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中年焦虑”是困扰人类多时的问题,据说这是进化过程中留在人类基因里的方程式,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只能直立行走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后,他们要么就挂了、要么就退化为爬行类动物……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中年危机的确是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首富还是平民,都逃不过它的“诅咒”。
近期,一部探讨四十岁女性的中年危机的台剧口碑爆了,豆瓣9.1分,短评里都在夸“细节丰富”、“故事平淡温暖”,它就是——《俗女养成记》。
先不要被它的名字吓退,压抑住点下关闭键的手,你会发现,它的故事比剧名更值得期待。
女主角陈嘉玲,39岁,一名生活在台北的台南人士,没房没车没事业,约等于大部分北漂。
在一家公司做董事长助理的她,头衔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上是个工薪阶层的大型保姆,不止要准点提醒董事长吃饭喝水,还要帮董事长老婆监督老公,甚至要帮董事长的小三刷信用卡买包买房,蹲个厕所光着屁股也要时刻准备着接听领导、领导一家的电话。
已经在公司待了十余年的她,写下了一抽屉的辞职信,却一直缺乏把辞呈甩到老板脸上的勇气。
职场失意,情场会得意吗?
并没有。
陈嘉玲和男友拍拖四年半,两人早就已经没有了火花,失去了荷尔蒙助兴,褪去了激情。
即使同一屋檐下同吃同住同睡,不过就是比较亲密的室友,“老夫老妻”状态的他们,已经走到了面对彼此的裸体都能坐怀不乱、把上床亲热当成义务的阶段了。
最重要的是,陈嘉玲,已经,39岁了!
一个立即奔四的“老女人”,面对18岁啵啵脆的小女生会由衷羡慕嫉妒她们脸上饱满的胶原蛋白、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模样。
什么时候开始,男领导不再对她展现好脸色,小女生开始叫她阿姨,同龄人都已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唯独陈嘉玲,还在大闹前男友婚礼把老脸丢光,把自己的最后一点自尊心耗尽。
对上司唯唯诺诺、对男友不咸不淡、对生活毫无热情的陈嘉玲,这副样子,是不是像极了在北上广深丧极的你。
生活已经这么丧了,为什么还要看这么丧的电视剧?
不过,《俗女养成记》不止有丧的一面,还有温情的一面。
这部剧细细陈述陈嘉玲的成长轨迹,每一集都会带观众回到她的小时候,生长在台南乡村的她,家境普通、成绩普通、外貌普通,但却有着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
家人对陈嘉玲从小就没有什么大要求,只希望她顺顺利利长大,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
这样的普通人生,只要99.9不到100就能拿回家!
(并不是!
)
陈嘉玲不想过家人期待中的普通人生,她想要出人头地,于是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执意选择了去台北上大学。
毕业后留在台北工作,在CBD浮浮沉沉二十年,还是没能混成衣锦还乡的样子。
这让很多漂在一线城市的工薪一族很有共鸣,为什么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久,还是没能成功、没能活成朋友圈里人人都羡慕的样子呢?
就像《俗女养成记》的片尾曲那样,“有好命人,有歹命人”,有人一出生就活在锦衣玉食中,有人不用奋斗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也有人奋斗了一辈子才赶上好命人的起跑线。
只不过,由于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只能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人生,无视了那些平凡人的平凡人生。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成功学的熏陶之下,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开豪车、坐邮轮、游世界、每天在伦敦、纽约、意大利等不同国家豪华酒店大床上醒来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人间不值得,但如果能天天晒高端定位,人间就有一点值得。
然而,世界上只有百分之十的精英富豪阶层,剩下的百分之九十, 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过着朝九晚五、做个体户生意、乃至是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日子,一昧地宣扬成功学,并不能让所有人共同致富,只允许精英存在、只歌颂上流阶层的生活,不是童话,就是极端社会达尔文主义。
《俗女养成记》的好,就在于它正视了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不霸道、不偏颇地告诉观众,你看,即使我们这么平凡、这么不起眼,也还是值得拥有快乐的日常。
陈嘉玲这么普通的孩子,也还是拥有全家人无条件的爱、有累了可以倒下的退路。
她后来终于鼓起勇气辞职、跟男友提出分手,回到台南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之后,与自己、与现实达成和解,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坦然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明白到普普通通的人生,也需要竭尽全力来过。
既然不能出人头地、注定不是成功人士,那么就学会放弃吧。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吧,不要再勉强自己,不伟大的梦想,也可以存在;不闪光的人生,也值得过下去。
台剧的文艺复兴除了《俗女养成记》,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台剧也口碑大爆——《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几乎稳坐年度高分华语剧冠军宝座。
这部剧讲述的是一桩无差别杀人事件牵连起的多个家庭之间的纠葛,还探讨了社会舆论、司法、以及媒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影响,对人性的刻画真实而全面。
什么时候开始,台剧悄悄改头换面了?
它不再是我们脑海中一昧贩卖糖分的台湾偶像剧,而更多关注起了现实主义题材,开始着重描写真实世界。
台剧的主角不再只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还有陈嘉玲一家这样的小市民,有《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媒体人宋乔安。
同样也有涉及犯罪、司法、人性的台剧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噬罪者》,讲述了刑满出狱的服刑人员要如何重新适应社会,而社会又会以怎样的面貌面对曾经的罪犯,这当中所触及的人性深度层面,正是如今国内大部分国产剧所缺少的。
2015年,台湾导演还根据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拍了一部剧《一把青》,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之下被命运捉弄的“倾城之恋”。
2016年,杨丞琳主演的迷你剧《荼靡》,呈现了女性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的成长及觉悟。
即便是依旧存在霸道总裁戏份的《我们不能是朋友》,它探讨的话题也更深刻了,都市男女出轨心理描写,非单身的霸道总裁诱导非单身的灰姑娘双双出轨,这么一来,是不是比简单粗暴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要有趣得多?
从霸总到深刻多样的题材,台剧一直在发展,提起台剧,我们想到的不再是《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这些古早时期的偶像剧,而是《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这样日益精良、更有深度的剧。
有人说,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大陆也有,我们地大物博,发生的事情、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多样,但为什么大陆国产剧依然日复一日地批发甜死人不偿命的“现男友”、前男友、帅老公?
