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很平淡的名字,很不起眼。
4年前,我能注意到这部电影纯粹是因为这是寡姐演的。
在一个很平常的11点晚上我打开了这部电影,原本以为我可能看半小时就要去睡了,但是一打开电影我的身体就像被钉在了椅子上,一直看到凌晨1点,然后从凌晨1点泪崩到凌晨2点。
整部电影其实也就如其名字一样,很普通,就讲了一件事:离婚。
电影很平淡,但是平淡中,你的情感被导演无形中层层调动,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走深。
Charlie和Nicole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是他们的感情在时间的婆娑中不断出现了裂痕。
他们于是寻求心理资讯,想通过咨询调解矛盾。
但是他们累积的裂痕已经深到了无法调节的地步,于是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逐步加码——女方先请了律师,男方也请了律师,调解失败。
男方换了更咄咄逼人的律师,双方因为离婚对簿公堂。
两人又想私下调解,结果变成了无法控制的争吵,互相咒骂。
公证人分别到男女方家考察,决定孩子的抚养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一开始的留有余地,互相想维持着对方的体面,到后来在律师的询问下,不断吐苦水,也为了帮助自己赢得孩子的抚养权,不断细数对方的缺点。
乃至于在法庭上,让律师代替自己,对着对方的脸面指指点点,不断践踏。
乃至于后来想要的和解,变成了带着“死”的咒骂。
起初,人们带着对另一半的美好幻想,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步入婚姻的殿堂。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矛盾涌来,原本给对方戴上的那层完美的假面就会逐渐脱落,你会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没有滤镜的他/她。
于是失望便像一粒种子,不经意间撒在了爱的土壤里。
汲取着爱的养分的同时,还不断生出根系,不断扩张着自己的地盘,最后却结出了恨的果实。
最后那颗果子又落回爱的土里,也烂在了那里,不断轮回。
虽然如此,但就算爱的土壤里早已沾满了恨的杂质,那一开始也是爱,并且很可能一直残留下去。
而在这一地鸡毛的离婚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一次次被提醒,自己还是爱着对方的。
Charlie对着菜单犯愁的时候,是Nicole接过菜单帮他点了他喜欢的菜。
Nicole家停电的时候,Charlie也是一个电话就到,修好了电路。
结婚之后,Charlie的头发一直都是Nicole修剪的,Nicole一直能修剪到Charlie喜欢的长度。
哪怕是在离婚期间,Nicole也还在为Charlie修剪头发。
就像Nicole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不愿读的信一样。
信中最后那句话是这么说的:【And I will neverstop lovinghim,even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
婚姻的故事,就是两块石头不断磨合的故事。
而婚姻故事,就是两块石头,哪怕最终都不能完全磨合,但你身上的每一片磨痕,都是我在你生命中存在的证据,也都是你爱我的证明。
而很多痕迹就永远留在了那里。
很多时候,离婚的结果并不是一个人的错误造就的,然而电影中虽然也提及了一些Nicole的缺点,但是依然将更尖锐的矛头指向Charlie。
对于控制欲的指责,对于出轨的批判,对于生活能力缺失的展现,对于其孩子气的讽刺。
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导演的【自我审判】,本片实际上改编自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真实经历。
在电影里,你可以在Charlie身上看到他自己的影子,那么恃才傲物,那么自我中心,但又渴望爱,渴望被爱,渴望太阳和月亮都因为爱他而绕着他转。
导演卸下了包袱,自我审判得足够深刻,展现的故事也极尽真实。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段刻骨铭心的爱、困扰和纠缠,显得这么真实,这么让人潸然泪下。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婚姻故事》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唯一的一部“小题材”电影——它关注个人情感,而并非社会与历史。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编剧,他经手的影片,大多是自编自导。
看过诺亚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都是关于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成员关系。
从2005年的处女作《鱿鱼与鲸》,到今年广受好评的《婚姻故事》,诺亚·鲍姆巴赫似乎执着于理清“家务事”,《婚姻故事》算是他最新的成果汇报。
但这最新的成果让很多观众难过,一边流泪一边看的人不在少数。
考虑到导演从前的影片多少都有些喜剧成分在,《婚姻故事》却结结实实戳到许多身在围城之中的人的痛点,还是那种闷闷的、积聚在胸口、无力释放的痛楚。
不少观众形容《婚姻故事》过于真实。
的确,这部影片讲了个真实到有些俗套的故事——一对本来体面的夫妻,在离婚诉讼的过程中,开始互揭伤疤、恶言相向、锱铢必较,说好的和平分手,最终变成了发现丑恶对方与丑恶自己的恶性循环。
然而诺亚·鲍姆巴赫并不是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故事那么简单。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给我看戏剧的感觉,尤其是几场长对白的室内戏,从布景、台词到演员移动的轨迹,都像极了剧院的舞台。
为此,诺亚·鲍姆巴赫精心设计了失衡与矛盾,让夫妻二人共同跳上舞台,在这场名为婚姻的戏剧中,针锋相对。
首先是男女主角的身份——一个导演,一个演员。
二者的角力从这种设定上就开始了。
舞台之上,演员需要听从导演的指挥。
影片前段反复出现妮可排练的镜头,她在查理的安排下,处理角色的一举一动。
这正映射了二人婚姻中的状态——导演占据绝对的主导权。
妮可进入洛杉矶的剧组之后,在定妆时向导演表达自己对剧本的意见,而紧接着的下一幕,便是经人推荐,认识了离婚律师诺拉,从而改变了离婚策略。
