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小众的选材,小鲜肉喜欢上四十岁的大妈,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爱情。
你看,小鲜肉一开始不也是很不能接受么?
后面名为PK的日常接触,小鲜肉发现大妈竟然还不错,性格包容还单纯,笑起来也不丑,后面大妈竟然是小鲜肉喜欢的作家,这就更加戏了。
爱情是美容针,这比喻倒也贴切,但实在没弄明白为何是这个小鲜肉?
难道是这个比较好玩活力?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却也不能一概而论,总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社会多元,不倡导,但也可以包容,毕竟,这样的爱情原本就比较艰难……
必须拿把日韩的变态漫画搬上影幕么?
姐弟恋必须变成恋阿姨么?
请给大家留点美好。
冲着闫妮看的,但也不是金字招牌了。。。。。。。。。。。。。。。。。。。。。。。。。。。。。。。。。。。。。。。。。。。。。。。。。。。。。。。。。。。。。。。。。。。。。。。。。。。。。。。。。。。。。。。。。。。
我近两年因为天天用谷歌,可以看到两岸三地加美国的新闻,于是慢慢地养成了一个恶癖,看到同一件事的新闻时,就看看大陆左媒怎么报,自由派怎么说,台湾怎么报道,香港新闻怎么说,美国怎么说。
然后对比,再之后乐不可支。
我觉得这有利于更好的看右派的无知盲目一边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左派幼稚病什么的。
反正这种置身世外+事外的感觉不错。
于是,对比,慢慢变成一种病。
前段时间看过电影《大叔我爱你》,从片名就看出这貌似比较符合社会潮流。
看完感觉没什么,肥皂剧嘛,没营养。
于是,又对比一把,今天看了电影《美容针》,写一个四十岁女人爱上一个二十岁小男生的故事,对比《大叔我爱你》在社会语境中的自然流畅,大妈和小男生相爱就让人感觉这种爱真是种罪过。
其实电影内容其实是在诉说”大妈我爱你“,虽然土俗,但更贴切。
无论如何,我喜欢这个电影,虽然拍摄水平不高,但我禁不住要向导演致敬。
我们有一种看法似乎根深蒂固,到了什么年龄才做什么事,该恋爱时就得恋爱、该结婚时结婚、该油腻的年龄时就油腻,该理性时必须理性。
若还在不该天真的时候天真,在失去胶原蛋白后还想像小女生那样跟小男生恋爱,那简直是罪大恶极,极其恶心。
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女孩子到了28岁就惶惶不可终日,过了三十再不结婚就各种担忧,社会舆论排山倒海地压过来,即使生活中其实并没有婚姻的需要,她也顶不住普遍的观念,从而感觉需要找个男人结婚,还担心结晚了生不出孩子什么的。
对于许晴少女心的新闻,因为她是少数明星类人物,跟普罗大众没关系,我觉得不值得讨论。
我想说一个电视调解栏目的故事,我记得是在涂磊还是谁的节目中,有一个四十来岁没结婚的女生跟闺蜜去美国玩,因为闹小矛盾被闺蜜抛弃在美国的旅馆里。
节目中有个细节是她买了一堆粉红色的衣饰和玩具,于是主持人包括观众都慢慢脱离了整个调解的主题,对不会外语的她被闺蜜抛弃独自离开的问题不予置评,而集中讨论她的幼稚、天真、不成熟所导致的依赖性,受伤害的一方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根由就是她的那些“粉红色”。
我不理解女人过了三十凭什么就不能喜欢粉红色,我母上大人六十多了,据我观察她就十分喜欢粉红色,一起逛街,一看到桃红柳绿的颜色她就挪不动步,但她不肯买,因为她怕别人说,她没勇气穿。
我从十年前就开始与自己不同年龄层的人做朋友,读研和读博时身边的朋友都比我小,我没感觉到差异,相处甚欢。
到美国之后,先是跟两个六十多的女人做朋友,现在是跟一群从二十到五十多不等的女人做朋友,其中我最喜欢台湾人妮可,虽然她四十九岁了,并不漂亮,可是我爱她性格里的娇憨和甜嗲,她时常还有一点恶作剧式的小调皮。
我还在六十几岁的莉亚那里看到水晶般的纯真,当她说起去世的丈夫时会哭得像个小孩,她会把价值几千刀的马送给朋友,那表情就像小孩子分享玩具。
我还想起了法国木匠维克多,当他说最喜欢的运动是洗车和剪树枝时,当他和我们做填词游戏时,我没感觉到年龄会对人与人的相识造成隔阖。
人的灵魂是没有年龄的,那些隐藏于皱褶和斑点下的灵魂不需要像树一样刻年轮,更不需要被框起来限制一些生活的可选项。
当然,我也不喜欢有些人荷尔蒙旺盛时期的莽撞和冲动,不喜欢那些躁动、冲动、没有逻辑和理性的乱吼、乱叫,不喜欢只知道对世界呼喊我要我要的那种年轻。
但不忘初心、童真犹在的成熟不是更诱人吗?
