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是想吐槽这个标题,这汉化标题我是不太认同,因为本片根本没说这是初恋啊,那男主是看着挺青涩挺乖,但是人家正经挺老练。
然后是这部片子内核是自我成长,情感只是其中一部分,勉强有一半吧。
一般喜欢这部,没太打动我,铺垫环节有点不够了,这男主开局就能歌善舞天赋点点满,家里蹲个t1辅助老哥,然后刚出新手村就发个韦恩,队友直接一套满配,一点拉扯不带有,配置上直接毕业通关了。
这种配置他只要不挂机咋都蛄蛹上去了,你说他成长真的有那么明显吗?
一开始被霸凌还很怂,过了几天直接硬气了,我只看到,哦爷现在兄弟伙一大票了,咱有人了!
说话有底气了!
其次这部的感情线算半个败笔,不是你角色带入一下这得多下头啊,她选你是因为她男朋友不要她了……你一直都很不错,你待她的态度前后没有区别,转机只是因为对面玩腻了,在那之前她也没选你,啊这……唱歌环节有很多对经典的致敬,我最熟悉的是MJ的Beat it,我能那么快反应过来真的是因为我把这首歌的MV看过至少上百遍。
还有the cure,the jam……
我看童话/动画觉得是真的,看这部的某些时候却觉得是童话。
但可恶部分也是真可恶。
她好迷人,以至于我都看不到她说了什么。
这部电影的创作,就像这个乐队的创作一样。
很放松,很自我,很随意,很坚持,天马行空。
“我要在操蛋的生活里,make some art”不make sense。
确实,那又如何。
最年轻的样子。
最梦幻的样子。
他对她的爱好美。
As long as you are happy.以及,对自己追寻的,不轻易放弃。
事情,人。
而对于那个“混蛋”,给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连结的力量。
其实回到了“被爱被接纳”。
这是双向拯救。
我也再一次相信,艺术家要带给大家的。
他们的思想,灵感,表达。
看到真相,看到内心,看到自己,做自己。
要出声!
要出声!
要反抗!
我可以!
我们可以。
而我们的男主角,他有最好的同伴。
哥哥是同伴之一,也是让我觉得很感动一个角色。
吸引我们的美与爱,给了很大的力量。
是缪斯。
(这部是小满最爱的电影之一,另一部是白日梦想家。
其实是更了解她了。
)
在约翰卡尼的音乐电影中,音乐人往往围绕三个音乐母题而创作,爱情的细腻及突如其来、对糟糕现状的嘲讽、为了理想远行而留下的离愁。
《Once 曾经》、《Begin Again 再次出发》、《Sing Street 初恋这首情歌》三部曲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音乐片系列,理想、勇气和爱情让他的电影永远充满着明亮的活力,几首歌便可以扫去现实世界的阴霾。
在约翰卡尼的电影中你只要随着音乐的律动轻轻晃动就好了,不用担心什么,音乐最终会用它的艺术感染力去拯救这个糟糕的世界,去唤醒每日在现实中挣扎失去理想的你,让你感叹一声:青春真好。
《Sing Street》又回到了一切的起源地---音乐圣都:都柏林,这里也是《Once》的起点,不得不说这群凯尔特人的后代拥有极其饱满的激情,不论是体现在民族抗争上还是音乐上。
《Sing Street》故事的主角是个八十年代的青春期少年,分崩离析的家庭、恶霸横行的校园、糟糕的社会经济环境,难以企及的女神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清秀的少年一无所长,对抗世界的唯一手段只有音乐和勇气,于是他和一群朋友拿起了吉他和话筒,准备要打败无可救药的现状,获得心爱女生的吻。
对,这就是个学生组乐队撩妹的简单故事,But.Who Cares?
It works!
