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春假》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最让人意外的电影不为过,假如你熟悉导演哈莫尼-科林,你想象不到他如何用这群好莱坞正当红的年轻演员拍一部跟他以往作品同样古怪的电影,假如你不熟悉他,你更会被他纸醉金迷、饱含荷尔蒙气息、用青春的异色与世间的黑色大胆博弈的力量刷新三观。
以极为cult的《奇异小子》震惊影坛的哈莫尼出生于纪录片制作人家庭,虽然处女作遭到很多评论家的恶评,却得到了德国大师导演赫尔佐格的盛赞,甚至参演了哈莫尼后来的《寂寞先生》,可见大师对他的喜爱。
《春假》中的青春期价值观更接近哈莫尼的编剧作品《天地无伦》,尽管当时由于意见不合与导演掰面儿而中途退出剧组,相隔近10年他终于延续了这一主题。
影片开场,霓虹灯般的字体昭示着整个故事的色彩,全片的配乐几乎都是极为劲爆的电子舞曲,阳光、沙滩、比基尼,大胸、臀部、可卡因,烟酒不离、毒品泛滥、肉体交欢,一派年轻人的“极乐天堂”之景,这种“乌托邦”式的故事背景也能让人想起被称为当年戛纳最古怪电影的《寂寞先生》,就像《寂》中那个无意中发现自己会飞的修女一样,《春假》里的几个女学生也似乎天生有抢劫与杀人的胆量,并在第一次尝试成功后,像为她们打开了另一道门,逐渐远离正常的学生状态,走入一个令他们兴奋的全新世界。
美国青少年的残酷青春是很多美国独立导演热衷的题材,哈莫尼此番请来赛琳娜-戈麦斯、瓦妮莎-哈金森这些时下人气最高的90前后女星来帮他反映当下美国青少年问题也可谓用心良苦。
片中最有趣的两处是主角们一起唱起布兰妮-斯皮尔斯的经典歌曲,配以海景夕阳,姑娘们载歌载舞的全景,让人暂时跳脱开“残酷”,感到青春的纯真与美好。
事实上,直至影片结尾,两个女孩一路潇洒火拼灭掉整个黑帮团体,也许她们的内心仍然如这些歌一样单纯,只是在追求冒险和刺激的途上走得太远,没有节制地挥霍掉手中的青春,而詹姆斯-弗兰科在片中的结局也许就是她们未来的代价。
影片没有交代任何这些误入歧途的少女们的家庭背景,仅仅用几通她们与家人的电话带过,说着“过得很好”“仿佛来到了新世界”“找到了全新的自己”“想做更好的人”,这些听上去是谎言的话,仔细想来又好像并不完全是。
哈莫尼隐晦地指出了家庭引导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不够重视与关心使他们有更多的可能走上令人堪忧的成长道路。
也许这样说有一点过度解读,毕竟该片最充满魅力的部分,还是其包裹在流光溢彩表象下无与伦比的黑色青春。
每每精神、身体疲累,便想看部电影,让自己超脱出生活去影片里神游。
因为 THE LOVERS喜欢上24K 制作的电影,看过了《月光男孩》,现在的新锐真的很喜欢用蒙太奇式的镜头来表现,一方面表达导演的内心,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借由这种镜头,让观众更大化放大影片的感受,带来更大的情感张力,但见人见智,未必都喜欢。
最近每每听到有人说,没有好电影,只能去看看老电影,诚然,老电影,老的演员,整体影片布局,表演,情绪,都恰到好处,象是一幅完美的旧时代生活,我们可以藉此穿越,沉浸自我。
24K几个年青人出产的片子,从一开始就颠覆了这一切,他们用略带生涩的拍摄技巧,却表达着生而为人最为根本的所在,人性。
这是我喜欢追24K,最大的原因。
带回电影,整部片子,简单一点,四个女生,打劫来的钱,去渡春假,后来回了家。
如果真的只有如此,大部分买票的人,估计会后悔死。
四个GIRLS,略为不同的性格,暗喻了我们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年轻的大学生,只想摆脱每日 重复的生活,为拥有和其它一样的假期生活,叛逆冒险的她们打劫了教授的车,抢了快餐店,只为了一场春假旅费。
大麻、K粉,混乱的PARTY,几乎是那个年纪大学生的标配,在无人约束的状态下,她们自由自在,以为这就是美好生活。
(曾经那个年纪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想摆脱所有的束缚,只想自由,自由,经常是人一生的追求,但真正拥有后呢。。
)重复的“spring break” 象女孩儿身体里自由的释放,那是年轻的荷尔蒙的味道。
直到她们因为吸粉被拘留,体验到无论身处何地,永远不能逃避规则约束的她们,遇上了保释她们的ALIEN,开始了她们真正的假期体验。
Faith 一直包容着其它的女孩,这个一直乖巧的女孩,她包容着她的朋友的作恶,在黑社会ALIEN的接触中,她选择了退缩,她的假期提前结束,她,安全了。
(大多数的我们,都是FAITH,选择着平静、相安无事的生活,虽然些许抱怨,但一旦意识到风险,我们会选择第一时间退回我们曾日日想逃离的平安生活里)ALIEN用金钱、奢侈的生活,诱惑着年轻的冒险女孩儿,利用她们为自己谋利。
但意外让BRIT受了枪伤,于是,受伤的女孩儿,决定离开。