这两幕之间的转换,从妮可不再只作为乖乖听话的演员,铺垫出她通过离婚再次主导自己生活的故事走向。
影片最后,已经离婚的二人再度聚在妮可在洛杉矶的家中。
查理被告知妮可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导演的提名,妮可对查理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以前你对导演这个工作这么痴迷。
”此时,完成从演员到导演身份转变的妮可,终于以对等的权力人出现在查理面前。
二人曾经在婚姻中失去的内在平衡,以离婚的方式找回了。
另一重角力的设定在于地点。
纽约和洛杉矶对于演员导演这样的业内人士,是一个不能两全的选择。
查理“比纽约客还纽约客”,而妮可的家与事业起点都在洛杉矶。
诺亚·鲍姆巴赫故意安排了这样的冲突,是想看看婚姻里的双方如何处理。
在二人前期的角力中,妮可一直是压不住秤砣的那一方,所以她跟随查理在纽约生活多年,甚至无法说服查理接手在洛杉矶的项目。
妮可选择从洛杉矶起诉离婚,打破了这种失衡的状态,从那之后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给了洛杉矶。
查理被逼要找洛杉矶当地的律师,要频繁往返洛杉矶,要在洛杉矶租房,直到最后被法官判定,这就是一个洛杉矶的家庭,孩子应该要生活在洛杉矶。
在查理眼中,妮可去洛杉矶只是为了工作,不管二人离婚与否,她都会返回纽约。
妮可的坚定迫使他在一片慌乱中适应这个他讨厌的城市,直到最后为了儿子接受了在洛杉矶的短期工作。
二人的生活重心从纽约转移到洛杉矶,这是查理与妮可之间力量天平的又一次校准。
很难说清在这样的角力中,诺亚·鲍姆巴赫究竟偏向哪一方。
他给了妮可更多的理解,但同时也对查理的出轨行为轻描淡写。
不过不管怎样,他对婚姻的理解都是真实且深刻的。
他让查理与妮可矛盾到达顶峰的那场争吵,字字句句,都是婚姻关系中才会有的愤怒、挣扎与无力。
是的,在这场离婚官司里,每个人都被现实敲打,一脸菜色。
这么说好像也不全对,至少妮可的律师诺拉就不这样。
由劳拉·邓恩饰演的诺拉,是个非常出彩的配角。
她美丽且风情,更是永远穿的最艳丽性感。
她没有查理律师的咄咄逼人,嗲声嗲气却又招招致命。
这是一个颇有些女权倾向的角色。
在双方第一次出庭面对法官的片段中,查理的律师企图用妮可曾经在电影中露点的行为贬低妮可,诺拉在第一时间指出这是“荡妇羞辱”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她脱掉了西装外套,在法庭上露出粉色低胸的裙子。
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对方律师的“荡妇羞辱”。
诺亚·鲍姆巴赫能在剧本中写出这个细节,我是佩服的。
但诺亚特地安排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在妮可身边,也许是在表达——婚姻中逐渐丧失自我的妮可们,如果想要实现与查理们的权力平衡,需要诺拉这样一个女权带路人。
无论如何,到了诺亚·鲍姆巴赫如今的年纪,他应该不会再带着苛责的目光审视婚姻了。
所以,这场名为《婚姻故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奔上了离婚的轨道,纵观全片,就连儿子亨利都没有企图让二人破镜重圆。
婚姻就像一场打了太久的战争,当其最终结束的时候,战胜方少有雀跃,战败方也无暇悲伤,双方都只是暗暗庆幸,这场战争它终于结束了。
PS. 关于两位主演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就不需要我再夸了。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这句据说出自特吕弗但是找不到出处的话,似乎很适合用来形容《婚姻故事》。
电影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种爱情中的两难状况——尽管我们在情感上依然需要彼此,但我们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这段感情阻碍着我们去实现个人价值。
这就是鲍姆巴赫通过电影告诉我们的事:既有爱情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有事情无法解决的爱情。
需要注意的是,这既不是为了歌颂爱情,也不是为了劝退婚姻。
正因为爱情和个人价值都如此重要,这注定是一个双重绑定的结构,并不会因为语序的变化而落入某种道德结论。
选择任何一边都是一道深渊,而另一条未被选择的道路则会即刻像幽灵一样冒出,形成一个痛苦而吊诡的循环,这也是《婚姻故事》如此让人心碎的原因。
爱情中有太多这样的困境。
很多人相信,爱情中存在着不可饶恕之事,比如出轨。
然而爱情中同样存在着不可偿还之事。
爱情常常让我们想死,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杀死我们——当我们选择了和某个人一起的人生,就是杀死了其他的可能性,可能是少睡了很多女孩,可能是放弃了心中的梦想。
但是爱情又常常让我们活过来、活下去,哪怕是在我们诅咒对方去死之后,我们依然需要抱着对方的大腿哭。
这些矛盾都形象地反应在男主片尾在酒吧里的独唱中——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我们在很多浪漫爱情电影里看到过爱情的开端。
在最开始的时候,爱情是那个X factor,是无法说清一二三的神秘感觉,是让择偶条件清单短路的额外之物。
但在《婚姻故事》里,鲍姆巴赫拍出了爱情的终结。
于是我们发现,到了最后,爱情依然是剩余之物,是在经历了所有的撕扯、诅咒、清算后,依然无法被抵消的东西。
就像一杯茶,喝到最后,杯底仍有黑黑的渣滓、茶末,它们曾经是茶的一部分,现在却不再有被喝的价值(事实上你也无法真正喝光一杯茶,那些剩余物总能顽强地残留在那里),上海人管这个叫“结结头”。
鲍姆巴赫在片中反反复复地拍的那些相似的片段——半夜修门、剪头发、点沙拉、系鞋带……他在拍的正是爱情的“结结头”。
《婚姻故事》中那些充满幽默和辛酸的细节,不知是否来自鲍姆巴赫本人的离婚经历。
有人说他是在前妻孕期时出轨,《婚姻故事》不过是他对于这段经历的粉饰,也许真的是这样。
我们在影片看似公平的叙述中,仍然能感觉到那些微的偏移。
女方总是更占上风的那一个,她率先提起诉讼,掌握全局,又先一步move on。
而男主,这个后知后觉、疲于应对的可怜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他的软弱、被动让观众无法不宽恕他。
电影中,斯嘉丽有各种各样的哭泣,但是亚当司机得到的才是最关键的一哭。
我们应该让导演的私生活去影响我们对影片的判断,或者仅仅看到了一部好片子,就去假装无视电影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吗?
