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有望成为第二个新海诚奇迹的loundraw,以其富有情绪的笔触以及充满了某种零零年代风味的视觉表现博得了许多人气。
对被零零年代的亡灵所困的我来说,这次《夏日幽灵》的上映可以说是充满了某种救赎之光,让我不住地有所期待。
实际走进电影院观看下来确实是一部令人十分满足的电影。
loundraw的才华也是货真价实的。
但我却总觉得有所失落,觉得缺少了什么东西。
或许可以仿照黄油批评空间的某个POV的说法,《夏日幽灵》确实是一部佳作,但是却不是某种能够“直击灵魂”的作品。
数据库式的视听体验对许多零零年代文艺的作品来说,并不需要某种充满了曲折的起承转结的故事,只需要描写某种关系、某种气氛、某种情绪并配上对位的音乐与画面演出,就能打造出一次触动心弦的体验。
《夏日幽灵》很明显是继承了这种语境的。
影片描写的“故事”十分简单,友也、葵、凉三名对人生与未来失去信心的少年少女汇聚在一起,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坐落着的废弃机场上,点燃线香烟火,一起寻找被称作“夏日幽灵”的自杀女生的灵魂,希望通过这种非日常的旅途获得某种蜕变的契机。
夏日、烟火、幽灵以及尸体。
参杂着些许不可思议的青春故事虽然是空洞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某种视听觉的印象来获得一种强度。
情绪化的弦乐与顿挫的钢琴所打造的“零零年代风”的配乐,以及loundraw对“零零年代数据库”的一种“接入”是这部作品能够展现出丰富的情绪的强度基础。
耀眼的镜头眩光、多重化的云层运动、俯瞰视角的大地、充满气泡的水下、以及一种景观式的大角度镜头旋转,对熟知零零年代文艺的观众来说,为这些演出和摄影上的视觉要素一个个指出出处并不是什么难事。
恰到好处休止的BGM、时不时插入的无声演出、随着大范围镜头运动一起高扬的音乐高潮,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的结合也是丝毫没有落下。
所以在视听觉的演出上,《夏日幽灵》或许是零零年代的一部数据库。
正如新海诚在零零年代的初头以《星之声》获得了“一人GAINAX”的称呼一般,loundraw可以被称作“一人新海”,但新海诚已经是一人了,这个称呼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loundraw的手法虽然是“数据库”式的,但在新海诚出道的那个年代,对GAINAX的某种戏仿还能成为某种海量的“数据库”,而零零年代文艺的失落已经过去太久了。
虽然依然是某种“数据库”,但早已布满灰尘,对数据库的“接入”也更接近某种“系统复原”。
所以《夏日幽灵》的这种数据库的手法,虽然有着某种强硬的排列组合的稚嫩,我却没有从中感受到一种“陈旧”,而更多是某种“怀旧”。
甚至是某种对“零零年代”的“复旧”的强迫观念,一种对失去的“零零年代”的祭奠。
缺少直击灵魂的事物但是《夏日幽灵》还是缺少了某种直击灵魂的事物。
或者说某种超越性,某种更为难以承受的事物。
在这一点上《夏日幽灵》与当年零零年代文艺作品有着明确的差异。
在《夏日幽灵》中,虽然有着幽灵、死亡以及主人公们厌世的情绪,但是却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平淡的轻松,有着一种后退一步俯视自身伤感的客观视角。
所以即使是充满了叙情的氛围,却不是撕心裂肺的呐喊。
整部电影中,寻找幽灵的旅途并没有任何“惊悚”的要素,幽灵并非某种“恐怖”的事物,而更像是某种身边随处可寻的泛灵论式的存在。
在电影的后半,主人公们帮助身为夏日幽灵的绚音寻找她被丢弃的尸体,但几经千辛万苦寻得之后却并没有放出尸体的镜头。
而是描绘了幽灵形象的绚音拥抱男主角并说出“谢谢你找到我”的唯美场景。
虽然描绘了死的表象,却没有深入描绘死的主题。
对曾经的零零年代文艺来说,死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超越”的追求。
现在回头来看的话,零零年代文艺甚至可以说陷入了某种攀比谁更“难以承受”的竞争怪圈之中。
攀比死亡的凄惨、猎奇程度都早已经不够“难以承受”。
而在竞争的尽头所抵达的便是Loop系了。
东浩纪在《游戏写实主义》通过反驳大塚英志在《角色小说的制作方法》中提到的游戏式的小说无法描绘死亡的论点,首次论述了Loop系的问题。
我们通过改变或者重来历史来拯救已然失去的那个人,但救出的这个人真的还是那个人吗?