《Sing Street》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爱尔兰,所以电影音乐的曲风走的是复古英伦摇滚的路线,复古的元素让电影音乐和MV显得酷劲十足,三十年前的勇气和激情放到当下仍然可争潮流。
都柏林在当代流行音乐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Sing Street》的故事其实也是对众多爱尔兰音乐人走向世界历程的一种致敬。
爱尔兰地小人稀,发展机会少,从爱尔兰孕育而来的乐队最终会以伦敦为跳板走向世界,所以每一个爱尔兰有志向的音乐人都会有一个“伦敦梦”,不论是《Once》里的街头艺人,还是《Sing Street》中的乐队少年,而怀揣勇气离开故乡本身便是个充满生命力的音乐创造母题。
电影中少年的哥哥是少年的指路人,少年的哥哥年轻时也是个文艺青年,收藏了大量黑胶唱片,通晓80年代的各种音乐类型,是个大神似的人物。
电影通过少年哥哥对少年创作方向的指导对80年代的流行音乐历程进行了简略的回顾,少年的好几波亮相学校的扮相便是80年代的几波流行潮的致敬。
电影Happy-sad的论题也是电影的核心论点,不论是音乐还是青春,总是伴随着悲伤和快乐的,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导演约翰·卡尼是个情怀十足的导演,他的电影并不复杂,袒露给你的往往是真诚的亮色,你能看到的只是一颗赤子之心。
在哥哥的帮助之下,少年最终带着自己心上的姑娘私奔,两人驾着小船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眼前是不列颠,梦想的国度,巨大的海浪打湿了两人的身体,但是他们的脸庞上没有恐惧,只有难以抑制的兴奋。
同样是爱情歌舞片,但是这一部却是少有的“happy—sad”。
两个导演非常喜欢拍happy—sad的浪漫爱情喜剧,理查德·柯蒂斯的片子是只有电影很happy,但是现实不可能如此美好反而很残酷,是电影本身happy,再从电影中抽离出来的sad;但约翰·卡尼是故事本身就是happy-sad的。
主角们从一开始都是一无所有的loser,或者是情感创伤的受害者,都有非常棘手的精神困境,但在通过音乐和另一个灵魂伴侣建立情感联系之后,两人最终完成了互相救赎。
但在这部电影里,主角的精神困境更加多重:康纳不仅遭受校园霸凌,经历家庭危机,最爱的女孩也有比自己成熟的男友,甚至还觉得跟自己在一起是鬼混(hanging out)。
甚至配角也有自己的精神创伤:康纳的哥哥深爱着家人,却被不懂得如何相爱的父母伤透了心,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只是因为早出生,就不得不为弟弟妹妹牺牲自己,还被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弟弟以为自己天性玩世不恭,游手好闲,对一切漠不关心。
但如此大的精神困境,也能用音乐建立或者修补好这些“破碎”的人物之间紧密的情感纽带:乐队让康纳拥有了一群铁哥们,也有了自信可以直面校霸和老神父,音乐让自己真挚的感情和热烈持久的爱情打动了Ralphina,音乐也让父母重归于好——虽然只是在想象中,音乐也让哥哥通过教康纳什么是摇滚实现自己的摇滚梦。
也许是因为这样,哥哥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开车把康纳送去离开爱尔兰的港口,在他振臂欢呼时,或许也看见年轻时的自己。
Sing Street的音乐风格也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表面上是由哥哥和Ralphina的话共同影响,但实际上是反映的是康纳的成长。
从一开始浮躁的电子合成器编曲“dangerous eyes”到最后主要由钢琴和吉他的简单编曲”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Up““I don't believe in destiny", 康纳终于理解了生活与爱情”happy-sad“,也慢慢成熟了。