在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依然是这个双重绑定的结构,没有一方可以掩盖另一方。
对这个问题唯一错误的回答,就是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继续烦恼,继续困扰,对待婚姻和故事我们都应如此。
People don’t accept mothers who drink too much wine and yell at their child and call him an asshole. I get it. I do it too. We can accept an imperfect dad. Let’s face it. The idea of a good father was only invented like 30 years ago. Before that, father was expected to be silent and absent and unreliable and selfish and can all say we want them to be different. But on some basic level, we accept them. We love them for their fallibilities. But people don’t absolutely accept those same faillings in mothers. We don’t accept it structurally and we don’t accept it spiritually. Because the basis of our Judeo-Christian whatever is Mary, Mother of Jesus. And she is perfect. She is a virgin who gives birth, unwaveringly supports her child and holds his body when he’s gone. And the dad isn’t there. He didn’t even do the fucking. God is in heaven. God is the father and God didn’t show up. So you have to be perfect and Charlie can be a fuck up and it doesn’t matter. You will always be held to a different and higher standard. And it’s fucked up, but that’s the way it is.
失败的婚姻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却各有不同。
再说了,如何定义成功的婚姻呢?
白头偕老就算成功吗?
出于对斯嘉丽约翰逊毫无保留的爱,我重看了《婚姻故事》,因为看多了失败的婚姻所以这部电影没有像第一次看那样引起任何波澜。
这些年我看到好多人离婚,拨开重重叙述的迷雾,在悲情或者激愤的控诉中,本质的因素其实是金钱和外遇,金钱导致的离婚大部分是隐性的,你以为是对方不再爱你,你对对方厌倦了,其实是因为金钱匮乏导致日常琐碎的生活磨灭了感情。
如果你们不是为钱烦恼,这本来不会发生的。
举例而言,因为装修,买房,不得不异地而居等原因吵架的背后都是经济因素,双方寻求的是在一个固定金额下,实现最大化的自我,超越金钱的束缚后,其实人的审美,情趣,没有大的天壤之别。
再加入孩子,更是鸡毛鸭血,各种因为金钱产生的烦恼纷至沓来,不是情比金坚,是水滴石穿,真的经不起消磨。
另外一个原因就单纯的多:外遇。
诺亚鲍姆巴赫这部电影,还是停留在文艺青年阶段,他们因为误解而在一起,因为互相了解而分开。
表面看是为了彼此的文艺追求而分开,年轻未婚人群看了可能啧啧称是,在我等文艺中年看来难免有点儿滑稽可笑--二人“事业”的巅峰无非是一个得了个戏剧奖(容我庸俗一点:奖金三十万还要分期付款),一个得了个电视剧导演奖。
这是他们分开后各自的“收获”。
妮可所谓被查理“压制”的,就是这个,仅此而已,简言之,不要阻挡我庸俗的大众化,OK?
所以,我觉得导演还是动了点儿小心思的,在妮可对律师倾诉了一堆爱情啊,事业啊之类的文艺理由后,最关键的一句放在了最后:我怀疑他和舞台设计上床了(其实不是怀疑,而是偷看了电子邮件)。
为啥说这是场文艺青年的离婚大战呢?
因为他们最想的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赢。
查理换了律师,之前离婚六次离到精通婚姻法的老头给的方案就是多快好省,省点儿钱,各自妥协一步,相信我,我最有经验。
但最后男方花光了奖金请了东岸的金牌离婚律师,女方也(用老明星她妈妈的钱)付了一大笔律师费,他们都觉得自己赢了,也都怅然若失。
我特别欣赏查理的一句对白:“I need to get my own asshole” ,你找了个这么恶心的律师,我也得找个旗鼓相当的来恶心你。
律师之间唇枪舌剑互相揭丑给他们双方都提供了加速度,终于爆发了一场巨大的争吵,女方说想不到你这么自私,男方说,我恨不能你死。
这算最狠的诅咒了,这是他真实想法吗?
不是,不过是嘴上逞强不想吵架吵输。
即便一秒钟后他就说sorry,也收不回这泼出去的水了。
在这场大战中,孩子是啥?
