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最后一天,外面没有阳光,重度污染。
我在上海的卧室里用新买的H3投影看完了这部黑白画面的影片。
想起了我的爸爸。
Nebraska,一个美国小城,像极了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影片里的老头,像极了我两年前去世的爸爸。
老爸去世前的几年,越来越像个小孩。
问他问题交代他一些事情,总是先停顿一下眼睛天真地看着我们。
他事情越来越多,要我和家人一次次的去给他解决。
次数多了,我们不耐烦,他到没什么影响,还是会经常重复他的事情,要去办了,不能慢。
影片里一开始,老头戴维给儿子妻子制造麻烦的情景,几乎是和我老爸一摸一样。
老爸一直爱饮酒,后来身体渐渐不好,住院几次医生让他戒酒,但他还是时不时喝。
对酒的执念我至今也是无法理解。
后来我意识到,老爸不是去世前的那几年像个小孩,他是自我有记忆起,就一直像个小孩表现。
他是家里的最小的儿子,年轻时有着好看的长相,但在那个封闭落后的小城乡下,老妈家境优越不顾父母的反对,按自己意愿嫁给他,在那个靠媒婆提亲的年代也是少有的了。
结婚后的生活自然是一地鸡毛,吵吵闹闹,养孩子养家但力不足。
老爸简单不设防,很容易相信别人,所以总被人利用欺负。
老妈也在那个地方辛苦劳作,物质刚能温饱,自然受尽欺负委屈。
后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家里渐渐搬到了新的地方生活。
影片里那个小城的人,仿佛就是我童年的亲戚邻居们,除了有个热情友好的大伯母,其余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不堪,冷漠粗鲁的、以嘲笑人取乐的,趁机占便宜的,心怀鬼胎的等等。
电影里儿子David的这一趟旅行,中途意外回到他父母年轻时居住之地。
老头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被儿子拉着不得不去了大伯家。
他妈妈下车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见备好饭菜等待他们的哥哥一家,而是先去墓地看望离去的人,想必是对活着的人没有什么好感。
但不管多么乱糟糟,故事的主旋律还是爱与温情。
小儿子陪伴老头去找寻一个可笑的梦,虽然无奈,但我猜老头肯定是有在小儿子童年时好好对待爱他的。
就像我的爸爸,虽然看起来多么不讲道理和小孩子气,但我每次想起他,总是充满感情和怀念,总是能让我会心一笑,我想这就是世间朴素的亲情和爱。
人到中年对父母的感受理解更为深刻,经常听到老人被骗的故事,甚至借钱给人汇款,还有买保健品的,推销人叫起他们来比子女都亲,哄他们受骗上当,作为子女的也无可奈何。
《内布拉斯加》是讲的一个美国老人收到中了100百万的奖金传单,执意要去领奖的故事(要开车2、3天的时间)。
这个行骗(推销)手法,看来全世界都有,它的存在也说明总有人会上当。
影片不是来揭穿骗局,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而是随着故事的推进,来演绎这个父亲的人生、心理演变,及与儿子、亲戚、邻居的关系,老人是个参加过战争,没有什么钱、一辈子平庸、爱喝酒等,他指望着靠着一百万来改变人生,起码能买上几件他梦寐以求的东西,让他的人生能够出彩,画上圆满的句号。
影片是2013的,拍成黑白的,使得片子更有质感和历史沉重感,在压抑中感受人性的温暖。
儿子开始不理解,反复劝阻,无效后,父亲说了句:既然你为我好,你就不能送我去。
儿子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决定开车送父亲去,让现实教育父亲。
检讨自己,有时对待亲人说的比做的多,那些推销保健品的人就是抓住老年人的心理孤寂的特点,投其所好叫得亲热,老年人有时买他们的推销的产品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抹不开情面买的。
因为父子俩的相处,才使得儿子了解了父亲的过去、理解了父亲的初衷,才融合了两者间的代沟,然后就有了美好的结局。
不需要大投資、不需要大牌演員、特效大場面都不是關鍵因素。
一本能打動人心的劇本幾個會演戲的人一個會講故事的導演足矣其實我們曾經做到過,賈樟柯會這麼玩,沒錢的時候張藝謀馮小剛都會,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了錢,大家就想乾點別的。
總之,這是直擊心靈的好電影,兩個老戲骨輕描淡寫的表演足見功底,整片都被一股愛包裹著,有時候想想,真正的親情愛情其實就是這樣陪著你一直到人生的盡頭。
奧斯卡給這部電影我覺得不為過。
最佳女主角沒問題。
好好生活,好好愛人。
不觉得这里面道德审判意味有多么浓厚,也并没有感受到有的朋友所说的以“汽车”为旧时代兴衰的象征。
力荐本片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里面父亲所说的:“我要给你们留些东西。
”他老糊涂了,还能留下些什么东西呢?