(在冒险的人生中,我们中,会不会有人,因为受到一些教训、挫折,中途下车,放弃曾经所认定的真理、以为正确的追求)片子无时无刻不用梦呓般神经质的重复着 “spring break” “spring break”,迷离般的梦幻的色彩,淡化了后半部片子的真实性,如同一场梦境,和前半部分的洒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ALiEN一直对黑社会头目,同时又是幼时伙伴的对手,心怀不轨,却无勇气动手,在2个年轻女孩儿的怂恿下,他带着她们出发寻仇,年轻的女孩子临行前给家人打了电话,报了平安和安排。
看似被利用的她们,却有自己的打算,迅速洒脱处理了一帮黑社会,包括 ALIEN,她们选择了驾车离开,回家。
这2个看似并不太多主见的女孩儿,她们清楚自己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她们看似凶狠,贪财,却也在内心深处,无比清晰地知道,现有的生活对她们的意义,对她们影响几何。
年轻人的心性多是相似的,这多象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环境改善,他们的教育,见识、思想都远较上一代人更为成熟,虽然经历着青春的叛逆,却也无比清晰自己的路将如何。
她们,随时会打破你的规则,如同,ALIEN的死。
良久,想起一位企业家说过的话,他从来不怕行业内的竟争,反而担心行外人的强行闯入,因为,规则会被打破,而规则,会让大部分人长时间形成固有的反应和可预知的应对,而你,却不知他将如何打破。
人们,最为恐惧的,其实是未知。
忘了片子有裸身镜头少儿不宜,还有些缠绵,并不唯美,我却可耻地入了状态,戒备。
导演是用心良苦还是纯粹玩票?
如果是前者我想问,Where’s the Punch Line?他想表达的东西被埋没在灯红酒绿,丰乳肥臀,以及佛朗哥自己都把持不住的骚气中。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大部分台词都是以旁白形势出现,不知道是不是剧本内容不够, 各个角色都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台词. 画面则更过,其中几个场景甚至几条镜头都在整部电影里不断重复出现,都是在气氛营造而非叙事. 不理解是导演对那记住画面太过依恋,还是footage是在不够用。
剪辑又来个Overlapping Editing,即把同一段内容反复穿插使用,可以把40分钟的内容拖长一倍。
举例说最明显就是片头沙滩party,那一片胸慢动作地在那晃来晃去,之后不断穿插回来,与剧情和人物都毫无关联, 场景中的群演也没有换过,每次画面里出现的都是同一群人,小样你把奶罩脱了我照样认识你!
片头出现的制片公司署名多到我已经记不全了,当然和国产片的出品单位个人数量还是没法比的。
这么多公司是否都参与制作,具体是把片子拆开一家做一段,还是合理而为,我不清楚。
灯光组倒是做得很统一,清一色午夜发廊的效果,大红大蓝就是没有自然光,上课的地方也是绿呼呼的。
以至于看了二十分钟我还以为是在看国产惊悚片。
叙事,我们就不聊了,因为没有。
用儿歌唱出来就是:Four little college girls, go to spring break,They got arrested, for doing co-canine,One was scared and went hom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Three little girls went with Franco,One got shot, and then there were two.Two little girls not much left to do.They kill the black guy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曲调用Ten little indians]美国大学春假的背景知识每年三月美国大部分高校都放一周的春假(两个周末一共九天),数以万计的大学party animals带着源源不断的荷尔蒙来到圣地佛罗里达。
三月的佛罗里达天气宜人,海滩壮丽,24全裸都不会感冒,此时此刻美国其他地区还在苦逼的经受严寒,甚至暴风雪,西岸的海滩也是冻得无法下水。
希望秀出巨乳和腹肌的学生们在此聚首,酒精和药物成为party上重要的催化剂。
很多时候,本片很像是科教频道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片, 分成为:毒品的危害,青春期性教育,不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拉帮结派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场所.文化层面上,简单描述了美国青少年的胸大无脑,暴力倾向严重等特殊国情。
演员方面, 佛朗哥自然是大亮了,他的表演牛逼还是傻逼只在一线之差。
如果问他“Do you know what are you doing?”他的回答即是上面的答案。
对于专业毒贩皮条这一类型化角色,他算是身形兼备了,可惜言语中透露出一股玩世不恭。
相比之下想到的是Robert Downing Jr. 在Tropical Thunder里面的专业角色.迪士尼是想把这几位姑娘推倒那条路上去?
