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内Richard Pimentel和芸芸众生一样,为了追逐名利甚至可以拿自己的缺陷做文章,其恶劣程度虽比不上Gabrielle利用老公的失明去占残疾人车位,但也让许多善良的观众心里不爽。
因此也忽略了他战胜听力障碍重新拥抱人生的伟大之处。
我想说的是:相比拿很高的标准去约束他人,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可谓是低之又低。
就像最近争得很凶的“范跑跑”事件,墙倒众人推和落井下石是人们的拿手好戏,看起别人来容不得半点沙子,轮到自己了却是将就、可以、随便!
如果人人都以要求“范跑跑”牺牲生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相信不仅没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现象,也没有钢筋细比针尖的状况了。
与其分散注意力的批评这个,指责那个,不如好好的思考一下什么是最主要原因。
如果法律完善并有法可依的话会发生这种情况吗?
如果监督有效并公正廉明的话教学楼会倒的那么快吗?
如果违法必究并执法必严的话会这么长时间没个结果吗?
所以,如果“范跑跑”并不是学生死亡的主要因素的话,我们何必执着于争个你死我活呢。
或许他只是个当权者的“棋子”,出来混淆视听罢了。
回到影片本身。
可以说,Richard Pimentel不仅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恶劣,甚至还是一个生活强者。
有多少人在有严重的幻听时还可以热爱生活?
我是不行,即便是街上的行车声音再大点,都会使我心烦意乱,夜不能寐。
更别提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耳边噪音了,人非疯了不可。
所以,就其所战胜的困难,我认为Richard是个了不起的人。
只是,相比主人公所患的听觉障碍,最终他灵魂上获得的宁静才是“天籁”,超出了平凡人的境界,真正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那种心灵上的净化不是天籁是什么!
演员的表演很精彩,尤其Michael Sheen的演出甚至抢了主角的风头,那个惟妙惟肖的“霍金”,这时谁还能看出他还是《女王》中那个精明强干的Blair呢。
[By Vincentspring]
朴素得几乎不是电影,而是一部感人的配画散文。
记录了启蒙、生理失去、奋斗、社会成功、迷失自我、返璞归真的个人史。
和180iq的脑瘫者art的友情起伏尤其难忘。
他走了一条可以用一连串不幸来形容的路:为底层华裔厨师父亲工作的屠宰童工;和遭受7次流产而精神分裂的母亲一起生活;因为个人抑郁症而误导其参加越战的教授;勇敢作战却失去听力;因为想上大学而从军却因为是个聋子而被屡屡拒之门外;唯一的知音是一个脑瘫者。
他依靠帮助残疾人成名立万却接踵失去母亲、妻子、生死战友和最好的朋友,几乎精神破产。
而所幸的是他有一颗倔强而勇敢的心,这个心帮助他坚定他的信念和目标、他的自救行动和不懈奋斗、嘲笑他人的嘲笑、找到真爱、帮助和他处境相同的被忽视群体:越战军人和残疾人,并功成名就。
这颗心也曾濒临绝望,因为迷恋功成名却忽略身边最亲近的人。
当看到精神病患的母亲对他的鄙视;曾经美丽的妻子离家出走,面目憔悴;因为失去他的帮助而失去工作绝望自杀的战友。
他以为自我实现却失去了最在乎的一切。
再次所幸的是在他绝望时,那些被他忽略的人并未忽略,并帮助他醒悟到灵魂深处的音乐,他生命中所存在的真正意义。
爱黄段子的art说得好:除了做爱之外,我们最在乎的一件事就是被社会忽略。
这个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残疾人。
上世纪40年代,理查德·皮蒙特(Ron Livingston 饰)出生在一个平凡却危机重重的家庭里。
母亲(Rebecca De Mornay 饰)因连续小产精神上遭受严重的困扰,父亲(Clint Jung 饰)则因一次意外过早地离开人世。
一次偶然的机缘,让理查德喜欢上了演讲,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凭借出色的口才赢得了无数的荣誉。
不过他的自傲却遭到一位教授无情的打击,在此之后,理查德自愿前往越南战场,并在那里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回国后,理查德因耳聋的问题无法进入学校,也得不到任何工作。
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残疾人还充满诸多不解,他与许多残疾朋友遇到了无数的刁难和羞辱。
在这一过程中,理查德渐渐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最初记忆都不真实 家庭故事一遍遍重复 最后变得跟真的一样 尽管母亲疯疯癫癫 但父亲依然爱她 我成了没人要的水果蛋糕 被人推赖推去 最终母亲决定做一个新的全值母亲 并且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始 我并不同意 我的生活也不全那么糟糕 父亲就很不错 他的名字叫dell fong 他是一个中国人 因为他留给我最鲜明的记忆 就是他的人种 我永远不会子承父业 因为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干什么 我要做超级英雄 作为超级英雄 偶尔也不得不处理些烦躁事 比如清理那些致命的绿碎片 我的绿碎片就是我的家 我的妈妈有个传统 每年都要为每个小产的孩子庆祝生日 给他们买生日卡片 服过量的安眠药 一年七次 她的自杀并不成功 但每次都很准时 而我父亲的绿碎片 一桶酱油 “多数人将心底的音符带进了棺材——意思是大多数人 一直到死都没挖掘出他们的天赋,展示他们的独特。