他们都欺骗了自己觉得自己是在争孩子的抚养权,但他们争的是输赢,是纽约和洛杉矶不可调和的矛盾,东岸西岸多年互相瞧不起在两个文艺青年身上的反射。
文艺青年尚余一点坚持就是面子。
他们不可能复合了,即便双方都想,但也跨不过文艺青年这道坎,只能说缘分已尽,珍惜曾经拥有,俩人都要憋足劲儿以此为题材再整个文艺作品出来才对得起这段百转千回。
这就是我重看《婚姻故事》后一点儿略嫌愤世嫉俗的感受。
同时美国的司法系统有点儿像中国的核酸检测行业,假公正之名,变成了一桩巨大的生意,不管官司输赢,不把你弄到倾家荡产算我律师没本事。
我想从中西文化差异方面谈谈我的感受:1.原生家庭的态度妮可决定结束婚姻,搬回洛杉矶的娘家。
她告知母亲和姐姐自己的决定,母亲只是说自己喜欢女婿查理,再无别的主观论断,而姐姐面对妹妹要求她给查理递律师函的任务只是有一些可爱的不知所措,最后也有惊无险完成了任务。
查理来到岳母家,可以看出他和岳母以及小姨子关系极好,而妮可的家人不仅对查理毫无偏见,还十分喜欢他。
但是,妮可决定结束婚姻的时候,家人并没有干涉,劝解,或者穷根究底问她原因,而是不干涉她的决定,全然接受想要结束婚姻的女儿/妹妹,为她和她的孩子提供住所和情感支持。
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要结束婚姻,那么原生家庭必然要掺和进来。
你可能要反复跟父母以及七姑八姨解释你为何要离婚,如果对方没有出轨家暴等“原则性”问题(甚至有这种问题),你可能要被劝解若干次,什么为孩子着想啊,什么找对方再谈一谈啊,什么有婚姻总比单身强啊之类的。
或者父母觉得自己孩子受委屈,找亲家闹腾。
我认识的一个阿姨的女儿离个婚,两家大人差点大打出手,离婚后,两家人跟仇人似的。
另一个朋友的同事,夫妻因为一些事情吵架,女儿回娘家诉苦,结果她妈吗觉得女儿受委屈,跑去亲家那里一番闹腾,最后离了婚,对方连孩子都不让见(当然违背法律和人道精神)。
所以我觉得人家美国的父母不掺合孩子的事情,你要结束就结束,我接纳你。
你有了新恋情我也祝福你。
不会说你老公人不错啊,你三十几岁离了婚带个孩子不容易以后没人要还是凑合过吧这种。
我觉得这就是对子女的一种尊重,或者说对一个可以自己做人生抉择的成年人的尊重。
而不是用什么世俗的偏见来绑架你。
2. 离婚的法律妮可本打算协议离婚,丈夫也同意。
但是朋友劝她还是找一个律师,于是她找到了一个特别懂她业务能力又很强的女律师诺拉。
找到律师后,很多东西不用自己在那里掰扯,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是心力来面对这件事情,因为有专业律师帮你搞定。
所有离婚事宜,都可以说跟对方说,你跟我的律师谈。
既然已经决定离婚了,就真的没那么多好当面谈的了,谈着谈着一情绪化,可能婚就离不了了。
更别说要分财产,要监护权这些伤脑筋的事情了。
美国打离婚官司虽然耗时耗力耗钱,但是一切都有制度和法律打底,当事人能从容一些。
在中国,要是双方能在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协议离婚还好。
可是要是一方想离一方不想离,或者都想离就是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就很难办了。
一方去法院起诉,法院会在若干天后指定一个人去调解你们,角色相当于居委会大妈。
我看你们挺好的啊,他又没打你,她又没骂你,你看你们都有孩子了,瞎闹腾啥啊。
啥,他和别人搞暧昧?
男人嘛,难免三心二意。
你看现在他都说他改了,他不想离婚想好好跟你过日子,你给他一次机会嘛……怎么?
她有洁癖你受不了?
没什么啊她爱干净每天把房子打扫的整整齐齐的多好啊,别瞎折腾了回家过日子去吧……最后你说你就是想离,那人家说了,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不给判离。
你们耗着吧,要不分居个半年一年的再起诉试试?
3. 离婚当中的沟通尽管电影里的两个人中间那场撕心裂肺的争吵让人疼痛不已。
很多人也说看到了离婚过程中的残酷真相。
可是我觉得这并不是最坏的。
至少两个人在大多数时候还能够有一种彼此尊重的对话和沟通。
在电影的争吵中,查理说出狠话立马就痛苦到泪流满面下巴抽搐,可见他心里还是在乎妮可的。
对爱过的在乎的人说狠话,事实上是对自己最残酷的惩罚。
现实中婚姻的瓦解,往往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貌合神离,或者貌也不合神早已离。
别忘了,在中国你想结束个婚姻,有原生家庭的介入,有亲朋好友的劝和,有法院大妈的调解,直到拖到你精疲力竭。
而很多夫妻,在离婚的过程中根本连哪怕是一次真诚的沟通都没有,哪怕那种吵架式的沟通都没有,只有冰冷的对峙。
有时候冷暴力比那种还能宣泄情绪的争吵杀伤力更大。
电影确实抽丝剥茧式的道出了婚姻的真相:妻子认为丈夫自私,不能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为家庭做出的事业方面的牺牲,希望搬到洛杉矶生活等),丈夫认为自己奔事业也是为家庭做贡献,自己为爱做了妥协(年少成名本不想结婚,为了妮可早早结婚生子),认为妻子提出离婚并聘请律师争夺抚养权才是过分。
婚姻的真相就是:你们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对方。
你们号称爱对方但是事实上最爱的唯有自己。
你们可能为了对方妥协一下但是无法妥协一辈子。
就算你们爱对方你们做决定的出发点还是在自己,即使以爱的名义为对方做了牺牲也会在心中积攒怨气然后有朝一日爆发。
但,至少,两个人泪流满面的吵完还能拥抱着安慰对方,在这种情况下这已经是一种最高默契了。
妮可没有对查理的痛冷眼旁观,即便她自己已经痛到体无完肤。
这不是一般的婚姻走到尽头的夫妻可以做到的。
电影里,从两个人写给对方的信,甚至从两个人争吵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曾经是深爱过彼此,深深理解彼此的。
可是现实中,有多少婚姻走到尽头的夫妻是真的爱过的呢?