中不中百万大奖不是老人关心的内容,倒是那些得知他中奖的人都被耍的团团转,大家彼此争执谁赚谁欠的问题,但是故事的主角一直都很平淡。
中奖没有狂喜,没中亦不沮丧。
细细品味,感觉里面实际上是翻转版本的《百万英镑》这个故事,不同的是,一个是皆大欢喜的看尽阿谀奉承,另一个是灰色格调下的坚持志向。
希望本来就是假的,多亿哪里来的失望呢?
倒是观众或许有人像我一样,在看片子的时候希望来一个good ending,要真的是这样,还有点对不起黑白片的影像风格了。
老人留下的故事就是:认准了就去做。
管他是中大奖,还是买卡车,买空气压缩机这些并不难实现的“宏图大志”,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愿望。
至于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是羡慕嫉妒恨,还是当做一个笑料,都无所谓,因为这些人和自己的心愿没什么关系。
知道别人中奖就希望分一杯羹,知道没中奖当然小失落,没占到便宜就取笑你一番。
到底是谁真正的失落呢?
当老人开着卡车从小镇上驶过的时候,善良的人频频回首道别,心灵狭隘的人呆若木鸡。
如果用佛学来解释就比较通透,即所谓“明心见性”。
在利益面前,人是什么样的一目了然,只需要很简单的抛出自己一个愿望,就能直接看到深处的人的本性和各种各样的灵魂。
简单归纳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老人的愿望,引起周围人的希望和失望。
不管别人究竟是兴奋还是失落,老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也许他真的是很糊涂,那也愿意称呼一声大智若愚吧。
全片的格调舒缓,时常夹杂其间的小幽默含蓄隽永,用公路片的形式展示了具有多元化读解的题材,加上考究精致的画面造型,的确不错。
这是一个最生活最原始最亲切的故事,这是一个让你拼命告诉自己不要哭但是看到老爷子最后一个幸福的表情依然潸然泪下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一个讲述父子情的故事,更是一个一生都在执着的追求理想的平凡的老人的故事。
Alexander Payne用这样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手法,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儿子不得已陪老爸去兑换一张明知道不会得奖的彩票)讲述了一个饱含了父子之情,夫妻之爱,兄弟之亲,朋友之义的故事。
Woody Grant是个正直善良慷慨但却又不懂拒绝的人,年轻时曾是空军机械师,练就一手好本领,退伍之后开了一家修车行。
在这期间即有他的风流韵事,也有生活中的各种琐事。
他的合伙人ED是个嫌贫爱富钻钱眼的人,在woody开始酗酒成性之后,以微薄的钱从woody手中买走了这家修车行,woody几乎等于净身出户,合伙人还拿走了他的压缩机,老人至今耿耿于怀。
所以,在收到一封通知他中了100万美元巨奖的广告信之后,他信以为真的执意要穿越3个州去的NEBRASKA的林肯领奖,希望得到奖金之后再买一台新的压缩机和货车。
这样一来,从蒙大拿到内布拉斯加的一段回忆与现实的并奏之旅开始了。
在踏上旅途前,woody已经只身一人试图前往目的地,可是屡次被他人找回,甚至还被送往警局。
在车库的一场戏中,David对哥哥Ross说出了第一句对woody行为的真正解释“他不需要去养老院,他只是需要个活下去的理由。
”正是因为这个理由David不顾母亲的反对,依然同意带领父亲woody开始了前往NEBRASKA的旅程。
在路上woody在车子的窗口望着天空,就像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孩童一样,这时我开始觉得这个老头之前的倔强和讨厌突然变得有点固执的可爱了。
(在元首山的一幕,woody对几位总统雕塑的评价更突显了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感。