他们之间还有着同一性吗?
虽然这里没有肉体上的死亡,却依然有着死亡中无法回避的那个议题——一种无法交换的同一性。
类似沼泽人思考实验般的角色同一性问题,体现的是已然失去之物的某种不可挽回的绝对性。
比死亡更为深刻的,是复活也无法寻回的一种交换不可能的“单独性”的丧失。
我们寻回了那个人,恢复了幸福的日常,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眼前这个人是否能够真正替代已然失去的那个人的究极拷问,无疑是比单纯的死亡要更为难以承受的。
零零年代批评中,把这种交换不可能的“单独性”的议论,称之为“角色论”,其起源可以诉诸至柄谷行人的《探究2》,并在村上裕一的《幽灵的条件》中结束。
2016年上映的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正是对这种Loop系的问题有着自觉的作品。
在《你的名字。
》中,作为拯救世界的代价,关于“妳我”的记忆会被删除,观众在两人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中心痛不已;又或者在最近的《Sonny Boy》中,回到现实世界的男主长良因为瑞穗假装不认识自己的一句“你是谁”而吓到失魂落魄。
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记忆的消失,会让我们不住的从他人身上感受到一种仿佛这个人并不是那个人的“陌生感”,这正是因为消除记忆是切断角色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手法。
记忆与单独性的问题或许可以有机会再谈,在这里重要的是《夏日幽灵》虽然有着极为零零年代的视听觉体验,但是在对死亡的描写上却没有走向更为超越层次的方向,而是选择了从死亡后退一步,止步于烘托表层情绪的层次。
而这种更为深刻的“疼痛”的缺失,正是这部作品缺少了某种直击灵魂的潜力的原因所在。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的死亡不止是这次的《夏日幽灵》,我对loundraw也参与了插画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也抱有几乎相同的感受。
不过住野夜的《胰脏》比起loundraw的《夏日幽灵》而言,已经算是描写了更为深刻的死亡议题的作品了。
在《胰脏》中,与患有绝症的女主角樱良建立起比恋爱关系还要更为深刻羁绊的主人公,不得不面对在绝症之前被通路魔夺走樱良生命的事实。
对一个“难病物”的故事来说,死其实并非是某种可怕的事物,反而能够赋予你我关系一个非常浪漫的气氛、一种命中注定的命运感。
在这里,死亡反而加强了妳我关系的存在的必然性。
樱良虽然终将会死去,但只要是在妳我关系的框架内迎来的死亡,那终究还是可以忍受的。
虽然在一部分读者对通路魔夺走樱良生命的设定恶评不断,但我认为《胰脏》的革命性正是在于将这种你我关系必然性的一举摧毁之上。
在绝症之前先让通路魔夺走樱良的生命,所表现的正是两种不同的死亡、两种不同的意义之间的差异。
绝症的死是妳我关系的一种命运的必然,但是通路魔却将二人暴露在一种绝对的偶然性中。
虽然男主角不断自责是自己邀请樱良出来见面导致了她遭遇通路魔。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即便在故事前半有一笔带过的铺垫,但遇到通路魔只不过是一次纯粹的偶然而已。
樱良被通路魔夺走生命之事实所以难以承受,并非是因为她丧失了生命,因为从一开始她就注定了余命所剩无几,而是因为这次事件的偶然性剥夺了在妳我关系的浪漫中结束生命的“命运”,剥夺了这种必然性的死亡所带来的某种“意义”。
所以男主角无法出席樱良的葬礼,并不是因为他的懦弱,而是因为本应在只有妳我知晓的“难病”之中迎来死亡的樱良,成为了通路魔这样一个社会事件的牺牲者,已经无可挽回的失去了与男主角的关系。
樱良的葬礼,已经不是属于男主角的葬礼了,已经失去了他可以出席的位置。
暴露于偶然性中的死亡在日本的近代文学中,武者小路实笃的《爱与死》有着与《胰脏》十分相似的剧情结构。
