被熄灭那个楚楚可怜的眼神真让人心疼啊Chloe的衣品也总是有够惊艳的即便她用这副好皮囊扮演着全剧最肤浅之人行着最无道德感的事
几年前我看完《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的时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感叹终于有导演敢于剥开精英白左虚伪的道德观,批判他们知行分离的困境了。
仔细想了一下,这类片子其实也并不少,比如本科的时候外教给我们看的经典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其戏剧性、荒诞性、批判性完全不输白莲花。
看完第二季,我感觉这个系列明显向商业化的路线妥协,导致质量下滑。
导演添加了不少政治正确的戏份,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女性角色Tanya又让人觉得愚蠢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不免让我怀疑导演还是有一定厌女倾向的。
最近刷完第三季,我突然觉得这个剧之所以让我最终下头了,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缺陷:用大肆渲染中产阶级浮夸奢靡的生活方式,贩卖奇情、刻意制造肤浅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塑造脸谱化的纸片角色(比如说那个天蝎男的疯狂执念和他女友的圣母情结都很可笑,how could they be soulmates?) ,胡乱地圆场填坑,潦草地洒狗血结束,再加上一些女观众并不想看到的暴露器官的画面,极其让人不适。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第三季不仅失去了第一季的批判性,剧情也彻底沦为三流小说的叙事模式,变得油腻、老套、无趣,就像天蝎男自己和理疗师说的,他本来就非常empty,没有身份感,怎么破除我执呢?
为什么要摆脱身份获得解脱呢?
—“如果没人加油,油箱就是空的,这不是假象,车子发动不了,总不会无中生有,对吧?
”这是第三季中最有哲理的一段对话,值得反复思考。
恕我直言,去年大热的《阿诺拉》、《某种物质》也有同样的毛病:一旦把某种你想批判的对象过度夸张地渲染铺陈之后,你就成了它的共谋。
你的叙事不仅没有批判性,反而变成了它的注脚。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导演暴露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他很有可能暗自享受成为上帝视角的叙事者给他带来的那种特权感,把精英中产的肥皂剧当成了某种奇观去贩卖,这样既能满足异域观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甚至是某些人对这种荒唐生活的向往),又能占据一种看似清醒的左派立场,这难道不是某种程度上的“又当又立”,或者说是自身意识形态的混沌割裂吗?
我觉得作为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不经意间暴露这种暧昧的价值评判标准绝对是致命伤,显得缺乏诚意和深入的思考。
细想之后,感到这种叙事模式不过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商品(或者说是左右逢源的爽片)罢了,撑不过两季,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感。
爽片的特点就是用情绪代替思考,满足一下普通人对美国上流社会的猎奇心理,感叹一下自己的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至于观众以为的深刻,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乡愿的解读。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我觉得导演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因为这里面所有的角色都要么愚蠢,要么自私,要么虚伪,要么功利,Belinda的结局更坐实了该系列“爽片”的本质。
导演是不是该仔细想想他自己和他批判的这些人有什么区别呢?
究竟是什么给了他这种道德优越感呢?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以及,最后塑料三姐妹匪夷所思的和好,还有破产男儿子奇迹般的复活,一家人重归于好的设定实在过于虚假了,简直侮辱观众的智商。
导演是和Duke有仇吧?
一直让Piper的父亲穿那件T-shirt有必要吗?
另外,Lisa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个噱头,她和盖涛的那条感情线实在太烂俗了,看不出存在的必要。
来个首尾呼应吧,《白莲花度假村第三季》就是对《美国丽人》形式上的拙劣模仿,连男主角的名字Rick都和American Beauty中的重要角色Ricky只差了一个字母,但是两者放在一起看,高下立判。
这两部片子表面上很相似,其实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后者就是对前者的批判。
Lester在死前最终找回了真正的自己,因此他的命运极富悲剧性和荒诞性;而Rick的死亡显得咎由自取、毫无意义,他完全就是导演的牵线木偶,非常失真。
Rick的女友白白搭上一条命,执迷不悟地认为是他的soulmate而不肯离开他,这让人觉得很费解。
很遗憾,这个本来可以挖掘得更深的角色被导演嚯嚯了。
第四季我是不会看了,我对Greg这个人之后的故事毫无兴趣,此系列已彻底flop.
要吐槽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说这剧写的是中产?
