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旗里面,UW 表示 祝你航行愉快。
[1] 这个没什么问题,直接挂旗可以了。
但是,关于 ANS 旗的用法,我觉得有点小问题。
Answer 旗主要是放在一个 group 中当作小数点;或者单独使用表示信号完结;或者在对方发送信号的时候放在我方信号底部表示接收到对方内容、并且当对方信号撤下之后我方要立即撤下这个 Answer 旗;如果我方不撤下旗子,表示我方看不清楚对方旗子。
[2]电影里面 Answer+U+W 的放法,Answer 在开头并且有后续内容,似乎不太标准。
不过这句的意思总可以理解成信号收到吧,或者理解成信号的确认。
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重复了一次 UW。
反正 UW 就是上面的那个意思。
关于 HOKUT 这种直接按照字母解读的,我觉得最好前面加上 YZ 以表示后面的内容是直接按照字母读的,这样读起来比较快,因为如果按照国际信号标准来解释,两个字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最多加上一个数字旗来进一步解释,另外就是M开头的医疗信号会有三个字母的。
有人可能会对 HOKUT 这些字符做这样的理解HO 表示从浮冰上救起幸存者OK 就是 OK 的意思。
KU 表示无法送达拖拽缆索。
UT 是询问你往什么地方开。
然后发现怎么放在一起似乎的讲不通。
然后才开始理解成单纯拉丁字母用法。
这就降低了读取速度。
不过也许有经验的人读取很快,所以也不会慢多少。
(其实奇数个的有没有M和数字和Answer旗,那就没法解释,所以就直接理解成拉丁字母吧。
)[1] INTERNATIONAL CODE OF SIGNALS (Revised 2003) P89.[2] INTERNATIONAL CODE OF SIGNALS (Revised 2003) P9.[3] INTERNATIONAL CODE OF SIGNALS: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420323/
之前从来没关注过宫崎骏父子的八卦,一直简单的认为这些片子都是宫崎骏导的,然后我一直最喜欢的是这部《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今天重看了第N遍,想记录一些打动我的细节,上豆瓣一瞧才知道,原来这是宫崎骏儿子宫崎吾朗的作品,百度了一下他人很帅,还是个景观设计师。
真的,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每一幕。
从片头少女梅鹿一早起身为家人和房客做早餐开始,换上日常衣裙(她只有两身衣服,一个是水红色外套和裙子搭白衬衫,日常穿着,还有一身是校服,可见生活简朴),昨夜已把米浸在饭缶中,她擦火柴点起炉火。
然后给花换水,给父亲的遗像更换一杯供奉的清水。
她在门口升起信号旗,她家在临海的山顶上,山腰到山脚都是人家与市集。
海面上波光粼粼,有三两行船……早餐是米饭、纳豆、放在一片生菜上的火腿煎蛋。
她居然从一个小煎锅里盛出7个完整的煎蛋,这必然是不可能的……房客们有性格舒朗的女医生,有呆萌的女美术生,梅鹿的弟弟正在长身体特别能吃,叮嘱她多装些便当,妹妹则十分爱娇。
女主梅鹿则是那个淡定、能干、照拂家人,操持大局的长姊。
做了洗衣服、收拾厨房等事情,梅鹿换校服去上学,在家门口遇到钟点工阿姨,叮嘱了晾衣服的事。
她自己带了一份便当,便当是玉子烧、米饭、煎香肠和酱菜。
男主角风间登场了,像所有的青少年一样莽撞、热血、激进,但是有勇有谋。
也不知他的小伙伴,那个戴眼镜的早熟老练有领袖风采的社团主席,怎么一眼就看出男女主来电的。
反正他尽力一撮合……梅鹿帮风间刻蜡纸(好怀念,小时候我们的考试卷子就是这么刻出来的,那时候印刷卷子,最喜欢被老师叫去帮忙翻页,刷完一张揭掉一张),风间在边上印刷小报,俩人安安静静干活,纯净的荷尔蒙静静流动……回家时,阿姨叠好了衣服,告诉梅鹿,今天竹荚鱼便宜,买了些。
梅鹿俨然是个当家主妇呢,略一构思,晚饭是炸竹荚鱼、凉拌卷心菜。
切卷心菜时,妹妹和房客一起八卦学校的男生,梅鹿只是静静的做事,菜刀切地咚咚响,手势很地道。
另一个晚上做咖喱,原来厨房地上有个浅浅的地窖,储存了土豆洋葱等物。
猛然发现冰箱里没有肉了,弟妹们都支使不动,只好自己飞奔出去买肉。
挎着篮子跑到半路,遇到男主骑着自行车经过,他载她到山脚下的市集。
她买了400g肉(经观察她的冰箱没有冷冻库,所以不储存更多肉食,也许早期的冰箱都那样?