围观一下我们今年暑期大爆的一部剧——《亲爱的,热爱的》,热搜上除了发糖就是高呼“男友好帅”……也不是说这样不行,生活太苦,我们需要从影视作品里寻找一点甜,不过,糖分摄入过量,对身体不好。
就在前两年,人人都以为台剧没落,没想到,台剧求新求变、谋取精进,再度翻红,台剧的导演编剧,不甘于只拍高糖剧,试图在每一种题材中获取养分创造新的生机就连看似日常平淡的《俗女养成记》,也为女主角设置了一个同性恋弟弟的角色,弟弟向家人出柜时,妈妈的反应很平常,她说:“我早就知道了。
”因为妈妈在弟弟高中时偷看他的日记,知道这个秘密后,她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去学习关于同性恋的知识,最后她得出的感受是:他已经这么辛苦了,我想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他并不孤独,还有我。
此番用心,是谓包容。
大陆不缺少资源、不缺少导演编剧演员,那我们缺少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太大了。
《俗女养成记》女主陈嘉玲在面对妈妈说她浑浑噩噩四十岁还一事无成时,说了一句《侏罗纪公园》里的台词: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希望,国产剧也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第一次在豆瓣上发长评,献给我最近深深陷进去的一部剧——《俗女养成记》。
最初是听了好友的安利,她说这剧我一定喜欢。
我其实之前也看公众号安利过,但是默默看了一眼演员表,发现没有熟悉的名字,还是口音嗲嗲的台剧,犹豫不决。
但最终还是点开了第一集。
一集还没看多久,我就发出了和剧中女主同样的问题:陈嘉玲(女主名字),你怎么把自己活成这副样子???
看着镜头里这么狼狈的女主,四十岁了竟然是这样一个状态。
这得是怎样的一个人,背后又是怎样的家庭啊。
而且剧情也没有多吸引我,险些弃剧。
后面还是咬着牙看下去,随着后续剧情主人公的回忆展开,我才慢慢发现:啊哈,小时候的陈嘉玲很聪明很可爱嘛,她的家人也好可爱呀,原来周围都是家人满满的爱意啊。
那再看看长大后的女主呢?
四十岁的陈嘉玲,因为受不了老板的不知分寸的压榨和油腻辞掉了干了多年的工作,和恋爱四年马上要步入婚姻但却没有激情花火的男友提了分手,为了逃避丢了工作还毁了婚约的现实,被弟弟揪着灰溜溜地回到了台南老家。
四十岁的陈嘉玲,没有工作,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她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乱,但是她有主见,有能力,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做事有逻辑有条理,最重要的是她历经弯弯绕绕,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还有深爱她的人,这些就够了。
俗女又怎样?
平凡的一生中,谁又不俗呢?
但这部剧让我看到俗女也可以活成最好的自己。
其实不光是陈嘉玲,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事无巨细关心女儿本本分分又时而化身糊弄学十级大师的爸爸,活在上个年代有点守旧却尽最大努力爱着子女但其实也想做回自己的阿嬷……剧里的每个人物都那么真实那么平凡,却又那么可爱那么打动人心。
看剧时总是会不经意就泪目了。
我私心还很喜欢女主弟弟的支线剧情。
总而言之,这家人真的太好太好啦!!!
五星推荐!!!
——2022.2.19瓜的第一封豆瓣说长也不算长的长评。
(今天还是一个好朋友的生日,在这里悄咪咪地再次祝她生日快乐,不知道她能不能看到呢🤔)
大陆的家庭剧往往都是告诉人们我们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湾湾的家庭类电视剧是能告诉人们,我们可以成为自己。
故事以陈嘉玲的职场生活和准婚姻生活为开端,穿插着儿童时期的家庭故事,真实🈶️接地气,好神奇选角,谢盈萱跟于子育演母子,长得好像啊!
小嘉玲好可爱啊,演技也在线。
有被第五集感动到,虽然无家可归的大叔比较潦草,但是内心善良,小孩子会因为大人一句玩笑话而伤心难过,自己有难时候街坊邻居会挺身而出!
嘉玲分手辞职后回到老家,母亲会让朋友给找工作、父亲会问还有没有钱,父母眼里就是傻乎乎长不大的任性孩子,然后穿插着小时候的回忆,太会了!
原文地址專訪導演嚴藝文,看金馬影后謝盈萱如何從淑女變俗女!?
俗女养成记BY DOMINIQUE CHIANG2019/08/05俗女養成記由金鐘影后嚴藝文初執導筒、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改編自作家江鵝散文作品的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描述一位年近40歲的六年級OL,即使在台北生活奮鬥了20年,依然覺得自己無法完全融入都會生活。
從小懷抱著淑女夢的她,漸漸在沒結婚、沒小孩、沒車、沒房的現實中,認清其實自己是位「俗女」。
六年級女生究竟如何從「淑女」變成「俗女」?
以下是導演嚴藝文的獨家專訪。
這是一個女魯蛇跟自己和解的故事!
我本來就很喜歡寫東西,拿了獎之後常常問自己,除了演戲還能做些甚麼,於是決定開始嘗試寫劇本。
因緣際會下,一個導演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俗女養成記》給我,他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戲劇題材。
果然,讓我忍不住一口氣就看完,看完之後腦袋瓜裡面有好多好多想法浮現。
而且江鵝的文筆最厲害的是,她會讓你笑一笑之後,突然又覺得眼眶濕濕的,心有點酸酸的感覺。
後來我就主動寫信到她的粉專約她見面,表明我是頭號粉絲(笑),希望可以改編成電視劇,然後她也很快地就同意,於是一切突然就從無到有如火如荼地開始進行了。
劇本是我跟另外兩位六年級女生一起寫的,裡面有我和這兩個女生的故事。
後來謝盈萱決定參演之後,又有盈萱的人生經歷,再加上原作者江鵝,可以說完全充滿六年級女生的成長故事,有很多我們的生命經驗在裡面。
女主角一開始我們就設定,她就是那種被世俗視為女魯蛇的人,活到快要40歲,人生卻活得一事無成,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
我一直想要探討所謂「一事無成」這件事,因為我就是這種人啊。
我也是女魯蛇,但是SO WHAT?
那又怎樣?
那些有房有車有小孩有老公的人,有過得比我開心嗎?
我跟我的編劇說,都這把年紀了,我絕對不要做甚麼勵志的、追夢的故事哦!
抱歉,也沒有嫁給總裁、或是開甚麼文青咖啡廳、回家鄉發揚文化甚麼東西的…不要不要,我絕對不來這套,我希望這部戲能夠盡量貼近真實。
即使到最後的結局,其實你還是為這個女主角感到擔心,因為她的前途未卜。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現在活得很開心,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至少這個女生在過了40歲的關卡之後,她可以不用違背自己的心意,不用再勉強自己而活,我覺得這個就已經很難了!
所以《俗女養成記》真的不是勵志故事,也不想講甚麼大道理。
這比較像是一個和解的故事,就是你可以跟那個不成材的自己可以和解,跟她握個手說好了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更不要妄想在戲裡面看到溫情、灑狗血的情節,沒有,我們沒有那種東西,最多只是點到為止而已。
我比較喜歡的戲劇節奏是悲與喜、哭與笑同時存在的。
為什麼幸福要區分「結婚前、結婚後」?