来度假住8万一晚的房子就算在米国也不是中产了。
前三季白莲花客人财富排名——老钱/资本——1、穷得只剩下钱Tanya/Gregary 2、S1 蜜月妈宝男家/S2 Hollywood电影大亨祖孙三人/S3 北卡Ratliff家3、资本新贵/明星:S2室友夫妻四人组,S3塑料三姐妹德州娇妻Kate家/女明星——中产——1、S1 IT公司女高管2、 S3塑料三姐妹Laurie——打工人——分析一下《白莲花》群像剧。。。
先写S3。
1、Ratliff家一开场妈妈一句“你后面就知道了,我们是normal的一家人”奠定了全家不怎么normal的基调,家庭内部的dynamic很是微妙。
>>>Ratliff家整体架构妈妈Victoria最爱的孩子是大儿子Saxon,大儿子本质是爸的继承人+翻版;爸爸Timothy最爱的孩子是女儿Piper,女儿更像妈。
小儿子Lochlan从出生起就不是任何家人的第一选择,look up to哥姐,成为了自恋者家庭中的讨好型人格(好可怜)。
>>>哥姐弟的dynamic哥姐作为小儿子的精神父母也一直在争夺这个娃,而弟弟整体还在摇摆,成为了哥姐的倒影。
作为一个青春期pleaser,弟的行动力比哥姐还要激进不少,在Full moon party用哥教的一切take down了哥,转天又在冥想中心告诉姐他真打算留下来呆一年……哥姐受到了来自弟弟的暴击,也都从弟弟(Loch是湖泊的意思)这里看见了自己的倒影:哥意识到了自己以前那套只会利用别人、满脑子只有性和钱的Masculinity有多toxic;姐也意识到了自己认为自己的禅修有多么独特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自恋。
>>>父与子的映射兄弟俩的dynamic也是老爸和大儿子的dynamic的映射,弟有多么look up to哥哥,哥哥当年就有多look up to老爸。
甚至于老爸Timothy当年大概率也是这么look up to自己的老爸的(他在游艇上吹牛b的时候提了一嘴爷爷是北卡州长,爸爸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幸好他已经死掉了)老爸和大儿子之间捆绑也是比较病态的,老爸拿大儿子当作自己的分身和延续,大儿子渴望老爸的肯定。
渴望被谁肯定,就会被谁奴役。
如果老爸再npd一点,那大儿子就是完全为了老爸而存在的soulless。
所以父子的dynamic也罢,兄弟的dynamic也罢,都可以用剧里Frank的“亚洲女孩”理论来解释。
“想成为像那个人一样的人”的强烈渴慕和“想拥有那个人”的热切渴念, 这两种欲望常常是重叠的。
>>>恋父与反父权Mike White的父亲Mel White曾是保守派福音派的核心写手,长期为右翼政客撰写演讲稿。
然而, Mel在1993年公开出柜,并成立了同志权利组织 “灵魂力量”(Soulforce),这一转变不仅颠覆了家庭结构,也对麦克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 “父亲形象的崩塌与重构” 在《白莲花度假村》中多次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Mike White的内心也逐渐与父亲和解,在2022 年艾美奖颁奖典礼上公开感谢父亲,提到Mel “正在挣扎”,并强调 “我永远感激他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这种对父亲的矛盾态度,在《白莲花》中转化为对男性角色复杂性的刻画。
Saxon/Lochlan兄弟(父子)的权力逆转,破产的父亲Timothy从家庭权威人物到自我救赎的转变,与Mel从保守精英到同志平权倡导者的轨迹高度相似。
Mike White的创作中,父亲角色往往承载着社会批判的功能,但这种批判并非单向度的否定,而是对男性身份困境的深刻洞察:对父权制的讽刺S2中的Cameron和第三季前半段的Saxon是典型的 “有毒男性气质” 代表,将性视为权力工具,通过征服女性巩固地位,这种角设计与Mike White对保守主义的批判直接相关。
S2 意大利寻亲祖孙三人,爷爷Bert将出轨合理化(“男人天性如此”),父亲Dom则陷入 “性瘾” 的自我辩解,孙子Albie试图打破这种循环却最终失败。
这种代际传递的男性焦虑,与Mike White父权制的解构一脉相承。
父亲角色的去神圣化S1 女IT精英家的Mark是个懦弱的丈夫,因疑似睾丸癌陷入中年危机,最终通过 “英雄救美” 短暂挽回尊严。
S3 破产家哥哥Saxon在Full Moon Party之夜被弟弟用自己鼓吹的Alpha Male经验take down之后,原有价值观被打碎,陷入了全面的自我怀疑之中。
在第三季结尾,Saxon告诉弟弟:没人能帮你长大,你得靠你自己。
这种 “父亲”形象的崩塌,与麦克对传统男性权威的消解一致。
>>>弑父与杀子S3大结局Rick阴错阳差弑父娶母(Chelsea)的俄狄浦斯情结+哈姆莱特式结局,对称Ratliff家老爸Timothy几乎用海芒果毒杀全家(果然还是下不去手),但差一点害死弟弟Lochlan。
S3e5 Full Moon Party之夜, Timothy第一次想举枪自杀被Victoria打断之后向上帝祈祷:“告诉我该怎么做?
