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的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電影播完晚上十一點多了,在影城外,影迷們圍住主創,希望更進一步交流。
導演也非常有邏輯,講話條理清晰。
(對比🍍的男寶導演,一直依賴女主角幫忙發言擋槍,非常不敢表達,遇到有觀點的題目就一直重複「我聽不懂你問什麼」🙊… Respect《這個女人》的女性力量~~~)。
【20231124🐴影展映後QA速記】主持人Q:感覺是一部很不安分的電影…導演:因為我們就是很不安分的人啊~~~主持人Q:從害害的生命經驗出發,天馬行空發展故事…害害:我們有文學策劃,她是諮商師,把所有人物最底層的線索剖析出來,然後我們再自由發想劇本…主持人Q:原來策劃是心理諮商師啊…文學策劃:平常工作會接觸到很多女性痛苦,可是諮商時候一對一,很難做什麼。
但拍電影,可以用更廣的形式,影響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擾動…主持人Q:製片挑戰很大,怎麼支持這麼''沒計劃''的創作過程?製片:我就做一個背景一樣的存在,默默支持大家。
〖觀眾QA〗*觀眾Q1:新導演非常競爭,導演覺得自己這部片為何入圍?
導演:這個問題似乎像是評審團的問題… 我嘗試回答… 或許是吧,競爭很大,很多有特色有才華的影片都同時產生… 我比較有把握的部分,是我對女性的理解,以及對女性議題的深入…*觀眾Q2:看起來像紀錄片,片尾卻又揭露真真假假的設定…為何這樣?
導演:並不只是在片尾揭露,從第一秒就是被寫的被編排的故事片…(主持人追問:結尾是一開始就寫了,還是後面再決定?
)導演:現在的結尾不是一開始定好的,但我們團隊一直有討論,隨著拍攝週期/資金/環境/季節…變化,都有考慮過不同的結尾。
後來根據現實條件,選擇了匹配的氣質相符合的結局…*觀眾Q3:有趣的電影,最後看完感覺被扇巴掌… 好想知道什麼是真的…導演: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是哲學問題,我不需要太過在乎… 但受限表達媒介,受限我現在觀察的議題,好像需要給出比較確定的答案… 但我又不想做這麼限定的陳述… 所以影片就呈現成這樣…害害:電影就是電影,生活就是生活,其他給你們來猜…(可愛的尾音,全場笑)*觀眾Q4:在有限環境,拍主流沒有那麼喜歡的題材,導演很有勇氣。
整部片很像獨立 / 藝術製片,但如果在🇨🇳,沒有藝術院線(Tw有幾間藝術電影院),只能和商業片在同一條院線一起競爭……好奇🇨🇳藝術電影的生存現況?
導演:這個…和我們的影片有點關係,但更多是關於🇨🇳獨立 / 藝術電影的生存狀況… 我可以嘗試回答,因為我做過差不多十年的藝術片發行放映… 嗯… 反正你知道的,就是狀況不太好,就是了……*觀眾Q5:剛剛提到心理諮商師做文學策劃,很棒。
但我好奇,為何''房子''頻繁出現?
導演:這是我對於女性的觀察。
女性如何建立家庭,要不要買房,經濟是否獨立,女性如何生存…都和房子有關。
文學策劃:我也回應一下,女性如何安身立命,很難。
''房子''在心理諮商有很多寓意。
(有一題畫房子,''人樹房'',諮商有時會用的)… 所以我們在片中特別呈現''房子''這點。
*觀眾Q6:喜歡片子裡面,男性缺席,女性驅動故事。
害害是素人,很厲害,哭戲說哭就哭,怎麼做到的?
害害:我本身情緒充沛,隨時都要滿出來了… 導演很會調動我的情緒,什麼時候要進入角色 什麼時候不要太嗨… 但我沒學過表演,都是情不自禁…(現場很多人舉手想要提問… 主持人叫大家可以廳外交流…)*觀眾Q7:如何決定,什麼時候用劇情片手法?
什麼時候用紀錄片手法?
為什麼沒有insert鏡頭?
