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锡尔斯玛利亚

Clouds of Sils Maria,坐看云起时(港),星光云寂(台),锡尔斯玛利亚的云,Sils Maria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科洛·葛蕾丝·莫瑞兹,拉斯·艾丁格,强尼·弗林,安吉拉·温科勒,汉斯·齐施勒,诺拉·冯·瓦尔茨特滕,布拉迪·科贝特,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瑞士语言:英语,法语,德语,瑞士德语年份:2014

《锡尔斯玛利亚》剧照

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2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3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4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5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6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3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4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5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6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7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8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19锡尔斯玛利亚 剧照 NO.20

《锡尔斯玛利亚》剧情介绍

锡尔斯玛利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利亚(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演员,凭借“西格德”这一角色一举成名。在剧中,西格德野心勃勃,全身上下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名为海琳娜的角色的自杀,是一出惊为天人的悲剧。 如今,玛利亚已经四十多岁了,命运让她再度站在了舞台之上,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性感致命的西格德,而变成了悲剧的化身海琳娜。饰演西格德的是一位名叫艾莉丝(科洛·格蕾斯·莫瑞兹 Chloe Grace Moretz 饰)的新生代演员,她的个性狂放不羁,常常惹是生非,饱受非议。在入戏的过程中,玛利亚在艾莉丝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引发了她深深的思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燃情克利夫兰第一季黑执事:豪华客船篇鬼女佣点满农民相关技能后,不知为何就变强了。怨灵宿舍之白纸女生会飞的小精灵反英雄我的牙想你恶灵春梦铁拳亚当·康诺弗:政府那些事鸡皮疙瘩NO.2心灵想要大声呼喊窒欲我爱上了一个教会女孩柳书生的婚礼睡衣派对她们的完美一天小偷家伙,小偷骗子义风堂堂!直江兼续~前田庆次酒语~乔迪尔特历险记不义之财:十年不晚第二季青眼虎李云这就是黑灵书妙探第三季完美绝配花悸你的名字是玫瑰刀手夺命代码

《锡尔斯玛利亚》长篇影评

 1 ) 端起碗吃饭 放下碗骂娘

看这个片子,我想没人会不觉得爽。

可以说,这片子的镜头渲染达到的惊人的效果。

我没看过原作漫画。

听说网上有个帖子,就是把片中的镜头截图和漫画作比较,结论是非常像——连演员选得也像。

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后目送部队出征的麦田——屹立的战士,古铜色的皮肤,不算漂亮不算帅气的男女主角,金黄的麦浪,远处不安的天空与山崖……如同油画般的质感让人大叹。

武打——这场战争本身就是神化了的,所以这300个老爷们儿牛逼成什么样子也不算过。

片子还算设计得很优秀,起码不像我看matrix2的时候那几万个smith那样让我恶心。

片子中大场面不少,但真刀真枪的打还是占了大多数的部分。

几段刺刀见红的部分充分展现了人体美——尤其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一个帅哥年轻战士被砍头前的那段部分——就是他和他的老爹一段二人舞。

盾挡剑出鞘,十步杀五人。

豆瓣上发现,影片评价普遍不高。

这让我挺不解的——大家都觉得爽,为什么又不给高分呢。

自然,又是些个小小的虚伪在作祟。

这部影片情节和人物自然是无比的单薄,所有人不过都是动作的符号而已。

可能这样的电影会让人觉得浅薄无聊。

但是美漫从来不认为这样就是浅薄无聊。

你能说早期的超人哪里又不浅薄了?

这又不是长篇情节漫画,它存在的理由就是让你爽一下。

如果你爽过之后又开始在片子本来无心深化的剧情方向鸡蛋里挑骨头,那就是典型的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了。

对于别人对某事物单纯的喜爱不屑一顾,撇撇嘴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然后拿出一堆东西引证自己学富五车,此行为即装逼。

鲁迅先生教育我们,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这片子就是一大型MV,鉴定完毕。

 2 ) 法西斯健美教学片

特效还行。

远看,这是部好莱坞大片,近看这是部极端主义的宣传片。

300这部电影,准确的说,300这部漫画(电影的蓝图),充斥了法西斯元素。

1.民族主义。

2.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其中包括 优生论,种族主义3.对敌人(往往异族)的憎恶4.美化雄性体型和尚武精神包括对同性恋的排斥 ....正义者是一帮杀弃弱婴的白种人男子,个个高大英俊,肌肉发达,勇猛无敌,光明磊落,仿佛找不到任何瑕疵,而他们的叛徒,是个严重畸形的角儿。

挺忙的敌人,皮肤黝黑的中东人,他们愚昧丑陋,神秘邪恶,国王甚可能是双性人。

(说实话,这让我联想到有色人,特别是黑人和亚洲人在欧美的刻板形象)电影看完,我大叫一声“我靠!

太明显了吧!!

”立马上网查了查这漫画作者,果不其然,他就是tm不折不扣的法西斯狂热二愣子。

看看家伙在NPR电台访谈时候说的愿话,"Nobody questions why we, after Pearl Harbor, attacked Nazi Germany. It was because we were taking on a form of global fascism, we're doing the same thing now ... It seems to me quite obvious that our country and the entire Western World is up against an existential foe that knows exactly what it wants.... For some reason, nobody seems to be talking about who we're up against, and the sixth-century barbarism that they actually represent. These people saw people's heads off. They enslave women, they genitally mutilate their daughters, they do not behave by any cultural norms that are sensible to us. I’m speaking into a microphone that never could have been a product of their culture, and I'm living in a city where 3000 of my neighbors were killed by thieves of airplanes they never could have built."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我们西方文化比你优越,你们野蛮愚昧,所以我灭你们天经地义。

“这可以算是毫无避讳的宣传了吧,可笑的是他居然还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号。

此刻的我想到的凯歌的话,人怎么可以这么无耻?