《爱与死》讲述了作家的主人公与朋友的妹妹夏子之间的恋爱故事,两人在主人公出国留学之前定下了终身的誓言。
但不幸的是在归国的客船之中,主人公却收到了夏子因急病去世的消息。
在回到故乡的主人公面前矗立着的是夏子刻着“旧姓”的墓碑。
悲痛至极的主人公躲在房间里痛哭流涕,并最终悟得某种“无常”。
《爱与死》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青春小说的名篇,“旧姓”的墓碑这个场景无疑是整个作品中最核心的部分,虽然在日本讴歌夫妇别姓的政治正确性的今天,这样一种设置必定会受到批判。
在“旧姓”的墓碑这个场景中,我们无疑可以发现与《胰脏》几乎相同的议题,难以承受的死亡的偶然性、死亡的无意义,只不过在武者小路实笃那里,这种偶然性与无意义被“无常”这个佛教用语所替代了。
恋人的死无疑是难以承受的,但更为难以承受的是其死亡脱离与自身的关系,脱离了一种命运必然性的浪漫,以旧姓死去的恋人的葬礼上已不存在自己的位置,甚至还剥夺了自己对可能到来的幸福未来的想象。
但是《胰脏》并没有最终保留其摧毁了妳我关系必然的革命性设置,而是画蛇添足的让主人公寻得樱良的斗病日记,并最终获得解脱。
《胰脏》最后斗病日记的感动,可以明确的说是对妳我关系必然性的一种近乎强迫的重新恢复。
通过获得樱良提前写好的留言=遗书,重新获得两人圆满妳我关系,强迫自己认为樱良已经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所有话语都已经完全传达。
换而言之,通过将对樱良的死的认知调转回通路魔事件之前,通过消解两种不同死亡之间的差异——樱良似乎是像为了通路魔事件而写下遗书一般,似乎因为疾病而死和因为通路魔而死的樱良在临终的最后一刻之前心理状态没有任何差异一般,似乎樱良是带着安详并圆满的心情迎来惨遭通路魔的杀害一般——以这种通过时间操作所获得你我关系的必然性,重新覆盖通路魔事件的偶然性死亡。
《胰脏》虽然描绘了比单纯的死亡更为难以承受的死亡的“无意义”、死亡的“偶然性”,在此意义上本来是直击灵魂的作品,但是却没有禁得住“解脱”的诱惑,用必然性覆盖了难以承受的偶然性。
失去了其议题的革命性。
不得不说是十分可惜的。
无法解脱的珍贵回到《夏日幽灵》上来,我所感受到的某种“直击灵魂事物”的缺失,也有与《胰脏》非常接近的部分。
那就是整部作品对“解脱”的一种近乎强迫性的观念。
《夏日幽灵》的三位主要角色,都着各自的厌世情绪、友也的原生家庭问题、葵的学校霸凌问题以及凉所患的绝症。
只有拥有厌世情绪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灵的存在。
但是在经过了一次夏日的幽灵探访,一次寻找尸体的旅途之后,所有人都获得了某种成长,仿佛像教养小说一般在成长之后获得了某种强度。
与母亲摊牌获得了些许自由的友也,鼓起勇气对霸凌者放下狠话的葵,以及在生命的最后贯彻了积极态度的凉。
在影片的结尾,开头一年后的三人在飞机场上重聚并燃放烟花的场景的谜团被解开,原来三人并非是在寻找夏日幽灵的绚音,而是在祭奠已经因为绝症死去的凉。
这一场景的解谜,意味着三人虽然获得了成长,但是并没有完全抛弃厌世情绪的事实。
只有拥有厌世情绪的人才能看到夏日幽灵的存在,但三人无疑已经成长到能够以强大的意志去面对自身的厌世情绪,已经获得了某种强度。
诚然,对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来说,伤感和冒险一样都是某个夏天独有的一次期间限定。
以强有力的意志面对未来,面对死亡、最终走向一种解脱、获得某种强度在现代的新自由主义社会中或许是一种不可置疑的伦理。
但对倾倒于零零年代文艺所描绘的某种直击灵魂的无法挽回的丧失的我来说,这样的一种“劝说”还是过于积极了。
在友也最终寻找到装有绚音尸体的行李箱的那一段场景中,友也陷入了与自身厌世情绪的世界,摆脱了与绚音一起走向死亡的选择,最终以积极并富有强度的意志从死亡的彼岸回到了现实。
我对《夏日幽灵》最为不满的,可能就是这一场景了。
也不是说友也就应该选择死亡并于绚音永远在一起这样极端的路线,而是在这一选择中,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某种意识的强度。
