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钨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像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的D版,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
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给人对战争片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
《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记录片。
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米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重点投入的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
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所拍摄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
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
刚好,《风语者》讲述的刚好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唯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
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
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不兰卡》。
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有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划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
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
谁是主角?
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
尼古拉斯 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
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
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
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
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做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
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
”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大家都说吴导滑铁卢之作什么的,可我觉得还好,没记错是在初中吧,有幸第一次在中央六台看过此片,当时精神匮乏的我把此片归入个人经典百大电影名录难以自拔。
故无论舆论如何,票房如何,哪家公司破产均与我无关。
只有一句,这是好片。
理由有三:1.战争场面达到好莱坞工业平均水准,枪炮烟火以及音效水平不差。
2.叙事逻辑有鼻子有眼,剧情相当引人入胜。
3.凯奇以及其他演员超自然演技,看得很舒服。
角色阵亡时让人深感心痛,泪如泉涌。
以上,所以请各位豆油手下留情,不要不懂装懂非要跟节奏说这部电影差了。
战争片豆瓣7.6的评分足以证明此片在大部分人群中还是接受的。
影片中有一段话,五十年前的父辈们以杀印第安人为乐趣,五十年后,和印第安人一起抗击日本的侵略,不知道再过五十年,会不会和日本人坐在一起共同找一个目标抗击。
如果这话是真的在二战中说的,这是神预言。
影片中展现的是现代化的战争,和我们的二战不像是一个年代的,好像是“隔代”的战争。
那时的我们,确实很落后,只是希望知耻而后勇。
有些东西,比如美国人和土著人的仇恨、美国人和日本的仇恨。
这些太值得我们去思考。
或许每个人对电影的感觉不一样,认识不一样 。
或许是这段时间哲学的东西、历史的东西看得有点多,导致了很多念头的产生。
此片可谓吴宇森导演生涯最惨痛的失败,据数据统计好像让米高梅赔了接近7、8千万美刀,基本上埋葬了John Woo,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华人大导,在好莱坞的电影之路!
令人不胜唏嘘的是,吴宇森回归华语影坛后执意连拍《赤壁》、《太平轮》这样的大题材战争片,反馈同样不好,近乎终结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简单分析下失败原因。
1.所谓纳瓦霍密码诠释得很表面,没有深入而精巧的展示太平洋战争中此密码的重要性和厉害的地方,而两位纳瓦霍族的“风语人”也不是影片的主角。
2.男主的任务是必要时杀死“风语人”,即杀死自己的战友。