要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真的很難。
所以第一集我就直接挑戰婚姻這個議題,讓女主角參加前男友的婚宴。
我一直覺得婚宴是很有趣的場景,比方像我自己明明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不生小孩了,可是每次去參加婚宴的那個晚上,我總是覺得特別難受。
那個難受的心情好奇怪,心裡面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少了一個甚麼東西,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度落後很多,因為有些話題你插不進去,當她們開始談論我老公、我小孩怎樣怎樣……你完全是插不上話,只能在旁邊乾瞪眼。
然後喜宴結束之後,你一個人坐捷運或搭計程車回家,心裡就會突然有種是不是應該要做一些甚麼的感覺?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愧疚感、罪惡感,充斥在女生身上?
即使我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都還是會有這個moment,就像江鵝書裡面所寫的,會有感到抱歉的時候。
彷彿我們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因為他們真的希望你可以過一個不讓他們擔心的生活,希望你將來可以有一個好的歸宿,未來有小孩可以靠。
還有我們經常在婚宴上被貼標籤,新娘新郎都會列名單說誰誰誰,趕快上台搶捧花…天啊我可以不要嗎?
為什麼一定要幫我昭告全世界,還要直接唱名:「某某某,希望你可以得到幸福喔!
」頓時被貼上了單身等於不幸福的標籤。
為什麼幸福要用「結婚前、結婚後」來區分呢?
就像每次看到林志玲的新聞,我都覺得太誇張了,她一結婚了大家就說她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那她沒結婚之前的笑容是甚麼?
是淒慘的嗎?
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子去區分她?
這部戲,就是關於這些很貼近生活的東西,可是我們很少去把它呈現出來。
因此你可以很輕鬆地看,但在看完之後可能會被刺到,或是被打到,或是有時候被接住了。
謝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角色這個世界上可以演這個女主角的人,不是她(謝盈萱),就是我!
因為劇本裡面有很多我的影子,所以我要下去演是很適合的,連電視台也說,我覺得你可以耶!
可是我怕我負擔不了,我都已經要當導演了,所以拜託不要鬧了,要讓我死是不是!
既然我不行,當然就非盈萱莫屬。
盈萱是我看過少數女演員裡面,喜劇節奏抓得非常精準的人。
因為她就是一個神經病啊!
(笑) 而且她跟我一樣,身上都有矛盾的東西。
她在表演上的能量是可以大開大合的,但私底下面對生活,我覺得她是有一種壓抑的、小心翼翼的、沒有安全感的東西,而當這兩種極端加在一起,就形成很迷人的特質。
所以人家會說,她不講話的時候臉很臭,就叫她謝大牌。
可是我們了解她之後,就知道那不是臭臉,知道那其實是她在放空、在想她的台詞,接下來要做甚麼…她是很摩羯座的,會很小心翼翼地面對她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她可以演這個角色。
雖然我曾經有一度,覺得我的女主角要飛了。
因為去年夏天提出邀約時,她那時候才正在跑《誰先愛上他的》的電影宣傳,誰知道她後來居然拿了金馬獎!
會這樣想,是因為她拿了金馬獎,感覺好像所有的條件,瞬間都被拉高了。
而且那時候我們沒有簽約,只是口頭上邀約,因此當下就覺得完蛋了,那要給誰演?
這麼短的時間,恐怕我也減不了肥。
(笑)幸好她後來,還是答應了。
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一個角色。
不只是貼近她貼近我,根本就是貼近所有六年級女生,我們都可以懂那個角色面臨的狀況是甚麼。
也許劇情有點誇張,可是我們都能懂那個心情是甚麼。
所以我跟她說,這個角色你不需要做功課,你只要本色演出,把自己放進去演就好。
所以她基本上來拍戲,就當作來夏令營。
有好幾次她在片場,甚至笑場笑到流眼淚,蹲在旁邊笑到停不下來,因為她覺得實在是太好笑太白癡了,我們整個拍片過程就是這麼歡樂。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這是一部以女主角為主的戲,因此講坦白的,男生比較像是綠葉。
戲中每個男生的出現,有點像是這個女生的座標,幫她標註一段她那時候的生命輪廓和她的狀態。
因此女主角身邊出現的三個男生,分別是代表她三種不同心境。
比方在台北的這個男生,他是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在婚姻市場絕對是績優股的人。
是那種,如果這個女生跟他分手,大家都會說你腦袋瓜壞掉了嗎?
另一個是旋風式,充滿自由的氣息,像把一顆石頭丟進去,帶給原本感情生活呈現白開水狀態的女主角,掀起一陣漣漪的人,雖然彼此可能沒有發生甚麼;第三個是她兒時的家鄉玩伴,小時候曾經很要好,長大後卻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但那個男生在世俗方面來講也是一個魯蛇,可是女主角卻發現,為什麼同樣都是魯蛇,這個男生看待他自己和我看待我自己,完全不一樣?
因此故事從這邊開始,女主角會開始回頭觀看她自己,為什麼他是魯蛇,可是每天都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追尋、去奮鬥,可以過得很開心?
但為什麼我被冠上魯蛇之後,我就開始放逐自己?
兩個人有點像是對照組。
戲裡面有提到媽寶這件事,我覺得關於媽寶也蠻妙的,因為一開始是溫昇豪看完劇本說,我可不可以演一個比較媽寶的人?
當下我聽到第一個反應卻是哎喲喂呀…媽寶!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但後來我再冷靜想想,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女生聽媽媽的話不會怎樣,可是男生聽媽媽的話,大家就會覺得XXX…我覺得這個反應蠻有趣的,同樣都是大齡女子大齡男子,我們也沒有人詢問過男生的心情是甚麼啊!
對不對。
而且往好的方面想,媽寶其實是孝順啊。
可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
所以故事最初,乍看女主角分手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是媽寶,但只要觀眾有追完整部戲就會知道,那只是第一層的東西。
層層剝開之後,我會讓女主角受到一點懲罰。
因為她並沒有很誠實問過自己,到底能不能跟這個人共度一生?
明明第二年就沒有愛情了,可是你還是願意繼續這樣子苟延殘喘下去,那麼你也必須要負責任,你也辜負到人家。
不只是女生有青春,男生也有青春啊,我們的時間是一樣的。
每個人本來都會有點小心機,所以每個角色我都會讓他有點小缺陷。
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的六年級女生作為一個六年級女生,我認為我們跟其他世代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這可能是我們小時候父母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小時候常常會被父母拿來比較,你看那個誰誰誰有去學跳舞、學鋼琴,講得好像我們沒有才藝似的;還有那個誰誰誰半夜的燈還是亮著的,還在努力念書;那個誰誰誰,又是我們家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從小就不想辜負別人的眼光,會很在意別人的想法。
再來,我覺得六年級女生不太會拒絕別人。
因為我們小時候被期待,好像將來應該要有一番成就與作為,如果你拒絕別人,好像會辜負別人對你的期待。
但同時妳又被要求會做家事,處事要圓融,溫良恭儉讓,必須具備傳統的淑女條件。
坐有坐姿、站要有站相,這樣看起來才是好人家的女兒。
可是當我們長大之後,這個社會卻早就已經變了。
頓時才發現,你的傳統怎麼有點格格不入?