),而且指明是肉丝(咖喱里面放肉丝不大对劲吧)。
风间买了2个可乐饼(一种土豆泥炸制的饼),自己叼一个给了梅鹿一个。
风间的家太远了,空着肚子支撑不到家里。
看来日本战后十几年,虽然民生看起来稳定祥和,但终究不算宽裕。
梅鹿的家世代行医,应该曾经相当优渥,现在依旧有很好的住房,但已经需要开放成家庭旅馆帮补家用,由外婆拿私蓄支付钟点工的工资。
风间的父亲开一艘拖船,家里境况从居住条件来看,可以算是清寒了。
两个孩子精神面貌挺相似的,都很朴实吃苦,但没有苦涩之相,依旧意气风发的。
梅鹿邀请风间和社团主席一起来家里吃饭,有酒、有寿司,大家欢聚宴饮。
餐后,他带着风间参观自家房子,也是一栋有历史的建筑,保养得很好,门上方按主人的喜好有猫的浮雕。
站在小阳台上看着海,梅鹿说出自己打旗语的初衷,是因为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一时默默无言,风间内心震动,想找话来安慰,尚未开口,梅鹿就已克制如常,默默地转过身去带他参观别的房间。
然后,梅鹿向风间展示了自己家族的照片,笑的灿烂的是外公年轻的时候,而梅鹿的爸爸是个有倔强嘴角和英气面容的小伙子。
也就在这时,风间发现梅鹿和自己的身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家向父母求证后,他判断自己和梅鹿也许是亲兄妹。
少年并没有表现得如何痛不欲生,操劳的父母和清寒的生活也不允许他任性的表演失恋,他打算默默地承受这些,疏远梅鹿。
梅鹿察觉到了他的变化,在雨中静静的那一把伞等他骑着自行车出来,两人同行,梅鹿直接问了原因。
少年没有欺瞒,说出了原委,语气凄苦:像8点档吧?
梅鹿也错愕凄惶,像是问对方又像问自己:那要怎么办?
看《紅花坂上的海》之前,我沒看過宮崎吾郎監督的作品。
《紅花坂上的海》算是很不錯,雖然大量宮崎駿元素和場面在這套戲翻炒,但至少係令人看得投入和感動,那份少年人的情懷不太造作,值得一看。
當然,因為宮崎駿有份編劇(及改編原著)和班底還是吉卜力工作室,所以有大量宮崎駿元素是可以理解的。
整體來說,這是「學運 x 夢幻街少女 x 崖上的波兒」,不過有趣之處是今次不再像之前一樣,完全抽空了日本的社會政治議題。
以前宮崎駿頂多是玩暗喻,今次是明刀明槍地講了。
注意:下有劇透。
故事發生在1963年,東京奧運前一年,那是日本在戰後重建經濟和民族自信方面進入起跑線的時候。
女主角當船長的父親在韓戰中被水雷炸死,韓戰對於二次大戰後的日本的意義,是他們因著歷史的巧合,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大量美國訂單湧至,令日本加速了經濟重建。
本來日本作為戰敗國是不能擁有軍隊的,但因為韓戰的緣故,在韓戰結束後自衛隊成立,這是日本在二戰失敗後重建自尊的第一步。
女主角的父親因為參與韓戰的後勤補給而殉職(男主角的父親身份在這裡不談了),訴說的不再是反戰精神,而是日本人如何在二戰後取回他們的自尊感的故事。
故事講述男女主角發動了一場「佔領」學會大樓的小型學生運動,在男主角的學會房間內,牆上貼著以畫架展示的有關《美日安保條約》的報紙。
《美日安保條約》觸發的「安保鬥爭」發生在1950年代沒,在這場大型學生運動中,甚至有大學生被警察打死。
故事中的中學校園,也洋溢著一股學生運動的氣氛,那牆上的《美日安保條約》報紙,似乎是要說明這種火紅氣氛的時代背景的由來。
男女主角一行三人去東京找校董會主席的畫面,到處都是東京奧運的標語,那時已經是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發展起來,而東京奧運就是一次重新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國家形象的機會,所以整個東京都是工程,那也標誌著日本走上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前奏。
在那個燥動的年代,國家的經濟、外交、政治發展方向帶來了很多矛盾,也為19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埋下伏線。