这的确是个很有戏味的矛盾设定,但作为在战争中的职业军人,不论是“风语人”,还是他的保护者,这都是为了获取胜利而必须做的牺牲。
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残酷的太平洋战争中,必要时杀死战友的状况不少出现。
擅于描绘双雄情谊的吴宇森,未能在本次战争片中借助此设定发挥水平。
男一男二两人的互动和情谊展开得很套路,没有灵动。
白马死后,得知真相后得雅Z也并未有反抗体制的举动,只是一味砍杀日本人泄愤,最后被恩德斯救回一命后当即和好。
恩德斯走不出曾经失去战友的恐惧,必要时杀死白马后,终于在救回雅Z的过程中得到救赎,死前祷念上帝云云的做法相当老套。
编导另外设置的一对角色,即白马和公牛,一个吹箫一个吹口琴,倒是有点吴宇森过往片中双雄惺惺相惜的味道。
尼古拉斯凯奇演得十分卖力,但过分套路的心理矛盾诠释,搭配过于强大的单兵战斗能力设置,以及不知所云的画外音“情信”感情支线,让恩德斯一角实在立不起来。
3.吴宇森的动作片风格起了难以忽视的反作用。
炸弹近距离里爆炸不死,无敌冲锋,一把枪打死一片日本人,小马哥式主角光环的恩德斯很不对战争片的逻辑。
耗资不菲的轰炸镜头,多到让人反感,质感看上去也不好。
雅Z化身日本兵和恩德斯盗取敌方雷达;白马死后,雅Z化身暴怒战神,战斗力突然提升并无情歼敌;结尾双双负伤的恩德斯和雅Z神奇逃离日本严密炮火,恩德斯小队成员突然战神附体,歼灭大批日本兵等情节段落,夸张不讲逻辑的程度,实在让人汗颜。
4.不幸赶上911,多次改期撤档;前几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黑鹰坠落》等片拔高了影迷尤其是军事影迷的G点;这也都算是片子票房失利的原因吧。
残酷是战争片的基本要素,这部影片达到了,所以夸赞就没必要过多赘述。
影片一开始以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映入眼帘,粗狂豪迈的沙漠岩石连绵不绝,随后是当地印第安人部落的主人公踏上军营的道路,氛围平缓安逸,像是诉说故事的开头正在娓娓道来。
但随即迎来的不是安逸,而是突如其来的所罗门战役,镜头由干净的湖面慢慢被血红色替代,残破的尸体飘在湖面上,紧接着安静的氛围被枪声打破,男主的小队与日本军队的战争也随即展开激烈的厮杀,残酷且短暂,没有后援且人数劣势的男主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在自己面前倒下,随后自己也被炸倒。
而后切换的又是安逸平缓的氛围节奏,男主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尽管还有一些战争遗留下的心理和肉体创伤,在医院心有不甘的接受治疗,后面通过爱慕自己的女医生的配合,成功重返战场,与支线的印第安人通讯员成功会面,展开故事。
影片从一开始到这里的节奏,堪称过山车,从安逸和战争来回切换,包括在所罗门战争的镜头语言,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能让我眼前一亮,看完全片会发现这种突如其来打破平静的战争比比皆是,算是导演的影片特色。
除去激烈残酷的战争,在来之不易的短暂和平的时间里也能讲好它想表达的故事,男主从一开始重回战场对敌人的愤怒,而后讲述自己对所罗门战争失败的懊悔,一幕幕往事不断涌上心头,与通讯兵一步步建立起友谊,而通讯兵也通过战争逐渐适应战争带来的残酷,每个队员之间的羁绊虽然描述的不多,但把自己的遗志交托给队员这样普遍的行为,却显得沉重。
影片最后能夸的点,就是偶尔会有整个战场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广阔无垠加上炮火连天的画面,有种置身第一人称《战地》游戏的既视感,跟小范围打突破的战争有着明显区别,极为震撼。
剩下的就是觉得差点意思的设定,首先就是觉得配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搭,BGM透露着一丝诡异,没有慷慨激昂也没有悲壮惨烈,甚至如果全部用战争原声去掉BGM都比这好。
其二就是影片可以有艺术成分,但结尾的艺术成分过浓了,过于想要突出男主的思想转变,但是代价就是缺失了真实性,具体的可以自行去感受结尾的剧情。
最后来点个题,每次战争的开始,都伴随着无数条生命的离开,没人在乎他们是谁,没人在乎他们干了什么,他们只是接到了保家卫国的命令,只是接到了冲锋陷阵的命令,或许在今天,或许在明天,就不会有他们存在过的证明,与这个世界也将再无关系,而结束他们感知世界断开连接的过程,也不过是一颗子弹飞行的时间,转瞬即逝,即如草芥人命。
吴宇森的电影,场面确实暴力。
印第安人生存不易,是美洲的土著居民,受到美国白人的歧视。
在战争中,身为风语者,掌握传递着无数的秘密电波,依旧被白人大兵们边缘化。
虽然说导演通过战争,通过人性,通过凯奇的人设来讲述了这些人对印第安人的排斥到接受,但现实生活里却并不是如此。
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这其实与个别人的意志无关,这是人性的选择,一场战争改变不了什么。
要想让自己的民族不受欺辱不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只有自身强大。
吴导演进入好莱坞后的重头戏,从以前的暴力美学黑帮片改拍在美国被拍了很多遍的战争片,说实话,吴导演拍这种类型的片子的操控能力还是差了点,最大的硬伤就是故事情节经不起推敲。
另外作为战争场面中重要的部队协同作战几乎没有看见,里面的凯奇大叔完全是小马哥的化身,一枪一个,最后就那么几个人搞定了日本鬼子大概一个连的人....吴导想在电影中加入一些对战争反思,人性思考之类的东西,但是总感觉差那么一点儿...