因此我認為六年級女生比較壓抑,可是我們又不像爸媽傳統那一代,甘於平淡安穩的選擇,因為我們正好處於新舊時代交接的時候,所以我們內心真的很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腦袋瓜裡面會有一些瘋狂的想法,只是我們不敢講。
我們又不像七八年級的女生,可以大方直接說要,大膽開出想要的條件。
你看後面的世代,他們活得多麼暢快,他們甚至可以很大方地談性耶!
拜託在我們那個年代,怎麼可能!
六年級女生有一種內在的反骨,但那個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所以就演變到後來就卡在中間,成為為難自己、自我矛盾的世代。
一直等到我們的人生已經走到四十歲了,這個時候你才開始回頭去想這些問題,怎麼所謂的人生進度都完全落後,很多人生選項通通都沒有打勾,房子車子老公小孩都沒有?
大概因為這樣,六年級大齡單身女子才會這麼多。
因為我們老是覺得自己可以先拚一個甚麼東西,追一個夢想的藍圖,才會把感情先放一邊,但哪知道等到一個年紀時候才發現,蛤,婚姻市場已經沒有甚麼可以選擇的了!?
你要嘛就將就,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結婚,不然就像我這樣乾脆不結婚。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時,不要感到害怕透過這部戲,我希望當每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揹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人家當作是魯蛇,那又怎樣,關你屁事啊!
這是我的人生。
即使別人不喜歡你,辜負別人期望,so what?
能否先讓自己開心就好。
如同江鵝書裡寫的,儘管你覺得自己沒有甚麼成就,沒有甚麼可以說嘴擅長的,沒有甚麼可以拿來炫耀,但至少你已經走到四十歲了,一個女生可以成長走到四十歲,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一定有過人的地方,一定有!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己的工作圈,你一定有你過人的長處,所以不要小看自己。
我必須說,俗女仍是一條生死未卜的道路,但希望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的時候,不要感到害怕,不要覺得自己沒路用,你應該肯定自己,接下來怎麼做沒關係。
至少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因為一份可以餬口的薪水,去做一份完全沒有樂趣的工作。
可是如果這個工作,偶爾還是有開心的時候,又可以賺錢,那就OK的。
我們都走到這個地步,就跟自己和解吧,不成材就不成材,管他的!
《俗女養成記》原著,寫給六年級女孩的情書和台灣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和台灣經濟一起長出來的六年級女孩啊,蹣跚跨步之初,生命藍圖臨摹著淑女形象,不料潮流與時代正在改寫「好家教」的定義,六年級女人繼承的輪廓正在式微,於是,她們聰明伶俐,卻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又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則堅毅果敢;長大後擁有一份穩當的工作,同時經營著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但又福厚德潤;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徬徨。
作者江鵝:一位台南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六年級女人,回首那些發生在自身的,關於愛、婚姻、尊卑倫常等等教養,以及人情世故的纏綿、顧盼,曾經孵育自己的暖房,如何化作無形的結界,在長成後的每個當下牽牽絆絆,讓人進退之間不免輕嘆,每個懂得底下卻也換來一番風景。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
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
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家人和世俗社会所谓的标准和期望,而尽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成了我的期望。
突然间,我发现原来自己终日惶惶恐恐地活在所谓‘他人的期望’里。
作为社会性,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一员的我,活着,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不成为黑压压中的队伍中那个拉车尾的人也不成为大队中勇猛当先的亮点。
于是,我活得很累。
我看着队伍,被迫迈动步子追上队伍,又要小心不要过分特殊成为关注点。
陈嘉玲难道不是如此么?
受到大学前男友结婚的刺激就酒醉冲动跟江大荣求婚,害怕被老板娘老板责骂即使受气也不让手下的小姑娘点破她的难,被Mark似有似无的邀约诱惑到回家就觉得患得患失。
她不想结婚,她也不想给老板和老板娘的破事擦屁股,她也不是对Mark有好感,但是她差点都接受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前这些又好像很符合社会的合格标准。
我们被教育,在差不多的年纪读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
没有好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没有六位数的工资,没有美满的婚姻,没有生个娃,我们好像就一事无成。
到头来,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在一地鸡毛蒜皮的日常挤压得不能呼吸,好不容易得到片刻清闲后,突然意识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是盲目地追赶着所谓的标准。
就好像,阿嫲开始羡慕嘉玲一个人潇洒,回顾一生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过了个什么样的日子一样。
此时,一个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那我到底要怎么样跳出来这种焦灼的状态?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是电视剧女主角,总不能一气之下把交往多年的男朋友甩了,然后跟狗屁公司说掰掰,带着不多的存款跑去浪迹天涯穷游到底吧???
虽然或许是我井底之蛙不自知,但是讲句实话,去异国他乡的名胜古迹拍照打卡,脚踏一双斩男5050,吃一顿1000元人民币的大餐,入住超五星高级酒店,真的不会让我突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过上完美人生。
即使让我遇上一个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一夜七次器大活好英俊潇洒家财万贯深情款款的完美男人且表示非我不可必定要执子之手白首到老也不会让我好受一点。
(原来我还是四字成语还是会不少的哈哈。
)因为,褪去所有梦幻,你会意识到镜子里面倒影的自我依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垃圾。
于是脑海里面的声音又响起:"那到底怎么办才能好过一点?