好莱坞,我宁愿你生产出无知的垃圾,而不是反人类的邪恶。

 3 ) 真实的斯巴达是一朵奇葩

《300》列奥尼达率斯巴达300勇士死守温泉关的故事,漫改电影。

油画质感,暴力美学,慢镜下的胸肌腹肌,都可以是这部电影的注脚。

不过,电影将斯巴达过于浪漫化了,世人只记得斯巴达女人递给出征前的丈夫盾牌时“持盾归来,或躺在上面归来”的豪言壮语,却忘记了,斯巴达有着史上最反人性的社会制度(之一,因为还有红色高棉)。

斯巴达人,是南下征服了伯罗奔尼撒的多利安族希腊人,自诩赫拉克勒斯的后代。

征服者人数约仅1万,与随征服者来到斯巴达的其他少数部族,一起统治着10几万原住民。

为了防止暴动,只有征服者多利安人才有政治权利,以及服兵役的义务和资格。

原住民近乎农奴,没有公民权,只从事种田放牧。

多利安民族不健康的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被弃之荒野,健康男童满7岁离开母亲在军营中生活,成长过程中只学杀人技,基本不读书,因为斯巴达人认为知识无用,艺术无用,最看不惯雅典人的高谈阔论。

他们从成年开始服兵役到60岁,一生不脱离集体,即便结婚,每晚也一定要回到军营住帐篷。

女人,也要把健康的体魄放在首位。

与其他希腊城邦不同,斯巴达女人也会参加属于女性的运动会,且同样裸体示人,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女人一生的最大意义在于生育,性只是生育下一代军人所必须的工具,没什么好遮掩的。

与雅典的梭伦改革相反,斯巴达在经历来库古改革之后更为封闭集权,甚至在铸造货币时取消了黄金等贵金属,采用铁币,这样做的动机匪夷所思:是为了断绝与其他希腊城邦的通商。

没有华贵的底比斯织物、雅典陶器等奢侈品流入,那么人民可以安于一贫如洗,军队可以适应艰苦奋斗。

再比如:为了不断以实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斯巴达城不设城墙。

极端吗?

太极端了。

无论如何,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就没有在希波战争之后,那段刻在温泉关石碑上、感人肺腑的话:“过往的旅客啊,请转告斯巴达,我们阵亡于此,至死信守诺言!

 4 ) [电影] 《300》:爽过之后投出反对票!

快感总是集中爆发,稍纵即逝,然后逐渐奄奄一息,最有趣的反倒是那些借题发挥的舆论,他们在这场因为人民享受视觉盛宴而掀起的轩然大波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300》这种电影,注定要遭到群殴,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IMAX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MDB去给它打个满分(什么电影能打满分?

)。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但这一次未免冷静过了头。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

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就像弗兰克·米勒的另一部改编作品《罪恶之城》,它属于视觉系电影,最惊人的部分是对电影形式感的大胆探索,而且这一优势显然覆盖了其所有天然的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可疑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基本没脑子……但观众花钱买票,毕竟不是来看《公民凯恩》的。

最终,观众们流感式的狂热会逐渐消退,而专家们“力挽狂澜”的企图也将被过期刊物和报纸冷冻变成故纸,倒是那一场借机生事的政治风波,不但充分反映了伊朗政府拥有着善于把握时势的机智,同时也绝不缺乏和大美国主义单挑的勇气——热门电影和热门政治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态势和走向,这也许是个反讽?

如今,处境微妙的伊朗内贾德政府极其幕僚,看上去反倒像那历史传奇中300个视死如归的勇士了。

现实真是个大笑话。

《300》不同于梅尔·吉普森的《受难》,虽然它掀起了与后者不相上下的舆论飓风,《300》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颠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或者电影的综合价值上。

虽然因为伊朗政府的意外抗议,它的话题性似乎在电影之外亦有所延展,但其本身其实并不具备任何革命意义,单就娱乐性来讲,它也基本无法和《骇客帝国》这样的前卫电影相提并论,尤其剧情,简直不值得推敲。

这么说,并不表示它就不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它MTV风格的画面,它骇人听闻的造型,甚至它煽情的重金属配乐和比比皆是的希腊化语录体的精辟台词,都充满了针对观众感官和情绪的挑逗与挑衅,面对这一切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但热血沸腾之后你基本毫无所得,就像吃了一顿令人胆战心惊的超爽麻辣火锅,口腹之欲的满足,隔夜便被消化殆尽。

这正是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带劲和无聊之处,它们只是消费品,吃的时候很过瘾,但吃完还想吃。

然而,这样的电影还是值得警惕(但不是挖苦),它实际上并不意味着现代电影品质的进步,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商业电影的某种危险倾向,即形式大于内容亦可获得巨额回报,而艺术质量的大滑坡则可熟视无睹?

况且它极度崇尚暴力的美学取向,又或者冷静地虐杀战俘等等情节,怎么看怎么和电影的法西斯美学脱不了干系。

但这里,对此不再过度阐释。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ey

 5 ) 圣坛上的祭品

影片结束得太仓促了,没有期待中的殊死搏斗,只有象征性的抵抗,没有英勇的战神,只有圣坛上的祭品,Leonidas和他的战士们转瞬之间就牺牲了性命。

可是据记载,战役的第三天清晨,300名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在Leonidas的指挥下与疯狂进攻的波斯军展开殊死搏斗。

长矛断了用剑砍,剑折断了用石头砸,用拳头打,用牙咬。

Leonidas奋不顾身,勇猛杀敌,终于不幸阵亡。

斯巴达人为了保护国王的尸体,击退波斯军四次冲击。

最后,斯巴达人在波斯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全部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希腊联军主力的撤退。