我们中国人太现实了,现实到有许多的婚姻从结婚的那一天起,两个人就不是因为真正的爱情而走到一起的。
很多的离婚,其实从一开始就仿佛注定。
其实如果真的爱过,有一天走不下去了,那也毕竟好过没有爱过,白白耗费了人生宝贵的时间来的好。
妈妈朋友的女儿离婚了,当初她妈吗硬生生拆塞了女儿和她的大学恋人(嫌人家穷),让她和富二代结婚。
结果刚生了孩子就离婚了。
李银河说,人应该好好爱一次。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所以尽管很多人看完电影说,好残酷啊,好痛苦啊,我还是能从点点滴滴感受到一些两个人真诚地热烈地爱过对方的痕迹,还是有一些曾经爱情碎片的些些暖意。
我觉得电影在叙述人生冷酷真相的同时,又有一种炽烈的情感表达,这共同构成了一种人生,它是有情感在其中流淌的人生,虽然结局不是童话式的。
4.孩子两个人在离婚前,离婚时,离婚后,都十分关切孩子。
他们会考虑孩子在哪里受教育,考虑孩子交朋友,考虑法庭的介入会不会影响到孩子。
在离婚的过程中,他们不遗余力地给予孩子关爱并且没有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
两个人默契地把离婚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可是在现实中,离婚时双方和双方家庭常常难以保持冷静,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创痛。
就说之前一个阿姨的女儿那个例子,离婚后男方把孩子教给保姆带,还不让母亲探望孩子。
大人闹僵了,却剥夺了孩子的母爱,不是太自私了吗?
或者夫妻双方在离婚之前若干月若干年争吵不休,令孩子痛苦不堪。
研究生阶段学的教育心理学,读过相关文献,很多小孩子会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造成的,因此觉得痛苦和内疚。
小孩子会下意识觉得肯定是自己不好,不乖才让父母分开。
因为感情不和的父母有时候会拿小孩撒气。
会说都是因为你令我不开心这样的话。
所以孩子很可怜。
我觉得电影中的父母至少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冷静和克制。
他们已经决定离婚了,还是会两个人一起在卧室里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只要有孩子在他们就默契地微笑,甚至开玩笑,给孩子一种安全,温馨的氛围。
5.女性爱情或者婚姻的结束,总是令人感伤的。
但是电影里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妮可却是我欣赏的女性。
首先,她的中性打扮很惊艳。
她的打扮没有那种女性化的柔美,却时时透露出一种聪明和自信。
妮可是一个很感性的女人,这在她几次流泪里表达的很明显。
她两次躺在床上流泪,一次在纽约的家里,一次在洛杉矶的家里。
她跟诺拉叙述自己的困境时流泪,还有最后她和查理吵架时流泪。
每次不管是默默流泪,还是情感爆发式的哭泣,都非常打动观众。
但与此同时,她又非常冷静和果断。
尤其欣赏她这一点。
当她意识到自己对婚姻失望,对丈夫失望后,很果断地提出结束婚姻,没有那么多顾虑和纠结,就带着孩子回到了洛杉矶。
她没有闲暇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而是迅速开始了新的工作(影片结尾说她获得了艾美奖,代表她找对了事业的方向)。
在查理来洛杉矶找她时,她很明确地说:“我想做一个新的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那个时候其实查理应该还没有很果决地决定真正的结束婚姻,可是妮可已经请了律师来做这件事情了。
结婚后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城市和事业方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可是当她意识到爱情不能给予她她想要的,不能弥补她日复一日的人生缺憾,尤其是当她意识到查理的“自私”,她便头也不回地去探索人生其他可能性了。
尽管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不舍的。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伤人的。
电影里妮可这个角色是很独立和果敢的。
她一甩往常女性角色的柔弱,脆弱,而敢于去探索自己的人生,不甘被困在某个地方(婚姻,世俗看法)。
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也获得了支持(家人,律师,新男友)。
事实上,有时候当你愿意改变的时候,看似很困难,只要你下定决心,也总能路遇贵人,披荆斩棘,达成所愿。
妮可甚至帮助自己的丈夫成长了。
对于查理来说,曾经的一切理所当然,包括妻子无条件的付出。
而痛过之后,他忽然有所感悟,酒吧里那段独唱很精彩。
影片的结尾,他终于把工作暂时转移到洛杉矶,听到消息的妮可甚至呆了三秒钟。
小结:那个说着: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女子最后还是主动选择结束婚姻。
可见真实的婚姻,既不是童话,也不是电影。
靠爱情,靠牺牲,靠妥协的婚姻,有时候并不能长久。
走不下去就分开,可以。
甚至可以果断一点。
不管是双方的选择还是一方的选择。
只不过这个过程不应该太煎熬。
给予彼此足够的体面和尊重,给予孩子最小的伤害和损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够处理好不如意,也是一种境界。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查理在读妮可写的关于他的小传,泪眼朦胧。
银幕外的我都有些感慨万分。
当初的我们是多么美好,如今的我们却不得不分道扬镳。
弗兰西丝·哈式的开场,轻巧欢快,却是转瞬间逝去。
然后开始漫长的离婚絮语。
电影不耐其烦的用大段琐碎的日常对话,来讲述这段破裂的婚姻,来构建他们岌岌可危的关系,甚至来考验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忠诚:我们会不会因其“啰嗦”就这样睡去。
他们假装一切安好,幻想彼此友好的结束一切。
却又在彼此的不信任中,放弃妥协和默契,最终法庭兵刃相见。
妮可在不断的磨合和退让中,迷失了自我,她发现自己并不是独立于查理之外的东西,而只是他的“物品”而已。
查理以为妮可还会乖乖听她的话,可以和他“友好”的离婚。
他错了,妮可的强韧让他措手不及,甚至逼得他崩溃。
他反击,和妮可最终来了一场长达十分钟的撕逼戏。
当查理向妮可骂出那些恶毒肮脏的话语时,他无助的哭泣,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离婚前所能保持的那点体面已经丧失殆尽。
他彻底变成一个狼狈的犬。
这就是婚姻的残酷。
与其说电影讲的是离婚的事,不如说它在反推一件事:我们为什么相爱结婚?