當然,故事中的學運是一個「那些年」版的學運,沒有衝擊、沒有流血,喜劇收場。
1963年唸高二的男女主角,1968年發生全國性學生運動的時候,正正是大學生,也可能有參與全共鬥(全體鬥爭委員會)的抗爭行動。
可以這樣解讀吧--故事中的學會大樓抗爭,其實是全共鬥佔領東大安田講堂事件的「那些年」投射,前者的成功其實是對於後者被鎮壓的心理補償。
那個經濟起飛和左翼學生運動交雜的年代,不時會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作品中出現,也許因為那是很多創作人的集體回憶。
《課長島耕作》裡面的商界神人島耕作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在學生時代也參與過學運,不過畢業後便入了電器大企業,變成典型的78-80年代日本經濟最繁榮時代的代表。
我不肯定會否過度解讀宮崎父子的意念,不過肯定的是,這次是一次風格的大改變,由抽空時代背景,只玩暗喻,變成直接使用直實歷史背景去說故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也是宮崎駿參與的作品裡面少見使用了真實的城市景觀(東京和橫濱)的作品。
原文連結(牆外):http://kursk.xanga.com/758555301/%e7%b4%85%e8%8a%b1%e5%9d%82%e4%b8%8a%e7%9a%84%e6%b5%b7---%e5%ad%b8%e9%81%8b%e7%9a%84%e9%82%a3%e4%ba%9b%e5%b9%b4/
虽然对于人物之间的联系表达加强了,但是对于电影的结构和手法的理解完全是门外汉,宫崎骏把最后的一次机会和适合的剧本给予了宫崎吾朗,从电影的素质看来,宫崎骏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制作,只是写了一份能让吾朗更好理解和表达的剧本。
或许这是宫崎吾朗最后的一次监督基卜力作品了,毕竟老板不是宫崎骏,花光了父亲的面子再一次证明了自己不是做动画的材料,不可能让整个基卜力毁了,期待宫崎骏把棒子再次交到米林宏昌手上,虽然还是很稚嫩,不过还是很期待米林宏昌的下一部作品。
唉,浪费了这么豪华的CV阵容。
文/梦里诗书 一部如此温馨的电影,只可能属于吉卜力,少年与少女的唯美爱情,天空、海洋,美丽的自然还有那充满着点小怀旧的点点滴滴,对了还有电影的重心,文青的最爱,学校的“拉丁区”,电影形与神的完满结合,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一直以其精湛的美术化工,带有深度的故事情节,无与伦比的音乐,享誉世界,其背后的世界动漫巨匠宫崎骏,更是近乎所有文青的菜,但他的儿子宫崎吾朗却一直不是很好,甚至很多人认为《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是宫崎骏的作品而非宫崎吾朗,在吉卜力几乎人人都知到这对父与子感情上的不合,《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也曾一度被爆是为修复父子关系的维和之作,但宫崎骏在宫崎吾朗的《地海战记》试映会上提前离开,愤然而走,而宫崎吾朗却一直认为活在了父亲的阴影中,父子间的矛盾其实还是很难调和的,是啊,有时候会想有这样一位父亲对于一个漫画家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其实宫崎吾朗的作品个人认为虽然沿袭了父亲的创作手法,但细细品来宫崎吾朗是有着自已的风格的,当年的《地海战记》差品如潮,甚至在豆瓣上事首部吉卜力工作室的不及格作品,但就是这部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他在叙事手法上其实打破了宫崎骏的叙事风格,电影中王子性格明与暗的强烈冲击,磅礴的故事情节,都让当时的我异常喜爱,其实豆瓣总是这样,人云亦云,甚至还有人喷《地海战记》没有看到经常的打斗场面,怎么能叫战记呢?