是让她们拓宽戏路?
还是自绝后路?
在迪士尼的资本面前,她们应该是不用担心事业就此夭折的,只是本片很有可能成为她们演艺生涯中无关痛痒的一票。
注释:四个女孩三个出自迪斯尼:《美少女的谎言》《歌舞青春》《迪士尼儿童频道》,还有一个是导演老婆。
文/时漆不知道《春假》是否算得上是哈莫尼•科林最“正常”的电影。
他先前的作品,往往跟“正常”是不沾边的,晦涩、虐心、迷幻、分裂,这些全然是脱离普罗大众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个人特质。
有着依赖毒品的刻骨经历,使得科林变得更加具有捉摸不透的神秘色彩。
那些纯粹被海报与阵容吸引来的观众,大抵是肾上腺素刚刚加速分泌,就发现自己基本上是属于被忽悠的命运了。
同展现美国青少年放浪形骸、娱乐至死的类型片诸如《X计划》《21玩过界》,不论是在思想理念,还是在表达方式,都是彻底相反与颠覆的。
或许将《春假》归到意识流的文艺片堆里,更为妥帖。
全片贯穿着电子系的配乐,画面色彩通体透红,偶尔蓝、粉、绿交杂,重复杂糅堆叠的镜头,时而迷离,时而绚烂,让人看得要么是欲死欲仙,要么是云里雾里。
不过至少有一点是能够确定的,这决计是一个漂浮着的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从那长长的铺述开始,我就意识到,这回的春假肯定不会来得像往常那样自然、浓烈,想看到的是有,但不想到的会更多。
3分钟的沙滩狂欢镜头,漫天四溢的泡沫,黝黑赤裸的肉体,癫狂放荡的姿态,仿佛下一秒那些混合着防晒油与荷尔蒙的空气就会透过屏幕飘散而出。
“惨无人道的”美式文化价值观轻而易举地就被输出了,效率如此之高,实在是令人乍舌。
尔后,我仿佛能看到科林悠悠地吐着烟圈,用睥睨的眼光,对着别国的电影人说:“别瞎羡慕了,就算文化里有这茬,你们也拍不出我的《春假》。
”科林凭借着阐述式的内心独白与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来推进剧情的发展,这其中的画面如同碎片般,几乎找不到一帧在时间上是与镜头同步的,而且时常还会出现画面与台词的反复运用。
飘忽零散的错乱美,将美国边缘化青少年乌七八糟、光怪陆离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态度表现地淋漓尽致。
那些透着苍凉孤寂的自白,清淡而悠远,似乎就在耳边窃窃私语一般,不知是否能称之为“3D音效”。
同时,还执意将DV画面融入进影片,交叉在一块,为的是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
就这一点而言,才让我感觉到科林在“滥用”奇技淫巧的拍摄手法上还是略微会顾及屏幕对面的观众的。
脱俗一点的讲,《春假》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故事剧情,而更像是一台忘记关掉的全景式摄像机,扛到哪里,结果就拍到哪里了。
由此,影片的写实色彩尤为浓郁。
在这次春假中,一方面使得四位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得到了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洗礼,无论好坏,她们都将彻底蜕变;另一方面,也射影了美国地域文化,正在流水线式的制造各式各样的人,好人、庸人、恶棍,一个人最终的归属与命运,并不能操盘在自己的手中。
而只能是在潜移默化下,社会给予什么,就反馈什么,并最终成为什么。
正如詹姆斯•弗兰科饰演的社会最底层的渣质,连个名字都没出现过,单就一个“外星人”的外号。
他持枪抢劫,他创作音乐,他贩卖毒品,他视金钱如粪土,他老拿外星说事,是《星际迷航》如假包换的粉丝,他骨子里就是个仍没长大的孩子,所有的真善美都潜伏着,从没露面过。
他自觉已经拥有了全世界,但苦于找不到人分享,于是,女孩们来了,第一眼就觉得她们浑身都透着他的潜质与精髓。
他带着她们一起做梦,把梦境当作生活,不愿醒来。
穿梭在子弹上膛声响的世界里,在舒缓悠扬的音乐中作恶。
“Spring breakers forever”,也不知呢喃了多少次。
《春假》注定不是一部迎合大众趣味的作品,而对于远离美国本土文化浸淫的国外观众来说,更是如此。
这般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真实感可言。
至于本身深受过荼毒,有着一段暗无天日经历的科林,能微微察觉到,这或许就是他自身生活的写照,男主角“外星人”就是他内心的本真。
在现实中无力呼喊着心声,没人理睬,没人肯定。
就连打个电话向家里报平安,也要将谎言好好包装一番。
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漫漫的生命长河里,有些人选择了清醒,有些人则选择永远地沉睡下去。
春假的定义有好多种。
高中的时候春假对我来说是可以回一次国,很长的假期,两三周,那个时候觉得很满足。
后来念大学,我最爱的教授之一在跨国犯罪的课上告诉我们说春假之前那节课要讲drugs, “cuz you're gonna have a lot of fun during spring break.”美国的春假已经是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范围。