波斯军损失2万人才攻破温泉关。

当然,影片改编自漫画而非历史,所以我们无权因其与历史的出入来对其横加指责,但是,对照历史,我们却清晰地看出了,影片由于过分忠于漫画原著,并以完全以漫画式的手法驾驭历史题材,因而在表现复杂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所流露出的力不从心。

根据一种通俗的欣赏趣味,本片的结尾应该运用吴宇森的手法,一面是血花飞溅、异常惨烈的格斗场面,一面是空灵神圣的音乐,以声画的错位甚至对立来体现一种所谓“耐人寻味、诗画交融的韵味”。

或者,如果觉得这样过于俗滥,而且为了保持整体风格,一定要用漫画式的手法把复杂激烈的战斗凝固成一个个瞬间也没关系,影片完全可以借鉴莱辛的《拉奥孔》,让斯巴达人的肌肉在视死如归的搏斗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力量——在现在的影片里他们的肌肉更多的像是贴在肚皮上的装饰品。

但是,无论是俗的还是雅的,我们在影片中都没能看到,我们看到的只有几十个阳刚生命的无谓牺牲,以及他们被利箭穿透身体似的痛苦扭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斗越惨烈才越能表现某种精神,比如当年的《台儿庄大捷》,就是因为它,我们才知道原来国民党军队也是爱国的。

所以,如果《300》能够把最后的决战展现得更加壮烈,斯巴达人的精神才能更加鼓舞人心。

但是,尽管现在的影片已经足够血腥——以至于没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可它却没能形成更加巨大的冲击力。

对于我来说,看《300》的感觉很像是在听单田芳的评书,无论《童林传》还是《十二金钱镖》都一样,前面的故事他可以说上一年半载,你会因此以为最终的大结局他也能说上十天半个月。

谁承想,仅仅一回书——三十分钟,他就草草收场了。

每每如此,我都会觉得非常之泄气。

这一回看《300》也是如此。

 6 ) 三百斯巴达勇士的勇敢之心

传说斯巴达人是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后代。

也许不是赫拉克勒斯繁衍了他们,而是他们选择了赫拉克勒斯,作为他们血脉的绵延。

1500多年前,列奥尼达斯和他的300斯巴达勇士用赴死来炫耀他们的信仰。

光荣的赴死,自觉的赴死,并非皮鞭下、要挟下的,散发着理性的光。

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是为何而战,生命的力量就不仅仅是作为工具的力量。

小的时候,一次偶然间听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讲述者神乎其神,故事中的勇士们大小百余战,抵挡住百万波斯军队数月竟无一阵亡,最后被偷袭背后,包围无路,勇士们用盾牌围成一个倒置的大锅,血战一天,杀敌万千,敌人无计可施,万箭齐发,终于射进缝隙里,一块盾牌倒下了,周围的盾牌相继倒下,三百勇士死于箭海尸山。

听说今年上映《三百斯巴达勇士》,我着实期盼。

每日家都在电驴上找找有无下载。

今天看到了,颇感相见恨晚。

影片是好莱坞的老套路,王后,爱情,议员,阴谋,少不了的添油加料。

但庞杂丝毫掩饰不了自始至终勇气的夺目。

慷慨赴国难,单兵越关山,勇气与智谋,还有血肉之躯,硬生生在百万波斯军队面前筑起铁一般的盾。

翻开整部的世界史,所有英勇的故事都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他是一座勇敢史丰碑,人们不得不仰望。

正如列奥尼达斯和三百勇士所想,人们永远记住了他们和他们的死,再也没有别人能超越他们。

接着上面谈,赛莫皮莱之战,一次自觉的赴死。

或许追求的是荣誉,因为斯巴达人生来就是为了战斗。

只有在战斗,生命才有意义。

可我老是想象着,他们像1500多年后的我一样懂得,他们为了自由而战。

因为这一战,保存下了民主文明的种子。

他们为家园,为妻儿,为财富,为他们所信仰的,为他们自己,而不是为别人,也许这才是民主的朴素涵义吧。

让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战,这才是民主。

单论影片,本片不如《勇敢的心》结构紧凑、情节跌宕、配乐感人、演技出众,三百勇士散发着理性的光,他们抛弃财富、家园,远赴他乡,献出生命,不是保卫自身的基本生活,而是自觉地为了文明战斗。

斯巴达,在我的心中地位高出雅典。

他是西方精神中勇气与理性的结合,纯粹的高贵。

 7 ) 关于《300/300勇士》

1、“斯巴达人是天生的战士”当300勇士在中途遇上底比斯的援军时。

国王莱奥尼达斯嘲笑援军尽管人多却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斯巴达的300勇士确实骁勇善战的职业战士。

可能观众会在这个情节感到震撼。

但实际上,正如片头所说的,斯巴达人把整个国家组织的像一个军营,体弱多病的婴孩被遗弃在荒野等死,只有体制好的婴孩才能得到抚养,男孩从七岁就住到军营训练,不满60岁的男子都得接受军纪的约束。

用这样方式训练出来的斯巴达人又怎么可能不是天生的战士?

2、“新的时代来到了...自由的时代。

所有的人都会知道300斯巴达人为了保卫自由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影片中我们似乎在斯巴达看到了雅典的光辉,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杜撰。

实际上的斯巴达是个独裁的国家,斯巴达人穷兵黩武骁勇善战,与雅典的民主相比实际上是两位一种极端。

恰恰成为讽刺的是,斯巴达的存在正是因为公元前1000年前后,斯巴达人的祖先多利安人入侵了欧罗塔斯河流域,把原本的土著人全部变成了奴隶。

因此在本质上来说,斯巴达人本身就是奴役他人的自由的民族,并且斯巴达人的军事化组织正是为了控制大批受压迫的当地居民而建立。

3、波斯人《300》中的波斯人简直是魔戒中索荣大军的翻版,难怪伊朗国人都对影片对历史上的波斯人的“妖魔化”而感到不满甚至愤怒。

当然,作为普通的观众自然可以看作是忠于原著或者是美式文化对于异域文化的陌生和挑战,但这种意识形态对立极为尖锐的时间拍摄这种电影,还是给人有很多的遐想。

甚至有人说,这是给小布什的新年礼物。

但是,对于伊朗而言,这是不是也可以将角色对换一下,现在的伊朗不正是两千多年前的斯巴达?