” 这集片尾曲是Timothy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教堂当altar boy唱过的圣歌《 Lo, How a Rose E'er Blooming》,有一种心灵得到的净化的感觉。
而S3e8 Lochlan濒死重生,对于老爸Timothy来说是上帝的回答,也是感情上的释放。
《旧约•创世记》第二十二章,神要试探亚伯拉罕,让他将心爱的独子以撒(Isaac)作为供奉神的燔祭。
亚伯拉罕既不追问原因,也不与神争辩,而且严格按照神的指示将儿子以撒带到神指定他献燔祭的山上。
亚伯拉罕一切收拾停当,举刀要杀以撒,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神的使者制止了他,并用一只公羊代替了以撒。
亚伯拉罕被称为“信心之父”,而扮演Timothy Ratliff的演员Jason Isaacs在见面会上回答“Ratliff家破产了之后会怎样”的问题时也说:“我觉得Tim有信心,因为他爱他的家人,他爱他的孩子们。
大家都会没事儿的,当然大家要去找工作。
”
伊凡雷帝杀子
Mike White也在第三季完结后的视频里解释了Timothy Ratliff的Murder Suicide这条线是因为真的有有钱人因为事业失败不愿意告诉家人而杀死了妻子儿子。
白莲花第三季的剧本是2022-23年写的,这段时间正好是美国南卡汉普顿县三代“司法王朝”默多家族成员Alex Murdaugh在自家1700英亩的庄园里杀死妻子和小儿子的案件在媒体上热播,各大媒体除了直播还制作了纪录片,此外还有今年即将播出的电视剧: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439693/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174831/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531253/ ————待续
壁画《拉玛坚》(Ramakien)讲述了罗摩与罗波那的较量《白莲花度假村》的主题从第一季的“阶级固化”,到第二季的“革命”,再到第三季的“战争”,层层递进。
第三季开篇以及酒店装饰壁画呈现了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中战争的场景。
在泰国,《罗摩衍那》被称作《拉玛坚》(Ramakien),讲述了罗摩与罗波那的较量,象征善恶之争,作为泰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画面为全剧奠定了战争的基调,大战之中嵌套着无数小战,以下简要梳理几个部分。
闺蜜三人组与俄罗斯技师的关系巧妙地映射了当下欧盟各国与俄罗斯的微妙互动——以欲望和利益维系的联盟,背叛与和解交织,最终趋向某种平衡。
五口之家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蓄奴的前沿地带。
男主人那件醒目的杜克大学T恤暗藏深意——杜克大学由烟草大亨的基金创立,而烟草产业与美国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历史密不可分。
如果说男主一家象征南方,那么与他通话的另一方则隐喻北方。
男主的破产象征着南方蓄奴制的崩塌,而抛开当下美国的左右之争,影片通过男主自毁与弑子的行为,批判了美国“大美国主义”对下一代的威胁。
然而,影片也提供了救赎之道:归于水面,通过信仰获得重生。
复仇男与英国女友象征英美联合体,弑父情节则源于对祖上殖民历史的误解,导致误杀——恶的根源实则来自自身。
与原住民的枪战隐喻殖民战争的最终失败。
然而,影片在此也暗示,即便原住民获胜,也可能陷入另一种极端化的命运。
黑人女性与儿子则以历史道德为武器,与掌握土地分配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抗争,并取得阶段性胜利。
但影片对黑人与泰国技师的疏离化处理,似乎在模糊地探讨黑人文化与亚洲文化的相容性,这一处理留下了开放的解读空间。
当然还有那只静静蹲守树枝的自然守护者--神猴,象征正义的战神似乎在默默评判这些“战事”。
此外,影片中还有诸多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
总体而言,它大胆探讨了人类社会从演化到崩溃的周期性规律。
战争与死亡并非终点,人类的水花将在下一块礁石前继续迸发!
這部劇已經有所成長——它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深刻,整體上也更加出色。
最初,這部劇以一種類似波洛(Poirot)風格的方式呈現,讓人聯想到《陽光下的罪惡》(Evil Under the Sun),營造出一種經典推理或「誰是兇手」的氛圍(儘管在這部劇中,唯一的偵探其實是觀眾自己)。
同時,它混合了一種喜劇基調,而在第一季中,這種基調幾乎完全由穆雷·巴特利特(Murray Bartlett)的精彩表演所主導。
他將阿蒙德(Armond)——那位令人難忘的夏威夷白蓮花度假村經理——演繹得極具王者之風,這個角色的力量如此強大,幾乎讓其他一切都圍繞著他展開。
第一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夏威夷令人嘆為觀止的場景和風景、稱職的導演以及一個功能性的劇本,而這些基本上都依賴於中心謎團——就像在其他季節中一樣,謎團作為序幕,讓我們在八集的時間裡試圖解答「誰死了?
誰殺的?
為什麼?