)住宿的一晚,woody独自在铁路旁行走摔了跟头,额头划伤了缝了针,还丢了假牙,这时David告诉woody他们要改去霍桑的消息。
这里找假牙的一段小插曲很可爱,父子之间的感情开始慢慢升华,可是矛盾也日益突出了。
Grant父子俩到了Ray叔叔家后,见到了孤言寡语的Ray,想热情又有些尴尬的玛莎姑妈,和两个举止轻浮、缺乏教养又心怀不轨的堂兄。
在酒吧喝酒的一段中,儿子与父亲发生了一次较为激烈的争吵。
David控诉Woody酗酒毁了他,是woody酗酒的坏习惯导致自己曾经因为酗酒而造成的往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看似疯癫痴呆的老头,对彼时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从他对自己酗酒的认识中,我看到了一个不遮不挡、真性情却又不够圆滑的男人。
在后面的故事发展中,随着百万奖券的公开,真心的朋友带来了真诚的祝贺,还有不怀好意的小人想趁机敛财。
原来 亲情 友情,在金钱的映衬下可以宛如白雪一般纯洁可是也可以向棉絮一样残破不堪。
在家族大聚会的戏中,老兄弟们的一言不发死气沉沉和外面堂兄姑妈为了曾经的所谓“施舍”与兄弟俩火药味浓重的公然撕比大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整部电影里可以称得上第一个不算那么高潮的小高潮。
随着妈妈一番慷慨激昂的辩方控诉把堂兄姑妈驳的一言不发之后,我不禁思索;我们在生活中不也是这样么,各种各样、心怀鬼他的人在同一个场合工作,在同一个酒桌上指指嚷嚷,挥斥方遒。
表面上看起来永远是一团和气,好像谁跟你都是生死与共患难真情一样,可是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只为自己而活的自私的个体,到了必须自保的时候,谁还会像假装的那样真诚的对你。
友情在某些现实的映衬下竟是如此一文不值、贫贱不堪,这不正是生活的写照么。
墓地的戏中,妈妈的扮演者琼斯奎布把这一段长镜头和台词演绎的非常完美,从妈妈看似不满牢骚的絮叨之中,几乎全景展现了woody的家事和他儿时的生活。
David与报社女老板纳吉的对话更能看出woody年轻时的潇洒风流和woody与妻子之间虽然互相指责互相挖苦,但是彼此依然深深的爱着对方的真情。
然后到了兄弟俩为了父亲的心愿去ED家(其实并不是)的仓库偷那台压缩机。
明明是非常简单的情节,放在了已经铺垫的沉甸甸的Woody Grant的故事里,则显得那样温情。
尽管偷错了人家闹了个乌龙,可是儿子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和兄弟之间不言而明的默契,成了整部电影中非常感人和温情的一处闪光。
ED要求woody归还旧债未果,两个心怀不轨的堂兄弟又蒙着头在酒吧外面把通知老人中奖的那封信抢走了,但他们立刻就明白了这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广告,随手扔掉。
等到老人和儿子回到酒吧找那封信的时候,ED正在朗读信的内容,大家心目中的百万富翁一下子变成了笑柄。
Woody失落沧桑蹒跚的背影后,是David给ED一击狠狠的重拳。
故事在这里进行到另一个小高潮,这一圈不仅仅是给ED这样一个出卖朋友、见利忘义的人渣,更是一记响响的警钟,这一拳带着David的愤怒,更饱含着David对Woody全心全意的保护和爱。
在David的质问中,woody终于说出了自己执着的想要拿到这笔奖金的原因,其实是想给David和Ross留下一笔钱,不为别的“只想为你们留下点什么”。
看到这里,真是满眼眶的热泪。
这老头像中邪似得作疯找事,为的是什么啊,不就是为了给两个儿子留点自己的心意么!
可是,被众人看了笑话的Woody并没有打消执意去林肯领奖的念头。
故事终于揭晓了最终的答案,对,就跟我们预想的一样,这就是一次打水漂的旅行,怎么可能有天上掉金元宝的好事,就这样被一个最最普通的小老头捡到呢!