” 事情就这么奇妙的发生了 事后才明白 举手这样的小事 却足以改变这个人生
这是一部好电影,根据现实故事改编,剔除了视觉系的享受,才诚恳真挚。
讲述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心路历程,我觉得我们都能从中获得或多或少的反思,关于童年如何影响我们,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包括儿时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人,比如小学老师,我们每个人的特长,以及我们如何获得成功,我们的友情,爱情,我们在事业最巅峰的时候怎么处理事业与家庭,家人的逝去,怎么一下子从高峰跌落谷底,然后怎么振作起来,继续生活。
Most people go to their gravies with their music inside them
【美国残障史】 理查德·皮门托出生于1948年,当时的残障人士都在默默无闻、深居简出的生活,残疾人家庭更是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如果你的孩子是残疾儿童,那么最好让他呆在家中。
因为小儿麻痹的流行正日益严重,所有人都谈之色变,唯恐自己的孩子会遭遇残疾的厄运,谁都不愿看到残疾患儿在眼前晃来晃去。
当时的残疾人不可能融入主流社会,因为他们有专门的学校,可除了聋哑和盲人学校之外,几乎别无选择。
二战之后,很多伤残军人回到美国,好莱坞拍摄了《黄金时代》,装有假臂的哈罗德·拉塞尔(Harold Russell)出现在片中,残疾人由此第一次博得了同情。
拉塞尔凭借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摘得了奥斯卡奖,而在此之前,好莱坞一直将残疾人刻画为运气不佳的恶棍。
然而,整个美国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是根深蒂固的。
阿拉巴马州的立法机构称,残疾人威胁到社会的幸福;德州法律要求隔离残疾人,因为他们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损失;在宾夕法尼亚州,残疾人被称作“反社会人群”;在华盛顿,残疾儿童被认为不适合与正常儿童交往;在佛蒙特州,残疾人是人类的破坏者;在威斯康星州,残疾人威胁到种族;在堪萨斯州;残疾人是自身和公众的双重不幸;犹他州的政府报告称,残疾人的危害比瘟疫严重一千倍;在南达科他,他们没有普通人的权利和自由。
二战老兵发起的运动终于提出了肢体残疾问题,但情感残疾、精神疾病和学习障碍等其他相关问题依然不为人知。
在5、60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开始有人提出残疾人应该享有与正常人相同的各项权利,反对残疾人在住房、教育、交通和就业方面受到不当对待的呼声也愈加高涨。
60年代末,从越南战场归来的皮门托发现越战其实是一场肢体战争,有太多人的身体因战争而不再完整,残疾人的数量急剧攀升。
70年代初的民权运动再次影响了残疾人权利运动。
尽管残疾人不在民权保护之下,但至少在法律上能够行使权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公交车上拒绝为白人让座的壮举让残疾人倍受鼓舞。
1979年,加州州长委员会批准当年为残疾人年。
1978年,诺曼·李尔(Norman Lear)拍摄了一部名为“A Different Approach”的电影,影片不但为残疾人运动注入了幽默,还鼓励雇用残疾人。
1980年,残疾人就业总统委员会成立,会长就是曾出演《黄金时代》的哈罗德·拉塞尔。
1990年,在美国残障人公共交通协会(ADAPT)的一再敦促下,美国交通部长正式责令在公交车上安装升降机。
1992年,《美国残障法案》获得通过。
然而,维护残疾人的权益依然任重道远,制度化和政策化的进程一直延续至今。
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有15万老兵从伊拉克返乡,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性脑损伤和截肢的伤兵不断增加。
皮门托等人仍然要坚持不懈的关注这些特殊人群,帮助他们获得平等、自由和优待。
这是我重拾起看电影的感觉,因为一些事情荒废了很久。。。
这部电影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它是部政治作品。
内容太多控诉,但是,里面的歌词与主人公的不懈精神还是值得欣赏的。。
太过于悲哀,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因为喜急而哀!!