对不起,对于这种人,我只想说,你呀走错房了。
出门左转,鸟山明宫崎吾朗的作品与宫崎骏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悟与感。
宫崎骏的作品他想表达的一些思想他会在作品在点出来,让你感受到,而宫崎吾朗的作品我认为是需要悟的《地海战记》为什么很多人说不好,迷恋宫崎骏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是带着去看宫崎骏的作品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与朋友讨论的时候,十人中有八人还会认为这是宫崎骏的作品,而不知道宫崎吾朗是何许人也如此,当电影的风格基调变了,我们就没有沉下去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了,所以在宫崎骏指导下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我们看到宫崎吾朗的元素相比《地海战记》少了很多,《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整部电影其实是围绕着“拉丁区”的命运而展开的,它的存与拆,就是电影中两种力量的碰撞,创新与守旧,以这个点为中心铺开了整个故事的主线,《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故事定义在了日本上世纪60年代,虽然导演是宫崎吾朗,但我更倾向与这部作品是以宫崎骏为主导的,这部作品我感觉有带着点宫崎骏的中期作品《侧耳倾听》的影子。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相较吉卜力的其他作品,时代感很强,不管是电影中学校的“拉丁区”,男女主角所附带着的身份,都在于要与日本上世纪60的时代的精神所符合,更多的希望如今的日本人能看到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与活力,这也使得是吉卜力这部作品过于局限,剧情上过于的牵强,使整部作品的格调相较于吉卜力的其他作品是有所下降的,但电影在音乐上的把握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这个我也不想多少,你去看的时候自然能感悟到这一点。
或许是这部电影回归了宫崎骏的主导,但电影风格上我却认为宫崎吾朗还是坚持了自已的一些理念,所以风格上感觉有那么一丝的杂乱,但这不影响它是一部高水准的吉卜力电影,《起风了》即将上映,作为一部纯宫崎骏的作品,估计又要惹得一群宫粉的疯狂。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日语里有一个词叫賑やか(NIGIYAKA),指熙熙攘攘,热闹繁华的景象。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就是这样一部热闹的动画电影,无论是影片中那个百废待兴的昭和时代,还是影院外吉卜力死忠饭排队进场的朝圣场景,都配得上这个词。
带着期待与疑问去到上海电影节的展映活动看了宫崎吾朗少爷暌违5年的力作,烂木头无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心满意足得给出五星。
这五星不仅仅给到监督和其他STAFF,也包含了烂木头自身对自愈系手绘二维动画的致敬。
我曾经在09年的一篇吉卜力流水账里说过:如果说吉卜力是一个以生产童话为主的工作室,那么他们的童话可以分为“硬童话”和“软童话”。
《龙猫》《岁月的童话》《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平成狸合战》等等都是属于“软童话”的。
以《我的邻居山田君》为代表作的监督高畑勋更偏重走现实主义中带温情色彩的片子,但也能在《狸猫》这样有着微幻想的片子里,把拟人动物和真实社会生活缝合得相当美妙,不觉突兀。
在高田勋的动画中,没有恶人,没有嫉妒,没有怨恨等人类身上的丑恶点,即使是在《萤火虫之墓》这种二战背景的电影中,我们也看不到太过强烈严肃的控诉战争的基调。
昏黄的色调把兄妹有哭有笑的岁月都淡化成昔日影像,原有的忧愁也被稀释了不少。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吉卜力带给人的能量,用质朴却非凡的人物讲述人类永恒主题,饱含哲思却也点到为止,体贴宽容地与人对话,亲切到没有距离。