或许友也执意要与夏日幽灵的绚音一起死去,但是却被希望友也走向幸福生活的绚音带着哭腔强行拋回现实世界的桥段会更合我的胃口。
宫崎骏的《起风了》也有类似的场景,最后主人公的妻子在死亡的彼岸呼喊着“老公,来这边”的台词,在铃木敏夫和庵野秀明的劝阻下变成了上映时的“老公,请活下去”。
友也并不是因为某种意志的强度而活着,而是因为背负着来自死者的负债而不得不活着,或许对我来说,这样一种被动性的活下去才是更为感同身受的东西。
loundraw在推特上提到这部作品是献给所有活在当下的人的。
但活在当下的,并非只有有着某种“强度”的人,同时还有那些无可奈何地活着的人们。
宫台真司在九十年代针对永无止境的日常所提出的那份处方——从意义到强度,或许比作为零零年代批评的“世界系”更能够形容这部作品。
但对活在强度早已破产的2020年,无法走向超人思想的我们来说,如何开辟第三条路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
而《夏日幽灵》很遗憾的,并没有这样的潜力。
三个结伴去找夏日幽灵的青年,友也 小青也好,凉和绚音也罢,无论是受制于他人举措无法真正去作为自己活着还是因为意外本应有的未来在眼前被折断,事实上都是经历了现实对心灵的抹杀。
其实不能算没有共鸣吧,凉以那样一种开玩笑的口吻说出自己时日无多不得不放弃爱好时、因为友也的话与对方的未来和人生拒绝一起去找绚音进而假借爆发的情绪掩盖其下真正的脆弱时是我真正开始能和整部番的情绪同频共振的时刻——人就是既会在乎别人的心情又会自私和嫉妒的矛盾体,奢求一个人在生死存殁之际保持绝对的利他和冷静才是错的。
整部番有很多我觉得特别巧妙的前后呼应,譬如小青对被淋水的态度、友也挖开土壤和扔掉掩盖在画板上的衣服的双线进行、凉开头说的看不到明年的樱花和结尾因为心怀希望撑到了春天再次到来,我最喜欢的其实是小青托举起友也将他向上抛的那一刻,与其说他是跳进星空里,不如说他是和灵魂坠入水里一样“坠入”星空里,这也恰好能和后面友也用灵魂同自己的绝望一面对话接上,或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这样想构思真的超绝巧妙……在三个人一起去找绚音的身体时,这个行李箱代表的早已从绚音一人的执念变成了三个人生的寄托,挖开土的瞬间便是他们生的希望重新开始萌芽的时候。
而后凉接替了绚音“夏日幽灵”的身份,他们三个又在另一层含义上永远相伴了。
总害怕自己情感写的太多的话它会变为一种“可把玩的悲伤”,因此我最好还是就此收笔。
然而友也小青凉三人重聚的那个夏天看起来比从前刚认识的那一个色彩更浓烈绚烂,在最后一幕暂停了很久,所有的心思和思绪都变成了“夏天真好啊”。
人在夏天里最能体验到活着,但不会仅活在夏天。
喜欢夏天,喜欢《夏日幽灵》,“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
结尾看到他们三个在点烟花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就发现凉去世了啊呜呜呜我觉得夏日幻魂的画风有一种平静中带着悲哀的感觉,三个各有苦衷的人聚到一起寻找着一个似有似无的答案,最后在寻找那个幽灵[忘记名字了(目移]的身体过程中离着答案越来越近。
最后每一个人都做出了改变,即使是因病去世的凉。
但结尾处看到凉的去世给观者带来遗憾的同时又有一丝合情合理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四个青年,一个已经逝去,一个即将逝去,两个仍在挣扎。
当烟火点燃,异世界的窗口随之打开。
夏日也向我们展开它最初的样貌。
寻找死亡影片的一开始,三个青年踏上寻找幽灵的旅途,他们为什么愿意寻找?
因为他们想要知道死亡的背后是什么,这是他们探求死亡的的过程,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看似平和的水面下有着怎样的波涛,也不知道平和的表面隐含着对死亡的渴望。
这让我们常常想起许多人说,你还这么小,有什么需要你操心的,你除了好好的学习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
他们不知道,此时我们也不知道这些青年,为什么?