简单分析分析剧作结构,总得来说还是很工整的,但完全没有浓浓的匠气,约翰卡尼音乐故事真神:开场画面➕主题➕布局铺垫:1. 人物前史:家庭危机,被校霸欺负触发事件:2. 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组乐队展开讨论:3. 练第一首歌→被哥哥否定(not learn how to play)→写新歌进入第二幕➕副线故事:4. 递磁带→第一次录像(遇见巴里)→Raphina有男友Evan→哥哥鼓励(爸妈吵架,妈妈有外遇)→写新歌5. 打扮自己,被教父惩罚→Raphina家庭背景(life is happy sad)→问哥哥什么是happy sad6.换风格→录新视频→救跳水的Raphina,first kiss(parents love)→妈妈的前史中点:7. 顶撞Barry→参加学校期末舞会8.爸妈吵架→和哥哥姐姐听音乐逃避9.考试排练→带Raphina开船→another kiss失去一切:10. 爸妈吵架→哥哥吵架→想象录视频→Raphina去伦敦了灵魂黑夜:11.和Raphina重逢→Raphina嫌弃自己→写新歌→给Raphina递新歌demo,哥哥回家,准备演出,找Barry结局:12.演出→Raphina来了→和Raphina开小船逃出都柏林(终场画面)
依稀记得几年前这部电影还是以电影英文名称直译的形式被叫做《唱街》,而不知何时被改名成为了《初恋这件小事》,我之观点还是《唱街》好些,一是乐队名称就是'sing street',二来本来电影就是个群像剧,导演约翰.卡尼虽然是在拍爱情片,与导演前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所表达的纯粹的爱情以及爱情中的酸甜苦辣不同,这部电影更加融入了乐队成员们所面对的原生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而1980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能也更像是导演的个人亲身经历。
乐队成员大多都面临着种种原生家庭问题,有父母不和的主唱康纳,有16岁便开始独居的mv女主蕾菲娜,有单亲家庭的埃蒙,甚至有连豆瓣演员都没放进来的黑人角色恩吉等,整个乐队都是面临着种种问题的少年们。
而这才是一系列好听的歌曲能够出现的原因,如果没有经历,年纪轻轻的康纳又怎么会写出"brown shoes"这样的歌曲,而在那个众多朋克乐队在英伦扎堆的出现的时代可见这样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个例。
当无法改变社会时候,以艺术化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表达诉求,这可能才是那个时代群星闪耀的真相。
乐队主角康纳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乐队花儿的大张伟,虽然大张伟当下已然成为了乐子人,但若是将时钟拨回到1999,当16岁的少年在纸上写下"寂寞围绕着电视,垂死坚持,在两点半消失"的时候,当时他又在思考什么?
当本不应该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和深邃到他的身上的时候,他又经历了什么?
这些作品的诞生对他来说,是福是祸?
正文在分割线后,前面这一片区是我的叨逼叨板块,与电影无关。
①内地上映了,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
那啥,像这种自我介绍型的留言就不必写好多次了,你是啥玩意儿我已经了解了。
欢迎你联系我线下面对面口吐莲花,我一定抽你一个耳光代替你失格的老妈和老师教育你读书不等于吃屎。
②评论里用“果然一般都是女性才”句型扣帽子的男性,你有事吗?
🙂喜欢不喜欢这种个人好恶判断标准跟你带不带把有关系?
我还喜欢death metal呢,你不喜欢那就被开除男籍了呗?
不喜欢就不喜欢,没人强迫你喜欢,但少猥琐兮兮上来就拿性别扣帽子。
③我居然有朝一日等到内地上映啦哇哈哈哈哈,重刷日程安排上!