从MTV到drugs到荒淫无度。
有一些cultures并非三两语可以解释的清楚。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逐自己要的生活,也没有一种价值观或者生活方式就是错的。
在rt上之所以评价这么高无非是美国人对于此片太有共鸣。
但是那只是这么大世界的一部分。
姐妹们一个个情绪崩溃离开Florida,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谁都明白。
主题到底是什么每个人想法一定不一样。
现实这么残酷,梦境一样的春假是解脱,就像美国的drinking culture一样。
想起有一次做调查问友人他看的心理医生叫什么名字,他说,Heineken. 找到自己也罢找不到自己也好,没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是要开心,要自由地活着,像那几个勇敢的女孩说的,要努力地寻找灵魂上的伴侣就像Alien说的,这样无论在哪里,做什么,心都是自由的,永远都可以是一个spring breaker.
太多不满现状的年轻人总是觉得目前的生活乏味、无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是方式还是人际关系偶得良机一群志同道合寻找自我、释放自我、变现自我其过程难免受伤两位女主角相继逃离可见该过程是举步维艰的那个G就算是信仰Faith吧它引导你去寻找自我寻找自我的过程难免给其他人带来不便 产生矛盾最后,信仰死了凭借自己的力量你胜利了找到了自我请问你失去了什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去找寻自我吗????
春假这个片子是一部很奇特的影片,他算是当下米国年轻人中的话题电影。
这片子包含了各种被夸张了的米国青年文化的元素,想必对于热衷于这一切的人来说一定是一部很“酷”的电影。
与此同时,对于爱上豆瓣爱看文艺片的部分中国观众来说,这个电影既艳俗,剧情又无脑,无非一个加长版mv,简直就和美国人的形象一样蠢。
其实我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的剧情简介,也对这个电影提不起任何兴趣。
作为80前半的人,我这代中国人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中长大的,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以及青年人的堕落生活,从本能上有一种反感情绪。
正因为如此,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学校里的老师会反复推荐大家去看这个电影,更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题材会入围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打个比方,《美国派》会去角逐艺术电影节大奖么?
不过疑问归疑问,在某一门课的要求下,我还是看了这部电影。
因为课程要求必须对其进行讨论,所以我不得不放下文艺青年装逼的心态,去试图认真对待这部充斥着奶子和毒品的青年性爱犯罪冒险剧。
那么这个电影到底是不是一部青春性爱犯罪冒险剧呢?
毫无疑问是的。
因为这个故事非常典型:不甘平凡的大学女生追求刺激的生活,一步步堕落,最后深陷犯罪,毒品和乱交的深渊不能自拔。
这样一个cliche的故事,任何一个对写剧本感兴趣的美国高中生都创作得出来。
(但为什么会这样?
要知道本片的导演可是实验电影领域的明星级人物。
)至于mv式的拍摄风格,不停地慢镜头回放和闪回,满眼白花花晃动的咪咪,疯狂的性交和性冒险,滥用毒品等等,则充斥于全片的每一分钟,就算是热衷于这类影片的人大概也会觉得这些青年文化的元素在这部电影中的使用得太“过”了。
慢着,太“过”了?
——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强烈的贯穿于整部影片的违和感,导致这部电影似乎和其他的青春性爱犯罪冒险剧不太一样。
所有的这一切夸张放纵的情节,似乎都是基于米国人对于“春假”的约定俗成的臆想,而非出于对此现象的就事论事讨论。
这就好比米国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承担起一个“帝国主义”的形象一样,无论真实的米国是怎么样的,必须先接受其为“帝国主义”的这一个前提,我们才愿意深入讨论关于米国的其他的问题。
同样这个“春假”的“传说”在米国青年文化中也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也就是说,最典型的米国式春假必定是这样过的,但是其实大家谁都没有亲身体验过——而重要的是,某个朋友的朋友“确实”这样渡过了一个放纵的春假。
所以这个传说永远是成立的。
当然不光是这部电影对这些青年文化的元素进行了夸张处理,所有的青春性爱喜剧都这样。
那么到底这种与众不同的违和感是发自何处呢?