有什么原因能让他们走向死亡这条未知的道路。
灵魂与肉体影片推进,我们开始了解,他们的背后,一位少女被校园霸凌种下阴霾的,一位少年身患重病,还有一位生活失去了自我仅剩下前途两个字。
他们都没有资格去奉劝对方不去死亡,因为痛苦又时无法被理解,但是他们在帮助死去的少女寻找自我(肉体)的时候完成了对自我的一次救赎。
与其说是帮助灵魂去寻找肉体,不如说是帮助这些失去灵魂的人找回自我,虽然其中三个人还活着,但是仅仅是他们的躯体还活着,他们的灵魂并不在他们的体内,灵魂被束缚、封锁、囚禁,就如同少女的身躯被深深埋藏,她寻找不到。
其中身患重病的主角,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或许他的行为是在说,“我都是要死的人了,我已经没有未来了,我为什么还要解救我的灵魂,解决出来又有什么用!
为什么这些还有美好未来的人,不珍惜生命,而我连珍惜生命的机会也没有!
”但是最后最后,他的选择是什么?
他默默相信了自己,相信自己能好好活下去,相信每个人的苦难不能对比。
他正是在一次次的用自己的生命的痛苦他人做着比对,从而愈发痛苦。
我们有多少人何尝不是如此?
自我的抗争男主角在触摸到躯体的一刻,他面临的选择,死亡或留下?
那一瞬间或许他想到的每一个自己经历的现实都是苦难,每一个现实都是失去自我,但是呢?
或许是“就连他们都没放弃”让他回到现实。
那些深陷痛苦的人不需要有多少人对他说教,也不需要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而是陪伴,而是理解,而是沟通。
“就连他们都没放弃”如果从别人嘴里说出可能就会变味,但是如果是自己深深的体会着,体会着那些同样将要走向死亡的人,他们是怎样对待着自己的生活,那些逝去的人是怎样渴望生命。
则纵使痛苦被渗透,也将被救赎。
为自己活着这就是影评要告诉我们的,活着,要寻找自我,寻找那个被埋没的灵魂。
在我的生活中,又是也会遇到很多事情,很多事情无法被理解,很多时刻,我也曾想一死了之是什么感受。
但是我一次次的挣脱出来这种想法,或许也是因为我在学着为自己活着,我想到那些“就连他们都没放弃”,我发现身边还有人陪着我。
可能,让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陌生人的纸巾,是深夜里的路灯,是那个飞机跑道上每年都会出现的幽灵,她告诉我们我们要为自己而活着
虽然之前已经对此中意肯定过许多次了,但这次还是要来 精彩的首尾呼应 开头即是结束 就像圆周一样跌跌撞撞历尽一周还是回到了原点经典的倒叙手法 点着烟花是为了见到幽灵啊!
埋下伏笔 画面艺术风格大赞 很喜欢有一种色彩斑斓清新的美 BGM原来是我之前听的那首来自每日推荐吧竟然意外发现了出处惊喜!
将近40分钟的时长把控得很好 好好活着 活出自己是吗?
回到故事里三个有寻死自尽想法的少男少女想要寻找幽灵或许是想知道死了会怎么样吧可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那位幽灵竟然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原来之前与母亲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一时过气顶着台风离家出走结果过马路时被闯红灯的车子撞到 后司机为了掩盖罪过把女主尸体放在行李箱里埋藏起来 男主借由女主体验了幽灵的自由也受其指引下定决心找到尸体 让其母亲能够知道真相 最后找到了三人中一人也因绝症离去 但是重要的东西已在他们三人心中生根发芽了!
本片立意和画面都还不错,人生就是不断向世界追问活着的意义的过程,无论老年还是少年。
友也和葵其实很幸运,在人生迷茫的关键期,有良友相伴,有绚音(已死之人)已和凉(将死之人)帮助他们与生活和解,帮助他们走向新的人生……仅用40分钟就表达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故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它的缺点——个人的情感表达是稍有欠缺的。
友也因家庭学习压力而暂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葵因校园霸凌而求死,而凉在青春正好的年纪却得知自己死期将至……这些个人背景看似完整,而实际的情感表达力度是不太够的,友也困于学习和家庭压力,但是怎样的压力呢?
这种压力到了什么程度?