導演:沒有insert,因為覺得不需要,不需要就不拍,如果我覺得需要的話 我會補的。
我們沒有分鏡,會做大綱,每一場戲大概拍什麼,但不會做太細緻的內容。
紀錄or劇情,這是偽命題,因為你假定了它是紀錄片。
但這對我不是問題,開拍時候就是 我要什麼就拍什麼。
有相當小機率是偶遇的/紀錄式的,比如我要拍天空,但天上忽然飛過一隻鳥,那這個鳥就不是我特意安排的。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首先还是请我们本片的编剧也是主演害害老师分享一下创作的缘起。
李害害:我之前的工作是和电影相关的,不过一直没有去真正的去创作东西,我中间的这十年一直在从事不同的事情,就导致(我)很没有生活空间,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职业。
阿烂(导演)她一直想要拍一个专题片,我是她这个专题片的人选之一,她想借由「女性买房」这件事情去反映一些比如说女性在经济上还有独立自主这些单方面的一些现状以及他们现在的态度,或者说现在的女性怎么去买房子、生活这类的事情。
因为我的职业里边又有一段是房地产销售的经历,和她(阿烂)的主题也撞上,我在换这些职业的过程中和她一直都保持联系,并且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又搜集到一些素材,所以我们俩就不谋而合,开始这个最合作。
Question:您作为创作者,又是主演,怎么去定位和看待这一个虚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
李害害:这其实是我们经常被问到,也是非常想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真实和虚构以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边界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看放映的前一部电影《长谈》,我在手册里面看见它是这么写的「剧情为表,记录为里」,那它(《长谈》)作为一个剧情片,它其实是非常真实的。
那谈回《这个女人》,其实是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完成剧情片的创作,我们想要反转一下这个概念,以及我们最开始拍摄是零成本启动,我们想要用一种更精神成本,或者是说更容易的方式来呈现。
因为所有的电影其实都是想要怎么去再现真实,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那个真实的方法、真实的工具,就是纪录电影的创作方法来去做这件事情,可能还会让这个片子更能够触碰到观众、更接近观众。
Question:这个影片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
李害害:人物框架,比如说家庭生活的背景,这些东西是属于真实的。
我们是放在这个框架里面去虚构了这些故事,所以你们会在整个真实的环境的包裹下,然后分辨不出。
亦真亦假,真真假假。
以及我刚刚说「纪录是一个工具」嘛,就像我们(黑白)海报,阿烂她原本也是一个画家,她作画的工具其实是毛笔和宣纸,但是她画出来的东西不是国画,所以其实她就是想用一个不同的手法、我们不常见的一种方式,去创作和表达这个剧情片。
Question:我发现影片里所有的男性都还是能够看得到脸的,但是丈夫好像一直都是比较模糊。
可能说灯光也比较暗就看不清他的脸,有刻意要这样处理吗?
李害害: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官方的回答,就是其实模糊男性的脸,其实在整个过程中,你们会发现好几个男性他们很像,比如说河边的那一个、办公室里的那一个,他们其实好像长得都差不多。
可能也有(观众朋友)认识他们,他们其实是独立电影的著名演员,但是他们在这里都很像。
其实一开始有想要去区分这几个人物角色,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其实不重要。
我们觉得这种效果反而是我们要的。
Question:害害老师好,就是我想问一下,就是这部片子里的时间是不是被切碎了。
李害害:对,这个是剪辑后的调整。
其实影片第一版是顺时间顺地方的顺序剪辑的,后来就是想把它切碎,有分为梦境和现实这样的。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比如有一觉睡醒,又切回起床的场景之类的,就是其实是想要让时间顺序打乱。
但其实这些东西其实也不重要,我们想把枝节全部都砍碎,然后留住主要的事情。
Question:妈妈和外婆她们是专业演员吗?
有没有拿到剧本来演,还是自己发挥?
李害害:她们就是素人。
其实为了让素人演员能够更好的配合演出以及显示真实,她们不需要知道剧本是什么,但是我需要知道,每一场戏的主线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话去cue到她的反应,我们要的是那个部分。
我知道你可能是在说贝贝和妈妈的那场戏,那场戏拍了有一个多小时,其实是有主要的大纲,就是我需要抛出哪一些问题,让她来接我的话,以及刺激她,展现她的某种情绪,然后以这种方式来拍,最后再剪出那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Question:想问一下「新冠疫情的背景设置」,比如提到经济下行、广播里面政治性的标语,我看都有用英文翻译出来,我想问这个背景对这个电影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背景的话,这个故事还成不成立?
李害害:这个故事其实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的,因为所有的这些原因,比如说经济的问题等等。
我们的设定,比如说是人会更想要一些有保护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房子或者是回家。
因为大家都被隔离在不同的地方,这个东西就会凸显出来。
在这个背景下,她(贝贝)离开了她的工作,在老家给妈妈买房。
这些东西是那个背景是必须的,它是真实存在的。
Question:想多问一句,影片里的小朋友是您的小孩吗?
因为她表现非常自然。
李害害:对。
其实小朋友她对这个世界认识很少,她不理解所有她演的东西是什么,你只要让她习惯镜头这件事情存在,她不觉得稀奇,就可以自然的表达自己。
她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演员,一个非常习惯镜头的演员。
Question:有看到那个出品人是陈翠梅老师,然后还有另外一部电影叫做《爱情征服一切》,然后它的手法跟这部电影的方式都蛮相似的,其实这样的「伪纪录片」的方式在大陆还能少见到,它可能就是属于马来西亚或是别的区域的作品能够看到一种方法,因为前面也看到了另外一个是七七老师的《长谈》,也可能是用一种家庭影像的方式,但是确实没有办法表现到像这部电影这样这么自然。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会很怀疑,就是它到底是不是一部纪录片,因为有很多的视角跟镜头,就不是一部纪录片能够拍出来的,就比如说她(贝贝)后面有一个情人骑摩托车来咖啡馆找她,但是纪录片如果要拍摄,肯定要做一些事先的沟通。
所以就这部电影我觉得在手法包括它加大那个环境细节的设计上,做的非常到位。
也蛮好奇,就是当时在比如场地的选择和空间的设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样的设想,还是说就单纯只是按照您的剧本来进行一些现场实际的表演,然后捕捉一些实际的情绪反应呢?