在故事的最后,David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远了woody的梦想,他用自己的车换了一台小货车登记的是woody的名字,还买了一台新的压缩机。
穿行在霍桑的一段路中,David让Woody驾驶着自己的卡车,在众人的目光中,驶向回家的路,这时woody的脸上就像萦绕着天使一样的光,让人突然恍惚的觉得,这不是个疯癫痴呆的老头,而是一个刚刚拿了百万巨奖,开着新车的成功人士一样。
因为这是父亲的理想,一路走来为了他的理想他付出了太多,有成功有失败,所以这一次,一定要让父亲做一回人生的赢家!
我们可以想象在片子的最后,驶向蒙大拿的公路上的那辆轻卡,一位慈祥安和的老人,不再有不怀好意的朋友讽刺的言语,不再有兑奖失意的满心失落的目光,而是载着老伴爱意满满的吻,和儿子最崇敬的祝福和关怀,纵然回家的路漫漫且长,可是当他睁开双眼从窗口仰望,看到的外面,美利坚大地上中西部仿佛上帝的拥抱一般挚诚温暖的光,即便是一无所有,也能微笑地面对以后或许羁绊或许琐碎的生活和曾经或者暗殇或者辉煌的过往。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很难把这个标题与其联系起来,因为据说这是一部表现父子亲情的小品,而且还刻意做成了黑白片,应该是很温馨很恬淡的呀。
可看完全片后,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两个场景:老头伍迪数次在路边解下裤腰带撒尿,老太太在老家的坟地里用无敌毒舌笑骂死人。
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就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部电影里存在感爆棚,年轻人们反倒都畏畏缩缩,或是痴痴呆呆。
于是父子亲情退居其次,我看到的重点,是人在老去后奋力寻找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哪怕是以看起来粗野或愚笨的方式,哪怕明知道最后一切都要成空。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此前的几部名作——《杯酒人生》《后裔》都是中年危机题材,大概是因为年龄渐长,此番顺势转移到了老年危机题材上。
“老年危机”这个词甚少看到有人用,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根本就不能成立。
人老了,只剩下“危”,哪还有“机”啊?
可倔老头伍迪偏偏不信这个邪,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一门心思就是要去领那张彩票,似乎这就是他所剩不多的生命里最后一次的“机”。
彩票作为这部电影的关键元素,似乎也与黑白文艺风不搭,何况片中还以很大一部分篇幅,表现了老家的那些穷亲戚得知伍迪中彩后纷纷厚着脸皮企图分一杯羹,而后来得知实乃乌龙一场后又是怎样翻脸不认人的。
这样的剧情搁在我们聒噪狗血的国产电视剧里,恐怕也毫无违和感。
但在《内布拉斯加》中,这张彩票通过诸多细节的小火慢炖,硬是被打造得比一本诗集还要意味深长。
这让我想起也是最近看的《如父如子》,其中“抱错孩子”的烂俗剧情同样也被是枝裕和处理得沉静动人。
最近大导演们似乎都迷上了这一套,好以此显示自己化腐朽为神奇、化狗血为鸡汤的高超导演技巧。
佩恩和是枝裕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玩这一招了,而且永远丢不掉他的幽默感。
只不过之前的中年危机本来就适合用喜剧表现,而在这部老年题材里,就属于高难度尝试了,要么容易处理得过火,要么就会流于平淡。
所以我猜,之所以要设计成黑白片的形式,大概就是为了兜住那苦涩的底,在此基础上再去尽量把荒诞和狂放展现出来。
另外,我还猜,黑白片也是为了营造时代的幻象。
如果不是片中人直接说出来,你大概很难相信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当代的美国,而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片中的美国中西部一片萧瑟与荒凉,人们无所事事,为了区区一百万美元的彩票就不惜撕破几十年的友情——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如许程度了么?