4、真相300 勇士在温泉关抵挡波斯大军三天的历史的确是惊心动魄,并让人热血沸腾,而铭刻在温泉关的纪念碑上的“过路人啊,请告诉希腊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托,我们长眠在这里”也毫无疑问的表明他们的那种誓死抵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世人数千年。

但历史上最后击败波斯军队的却并非是是1000名捍卫自由的斯巴达战士,而是海上的霸主——雅典的舰队。

但是斯巴达30勇士的浴血奋战争取了三天时间也是毫无疑问关键的一笔。

作为一部漫画改变的电影作品,其他地方确实无懈可击,油画般的画面凝重而深刻、血腥镜头也有另一种与吴不同的“暴力美学”。

原文见:http://www.tianya8.net/2007/04/300300.html

 8 ) 商业电影永远是商业电影,美国人永远是美国人

看完300勇士,什么都没有得到,华丽的画面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为恰好我明白调色是回事,大部分场景是同意色相不同灰度,暖的场面是黄色,冷的场面是蓝色。

至于如何在暖色场景里面加入红色,这个复杂了一点,不过数字技术下颜色都是可选的。

     美国人从来不会拍电影,因为电影是艺术,美国人拍的东西是娱乐,是YY,应该跟电视剧放在一起。

     故事也很无聊300人去打很多人,死了,谓之大无畏的精神,典型的美国式思维,典型的男人主义,典型的男子汉大英雄。

这种思维也未免太简单了,这个世界是一个一个家庭组成的,家里有女人也有孩子,而美国人的电影中,女人和孩子通常是衬托。

整个片子是男人的最佳YY梦想的呈现,BMW(Business success,money,woman)美国电邮都是这样的,什么是Honor,什么是Glory?

其实就是BMW。

     技术的东西,永远只能用来衬托艺术,今天,技术在美国成为了主角,因此美国人的艺术在收到侮辱。

     现代技术很让人生气,就像贾璋珂在新电影中的超现实镜头一样,我诧异了,这个是贾璋珂的片子么?

我想把原来的《小武》《站台》《任逍遥》翻出来看,是不是我记错了?

     哎,很多蛮有希望的电影,让我失望了,我没有说300勇士,这个电影根本不值得提。

希望贾璋珂回归自己,苦难的一种药,治愈我们骄傲的毛病,教会我们如何去安静。

     当年的300勇士化身为今日的7个航母战斗群,4个航母战斗群已经在中东集结,另外3个正在赶往中东的途中,他们是去复仇么?

顺便搞点石油?

     哎,中亚,中东,注定成为血泪之地。

 9 ) 300斯巴达勇士=300肉饼

据说广电不让引进《300斯巴达勇士》,说是R级……R级是什么概念?

A片算A级的话那R级……(纯属胡掰请勿勘误)其实在我看来,这片子根本没啥嘛,完全就是个300肉饼保家卫国的励志故事,情节如下:300肉饼从前有一堆油炸肉饼,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色泽金黄而略带焦糊,胸前有两陀大肉饼,且就胸前肉饼来说,公的比母的要大。

本来它们幸福快乐地在自由的城邦里生存、繁衍、裸奔。

忽然有一天,肉丸来袭!

不知道是掺了香菇,还是放了芝麻,波斯来的肉丸个个色泽黝黑。

但是色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它们数量之庞大,用整个地中海当火锅都不够塞。

英勇的肉饼决定誓死捍卫自己生存、繁衍和裸奔的权利,所以尽管一些畸形而丑陋的肉饼以一个还没下锅油炸过的稚嫩小肉饼出演的洗发水广告来反对肉饼皇帝带饼出战,肉饼皇帝还是带了300个精装肉饼去迎战肉丸。

肉丸头目自允为天神,要求肉饼臣服于它——肉饼想:KAO,不就是修了个眉毛外加浑身上下勒满钢条么,最多就是个有SM癖好的GAY嘛——大家都不甩它。

于是肉丸滚向肉饼,挥刀互砍,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

开始的时候肉饼占优,把肉丸剁碎了还堆了个肉墙。

后来,肉丸发挥自己肉多的优势,经过重新捏造,推出了很多形态各异但总的来说都很丑陋的新型肉丸。

甚至推出爆浆丸!

爆浆啊!

火花在肉饼们的头上炸开……虽然这些华而不实的新型肉丸最终都被肉饼们一一击败,但是肉饼也元气大伤,胸前的大肉饼纷纷挂彩,最帅的那一个肉饼人还被剁了脑袋。

再后来,一个在肉饼皇帝的Interview里慷慨陈词了很久最后却被Reject的丑怪肉饼向肉丸头子告密,肉饼遭受两面夹击,命悬一线。

与此同时,肉饼议院里一群肉饼政客正在处心积虑地勾心斗角。

忘了说,肉饼政客由于胸前肉饼不突出,而且对裸奔没有炽烈的渴求,跟纯正的肉饼有阶级差距,所以对到底是受到肉饼的领导还是遭受肉丸的统治没什么所谓。

其中更有一只,非常贱格,以肉饼皇后是荡妇来分散众肉饼对事实的关注。

肉饼皇后一怒之下发挥肉饼强悍本质,抡起菜刀将该贱饼一剁了之。

贱饼倒地身亡,肉丸金币撒落一地,众饼才发现“哦!