大多数人和曾经的烂木头一样把宫崎骏作为吉卜力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在温暖牌上占有军功章的更多是高畑勋、望月充智、近藤喜文等监督。
除去《龙猫》《魔女宅急便》等合家欢乐的动画,宫崎骏很显然更偏爱天马行空的大幻想动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直白的也好,隐藏的也好,都带有比较硬的设定,比如那座会移动的机械感十足的城堡,还有跑到千寻那里出搓澡的鱼怪嘴里吐出来的自行车,垃圾废品,对地球环境的讽刺昭然若揭。
童话色彩便也淡了不少。
至于那部让吉卜力走上正轨的宫崎骏原创漫画改编的《风之谷的娜乌西卡》,机械味浓厚的世界观设定与灰蒙蒙的背景作画,反而把正义感给压制了,比起后期的其他作品缺乏趣味性,是烂木头心中不太美好的一部作品。
吉卜力习惯在每年夏天公映其工作室新作,魔都6月在上海影城的6号厅里观赏到的这部《虞美人》其实已早在去年日本公映,但对我们而言它是簇簇新的。
当看到吉卜力标志性的蓝色龙猫LOGO投射在魔都大银幕上时,相信这是每一个从小看吉卜力动画孩子的圆梦时刻。
这一刻我们看的不是压缩碟呈现的小盒子大小的影像,而是银色盒子装载的厚厚胶片。
宫崎吾朗这次的选材极好,与其说他一直在追赶父亲的脚步,这部《虞美人》则更像是结合了宫崎骏、高畑勋等多位吉卜力老前辈风格的作品:在人设上贯彻了吉卜力一向的“长相最周正最普通的最叫人疑惑到认不出的就是主角”;一对性格四平八稳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以亲情友情以及萌芽期爱情为主旋律的自然之风。
同样是小清新作品,与去年借鉴欧洲系童话改编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相比,《虞美人》改编的是本国同名漫画,把时代背景放在了日本60年代的战后社会,讲述生活在横滨的疑似兄妹俊与小海在时代车轮下一边挽救恋恋不舍的文化信仰归宿——拉丁楼,一边追寻身世的故事。
虽然在观影过程中大家也不时出现“疑似亲兄妹”的韩剧情节过于老套狗血的吐槽,但整部片子主要看点还是战后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烂尾楼里崇尚自由爱好的宅男生徒;借宿在旧时家庭中灵气逼人的寄读生;枝繁叶茂的坡道上来往的各色人物;细腻精致,锅碗瓢盆阁楼桌椅都落实到细节无限贴近生活质感的背景作画,都叫人对昭和时代无限神往。
而夹杂在这一切中暗生情愫的少男少女则是甜点般的点缀。
如果说《悬崖上的金鱼姬》的代表色是沉厚的代表天地苍穹的大红大蓝,《阿丽埃蒂》的代表色是青翠欲滴的绿,《虞美人》的代表色则是与女主角同名的海蓝,这样清爽的海蓝充斥了海报和全片:蓝,不仅仅是大海的蓝,也是每日打着信号旗盼望父亲归来的女主角松崎海,也是穿着蓝色制服头戴蓝色帽子热情洋溢的青年学生。
《虞美人》同时也是宫崎吾朗自己打出的一面信号旗,昭示着次时代的吉卜力。
与在现实生活中跟老父亲搏斗300天的宫崎吾朗一样,在影片中立志“社团拉丁楼不倒,梦想不灭”的青涩学子们同样轴得叫人觉着可爱。
这帮废宅孩子里有留级数年看见姑娘就脸红的小哲学家,也有一做实验就有拆房子嫌疑的化学怪人,更有观察了太阳黑子10年却只得出“宇宙亘古不变我们什么也没发现”这一惊世骇俗结论的科学男。
他们的可爱与可笑让本来决定拆楼的理事长收回成命,豪放一笑,再次印证了“所有的成长都是单次消费,所有的间接经验对我们都无效”的青春真理。
与抽丝剥茧,在命运坡道上奋力直追的俊与小海相比,以水沼史郎这个眼镜腹黑男为代表的一票学子才是萌到骨髓里。
賑やか的昭和时代,魅力就在于此。
无独有偶,今届的另一部日本参展片《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64》也把时代背景放在了东京奥运会即将开幕的日本社会。
两部影片都无疑是对民风民智日渐开化,人情味沸腾,年轻人充满活力朝气的60年代的怀念。
(巧的是近日国内上档的年代戏《风和日丽》缅怀的也是我朝相同时期的故事,男女主角的命运设定和《虞美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前者的苦涩,后者则借着动画片宽容的世界观把一切坎坷都理顺了。
)《虞美人》不仅仅是宫崎吾朗对父辈生活年代的追念,也是献给吉卜力内部历史发展的一封情书。
===============================昨天电影上打出“完”字后米娜桑一起鼓掌的场景让我和TOKA竹子桑十分感动,虽然在观影过程中我们的吐槽点诸如红领巾啊绿领巾,大叔男学生啊请大BOSS要靠内部关系,为毛男孩子永远不把女孩子送到家门口这点槽点可说是非常之奇怪!
