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季的引人入胜到第二季的高潮叠起,再到第三季的平淡与第四季的终于结束了,四季38集,讲述一个君王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与爱恨情仇。
亨利八世必会被记住,因为他沾血的罗曼史、改变英国的宗教改革以及由他而育的血腥玛丽以及童贞女王。
故事的最后白马过隙般的出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人的一生,不免一死。
四季的故事终于完结了……看前半季的时候我心里唯一的期待就是亨利八世早点发现他的王后跟侍从的事,希望能把他气坏让我爽一下……没有直接捉奸在床我还有点小失望呢。
这是少有的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无法跟主角共情的剧,毕竟亨八这个好色残暴喜怒无常翻脸不认人的主角,我真的喜欢不起来。
凯瑟琳霍华德(话说重名的真多,六个王后居然三个重名)被杀这一集,两个男的被杀时背景一直在播放凯瑟琳写给他们的信,导演的意思是说他们临死前还在想着她吗?
侍从好像是的,那个前任显然没顾得上……我当时突然觉得,好像导演是想说,如果凯瑟琳没有进宫,一直在外面当一个穷而且风流的女孩估计也不错,虽然也会被批判她的作风,但至少不至于送命吧,可能也会快乐地跟男友们过着小日子。
当然,她会落得这个下场还是自己作的,实在太单蠢太恋爱脑太追求欲望了,真的不应该进宫的……被杀前一天居然要了块木头练习姿势这个我是真没想到的。
看到亨八暴怒自己怎么娶的老婆都这么波折我只想嘲笑,你不是没有娶过好王后呀,好好跟第一任过就没有后面的事了。
再说他的一三四六任王后哪怕在当时的标准来看都已经是很好的了,第二任安博林只是有个前男友而已在现在看来也完全没错,唯一出轨的就只有第五任啊。
每次调查王后出轨事件还要搞一大堆大臣在那里具体说出出轨事实,念信,感觉简直就像在往亨八脸上扇耳光一样,这么羞耻为啥不私下说,真是不理解当时的制度……我被查尔斯布兰登和法国姑娘这一对甜到了,明明这俩人相爱得比较突然,但是居然真的挺打动我的。
而且这个姑娘是我觉得查尔斯所有对象里最好看的。
人到晚年还遇见可以如此真心相爱的人,最后在效忠一生的君主不舍的挽留和爱人的陪伴中死去,说实话这辈子真挺值得了。
他是剧里唯一一个贯穿四季的重臣了,别的都让亨八杀了……历史上也是亨八唯一的朋友了吧。
最后一集我哭了好久,查尔斯布兰登死的时候我哭了,亨八交代遗言的时候我也哭了。
亨八虽然渣(当然了他也很有政治头脑能加强君主集权什么的不是完全没有优点,就是缺点贼明显了无法忽视),但是他生的三个孩子都又漂亮又聪明,其中还出了伊丽莎白一世这种明君,不得不说上帝还挺眷顾他的。
看着自己爱过的人在幻觉中一个个出现,不知道他有过后悔吗?
六个王后,绝大部分属于被他渣的,最后一任虽然活到了最后但是亨八对她明显没有前面几任那些激情了……对自己的孩子也都或多或少有过亏欠,然而也无法弥补了。
最后亨八在画像前看到年轻时的画面一幕幕闪回,我真的挺感慨的。
他肯定很想回到最初吧,和好朋友开心地骑马比赛打球,追求美女,为所欲为。
可惜人都是要死的……他这一生做了很多错事,然而仍然被评价为英国比较伟大的国王,发自内心地爱过和被爱过,也算值了(虽然我感觉最终他的幸福感没有查尔斯布兰登高吧)。
看完了整个四季,都铎王朝,这名字感觉是偏历史正剧一点,看名你以为是这个帝王荡气回肠的一生传记。
当然了,也是传记,不过是亨利八世与六个王后的宫廷婚姻,皇权之下的婚姻是非常残酷的。
亨利与六个女人的婚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
第一任像梅花一样,在权利的重压之下,依然不妥协跟亨利打离婚官司,来捍卫属于自己与女儿的权利。
最后带着不甘与遗憾含恨而终,至死都说是亨利的妻子。