话说回来,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危机都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的,随时蛰伏,随时猛扑上来,根本不会设计好时段看你是中年还是老年。
只不过有的人索性放任自己沉底,而有的人偏要在不断的扑腾挣扎中度过一生。
看完后脑补20年后的中国小山村,小镇,小城市,年轻人都到大城市去创造生存机会了,只剩下老年人,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养老院。
都说美国人人情淡薄,孩子18岁后撵出家门,父母老了投入养老院。
现在看起来电影不是这样子的,之前看八月也觉得简直和李安的饮食男女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都是父母丧偶,安置何去何从,家中三姊妹讨论都不愿负责任,大女儿忍受最多,到最后却想要摆脱,二女儿和爹妈最亲近也吵得最多。
嗑药的毒舌美国老妈和一根筋中国老爸都是一个级别的大boss。
看到剧中伉俪老夫妻想到我爷爷奶奶,爷爷平时不爱说话为人特别老实从来只有别人占他便宜,所以自己常常吃亏,就好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鼓捣报纸还天天做笔记,每天出门散步简直比一日三餐还准时,而且风雨无阻,家里人常常说下刀子都阻挡不了老爷子。
老爷子不爱说话,但是我奶奶特别爱吵架,牙尖嘴利,每天要和爷爷吵上几十架,爷爷从来不还嘴,因为老爷子打仗的时候枪林弹雨把耳朵轰聋了,我们以前特别担心他出门买菜过马路听不见汽车按喇叭。
小时候就爷爷宠着,上小学给我背书包,每天必备的是给姐两买面包,我姐总是挑走我喜欢的口味。
还总是被奶奶骂,被告状,从来不给我电视看,哼!
其实爷爷奶奶都是很爱我的,虽然他们两爱我的方式我都不太能感受的明白,爷爷的爱是平淡的,奶奶的爱是剧烈的。
唉,童年对于现在的我完全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啊,所有的只剩下回忆。
看到片里面老爷子回到老家看自己的房子,简直泪都要出来了,听他吹进父母房间会被打,大概童年过的不太愉快。
感觉伍迪老爷爷是有点阿尔兹海默了,我奶奶也是这个病。
听老师说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虽然昏迷,但他的意识是清楚的,虽然不能表达不能动,但你对他好不好他完全是知道的。
不知道得了老年痴呆的人意识是不是清楚的,因为我觉得奶奶看我的眼神完全和童年的时候她看我眼神一样。
永远是恨恨的,好像我全身上下都不对,都做错了事。
唉,要是这么好的剧本是我写的就好了
一百万啊,谁听了都会心动,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呢。
年轻人不会信,也许他们曾经信过,但栽了跟头;中年人不会信,他们的日子已经够憋屈了,不劳而获,别闹了;老年人不会信,他们都行将入土的人了,给他们一百万也是枉然。
但老伍迪信了,不管他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他信了。
于是,电影《内布拉斯加》中的老伍迪,就颤颤巍巍的要走路去林肯市,领他的一百万,这真是个童话。
童话归童话,老头子还真的去了,当然不是走去的,而是小儿子开车送去的,一路上看过风景,讲过笑话,回过老家,但终于,这个童话结束了,一切必须回到现实。
影片剧情设在寒冷的冬天,一如人的老年,而全片黑白,更增添了萧索与凄凉。
老伍迪家住比林斯市,两个儿子都有工作,家里也没到叮当响的地步,小儿子卖唱机,大儿子还是电视台主持,而老伍迪也不是个嗜钱如命的人,他只是个酒罐子。
酒罐子大都是颓废一族,心里藏有疙瘩,而老伍迪的疙瘩,是追悔。
一个人活长久了,总是想东想西,喜欢把这一辈子的破事儿掏出来晒晒,看看哪里不如意了,哪里是个亮点,如伍迪这样的人,翻完了所有记忆,就是没找出几个亮点,所以他颓了,他觉得这一生白活了。
白活的日子是回不去了,弥留的日子也不长了,唯一的希望是发生奇迹,而中大奖就是个奇迹。
伍迪不得不信,他宁愿相信奇迹发生,也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就算这个骗局连小孩子都骗不了,因为他就这一次机会了。
如果你有一百万,你要干嘛?
一开始,伍迪会说,我要买辆皮卡,还有一台空压机。
想有辆皮卡没什么奇怪,但空压机呢?