如果早就知道这个破碎局面,我们还会不会结婚。
爱情难料,婚姻之后的事也太难料,留给人只是无限的唏嘘。
爱情啊,最美好的样子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当一切皆是惘然,我们所做的只有坦然接受,然后继续心里藏着彼此。
就像最后妮可给查理系鞋带,那是婚姻的惯性,那是爱情的余韵。
应该至少会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女主,及最佳女配。
Laura Dern出演的女律师实在太真实,有一段她出演的律师说出关于人们对母亲的固有看法因为太有共鸣,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编导通过这段道出了众多女性一直以来面对的社会压力。
本片与《克莱默夫妇》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离婚律师和争夺抚养权的官司细节。
很多类似电影都是跳过这个环节,因为担心争论会让人觉得枯燥,但本片反而是律师、辩论场景最好笑,最具有讽刺性,也最接近现实,体现了剧本的杰出,及编导对生活的观察。
另一次掌声是Adam Driver演唱,OMG!
我今天看了他两部电影,咱就不说大段台词的驾驭能力,连演唱也这么出色,看来星战里的凯洛仁真的是他出演过角色中,最无法体现出他才华的一个了。
很多场景都是长镜头展示争论,让本片更像是舞台剧,太佩服演员的实力。
特别是一场夫妻争执的戏份中,爆发力十足,让人彻底感受到了这种口头争吵带来的伤害。
斯佳丽这次绝对是她最好的演出,完全不需要用卖弄自己的性感,你会完全忘记她是斯佳丽,是黑寡妇,褪去所有光环,她化身为一个追求事业和自由的普通母亲。
开头的部分简直就是婚礼上最好的结婚誓词范本,片尾再念起,没人可以忍得住不流泪。
有时候我们常常纳闷两个相爱的好人为何会离婚,本片算是很典型的例子。
很多时候婚姻的开始因为有激情与吸引力,一些分歧都被掩盖,但时间久了,裂痕如果没修补总会显露出来。
影片显然是在告诉人们,结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需要为这婚姻做出的那些妥协,是否真的可以做到。
当然,没有婚姻是完美的,但如果双方都可以做妥协而让步,总是比单方面迁就来得长久。
本片对婚姻、男女关系、家庭的探讨很值得思考,且相当细节化地呈现出了离婚的每個步骤,要付出的代价。
看完后,相信很多人会觉得:“离婚的花费太大,根本离不起婚。
”(多伦多观影)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网络氛围突然急转日下,大家对于婚姻、爱情、婚变、出轨、劈腿这些事的看法让我恍惚怀疑,我们是回到中世纪了吗?
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视频里,一个女人带着一伙人殴打另一个女人,抓头发、扯衣服、用脚踹私处,我当时就被震惊了。
但最我震惊的是网友的评论。
几乎清一色的支持打人者。
原来,被殴打的女人是小三。
我暂且不以道德的角度评价小三,从法律角度来讲,是谁给这些人打人的权利?
这些人把法律置于何地?
好莱坞在2012年有一部电影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和布莱德利·库珀主演。
电影里库珀饰演的男主角因为看到妻子出轨,并且将情夫重伤,然后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真的是“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同样的行为,在中国,在美国,天壤之别。
真正将这种风气推向顶峰的是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刘阳出轨半藏森林”事件。
实话实说,在这之前,阿沁、刘阳、半藏森林这三人,我都不认识,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
此事之后,这三人,天下无人不识君啊!
说没有炒作的因素,我是不信。
《婚姻故事》最合适的观众就是这些人。
还有那些推波助澜、自诩正义的网友。
男女主角一见钟情,后来相互成就,最后还是走到了分居那一步。
电影一开始,便是两人在婚姻调解处写下关于对方优点的镜头。
有些话写下容易,读出来,很难!
在婚姻调解处调解失败后,两人便向着不同方向走去。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妮可找来了离婚律师,打算以法律终结这段关系。
丈夫查理则寄希望于双方对话,甚至推掉了纽约律师所投来的橄榄枝,这个橄榄枝对他极为有利,但有可能将妻子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看到这儿,我对妮可有点迷惑,本来说好的双方商量,结果现在要打官司。
哎!
女人!
但斯嘉丽和丈夫的一通电话让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丈夫出轨了!
哎!
渣男!
故事继续发展,丈夫迫于对方律师的压力,也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和探视权,只得重新找回那个纽约的律师,希望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战。
这段法庭戏拍的真好,当年的黑手党小弟,摇身一变成了纽约城大名鼎鼎的律师。
开个玩笑哈!
他在法庭上咄咄逼人,指责斯嘉丽酗酒、吸毒。
当然,斯嘉丽的律师也并非“良善之辈”,同样对丈夫提出出轨的指控。
原来,美国情变也撕逼。
只不过,人家是在法庭上撕,我们是在微博上撕!
庭审结束后,丈夫和妻子回到家里,接着又撕了一场。
妻子指责丈夫出轨。
丈夫反问:一年了,你都不让我碰你。
然后,两人把几年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摆上了台面。
你骂我无情,我骂你无理取闹。
最后,两人都哭了。
判决的结果也出来了,双方势均力敌,并没有过多要求。
丈夫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接触孩子,大概也为了弥补这些年对妻子的愧疚,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
那天,他去看望孩子。
正巧孩子在做阅读练习,他凑近,与孩子一起朗读起来。
才发现,这就是妻子在婚姻调解处写给他的那封信。
他读着读着,哭了。
我看着看着,哭了。
我在想,如果当时他们把写给对方的那封信大声读出来、读给对方听,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呢?