李害害:剧本其实细致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它是会有设定好每一场次、场次的位置,但是具体台词是没有的,但是会有大纲。
堪景其实是匹配戏本身。
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成本,我们就是去到觉得自己内心感受上觉得OK的地方,没有特别置景。
就是觉得这里可以,我们就当天堪完景,下午就去拍,想要什么光就是在当下就去解解决掉的。
Question:那其实我也很想知道在这个伪纪录式的这种拍摄过程,以及这部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有没有让你觉得挺有难度,或者是挺困难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伪纪录片的方式,它反而让我们的创作会变得更简单。
如果说你给素人演员大量的台词,精致的布景,然后把她(素人演员)放在里面,她其实很难去融入,但反而是用这种方式,一个是用降低成本拍下来,另外就是展现了真实,能够带给你们更真实的感受,所以我就觉得她是给我们降低难度的一件事情。
Question:在片中有好几个片段是贝贝落泪,而且是泪如玉珠的感觉,这个你在当时自己是怎么调节出那个情绪,马上涌出的呢?
李害害: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特别感性,泪点很低的人,莫名其妙可能就鼻酸,在那一些情景下有些东西给了我那种反馈吧。
就比如说对手的演员,像小郑老师那场戏,他那一天狂飙了两瓶红酒,直接是醉酒的状态下来演。
然后我也就见识到了,这些演员好厉害。
他来激发了我的那一些情绪,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情。
Question:就是您拿那个短袖擦眼泪,然后桌上还有两瓶红酒的那一幕,对吗?
那看来在那个空间里面,你们的那个情绪爆发点是非常满意的。
李害害:其实也有非常多条,有很过的,最后选的是这么一条,情绪其实是已经在心里呼啸了,但是两个人并没有过激的一个动作,心中在暴风雨,但是外面好像还是挺静的感觉。
Question:这部电影它是讲一个在婚姻里面,还在寻找爱情的一个女性形象。
但其实现在这个社会,它价值观很保守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多的那种非议或者社会上的争论。
我很好奇,为什么你们不会增加一些戏剧性的处理。
比如说女主在整个。
就在电影里面基本上是从头到尾,周围的人其实对她的态度都是相对积极正面,包括跟她母亲之间的关系。
不会像其他真实的纪录片下,如果是出轨或者她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就会就爆发激烈冲突。
但是像这部电影里主人公跟母亲谈话这场戏其实还挺好笑,我感觉会不会有些过于理想化,仿佛有点像在乌托邦,跟我在的社会好像不是一个地方的。
李害害:谢谢你的问题,我很想讲的就是其实我们在拍这部片子,已经做出来之后,非常担心他的争议很大。
但是我们在放映下来遇到的都是像你们这样温和的观众。
其实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们以为他的争议会大到两边倒,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很不适被冒犯,有提出这样子感受的观众是有存在的,以及他们有的还会觉得,被冒犯到我很爽。
大家整体的评价都很温和,这个没有想到。
然后也就像这部电影,它自然而然呈现出了这种状态,其实也是温和,就是你越趋于真实,大家的同理心就越能感同身受,越能够和你共情。
就是在真实当中,反而会让大家觉得不一定要爆发冲突。
因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就是母女两个人就自然而然又有点好笑又有点无厘头的这种对话,生活也是千面的,可能每个人看电影自己的想法会不一样,Question:害害老师你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故事里面的女主和她的丈夫,我感觉丈夫对她的用处没有那么大,她在家庭里面其实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的。
我想问的是女主她在外面和其他的男孩子就是有了感情,是因为她是真的想寻找爱情,还是只是说她只是想在除了家庭以外的地方,能够能够找到一个能让她心灵平静的地方。
李害害:我觉得其实都有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里面有一个台词叫「开小差」这件事情,就它的设定是一个是弱化那种冲突,要不然这个女性形象有点「太过分」了,至少要给她一点能够产生后面这些事情的小动机。
她可能一个是在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因为她之前的那一段破裂了,然后再加上她的人设又是一个那么需要爱情的人,「恋爱脑」。
像刚刚七七老师一直在说,她(女主)想一直吃棒棒糖,一直舔,她的人设是这样的,于是她就不停的在一个棒棒糖之后,找下一个棒棒糖。
Question:片子里面的那个角色和你本人的性格差别是有多大呢?
李害害:我觉得她比我勇敢,比我有立场。
我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没有立场,然后骨子里也很传统,所像的部分就是很传统,但又很叛逆,这也是很像的。
另一部分就可能独立一些吧,这个是很像的。
Question:那作为素人演员的话,你是怎么样表演的非常自然的?