重点在于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甚至都没有试图让观众们相信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意图。
反之如果导演想要说服观众,那么就必须安排一些让普通人充满代入感的角色——通常在青年冒险影片中这种角色会是各种荒唐的屌丝或者一事无成的卢瑟,他们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化身。
但是这片子并不是这样的。
四位女主角除了有交代那位名为faith的女孩的宗教信仰之外,其他所有人的背景都是一片空白,而且甚至终其全片,也无法找到任何可以将观者与角色联系起来的心理或者肖像式描写。
这若非导演连最简单的叙事基本功都没有,就一定是他的主动策略:导演刻意要将观众排除在故事外面,他连说服你去代入的兴趣都没有。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整部影片瞬间豁然开朗成为了另外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
那些将人拽出故事之外的闪回,慢镜还有乳房,突然间从莫名其妙的业余等级的失误变成了一种特定的手法。
导演就是要你出戏。
事实上,就算你试图待在叙事的剧情主线上也得不到任何回报。
难道看完了那个假到莫名其妙的枪战结尾你就可以满足地宣称自己看懂了整个故事并且有爽到?
显然不是这样的。
其实有很多线索都可以看出导演破坏这个故事的努力,反反复复重复的画外音,错乱的时空关系,无必要的肉体和性爱特写,莫名其妙的台词和额外的与主线无关的剧情,这些都不是粗糙的炫技,而是对整个电影叙事节奏的蓄意破坏,让人无法严肃对待这个故事。
以至于整个故事本身令人发指的脑残程度和嘻哈mv的拍摄风格,也不外乎是为此目的服务。
那么,如果导演在这里并不是要认真的讲一个故事,他到底是要做什么?
很难有人可以代替导演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就我而言,这样一个荒诞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更近似于一种臆想,一种潜意识行为,一种梦境。
这种梦境的属性在贯穿全片的性爱派对的闪回和无意义的旁白当中不停地得到渲染。
在最后超现实的枪战中达到高潮。
但是很难简单地判断这个梦到底是美梦,春梦或者是噩梦,抑或三者都是。
重要的是这个梦是一个无法醒来的陷阱。
男主角alien喃喃自语般的旁白一次一次地重复着“永远的春假”这个暗示,这是自我催眠,这是象征。
就好像twilight zone里一个接一个的灵异故事,就好像永远无法度过的土拨鼠日,就好像西绪弗斯的巨石,你唯有继续,但永远无法从中抽身。
于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是谁的梦?
这是美少女们的春梦么?
是,当她们带着粉红色独角兽的面罩起舞的时候,这毫无疑为是她们的梦。
这个梦是不是也属于alien?
他在家里向女孩们展示他所拥有的衣服,床,香水和枪支时,这个梦当然也属于他。
那么是否这个梦也属于每一个渴望用春假解脱自我的米国大学生?
必须承认,反复出现的性爱派对无疑是每一个荷尔蒙过盛的男女的终极YY。
但是这个梦似乎比以上这些所包含的更多。
会不会这个梦就是那个所谓的美国梦?
那个充满了冒险,成功,财富,也充满了枪支,毒品,滥交的美国梦?
那个美国梦里不是要求年轻人与众不同么忠于自我么?
美国梦到底又是什么?
他是美梦还是噩梦?
人们是不是也无法从这个梦里醒来?
在这一点上,我想引入另一部影片作为参照。
摄影大师william egglestone曾经在70年代的时候花了几年时间拍摄过一部纪录自己周围人生活的纪录片,全片直到2005年才最终剪辑完成并公映。
名为“stranded in canton”。
在这个几近于家庭录像的影片中,从头到尾弥漫着一股醉酒的气息。
各怀理想的人被困在这个孟斐斯附近名叫canton的小镇上,无所事事,整夜地酗酒,放纵,吼叫,行无意义的事,说无意义的话,漫无目的地对天花板射击。
全片俨然就是一个无法觉醒的噩梦,人们知道自己被地理所困,却不知其实为精神围城。
影片最后的字幕里叙述片中人的现状,绝大部分人都就这样去世了,一生都没有逃离这座精神的囚城。
这样的一部影片是我所见过的对美国核心文化和梦想的最严酷的批评之一。
当我这次看完这部《春假》之后,我突然便意识到,这两部电影中的梦境其实是同一个梦境。
就算相隔了几十年,相同的梦境还是将同样地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的人囚禁着。
有趣的是,就在今天,我正好看一个本片导演的采访,他承认这部"stranded in canton"是他另一部实验电影的主要参考。
所以我本能地将《春假》与之联系起来,大概也不是巧合吧。
最后顺便回应一下开始时说到中国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隔阂,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西方的一切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奇观,所以我们在观看此片的时候,往往会被其奇观的表征所围困,将其简单地归类进单纯的青春性爱冒险电影。
但是一旦我们真的有机会全面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传奇”和奇观都会常态化,我进而才能拥有进入另一个层面思考的钥匙,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线索和不和谐音才会显露出来。
最后我们也许会发现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也会是我们将要面对的。
抑或,我们已经置身其中却不自觉而已。
"Yeah,Mom,it was really great.I think we found ourselves here.We finally got to see som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We saw some beautiful things here.Things we'll never forget.We got to let loose.God,I can't believe how many new friends we made.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place.Everyone was so sweet here,So warm and friendly."春假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它没有。
青春从来都不是唯唯诺诺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它应该是打家劫舍轰轰烈烈。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冗长的MV,而是一部疯狂迷幻又充满哀伤的文艺片。
像德国导演赫尔佐格所说,哈莫尼·科林发出的是把自己放在崭新位置的新一代电影人的清晰的声音,它永远不会成为世界电影主流,但这又怎样?