」這些問題。
那時,客人和其他角色的群體更像是代表社會群體的典型卡通形象,沒有誰真正承載情感重量。
情感上的投入很少,而試圖維持喜劇基調的努力經常與觀眾對角色建立深刻情感聯繫的能力相衝突。
當然,當時我們還不知道,其中一些角色將成為橫跨(至少目前)三個完整季節的更大敘事弧的一部分——而對於其他角色來說,每一季則是一個獨立的故事。
到了第二季,故事背景設在景色迷人的西西里島陶爾米納鎮,我們發現了那條更大的敘事弧,因為在新客人中,我們再次見到了坦尼亞·麥奎德(Tanya McQuoid,由詹妮弗·庫利克Jennifer Coolidge 飾演)。
這一開始有點讓人困惑,但不久後便開始有道理。
在我看來,這一季的一個主要失誤是試圖複製「喜劇經理」的模式——以及整體的喜劇基調。
雖然在第一季中,得益於巴特利特的表演,這種模式非常成功,但不幸的是,在意大利背景下,儘管薩布麗娜·因帕恰托雷(Sabrina Impacciatore)盡力演繹,但她的角色瓦倫蒂娜(Valentina)並未完全勝任這一任務。
至於客人團體,除了庫利克(以及值得一提的是海莉·露·理查森 Haley Lu Richardson)之外,很少有能吸引人的地方——坦白說,有時甚至會讓人感到惱火。
劇情經常滑向肥皂劇的領域,角色也過於單薄。
即使是悉尼·斯威尼(Sydney Sweeney)的轟動性出場或邁克爾·因佩里奧利(Michael Imperioli)一貫的出色表現,也無法拯救這些副線劇情免於快速枯竭和驚人的敘事質量缺失。
另一方面,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er)飾演的陰謀家「昆廷」(Quentin)非常出色——但同樣,他的故事仍然圍繞著庫利克的劇情展開。
或許正因如此,這一季最依賴中心謀殺謎團來維持吸引力。
正是在這裡,我開始相信,像大多數當代劇集一樣,《白蓮花度假村》雖然有著強大的第一季,但如今正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
然而,第三季到來了。
它抹去了之前幾季中所有粗糙的邊角和概念上的缺陷,這些缺陷曾經威脅到我與這部劇的關係。
終於,這部劇擺脫了強行喜劇的束縛——儘管它仍然包含一些喜劇時刻,例如弗蘭克(Frank,由山姆·洛克威爾 Sam Rockwell 飾演)在與老朋友里克(Rick,由沃爾頓·戈金斯 Walton Goggins 飾演)重聚時絕對精彩的獨白——以及那些紙板式的人物形象。
這一次,我看到了一群角色,雖然乍看之下可能不顯得如此,但他們更加立體、更加成熟,擁有複雜而有趣的衝突和背景故事。
與前幾季相比,這些角色引發了更深層次的主題反思——或者更準確地說,這些主題其實相似,但現在以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方式被探討。
當然,並非每個角色都具有相同的深度或敘事重量,也不需要過度的複雜性——即使像切尔西(Chelsea,由艾米·盧·伍德 Aimee Lou Wood 飾演)和里克(Rick,由沃爾頓·戈金斯飾演)這樣相對簡單的故事,也因為他們出色的表演而讓人流下眼淚。
又或者像格雷格(Greg,由喬恩·格雷斯 Jon Gries 飾演),我們現在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反派:複雜且具有威脅性。
這一季中,帶著最可愛兔牙的切尔西(Chelsea)是我最喜歡的角色。
通常,我可以冷靜地觀看《白蓮花度假村》,而不會情感上過於投入,但當她遭遇不幸時,我的心被深深刺痛。
她的幸福近在咫尺,但當她轉身時,一顆子彈卻朝她射來。
我感到心碎——因為我感覺自己也即將迎來她的幸福結局,但卻與她一同被擊中,與她的希望以及她應得的愛一同消逝。
我不知道這是否是因為這一季的故事背景設在泰國並觸及了佛教的某些方面,還是創作者單純更有靈感,亦或是投資方終於給了他比以往更多的創作自由。
我所知道的是,在《白蓮花度假村》的第三季中,雖然謀殺謎團依然存在,但有更多的內涵供我們品味和專注。
《白莲花度假村》里对美国中产以及精英的嘲讽可是无处不在啊。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简直“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剧中,富商兼杜克校友 Timothy Ratliff 偷了度假村保安的手枪,疑似要自杀——关键是,他全程穿着一件印有“DUKE”字样的 T 恤。
而他的长子 Saxon,在父亲公司工作,是有毒男子气概的典型代表,结果在度假村不仅跟新认识的女性发生关系,还和自己的亲弟弟搞在了一起……更离谱的是,Saxon 也是杜克的校友。
哈哈哈哈哈哈,看得我都想去杜克大学打卡了!