第二任就像张扬灿烂的夏日玫瑰,被家族为了权利接近亨利,唯一一位在与亨利的感情婚姻中🈶️着非常明显的张扬个性,也是极尽聪明。
与亨利长达十年的感情拉扯过后却只有短暂的两三年婚姻,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与无数的身后骂名,所有人都认为她是妖女诱惑了亨利,让亨利做了错误的决断。
第三任就是山茶花,在与亨利的相处中谨慎小心,对亨利的女儿们给予了温情的关怀,化解了亨利与女儿之间的冷漠关系。
对周围的人也是温和的态度,这在危机四伏的宫廷里是非常聪明的处世方式。
但命运也没善待她,死在了生产中,留下了亨利梦寐以求的儿子,成了亨利口中的挚爱,和亨利合葬了,也是死在了恰当的时候吧。
第四任是兰花吧,聪明智慧,知道亨利要强娶她,躲不了,投其所好改变自己。
在亨利非常讨厌她时也是不纠缠爽快答应离婚,获得了财富与房产成了富婆。
在离婚之后没有了死亡的压力威胁之下变美了,和前夫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和前夫的女儿们也是和谐相处。
是亨利六个妻子之中寿命最长的。
第五任是春天美丽的百合吧,天真到不谙权利的残酷,在充满死亡风险的宫廷中过着放荡无畏的生活,挥霍着青春与美丽的。
蠢到四处树敌,以为情人爱他,却不知情人为了活命说她诱惑了他,她还至死说是要以他妻子的身份赴死。
第六任和第三任一样都是山茶花,聪明谨慎,也是知道强娶躲不过,在危机四伏的宫廷里伴君如伴虎一样陪着残酷薄情的君王,走刚丝一样化解着每一步的风险。
好在亨利死在了她之前,才获得了生。
不过一点是把亨利刻画的像个喜怒无常的种马,这夸张了,也可能是编剧厌恶这位帝王吧。
作为帝王他绝对是有手腕的,跟安妮波琳的婚姻觉得他以权利为筹码的爱情诱惑了她,以爱上她来作为离婚的借口,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达到集权的政治目的。
只是以权利为爱情的筹码冲昏了安妮波琳的脑袋,让她掉在了爱情的陷阱里身陷至死,在男性为主皇权至上的社会里,女性在政治权利的斗争里永远处于弱势。
四季的都铎王朝看过后如过春、夏、秋、冬四季。
六位王后中死了的四位也如四季那般,如夏天一样绚烂张扬的安妮·博林,若春天一般单纯放荡的凯瑟琳·霍华德,如秋日一样高雅睿智的简·西摩,若冬日一般冷静隐忍的阿拉贡的凯瑟琳。
如四季轮替一样也昭示了她们命运的必然。
当然她们的命运都离不开这位贪婪、善变、疑心猜忌的国王亨利·都铎。
其实国王只爱荡妇,但是他的虚伪让他不得不在适当的时候与荡妇说再见。
他爱简·西摩吗,不——只能说简·西摩比较幸运地早逝而且还幸得一子;当然他肯定不爱阿拉贡的凯瑟琳,这个可怜的女人虽然没有死在国王的斧头下,但是高贵的王室血统与荣耀让她生不如死;他爱安妮·博林吗,是的——因为她是聪明的荡妇,吊足了国王的胃口,没有一个男人能抵挡住这近水楼台之月——她够聪明可以参政,但是他忘了国王不缺女人缺的是儿子;他爱凯瑟琳·霍华德吗,答案是肯定的,凯瑟琳·霍华德是个十足的荡妇,但是她太愚蠢了,是国王的荡妇可以但是不可以是个愚蠢的荡妇。
爱荡妇的国王只能把所爱的荡妇送上断头台,用她们的鲜血祭奠他的虚伪。
如果亨利不是在娶了凯瑟琳·帕尔之后死掉了,不出意外他还会有下一位荡妇王后。
所以凯瑟琳·帕尔也是幸运的。
还有一个无辜的安妮王后她纯属是政治的牺牲品,如果能躲过国王的斧头算是幸运的,那么她还算幸运。
如夏天一样的安妮·博林她虽然死了,但是命运还算公平给了她一个无比伟大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她这个夏天过后是那个真正收获的秋天。
伊丽莎白继承了母亲的智慧,而且收敛了张扬。
第二季是属于安妮·博林的,它也是整个四幕剧的高潮。
安妮·博林的头颅被如风一样的斧头掠过后,都铎王朝的精彩不在了。
历史总是发人深醒,亨利八世不停的立后与废后经历六次婚姻,可是她的女儿却因为嫁给了帝国而无婚姻也无子嗣。
他费劲心思得来一子还是没有完成都铎王朝的延续。
人算不如天算啊!