因为伪纪录片,它要求的就是你的表演要很自然,包括我们都误认为你的那个妈妈就是真实的妈妈。
李害害:这是导演厉害,因为你们两个熟悉了之后,你就能找到舒服的拍摄方式,以及就是你信任她的摄影机,以及最后都要剪辑,不好的就剪掉我心里不会那么压力,相信她,去展现她可能需要的那些部分,去靠近那些,大不了带来一条嘛。
另外一个是我觉得演戏它不是演的,它其实是要还原真实这件事情。
那所以你越去还原真实,你越去想象它是真实的,你把它当成真实的去做,那就自然流露了。
Question:刚才有一个观众说这个电影不会太理想化,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那一种冲突我们看的太多了,我们需要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会给大家更多期待。
我自己看电的时候比较好奇的是,那个丈夫其实看起来没什么用处,那她为什么不离婚呢?
为什么她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婚姻的框架下,她不断去寻找爱情,但她为什么不摆脱婚姻呢?
我比较好奇女主他是怎么想的。
李害害:在有婚姻的框在里面就是其实有很多原因吧,她跟母亲的谈话里面其实也有讲到这个部分。
可能很大部分原因是小朋友或者是她其实尝试过离婚,但是在这个剧情里男性会不让女性离婚。
就像正常的剧情里的女性不不肯跟男性离婚,就反转过来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关于不太常见这这件事情,这个是导演她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不一样的女性的可能性。
因为在常规的女性的电影里面,就是母亲这种形象一般都是「我要为我的孩子付出一切」,特别的苦情。
导演希望能够呈现一种理性的选择。
我们不说好或不好,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她,它是一种可能性,有一种打破标准妈妈形象的感觉。
Question:我看到整个的影片当中最能够调动大家情绪的情节就是母女两个人对话,关于男性买房这个话题。
我想说这个情节当中表现了母女两代人对于男性参与买房这个事情的不同观点。
我想知道这样的立场预设,是在编剧的时候就已经预设好了,他们两个人对应的立场,还是在无意当中触发的?
李害害:它是真实存在的,就去想你和你的母亲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差别呢?
在这个里面,激发这位母亲她的这个反应,在我们的预设构想里面,我们知道能够刺激到她这些东西。
虽然没有具体到要说出哪几句台词,但是其实我们有想象到她的反应会是大概是这个样子以及到达这种表现立场的不同,或者是冲突。
Question:我还有一个好奇啊,一直看到女主有在不一样的空间,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包括刚才有观众提到「爱情是否会成为她的一个栖居地」这件事。
那在对于「买家」,就是对于创作者来讲,在这个里面的设定,它对于贝贝来说是一个「人生终极目标」吗?
还是什么样的概念?
李害害:别的场合的观众有问一个问题,在这个场景里,作为一个福建的片子,怎么不讲闽南语。
但其实这个人设是福建有一部分是做「省一建」,就是福建搞建设的时候,从浙江外地转过来的那个部分的人,所以贝贝的这个人设她是这样。
她在本地是不讲本地方言的,她很没有落脚点,没有根,以及后来又去北漂。
其实地上能够看见「北漂十年你该有一套房」,她其实一直也在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是一个寻找的过程。
Question:有注意到分手后的蛮妙的,就是贝贝泪如雨下,但是酒吧老板一直背对着刷手机,能不能聊一聊这个部分。
李害害:这个其实就是比如说你所有的痛,你所有的泪,你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即便是你的好朋友坐在你的旁边,他都不能跟你共情,那就很冷漠的吃着他自己的包子,但所有的痛苦,所以的眼泪,都只有自己能承受,其实是这这这种感觉。
Question:主持人好,害害老师好,我其实没有太明白整个电影当中贝贝对女儿的感情到底是怎么样子的。
因为我觉得前后有一些矛盾,比如说她在跟她的妈妈沟通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她生女儿只是完成一个传宗接代的任务,但是在一些生活的细节方面的话,你会发现她也很耐心的,不过就在认为她是好好妈妈的时候,她面对生活也好、自己的追求也好,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女儿,把她扔给了外婆嘛。
所以其实我觉得对于女儿的感情,我不是很理解。
李害害:其实这个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实很社会中很多东西都是很矛盾的,这个女主她对女儿的这种爱其实也很矛盾。
她不想要小孩,但是她爱她的女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她即便不会想念她的女儿,或者是说她可以不在她女儿身边,但是对女儿的爱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在一些小细节中发现很多日常的爱,但是她不需要去夸大这个爱,也不需要喊口号。
她是一个有瑕疵,但是可能真实存在的妈妈。
Question:我还想补充问一个问题,贝贝其实在有婚姻的前提下,她还在不断的交往不同的男生,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的话是需要受到谴责的,至少站在我的角度上是这样子。
因为我觉得你既然跟丈夫感情已经破裂,你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离婚呢?
当然刚才的回答是说可能是考虑到小朋友的呃这个因素,但是他在跟那个比较年轻一点的小男朋友在交往的时候,最后他们分手,她说因为我有家庭、有女儿,所以我们不可能走的太远,这个时候她又考虑到了可能某些方面的一些责任,或者说可能对这个男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觉得其实也是有一些矛盾的。
就是当她开始跟她开始要这段感情的时候,其实她知道自己的情况是怎么样子的,但是后面他又选择分手,我觉得她的一些道德的立场其实没有很坚定。
李害害:就像我刚刚说的,她不是一个完美妈妈,她也不是一个完美老婆,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有一场戏有回答这个问题,她妈妈跟她的对白里,她妈妈说,那你不要喜欢他,她说「喜欢是自己控制的吗」?