但电影落幕那一刻我们还是相当虔诚的。
TOKA桑到场的时候说你知道伐现在影城1楼下面全是长枪短炮,连个地板都看不见,人都坐在地上了。
我想要死了不是吧看个电影跟讨饭瓜子一样的。
虽说讲良心话这次组织得是有点乱,且开幕式红地毯报幕都漏洞百出到那次第了,但这噶闹猛的盛会真的一年只有一次啊!
这是宫崎吾朗的第二次尝试了,宫崎吾郎总是希望跳出父亲的框框,于是想尽一切办法。
这次是成功了,但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
宫崎骏最擅长的风格一直是架空幻想的风格,从早年的《风之谷》《天空之城》到近几年的《千与千寻》《幽灵公主》《悬崖上的波妞》,可能能从建筑等风格上猜测到故事发生的大环境,但想要确认在那个国家是很难的,这是宫崎骏有意的模糊。
宫崎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不谈爱情,虽然都有男女主角,但一直都是保持在懵懂的状态,即使特例一样的《红猪》也用一种不谈爱的方式讲完了故事,虽然爱情在里面,但很隐晦。
要说比较明显的,应该只有《哈尔的移动堡》(看的年代久远,忘了里面哈尔和女主之间有没有互诉衷肠的故事了,依稀记得有的)宫崎吾朗就宫崎骏这几个特点,做了新的尝试。
因为父亲是幻想式的,于是宫崎吾朗第一个尝试是魔幻史诗般的《地海战记》(魔幻和幻想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但作为一个新监督,想一下就驾驭史诗故事是很难的,于是单调冗长成了《地海》的致命伤。
于是宫崎吾朗被观众们严厉批评。
经历上次的失败后,宫崎吾朗迅速转换风格,尝试了这部新的建立在历史背景上的带有淡淡爱情的《虞美人》。
日本的风景画和背景,却改用了欧洲的配乐,韩国的狗血爱情剧情,从整个故事架构上,看出宫崎吾朗突破的决心之大。
故事的背景选在了战后10年,旧思想和新文化冲突的时间,故事的主线也是老宿舍的重建的抗争上。
这点也可以看出,这故事宫崎吾朗就想告诉大家,新的吉卜力招牌的诞生。
从故事发展我们也看到宫崎吾朗想表达在新的基础上,还是会保持老的美好的吉卜力文化传统的。
但其实影片看下来,因为日式欧式韩式的杂糅,虽然各方面都做的不错,但总体混合效果不是很理想,还是有突兀感。
而且处处都感觉到宫崎吾朗的压力,致使这部片充满了功利性。
宫崎吾朗用两部片告诉大家他有多想跳出“宫崎”这个大框框,可以说几乎全盘弃用了宫崎骏的风格。
就像《虞美人》影片里说的,在新事物进来的时候也要尊重保留旧有的文化,希望宫崎吾朗还能保留住宫崎骏的特质,不要只是一味的创新,这样容易迷失自己。
从这点上就看出《虞美人》不如《借物小人》了,《借物小人》是米林宏昌把宫崎骏的精髓发扬光大的一部作品,就幻想力精彩性我觉得都可以说在《虞美人》之上。
可能如果宫崎吾朗拍出这种作品,就会被影评人批评说只是在吃父亲的老本吧,所以现在的宫崎吾朗与其说是在拍好动画,不如说是在证明自己不是宫崎骏。
我想《虞美人》已经足够证明宫崎吾朗自己了,接下去希望他能尽快找到自己的风格,能够容纳宫崎骏,但也不是一味照抄,这样才能保证吉卜力长久不衰的活力。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其实不懂为啥要叫这个名字!