三位凯瑟琳,两位安妮,一位简她们在后冠的传递中成为了贪婪国王与政治的牺牲品。
无论亨利八世爱谁,那都只能是一声哀叹!
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八世演技不错,帅气的让我忘了实际的亨利八世是个胖子,把他的贪婪进行到底的胖子。
当然这是历史学家说的。
我个人认为亨利八世独爱荡妇,信奉贪婪。
婚姻与宗教改革都是他爱荡妇贪婪信条下的借口。
对女人的贪婪、对王权的贪婪以及对食物的贪婪。
都铎王朝的名字起的有点大了,叫亨八的六位妻子更合适。
人之将死,会对失去的妻子很有怀念,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孩子,亨利不是一个暴君,很多时候都挺仁慈的。
查尔斯的结局挺好,有什么诀窍吗,似乎也谈不上,除了偷偷娶亨利的妹妹之外,其他时候查尔斯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顺着亨利,所以结局好,但这样也有风险,那就是如果亨利倒台了,他自己也就完了。
事实上亨利的位子其实没那么稳。
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想,在那种时代,那样的宫廷,凡事还是小心一些为妙,男的不要随便去勾搭女的,尤其是王后,掌了权也不要嚣张,尤其不要敛财,当了将军也是少杀戮为妙,我替查尔斯捏了把汗。
第一集凯瑟琳霍华德的旧闺蜜琼布尔默很麻烦。
那时候的欧洲还有皮影戏呐?
亨利是黑发,安妮是黑发,伊丽莎白公主是金发,怀亚特是金发。
感觉屋子都是又暗又灰尘。
第二集萨里伯爵是新教徒。
除玛丽之外,其他女人跟尤物凯瑟琳相处的都还不错。
亨利的小厮对尤物凯瑟琳垂涎欲滴。
托马斯西摩搞叔嫂。
血腥玛丽是很任性的,明知冲撞尤物凯瑟琳没有什么好结果。
亨利伤势严重。
首席侍女,尤物凯瑟琳,琼闺蜜,小厮卡帕,这四人实在是作死。
安妮的前车之鉴一点都不知道吗?
第三集伊丽莎白和安相处的很好。
萨里伯爵和爱德华西摩不对付。
萨里伯爵很嚣张。
首席侍女很作死。
玛丽想当英格兰女王。
第四集亨利巡游北方,叛乱的人服了。
查尔斯被死去的起义军深深困扰。
作死的前男友。
第五集作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第六集亨利爱上了老女人凯瑟琳。
看的第一部外国历史题材剧,制作之精良让我看到了老美在历史剧上靠谱的一面,虽说自己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不妨碍其最大程度还原了曾经的宗主国恢弘的历史片段,美国演员连口音都惊人地转成了British English不可谓不敬业啊!
有点《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章子怡的沪语敬业福既视感。
不得不说,影视剧的艺术展示手法让我对浩瀚英格兰历史中的亨利八世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也正是我看历史剧的目的。
这位国王可谓都铎王朝的灵魂人物,从政治贡献到丰富的个人生活,给正史官和八卦戏剧文学家们都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政教权收归国王一人所有算是他最大的政绩了吧,英格兰新教的诞生使得英国成为欧洲率先脱离天主教廷干涉的新鲜土壤,这是否为今后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呢?