其实喜欢这件事情,她自己无法控制,但是比如说当她想要理性一些的时候,她的内心也是矛盾摇摆的。
其实我没有问题但想顺着他刚刚讲到的道德最高点这个点来讲一下。
这一两年我们经常会看到影视作品里面主角必须得是完美的,不能犯错,但我觉得这个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讲的话,不可以要求一个剧本、小说或是电影,我的角色一定是完美、没有道德瑕疵的人。
因为这个样子的话没有办法去展现一个人物的多面性,人是会犯错的。
也不要对自己的欲望有那么高的一个道德的高标准,这样子才能够去多接受一些世界的多样性,可以看到更多的人。
在大陆,商业与艺术,互为想象中的敌人,贬以不屑和鄙夷。
与之相当的,是剧情与纪录,它们界限分野,到底在哪。
一般人不免认为,后个话题更靠近学术,不愿去碰这黄牛田。
惯性思维会告诉我们,剧情就是虚构,是编的,假的,有华丽或糟糕的技巧(剧本、演员、配乐不一而足)。
纪录片则是真的,是现实非虚构,活生生的,在某个人身边发生。
镜头低调,材料朴实(导演的支配、操纵、干预,极少发生)。
可惜,对分法并不奏效,只有足够天真的观众才会主张:纪录片作品所言及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并且这真实性由始至终,都应该得到保证。
顺着话题,所谓伪纪录,就是在剧情片叙事框架下,放入了纪录片手法拍摄的素材,如早夭的《中邪》,全片都以仿纪录片形式拍摄。
大热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只拿纪录当填充,作技巧,属增益效果。
至于影院观众常说的,这电影手法“像纪录片”,大多是指以素人为演员,电影拍摄不事打光、缺少滤镜,不加服化道修饰加成,靠近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
例如被大大误会的《隐入尘烟》(事实上它摄影画面过于雕琢),乃至于固定镜头为主的侯孝贤阿巴斯,荒了大谬。
就这么说吧,人们乐意在电影里寻找和提炼真实,不放过出现的蛛丝马迹。
历史真实不可得,而观看电影所获取的“叙述真实”中,人们认定纪录与纪录片,拥有更多、更纯粹的真实。
大疫这几年,出现了进组拍摄出外景(《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导演饰演自己(《裂流》、《野蛮人入侵》),以及演员出演自己的一系列片子,令真实的视野不无虚幻,也让虚构,更加真实有力。
《这个女人》的出现,显然不是一次偶然。
上海的《梅的白天和黑夜》,西宁的《长谈》,也都呈现了纪录片与剧情片混合的特质,端看观众和评论者,想要采取何种视角,诉诸哪个论点,方免于左右互搏。
它们故事的外显部分,是一个女人和她自己的房间。
李害害要购房,筹钱,在通州给自己买,回老家给妈妈买。
玉梅住在偏远郊区,沉迷于找中介看房。
电影拍摄时间段,横跨了大疫三年。
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女人》手工感极强,而《梅》的组合搭架,是工业出品。
方法不同,造成了感受体验的不同:一个女人在讲她自己,一群人在看梅的故事。
《这个女人》的观影体验,包含了往复来回的几样行程:北京通州与福建三明的列车,现实日常与梦境回忆的衔接,剧情与纪录的缝合。
剧情的搬演,或者我一眼看出来的,是两位男性角色的出现。
居家空间里,镜头下夫妇之间的身体语言,已不需要道破更多。
其余部分,约见中介与夜阑风雨,都是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但对观众而言,本片最纪录的,是收尾部分,导演与演员,面对面的开放麦部分——直接对制作成片,发表意见看法,进行干涉。
主人公直言,电影里头的情感火花,可真也可假,不介意亲人如何看待,就像香港电影经常打在结尾的那两行字:本片故事,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回看返乡之旅,主人公探访外婆,无论是相见的交流对话,还是通过手机视频,与北京的母亲和女儿进行通话时,四个女人以两组互相嵌合、血缘相连的母女关系,由手机镜头与电影镜头包裹的亲密问候,呈现为“不需要预演排练”的日常真实,显然无法NG重来,只能一条就过。
生离与伤别的对话,似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反过来说,目睹类似的场面,观众能立即代入。
即便在结构上,它并不承担冲突功能,没有主人公与母亲在沙发上讨论婚姻的话题效果。
这一幕中,《这个女人》叫观众寻思,当一个女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她会是什么样子:在大城市帮女儿带女儿,还是待在老家等待终老?