分割线- 一个月内三刷达成,脑仁儿里的躁动让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下久违的作文。
-我是本电影的自来水,思绪非常主观偏颇散乱--别人都在谈梦想爱情音乐,那我就谈谈家苦吧- “唱通街”,这是香港字幕为Sing Street起的乐队名。
粤语里“唱通街”的意思是大肆宣扬,当然,这是在香港呆了五年仍不能讲好粤语的我特地去google过才知道的。
倒是这个名字,特别符合我对男主Conor和他的野鸡乐队的第一印象。
不就是中二+撩妹,这阵式还真是恨不得“唱通街”让全都柏林都知道呢。
尤其是创作出的第一首酷炫狂霸拽的The Riddle of the Model,那火树银花的用词,那霹雳混搭的曲风,那递给Raphina磁带时心口不一的傲娇,简直一击即溃好么少年,你真的太好懂。
说实话直到这时我都觉得自己在看一部美国范儿的热血励志青春歌(舞)片,毕竟我这个年纪对恰恰介于“刚刚过去”和“很久以前”的青春,有一种十足的不愿深交的尴尬感,而前半段确实有足斤足两的笑料,于是让我觉得就这么轻松地吃吃爆米花也不错呗。
谁知,我还是低估了青春这颗炮弹的余波。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窝在房间里隔着门听父母吵架的经历。
我依稀记得发生这种事的时候我是蒙着被子哭,或者冲到他们中间对他们大吼要他们停下。
索性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父母也早已变成了老夫老妻,一起爬山自驾,偶尔互相埋怨,大多时间是站在统一战线对我的婚姻和未来絮絮叨叨。
但是偶尔回想起来,一个独生的小孩,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和家就是天。
可是天要裂了,连个能说说的人都没有,毕竟这对我而言属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范畴。
所以看到兄妹弟三人伴着门外的争吵声,播放黑胶碟片,抽烟,跳舞,欢笑,以同胞的纽带互相保护,我真的很羡慕。
印象很深刻的是兄弟俩坐在楼梯上看着妈妈的背影聊天。
“树木太高挡住前路,所以她退回来了。
”哥哥说这话的时候,妈妈正以一种近乎别扭的度假姿态,反手撑着台阶,戴着墨镜,啜着小酒,翻着报纸,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
这一幕太奇特我却好像又懂。
这是一个人,已经听天由命的人,却仍有一点不甘心的人,在短短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尽全力摆脱和忘却家庭丈夫孩子债务组成的生活,用阳光晒晒那已经潮湿生霉的梦想,不愿它就这么死掉。
杀死梦想的,是生活,是互相爱着的人。
多错啊,但是多对。
Raphina感叹过,父母的爱,真是奇怪。
可是哪种爱不奇怪呢?
哪种爱又不自私呢?
爱是双刃剑,可以让人开心,也可以让人伤心,这就是happy-sad。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多巴胺、肾上腺素以及其他种种或化学或魔法组成的玩意儿,是更纯粹更强烈更随心所欲的happy-sad。
然而至亲的爱,却是永生交织着血缘、责任、义务、伦理,它们有时候毫无保留地披荆斩棘,细心呵护不为外界伤害;但有时候,它们成了刺,成了牵绊住前进脚步的藤蔓,成了痛苦的始作俑者。
这种happy-sad,却是欲说还休。
哥哥Brendan这型的非常是我的菜。
壮(注意,是壮,不是胖),懂音乐,俏皮话随口就来又不失自我的深度。
“Rock n Roll is a risk. You risk being ridiculed.”这话我简直能记一年。
如此可以想象当年的他,大学生,短跑健将,意气风发,玩得一手好吉他,撩妹一撩一准。
可是如今却落得一个蓬头散发家里蹲的辍学毒友。
Brendan对着Conor发飙那场戏我看了三遍,三遍都飙泪成狗。
你要说他憎恨父母厌烦兄弟那我肯定是要骂你的,从他对父母内心的了解以及对弟弟梦想的支持都可以看出这是个情感很重的人,是个很爱很爱这个家的人。
说个剧透的细节,某次深夜父母再次爆发争吵,Brendan隔着门听到模糊难辨的对吼,就能捕捉到母亲外遇的蛛丝马迹,他简直敏感细腻到不行。
但这样一个尚未脱离青春范畴的年轻人,却善于用嬉笑和不正经来对抗父母的权威以及调戏弟妹,善于用一种不在乎一切的态度加以掩饰,娴熟得如同一个跌打滚爬几十年的老油条。
大概就是这份亲人之爱,伤害了他一次又一次,让他失望了太多太多次,以至于让他觉得只好不在乎,不在乎的话伤痛就能轻一些,还轻不了那就麻醉自己,辍学,飞叶子,放弃音乐,甚至放弃这份沉重的爱。
然而这欲说还休的happy-sad哪是说扔就能轻松扔掉的。
纵然父母每次争吵时自己都能像个没事儿人似的插科打诨抽烟睡觉,但当真的知道他们婚姻破裂无可挽回的那一刻,强装镇定的Brendan其实早就乱了阵脚。
而面前这个一心只想着自己演出的亲爱弟弟,他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下有对话剧透)。
Conor(对兄长的异常情绪摸不着头脑):“你怎么了?