这事儿闹大后,杜克大学的传播市场营销与公共事务副校长立刻跳出来发声明,“杜克大学尊重艺术表达和创意叙事,但剧中人物频繁穿着带有杜克大学联邦注册商标的服饰,这会引起混淆,并错误地暗示学校对该剧进行了认可或与之有合作关系。
”这部剧“不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我们的品牌,而且在我们看来,其呈现的画面令人不安,与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是谁完全不符,确实太过分了。
”不过杜克大学服饰引发争议,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篮球队。
他们的蓝魔队(Blue Devils)超级牛逼,曾赢得五次全国冠军,但也因此成为许多体育迷“最讨厌”的球队之一。
恰好这个月杜克大学正在打 NCAA 锦标赛,而《白莲花》的这个画面直接成了热门 meme ——有网友发推说“如果杜克队输球,这张截图绝对会成为史诗级恶搞梗”,结果该贴直接冲上 300 万次浏览,点赞超 5.9 万。
更炸裂的是,杜克大学官方推特突然出手回应,提醒大家自杀是大学校园内第二大死亡原因,呼吁大家关注心理健康。
这波操作,不知道是认真在做公益,还是在努力洗白?
最搞笑的是,剧中唯一看起来正常的家庭成员是 Ratliff 的女儿 Piper,她计划去佛教寺院修行一年……但她就读的大学是——杜克的死对头,北卡罗来纳大学(UNC)。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好笑了。
整件事看下来,还是觉得美国的showbiz太强悍了,从火爆全球的电视剧、到NCAA赛事、到网络狂欢,精英机构推波助澜,把一场 IP 争议炒成了新一轮娱乐盛宴。
导演把悬疑元素拉满,时不时出现的石塑猴雕,似笑非笑的样子,像极了在一切假装背后阴恻恻冷笑的小人,嘲笑所有道貌岸然的君子。
白莲花度假村的名字是不是取自导演麦克怀特的姓。
到了泰国,白人男女、黑人男女都是来享受生活的客人,还有几位老年白人男性,都是坐在背后扮演睿智的幕后黑手。
本地泰国人扮演兢兢业业的服务人员,珍珠和保安盖涛相爱的戏码,和白莲花暗暗悬疑,每个人都心怀鬼胎的氛围不符。
如果盖涛没能顺利晋升,当上保镖,珍珠就不会和他在一起,白人全都在灵魂挣扎,泰国人还在职位和创业里打转,好像和泰国人松弛的国民性不是很符合。
导演麦克怀特最能理解和诠释的是白人的虚伪和空虚,三个姐妹花在一起时互相夸奖,两两组合后必定会嘴不在场的第三人。
拉特利夫一家巨富,在意名校身份,爸爸连自杀的时候,都要穿印着杜克大学的文化衫,哥哥是空心人,用切尔西的话说,就是没有灵魂,不去想灵魂的东西,名利和性爱就够了,工作是他拥有的唯一铭牌,妈妈在自己的规则里打转,蔑视一切不符合老一套规则的人事物,自律和焦虑并存,喝嗨了,就要拯救失足的泰国女人,姐姐是个要和别人不一样,迷茫的小公主,洛奇评价她们一家子,全是自恋狂。
比起网上铺天盖地营销断背兄弟情,洛奇碰到他哥道歉的解释更合理,他习惯当家里的讨好者,姐姐喊他向东,他就向东,哥哥喊他向西,他就向西,他不能忍受他在泡妞,而哥哥被冷落,所以他要帮帮他,反正他哥要的不过是快感,谁提供都一样。
他哥不能释怀,是因为对着自己的弟弟,他竟然有反应,互相控制的一家人,本就容易产生兄弟、姐弟乱伦的隐喻。
当然洛奇对他哥肯定有渴望,不然他在寺庙里怎么会说,想要控制自己的阴暗面,没有阴翳的渴望,就不会有坐在船上戴墨镜,性格的逆转。
瑞克和切尔西是白人中真善美的代言人,知行合一,切尔西相信冥想,相信真爱带来的灵魂交流,瑞克渴望治愈童年的创伤,暗暗坏的人都活到最后,两个破碎的人死在水池。
还有两段关于性爱的大段独白,弗兰克在声色犬马中回归自我,也许一个白人男性最终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亚洲女孩,他那段话挺有意思的,“性是一种诗意的隐喻”,目的是帮你找回失落的自我,性是最直接的欲望,也是最容易被压抑的欲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如照镜子般,反应的是内心不敢面对最真实的渴望。
格雷格亨特一个人坐在长桌前,冷眼望着女朋友克洛伊与其他男人攀谈,调笑,他最真实的渴望是俄狄浦斯悲剧,弑父娶母,完成小时候被压抑的梦想,从父亲身边赢回自己的母亲。
瑞克是真正弑父的实践者,解释的错位,所以瑞克的父亲霍林格为什么不亲口告诉他,这个结局不难猜,心心念念的杀父仇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的父亲,出现两个弑父情节,精神和身体,会让容易猜的答案显得没意思。