永远有人在老去,永远有人在成长……小机器的灵活视角,起到了一个身外的,超然的,永生的作用,它持续着观察,也持续着疑惑。
再相比这些年,院线片里泛滥成灾的阿兹海默症或各种癌症绝症题材,它们几乎都在凭空抒情,沉溺于臆想,油腻且轻佻。
对于剧情片,做一幕全景,也意味着场面与细节,白花花的预算。
相反,纪录片时常会呈现生活全景,主题像未知的,远方出现的岛屿,自意识的海洋中浮现。
相较于自身的感官与经验,人们似乎更信赖他们的想象力。
平凡的海滩,深邃的一天。
电影里的碧海蓝天,房间亲昵,它们看起来,就像真的发生过——在一个真实人物的梦境和记忆中发生,也在一个电影人物的真实世界中发生。
但它们真的在现实中发生了吗?
人们镇日浸泡在现实之中,为何会更愿意相信,镜头所框选的世界与人物,因得陌生人的聚众注视,还有作为观众之我的出现存在,而显得更加,或甚加倍之真实?
抑或观众和这个女人一样,同样棘手于购房首付,缺憾于亲情照顾,迷惘于婚姻平淡,疲奔于不利流年——本片看似不经意地掠过却捕获了的社会真实。
《这个女人》更接近梳妆的照镜,还是墙上的孔洞?
又一个悬而待决的问题。
电影是因为相似的情境投射,而追逐不存在的真实一瞬——我多想变成她,还是因为理解而能够获得情感力量上的真实——也许她就是我。
换言之,剧情片因重峦叠嶂的叙述,与观众的距离更远,而当真实的人物,被带进了真实的电影,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更近,近到就像发生在你家沙发上,进来坐坐,泡泡茶,聊下天,放个空,尝个闲。
太多女性的故事,都在这部电影中出现。
这个女人的故事,也是许多女性的故事。
但说到底了,并非观众相信纪录的真实,要凌驾于剧情的真实,不如说,当他们选择去电影院,看一部片子的时候,是因为他们相信电影这个媒介,这样载体。
意识潜流中的信任,先行打下地基,构筑起来真实。
就好像,在你面前,眼见为实的真,比其他东西要来得更真一些。
而这种真实,与电影,还有看电影的你,深情相拥,紧紧相连。
【首发于西部影谈】
……在观看《这个女人》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观众。
电影中探讨的婚姻、生育和爱情游戏等主题,让我在很大程度上感到与女主角的生活和情感有所距离。
尽管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对电影技巧不甚了解,但我依然能够从个人的角度,体会到电影中某些片段的强烈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特别是电影中的三个场景,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从观众的身份带入了故事之中。
我仿佛置身于养老院的一隅,旁听着母女间的深夜对话,目睹着女主角在私密时刻的坦诚自白。
这些场景之所以能够如此打动我,我想,是因为女主角贝贝的真诚和精湛的演技,让我能够暂时忘却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感波动中。
在此,我要对导演和演员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让我得以体验到电影的魅力。
电影的结尾,贝贝提到“去到更大的世界”,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没有更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含义变得模糊而引人深思。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正在努力寻找和定义自己的边界,探索属于自己的“更大世界”。
对于贝贝而言,这个“更大世界”可能意味着婚外情的尝试,也可能象征着对传统道德规则的挑战和打破。
这我不得而知。
每个人对“更大”、“外边”、“更好”的定义都不尽相同,这正是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有些人认为出轨似乎是男性的特权,而女性出轨则是模仿男性的行为。
但我认为,追求自我定义的权利不应仅限于男性,这并非他们的专属。
《这个女人》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直接对婚姻制度进行反思,但它通过女主角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当然也是电影或者说这个角色,这个故事的一种局限。
……
我很少写影评,一般看完电影会在短评简单留下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作为标记,但现在离看完《这个女人》已经过去五个小时了,我还是有写点东西的冲动,尤其是过去五小时我经历的东西,或许能与影片互为补充映照。
一8月份听《别任性》播客Alexwood和阿烂聊这部电影,瞬间就很感兴趣,得知阿烂之前做女性权益及多元成家的事情,内心对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期待。
今天在HKAFF放映,我没有迟到,从头看到尾,甚至第一次因为想要在映后交流提出观影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而中途打开手机记下(这不太好,但是不记下来我真的会忘记)。
这部片子很日常,虽然我听播客的时候已经得知这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但还是被它的这么像纪录片惊讶到了。
我喜欢这样的手法。
只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通州、新建的高楼、疫情、买房的背景前面,还是让我有些不习惯——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白人女性身上,讲出的话是英文,背景应该是经典的欧洲风情或者纽约。
我喜欢这个故事,从李害害身上也看到一些自己的身影(未结婚无小孩版),所以我能理解,一段非正式的关系结束时和对方尴尬地站着,沉默良久说,“所以这段关系就结束了啊”。
扯点不沾边的,“这段关系”这种说法,感觉也是西方说法的中文版本,"this relationship",中文里没有本土的表达,只能僵硬地直译了。
有时我自己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也感到有点别扭却也只能这样“正确”地表达。
二我记下的问题有:在福建不说方言吗?
如何与老人及小孩沟通拍摄内容?