亨利八世时新大陆也已经被发现,人们的地理观更趋近于现代人,不过在君主专制上亨利八世或者说整个都铎王朝都是英格兰最后的黄金年代了,斯图亚特王朝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亨利在追求soul mate妻子的道路上可谓越走越远,从历史到剧集本身我都觉得他的原配阿拉贡的凯瑟琳大方得体一派旺夫相,可他一路废了娶,娶了杀,周而复始,不是妻子不忠就是视为异教徒,总之最后一任妻子如不是他恰如其时得去世了,八成也会被作为异教徒给咔嚓了,不过为时已晚,这个杀妻成性的帽子已经摘不掉了。
更讽刺的是在子嗣问题上,他不停换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诞下男性继承人。
但是可怜的小爱德华在未成年时便病故了,整个都铎王朝的灵魂就是亨利八世和她的两个女儿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奠定并支撑起来的。
如果亨利知道后来的事态发展,估计他也不会大费周章在妻子问题上了。
当然如果科学更昌明些也行,生男生女真的看男的啊,你自己的基因就是不适合生男孩,生出来也是虚弱早夭,却总是赖在上帝和女人的身上…感谢长达四季的美剧,让我对亨利八世和他的历任妻子、主教、近臣、以及三个孩子间的人物关系和具体性格上有了极为具像的认知,这对于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圈的历史爱好者绝对是个福音,既可以当赏心悦目的剧集来观看,也可以当作半个历史教材,当年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情看《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贞观之治》等电视剧的。
血腥玛丽和她后来“拨乱反正”的妹妹伊丽莎白的鲜明对比也相当清晰了,那是因为她们在宗教态度上完全继承了她们各自的母亲,前者是来自天主教及至今天仍根深蒂固的西班牙,后者是积极支持马丁路德观点的安博林,正是因为对抗并脱离天主教廷使得她和亨利的婚姻成为可能。
英美媒体评价说该剧近85%地忠于历史真实,首先我不同意“历史真实”这个名词,历史的真相没有人能看到,作为我肤浅的理解,这15%的偏离中最大的部分当属亨利八世的扮演者本人,英俊小生身材也很好,这和在与原配闹离婚之后体重就严重失控的历史描述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还有一点倒是中外皆如此,文明古国里名分大于一切,皇帝国王都不例外,你可以随时找个宫女或王后的侍女雨露均沾,但是这个女子不会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孩子也是没有名分的Bastard。
写在前面吧,事实上亨利八世死后,都铎王朝的好戏才刚刚开场,然而受限于时代背景、受众的文化程度以及剧组的追求和预期,将此系列的重点放在了亨利八世和他的女人们身上,就如同大陆层出不穷的套壳宫廷戏上。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开始,相信如果世界依旧和平,将来还是会有对那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解读更深刻的剧本出现。
这一季亨利一生最后的两个有名份的女人打包出场。
首先不知道什么原因,纵横亨利八世时代的重要人物,诺福克公爵在s2安妮博林被斩后就不见了,既然这样,你还不如改编成全家被斩不是更人尽其用?
诺福克公爵不仅活的好好的,更是在1533年从萨福克手里夺回了军务伯爵的职位。
凯瑟琳是安妮博林的表妹,诺福克公爵的侄女,她进宫就是诺福克的安排,时任克里维斯的安妮的侍女。
熟悉吧?
他显然是对亨利八世专吃窝边草,侍女终结者的尿性知根知底。
所以这个安排显然是为了家族振兴下的一步远棋,但他也没想到这收获来的如此之大之快。
估计原先最多也就是让青春貌美狐媚的凯瑟琳·霍华德作为情妇,用肉身在巩固家族在朝中的利益罢了。
而之前估计拍了太多亨利八世睡宫女点戏,剧组怕观众无聊,让s3那个cos特拉法尔加的莫名角色去妓院发掘了凯瑟琳·霍华德。
而这一季,这个独眼角色又莫名其妙的不见了,估计是关系户吧。
这一季算是对克里维斯的安妮拨乱反正了。
上一季我就说编剧居然把亨利八世对她的极端厌恶诉诸纸上昭告天下,是不打算见面了吗?
这一季就当没发生过,而且温柔以待,而且还安排了场没必要的床戏。
凯瑟琳封后之后的剧情基本遵循历史,无功无过。
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据说是在亨利女儿家认识的。
照剧情来说显然不可能,这两位信仰不同,是不太可能有什么私交的。
然而凯瑟琳·帕尔的母亲做过亨利八世第一任阿拉贡的凯瑟琳的侍女。
缘分呐,亨利。
亨利死后,凯瑟琳·帕尔如愿的嫁给了托马斯西摩,剧中有所体现。
之后生下一女,几天后死于产褥热。
和珍西摩一样。
亨利八世的6位皇后的结局:1个抑郁而终,1个和平分手,2个被斩,2个死于产褥热。
亨利八世既不是高产也不算低产的国王,3个子女,其中一个嫡子,算是过的去了,然而三个子女按照继承法先后继承王位,而不是靠什么血腥的宫廷政变,这个“奇迹”算的上空前绝后了。
亨利八世的一生教科书般的展示了一个集权者如何为了一己之私,在一群下好者的协助下,永远的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基因和走向。
但这既不是他的初衷,结果也不是他能想象。
伊丽莎白奠定了大英称霸全球三百年基业的起点,而被称为“童贞女王”的她,心里恐怕永远笼罩着她父亲对她母亲所作所为不可磨灭的阴影。
追了四季的都铎,终于在这样一个下雨天画上句号。
最后一集,无限感慨。
那条英俊的白马,在不真实的光线下穿梭过时光,带我们很快地回忆从一个男孩到一个男人,从青春到衰老的过程,难道在西方,也有白驹过隙的说法?