这丫是叛徒”。

可惜战场上300肉饼的颓势难挽。

肉饼皇帝丢下盾牌卸下头盔的“终极裸奔”也未能成功。

最后,300肉饼被乱箭钉死,战场成为了史上最大的砧板。

观后感: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M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Rock的……城邦的精神气质被美国的价值判断取代,比方说:政治都是贪污腐败的,政客都是尔虞我诈的,宗教都是欺世盗名的,只要是 Fight for Free 什么都是伟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援助都是很迟才到的……(哦对不起这不是美式价值判断,这是美式电影结尾)最后,广电不引进《300》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大失误——它的引入可以扭转观众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失望情绪,还可以扬我国威,告诉世人好莱坞继抄袭我港《无间道》剧本之后,更精确模仿了张大师在《英雄》里箭如蝗虫的拙劣特效;至于在砍杀过程中那些没完没了的慢镜头,一定是受到冯大师《夜宴》里用慢镜头把一大活人抽得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启发;而在肉饼皇帝与肉丸使者的对峙环节中忽然在肉丸使者身后出现的一口大井,简直就是陈大师的《无极》里那个穿越时空的馒头再版!

综上所述,《300》人物可爱,主题健康,还有振兴民族产业的 By Product,一定要引进啊,一定!

来自:http://blog.myneverland.org

 10 ) 《300》:希波战争中的希腊精神与反希腊精神

  一、300中的希波战争史  对于薛西斯出征希腊的原因众说纷纭,不过,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还是希罗多德笔下的历史:他认为希波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众神时代对那些神一样美丽女子的争夺,其中包括了伊娥、美狄亚和海伦,以及由此而来的无尽仇恨。

  战无不胜的叙司塔司佩斯的儿子大流士(也就是薛西斯之父),在马拉松一役中败给了雅典人。

虽然在电影中,斯巴达之王列奥尼达司嘲笑雅典人都是非职业的士兵,但是在马拉松之役中,雅典人只身作战,在马拉松平原上凭借着重步兵打败了波斯的轻骑兵。

这也是波斯人第一次吃到了重步兵的苦头,这对于骄傲的波斯人来说只是失败的一个开始。

  继承王位的薛西斯为了向雅典人复仇,也向当年刚比西斯征服的埃及人的叛变复仇。

在大流士死后的第二年,薛西斯纠集兵力,先是征服了埃及,并让埃及人受到重奴役,再来就是盘算如何征服富饶壮丽的欧罗巴,他们要从希腊和它的邻邦下手。

  被扔入深井的使者。

  电影中描述引起战争的原因是波斯派来使者,带着征服的各国国王的头骨,要求斯巴达人献上水和土作为祭品,表示臣服。

而斯巴达之王列奥尼达司不愿遭此屈辱,将使者扔入深井中以示反抗。

实际上,薛西斯并没有派出使者到雅典和斯巴达要求水和土,因为当初大流士就曾经派出使者到这两个城市要求臣服,但是一个城市把使者投入地坑中(希腊名称:巴拉特隆),另一个城市则把使者扔进深井。

导演将大流士时期的事件挪用到薛西斯的时代,也从一个侧面很好的证明了斯巴达人的自由意志。

这样的手法在电影中还有很多处,对历史稍作时间上的改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列奥尼达司和波斯使者的谈判中,列奥尼达司谈到雅典人,他用轻蔑的口气说,如果那些哲学家和同性恋(原文中用的词汇是boylovers)都拒绝你们……)也许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出自列奥尼达司之口,甚至查不出具体的出处,但是这句话出自斯巴达人之口是绝对顺理成章的。

从这里充分体现了斯巴达人轻视哲学和对雅典人的嘲笑态度,认为他们都不是男人,是软骨头,只会风花雪月,舞文弄字。

在斯巴达人的字典里,只有“战斗”二字。

  波斯的奴役军队。

  在影片的一开始,整个故事的讲述者独眼的迪里奥斯,在篝火前慷慨陈词,来自波斯的由奴隶组成的军队正在扑向希腊。

在希罗多德记录的历史中,全部波斯大军是集合了全部亚细亚中和欧洲被征服的军队,其中有美地亚人、撒卡伊人、派欧尼亚人、马其顿人、色雷斯人等,甚至还有阿拉伯的骆驼兵和利比亚的战车兵,总计两百六十万人,加上随军出征的杂役多达五百多万人,因为人数太多,以至于他们所需的用水把一些河流都抽干了。

在电影中给薛西斯抬王座的人就是上文中所述的杂役中的一种人,这些杂役甚至比士兵还要多,波斯人几乎搬运了整个城池,让战争变成了一种享受,当然这只是对那些挥动鞭子的奴隶主而言。

  电影进行到后半段,当斯巴达300士兵打败了波斯的不死之士后,波斯王只得派遣出大批的奴隶大军。

画面中面目狰狞的监军在黎明的晨曦中疯狂地挥舞着长鞭,大喊着“向前!

向前!

”这个画面忠实再现了希罗多德的描述,“异邦军的官长们拿着鞭子走在部队的后面,抽打军队使之前进。

”(《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224节)至于影片中出现的犀牛、大象、魔法师等兵种,希罗多德倒是没有提及,但是他写到了异邦军当中的许多人掉入海中淹死,这倒是和影片中大象踩到了波斯士兵的死尸划入大海的镜头不谋而合。

  不死之士。

  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战争中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不死之士。