” Brendan:“我不知道,我只是现在有点焦躁。
” Conor:“为什么?
” Brendan:“因为我两天没飞叶子了。
” Conor:“为什么?
” Brendan:“因为我想为我自己的人生做点正经事。
” Conor(不理解地笑了一声):“为什么?
” 我觉得这段对话简直绝了,就是这短短的交锋让我对导演大叔的敬佩陡然提升到了殿堂级。
按理说,父母兄弟姐妹,这些人应该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是我们自以为最了解的人,但恰恰很多时候,这自以为的最了解成为了最大的误解。
就好像小学阅读理解里遇到的故事,妈妈每次吃鱼都夹走鱼头,儿子就认为妈妈爱吃鱼头,直到多年后娶妻生子,才意识到妈妈是为了把鱼肉留给孩子吃。
同理,Conor大概是真心以为自己的大哥就是这样一个骨子里玩世不恭的黑胶宅,沾沾毒,听听歌,日子得过且过才是常态,此时的波动的情绪实在是难以理喻。
Brendan突然变得不一样了,Conor的脑子却一时回不过弯,下意识地诘问来表达自己的不解,却正中大哥最痛的伤疤。
Brendan爆发的自白非常触动我。
他对父母和弟弟的指责于我有了共鸣。
不怕暴露我阴暗的一面,我想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对父母的怨恨,那些怨恨掺杂在爱里,成了心头一个死结。
Brendan曾经有梦想,曾经有翅膀,曾经想飞,却被母亲以爱的名义生生拦下。
继续往前数,当他曾经是独生子的时候,想必他也经历了如我小时候一样不能与外人分享的家庭之苦,本该被祝福而降生的孩子,独自充当着幼稚年轻父母的粘合剂。
而后他有了弟弟和妹妹,他用自己前人栽树的经验教训保护着弟妹,指导着弟妹,在Conor机缘巧合下继承他音乐之路的时候, Brendan更是倾囊相授,甚至仿佛看到自己的梦想在灰烬中有那么一点重燃的盼头。
然而被自己支持着的Conor,却也是这么不懂自己,误会自己,甚至敏锐地感觉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无意的轻视。
“你走在我开拓好的路上,但是,我才是他妈的那头开荒牛。
” “You just moved in my jet stream, but once I was the fucking jet engine.” 原台词太棒,哥哥我爱你。
终于的终于,Conor读到了一点Brendan那不肯轻易示人的心。
当他循迹走到了Brendan搏到尽开拓出来的道路的终点,即将自己铺设崭新而未知的轨道时,Brendan依然毫无犹豫地做了那只给出第一把力气的推手。
惊讶,激动,羡慕,不舍,担心,祝福,当小船已远走,Brendan靠在座椅上粗重地喘着气,我想他应该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自己义无反顾前行的背影。
到底有人,替我高飞,不管结果,总算试过。
该对谁道谢呢?
对这只有我尝过的happy-sad。
其他方面,比如原创歌曲超好听(非常推荐Up和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购入了OST的我每天循环五百遍),比如80年代怀旧金曲简直棒(Rio和Maneater太抓耳),比如MV都拍的超带感(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那支美国校园舞会风真的非常Back to the Future),比如男帅女美(我好喜欢鼓手,不对我每个人都喜欢),我就不多扯了。
一部电影好与坏,除了硬件软件客观主观,我倒觉得最讲究一个”天时“。
所以,感谢Sing Street在我生命中最对的时刻出现,really happy-sad。
通篇看下来这是一份极其散漫的自来水作文。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这么爱Sing Street,恨不得”唱通街“,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PS.表达一下我对《初恋这首情歌》这个译名(连带港台译名都很烂)和豆瓣简介的反对,编辑者要么没看过电影要么看歪了嗯。
正如题目所说,一开始跟着音乐抖脚的我,最后是哭着看完的……而且一共看了五遍。
对于太喜欢的东西啊,反而不知道怎么开口,所以只讲点关于这个电影的小花絮小八卦1. 扮演妈妈的Maria Doyle Kennedy是演员兼歌手,年轻的时候演过另一部发生在都柏林的关于组乐队的电影The Commitments,其中的主角叫Jimmy Rabbitte。
一开始各路影评误以为Sing Street的男二Eamon成天抱着小兔子不放是因为导演想致敬这部电影,导演在采访中解释说他少年时期真的有个叫Eamon的朋友特别喜欢兔子,虽然他也很喜欢The Commitments,但并没有致敬的意思。
2. 导演提到的这个叫Eamon的朋友被导演请来参与音乐的创作和弹贝斯,他自己也决定重拾音乐事业,最近在instagram上宣传。
导演曾经评价演男一的小演员说他挺好看的,跟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好看。
我一直以为他开玩笑呢,直到这个真Eamon在instagram发了他们小时候的照片(下图左和右),两个人都很萌,而且腿长逆天……一点都不开玩笑!