爱与幸福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才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才懂得宽容豁达。
就算亨利再恨Ann Boleyn的背叛,他也忘不了她给他带来的那么深刻的幸福与欢愉;就算那些臣子费尽心机,他最信任的还是那个和他一起长大的Charles,甚至要用上天赋予的权力去命令他痊愈。
然而,是人,最终都渺小,都在生命和死亡前显得那么的无助。
亨利很悲哀,死前都难以信任自己妻子或者孩子陪着他走完最后一程,相比起来,那个总是在爱情前面无能为力的Charles圆满地多,在终老的过程一直有人搀扶,死之前能够说出“I'm so happy"的话。
宗教与权力那么多人为自己的宗教而狂热着,而翻云覆雨,却在死亡来临之前惊慌失措,俨然忘记自己的信仰,也许信仰只是借口,权力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
剧中唯一让我动容的死亡是Cromwell,真正的信徒。
《圣经》本身并不血腥和暴力,可怕的是血腥和暴力的人对它的误读。
最后的话看完最后一集,一句话反复在脑海出现,人生的平淡、家庭的和谐是中国人所不能认同的成功。
其实走到最后,这些真的才是最无价的。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把一共四季的《都铎王朝》完完整整看完了。
这是继《老友记》和《波士顿法律》之后,我第三次为电视剧写剧评。
鄙人文笔有限,请各位看官拍砖。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要澄清一个概念。
我们必须把演员、剧中人物、历史人物三者区分开来。
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剧中人物,但会附带说一些主要演员和“花边新闻”。
我对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有六个老婆(不同于韦小宝),但全都没有好结果:第一位被迫离婚(宣布无效),第四位德国新教公主协议离婚(也是宣布无效),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而幸免于难,其余两位则被他处死。
有一句方便的记忆口诀描述亨利的妻子们:“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还有说法是“亨利八世,结婚六次,一死一活,两离婚,两砍头。
”(King Henry the Eighth, to six wives he was wedded: One died, one survived, two divorced, two beheaded,或者简化为 Two beheaded, one died, two divorced, one survived.) 但其实,亨利八世在英国实施了宗教改革,促成了皇家海军的建立,并大力发展艺术,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君王。
当然很多观众会说宗教改革是为了满足亨利八世与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离婚以便迎娶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但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
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 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
正如剧中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所说:“在他内心深处,他始终是真正的天主教徒。
除了一点,就是他不想让教皇或路德或者任何其他人骑到他脖子上罢了。
”(In his heart, he has always been a true catholic. Except for one thing that he would have neither pope, nor Luther, nor any other man set above him.) 可悲的是,亨利八世绞尽脑汁想要延续的都铎王朝的梦想破灭了: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王位传给她表侄女的儿子、苏格兰王室的继承人詹姆士一世,都铎王朝从此终结。
P.S.饰演亨利八世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Jonathan Rhys Meyers英气逼人、魅力四射,是金球奖最佳男演员,蒙特卡洛电视节影帝。
再说说我们的圣徒--托马斯•穆尔Thomas More。
以前我只是从历史书上知道他是《乌托邦》的作者,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看完前两季之后,托马斯爵士于我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是口才出众的律师,是卫道士,是殉道者,是敢说真话、有良心的大法官,又是忠于亨利八世的国会下院议长。
因反对英王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的他在与托马斯•克伦威尔对峙时说了如下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我对国王无比忠心。