电影把不死之士描绘成了一些青面獠牙的怪物:眼睛如深夜般漆黑,牙齿像野兽一样尖利,戴着钢铁制成的面具,力大无穷,没有灵魂,狂妄自大。

在希罗多德写的历史中,这些“不死队”更加真实,那些传奇和恐怖的色彩都是人为制造的,而不是什么非人的力量。

“不死队”是一万人的波斯精锐部队,他们是最勇敢的军人,有最先进的装束和最多的黄金。

如果其中一个人战死,便会立刻有另一个人代替他,以此保证了军队人数的永远不变。

波斯人极其迷信一万这样庞大不变的数字,它代表了巨大而牢固的力量。

这一万人还可以排成一百行一百列的方阵,战无不克,功无不胜。

导演用了神化和夸大的手法展现了这样强大的兵力。

  战争中幸存战士遭受的待遇。

  在电影中,三百个斯巴达战士中只有迪里奥斯一人生还,因为列奥尼达司需要迪里奥斯凭着生动的口才,传达他最后的命令给议院,让所有希腊人都知道这次为捍卫家园、捍卫自由而战的悲壮战歌。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两个患了眼疾的人得到了许可离开阵营,一个是埃乌律托斯,另一个是阿里司托戴莫斯。

前者不愿离开军队,让别人把他引到波斯军队面前,冲到人群中战死了。

另一个阿里司托戴莫斯则是电影中的迪里奥斯,他回到了斯巴达,却遭到了蔑视和排挤。

没有人愿意理他,他们还称他为懦夫阿里司托戴莫斯。

他忍受着耻辱,在之后的普拉塔伊阿战役中一洗前耻,为自己征得了荣耀。

  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斯巴达人眼里要不就赢得战争,要不就不就战死,凡是从失败的战役中回来的士兵都会遭到非议,曾经就有人不堪遭受侮辱而上吊自杀。

  电影并非精确再现了希腊历史,但是很多精神经过导演的诠释还是很符合希罗多德笔下的希腊。

[斯巴达人是大力神的后代,宙斯也会保佑他们]  二、300中的希腊精神与反希腊精神  人们总说,战争让女人远离,但是在“300”中女人的地位远远超过了那些古老时代的偏见。

  反希腊精神。

  列奥尼达司教给自己的儿子用脑子去战斗,克列欧美涅斯的女儿斯巴达的皇后戈尔歌教儿子用心去战斗;当波斯使节刚刚表明来意,列奥尼达司还没来得及说话时,皇后戈尔歌就开口嘲笑波斯人的天真,表示斯巴达人不会奉上自己的自由,波斯使节非常气愤且不解的指责女人没有说话的权利,戈尔歌高傲的回答,只有斯巴达女人孕育了真正的男人;戈尔歌面对心事重重的丈夫也可以自信满满的说,只有自己的话才能影响国王的心情。

  这正是电影表现出的反希腊精神,斯巴达的女人有和男人平起平坐的权利。

但是在希腊众多城池中诸如雅典这样的国家,女人没有任何公民的权利。

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希腊最重要的祭祀盛典,但是一个女人如果被发现参加奥林匹克,会被扔下悬崖摔死,以此惩戒她们的不安分行为。

斯巴达人在这一点上绝对是希腊精神中的异类,他们尊重女性,认为她们孕育了力量与勇气。

在斯巴达,生孩子越多的女人越会得到尊重和荣誉,她们也会受到职业士兵一样的训练,拥有上场作战的能力,而她们的战斗力绝对不逊于很多男人。

所以,在众议会上,愤怒的皇后戈尔歌可以轻易且敏捷地用刀刺穿叛徒议员的身体,没有一丝犹豫和怜悯。

这也是在斯巴达女性受到尊崇的原因之一。

  斯巴达三百勇士出征之前,戈尔歌直接唤列奥尼达司作斯巴达人,眼中掺杂了妻子对丈夫的依恋,而更多的则是出征前为维护荣誉的坚毅,“带着你的盾牌回来,或者躺在上面回来。

”这是一句寡言的斯巴达人鲜少流传下来的名言,本来是一位母亲叮嘱自己即将上战场的儿子的话语,被用在了这里,换成了妻子来说。

这也是斯巴达女人与其他女人不同的地方,如果不能赢得胜利,她们宁愿丈夫或者儿子战死沙场,也不希望他们做逃兵,苟且偷生。

  看过“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人都会有印象,雅典人都是能言善辩的人,他们靠雄辩来取得尊重和他人的崇敬。

每次出征之前,亚历山大都要在众士兵前慷慨激昂的来一段讲演,鼓舞士气。

在雅典,带军打仗的将军要文武兼备,不仅骁勇善战,也要饱读诗书。

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50年前后,在希腊意欲称霸爱琴海的战役前夕,舰队的总指挥官伯里克利和一旁年轻的将军就形容一位俊美少年的诗句产生了争论,他们每人都引用一句古人玄妙的诗句来支持自己观点。

故事的真实度难以考量,但是依迪丝•汉密尔顿的一句话倒是说出了其中的深意,“除了在希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将领们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

希腊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充满了精妙深邃的文学理论和技压群雄的雄辩技巧。

  单从这点看,斯巴达人也绝对是个异数,他们惜字如金,把很多话深埋在心里,更不要说什么温存软语了。

他们从小也没有受过正统的文学教育,对他们来说那都是多余的事情,只要能认识有限的字让他们读得懂上级下达的命令就够了。

出征之前,斯巴达的亲人之间也没有任何温存的空隙,这里容不下软弱和哭泣。

就像电影中所说的,只有刚强的勇敢。

  那个丑陋的畸形人叛徒厄菲阿尔特是“斯巴达300勇士”中温泉关一役失败的罪魁祸首。

在实际中,斯巴达人的叛徒并不是一个畸形人,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士兵。

不过,斯巴达人讨厌身体孱弱的人,遗弃那些刚出生的畸形儿是确有其事的。

这样做倒不是由于什么复杂的原因,他们只是认为这样的人无法作战。

就像电影中列奥尼达司顾虑的那样,他们出兵作战的时候都是整齐的阵型,坚不可摧,任何一个角落的不和谐或者力量薄弱都是致命的。

  对于很多希腊人来说,他们不像斯巴达人如此看重战斗力,他们也不歧视畸形人,他们只是更喜欢和欣赏俊美的人。

  在电影中受到很多人诟病的是波斯王薛西斯的形象。

电影把他描绘成一个高大黝黑,描眉画眼,浑身穿满金属环的人,混合了两性的双重特质,这是十分不符合史实的。

首先,波斯人是白种人,其次,薛西斯肯定是高大俊美,男人味儿十足,而非不男不女的双性人。

希罗多德有一段对他的描述,很是传神,“在这数百万人当中,就容貌和身材而论,没有一个人是比克谢尔克谢斯(即薛西斯)本人更有资格来统率全军的。

”(《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187节)弗兰克•米勒在设计薛西斯形象的时候,许是参考了波斯人征战希腊之前的一个征兆:一匹马生了一只兔子。