空压机其实就是伍迪心上的一个疙瘩,虽然都过去四十多年了,他依然还记着,艾德曾经借了他的空压机,没还。
从这一点来看,老人固执起来,跟小孩差不离,为了点儿芝麻小事,一直耿耿于怀。
在小儿子的多次逼问下,伍迪又说了另外的用途,就是能给他哥俩留下点儿什么,这一点是人之常情,毕竟人老了,都会为后人着想,也说明了伍迪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没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依靠,没有做好一个父亲。
纵观伍迪的一生,普通。
这个词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但普通正是大部分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是个寡言的人,非常善良,不懂拒绝,所以常被人利用,他去过朝鲜打仗,战后跟艾德合伙开了修理厂,之后搬去市区,直到老去,平凡的一生,不够光鲜。
于是,伍迪的内心一直存有一个冲动,那就是功成名就的荣耀,这是诸多普通人都梦想拥有的。
一百万绝对是个荣耀,在霍桑那样的小乡村,物质欲望占据主导的地方,一百万可以完全揭去人们伪善的面具。
霍桑本是个萧条得不能再萧条的地方,经济不景气,雷的两个儿子就是个见证。
科尔与纳吉长得肥猪似的,平时游手好闲,科尔还因性骚扰蹲了号子,两人于是在街上义务劳动。
而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了对金钱趋之若鹜的代表,艾德翻出了旧账,贝蒂姑妈也翻出了旧账,科尔与纳吉居然直接蒙面开抢。
可以说,人心都被狗吃了,伍迪的妻子凯特说得很形象,人还没死那些贪婪的秃鹫就扑上去了。
结果当然是个笑话,所有人又都咧开嘴笑,笑伍迪愚蠢,也笑自己白痴。
影片虽然黑白,虽然伤感,却布满笑点。
车到总统山,伍迪说那雕像糟透了,雕刻者肯定是凿到一半觉得无聊放弃了,就华盛顿穿了件衣服,林肯还少了只耳朵,这些话从老人嘴里有些正经的说出来,让人不得不笑。
找假牙一段,儿子骗他,他骗儿子,两人愣来愣去,还真逗。
倆肥猪表哥更逗,他们总是把表弟开车从比林斯到霍桑要两天当笑话,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伍迪的两个儿子就正经多了,但也干了件有趣的事,那就是偷空压机,居然还偷错了。
要说全片最幽默的人,当属他们的妈妈凯特了,一登场就喋喋不休,把个伍迪骂得人鬼不分,还说全城人都想吃她豆腐,理由是那里的男孩都盯着奶牛和猪屁股长大。
以幽默的方式处理,也是个折衷的事情,毕竟生活不全是阴暗,这电影还得到影院回本儿。
本片称得上童话,因为结尾圆了梦。
骗局当然是个骗局,不过杂志社还是送了顶帽子,赢家的帽子,小儿子还送了辆皮卡,以老爷子的名义买下,空压机当然花不了几个钱。
老爷子“一个人”开着皮卡,从霍桑的街道穿过,路过的人投来惊讶与艳羡的目光,包括势利的艾德。
于是,老爷子百万富翁的梦算是画了个句号,他享受了英雄般的掌声,享受了一个成功者的喜悦。
我这段时间开盲盒似的下了一堆电影每天晚上加完班后看就很巧连着两天看了两部关于老人的电影一部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部是内布拉斯加精神上像是住了两天养老院两部电影的前一个小时都一样的漫长就像你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情况下和你的老父亲同处一室的那种漫长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无聊、烦躁和略微的尴尬接踵而来然后你可能在一些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和电影的节奏同频了像是有一些白天里蜷缩着的神经无意识间地抹平了两部电影最后都把人生最后阶段的心理状态和童年的情境相连结前者穿过无序的记忆踩进了虚空,像个失去一切依凭的孩子被抛进陌生的世界后者则是勤恳一生所剩寥寥,欲望被岁月消磨殆尽,却磨出掩藏的少年时的愚蠢固执和盲目一个让人心里永远地失落了一块另一个则给了失落之中的人一些短暂的温暖