难以感知,友也和母亲的矛盾没有足够的展现;表现葵遭受校园霸凌的情节,则有点儿戏,施暴者刚向葵泼完水,转眼画面就切到葵要跳楼自杀,虽说逻辑能说通,受害者遭遇霸凌而选择自杀,但这样表现在情理上还略显牵强;凉在得知重病后的表现倒还正常,只是在多给他一些心理上的描写我相信一定会相得益彰;而逝者绚音则是本片情感表达比较完整的人物,她的经历也基本交代清楚,她和友也一行人的交流展现出她对自己死亡这件事的淡然,处事不惊,对人友好,心态乐观豁达的个性,不禁感叹,这么好的女孩要是活着多好啊,她的经历,能让人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活着的珍贵……另外的问题就是情节衔接的问题,这应该是本片最大的问题,前面的问题也还能说得过去,只是表达不够丰满,基本演出还是能够和剧情相适应的,而这个情节衔接最大的锅无疑是本片的配乐。
本片的配音单拎出来还是很不错的,青春感浓郁,音阶变化也能体现某个情节的故事递进,但与本片所有情节整合到一起就差点意思了,很多地方都有点用力过猛,让原本递进自然的画面在音乐的配合下反而有点不自然,这是需要创造者们好好改进的地方,要是音乐配合到位,青春片的调也就能基本拿捏了,希望创作者们能继续努力总而言之,本片剧本没啥问题,若能在细节上让人物情感更加丰富一下,无疑会成为一部佳作,希望创作者们能够继续加油,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传说中,在夏日的一个废弃机场放烟花,就会遇到年轻女子模样的幽灵,俗称夏日幻魂。
2021年11月《夏日幻魂》于日本上映,本月在b站开播。
三个相识于网络的高中生,分别有必须见到夏日幻魂的理由,试图见到夏日幻魂的那个夏天,也确实悄悄地改变了他们。
影片很短,不到40分钟,讲了四个人物的故事,友也为人物主线,绚音为故事主线,四人故事交错,故事线也比较简单,没有多余的叙述,刚刚好够影片需要。
配乐,剪辑,分镜的观感都不错。
但因为故事比较简单,时长也短,留白很多,所以免不了形式略略大于内容的问题(本人略偏爱故事性强的作品)。
故事本身方面很多也是常见题材,甚至还有些俗套(友也和绚音恋爱一事),但我仍然会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个短片,原因就在于此作品的立意。
作品的立意我个人认为是作品当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夏日幻魂应该是给生活不如意,焦虑症人群的一个治愈作品,尤其是相关青年群体,这个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因为某些事情日常焦虑的群体。
亦或是像凉一样,生命之火将熄的人。
人群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处于亚健康或者疾病状态,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是完全健康的。
健康所代表的不止身体,还有心理,社会关系,道德观念等良好的状态。
虽然现在,抑郁症等相关心理疾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被人们重视,但是仍然会有许多人被抑郁症伤害,被它拖入深渊,甚至推向死亡。
也正照应了片中,似乎只有想死的人才会见到夏日幻魂,而夏日幻魂似乎也会告诉他,究竟是这个世界更好,还是幽灵的世界更好。
友也和葵都是被生活折磨的人,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生不如死,但是成为幽灵真的会更好吗?
我想绚音已经告诉了他们答案。
“生命的终点即是友也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
凉是被疾病折磨的人,才是高三生,就被宣判没有了未来。
凉倔强的灵魂,在疾病面前,仍然束手无策。
有人害怕死亡,有人却向往死亡。
向往死亡之人,正是最无助之人。
我想说的是,自杀,从来不是一件好事情。
纵使生活万般不如意,也请把自己的生命坚持下去,如果累了就停下,如果感到孤独就求助,千万不要尝试用死亡来和解。
似乎,死亡只需要一个理由,而活下去却需要很多理由。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找理由活下去。
曾经有这么一个辩题,叫如果一个人深思熟虑之后想要自杀,该不该阻止?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想说的是,在生活不如意之人的身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深思熟虑”!