希罗多德对此的理解是波斯人出征时是神奇的,但是当他们回到同一地点时却是在逃命了。

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但是,由于很多人用矫健的马匹来形容大流士,那么一匹马生下了一只弱小的兔子,也是暗示着薛西斯远不如大流士。

希罗多德还写了当时的一个征兆:一匹骡子生了一只两性的骡子,男性的生殖器位于上方。

这样的兆头让人们很容易理解成薛西斯兼具两性的特点且男性特征显著了。

  希腊精神的体现。

  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曾经问雅典来的梭伦,谁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梭伦毫不谄媚的说,“我看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他英勇奋战,击溃了敌人,战死疆场,这样的人才是无比幸福的人。

从这个典故就能看出,在希腊人眼中,争得荣誉和捍卫自由是多么崇高伟大的理想。

  斯巴达人在战斗中表现的宁死不屈的精神,便是希腊精神的完美体现。

他们认为,能为了国家死在战场是至高的荣耀,斯巴达人为此争先赴死。

就为了赢得那壮丽的死亡。

  电影中,一些斯巴达人在温泉关修筑工事时,一个波斯的将军曾经来此恐吓,上百万的波斯人即将到此,他们的箭将会遮天蔽日。

斯巴达人轻蔑的嘲笑说,那我们就在荫凉处战斗。

这句话重现了希罗多德对于英雄迪耶涅凯斯事迹的赞扬,“他听了这话之后毫不惊慌,却完全不把美地亚人(即波斯人)放在眼里。

他说他们的特拉奇司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十分吉利的消息,因为假如美地亚人把天日都给遮住的话,那他们便可以在日荫之下,而不是在太阳之下和他们交战了。

”(《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226节)这样英雄般的豪言壮语和气魄,不仅让斯巴达人为此争相传颂,也让他的敌人敬畏胆寒。

电影中,波斯人遮天蔽日的弓箭便再现了书中描写的场景,堪称震撼人心,而斯巴达人在盾牌后嘲笑波斯人没胆量也让大家更佳深刻体会了其中勇敢无畏的希腊精神。

  希腊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崇尚“自由”。

迪里奥斯在故事的最后说到,列奥尼索司和三百斯巴达勇士战死的地方,是任何灵魂自由的人都该去的那个地方。

我相信,只要看过“勇敢的心”(Braveheart),每个人的心灵都会因为最后华莱士躺在断头台上仍然让“自由”的呼喊响彻云霄而振颤不已。

在希腊,自由的声音渗透进每个灵魂,每座房屋,甚至路边的石头,这是这个国家的法律和信守的承诺,传达给后世的千千万万代子孙。

[斯巴达女性拥有很高的地位]  三、300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300”重现了希波战争刀枪剑戟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同时,其中的价值观也让很多观众迷惑不解和不认同。

  电影把斯巴达人塑造成了英雄,浑身结实的肌肉,具有不死之身,勇敢坚毅,具有一个军人所有的优点。

不仅这样,他们还身披红斗篷,只着内裤,就差在身前写上大大的“S”,昭告天下自己如超人般的意志和体格了。

而波斯人的形象大多是被抽打的奴隶和丑恶的嘴脸,正如电影画面呈现的那个把刀缝在臂膀上的人,缺少双臂的双性人等。

波斯士兵在斯巴达人的长枪下死尸如麻,堆积成山,似乎他们的命就不是命,死不足惜。

  虽然战争很难分辨对错或者正义和邪恶,但是斯巴达人代表的是自由,他们为自己而战。

波斯人大多是为奴隶主而战,这些奴隶很多也曾经是自由人,面对强大的势力,毫无反抗的放弃了自由,委身为奴。

导演有意地夸大了双方的实力和形象的差距,也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支持和对奴役制度的抗议。

  不光是“300”,美国大多数动画片和电影中,都宣扬了自由的重要性。

不会因为战争中有死伤而抹煞其中正义的因素,即可以自行选择对自由的追求,而非由他人的意志操控为转移。

  现代人已经不受过去的那种奴隶主的压榨,渐渐不再把自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也许正因为此,斯巴达人为此做出的努力才会有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理解。

在希波战争时代,奴隶没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哪怕拥有再多的钱财也买不来一条命。

  一个吕底亚人、阿杜斯的儿子披提欧斯拥有千万黄金,富可敌国,面对薛西斯征战希腊,他贡献出所有的财富和五个儿子中的四个,只想留下长子照料他和他的财产。

薛西斯听闻此要求后勃然大怒,认为自己亲征希腊,军队中有他的亲生儿子和亲人,而一个奴隶没有权利要求特殊待遇逃避出征。

随即,薛西斯命人将披提欧斯的大儿子劈成两半,分别放在道路两旁,让波斯士兵在这尸体中间的路上行进。

  对于斯巴达人,乃至希腊人来说,失去自由就如同失去性命,随时都会被奴隶主吆来喝去,与其如此不如血战到底。

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得向死而生,被扔到狼群中寻求生存,他们不能有丝毫对敌人的怜悯之心,否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样背水一战的残忍也是环境所造。

  不过,斯巴达人的自由也是相对的,虽然他们如此推崇自由,他们也蓄养奴隶,让他们为斯巴达人耕地种田。

这也说明在自由的希腊,阶级仍旧存在,只是长年的生活让人们没有意识。

虽然斯巴达人对奴隶没有苛责和拷打,只是分配给他们一个工种。

即便如此,自由还是没有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奴役的形式没有彻底根除。

  薛西斯的母亲波斯的王太后阿托莎曾经问波斯人的信使,“谁人王统他们,谁是兵士的牧者?