肯定会莫名其妙的呀,酗酒的老爸,记忆衰退,执拗,酗酒后进屋倒地摔破头酗酒后铁轨上摔掉了假牙,对于是不是父亲的假牙这段就好比亲戚家总嘲笑蒙大拿开过来开了两天,一点都不好笑呀,车库里提醒别人用错扳手,儿子就得赶快带他走了。
看看这里有没有我认识的人。
和老爸谈论结婚,要孩子的事。
配乐也还是很棒的啊。
小儿子一直都是个很有情商的人呀,非洲鲫鱼吧。
哎呀,孩儿他妈还是很解气的呀。
后来大哥也来了,总之都是一家族的事儿。
费好大劲才找到资源是因为脏话连篇以及酗酒么哈哈。
对啊,在美国一家人都开日系车有什么毛病。
哈哈,我们把空气压缩机偷回去吧,反正那群势利的村里老邻居们也不是啥好人,一个个都见钱眼开啊。
想起大卫爸爸说他自己酗酒,说要是大卫也有个像他妈一样的老婆试试看。
想到这里也确实挺喜欢老爸前女友的了。
反正又没有真的百万美元回去买空气压缩机,不如偷回去吧,多年恩怨啦。
嗯,从一开始哥哥讲话就听出声音是绝命毒师里的律师了。
早知道是威斯特朵家的空气压缩机我们偷来做什么呢?
帽子上竟然是prize winner。
总之小儿子陪老人家演了整场闹剧吧,他只是太容易相信别人的话了。
比灵斯才是你们的家啊。
呀,换上了卡车,就说大卫有惊喜,老爸要去林肯就带他去好了,一路迁就他的执拗。
当然了,还有新的空气压缩机。
反正大卫就是请了几天假开老爸从蒙大拿出发如约去了美中内布拉斯加的林肯,期间路过了老爸的家乡小镇,回来换上了卡车,并且也履约实现让老爸碰车,啊,大卫从头到尾都在这个家庭剧里是温情的角色。
穿越Hawthorne镇的路上快趴下,让老爸自己开过。
吃了一拳的埃德远远望着。
对了,还有老爸的前女友啊。
反正结局很漂亮,其实期间连我自己都快要相信不会最后中奖是真的吧?
也太傻了吧,所以也太容易相信了噗哈哈。
小儿子大卫的陪伴,以及帮忙实现。
这部电影我居然mark了两次,处于偶然恰巧最近还知道了乔治亚/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内华达的拉斯维加斯。
不够荒诞也不够犀利 好吧我重口味
我在想,大概有一天我也会我和爸一起来一段公路之旅,然后我们会沿路一直赞叹美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却对彼此的生活绝口不提。
确实很好,但我不喜欢。
看起来有点科恩的味道。梦是没有颜色的,所以这就是个梦。倘若是彩色的,火候把握不好就会流向俗套,算是打了个擦边球吧。
太好看了,让我想起读厄普代克晚年小说的感觉,细节十分动人。
挺普通的公路片,变成黑白以后马上就高大上了
漫长,家庭,无法体会
一部比白开水还没滋没味的电影...
首先它是讲亲情…没办法relate…其次他是讲来不及了以后才瞎折腾的卢瑟…更没办法relate…
父子
看得要睡着了
从此以后就不要嘲笑那些警察都拦不住,非要给骗子汇钱的老人们了,也许他们背后也有这样一个荒唐而伤感的故事。
老套,失望。。。
一出老少爷们回乡记。诙谐中透点辛酸无奈,透点忧伤温情。黑白画面骤然提升了影片质感,整体颇有是枝裕和一派的日式家庭片味道,叙事徐缓淡然,台词节俭传神点到为止。片尾处倔得像头驴一样的老爹,驾车慢吞吞驶过洋槐大街,仿佛对自己一生的回放。老爷子老太太演技好了得,今年奥斯卡小李难有出头天。
头疼老年人。
中间有一点挺感动的所以多给一颗星,但总体还是勾使
浏览。不合胃口。
用力稍过了点
没有影视化的修饰,老年人是真难看。肥胖 斑点 鹤皮 步态蹒跚……说难听的话,办磕碜的事。太丑陋了!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 我们都需要一个特殊事件来和自己和解 上一辈经历的那些是因为谁都年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