能够为自己冲动行为负责的成熟不是更有道德吗?
有人理性沉稳,有人纯真或跳脱,有人兼而有之,每个人每种个性都找到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才是非常大道吧。
似乎理所当然,《美容针》的豆瓣评分不高,甚至恶评如潮,拍摄、选角、剪辑及表演的不足,都是这部电影当中很大的问题。
但在这部电影中,年纪大的女主人公没去整容,也没扮靓,更不是高收入高知,她只是个发表过一篇小说的过气作家+超市收银员,情节清新自然甚至还亲吻都没有,但观影中却能让人感受到恋爱的甜蜜,感觉拍得还是挺用心的。
闫妮的扮相朴素黯淡,加上40岁这个天咒,她似乎理所应当在爱情上走投无路,因为近年来关于超过28岁剩女的片子太多了,哪个不是一头红尘狗血中夺路而出,最后收获一个类似于葛优、黄渤或是某个扮相搞怪的男主角当接盘侠,虽然影片在渲染男主角的真诚,但片子的实质就是:劝慰女性到了年纪请您去选择退而求其次的爱情。
《美容针》却让女主李棠真收获了一个20岁男孩的美好爱情。
这样的故事在当下的语境中,看起来违反三观,大逆不道,因此这是一个冒险的、逆流而上的电影。
我感觉这是中国电影在性别、婚恋观念方向的一种努力探索,或者说是突破性的进步。
这部电影的存在至少宣告了不仅少女爱上大叔是合理的,少男爱上大妈也是可以实现的,至少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对现有观念的冲击或是更新。
看完电影,联系了一下现实语境,再回头看看各种网络上的恶评如潮,再来重刷一下这部清如水、朴实自然却有点白日梦的电影,内心五味杂陈,十分感慨。
但无论如何,我推荐。
记得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女孩儿把过去写成诗, 那么她也将站在过去与未来的相皆时空。
” 那么我想,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亦是。
夏百合不仅仅是夏百合,它是李棠珍的保护壳,是李棠珍所有对青春的幻想,到最后她选择了放下保护壳,记下四十岁遇见的二十岁的故事,尽管重逢依然心跳清晰。
相爱,在任何年纪,都何以珍贵。
我以为故事始于少年之鲁莽,后来才知是命中注定的难得,大概这是爱情电影里亘古不变的设定吧,我却没有一点觉得俗套。
落在我们每个人胸口的星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都是足以照亮我们世界的一束光。
美容针,美在灵魂。
相信四十岁会恋爱,相信淋过雨不会感冒,相信文字能沟通灵魂,相信世间有真情,那么多不可能的可能都有,我们怎么不能算普通?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一直在想一个被人问了几万遍的俗套问题,爱情是什么?
影片中闫妮饰演的网络作家,因为年轻时选择照顾老年痴呆的妈妈,被自己妹夫抛弃的侄女侄子,耽误到了四十岁还未曾体验过恋爱的滋味,时间和岁月并不能填满她对爱情的渴望,她表面平静,但内心依旧澎湃,她也渴望有那么一个,能陪她爱她,把她当一个小女孩来宠的人。
通过游戏,她认识性情桀骜,敢爱敢恨的男主,或许他在游戏里的对她的喜爱,在当时只不过是年轻人把妹游戏罢了,可是就算是这种游戏,也会让久久未曾体会过爱情的女主小鹿乱撞,激动不已。
但是她明白的,男主喜欢的只不过是游戏里那个虚拟的萝莉软妹,而现实中的她,只不过是一个走在街上都没人多看几眼的憔悴大妈,在旁人的眼中,她早就已经失去了恋爱的资格,从男主的母亲言语中的嫌弃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社会对上了年纪的女人是多么不公。
影片里,男主发现女主是大妈后气急败坏,想着法子来捉弄她的桥段,让很多人都觉得尴尬,因为我觉得这里其实是铺垫不够,应该是之前在游戏里,两人之间的相处让男主在内心里不忍放弃这段感情,才会用一种幼稚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导演能在多拍些在游戏里相处的桥段,或许之后的剧情会衔接的更好。
很多人问,为什么影片名字叫做美容针?