他的深思熟虑,是在大脑中一遍遍叠加去死亡的理由,一遍遍回避掉活下去的理由。
如果遇到了,请阻止他,如果陷入了,请积极求助,请等一等,请努力找活下去的理由。
研究表明,冲动型自杀者的冲动持续时间是13秒,假如熬过了这13秒,多数就会放弃自杀闪念。
这13秒可以救自己,可以救别人。
无论如何,如果可以的话,请留给自己13秒钟想一想,那13秒前的深思熟虑,究竟是希望自己坚持生命的幽灵绚音,还是为自杀找理由的我自己。
影片的结局看似变好,实际上凉撑到春天还是离开了,友也同时坚持着学习和美术,葵虽懂保护自己却还是被校园暴力。
甚至友也和葵还没有放弃死亡的念头,但至少,他们也在努力变好,努力找活下去的理由。
我想影片不仅仅要传达出请生活不如意者坚持下去,也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毕竟校园暴力的题材虽屡见不鲜,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要让所有校园变得安全与和谐,还任重而道远。
确实,现实是残酷的。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往往会不断摧残着我们,但正是有了种种的不幸,我们才更深刻体会到美好。
不要放弃自己,坚持住,光明总会到来。
如果说,你感受到现实是黑暗的,那么,就相信他是前往光明,美好之路上的绊脚石吧。
相信自己,明天总是会更好的。
本篇仅结合生命体验谈对日漫《夏日幽灵》的观感。
不知为何,日本的动漫很喜欢选取夏天做为故事发生的时间。
似乎经过了炙烤的盛夏,褪去了聒噪的蝉鸣,远离了森林和海滩,从高中、大学毕业之后,甚至是在生前死后,在承续明艳生命之间的“夏天”,异常珍贵。
若是回归现实,诸如日本学生的夏天便是常常需要和家人一道儿泡温泉,跟随学校队伍一同旅行的。
9月27日晚,我读罢陈寅恪先生的《论韩愈》,心中想起这部在豆瓣标记良久的番。
虽是剧场版,可是长度比我想象中的短许多,仅有40分钟。
起先关注到此番,是因为此番关涉生死,我个人偏向讨论生死、改变、反乌托邦、描述情感的番剧,以冈妈、老虚、宫崎骏为例。
如今回看宫老爷子的动漫,像是阅读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一般,在熔铸生命、浴火重生后重归平淡叙述中,我看见的是日本战后一代人的失落、出走,以及对“回家”的渴求。
只是,现实中一切像是火灾后的京阿尼,无法重生。
在无尽的沉默中在内心热切地呐喊啊,呼唤啊——因为我们都回不去了。
举目四望,世间尽是无家之人。
仅仅因为心灵在漂泊。
漂泊的心灵,回不去的过往,期盼中的未来,想象中的世界,又如何不是新生呢?
当三个心灵漂泊无依的现代高中少年因网络而聚集在一起,互相询问着:“你知道夏日幽灵吗?
”他们的人生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他们是谁?
他们是饱受校园欺凌却只能默默流泪葵,是在虎妈的严苛管教下成绩全A但心存绘画梦想的友也,是因脑子患病生命仅存9个月的凉。
为了探寻全新的自我,他们一起寻找传言中“自杀”后的幽灵,通过放烟花的方式渴求遇见穿着黑裙子的少女。
在最后一根烟花将要燃尽之时,黑裙少女出现了。
她说,能够遇到她的都是心中“想死”之人。
她的名字,叫绚音。
他们好奇,不知道死亡能否带给他们真正的解脱,好奇幽灵的世界是否幸福,是否轻盈。
他们,一直在探寻自我。
最终,在探寻的过程中,绚音带着友也灵魂出窍,带着他在空中飞舞,他知道了绚音并非自杀而是他杀,知道了她想找到自己的身体,以结束幽灵的状态,迎来真正的死亡。
他们一起帮助绚音“回家”。
他们在选择自己的生死,性命相连,互相影响。
影片开头,三个人聚在一起放烟花,在绚烂的、转瞬即逝的烟花中回忆绚音。
可是一切在影片结尾揭晓:葵和友也并非是回忆绚音,而是在追忆半年前死去的凉。
他们都在改变。
面对校园欺凌,葵撑起了自己的伞,靠着勇敢与自信,保护自己。
友也拾起画笔,选择了自己的而不是“在父母的指导下最轻松”的人生。
凉怀着“我一定能痊愈”的信念,在死前看到了初春绽放的樱花。
他在烟花燃尽之前,像绚音一样,对所有人说着“好好活下去”。
“好好活下去”是日漫中常见的嘱托——是白龙嘱咐千寻“不要回头”但自身迟迟停留在空中的一只手;是古河渚对冈崎朋也与汐的寄托;是本间芽衣子对超和平Buster“永远是好朋友”的期许;是晓美焰为着创造她与鹿目圆共存世界的自私的期待和无数次的轮回;是青沼瞬自决前用力把早季抛向荒原的永恒的爱;是少佐“临终前”对Violet新生的祝福;是椎名真由理为着拯救冈部伦太郎毅然坐上时光机返回的身影……是繁花盛开的时刻。
活着,是勇气啊。
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人生诸种,仅仅在此间徘徊流转而已。
或许是日本“物哀”精神渗透至动漫表现手法,故,在绚烂的笔触中,风格迥异的画风中,能够看见媲美文学的诡谲。
在动漫世界中,有胜于人间的温情,有无尽的想象与咏怀,因此,纵使谈到死亡,也比现实中经历人的生死要更悲壮一些。
若是说这个世界上还能有什么能触动我的心灵的,或许,只有自身的死亡了。
可是,我纵使在极致的痛苦中也未尝想赴死,因为我太弱小,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啊。
一直感到,能够自杀的人真的很勇敢。
对于自己的错,我个人的方式是:“赎罪”与“生活”。
若是说人生来有罪的话,那么,就请不要在漫长的时光中遗忘自己的曾经,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努力微笑吧!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才好!