3. 演Eamon的演员基本上是本色出演,乐队三件套都会,而且试镜的时候也是一副酷得不行的样子,咕嚷着I don't wanna be in a film, I just want to do my music (那你为什么要跑去试镜……= =)4. 演Eamon的演员还表示,Up那首歌(就是电影里出现的第二首原创,晚上Connor跑去Eamon家写歌然后他们一个拿民谣吉他一个弹钢琴,镜头一转就变成了白天乐队拍mv,随着长镜头慢慢扫过去一个个乐器加进来那一幕)真的是一个长镜头,本来穿着晚上的厚衣服的他和男主在镜头转开之后得赶紧换衣服,他的运动裤太紧脱不下来,还要两个人帮他一起拉才脱掉……难怪镜头最后转回他们的时候两个人都满头大汗。
5. 关于电影里出现的乐队和唱片,导演表示确实一个个打过招呼,很多精力花在了跟律师打交道,获得授权上。
音乐,造型,还有拍摄那些专辑封面的摄影师都要一个个问过来。
有些乐队一开口就要2万欧,所以没能放进来。
但是The Cure最酷了,他们问Robert Smith说:我们一个小成本电影,只能给你500欧,能不能借歌和造型一用?
Robert Smith大手一挥说钱不用给我了,你们捐给慈善机构,给我看个收据就行啊!
爱画粗眼线的人都是心地善良的大好人T___T 壮哉我大保健乐队!
6. 虽然是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但导演说家庭那段并不是真的。
他自己家庭挺和睦的,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倒真是有个哥哥给他带路。
而这个哥哥在电影上映前不久过世了,所以才有了电影结束以后的那句For brothers everywhere. T___T7. 最后一条比较严肃,导演说他以前为了生计去做音乐相关的工作,但是并不喜欢那一段经历……从此决定再也不用自己热爱的音乐作为赚钱的方式。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在电影里借哥哥之口发自肺腑地黑了一番翻唱乐队。
其实导演在电影里夹带了很多私货,除了喜欢的乐队,他中学里有个女孩子总是像抱孩子一样把包抱在胸口,他很想却从没上去搭话,更别说组个乐队来引起她的注意……导演还说最后结局的用意是希望像那个High School Prom一样,从现实慢慢变成幻想中的MV,但很多观众误以为这真的是个happy ending,为此他有点后悔没处理好。
我当然知道音乐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可至少我们眼泪之中仍有慰藉。
懂的人自然会懂。
可爱又酷毙的电影!
里面的人物都好喜欢。
唯一不喜欢的部分是结尾处理有点脱节。
约翰·卡尼 John Carney电影独特的地方在于着重记录和营造,而非传达甚至是说教。
因为歌曲生来就有很强烈的表达、宣教作用,他很好的把握了其中的中间性。
很高兴在《再次出发 Begin Again (2013)》之后重回“曾经”的他,摒弃了此类题材的俗套桥段,并且运用了更多电影形式化的处理,效果也不错。
就喜欢这样的青春片,不洒狗血不矫情不无病呻吟。
标签:复古风。
英伦摇滚。
青春。
青涩的爱情。
追逐梦想。
「现在不走,就永远不会走!