”我想,解决答案不在无止尽的物质当中,也更加不在苦苦追逐的他人之中。
答案只在我们的手中。
大结局中,陈嘉玲依然无业,依然未婚,甚至连存款也因为买了房子而彻底清零,年龄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岁,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坦然而美丽。
我们无比恐惧着的自我。
正如剧中的小嘉玲对生满杂草的屋子害怕不已。
而结尾中,陈嘉玲笑着对年幼的自己说:“其实这里一点都不可怕,快进来看看吧。
”于是,那些恐惧,都跟着鼓起正视自己的勇气一起烟消云散了。
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
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
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写在后面:当一部故事不仅仅是用龙傲天或者超级英雄或噱头去提供观众猎奇和粗暴简单的快感,而是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去思考去接纳自己抑或是改进现状的方式的话,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40岁的普通OL突然找到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真是太扯了。
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
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各种琐事和困境。
所幸这个是流量的时代,普通的我们占据了人群中的大部分, 也让影视组有信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琐事与困境带至荧幕,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都是对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共鸣。
就好像比起大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我更加喜欢许鞍华的人间气味。
有点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有中国特色风土民情的,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家庭、气息、性格、人情、特点、韵味的电视电影竟大都是台湾拍的。
蓦然体悟到,两岸真的是一个老祖宗,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同一样性格,同一种风情,所以两岸统一必然是大势所趋,无论过程如何曲折,这是刻在血脉骨子里的东西。
可惜了中国大陆影视,是因为大陆发展的太快,现代化的脚步踏平了过往根深的风情民俗人情世故么?可台湾地区是发达地区啊。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特点传到世界?可能不是台湾电影,可能不仅是侯孝贤、杨德昌、李安;90年代的张艺谋、陈凯歌。
但一定不是《战狼》《长津湖》这个样子,爱国是世界的共性而不是中国的个性。
已经有一个美国队长了,中国做的不是再塑造一个中国队长,凭一己之力拯救世界,而是要做一个中国兄弟,就如当年非洲兄弟抬我们进联合国一样。
女主的一生在挫折中度过:没有安身之处的恐慌;女主男友的妈宝倾向;职位的不上不下;工作的受气受累;同事的排挤敌视;别人家孩子的打压;拖着拖着就不是那么回事的人生;私人空间的压缩;家长里短的打扰;夫妻感情的冷淡;世俗目光下的压力;充满着比较的人际关系;无法抹去的童年阴影;无法忘怀的旧日错事;不能自主只能被裹挟前进的生活进程;不可走错一步的人生路;暗流汹涌的婆媳矛盾;难以调和的职场矛盾;爱传八卦的街坊四邻;含蓄的民族文化让人们对于激进的一切都无法说出口,于是所有“站在你那边的人”都在说,放弃吧,不要破冰,站得牢比走得远更重要。
停下吧,可没有什么理由值得停下。
那就继续出发。
虽然讲的是脚踏实地的平凡人生,但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台湾式浮夸风。
个人不太喜欢。
事例和主题与其他日常小丧系影视没什么区别,没有新鲜感。
——蔫坏又不大坏的女主一家看得我火冒三丈,好贱啊
观看之前想象四十岁无房无车无老公的“鲁蛇”焕然一新拯救自我的叙事,等全部刷完泪水涟涟、大呼受骗:“这分明是催泪弹家庭剧。
”有些人在未来的地图里高歌猛进,普通平凡的女生选择回首来时路,叩问是什么早已嵌入身体,编制成此刻独特的你、我、她。
地点发生在金德兴中药行,二姑姑雅子决定不和男友阿德结婚了,发出见最后一面的请求,赴约的是阿德母亲,雅子坚持要与阿德本人会面,可能最想吐出的那句话是“要我去医院检查能否生育的请求,来自你妈妈还是你?
”可惜无人回应。
她硬着颈项退婚,阿嫲无法理解,却在听完儿媳妇添油加醋的描述后,心疼自己的女儿被欺负,拉着老伴想要去对方家拼命。
雅子姑姑的事压在四十岁嘉玲的心里,促使她内心生发出对依托的渴望,不然就会中“孤独终老”的下下签。
另一个嫁得好的姑姑回来了,妈妈穿着高跟鞋和红裙子迎接,在两个小孩的英文、下棋、打球上充分展示女人的好胜心,妯娌间的明争暗斗影响到小孩子,嘉玲不再想和育萱讲话了,连和她一个被窝睡觉的阿嫲都不自觉偏向客人,姑姑认为调味料、猪油不健康,阿嫲和妈妈联合藏起来,最后的一曲“猪油之舞”,是挂着面子等客人暴风雨般席卷过境后的家庭大和谐。
笑脸堆外人,冷脸对家人,等到喜气洋洋把客人欢送走,反手关起门,才开始安抚家人。
嘉玲在这一课里,学会客气迎合老公的母亲,把婚纱和新房的选择权拱手相让。
蔡永森和嘉玲作为玩伴一起执行秘密任务,给阿娟和阿诚传递爱慕的情书,信不小心遗失,被阿嫲传给街坊,直捅到阿娟的母亲那里,貌似体面的父母为了保留面子狠狠地撕开教养、管教孩子,嘉玲的家人像是被突然点醒,发现阿玲长大了,是个需要被隔离的女孩子,需要道德的教化,保护女孩子免受男人的侵袭,她和蔡永森渐渐有了分别,不可以一起去“秘密基地”。
是应验了房东太太无心的评论:“年轻人不要没名没分的,住在一起同居不好啦。
女人家要留一点让人探听,不然会被人讲话的。
”所以要结婚吗,还是因为二姑姑的阴影?
其实预兆早就存在:提不起劲的性事,虚张声势的男女,一个以月事为借口,一个宁愿选择《星球大战》,只是外界和习惯把她们推到胁迫同意的边缘,陈嘉玲把缀满水晶片的台灯按得噗噗直响,在明灭的光中,映衬着委曲求全的大蝴蝶结婚纱,男人戴着眼罩安然入睡,她有些心事。
姨妈从日本带来的咸鱼,阿嫲舍不得扔掉,妈妈的朋友慧萍阿姨做好的菜包明显有蟑螂蛋,妈妈不好意思拒绝,她们都视而不见逼迫小孩子吃掉。
阿嫲找帝爷公给阿玲抓了中药,爸爸觉得用药过量,拿不定主意,婆婆严厉地要求爸爸执行。
爸爸不放心,亲自试药,反倒害病,阿玲聪明地没有遵行。
小孩发现大人的一些话,听了,结果有问题,她们会责怪你自己不会分辨,盲从,不听更可怕,她们会软性地磨到你必须同意。
嘉玲在一片狼藉的办公室,开始回想,这些大人所说的规则,长大后社会制定的森严秩序,她听话地一路点着头支撑到现在,到底从哪里开始出错?