主演跟片中男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点对于回应“探索自己”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
最后一个,最疑惑的,我没觉得主演享受了和这些男人的关系。
起码我没有觉得他和这些男人相处的时候特别的开心或者有爱,这是为什么呢?
映后我的前两个问题被导演和主演解答了。
第一个是家族历史移民原因,第二则是因为部分演员是主演真实的家人,所以主演在现场承担了一部分导演带着剧情走的工作。
接下来的映后走向有些不对劲。
紧接着一个男观众提问,问“电影道德”这个问题,有没有影响到主创们的生活,毕竟这个片中女性形象可能是有争议的。
导演问,有争议吗?
你觉得呢?
观众们都叫好。
后面还问了几个问题,有一半内容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问题以一种不愿对话的方式被怼回去了,其中有个观众提到《野蛮人入侵》,问陈翠梅导演作为出品人对电影有什么启发,制片人回答“陈翠梅老师帮我们提交了金马”。
观众又欢呼叫好。
我不觉得这种类似于抖机灵的回答是一种真诚想和观众交流的态度,甚至现场让我感受到了主创们和观众席里的亲友团组成的女性阵营联盟将与男性观众对话的可能性挡在了墙外。
这个话题肯定又会有很多争议,但我自己一直都不喜欢以一种女性阵营隔绝与男性对话的女权行为。
我非常理解主创们不想过多谈论片中的老公、影片从真实生活的取材的比重等等牵扯到影片真真假假的问题,就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但是现实里女主角的形象必定是有争议的呀,我说的是一个现实,而不是应该这样。
我也非常希望没有争议,但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和先锋性不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把争议摆出来让大家讨论、为这个问题早日没有争议的开头吗?
还有陈翠梅导演的问题,我其实也很好奇,但是就这样被怼过去了。
三回家路上和友人聊了很多这部电影以及映后的内容,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东西,不知怎么聊到主体性,回家正好看到篇文章,标题是《缺乏主体性的好处》,友人顺着给我分享了人物那篇《出走的娜拉》。
我一直知道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读,点开读到一半,被我爸给我发了条消息打断了。
最近我学业很忙,今天是夹缝中得闲的一天,一个多月没和爸妈视频了,我就给他们打了过去。
打过去就感觉氛围不太对,他们好像吵架了,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
聊毕我给妈私信消息宽慰她,她也回复一长段最近生活内容的文字宽慰我,我眼眶湿润好几次,然后把《出走的娜拉》继续读完。
《这个女人》、《出走的娜拉》、我妈,三个女性,但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刘小样尝试出走,渴望知识和城市,一次次远走又无奈回到平原里的村庄。
我妈快六十岁了,一辈子待在七十万人的城乡交界模糊的小地方,越老越开始读书,听了两遍《边城》,今晚听《杨绛先生传》入睡,给我发“没事,习惯了容忍”。
李害害代表的是年轻的新新人类们,活在当代的、互联网的、女权语境下的大城市女人,去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与消解自己的主体性之间做斗争与平衡,在现实中找到生存的夹缝。
四今天一个晚上同时被这三件事情冲击,也算是我想写些文字的动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者,经常在私人生活里和朋友们或者陌生人探讨、表达这些事情,但很少在公开平台发表评论。
我知道在互联网上要打死一个人太容易了,你轻而易举攻击的只是对方的这个ID而已,不是现实里的人,就像给美团骑手催单或者差评的时候,你不会想到ta从到店到配送路上要遇到谁经过几个红绿灯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也带来人与人的冷漠与焦躁,所有我更喜欢线下的交流。
我不知道看到这些影评的人会怎么评论,但是希望你想一想(包括看到所有网上内容的时候),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在一个客厅在一个晚上经历了很多内心的起伏,才打下这些文字,想要记下一些东西。
第二部分也不是一种“批评”,更多是疑惑,正如我讲我自己也有很多李害害的相似经历,只是想直白地说出我的真实感受。
peace & love
电影的第一句,主角贝贝说“我是一个标准的女人、老婆”。
很妙,因为在接下来的观影中,我们会看到不符合主流想象的“女人”、“妻子”。
贝贝是主角,而不仅仅是“女”主角。
只从画面来看,影片很多时候近距离地拍贝贝,而男性的占比很低,有时模糊不清,有时只有几句台词,就连“丈夫”也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男人在现实中形容,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贝贝在影片中说,我享受恋爱,哪怕丈夫发现了,希望他糊糊涂涂地让事情过去。
贝贝和朋友聊天,朋友问她是否和其他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她说没有。
经济下行,她找约会对象借钱,对方失联。
她哭着说,每天说早安晚安的人再也没回复。
怎么理解她的谎言、眼泪和真实?
