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清明节假期,我出去走了走,当然也看了电影,发现这三天时间里就有九部新片上映,清明节,俨然成了一个电影的小档期。
(文末有福利哦)比起一个需要缅怀死亡的日子,它已经有了假期轻松愉快的一面,这种共存的反差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算是现代人生活多义化的一面吧。
所以也就想来讲讲《生生》,在这个档期里它不是那么受关注,排片率不到0.1%,但还是觉得它值得一说,一个比较私心的原因是,它的主角是拍戏时近70岁的鲍起静。
我们总在说要给国产电影的女性角色提供更多机会,可是当这种老年女性挑大梁的时候,怎么市场和观众都不给反馈了呢?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并不是国产电影里“中老年女性”这个问题,而是《生生》里更重要的部分——它关于“死亡”的态度和多义性。
从片名里的“生生”你也能看到这种多义性,用“生”,来让人看到“死亡”。
更具体一点,《生生》说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怕死”的情绪。
影片是那种非典型的绝症故事。
鲍起静主演的莉莉奶奶是个出租车司机,得了癌症,医生说她只能活三个月,但她不服气,非要活过这个时间,就开了一个名为“活过一百天”的直播,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她,是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
男孩生生刚刚经历了哥哥壮壮的去世,他在哥哥的手机里看到了莉莉奶奶的直播,也开始好奇起她的生活,还有哥哥为什么会成她的粉丝。
在跟莉莉奶奶成为朋友的过程里,他会帮她录下死后要上传的影片,也开始慢慢明白哥哥离世的意义。
他,是一个正在学习死亡是什么的人。
谈《生生》就不得不提到之前的“绝症电影”,像是《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
肿瘤君》,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生生》是老年版的《小红花》。
从质感上来说,《生生》的松弛就和它们的类型化不太一样。
不过《生生》更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很直接、残酷、白描地把衰老这件事,和绝症摆在了一起。
当创作者要拍绝症故事的时候,青年人会成为一种很好的主角选择,因为他们本身的年轻、鲜活、美丽、生命力就会和绝症产生冲撞。
可当放到一个衰老的角色身上时,这种冲撞就会很容易变得“顺拐”。
但《生生》把这变成了另一种力量。
你甚至能很直接地在鲍起静的呼吸中,感受到那种临近死亡的气息。
片中那个有一场戏是莉莉奶奶的女儿担心她的安危,给家里装了监控,她在工作的时候通过监控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你也会跟着有点担心。
随即镜头转到房间内,我们也“看到”了莉莉奶奶的静止,但更具有冲击力的,是我们“听到”的,莉莉奶奶那潮汐一般的、缓慢的、特属于老年人的那种熟睡后的呼吸声。
在那个时刻,关乎死亡的恐惧也就从屏幕和人物中溢出,来到了作为观众的我们面前。
我们,也很怕影像中的那个老人停止呼吸。
就是这一幕我觉得这一幕拍得很大胆,但又显得那么的波澜不惊。
它在那一瞬间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绝症与死亡,并不完全是包裹着年轻的惋惜,而也同样可以是散发着衰老、腐朽气息的必然。
死,是个很宏大的话题。
由此《生生》也触及了这个话题面前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情绪。
那就是害怕。
影片并没有直接讲死亡,却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怕死”。
男孩生生和莉莉奶奶是年轻与衰老的对照体。
生生的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是失去了儿子和即将失去母亲的对照体。
这对母子和母女,同样也构成了对照关系。
在这三组关系里,我们也看到了不同人群对于死亡,对于怕死的不同态度。
作为一个男孩,生生的“怕死”是懵懂的。
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好童真,因为他还不太理解哥哥的去世,隐隐觉得哥哥的灵魂会回来,还会去漫画屋帮哥哥租漫画。
但你同时也会发现这个孩子很清醒,他不愿意搬家,甚至因此和妈妈吵架,因为他明白,这个房子并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房子,而是承载了哥哥记忆的空间。
搬走,就等于要承认死亡,要放下过去了。
他很怕这种承认和放下,因为承认了、放下了,哥哥也就真的死了。
旁观莉莉奶奶“活过一百天”的直播,才让他真正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一方面,他是在观看莉莉奶奶的“活着”,一方面,他又是在哥哥的离世之后,再度全程体验一个人“离去”的过程。