他的电影是你永远不可能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电影。
我并不是推崇青春就应该充满暴力充满毒品充满性,我一开始也以为这是一部荒诞的喜剧,但终究在最后的自白中不能自已。
青春就是一场迷幻里的逃亡,从现实里脱离出来只为寻找自由的自己。
如影片中一开头教授说“今天,我们要改变下话题,谈一些更深刻的,更难以做到的事情,比如民权运动或者黑人争取自由...”所以一开始,这部影片就只表明了它只想阐述一个深刻而难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自由。
无论这部影片有几个主角,我都只看到了一个人,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抢劫,一个人的逃亡,和一个人在追求自由与美好时却一次次地被现实扇耳光。
这个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人的故事。
这个人,她有理性的一面有感性的一面,她有信仰有梦想,她相信美好却又害怕伤害,她看起来很坚强其实很脆弱,她向往自由热爱乌托邦。
Faith,代表着信念和信仰。
没有信仰在场,所以与大麻作伴纸醉金迷,亦幻亦醒只为了逃避现实的生活。
没有信仰在场,才努力说服自己像一个电影演员一样去犯罪。
当带着信仰逃离了现实的生活,短暂的快乐总是让人留恋,“如果我们能冻结生命,就像,我们只需要点一下,就能冻结住,然后说,这就是使之永恒的方法。
”Faith在泳池中这样说过。
但是生活永远不会赋予任何人这种永恒的方法,信仰开始使自己迟疑,像主说的“当你被诱惑时,他会提供一条出路”,Faith选择了回家选择了主给自己的出路,回家的大巴再不像来时的欢声笑语,而Faith开始思考自己,思考原本她想好的却没有实现的结局。
为了自由只能抛开信仰,然而这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选择?
为了自由还得继续走,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怀念信仰。
当金钱为一个没了信仰的人口交,那个人自然会沉迷于金钱中不可自拔,于是金钱就像第二个信仰一样成为了这个人的灵魂伴侣。
于是她得带着金钱去惹一些麻烦,去做自己从来没想过的事,只为证明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勇气。
“Everytime”一响起,暴力的抢劫画面穿插着夕阳海边抬着枪共舞,像是一种勇敢和柔情共存,又像是一种自我乞怜,如同歌词里的“每次我试图去飞翔,我都因为没有翅膀而降落,我那么弱小,我需要你...”需要更多的勇气,或者是已经失去的信仰。
现实狠狠地还击,cotty因为受到伤害而选择退出。
像之前的Faith一样,一样安静的大巴,一样思考自己的选择。
抛开心中的信仰和所受的伤害,一路向前。
因为迟疑而一遍遍问自己:you gonna do this or what?心底又传来另一个声音说着:You're scared,aren't you?Scaredy pants!其实很简单,她只想做一个简单的好女孩,一个可以开心地玩得开心的好女孩。
或者说,心里有个完美的美国梦,自由美好而不是充满毒品,暴力,恐惧,疑惑,逃避的人生。
“I know we made friends that will last us a lifetime.We met people who are just like us,People just the same as us.Everyone was just trying to find themselves.It was way more than just having a good time.We're different people now.We see things differently.More colors,more love,more understanding.God,it was so nice to get a break from reality for a while.I know we have to go back to school,but I'll always remember this trip.Something so amazing.Magical.Something so beautiful.Feels as if the world is perfect,like it's never gonna end."Alien轻易地死在了第一颗子弹下,像是恐惧被完全的丢开,能更好地去面对真正的自己。
当转身看着经历的一切,那些以为的美好和真正的现实其实早就改变了自己,让自己更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追求,什么是理解,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由。
Candy和Brit在最后吻了躺在地上的Alien,像是祭奠一下那个曾经的自己,然后潇洒地离开,潇洒地醒来。
春假就是一场关于青春的梦,亦幻亦醒,没有规则没有头绪。