”  信使回答,“他们不是奴隶,不是谁个的臣民。

”(埃斯库罗斯《波斯人》)  也曾有两个斯巴达人,自愿为斯巴达人杀死的波斯信使偿命,来到薛西斯王庭,告诉全他们投降的波斯人,“你从来没有体验过自由,不知道它的味道是不是好的。

如果你尝过自由的味道的话,那你就会劝我们不单单是用枪,而且是用斧头来为自由而战了”(《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135节)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也是这个电影最为成功的地方,它很好的传达了这个信念,并告知人们有无数人曾甘愿为此奉献生命,自由比生命更加崇高。

  “过客啊,去告诉拉凯戴孟人  我们是遵从着他们的命令长眠在这里的。

”——斯巴达300勇士的墓志铭  后记:  虽然电影在表现一些希腊精神方面有所建树,但是不断出现的慢镜头,停格画面,过于接近漫画形式,而非镜头语言。

这就当是不辞辛劳画故事板并参与导演的弗兰克•米勒的一点点私心吧。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508568/

《锡尔斯玛利亚》短评

这一部在我眼中更应该被称为漫画电影。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扎克对视觉追求的一个巅峰吧,说每一帧截下来都能独立成画完全不夸张。我发现他的电影有一个问题是绵延的高潮,情绪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迸发点。他真是个英雄情结很重的人,但他的那种情结并非一种单纯的崇拜和仰望

7分钟前
  • 鲸多酚
  • 推荐

画面美到爆,剧情又弱到爆。看《权力的游戏》的时候就觉得里面的皇后很眼熟,想了好久想不起来,原来在这里面就开始演王后了,当年觉得她很漂亮。

12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整体气氛相当不错,但一看就是大制作下的大场面,看得有点没感觉了,不过还是很用心的

16分钟前
  • ice
  • 还行

沉迷于特效的导演把斯巴达人拍的像一群精神病人。看此影片就像是吃了一盘放多了味素的沙拉,已经体会不到历史原本的味道。

17分钟前
  • Allen
  • 较差

中英合璧:'cause we are si ba da

21分钟前
  • 卖柚子の大猫
  • 推荐

电影视觉的革新,不仅是指全蓝幕布景纯后期特效加工,也指那一群健硕的准裸男;故事不复杂但也不落俗套,悲剧英雄永远比皆大欢喜来的震撼。

2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2007/4/8,灵境胡同,盗版DVD,枪版。

30分钟前
  • 鸟甲
  • 还行

为什么要我看这种片子...汗

32分钟前
  • evan
  • 较差

这片子不错,但我很不合时宜的想起了一个词:爆乳……

33分钟前
  • Lo
  • 推荐

应该是推荐偏下的水平的电影,毕竟故事情节就是那么些,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之类的,所以也就是图一个大场面而去看。商业片嘛,看看大场面也不错,看的时候就觉得后面的背景好多象布景一样,景色不像世间所有,^_^,不幸被我言中,背景都是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嘿嘿~,也不枉我看这么多电影了,能看出点门道了^_^

36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蓝幕制造,非写实视觉奇观的崛起之作。另外基本上是这个片出了之后就告别FR了。

38分钟前
  • 影子熊揉着眼睛
  • 推荐

画面唯美,导演崇尚暴力美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拍摄模式,但画面感太强,故事性太强,反而没了电影的韵味,像是看拉洋画。因为故事家喻户晓且简单,所以不影响观众的理解。难怪当年的山寨电影会狗血这部无剧情片。

39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还行

除了薛西斯比较萌,剧情真的就是渣

42分钟前
  • 晨光荣耀
  • 还行

CG画面看着好奇特诶好奇特诶啊我要猛男!!╮( ̄▽ ̄")╭

47分钟前
  • 筷喜旺
  • 推荐

挺欣赏扎克华丽梦幻般的“视觉系”风格的,尤其少女祭司透明轻纱凸点妙舞那段,且不管它肌大血多无脑的剧情。

48分钟前
  • 还行

居然有人对于所谓“油画般的画质”大加赞赏……

49分钟前
  • Maya夜航西飞
  • 较差

看过《斯巴达克斯》后再看07年的老片子(很老吗?)就觉得没啥意思了——你这电影里有的人家电视剧里不但有还更进一步,你没有的剧情人家也有怎么办?不过看到了斯巴达克斯的黑人教官,和兰尼斯特家的色曦真是分外亲切!

54分钟前
  • shawnrong
  • 较差

没想到这个电影这么早了~~~我还以为是过去两年的片子呢~~~ 看续集我还说这么早就出了

58分钟前
  • Fallcon
  • 推荐

剧本真的很一般。画面有油画的感觉,但加分的是神域少女太粉了,女主实在太好看太性感了每一个部位都让人血脉膨胀,战争部分倒不是很史诗吧,差点感觉可能是年代原因,一开始想到会不会是欧美的漫画改编,有一段爬到塔上和一群丑八怪算命算战争,但是那些人又没死 不知道漫画是怎么交代的 还是什么原因 总感觉有点不完整吧

1小时前
  • 好人卡专业户~
  • 较差

6↓。CG技术加工成漫画风格,不吝啬飙血的动作镜头很酷,暴力美学,硬派的咆哮 荷尔蒙的宣泄。可惜是个形式大于内容的制作 类似重金属rock的MTV

1小时前
  • blackte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