当生生最终和妈妈一起搬家,也就是真正接受了哥哥的死亡和莉莉奶奶的离去。
比起生生的“懵懂”,莉莉奶奶的“怕死”则是隐藏起来的。
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她都有超于常人的积极乐观,她做饭,上直播,坚持出车,帮客人养小狗,甚至会为了上舞蹈班不去医院做复诊。
你也渐渐被这个人物骗了,好像她真的不怕死。
但在影片的最后时刻,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情绪崩溃,因为她抱着女儿说“我好怕”。
这么积极地活过医生预言存活期的她,也是会怕死的。
她还同样害怕伴随着死亡的尊严丧失,因为曾经照顾过去世丈夫的她很明白,没有人愿意把屎把尿。
她也怕女儿因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局面。
这种害怕也同样在生生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身上体现。
生生妈妈想搬家,是要赶快走出这段记忆,带着剩下的儿子进入新的生活。
莉莉奶奶的女儿则寄希望于现代医学手段,一直催促妈妈去医院接受化疗。
这都算某种程度上的用“逃避”去试图抵抗自己对死亡的害怕。
影片也就由此把家庭内部、亲人之间要经历的那种死亡阵痛,放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下。
莉莉奶奶——女儿——去世丈夫,生生——妈妈——去世的哥哥这两组关系,都是家庭结构和亲情关系中的死亡。
因为亲密关系、成长记忆,这样的死亡带来的伤痛是更直接、更绵长的,也更容易让人有共鸣。
而生生和莉莉奶奶这组关系,还有那些观看莉莉奶奶直播的粉丝,上门采访的记者,则说的是陌生人之间也会经历、见证的死亡。
死亡不再仅仅是亲密关系中害怕面对的课题,而也是放大到整个社会语境下,人人都会经历的必然。
在看《生生》的时候,我总是回想起那些关于死亡的电影。
怎么说呢,“死”这件事,我们都是听说、观看、见证,先于自己体验的。
它好像是一件没有办法用过来人立场,来进行经验之谈,从而贴近、复刻真实的事。
但有的部分是不用体验死也能感知到的,比如亲人离世后,还活着的人经历的痛苦。
比如看到病人临死前,为了活下来努力抗争遭受的痛苦。
比如看到一些死亡时刻所传达出来的黑暗、破裂,冰冷。
死亡,始终在恐吓着我们。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讲“死亡”的电影都会用积极的、乐观的甚至喜剧的态度去解构死亡,去消解死亡背后的恐慌。
这是一种优秀的创作手法,但并不是我们面对死亡的唯一态度。
《生生》也不提供唯一答案,它要说的,就是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都是可以的、被允许的,能够走向未来的。
像莉莉奶奶那样积极,简直是种超人般的能量。
但我们也可以像生生妈妈那样用逃避来保护自己,用远离过去来接受和面对事实。
我们当然也可以害怕,可以恐慌。
因为这,就是人面对死亡,最正常、最原始的情绪。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关注我呀。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2qd9sEJN98VLFSLb6-B1sw
#时不时的戏#生生#sensen
sensen是生生两个字的广东话发音,查了下导演名气不大,似乎是个台湾人,影片的标题立意让人想到“coco”,但作品厚度全然不及后者,看之前扫了两下豆瓣的评论,中规中矩的比较多,尽管我一直对豆瓣的留言多有三分信,七分鄙视的意味,也没太多放在心上,但看完回忆起来,感觉这也是我对于本片最想给出的评价了。
请了影后出演,想必也是影后为此片的剧本所打动,那一口港味的普通话在我听来好熟悉,在看片前上厕所里,这家影院也是一直在放广东歌,勾引了好多广东的回忆。
剧情是讲一个知道自己肺癌晚期的老年后的各种心情与活动,导演为了让这个作品更符合当下的时代,引用了直播这个概念,但也只是让人感觉共情了时代而已,我始终认为演员只是导演呈现的作品中的陪衬,再好的演员也会受限于各种,这部是最好的证明,导演想尽了很多小清新式的桥段来丰富整个剧情,比如提前录好视频之后上传,比如老人用漫画记录抗争的每一天,老人与小孩打羽毛球的片断,老人留恋自立更生的生活而留的眼泪,其实挺用心的,但又非常让我很难抓住泪点,整个剧情的节奏还是台湾电影的通病,文艺的形式过于大于剧情,如果这个电影浓缩成个15分钟的数码产品的亲情宣传片,可能效果会更好。
本来今天其实因为有事不太想来,但因为剧情讲肺癌,而外公最近也是因为这个事情住院,还是选择来感受下,尾段的时候,看到老人各种回忆岁月与时光,我心里闪过很多的换位的念头,当我的年岁走到那个时候,我的心里活动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秒吧。
得了肺癌还剩下3、4个月名的的士司机鲍起静,虽然超龄仍然偷偷继续载客,还乐观地玩起了直播,把日常点滴带给粉丝。
而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成了她的粉丝之一。
鲍起静演台湾电影,居然不违和。
毕竟其父亲鲍方是内地过去的,鲍起静也有点普通话底子吧?