理查德的导师给他介绍了一个新的医生,为理查德配了一个新的助听器,让他重新听到了声音。
理查德走在路上那好奇而又欢快的表情,说明了他内心的喜悦。
这才是科技的力量。
加上他所最终推动的残疾法案,带给更多的残疾人以平等和幸福。
这就是社会和科技进步的终极目的,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
这段时间正是“魏则西事件”很火的时候,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件事就会被人忘记,但希望我们的社会进步、我们的科技发展,也能带来的是更多幸福,而不仅仅是追求金钱。
想起了SAW 1的內容「我們是否會感激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故事的主角Richard本來是一個健全的青年,有夢想有未來,參加vietnam war導致失去一半聽力,卻開始了他新的人生。
為殘疾人服務,遇上了Art,再遇上了很多其他的人,幫助他們。
到現在Richard成為一位世上有名氣的人。
演講家的500強,幫助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
這個故事是真人真事但卻不老土,我看到的是「愛」和「信念」,美國社會走上開放這條路走的的確不易,無論是同志社運,黑人種族的社會認同等等,每一個地方都會充滿歧視,我們看到現在的美國一樣,我們羨慕人是因為我們沒有我們應有的人權。
所以我們必須fright for it,要得到社會認同付出的是很多的,說要永遠消除歧視簡直是天方夜譚,沒可能。
因此要做的就是自己學懂去尊重人,往往其實很小的說話都可以傷害到別人的心,別理你有心,無心。
尊重人我們由小開始學,但試問有沒有人未試過,人家不介意不代表你可以這樣做。
我們無權去侵犯別人。
故事的主角雖然是DEAF,但他沒有自暴自棄,為自己frght for something之餘,還要幫其他的人。
事實証明努力是會有出頭天,相信我們的社會有很多個這樣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一些人的奮鬥可能是不顯眼,但畢竟都是一個做給自己看的努力。
Art雖然是大腦有病,但不減他的智商,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優點和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的社會需要的其實是包容和共融。
就如電影中主角追尋的是多元,同時我想起了我某一次的短講都提到讀新聞是了解社會的多元性,除了在社會學中找尋外,簡單來說平日的待人接物中都可以找到,試試接納你身邊的人。
目光少一些歧視,由自己開始做起。
到目前你是否會感激自己的生命?我會。
因為我已經很幸福。
感觉有点标题党的意味.Music Within.也许只是因为Richard在越战中失去了听力.于是放大了这一点放到人生的层次上去了.其实.就本人理解而言.这部电影的中心应该是"如何看待自己"./当然你可以死皮赖脸说心底的音乐就是真正的自我.- -/片中男主Richard小时候认真帮父亲杀鸡.随着妈妈跟老师学跳舞.在课上踊跃地举手而不管别人说他是马屁精.他在取悦所有人.除了一点.他喜欢演讲.于是他凭借自己强大地演讲能力最终出人头地./省略期间无数艰辛/在他出了自己的书后.他兴致勃勃地跑到精神病院探望母亲.然后激动地告诉母亲.Ijust wanna tell you I'm doing great.母亲擦掉眼泪告诉他.你希望我怎样.拍手说你很棒吗?I'm not that weird.不要看扁自己.也不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Richard半辈子为残疾人争取福利.他在劝奉所有的残疾人自信起来.然而正因为他的自负.使得他听不到自己心底真正的音乐.做人真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或太轻.糖放少了咖啡便苦了.放多了便酸了.他没有脚.那又怎样.何必把他当空气一样用锐利的眼神直穿他的胸膛.我们双脚健在.那又怎样.何必当成宝贝般捧在手心又呵又护.这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也许我真的没那么重要.又也许我还存在着.电影中比较印象深刻的是配乐.大概是为了呼应标题和衬托Richard的听力不行.配乐经常插播歌曲.很喜欢.
朴素
看到辛叔演的阿特,想起我小学时的一位学长,他学习超级好,但是因为脑瘫,走路说话异于常人,同学们都像看怪物似的看他,还有些同学欺负他,当年的我心里也对于这位学长也抱有厌恶或者不安的想法,如今想想真的很惭愧。为什么我们要厌恶仅仅异于常人的他们。而去残忍的践踏他们的尊严。
好吧,我错了,是Music Within
坦然接受自己,找到生活,找到自己的声音,然后传递给更多的人。(某博士爹爹08年推荐买的07年的片。)
不断的失去与获得中成熟,回到从前的餐馆,一切也已不同,庆幸的是,他是这改变中的一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等等。
男主中间一段挫折心境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让世界因自己而不同
近乎纪录片
奋斗史,前面讲小孩的故事的部分有点意思。剧本不明白想表达个啥。
主题很好,可惜力道不足
勉强两分,这个题材其实跟我还有点关系,但是看得时候基本是麻木的,整个叙事的调子跟节奏都特别像《把爱传出去》这种公司励志片,像是水面上的水黾,整个叙事都是轻轻掠过,“男女撞出感情”的设定也是俗不可耐了。男主角样子又老又衰,还要演高中生……白头神探还来这片里轧了一角,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导演拍流水账很有一手。。(辛老师的脑瘫小表情够我截图10086张!)
话说伟人的自传都拍这个鸟样,音乐不错。就跟我初中时写《春》,语文老师说写得再好也超越不了朱自清的,一个道理,阿甘在领跑啊。
励志的传记片。无论人生再怎样残酷,不要认输,不要妥协,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怨天尤人。尝试着接受,尝试着改进,尝试着变化。发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原来我之前看过...演的不是一般累吖 babe~挺喜欢的..至于主旋律神马的..励志片就是这样咯
2013@NankingTV
竟然听到了mas que nada!! 不过还是rio version比较好听. 那女的真是lie 2 me里那个诶!!
又被标题迷惑了,以为是谈音乐,原来是谈人生,谈自我认知。不过也因此了解了美国对残疾人如此保护的由来。作为电影艺术,实在很平淡,却可以因为Richard和Art真实的人生而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