若是以一句话概括这部叙事平淡的动漫,我只想用一句泰戈尔的诗: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在夏日为寻找幽灵而聚集起来的少年,在晚上他们见到了幽灵的真身,幽灵说只有想死的人才能看见自己,也就是说其实三人都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友也一直听从着母亲的安排,无法自己做出决定。
凉得了绝症,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
小青遭遇了校园暴力,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但最终三人帮助幽灵找到了的遗体,同时三人的友情也帮助了自己找到了迈向未来的勇气。
凉在与另外两人再次对话时已成幽灵,并嘱咐两人未来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不如拍成3分钟mv
凉:我是真的要死 你俩只想搞个cp 礼貌吗
我也好想在夏天放烟花啊
两男一女用点烟花方式召唤出幽灵,幽灵说自己不是自杀,是被杀,是出车祸后奄奄一息时被司机掐死后装进行李箱,埋在了某地。这三人帮忙找到了行李箱,幽灵彻底消失了。
很乙一,最后看到了凉,证明他们还是有想死的心,但已经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情活下去了
再见果然再怎么套路我还是吃这一套
作者明明是人,却要伪装成幽灵来教育人启迪人,说半天说不清白,故作神秘,浪费时间
“生命的终点既是你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这是一位已死之人,一位将死之人,两位想死之人,他们四个人的故事。自杀者都是被杀的,我们怀着寻死的心,却倔强地活着,努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在无穷无尽的寻常生活里为自己点燃一支又一支烟火,静静地燃烧,淡淡地熄灭,拥抱着现实,保留着幻想,日复一日,岁岁年年。
青春伤痛文学
6.5/10,为自己而活。
。。。知道你会做动画了
死亡在我们之间,将死者们的夙愿,以及一生悬命的为幽灵找到宿体,挺文艺的
凡事都有结局,凡人皆有一死
万物苍茂的盛夏,徘徊的人与幽灵,用强烈对立的方式叙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画面唯美,情节简单,没有太深的精神层面,没有絮叨大道理,只是清淡展示着所有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音乐与画面可,但故事“劝诫“说教”意味浓了些,“日式对白”也有点尴尬。
剧情很简单,节奏很松弛,画风很清爽。是淡淡的情愫,流转在蓝色笼罩的夏日,微风拂过裙摆与发梢,点燃一根烟火,遇见透明的幽灵,溯回人间的遗憾,成长总是伴随着苦痛,烟花绚烂易冷,若于暮落前能无拘无束的飞舞,只一次也不枉。
8.0咋来的?这画质8.0,0.8也说的过去啊。剧情还是可以的。
不是,哥们,青春期的忧郁干嘛搞得好像要死人一样啊。被霸凌的姑娘小伙伴们不一起救一下嘛,这是朋友?男主角过得既小资,学习成绩还好,跑去寻短见的原因是因为不让画画?普通人,谁的青春期都会对未来迷茫。四十分钟讲述了一个无病呻吟文艺小伙的青春伤痛,没愁强说愁,日本人太无聊了啊,出生在发达国家,生活看起来也够小资了,这个世界又怎么你了?放过他吧。
。
想死的我们在夏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