直到该你醒来,你都醒不过来。
Spring break,bitches!Spring break forever。
影片导演真实的还原了美国大学生们的春假状态,阳光沙滩,猛男裸女,一直特别喜欢这些表现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虽然它们的剧情往往比他们的青春更空虚。
但看多了大银幕上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少妇浓妆艳抹的演少女,还是觉得这些做着不可思议傻事的姑娘们更美妙,《春假》不是一部好故事片,但却是一部可以唤醒青春感的电影。
一句话评论即使对于演艺生涯总是剑走偏锋的弗兰科来说,他在《春假》中的表演仍然是诡异至极,而两位曾经的迪士尼‘乖乖女’戈麦斯和哈金斯则化身狂野女生。
——《好莱坞报道者》影片是本届影节迄今最奇葩、最豪放的一部作品。
——《卫报》这并不能算是一部反常规的影片,因为其中尚有一些常规的内容,但是影片的手法和题材又不是那么常规和类型化。
所以,我们应该说,这是一部半常规影片。
——indieWIRE一部大胆,令人晕眩,充满挑衅又很搞笑和感人的电影,它证明了哈莫尼·科林是他同时代当中最重要的电影人。
——Daniel Hickin @《卫报》一部关于年轻人大脑的地形学,关于21世纪隐藏的欲望和变异的基点的藏宝地图。
——Johannes Lehnen @《卫报》哈莫尼·科林的幽默感和对事物的体察,让影片很有看点。
但是除掉这些,这部影片却又乏善可陈。
尤其是在艺术性和社会意义上。
——《每日电讯报》主创在本片中融入了追求幸福的美国精神,并且把它变成了一次狂欢,以致于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让观众适应本片其实更是一部恐怖片,而不是喜剧片。
——《纽约时报》幕后制作 音乐之上的电影 在这么一部充满了饶舌、街头文化和青春荷尔蒙的电影中,我们很难说这是一部百分之一百的剧情片,因为音乐和那种街头文化的感觉已经凌驾于电影之上,成为了影片的主宰。
而影片本身的剧情、情感等元素,退居二线,成为了几乎是可有可无的陪衬。
对于此,导演哈莫尼·科林说:“其实,我很早就想拍摄这么一部像是邪典电影,但又和流行文化相得益彰的影片。
影片从广告、短片和电子乐等等角度获得了灵感。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电子乐,更像是一部建立在音乐上的影片而不是一部从剧情、人物、高潮等电影元素发展出来的影片。
影片的情节,并不夸张,就好像是音乐的起承转合,而不是人们刻意安排的。
我一直以来都想拍摄这么一部电影元素降到最低的影片。
而音乐则在中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种叙事的方法,我一直想尝试一下,从最后的结果看,这部电影的叙事,就好像是醉酒的爵士风格一样随意。
”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元素,尤其是片中的女孩在实行抢劫和犯罪的时候,导演加上了小甜甜布兰妮的《Everytime》作为背景音乐。
哈莫尼·科林说:“流行音乐、电影其实就像是暴力一样,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
在夜晚绽放,喜欢的人钟爱、并且追随。
可是呢,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快。
我在这里使用这样的音乐的原因就是想表达出这种观点。
我觉得这是恰如其分的。
” 性感的青春胴体 如果站在普通影迷的角度上来说,《春假》最大的看点就是一大票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青年偶像,在片中颠覆性的演出了。
满银幕的热裤比基尼,令人应接不暇。
除此之外,迪士尼所力捧的瓦妮莎·哈金斯和赛琳娜·戈麦斯这两位甜美的偶像还在片中送上了抽烟,酗酒,嗑药,乱性……各类表现。
足以令观众大跌眼睛、下颌脱臼。
而英俊小生詹姆斯·弗兰科则在影片中扮演一位一头“脏辫儿”,满口金牙,爱玩说唱的黑帮头子,痞气十足,邋遢到瞠目结舌。
这种颠覆性的表现,是导演哈莫尼·科林所精心设计的结果。
他说:“我觉得我可以搞的定这样的内容和这种颠覆性的演出,这样的内容足以令人惊叹。
我觉得这就是这一代人所能表现出的最真实的一种‘理想主义’概念。
把迪士尼旗下的偶像演员颠覆成现在的样子,其实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
我当时就说,如果戈麦斯能做出这样的表演,那绝对令人惊讶。
她这么做了,我很感激她能这么牺牲自己。
” 对于自己的表演和角色,赛琳娜·戈麦斯到时表现得很坦然。
她说:“一方面,这是角色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也想尝试一下一个不一样的角色。
我之前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乖乖女,这次要表演一个坏女孩,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其实,在一整部电影里穿着比基尼这件事,一开始让我有些不自在。