」「永不转身,永不回头。
」80年代带感的青春感染着每位观影者。
从《Once》到《Begin again》再到这部,音乐真是有魔力的存在,导演John Carney这个曾经的乐队贝斯手在电影里充分发挥了他的音乐才华。
John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有一缕阳光照射下来的感觉,明朗轻快的节奏,温暖治愈的故事,生活需要点调味剂来改变,而音乐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部《Sing Street》在我看来闪闪发光(请允许我稍微吐槽一下译名《初恋这首情歌》,这是啥套路?
能不能再俗气一点?
),因为有梦想的人在追逐梦想成真的过程就会发光,从一个平凡的遭校园霸凌的懵懂正太到自信的在舞台展示自己到最后带着女神学姐扬帆远行,燃爆了的青春,不要平淡不要循规蹈矩,因为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肯努力!
【Rock N Roll Is a Risk】80年代是Brit-pop的黄金时代。
各式各样的独立唱片公司、风格各异的乐队百花齐放。
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独立音乐不断进化之后,Brit-pop音乐风格由可经区分的多样化,走向进一步的融合,形成自成一派的体系。
如果你周围也是这样的氛围,在青春期的你会不会自然而然的拿起吉他,勇敢追求Rock N Roll之梦呢?
虽然我们的男主是为了撩女神学姐才决定组乐队滴【The Riddle of the Mode】她是个谜一般的女孩。
她叫Raphina,美丽又早熟的姑娘,Conor第一次搭讪就成功要到了妹纸的联系方式,对,他撒了个谎,我们的乐队要拍录影带,而你就是我们要找的姑娘。
【Town Called Malice】青春期哪儿哪儿都有烦恼。
在学校被霸凌应该是最不堪回首的,然后Conor总是吵架的父母也一样不省心。
还好,他有个“神”一样的哥哥,Conor听着哥哥收藏的黑胶碟,不断汲取“营养”,哥哥也教会他很多,可以说,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都寄托在弟弟身上了。
Raphina说父母的爱很奇怪,因为他们不想我吗走弯路,可青春期越是被约束就越是叛逆,Conor的哥哥就是例子,这个帅气大男孩的颓废也是这种“爱”的畸形产物。
【A Beautiful Sea】她就是他眼中美丽的海。
歌词都在传达着爱意,落水的Raphina说这就是“艺术”,为了它而献身是多么壮烈的举动,Conor看着湿身的Raphina忍不住亲吻了她,青春期的爱情总是青涩和懵懂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能让对方兴奋好久。
【Happy-sad】快乐的悲伤。
这并不是悖论,而是现实。
爱本身就是“Happy-sad”,如果没有悲伤,那何谈快乐?
人生中有很多时候都是痛并快乐着,从婴孩出生,母亲一边承受阵痛一边又从心底欢喜;我们第一次学会走路,磕磕碰碰的要跌到才能继续前行,痛过但更多的是学会走路的喜悦;然后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那种兴奋又紧张的不知所措真是令人怀念;第一次爱上一个人,幸福的感觉大于离别时候的思念之苦…诸如此类的“Happy-sad”始终如影随形。
【17 Go Now】从《Once》到《Begin again》再到《Sing street》,前两部是失意的中年人因为音乐而改变人生的故事,这一部则是青春期的少年通过音乐而实现自我认知,变得自信有目标有意义的活着。
音乐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精彩纷呈,就像少年想象中的复古party的模样,众人尽情享受着欢乐,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而明亮。
女神学姐最终被傻小子打动了,跟着他扬帆而行,即便是被海上的暴风雨淋得透湿但却依旧笑得灿烂,小船已经渐行渐远,这样义无反顾的才是最带感的青春!