阿公因为“二二八事件”被抓进警局关押,放回后对执法人员产生深入骨髓的恐惧,嘉玲捡回一份《民主真谛》的传单,被他一顿大骂。
阿公随口骗嘉玲说:“你是你父母在垃圾桶捡回来的。
”她相信了,觉得无家可归,想要背着书包一个人寻找亲生父母。
阿公为了寻找阿玲一个人去警署报案。
等找到嘉玲,警员、捡垃圾的流浪汉、阿玲的父母、阿公、阿嫲、蔡永森和其它小孩,大家一起其乐融融的喝酒、吃饭。
阿玲能够感受到爷爷的爱,这是她生命的源泉和底色。
所以当她弟弟北上来接濒临崩溃的她时,她决定回台南老家。
嘉玲与班长成为好朋友,她们家铺设着华丽的公主房,有温柔美丽只说国语的妈妈,因此契机,嘉玲的儿时梦想转变为一个家庭主妇,干净香喷、温良恭谦做好可口的饭菜,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
她启动纠错机制,觉得台语不够高级,看剧低俗,连碰见阿公也出于虚荣,假装喊“陈爷爷”,等到她目睹班长爸妈吵架的情形,抓住华美袍子上的虱子时,才发现幸福的源泉不是财富,而是温暖的家人。
家里人发现了陈嘉玲与江显荣无法结婚的秘密,因为江显荣寄来了印有其它女主姓名的婚礼请柬。
嘉玲想起小时候爸爸攒了好久的钱想要换个新摩托车,结果妈妈偷偷挪去给她报了钢琴班,因为觉得她不够像女生。
结果她学不会,揠苗助长不可行,爸妈开开心心地退学,带着她一顿好吃好喝,三个人坐在回台南的客运上呼呼大睡。
宝贝女儿如今感觉并不宝贝了,被爸妈含在嘴里,花费爸爸的辛苦钱捧出的女儿,放到野外仍是普通到无法辨认的万千花从中的一朵而已,就像钢琴这种精细高雅的乐器,她永远学不会。
阿清叔叔和阿文爸爸代表不同的分野,一个帅气花哨在外面晃荡,一个老实本分在家中帮忙,阿清看不起阿文,总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爸爸最爱的那一个,会有不一样的前途。
阿公不声不响、最宠爱幺子,舍不得给阿文一万元换车,转手就给阿清做生意。
阿清胃口大到想拿老房子的房契典当,这时沉默的阿文才站出来,阿公越过跪下的阿清问阿文,只有他才是能和他平等对话、背负重担的男人:“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样呢?
”没人知道最终阿清是否拿走房契,他只是再一次来无影去无踪如变魔术般离开,不再回来。
现在是阿文对阿玲重复那经典的一问,他是在扪心自问,阿玲不结婚、不出去工作又怎么样呢,当时阿公怎样无可奈何地面对阿清,这时阿文为人父也怀着同样的心情。
阿嬷去世了,嘉玲就如何安排阿嬷的后事和姑姑吵得不可开交。
她想起阿嬷那时候苦练一首歌:“亲像断线风吹,双人放手就来自由飞…想来想去决冻辜负着青春梦”,她错以为阿嬷想把这首歌唱给阿公听,其实她是献给年轻的自己。
阿嬷做了六十年的陈李月英,做到累了,她回想起自己以前的名字,做爸妈的心肝宝贝时是“阿月”,和同龄朋友间称呼是“月英”,都很简单轻快,直至嫁了人,做到母亲、奶奶,名字越长,也越来越无人提起,就这么被框在阿嬷这个称呼里,无法自由。
嘉玲在留台南还是台北之间挣扎,弟弟给她传来影片,她要去台北读师范时,爸爸拿起相机叮嘱每一个人把想说给嘉玲的话录给她,原来”嘉”的意思是“很好、很漂亮”,玲是“很好听”,所以嘉玲对于大家来说就是那个“又好又美”的小孩,不论她现在如何。
理智冷静的大人都有一路走来的辙痕,那里还站着被爸妈宝贝、爷奶疼惜,脸上堆满嘟嘟肉、满不在乎地歪脑袋想问题的小孩。
逼迫婚姻的父母,也会疼惜受到轻视的女儿;献给客人的客气,也会留有三分体己给亲人;无法开口的性教育,不能细致讲解,只能拿出释迦,恶狠狠警告;阿嫲和妈妈教导有些错误,在生活照料上她们习惯了从不敷衍;为了找回孙女,阿公硬着头皮也要上警局;操着“高雅”的国语、睡在粉色新房,没有家人的爱,不会自行涌出温暖;爸爸没什么前途,守着中药铺这一亩三分地,妈妈拿他买车的钱送阿玲去学钢琴,他无甚怨言,反倒自己充当严厉的监督者;阿清心性不定,阿玲迟迟不婚,在爸爸的眼里,他/她仍然是无可奈何的宝贝;阿嫲有时势力、有时偏心、有时固执,但是对阿玲来说,她永远是为她忧为她喜为她好的亲阿嫲,所以她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撒掉骨灰,还她自由。
小时候她们是比我们高,老是板着脸管教的大人,她们自身也有很多问题,教育方法陈旧、思想观念迂腐,有时候还喜欢拿捏腔调装腔作势,长大后她们是亲人,她们变得更老,身体机能退化,需要我们照顾,像是成为“累赘”,但是没有这源源不断的爱和滋养,我们不可能成长地这么美好顺遂,成为这千万花从中似乎与邻近的那一朵,别无二致的黄玫瑰。
只有你,能将我轻易分辨。
因为走来的一路,生命早已缠绕牵绊千万遍。
《俗女养成记》,什么鬼烂名字。
这绝对是被名字严重耽误的一部好剧。
女主角,40岁、普通工作、失业、退婚,听起来也是悲催得毫无吸引力。
没有想到,整个剧都温暖、好笑,但随时能戳中泪点你让你大哭不止,又能在大哭的同时笑得喷出鼻涕。
刚开始的时候,片子真的只是普通生活+有点好笑而已。
女主,40岁,工作上,做总助做了很多年,看起来职位很好,实际上就是老板、老板娘,以及老板小三的保姆+打杂,日复一日、没完没了。
有心帮助刚来的新人成长,新人却觉得被管束了,说她羽翼未丰,她觉得被打压,反给你找不快活。
辞职信每天都放在办公室抽屉里,分分钟想拍在老板脸上走人,但毕竟只有工资收入,所以抽屉总是拉开又合上。
男朋友又帅、又暖、又萌,愿意为自己吃醋打架、愿意制造浪漫,家里还有钱,能说出“我养你”!
可是,相处四年半之后,毫无心动,连嘿咻都像是任务要交差……并且婆婆是控制狂……但是毕竟40岁了,好想结婚,好想在大城市有个家!
太真实,主角就是如你我一样在在小城长大,在大城市生活、工作、恋爱的女生。
而她的工作生活,就是每一个普通都市职人的日常。
前几集非常爆笑,很适合下班之后看看无脑电视剧放松、调节心情。
刚开始有点不耐烦双线叙事里面都童年部分——谁要看狗屁倒灶的家长里短,小屁孩玩闹啊——正经点,女主婚前偶遇优质男,分分钟要出轨的剧情到底要怎么走啊?
毕竟这不是狗血情感剧。
女主并没有出轨。
但是还是毅然决然分手、退婚。
在这一点上我刚开始非常不能理解,为啥啊?
温升濠演的男主角全是优点啊!
并且奶萌奶萌一直求求不要分手。
这怎么能分得下手啊!
天哪噜!!