不会出口对他不利,不会图谋对他不利,而且我希望人人幸福。
如果有人存如此良好的信念而仍不足以使其存活,我也不想苟且偷生了。
”(I am the king’s loyal subject. I say no harm, I think no harm, but I wish everybody good. And if this be not enough to keep a man alive, in good faith, I long not to live.) 网友花鸟风月院写道:“大学时一位曾在美国当法官的老教授,为了诠释暴政和恶法之下人的遭遇,放过一部《A Man for All Seasons》,是6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之一,主人公就是托马斯-摩尔。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yNzY2OTQw.html【1967年第3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伟大的摩尔爵士,人格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高贵、善良、清廉,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宽容(他一再强调自己并不谴责那些违心地、或是毫不在乎地宣誓遵从恶法的人们),但是他对于自己心中的‘异徒’毫不宽容,手段残忍不亚于克伦威尔(还记得那个被处以火刑的新教教士吧),这与他的人道主义主张充满矛盾。
然而,笔者认为,摩尔还是稍胜于克伦威尔一筹,不仅由于他的那本《乌托邦》,更是由于他‘有为有弗为’的原则性,以及那种视死如归的坦然气概。
这样的人,即使与之为敌,也令人感到荣幸,因为他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 紧接着,让我们谈谈另一位托马斯爵士--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爵士。
作为新晋贵族的克伦威尔(P.S.那个护国主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正是此公的great-great nephew),其对英国的主要贡献主要有推动了英国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促进政府制度改革并奠定了英国近代政治的基础。
然而剧集却对这些贡献轻描淡写乃至一笔带过,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点过于谨慎的克伦威尔。
这是编剧的误读,我希望将来会有一部影视作品为其“拨乱反正”。
要说的最后一位人物是安妮•博林Anne Boleyn。
[引用]“安妮有着一双充满着诱惑力的黑眼睛,一张清秀而媚惑的脸蛋,秀挺的鼻子显示着这个女人的坚强和任性,性格中的倨傲和自信使得她总是用一种不屑和鄙夷的眼光看别人,当然不包括她的丈夫——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安妮肯定有着让男人为之倾倒的非凡魅力,她能让亨利八世不惜和罗马教廷翻脸、不惜在臣民面前扮演一个负心汉的角色,铁了心要迎娶她。
如果说女人的美貌是芳华绝代的根本,那么她的睿智和聪慧应该是能让男人彻底迷恋并为之倾倒的毒药。
安妮就是这么样的女人,一个集中了美丽和智慧的千年尤物。
”[引用] 安妮•博林做了大约3 年半的英格兰王后,她给历史留下的最重要也许不是她自己的故事,而是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王,这个与母亲一样美丽倔强的女人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在她当政的 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
除了安妮在剧中剧外的生活,我更想谈一谈其扮演者--Natalie Dormer。
极具张力的表演才华、一流的说台词能力、美丽、聪慧,一个女演员所梦想的一切Natalie都有,只需再多一些历练,等着她的是无尽的名誉和财富,就像真正的Queen Anne一样。
当然,不要步她后尘就好。
除此之外,还有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lsey(英国的政治家和红衣主教,英王亨利八世的大法官和主理国务的大臣),查尔斯•布兰登Charles Brandon(亨利八世的好友及妹夫,第一任索福克公爵),以及诸多君主、王后、朝臣、牧师、平民、罪犯。
不得不说的是剧中大量的香艳镜头,虽然比不得《斯巴达克斯》来得尺度大,但《都铎王朝》的床戏是高质量的,有时是含蓄而有时又是奔放的,但大多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收视率的。
总的来说,《都铎王朝》是一部极为成功的宫廷剧、历史剧。
只有短短38集,但每一集都拍得像电影一样精致,值得你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细细品味。
2010.08.08
终于看完了,这本是去年的计划,但再难看也终于看完了看到最后不觉得那么闷了,甚至还有些不舍,大约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在胡说什么啊!