物质满足后的精神需求,如果没有某种内在统一,会信马由缰,混乱得一塌糊涂。
所以白人总是和印度冥想、泰国佛教关联在一起,在纷乱中获得顿悟的时刻,这种顿悟绝不是高僧对拉特利夫说几句,阿姆里塔教导瑞克放下,就可以放下的,白人来拍顿悟的时刻,理解不深。
就像对泰国文化和泰国人的理解,和白人文化的混乱是两条线,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结局也是,暗搓搓在黑暗中观察良久,蛇的沙沙声放了那么久,猴子呜咽几轮,结果三姐妹慷慨陈词一番和好了,拉特利夫一家奇迹般活下来,第三集出现的枪,还是回到了该杀和必须死的人身上,没有惊吓和惊喜,有点故弄玄虚。
《白莲花》里的白男说透了“作为欲望的性”的本质:就是无尽地自恋的满足。
By 是佳佳我公号:在别处在别处《白莲花》还是很敢拍。
我以为说出那些在泰国的秃头白男是Loser Back Home 已经很敢了。
没想到竟然提到了性这一层,以非常彻底的方式。
看小红书上有人发贴说,对这个白男“内心想做亚洲女孩”的梦想不理解。
说白男的生活多容易什么的。
但这里说的已经不是解决生存问题这个层面了。
这里是人的温饱,生存的困难被解决之后的“剩余快乐”,这种“随便找人睡”的欲望是“剩余快乐”。
相当于生产关系中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永无止境。
而人把自己脱离“人”的语境,把自己作为享乐的工具的时候,人对“剩余快乐”的需求也是永无止境。
这是第一层。
他说,“这种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第二层是,他思考了,这是为什么啊?
或许他就想当那个亚洲女孩,被他这样的白人睡。
这层是说人的自恋。
自恋到极致了。
因为性给人的快乐是非常直接的,感觉是极其强烈的。
没有人可以否认这种快乐,不是吗?
他是白男,他认为他有这种绝对的优势可以提供亚洲女孩--这么可爱的亚洲女孩快乐。
他无法想象这有多快乐,或者,他知道这有多快乐。
他对自己能给予的快乐有绝对的王者的自信,他对自己的性能力有绝对的优越感。
优越到,他恨不得换个位置去体验自己的这种绝对能力给予亚洲女孩的快乐,而且他也也么做了,他找他这个年龄的白人来F他,他自己要穿上女人的Bra,喷上香水,并雇一个亚洲女孩看着他被和他同龄的白男F。
他在这样场景中能体会的是“看他自己多厉害”。
因此他内心想成为一个亚洲女孩,不是因为他想成为亚洲女孩,他并不关心任何一个亚洲女孩或亚洲女孩作为整体的处境和命运。
他的兴趣在于他这个白人男人这么厉害只有亚洲女孩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他想成为亚洲女孩因为作为亚洲女孩才能体会到他的厉害。
这第二层就是自恋。
这段对话,这个人“实践后”的“思考”,清晰地说明了作为“剩余快乐”的欲望的本质:1.永不满足。
2.它只关乎自恋。
他的欲望中的亚洲女孩是他满足自恋的工具。
在这种Casual date中约会的女孩,约到“特别好的”的男人,很大可能就是遇到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对象给给性快感,以满足自己的自恋。
我们写过的一个女生博主说,约会只约帅哥,OF 明星,AV演员。
说这样的人不缺少约会的机会,所以很少心理变态。
不会偷录视频什么的。
所以,她总结的经验是,越是帅哥,她越感觉到舒适和安全。
现在把那些人拉到镜头前来表达,那么这个场景就不再是扁平的一方的叙述,这个受欢迎的男的叙述会是,他太厉害了,他很有礼貌,又能在过程中让女生感觉很好。
让女生快乐他就对自己相当满意。
所以,着迷于自由约会的女生的讲述中的参与者到镜头前开始讲述,就是他需要不断的约会这些女生,hmm大概约了1000个了。
因为他让别人满意,他是快乐制造者。
那么她还会觉得这样的经验很“安全”“感觉舒适”“很享受“吗?
只有到切到全景镜头,让男方同样有机会表达,才能知道,她的需求,不止是“安全”和“感觉很好”。
得到的性快乐,可能也没有那么值得炫耀,或许,需要的是再次思考,把自己置于这样的处境中,究竟有没有获得自由?
当然她也想过这个问题,对方肯定不止有她一个。
她的解决方式是:她也不止他一个啊,帅哥这么多,她也随时可以换。
这里就平衡了吗?
没有。
而且其实在这样的关系中,男性与女性寻找的东西不一样。
男性睡一千个人是为了在1000个人那里满足自恋。
而女生不断的寻找性对象是为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心灵抚慰。
要不么她怎么会说,要感觉安全,和感觉好呢?