但是越到后面,就像越来越入味的菜。
女主的童年戏份,让人越来越喜欢。
也明白女主做出种种选择都是必然。
因为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从小长大时慢慢决定的。
女主的父母、她的爷爷奶奶,也像极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父母,都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奶奶八卦、妈妈爱面子、爸爸好像很怂、爷爷爱吃甜食怕警察……可是他们都善良,对家人充满了爱、耐心和包容。
这个披着搞笑外皮的剧开始深入地去探讨:我们这一辈在父母、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远离家乡独立生活后,从小塑造我们的爱和羁绊,其实也一直在陪伴我们生活。
女性可以更勇敢地去追求自我,过让自己快乐的日子。
虽然两岸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一点进程差,但是40+的女主及其童年正好可以和我们这一辈人的现在和小时候对上。
看上去,非常能感同身受。
感叹编剧就像潜伏在我们身边生活一样,一点一滴都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有几场戏我是哭成傻逼的。
一场是女主小时候以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离家出走。
那一集夜里,小女生独自徘徊在野外,孤单、难过和害怕,觉得全世界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
好在全家都在疯狂找她,然后从此让她确信,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着的,不可缺少的。
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桥段,谁小时候还没被说过是捡来的呢。
可我就是在这里崩溃了。
因为这种孤单、难过和害怕和我的某个时空打通了,无论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多独立强大的成熟女人,都还是瞬间回到小时候在顶楼阳台独自哭泣的深夜。
小时候,只要是老师说我犯错,我的父母,就会觉得老师没有错,无论是不是我的问题,老师的做法多过分,父母都会站到老师那边,回到家,我受到的是更多惩罚和教训。
其实教训和惩罚都没什么的,真正让人难过的是,没有人认可,没有人站在我这边。
(当然,我的父母很爱我,只是那一代人,也在学着当父母,在教育上面,有对老师的迷信吧。
)还有一个场,是女主奶奶去世后,她弟弟在家人面前公开自己是gay。
她妈妈支持弟弟,请有意见的亲友离开,说这是我们家的事情,跟其他人无关,请不喜欢的人离开我们家。
她问她妈妈,什么时候知道的。
她妈妈说,中学时候看他日记就知道了。
也询问了很多,知道这是先天的,不是病。
虽然一定会遭到社会上很多非议,但是我不希望他不开心,也不希望他觉得自己孤单,因为妈妈永远是和他在一起,支持他,爱他。
再次泪崩。
当然,整部剧有爱的真实日常片段太多,多到几乎算是家庭矛盾的姑姑和舅舅,也都是带着无限的爱和包容。
无条件的爱、信任和支持。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好像是所有父母在成为父母的瞬间就自带的功能,实际上,不是的。
从小得到这样的滋养的小孩,长大也会对自己诚实,忠于自己,并且勇敢。
所以无论条件多好的男人,不爱了,就是不爱了。
看起来多好的工作,这种生活,够了就是够了。
其实能做出这种选择,并不容易。
要顶住多少压力。
足够勇敢和自信的人才能做得到。
片尾说,「亲爱的陈嘉玲, 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作梦又醒过来; 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吧,做自己喜欢的人吧。
不要让人生,都在不开心中过去。
在看着女主角寻求快乐生活自我和解的过程中,感觉也治愈了自己某一个部分。
——————————————————————说起来,女主角的扮演者谢盈萱也是金马影后。
喜剧毫不浮夸,很自然地搞笑需要很强的演技,她做到了;难过和伤心也能一秒钟把观众带入。
然而有金马影后加入,这部戏依旧是小成本。
很难让人不和国内的片酬进行对比。
温升豪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男演员。
这年他遇到了两部好本子,恭喜他。
之前看的推荐,说这部剧主打亲情,讲的是老爸对女儿的教育,抱着学习的心态,追起了这部剧。
看完以后,好剧是好剧,但是并非如推荐所说,主打的是“育女心经”。
所有关于教育女儿的内容,在介绍的推文里,好像都已经说完了。
这部剧,其实讲的是女主个人的成长,以及她在台南温馨的大家庭。
我自小也是在一个大家庭长大,所以看着那个祖孙三代的大家庭,很有代入感,看着剧中的故事,也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家人。
剧中可爱慈祥的爷爷奶奶,还有各有特点的姑姑和叔叔,在我的童年也都出现过,跟着剧情一起回忆起曾经欢乐的童年时光,也是这部剧打动我的地方。
但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也就是女主的成长线,在我看来,不说是三观不正,多少会有些误人子弟。
在这里,我也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可以与大家探讨。
剧情的推进,最大的动机,就是女主在台北工作不顺,感情不合,眼见着要结婚了,却突然分手,在无依无靠举目无亲之际,不得不回到台南,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并在那里,获得了成长。
之所以说误人子弟,因为现实中的确有许多来到北上广打拼的女生,她们工作不顺,感情不和,那她们是不是应该和女主一样,抛开一切,回到老家呢?
剧情告诉我们,只要回到老家,就会获得快乐、获得爱情、获得成长,获得救赎,获得一切。
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里,不多讨论她工作不顺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是工作顺心的。
单独来说她的感情。
她和男朋友谈了四年多的恋爱,同居了3年多,眼瞅着要结婚了,说分手就分手了。
看起来这是很爽,很过瘾,但是这真的对吗,对自己好吗?
对别人负责吗?
来看看她分手的几大原因:第一个,婆婆。
片子里的婆婆在女主看来,主要问题就是干涉他们的生活太多了,什么都要说了算了。
然后女主无法忍受,毅然分手。
但是,请问你,你老公没有钱,连房子都是婆婆买的,婆婆提出多一些的要求,虽说有些霸道,换位思考一下,也不是完全不合情理。
你有本事,别让你婆婆出钱啊,有本事不要嫌弃住出租屋啊。
退一万步来说,这个婆婆可以在台北,给你们买上一套100多平的房子做婚房,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上海,有几个婆婆可以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的婆婆,有几个不是多多少少要干涉到孩子的生活里。
反过来说,年轻人受了老人这么多恩惠,于情于理,自然也应该有所退让。
要不然就硬气点,不要老人的钱,不住老人买的房。
所以,因为婆婆而分手,真的不近人情,我都替婆婆觉得委屈。
根据从没有出现过的公公,可能也是单亲家庭,儿子一个人拉扯大,结婚了连房子都是自己全款买的,结果,还要被儿媳妇嫌弃讨厌,换谁谁不委屈。
所以,因为这个婆婆分手,真的很没有道理,与其说,因为婆婆,不如说因为没钱的男友。
第二个,就说到他的男友,根据剧情里有限的信息,大概可以做出一个画像,年纪比女主要小,从事保险行业,喜欢看电影动漫,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略微有些幼稚,缺乏上进心。
说实话,这样的人物画像,的确不是什么精英,但他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男人的样子啊,毕竟有几个男生能成为艺术家?
女主也说了,是个“俗女”,俗女配普男,有问题嘛?
没有问题啊。
就因为偶然冒出来的多金ABC,就看不上普男了?
而且!