可惜没如果。
他们曾经深爱过,也在不理智中互相指责过,但到最后,他们在各自的心里,一定是那个最初善良、聪明、体贴的人儿!
爱情和婚姻中怎么会有百分比的受害者、过错者呢?
只不过,有些人记住了ta的好,有些人只记住了ta的坏。
记住好的那些人,各自安好,再相遇依旧是朋友;记住了坏的那些人,网上撕逼,搅得整个世界鸡犬不宁。
斯嘉丽·约翰逊在采访时谈到夫妻关系,她说“夫妻关系就像任何工作一样,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将其维持下去。
”如果有一天这段关系终将结束,她不避讳告诉小孩:“我和你爸爸更适合做朋友!
”寡姐不愧是寡姐,戏里戏外,分分钟都是人生导师。
最近听了好多90年代的港台歌曲,发现好多歌曲都是“背叛、出轨、三角恋”。
动力火车的《那就这样吧》,我听这首歌时,只有十几岁,懵懵懂懂,但觉得歌曲里的主人公很man!
梁咏琪的《短发》,“你外套上有她的发”,这还用再怎么解释吗?
蔡健雅和孙燕姿合唱的《原点》,两个关系很要好的女生同时爱上了一个男生,怎么办?
娃娃的《漂洋过海来看你》,那个“你”,是彼岸有妻室的一个男人。
林忆莲的《为你我受冷风吹》,“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无须多言。
以前的歌曲没有正能量,但都成了经典;现在的歌曲满满正能量,无人问津。
以前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留下了不朽的经典;现在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吵得天昏地暗,留下一地鸡毛,沦为网友的笑柄。
希望以后不管是明星还是网红,自己家那点私事别拿出来显摆了。
按照我的建议,会写歌的写首歌,不会写的找人也行,或者,写点小故事。
将来某一天,说不准,真的就成经典了呢!
不管我们多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任何亲密关系归根结底都逃不开权力关系。
在影片描述的关系里,Nicole是弱势的一方,也许因为她“在见到Charlie两分钟以后就爱上了他”;也许因为(如Charlie吵架时说的)当时她更想结婚,而Charlie并不那么想结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而社会对女人(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女人,也就是妻子和母亲)的要求总比对男人高得多——(如女律师所说)父亲只要能陪孩子玩玩就值得称道,而母亲的任何小瑕疵都是不可饶恕的;丈夫会做饭烫衣服值得妻子写在“我爱你的100个点”里,而妻子不关碗橱门都能被指控为slob。
一旦有了强势方和弱势方,就有了忽视和压迫。
弱势方的愿望不被重视(夫妻俩可以为了查理的工作去欧洲半年,却不能为了Nicole的工作去洛杉矶一年),声音不被听见(Nicole很想当导演,但Charlie的回答永远是“也许下次吧”),长期被要求无条件付出并且被视作理所当然(Charlie认为Nicole为他演戏天经地义,甚至在Nicole接到电视剧演出合同后认为片酬当然应该用来投资他的戏剧公司)。
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而且强势方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Nicole说:你太习惯自私,早就根本意识不到那是自私)。
遗憾的是,权力关系里的弱势方若想争取权益,也许从来只有一条路:拔刀相向。
Nicole这样做了,她的女律师代表她这样做了。
但更遗憾的是,我们从来要求亲密关系必须是温情的、为对方着想的。
因此在拔刀相向的那一刻,这段关系已经必然结束。
离婚战役打响时,Charlie最初的反应是惊愕、不解、觉得Nicole不近人情。
Charlie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Nicole的律师:你怎么可以这样双重标准?
结果女律师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
我想观众看到这里大概会觉得这个女人恶毒讨厌。
可是真相是:她说得完全正确,而且她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当强者在婚姻关系内用双重标准压迫弱者的时候(比如说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怎么不问问自己“你怎么可以”呢?
问题就在于:在亲密关系内,强势方永远不会大发慈悲去解决弱势方的困境,Nicole只有要求离婚,只有剑拔弩张地伤害对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后她实现了并不过分的愿望:Charlie决定搬到洛杉矶住一年。
可是为了这一点,他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婚姻破裂,双方互相厮打到遍体鳞伤,以及两份天价的律师账单。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本来都可以避免:如果Charlie能重视一下对方的愿望,夫妻就不至感情破裂;如果决定离婚的双方能坐下来好好谈,就不至升级为昂贵丑陋的律师大战。
但从权力关系的角度,也许这些如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弱势方永远不可能靠温和的抗争在亲密关系内部得到强势方的施舍,拿出刀子是唯一的选择。
离婚的丑陋不在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如今恶语相向,而在于揭掉了亲密关系的皮以后,权力关系就是这么令人恶心。
亲密关系的残忍之处还在于我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完美、内心的黑洞都甩锅给一段我们不再满意的关系。
Charlie说Nicole“利用他逃离洛杉矶”,说Nicole明明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却把对自身选择的不满都怪在婚姻上,说“你当时明明是快乐的,你只是现在回过头去决定认为自己那时不快乐”。
Nicole说因为婚姻,她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洛杉矶、放弃了导演梦。
Charlie也说因为婚姻他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青春、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丰富的情爱生活。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完全正确,也都相当错误。