看完了也不懂!
看到有人说这个导演的作品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好姑凉冒险的故事,一种是好姑凉的故事,这部是属于后者!
这里面的海确实是个好姑凉,16岁就照顾着整个家庭。
在校也是帮助了俊,在那栋旧楼的维护中确实出了大力!
她还是个孝顺的孩子,即使爸爸不在了,也一直遵守着他们之间的约定!
不过设定确实狗血,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就说服了理事也太过简单!
还有海和俊的关系,看似曲折其实都是套路,你们终究不能做兄妹!
“我喜欢你,不管你喜不喜欢我”
日本在2011年遭遇311大地震,民心不振,这也导致电影产业步入小年。
即便《来自红花坂》拿下本土电影年度票房冠军,但相比往年冠军,它的成绩也大为缩水。
不过,外界除了考虑外因,更多还是对导演宫崎吾朗表示不信任。
在他们看来,没什么比吉卜力工作室的前途更让人担忧的了——毕竟宫崎骏老爷子年事已高,在皮克斯和3D动画大举来袭的背景下,宫崎骏和同仁修筑的二维世界已是最后的堡垒。
于是,宫崎骏跟儿子宫崎吾朗两代人的八卦闲谈,总能吸引眼球。
显然,所有人都达成了共同认识:上阵虽然是父子兵,然而老子对儿子相当失望。
但失望归失望,支持起儿子的动画事业,宫崎骏不敢怠慢。
具体于《来自红花坂》,他依然不遗余力去帮忙。
相比新海诚试图去追赶宫崎骏,尝试起缺乏优势的大制作,宫崎吾朗这一回表现得相当得体、稳重,偏向保守。
在《地海战记》遭遇恶评的情况下,正因《来自红花坂》的保守处置,这也成功保护了电影。
基本上,《来自红花坂》是一部以怀旧情调带出特定时空故事的小格局作品。
如果去掉时代大背景,说它是典型的文艺小清新动画也不为过。
很多人也会找一些原因,再怎么样,新海诚都是一己之力,顶多拉上三五个好汉。
而宫崎吾朗无论如何都有工作室的班底来支持,大方向故事不出错误,电影的水准自然会有保障。
《来自红花坂》依然是扎扎实实地按照日本传统动画手法去制作,从画风上来看,它的标志特征也异常突出,少女、天空、海洋还有绿色植物。
很多人一看画面就会反应过来是吉卜力出品,没有失去形与神。
某些方面上,它更像米林宏昌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而不是宫崎骏那种经过成熟思考、适合大手笔展开的重磅之作。
在我看来,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来自红花坂》竟叫人想起了山崎贵的《永远的三丁目夕阳》系列,尤其是1963年还有奥运会来临等细节,说它是动画版本和海边少女版本的“三丁目夕阳”也不为过。
如果收于结尾处的沐浴夕阳段落,那简直就是直接穿越。
片中学生参与讨论、共同行动的意识,多少也有后来日本60年代一系列运动的影子。
然而,《来自红花坂》更多是关注着文化保育的母题,那座一度破败、清洗打扫后焕然一新的拉丁楼,它其实也是精神文化上的象征,以西式建筑的突出外形出现。
学生们说不能抛弃过去,才能更好地前进,这其实也是说给日本国民的话。
亚洲国家里面,日本一直走在西化道路上的最前沿。
即便经历了二战失败,然而得益于朝鲜战争等一系列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又重新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并且迅速从战败国的阴影中洗白。
《来自红花坂》紧抓这一线索,以云淡风轻的少男少女好意互投,带出了一段过去:像男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像女主人公父亲的死因,它极力去抚平人物内心伤痕,抬头望海看天,积极面对人生。
表面上,这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出于血缘和情感不舍而万分珍惜,然而,这其实是日本的国民心态,过去总会过去,未来依然令人期待,那就有如司马辽太郎看着坡上的云,好似看到了日本国的一日千里,屹立于世界之林。
然而,由于电影有几度波折的通俗狗血兄妹恋,很多人批评因为它过于随意和戏剧化的,情节设置未免太不考虑观众感受,反而降低了电影的整体格调。