这个普男有远超过普通男人的颜值,还有一个可以全款买房的老妈。
单凭这两点,如果放在上海的相亲市场,绝对是抢手货好吗?
而且,这个男生也的确很爱女主,愿意为了她冲到公司,大打出手。
这一点,没有真爱是做不到的。
说实话,看到女主这么“浪费”,我作为男人都觉得心疼,相信很多女生看到这里,也会觉得女主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剧情中,突然对女主一见钟情的海归帅哥,讲真的,这段剧情我不知道是女主在幻想,还是编剧在幻想?
第三,没有爱了。
所有的分手的原因里,这个是最合理的,因为当你不爱一个人了,真的不需要再继续了。
但前提是,你要知道是没有了爱情,还是没有了激情。
女主说不爱男友了,具体表现在没有激情了。
但是,只要是有过一些恋爱经验的,谈个四年的恋爱,同居了三年多,有几对还能激情似火?
所以,在女主眼里,激情=爱情?
动物本能的荷尔蒙就是爱情?这个理解也太肤浅了吧。
从人之常情来说,三四年的恋爱,激情也应该褪去,或是化为更成熟更深厚的爱情,或化为剪不断分不开的亲情。
从两性关系来看,恋爱4年,也应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就是婚姻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两个人会遇到更多不同的事情:一起筹备婚礼、蜜月;一起装修新房,布置新家,开始全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会带来新鲜感,也会让爱情中多一些新的刺激,点燃新的激情。
但如果还是停留在恋爱阶段,那么难免会有一种原地打转,不断重复的感觉,如果把这种原地打转的无力感,理解为不再有爱,那真的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了。
如果你在长期的恋爱中有了这样的无力感,其实是在提醒你,两个人是不是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在我看来,女主的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对象的条件,还是两个人的感情,本身是没有很大问题。
当然,他们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比如第三者的出现,但是面对问题就是逃避?
就跑回老家?
这样真的不怕教坏小朋友嘛?
这到底是洒脱,是做自己?
还是任性,是不负责任?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女主在分手之后的状态,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垃圾堆满的出租屋,才是自己大龄分手后的真实写照吧?而之后出现的ABC,还是把自己待会老家的亲弟弟,也只是出现在电视里的编造情节。
别说那个帅气多金的ABC了,就是亲弟弟,几个人有啊?
毕竟,电视剧,只负责造梦,不负责生活。
如果把电视剧的剧情,当做人生哲学,那只能说自己是幼稚。
女主有一个快乐老家,那里有爱他的爸爸妈妈和弟弟,还有一份真爱在等她。
可是手机屏前面的女生们,老家有这些嘛?
更多的人,老家有的只是满脸嫌弃的家人,无话可说的老朋友,无法融入的小镇生活,以及一些等着和她相亲的,三观火星撞地球的小镇青年(中年)。
这部剧,是好剧。
有欢笑,有泪水,很感人,很治愈。
但是,如果有人想要学女主,工作、感情有了问题,就逃避,就想回家?
那我劝你一句,先看看是不是有一个快乐老家,再做决定吧。
“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原来人生的道理,阿嫲早就讲给我听。
故意搞笑的时候尬得人脚趾抠地,主角夸大的肢体动作有点接受无能,独立新女性在被相亲对象说不好好吃饭太瘦难以生养的时候不是怼回去而是暴饮暴食证明自己很能吃这是什么逻辑?
好羡慕她40岁一事无成转身还有爱她的家人,一如既往的青梅竹马,她退回去可以有踏实的依靠,而一些人如果退只会更伤更痛
名字容易劝退,但看完真的不得不感叹一句:不愧是高分台剧。人家39岁无房无车无老公无孩子,却依然有勇气拒绝可能会吞噬人生的“华丽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快乐地做自己。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以至于人们已经忘了怎么“慢”,30岁就要有房有车结婚生子的标配人生,大家都活在莫名的焦虑中。换做是你,又是否有底气拒绝用自由换取物欲的布偶人生呢?
因为看了 想见你 搜了下台剧,这部评分挺高的,不过看了几集看不下去了,跟想见你相比差距太大了,没有意思
以前看电影总会被一种无关于主线的剧情打动,就是女主无论如何,总有一个家可以回去,父母的爱永远沉在那里,支撑着自我的价值和情感。而当这种家庭之爱成为主要剧情时,却没能为主角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个解决角度。最后只能用爱来解决的问题,多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陈嘉玲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女孩都会遇上的,但她的家庭和身边爱她支持她的人却不是每个女孩都会拥有的,她真的很幸运。这一部的色调很好看,又清新又温馨,真的很喜欢每一集的回忆,把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刻画地真实又生动,想哭又想笑。时间的流逝、亲人的衰老和离世,每每看到都很心酸,明明是喜剧,但这样的场景又太催泪。希望每个女孩都有这样的幸运吧,如果没有,请好好爱自己、做自己。
很轻。 非常无语的一点是,用腾讯视频看的,总觉得弟弟的爱情线模模糊糊的不对劲,猜测弟弟的戏份是不是被删减了,因为完全不连贯。查资料发现弟弟喜欢男生,所以明白为什么会看的摸不着头脑了。无语,这也要删,去你妈的删减
无感
台南童年部分很鲜活。部分也真的很吵。
奶奶告诉女主,要保持处女之身嫁出去,强行给女主安排相亲,奶奶偷了隔壁姐姐写的情书拿出去传阅,看着姐姐被当街殴打却只是旁观。结果这部剧全部原谅了这些,并把它美化成了时代的无奈。以时代为借口,就可以否认伤害吗?荒谬。这部剧里女主被各种绑架,各种原谅,还要回到那个噩梦小镇,是我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看的人很不适 没看下去
小时候可爱,阿公和阿爸比较可爱。长大后蛇精脸神经质好丑好讨厌,只看到了把生活搞得一团遭之后的逃避,哪有什么独立自由女性?分手和牵手都莫名其妙。
确实很俗。只有第九集有些感触,不过来的太突然,像是拍着拍着想到了就抒发下。第十集的回归结局也是编不下去了吧,其实无论回台南,还是再去台北奋斗都有道理,看你从哪方面说了。倒是小时候的故事真的比现在有趣。
非常像父后七日,节奏非常妙,我只是不能理解女主角最后的美满大结局居然是回老家跟发小结婚。
可能…不是很吸引我,不知道将来几年会不会更有兴趣看。
很遗憾,现实中很多女孩子长大就没有家了,更别谈人到中年还能天降竹马
莫名不是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更喜欢39岁的陈嘉玲的故事吧。
看了两集,一般吧
只看到了俗,无法想象这剧是去年的,更无法想象这剧评分能过9。一场闹剧表演又做作浮夸,成年女主和男友分手那里太过突兀,陈竹昇很不错生活化演技,总体来讲童年故事比较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