后来慢慢习惯了就好了,而且影片中的演员都是这么穿的,也就没什么了。
但是有一段戏,就是我们穿着比基尼被捕的戏,还是让人有些不自在。
和哈莫尼合作,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冒险活动,很刺激、很过瘾--其实,这种感觉也就是我所扮演的角色在片中所经历的,这更有助于我去塑造角色。
”花絮·詹姆斯·弗兰科的角色是根据地下饶舌歌手Dangeruss的生平改编的。
围绕在这个角色周围的猜测有很多,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角色是根据另一个饶舌歌手Riff Raff的生平改编的。
但是在一次GQ杂志的采访中,弗兰科自己澄清了角色来源的事实。
·瓦妮莎·哈金斯为了角色,漂白了自己的头发。
·赛琳娜·戈麦斯是受了自己母亲的影响,才来到剧组试镜的。
·在片中扮演四个女孩之一的蕾切尔·柯琳和导演哈莫尼·科林结了婚。
·影片中那些校园的镜头是在佛罗里达的新学院(New College)拍摄的。
·艾玛·罗伯茨原本是要出演本片的,但是因为档期冲突,所以只好放弃。
获奖记录威尼斯电影节 Venice Film Festival第69届 (2012)提名·金狮奖 哈莫尼·科林 Harmony Korine
亲爱的 你怀疑的一切是我怀疑的。你否定的决心那么强烈 不可视而不见。对成人世界的一切规则 潜规则的不认账 构成了你【2013年度最爱】
3.5。当代情绪本位佳作。最奇妙的是,孤寂和虚无感的降临是和观者逐渐疲劳的观感息息相关的,并不完全受作者意识驱动。
满屏晃荡的胸啊!我认为4个比基尼少女,就是青春、阳光、海滩、帅哥、友情、向上的代名词,这些关键词片中的确一一展现,但却与我的主观以为背道而驰啊!这哪是青春啊,太阴暗了,美国青少年群体真是离不开毒品和性。好好的女孩子,非要通过抢劫、杀人、纸醉金迷去诠释另一种生活,真是好日子过够了!
ahhh WTF.
。。。。
尼玛 结局很让我无语! 好文艺的舍情片呦! 付兰兰你的那首everytime好深情y'all
很久不看电影,连选片子的直觉都衰退了吗…看完觉得X计划都值五星了大概,不论情节还是服装道具都农金到不行,强烈的山歌教即视感,如果要说笑点,那也是被弱智台词蠢笑的,一星给画面剪辑一星给演绎无CP照样搞基之总受付兰兰……
挺有意思一片,用迷幻制造疏离感,拉回现实就能产生认同了。
这是一部个人风格无比强烈的作者型电影,很难想象它纸醉金迷、肉欲满满的外表之下是一个如此脆弱的内心,导演用致幻剂一般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展现了角色自我的迷失以及对于整个世界的疏离感,叛逆的同时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探索,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让人着魔。
整个电影就像毒品一样麻痹了我的灵魂,酒池肉林,女人与枪,痛快过后的怅然若失。布兰妮几首歌出人意料却十分合适。James Franco是个好演员,可惜他真的口味太重!!
feel so sad
两颗星给两个球
真的是毫无可取之处
bull shit
纸醉金迷,酒池肉林。颓废的美国大学青春,伴随着的是迷茫,毒品和暴力。小甜甜布兰妮早期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更是象征了年轻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本片镜头更多沉浸在声色之中,四个年轻小女孩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消费着自己的美色,直到受到伤害才知道回归正常生活。也只有她们的姿色才是亮点
一直以为蛤蟆泥是gay来着,看字幕才发现四个妞里有一个是他老婆。
A / "Spring break"和"American dream"是回旋缠绕于故事外缘的咒语。在咒语下,流转、漫溢、跃动的“生命力”被明示为无尽浮夸的泡沫。但哈莫尼·科林抓住的却是迷乱的泡沫渐渐膨胀行将破裂那一刻的力量倒转:梦想中的旅行在对抢劫场景的表演复现中出现裂痕,上膛的枪指向死亡又被戏谑地引向情欲,“清纯”“空灵”的音乐与艳俗的粉色劫匪头套、夕阳杂糅一体,以爱为名的复仇在开端便已结束只留下一场如游历主题公园般的杀戮……正是在这些时刻,影片的叙事系统以一种滑稽模仿般的抽离姿态,走向了对自身内在复杂性的探问与反诘。与其说影片只是在无节制地呈现泡沫,不如说它让泡沫在自身表层发现了无限透明又浑浊的光芒。
Vanessa Hudgens is a natural porn star. Her shallowness is so thorough it's almost like depth. Love her!
没那么糟 布莱妮的歌真是出现的恰到好处
各种假胸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