Honoring a Legend
April 4, 2014: Cpl. Chester Nez receives an American flag at Code Talker Hall, @MCB_Quantico, from Pfc. Tiffany Boyd.Cpl. Nez is the last of the original 29 Navajo Code Talkers of World War II.
同事关系能否超越同族友情?是什么支撑着你再来一次?是什么让你参与战争?我想这部剧都给出了对应的答案,故事从乔说起,也在乔战死后大致结束。
有些事,暂时说不明白,但不是一直说不明白,岁月很长,你说着,我听着,疑惑总会解开的。
乔本来已经在海军陆战队历经了一次生死,但乔还没康复,他又申请重回部队,为什么?他觉得自己明明最没用,所有人都听命于他,但最后他活下来了,是对不起战友,想自己为什么不也一起去了。
在接受保护纳瓦霍人的任务后,他完成任务的动力是那个曾经帮他蒙混过关让他重回部队的Rita护士,她写的信让他有了希望。
卡尔亚兹则不同,他是被国家征召,为了国家,为了战争,为了印第安族群,他愿意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卡尔亚兹和查理同为纳瓦霍人,他俩邻村是很好的朋友,但亚兹后发现是乔杀了查理,便对乔有了更深的误解,在后续战斗中,亚兹对乔都不甚信任,踩雷区,单独行动,有点事就让乔杀了自己,没有大局观。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直到塞班岛最后一战,乔冒着生命危险,把亚兹送回安全地域,亚兹对乔的误解才消解了,但那时,乔离归西已不远。
影片也展示了战争中可贵的战友一面,科罗里上尉会吹口琴,查理会吹笛子,他俩在音乐中对彼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最后一刻,科罗里上尉曾为了密码,把枪口调转向查理,但最后,还是将子弹射向了小日本,自己被砍头。
友情,有趣,愿意交流,有共同爱好。
影片显然有辱片名。
论风语者,应该是ben为理所当然的主角。
结果却是作为护卫的enders抢了风头。
大幅的宣传海报上,也是一个nicolas cage伟岸的身影。
实在名不符实。
影片充满意识形态色彩。
enders为了ben而牺牲了自己,有论者认为是白人对美国印第安人的一种偿债。
两位纳瓦霍人在片中也代表了两种民族态度。
一种自卑但暗里不服气,一种乐观自信迎面而上。
ben的态度显然是受到白人欢迎,也是影片作者所认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片不适合给吴宇森导演,他毕竟不是美国人,没有深切体会过美国种族的深刻矛盾,因此无法用更巧妙的手法表现意识形态,显得过于直白的流露出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企图。
这种情况,就如我们看样板戏,简单的高大全式人物塑造方式显然不为人们喜爱和欢迎。
难怪这部片子的票房遭到惨败,被称为吴宇森的滑铁卢之作
作为龙枪狗小时候专门买了碟来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擦你妹的浪费爷感情,明年魔兽如果也拍成这样我就疯了。
感觉还是可以的~
3.2分。特效确实拉胯,不过看着还挺有意思,有种异文化的感觉。
主角的表演真让我恶心,伟大的龙与地下城的名字就这么毁了
一连看了两部,搞不懂只要是跟龙这个东方动物有关系的电影,咋就这么烂
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
建议用AI重新做一下。
不合逻辑的情节
emmmm很难遇到剧情和效果都不咋样的剧了
这种类型的电影好像还没有一个我喜欢的。
看错版本了,看完才发现自己一直吃的都是什么细糠。2000年就有这么超前的AI电影了,真的科幻。
龙镜头了点
Matrix 製片群的遊改電影。
导演把观众当3岁小孩???
喜欢龙与地下城,于是爱屋及乌:)
故事里面有的梗实在是绕不过去……
嗯……一眼看得到头的剧情。只给两星是因为龙丑丑的,龙性恋无法接受😡
说实话,大烂片一部!
我喜欢这个题材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