男的不寻找这个,因为他是“感觉好”的提供者啊。
这里细微的不同,是根本的两性在自由性关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
但如果女方只为了“感觉好”而拒绝在全景机位下看到全部事实,她就无法看清她的处境。
我之前在红书上发的贴子,提及了这个点,“即使在自由约会中约到对自己尊重的男性,自己也不能作为整体被尊重。
” 是他随便选了一个人,来满足他的自恋。
她们说,她们知道啊。
他不给她作为人的尊重,她也不给他尊重。
大家是平等的。
这里有个偷换概念,悄悄地。
你发现她把这个“她没有得到尊重”的事实,换成了“他也没有得到她的尊重”这样一个“她没吃亏”的叙述。
实际上即使是负负也不会得正。
我们说的是个负,没有人应该在那里得到一个负--不被尊重。
还有一个更大的事实被悄悄地掩盖了,如果我们回到全景展示:这些声称先进的人,为何会进入这样的“自由约会”关系中?
因为不想当妻子被工具化,不想生孩子被工具化。
而实际在她们开展的“新的亲密关系的模式的探索中”,却仍然是工具,不同的是,这是她们自己选择的,满足的是他人自恋的工具。
仍然难逃被工具化了。
这里实现的是去责任化。
当然没有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也没有得到,这里的欲望释放之后,是彻底的空。
我们看看男人在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什么了吗?
自恋被满足这个游戏发展到极致的结果,最终他不过是想自己F他自己。
这里看上去变态到惊悚,其实也不过是希腊神中,那个自恋的少年爱上了他的倒影,他为了和倒影在一起,就跳进水里死了。
因此自恋是把外部世界排除了,排除外部世界的结果就是死。
我们回到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我们不能把以把“人当成工具的方式”把“人”排除于我们的世界之外。
因此我们势必要回到另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当我在小红书上看到那些在Bali岛上晒和“男嘉宾”约会的视频日记,配以标题“在海岛不玩感情玩什么”,下面的评论一片赞美。
我知道在这个时代,人们回到这个基本的对人的认识“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是多么艰难。
我还看到一个非常“先进”的女性发视频说,警惕这个时代对女性的新规训,都什么年代了,还让女性守身,约束欲望。
她说,人们评判这种“追求自由幸福”的女孩,用一个词,说她们没有“尊严”,她说,这是对女性的攻击。
她们没有失去尊严,而大众只不过用这种叙事来攻击她们。
如果我们回到全景的镜头中,让事实全部呈现出来,当发现这些陷于兴奋叙事的女性不过是另外一部分,她们用以炫耀自己的“先进”生活的工具人的工具人的时候,会发现,这里根本没有尊严可言。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作为“剩余快乐”的欲望,相当于生产关系中的“剩余价值”, 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中存在的等量。
如果我们想要不被“剩余快乐”所挟持,我们仅有的方式就是拒绝把自己作为工具投入到欲望的满足中去。
作一个完整的人。
抵制被资本化,保存自己的作为人的完整性。
可以作为尺度来维护自身做整体存在的,恰恰是尊严。
不是 那个“hohohohohoho~~”的片首曲呢 where are the weeeeewoooooooooooos?!
不该死的有点良心和真情的人死了,小女儿犯公主病破防我冷笑,Blinda一夜暴富癫笑还抛弃爱人我苦笑。最无聊的线是三个塑料姐妹花,最后居然来一段恶心的真情告白。你们这些上流社会的人真有毒。全剧最好的是电子配乐和南方特有的背景里的噪鹃声,让我想起福建清晨我在它们的鸣叫中醒来
越拍越无聊越预制的一季,冗长拖沓的铺垫,最后一集是什么东西…甚至台词没有前两季有趣,麦克怀特可能不这么觉得,甚至乐此不疲每一季露男性生殖器(还是道具)的爱好还让男演员破防了…杜克大学也破防了…
第五集看完毫无趣味,每条线都无聊,也没有旅游憧憬,纯靠前两季撑着看下去
这一季重点关注死亡和灵性。信奉佛教的泰国是嘲笑那些前往东方寻求精神庇护的西方享乐主义者的绝佳场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得到一种被过渡商业化了的精神启迪,只能一种肤浅的瑜伽式和冥想式的静修。原本应该是深入了解自我,却变为相互间的侵入与抱怨,更反映出他们的喜怒无常。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还没准备好付出哪怕是最微小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全剧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和尚对死亡的阐释,恰如溅起的水滴终将归于大海。
昨晚看了最后一集,最意想不到的反转,来自富家女佛堂体验后对自己骄奢公主身份的认同,原来一切清高厌世都是假象,是没有过过普通人的生活,稀松平常的境遇都是这类人无法接受的,装什么脱俗境界哈哈哈!对这个角色的厌恶鄙视也随剧情的反转瞬间飙升,我大笑,真是太妙了!伪善的嘴脸怎么刻画得这般轻松又有趣,好过瘾!这部剧只适合对人性嬗变非常感兴趣的人,白莲花永远满分!-----------刚看了第一集,那熟悉的味道瞬间满格,丰富的人性演绎,每个小心思小动作都表漏无疑,故事一如既往地处处设钩子,引人入胜,这是我最爱白莲的原因,把人的现实和复杂还原得淋漓尽致,亲情友情爱情恰好分配在三个旅游小组中,谁还不是个心机鬼!满分推荐!