贝贝和母亲聊天时,她说,这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豆瓣上给5星和1星的都有,或许是因为“这个女人”在挑战大家的价值观。
她到底是不是好女人,这是不是好电影——比起结论,理解这个女人的过程更有趣。
社会的集体想象中有一个“标准女人”,但实际上,每个女人都很不一样。
完全的低成本制作。
在每个可以死黑的地方死黑,在每个可以过曝的地方过曝,在每个可以频闪的地方频闪,焦点乱飞,手机摄影般的色彩,基本没什么构图可言,这倒是和陈翠梅的手法很相近。
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是个问题,反而是结结实实地用这粗糙的制作打脸了绝大多数精美的工业剧情片。
对电影真实性的探讨几乎是贯穿电影发展的,现在的学院派也是,无论是作为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灯光、手持与固定镜头、色调等,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用高度工业化的方式来追求真实性,但最终也只是对那些比较成功的头部影片的表面模仿。
很多时候还是对“重点”的直觉判断吧。
只抓住一些些的最重要的东西,就能扭转一切。
看了这部影片才真正发现,“纪录片拍摄手法”这一命题还挺有空间的。
伪纪录片,非常真实的拍法,与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相比也更加真实!
这应该与他们零成本的拍法高度相关。
映后的时候李害害说了一些关于表演的内容。
看的时候就很明显觉得,表演是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太动人了。
他们大概的创作方法也还是比较剧情片式的,会有大概的剧情走向。
但也只是走向,比如李害害说了与母亲的那一场,有提前思考在这样的语境下,母亲角色可能会有的反应。
这个创作方法真的很棒,把骨干剧情抓住,然后顺其自然地等待电影时刻的降临。
也是一种真诚的创作了。
主题也很喜欢,其实就是一个无比自然的逻辑自洽的女人,有家庭有女儿,出轨勇敢爱。
用自己的方式感性又野性地平衡着自我与家庭。
非常喜欢片末那段关于“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响”的内容,太精彩了,几乎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在影片几乎结束的地方探讨了影片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相互的影响。
勇敢、刺激、有趣、极具挑衅性、强烈……让我们用共谋,来亦真亦假!
亦真亦假!!
本届FIRST我看过的五部参展作品中,最喜欢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导演在直接的镜头语言表达之中埋设了假象,组合出一种极其新鲜的电影表现方式。
让纪录片与剧情片有机组合,幻化出一种粗砺、性感、大胆、迷人的电影观感。
突破传统观念,极具挑衅意味的人物设定与影像风格,展现出主流视角中性别对调之下,有趣的人物速写。
在疏离家庭关系之中叛逆的释放或者说报复,用放纵的情欲对抗缺失的情感与寂寞的身体。
女主角俨然化身成女性躯壳里的男性灵魂,将性别的界限进行大胆的改写。
传统视角中女主角惊世骇俗的举动,对于家庭与情感的放浪状态,是一种对于男权社会的嬉笑讽刺。
流转在不同的情感关系之中,付出真情也嘲弄感情,却在放浪外壳之下埋藏敏感细腻的内心。
这种人物形象看似特别,其实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人一面。
在纪录片形式的视角之中,女主角的自我剖析带着省世的意味,在从北到南的出走与还乡的过程中,寻求内心身体的双重慰籍。
无非男女性别,而是忠于自己,选择的人生与状态,都是带着相性与共性的特质。
我太喜欢女主角与导演之间达成“共谋”的这种创作初衷,一同突破形式的边界,性别的边界,传统关系的边界......这种胆识与尝试,在华语电影体系之中都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模糊的真实与虚幻之中,树立起一个超时代意义的自由女性形象,让人有大呼过瘾的畅快感。
《这个女人》像是导演射向传统观念的一发子弹,女主角是子弹击出的惊艳血花,让人难忘。
我看过太多自强自立,不再依赖男性活出自己天地,争取权益的励志女性题材电影,《这个女人》却完全不是这样。
这个叫贝贝的女人说自己是一个“标准的/丝滑无误的”已婚已育女人,却选择在婚姻之外与丈夫心照不宣地经营多段情感关系,同时还要面临失业,养育女儿,照顾母亲、外婆,以及面对自己的内心。
她似乎总是走回一个情感上的“怪圈”,婚姻之外的情感体验对她来说是救赎吗?
还是只是一种体验她过早走入婚姻而没有体会过的新鲜感?
虽然她从没伤天害理。
她总是拉着箱子穿梭于各个城市,她坚持留着樱桃小丸子一样的短发,似乎她瘦小的身躯下藏着一个不想长大的梦想,可她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找到她的依靠。
她似乎也有一颗文艺女青年的心,各种男性友人给了她生活的某种“灵感”。
有时她洒脱地说着自己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去和外面的人玩耍,转头又和自己的某个男友说“要不你把我删了吧”“他昨天都没有和我说晚安”“明明这一个月我们都互相说晚安晚安的!
”种种这些像是处在网恋中的小女生才会讲的话,听起来幼稚可笑。
导演在映后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心或者不开心并没有统一标准。
贝贝这个女人也并不处在大众常规的“标准”之中。
这虽然是一部“伪纪录片”,但必然有着某种真实。
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树立自己的“标准”也许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服化道摄影这些都比较专业,但是剧情太自我,没有考虑观众,刻意搞笑、粗糙推进,不值一看的网大。
很粗糙的网大
这不纯狗屎💩嘛
村中闹剧,梗也比较陈旧
这种电影拍出来到底是给谁看的
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