)记得某人看到吐,硬撑着把下的Lost看完,大约也是这种感受吧1.戏的尺度越来越小了,从一开始的生猛到后来隐晦很多,导演你顾及观众的感受了啊(你知道我说的是Sex戏份吧)2.宫廷就是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沃尔西到安博林和她爹到克伦威尔,萨里到爱德华西摩(他能活着,我觉得一是国王真的爱他妹妹,所有王后里这位是真爱;二是他是唯一男性继承人王子的舅舅,三是国王快挂了。
假如国王活得再长一点,像他这样玩弄权术的人下场一样好不了),然后是加德纳主教,一个个人物随着国王的阴晴喜好轮番登场,然后各种死法,除了加德纳主教被驱逐出王宫(也归功于国王那时快挂了,同爱德华西摩)。
3.唯有查尔斯布兰顿从第一季坚持到了最后,这才是赤裸裸的真爱。
查尔斯死后,国王说:查尔斯布兰顿效忠于我以来,不曾背叛一个朋友,也不曾趁人之危,王宫中无人比他更配得上这番评价。
直让我眼眶湿润啊。
4.中国不提倡信教是有好处的。
看看英国,为了基督教血流成河,从安博林开始宗教改革到异教徒到血腥玛丽,单单是信仰不同就处死了无数人。
中国尽管有佛教道教等不同教派,却能包容,不至发生争斗。
顺便说一句,原谅我评论中人名全用了音译,我看的是风软的片源。
夸夸字幕组,这部片的翻译很到位,皇室语言的风格体现了出来。
要是以前我看到曾经发起求恩巡礼的英格兰北境军民高呼Long Life the King可能会热血沸腾,现在看了只剩下悲哀。亨利八世临死前看到死去的老婆们这段还挺爽的,伊丽莎白掉头就走就更爽了。我愿意相信伊丽莎白一世爱她的母亲胜过父亲。也愿意相信玛丽和伊丽莎白,红白玫瑰是真的曾经姐妹情深。这剧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历史人物的出现和退场都没有铺垫… 比如S3的独眼哥,S4的Henry Howard。他俩动机是啥啊,图啥啊,做事儿目的是啥啊… Edward Seymour的夫人塑造得非常有魅力。总的来说女性角色写得比男性好。
亨利八世死前的幻觉很让人感慨……
就完结了~ 失落~
结局内牛满面~
亨利已暮年,这美剧也一样啊。。
四年了,最后一集看的人想哭
喘口气,完结了。只记住查尔斯那句心如死灰后的枯木逢春。
亨利与王后们的鬼魂对话,挺让人唏嘘的。外交内政什么的都拍得无聊。
最后一季剧本不知道在干什么。看在小乔的表演出神入化的份上就不一星了。忘记自己的长处沉迷自我感动,看来是很多剧都有的毛病啊。前几季都有新皇后和支持者与旧皇后的支持者的勾心斗角,这一季有Howard皇后的亲戚,但是这个角色又老又丑又没有演技也没有好剧本叫人看什么?这个剧的长处是娱乐化宫廷艳史,这一季H8年老,床戏担当变成了小皇后和侍从,小皇后演得挺好的,侍从不够帅,然后情节写得太差了。看了维基百科上的介绍,感觉这个皇后实际上的故事比剧中的有趣。亨超的角色终于演化成一个他擅长演的状态了,但我还是看得不耐烦。最后都是1.2-1.5倍速观看的。最后一位皇后演技也很堪忧,她一念台词我就起鸡皮疙瘩。这一季本来可以好好讲讲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在变幻莫测的H8周围怎么互相争斗的,结果没有一个人的故事写好了
为伊丽莎白两倍速看的
宗教改革,六任老婆(三个凯瑟琳两个安一个珍)。流水的老婆,铁打的查尔斯。最后那句我不允许你死,我以国王命令你痊愈…对查尔斯是真爱啊。亨八总的说来就是自负好斗、反复无常。至于宗教,只能觉出其虚伪性,大家找个理由行自己方便然后烧死对方罢了。演员最失败的就是第五任老婆和伊丽莎白。
我覺得吧 henry所有的老婆都還不及他兩個女兒好看 這演員是怎麼找的啊 所有王后里大概也只有Jane好點些 古典版的Gossip Girl。
男主太帅了
“我清楚记得陛下妹妹的音容,和马刺战役的号角。” 亨利与查尔斯。
两个青葱的少年 一去不返。再见,都铎~
追了四年,終於掛了,世界清靜了~~~~最後幾集人人字幕的翻譯很牛逼。
从第三季开始就轻描淡写了,毕竟安柏林是亨利都铎人生中的主角。
他曾不可一世驰骋沙场,他曾温柔缱绻交心美人,他在权利的游戏里步步为赢,又在命运的捉弄中蓦然老去。最后一集看得人潸然泪下,原来死亡是这样一件缓慢而又伤感的事情。
oh 我只记得结局是小乔演的角色死了
两个男人之间的情谊,感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