结局比起前两部作品似乎更加“明朗”,因为青春真是有很多可能性吧,感谢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你。
rock and roll is a riskyou risk being ridiculed相比于初恋这首情歌 更喜欢唱街的直译就好像可以和一群不成熟的朋友们 在破破的学校里 讽刺一切不美好 以歌为盾牌 充实一整个青春 没有狗血的剧情 但是尚且稚嫩的嗓音 穿着过时的 宽大的衣服 化这浓厚的妆 但是世界仿佛站到我这一边而这个电影更多的是让我感受我不曾感受和拥有过都是放肆的青春电影里最让我动容的三个瞬间第一个是男主角敲开眼镜哥的门 问 一起写歌么 他回答 随时欢迎人生能有一知己真的很不容易 随意哼几句就能一起写出心里想的歌曲 真的是种幸福吧第二幕就是他和他母亲坐在阶梯上 品着红酒 看着落日的余晖他哥哥说到 she's always talking about going to spainBut he never takes her这是一个始终心怀浪漫的母亲 再坚强经历再多世事的女人心里总是会心存浪漫的然而悲哀的是 没有能看到她浪漫的人第三幕就是康纳坐上了开向未来的船哥哥呐喊yes yes whoo他是不幸的 然而他看到弟弟完成了他的心愿 他也算完成了一部分心愿 虽然会有遗憾但他的确是那台为弟弟开道的jet machine很爱这种青春片 很青春 向上 很美好
没看过歌这么难听的音乐片
5.
,14岁男孩康纳(昵称“宇宙”)在学校倍受同学欺负,只好从音乐中寻找慰籍。“宇宙”喜欢上了比他高一级的女孩拉菲娜,同时欣喜的发现她也是个音乐迷。为了打动拉菲
非常棒,被school bully 出来脸上带着淤青就立马搭讪,这个小男生教会了我:强大的内心是天生的,to be happy 的方法论就是being happy
不如前两部那么让我丧失理智
真是情怀满满,一句台词“I wish I've done it”,一个旁白"For brothers everywhere". 片中的哥哥就是导演的化身。
白人直性恋男高中生(Except Wayne)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聊的生物。
兔子哥好帅
从头到尾心中都弥漫着一种谜之感动是怎么回事?这简直不符合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阿姨的style !问题少年玩乐队谈恋爱离家出走的情节明明那么老套,放在这部电影里不但不违和,反而还有种一泻千里的畅快!十七岁真是一个做什么都不会不合时宜的好年纪,有那么几分钟,我简直快要被治愈了。
导演这才华真是挥霍的···
后半部分泄了气,OST非常好。喜欢把兔子养在床上的兔子男和曾经是jet engine的哥哥。
真实的反感这个嬉皮导演的中二魂伪梦想。这本还把我的新欢搞成嬉皮,脸都不要了。
又俗又燃,我想要这样的大哥。与Killing Bono 相映成趣。
男主一夜之间从被人欺负的小不点儿成长为画着大浓妆的乐队风格主唱,女主明明一脸沧桑还要扮演青春期少女,这都什么人设啊?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看到結尾男孩跟女孩向著海峽對岸開船前進,男主哥哥歡呼雀躍,也忍不住淚目感動~青春有著最簡單單純的臉孔,也有著最複雜難忘的回憶。往事難忘再難忘。
尴尬
一枚来自好看的人的青春核弹
你不喜欢我,你把我作为你嘲讽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你希望你会喜欢我,那样大家都有糖吃都快乐好过眼前一地碎片生活,但你不会,因为你不喜欢我。你像冬天的企鹅,出现在我的仲夏夜之梦里。原谅我刻薄,我触不到你,就像你到不了你梦想的芳草地。爱与和平,爱实现不了,且敬和平且敬
为泡妞而夹band,原来就是一出用摇滚唱出来的初恋。翻唱,创作,模仿,满具少年不羁朝气的英伦味摇滚乐队。想起了我十五岁时想要一把吉他,梦想像艾薇儿一样自弹自唱地摇滚。主人公和小伙伴一起上街拍MV给予了我创作灵感。Mark McKenna好像Paul Dano啊,女主Lucy Boynton原来就是演《东方快车谋杀案》伯爵夫人的精致女孩!
这不是成长,这是童话;这也不是天真,这是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