亲密关系永远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这无可避免。
但“因为婚姻,我才没能什么什么”的说辞大可不必,人生的不完美有其更本质的原因,也只能独自面对。
把婚姻当作挡箭牌,当作不承认自己失败的理由,往往只是种自欺欺人的软弱之举。
而亲密关系的温柔之处,也许都在Charlie的那首歌里:它帮我们摆脱了孤独,它帮我们找到了活着的感觉。
当一切过去,没有必要再“决定自己那时不快乐”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们那时毕竟是快乐的。
于是,当Charlie读到那封迟到的信时,当Nicole弯腰给Charlie系上鞋带时,我们忘记了前两个小时的丑陋,在眼泪和微笑中原谅了一切。
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承认:他们毕竟爱过对方。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
美式婚姻故事在最根本上居然是两个人的事业之间的battle(因此是一大堆律师之间的事务),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battle,跟lalaland一样。我还是喜欢伯格曼那种单纯的两个人之间要死要活,爱恨交加的那种苦闷。
律师真是无风不起浪…………对寡姐很无感,小帅想喝洗脚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昏昏欲睡……
和《克莱默夫妇》相比,差距是全方位的显而易见。
可以说展示了在婚姻关系中很多层次情感,早已经不是简单的爱情足以定义。男女之间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都刻画得很好很真实。能看的出来两位都是因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上得不到共识而提出的离婚,也把法律上的战场和生活上的家庭区分得很开。最后婚姻关系结束了也依然相敬如宾。不过我更想看到的是,她们两个能不被婚姻契约关系束缚而活出自我,而不是整部都在为这个契约关系的而作斗争。
7/10 缺点就是偏心灵鸡汤向,不够狠,最后收得有点过于自以为是,还是纽约客喜欢的轻柔痛感,缺乏从日常中提炼婚姻中相爱相杀的真正实质,毕竟伯格曼珠玉在前,这仿佛也是美式小资和欧洲哲思差距的写照。诺亚·鲍姆巴赫最好的一点在于幽默永在,只是戏谑的高级段位还离伍迪老前辈差得远,仅仅讽刺律师行业和绿幕技术还是不够抓到问题所在。全片优点在打动人的真实性上,婚姻过来人才会明白为争孩子抚养权而日渐变得“贱毒狠”的无奈过程,各自几场独角戏和两人在租房里的吵架的对手戏火花四溅,十分动人,看好斯嘉丽拿奥斯卡影后。结尾的前后呼应虽然匠气,依然击中了我的泪点。
和《消失的爱人》、《革命之路》、《游客》、《45周年》、《完美陌生人》并列,堪称看完更坚定不结婚的电影。说到底,婚姻能够维持下去的根本主要还是是对理想生活的放弃和对现实生活的接受。
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段对话:—你知道人生最可悲的是什么吗?—爱而不得,得而不爱。—那并不可悲,那只是人生而已,当你有天死去,临死前记得的偏偏是这些,可以称之为遗憾的东西。—那什么才叫悲哀呢?—大概是你明明深爱一个人,却无法懂得他的一切,于是错将他的善理解为懦弱,误将他的在意解读成固执,最终将他的厌倦视作背叛,再将你们两个人的过往变成错误。—这就是婚姻的本质吗?—婚姻的本质是孤独,正如人生的本质一样,人们总想做成点什么,总想和一个人厮守,或是成为什么人,最终却把完整的自己搭了进去。—那爱注定是虚伪吗?—没有比爱更真实的了,所以一个人才必须独自承受他的那份孤独。
美式过家家——同事、爱上、结婚、生娃、离婚、争产、争娃,反悔......最后只能靠念两遍长信来增加片长,my god!
河水汇流又分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分流后带着彼此的痕迹也是很自然的结局 至于沟通什么的 共同体什么的 我无法相信
相爱容易,相守太难。总体不是我的菜,婚姻琐碎不是我有兴趣的题材,全程几乎都是室内大段对话戏,话剧感强烈,就看到所有人:男人女人主角配角 都一直在叭叭叭叭地说话,回头想却概括不出他们说了什么具体。可能对婚姻生活更深入、更有感慨的人会喜欢这部吧。
还不如modern love那美剧
这个倒很适合Netflix,就电视电影
i love u i hate u i love u i hate u i love u i hate u i love u i hate u……i'm with u. being alive.
当代社会不仅不需要婚姻制度,连离婚也毁了,但是亲密关系中所包含的情感和眷恋还是值得拥有的,虽然说结婚与法律有关,但是我们多数时候还是因为信任情感关系才踏入婚姻,所以在离婚时的一地鸡毛并不代表那些拥有过的美好是无意义是不值得怀念的。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我们付出的爱意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失色。get√到了adam driver的魅力,演得真好。
美国电影的中产生活,一如既往的无聊和怀有给予观众稳定情绪的功能,这类电影是一种消费品,观众不是在看电影,是通过看电影的行为确立自己的身份,情感上获得的只是一种按摩,和真实的生活没有关系。
已婚让人受尽委屈,不婚让人自由飞翔。
离婚故事。就是夫妻俩住北京还是住上海的问题。“圣母玛利亚生出耶稣还是处女,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3.5。高光吵架戏拍手叫好,律师代替两个人吵架,直到两个人亲自吵架,这个设计也非常好。其他部分平平无奇,结尾大和解一团和气太套路了,受不了。但我不太信服这个男人的好形象,是否是编剧的失败,现实中的男人不会这么好的,他们欲望更多更肮脏卑鄙。而且编剧让这个男的犯错出轨压榨剽窃妻子的青春和灵感,然后又做出一副彬彬有礼不愿起诉妻子照顾对方感受的好人样子,整体定调又说男主是个好人善良人跟女主能互帮互助和解,可说是又当又立了。这个角色写得有内味了,内在本质像徐峥陈思诚之类的直男癌导演片子里经常会出现的那种又当又立的我抽烟喝酒出轨嫖娼打女人但我还是有情有义善良好男孩的普信男主角……
婚姻如同过家家 … 我堆泥巴你玩沙 ~——▶1◀—— 🔴 2019 🔵 英国【1月【🟢】【➊】】【2020 ▲ 8】【≈ 136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分开了会想起在一起时的美好 在一起久了会吵得天翻地覆 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