除此以外,《来自红花坂》洋溢着熟悉的日本动画情节,品质美好的升旗少女、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些无需多提。
电影有一特点就是音乐满溢,持续不断。
从早餐歌开始,影片配乐几乎没有间断过,很多插曲甚至被完整引用,比如脍炙人口的《上を向いて歩こう》,出现得恰到好处。
这首60年代的怀旧歌曲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对中国影迷而言,最熟悉的一部片子莫过于杨德昌的《一一》,尾形一成饰演的大田在酒吧里弹唱。
相比之下,片尾曲和其他配乐显得过于清新,大多是海边景物状,情意谁短长,没能从根本上打开电影的大局面。
好在无论怎么说,《来自红花坂》始终是不会伤害观众情感的那种片子。
看学生们整齐划一的歌唱,无论是瞒天过海还是抗议成功,总会叫人感慨不已。
常说看到日本电影的一些段落,我们会真心感慨,那些画面在这个国度是无法出现,这已经不是技术或者情怀原因,而是根本的国民性。
或许,面对片中这几幕场景正是如此心情。
【上海国际电影节《每日新闻》 同刊于《北京青年报》】
コクリコ坂から这几个镜头最能诠释这个名字了吧。
1 从这条山坡上看到的海与船 情愫开始2 在这条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上故事进一步发展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条山坡 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男主骑自行车带着女主溜下去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日本动漫电影 大于哈尔的移动城堡 大于岁月的童话 大于龙猫 大于千与千寻。
吉卜力动画版的“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少女,即将到来的1964年,日本抚平过去创伤、迎接大国命运,升起的旗帜、坡上的云,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真是狗血庸俗的桥段啊……
除了画风就没有留下些别的东西吗
狗血的剧情 三颗星给画面和配乐
坑爹还是被爹坑
比前作遜色不少
廉价的爱情故事——兄妹恋(宫崎吾朗自嘲,并非兄妹恋),其实后半段还不错
@siff,影城;画面一如既往的唯美且充满夏天童话色彩,女主依然坚强勇敢,少年心事微妙美好,只是这般狗血情节大煞风景,现场无数即时编剧&笑点,儿子要坍老子的台咩?
故事看似狗血,但畫面中卻是滿滿的情懷,對過去的懷念,對戰爭傷痕的撫平,在愛情故事裡加入了文化保育的母題,倒是一貫的吉卜力風貌。借物詠志,借景抒情──青春真好
高清实在美。对于海这种认真美丽的女主角,我实在完全没抵抗力,输了。
没必要动画化
“我们可能是兄妹”,一句话毁了一部本就不够出色的电影。。。
里面的音乐很赞。。。我只能谁这么多 剧情实在狗血
宮崎吾郎因是宮崎駿之子而被苛責的說法現在看來只是一種開脫,他的確沒什麽當動畫導演的才華。首先講人設,形象難看之餘還有比例失調的問題(人物全身入畫時頭的比例明顯過大),同時動靜線條不夠自然,再直觀上已經令人失望。其次劇情上宛如一個廉價韓劇故事又在深層次打擊觀眾。
和他的父亲比起来总是少了那么一些韵味和点睛之笔:可能还要加以时日吧
剧情太狗血太特殊又小家子气了,像一部低劣的韩剧似的,完全无法代入,更没被感动。看到那些装纯的片段我如怪蜀黍一般怪笑个不停。画面够美,但是完全抄袭宫崎骏的风格,不值得期待
很纯很美!几近无暇的故事能带来的触动和感动,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不适,究竟是谁先改变了?这个问题不忍去想。
我们谈谈存在主义吧。。。上一辈人真乱。。。
吉卜力的动画片大多是关于朦胧且纯真的爱情。此片虽是宫崎骏的儿子所导演,但基本传承了宫崎骏的风格和神韵。
宫崎骏大师啊你就写这样的剧本坑儿子么?与人物相比,背景过于精致了,十分不协调。依然是战后重建对当下的换喻,只是这个故事蛋疼之处着实不少。吉卜力现实主义题材真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