虽然现代带着白话腔,演一从香港到台湾的人也说通。
“忠孝”小学。
想起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
好大间书店。
貌似台湾的书店文化保持得不错,《汪洋中的一条船》就常见书店。
腰上帮贴膏药这个,忽然想到《花儿与少年》里面刘涛与郑佩佩的一段情,郑佩佩给刘涛按摩。
狗狗。
孤独的狗,孤独的人。
便利店店员。
母子情。
母女情。
“奶孙情”。
隐藏的兄弟情。
最后的煽情略过火。
过犹不及。
“再来!
”
不怕病,不怕死,但是害怕病与死之间的路程。
肺癌四期的高龄出租车阿姨vlog up主,不去做化疗,开直播和大家互动挑战活过100天、画漫画、学舞蹈、打撞球,吸引到了哥哥刚刚去世,和妈妈缺少沟通的性格内向“小男友”生生。
相信生产经历过癌症病患从确诊到离世的人都能理解女主的做法,因为治疗、化疗太折磨人了,而终点都是一样,至于多争取来的时间,那些时间过得太痛苦。
与其在病床上看着自己身上的管子越插越多,不如潇潇洒洒做点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在忙碌中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女主在直播中在录像中永远是乐观地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然而在镜头后,其实也是不舍的,毕竟对女儿还有很多牵挂;其实是不安的,毕竟她面对的是死亡,不知道身体每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撑不起来表面的坚强。
说实话,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肯定是鲍起静,她的表演从来都是抓人的。
之前最喜欢《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妈妈,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不歇斯底里的高级感演技,还有就是《僵尸》虽然这部恐怖片有无数令人回想都恐惧的镜头,但是对于我来说,最恐怖的一段戏绝对是她把小男孩推进卫生间的那一段戏,善良的妇人为了重生的邪念也能做出最残忍的事,鲍起静把复杂的情感用表情表现的淋漓精致。
然而这一次的刻画,绝对不输之前两次。
总之这是一部讲生死的电影,但里面的生死观是我认同的。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唤作“小男朋友”。
让死亡轻柔地滑进未来,能无端收获地久天长的希望。
片名“生生”除了是小主角的名字…个人认为还“活着”的意思~片中表达了从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态度。
莉莉(女主),是积极面对,希望最后的时刻还是开心的。
小男主角是害怕,哥哥的死亡让他觉得有点害怕。
女主女儿面对妈妈将要离开是不舍与内疚。
但大家到最后也被莉莉的乐观所感染。
人生很短暂,请珍惜眼前人,不要让自己后悔。
希望所有人看完都有所感悟!
有评论说,《生生》是继《送你一朵小红花》后的又一部探讨生命和离别的影片,没看过《小红花》无从比较,但这种以平实的角度来展现离别态度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哭了全场,头疼缺氧,连带第二天双眼皮离家出走。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临终关怀印象深刻,那时候边看书边想,如果自己到了人生的末尾,不得不跟世界告别的时候,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过完最后的时光呢,是选择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下去,还是选择尽量减少痛苦地快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呢?