这一季注水的情节也太明显了吧,一集整个故事也推动不了几步,后面像什么舞池的镜头给那么多真的毫无意义,然后再来一些穿插着几乎没有直接意义的碎镜头,各个角色的塑造也很零散,没有太记得进去的点,让我感觉这一季的实际本有没有之前一半厚都是个问题
所以,人,再有钱有势真的不如猴子自在也没有多高级。所以,理想主义完美主义浪漫主义在这个糟糕的世界规则下注定死路一条,而投机主义,犯罪者,不要脸的下三滥反而活的好好的,真够讽刺。
搅拌机的戏份太多了吧
第一集开头音乐很欢快,配上美景和笑容满满的Lalisa,非常泰国。希望后面悲剧收场 ,哈哈
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都死了!
第三集认真的吗,难看
这季节奏好慢,导演把大招都压在最后一集了。所以,富人永远能get away with it,放弃了道德的穷人也能过得不错,惨的都是有底线的穷人。
这季有资本与权力的牛鬼蛇神,有东方主义,也有对命运的臣服和因果,感觉是非常佛学的一季(尤其是最后几集)。究竟什么是有意义而快乐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的力量何在,我们都是命运中沉浮的一粒水花,在无数焦虑与挣扎中辗转反侧,但最终也只是水归于海。最后每个人都获得了平静或报应,成为了顺理成章的自己,就像女律师说的,从每个节点单独往前看,都只是满目疮痍的错误,时间本身才是意义,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行为艺术。泰国白男讲述自己如何性化亚女,又进而自己想做亚女的独白,讽刺又不带评断,非常有力。这季也确实结合了过去几年流行的身心灵、大健康、冥想、白人利用汇率差去亚洲享受生活,以及背后透露出的无尽的焦虑、自我实现与怀疑,和消费主义。我和我身边的人都不曾幸免。
全程周更追完,沉浸感差了一点。继续刻板印象大集合。在采访里听到有趣的幕后,导演说大儿子走路不像有钱人,哈哈。E4露下体舆论风波,让男性更小心讲话。E5亚女holic的叙述没有画面,让我觉得主创很酷。以及这集明明这段最炸裂,大家讨论的居然是平平无奇的兄弟之吻(叹气)。最后一集是高潮,触动点颇多。整体下来,南方家庭线最好看,其它很多条线都觉得:哈?!!尤其是替父报仇那个,完全不能共鸣。看幕后,说因为时长,删掉很多场,甚至情节线,可能这也是这一季哪里都感觉缺一点的原因?真正应该去掉的不是Lisa吗?
前两季藏得很好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本质就是肥皂剧,只有刺激情节没有人物发展,各种主题再俗套不过,只不过是因为诡异独特的配乐和大尺度的噱头才引人注目,然而好配乐用得却不加节制,尺度戏也浮于表面。保安天天挂在嘴面的“佛祖说”简直西方臆想刻板印象到极点,而Lisa的角色也完全是个衬托保安的花瓶,毫无主体性可言。中间山姆洛克威尔的那段性癖独白既racist又transphobic。
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寡淡之感 没有前两季好看。。。
前几集蛮好的,织网织得满好,结果有点不太出乎意料,以及如果某人怎么了就很悲剧而且有对人世的绝望,然后又怎么了是怎样,希望一定要留给某种的人吗,切
终于看到兄弟俩kiss了,赶紧大做特做啊
这是最让我沉浸的一季,不仅掉入了在地文化的氛围,又被一个个人物的困境所吸引,刻意和不经意的寓言、讽刺又来得恰到好处,兼具观赏性、艺术性、社会性、哲理性。这一切仿佛像因果轮回,又像苍天宿命,触及人性和宗教,显表易懂又深刻警醒。这似乎可以当作慢节奏式悬疑剧范本,开头抛出的悬疑成为一个钩子,却又能放满长线到最后一下才彻底揭露。当“谁会死”的悬疑点变成了一种氛围置入空气,用一种极为舒缓宛如慢综艺的叙事节奏和精致美艳的视听语言,可以让观众时常沉浸在一组组鲜活、真实的人物关系而“淡忘”本核心的悬疑,而这种“淡忘感”又会在一场场极具冲击和象征的小高潮里被反复消解,如同一场欲擒故纵的挑逗,持久又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