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因为这个选择很难,只要世界上还有让自己眷恋的人或者事,就一定会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好起来……所以我很佩服莉莉奶奶的选择,很佩服她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活的精彩的勇气。
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离家在外,看到这种故事的时候总会特别难过,我会想应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去与自己生活的纠结问题,但从来都是无解,或许真的到了需要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必定会做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
说回电影,最喜欢的情节的是奶奶在书店里等待会不会有人借走她放在书架上的漫画,她说店员早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会有人一起帮你维系一些可爱的小心思和小愿望,这样的感觉真好。
面对生死,很多人都是歇斯底里的,是情感剧烈的,但在《生生》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平和而温情,仿佛离开人世只是一次普通的远行,离开的人交代好了一切准备好了放下,留下的人也不要让自己困在痛苦中,要珍惜眼前人,要继续发现幸福。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的希望
清明时节,没有扫墓,看了这部应景的电影。
台湾电影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
印象最深的一句“丢了以后会遗憾的,那才是最重要的”,看完发现恰好一张海报上就是这句话。
生生和莉莉,一个在人生的开始,一个在人生的尽头,同样面对死亡这个主题,生生通过哥哥的手机看到莉莉奶奶的直播,机缘巧合下两个人成为忘年交,共同度过了一段珍贵的时光。
活着有什么意义,该如何面对死亡,是我们不断追寻和思考的问题。
年纪还小的生生,面对哥哥的死亡,透露着拒绝。
他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有何种情绪。
同时他也充满困惑,有点害怕,觉得哥哥去世后回家拿过漫画书。
他的内心应该不愿意相信哥哥的死亡。
他不愿意搬家离开,因为这意味着哥哥的痕迹会随着搬家而被抹去。
莉莉奶奶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癌则抱着豁达的态度,她的选择是独自面对。
她拒绝化疗,不愿意麻烦女儿,为自己设计了直播度过多彩余生的计划。
莉莉奶奶面对死亡时内心是有纠结的,她不愿意给别人(女儿)带来麻烦。
在她的告白里就提到了亲子关系终有一个终点,要学会放手,学会互不打扰。
这也是她和女儿的矛盾所在。
女儿希望自己能为母亲多做些什么,但是母亲一直拒绝。
尽管如此,病危时她说出了害怕,表达了对女儿的需要,两人通过“争吵“最终达成和解。
“好好再见”是电影中人物达成的“共识”,也应该是我们观影后的共识。
电影的bgm同样非常小清新,配乐是雷光夏,高中时mp3里一直装着她旁白过的地下铁,很喜欢她。
整部电影节奏比较慢,尤其大概五分之四奶奶去世后那个地方,当时觉得看的有点困了。
但是,在清明节看到这部电影,把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寄托在了电影里,感觉很有意义。
我觉得这类电影评分应该更高一点,电影用很平淡的故事和镜头去讲一生的意义。
失去哥哥的弟弟没有妈妈的陪伴,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什么是死亡;跟女儿不是很亲密的癌症妈妈,没想到结尾才表明并非亲母女。
两个年龄差那么大的人,相互陪伴,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通过生生的关心帮助,阿姨更加了解到活着的意义。
不如听歌
三星的电影。但我还是觉得应该给四星,给的是题材,是主题,是生死,是母亲,是鲍起静。
有点生硬
中影嘉华国际5号厅挺尬的,不是在影院根本不可能看完。
Only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an touch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world.
有點難看!
很感人温馨的电影,两对母亲与孩子的情感故事让人感动,两个家庭通过老人与孩子串联起来,忘年交的友谊情感让人泪下。小演员和老戏骨的对手戏很精彩。
我现在哭着打五星
有点过于无聊了哈 几个人物都没有让我很好的进入情绪…
2.5
主题好 但流水账
雖是老套的故事,但鮑起靜讓我可以看下去。
小学生真的会看老人直播吗?
力气使得太大了,雕琢痕迹重。好揪心的话题呀!
7分
鲍起静大段的心灵鸡汤试图包裹无聊无趣的剧本。
挺无聊的,导演是不是周杰伦粉丝?
情感表达还可以,至少我还是看到抹眼泪了。叙事手法略显欠缺。结尾看到鱼灯亮起,看到生生与老奶奶打羽毛球,心里一念,就是不管怎样都得努力的好好活着哈。谢幕时看到雷光夏的配乐,还蛮亲切。
2019.5.5想看。拍摄水平类似《人生剧展》。看这标题会想到《一一》。《一一》是献给外婆的,此剧是从小孩的眼里来看生命。(今天看之前,评分是6.8,评分时是7.0)第1224个标记看过的人
拍出了生命的洒脱和随心,也克制了煽情,比较节制且有控制力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