让人以为是女主逆袭整容的桥段,但是影片中其实很多次解释过了,爱情就像是中年女人的美容针,越甜蜜,效果越好。
成年人的爱情已经不纯粹了,考虑的事情太多,家庭,出身,年龄,其实我认为,最初的爱情,应该就是两人之间的心灵契合,性格相投,互相尊重,相伴到老。
影片的结尾很美好,有情人终成眷属,会有那么一个人等着你,牵着你的手,陪你去你想要去的地方,陪你看你想看的风景,他会不顾世俗的眼光,他只是想要和你在一起。
总之,不管别人怎么批判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它就像一块蜜糖,非常非常的甜蜜。
ps:谁说写耽美就是沦落了?
我也写耽美!
耽美是追求更加纯粹和勇敢的爱,跟别的文学作品一样有风骨!
其实看这部电影 挺心疼女主的 本该享受青春的年纪 却因为妈妈痴呆 后来又抚养了侄子侄女 而没有好好享受过青春 一晃40 。
女人有多少个十年呢 到了三十四十就被人叫阿姨大姐大妈 谁不渴望年轻呢 她活的特别压抑 谁又理解她内心的无奈 痛楚呢 还要被侄子不理解 责怪 她活的特别丧当他遇到男主 她重新有了爱情的心跳 有了活力 有了青春 有了笑容 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笑容 我觉得特别感动呀 为什么她不能爱一次呢 哪怕比她小二十岁 男人可以找小十岁 二十三十甚至四十五十的女孩 为什么对女人就这么苛刻呢 她有爱心 资助非洲孩子 有责任 抚养侄子侄女长大 有才华 虽然文章总是不被认可 不被理解 可是她是又闪光点的 她凭什么不能去爱 还好 男主 去了非洲 在等她 她也去了 最终相见 多好啊
一开始觉得雷,但是渐渐的竟然看得心动。
可能因为闫妮的演技,真实不做作,展现了一个中年女子的美丽。
一开始她被生活磨去光环,可是遇到爱情后,慢慢找回自我,又散发了不一样的光芒。
男演员帅气,性格可爱,就像台词说的,热情有力量,像一束光,照亮女主的心。
有多少人这样,面对自己喜欢的,敢于追求。
二人在超市里打闹,雨中跳舞,在星空下许愿,家门口相遇,我看到了爱情的火花,很迷人。
艺术是一种奢侈品,不是谁都能明白的。
豆瓣的评分也早沦落成黑子卖弄风骚的地方,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了。
影片的设定,一个本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因为生活的负累迷失了当年的青春与风采。
为了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和弟弟离婚又再娶而抛弃的两个孩子变成了一身风尘勉强养家糊口的中年妇女,当母亲离世,两个孩子也相继成人(一个17、一个18了),她突然发现这么多年她好像一事无成。
同系的学妹与她年龄相差无几却比她年轻美丽好多,成为了最有名的作家,虽然自己年少成名,出版了《落在胸口的星星》,但是好像被之后日复一日过早辛劳的生活磨平了才气,她为谋生存盲目追赶潮流,小说恶评不断,她似乎早已不是当初充满才情的青年女作家了。
过早地承担起家庭重负的她,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谈过一场恋爱,40岁了仍然孑然一身。
可是哪个作家心里能忍受平凡的生活,在不再有人依靠她的时候。
影片细节描写很到位,老年痴呆的母亲抢小孩子的吃的,说明母亲时时刻刻都需要看护。
侄子一句,就算这样,也别指望我们会感激你,让她十几年的辛苦都变成了心酸。
(侄子还是很爱她的,说的是气话,可能是因为太爱姨妈了,所以不能容忍姨妈把视线和关心分给别人。
)这样的四十岁中年女人在网游里遇见了一个小伙子,男孩的青春和勇敢让她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代,弥补了生命里那些永远都存在的遗憾,也将她死气沉沉的生活激发出了生机盎然的活力,在与他相处的时间里,她不再是两个孩子的姨妈,不再是年老色衰的老女人,不再是到了中年仍一事无成遭人冷落揶揄的失败者。
她又回到了那个有无限可能的年纪,无忧无虑,才情满身。
她终于明白自己是受人喜欢的,不是付出了所有仍然得不到一句感谢的局外人,不是已经被世界淘汰了的套中人。
她不再随波逐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赚些钱而盲目写些东西,或者胡乱意淫,聊以解决多年的饥渴。
她将多年来的人生感悟和她对爱的看法重新真诚坦率地写出来,不再为了庸碌世人的双眼(为什么底下的人一边骂还一边在看),纯粹是为了写出自己。
她再次迸发了生命的青春,野百合也有春天,不受上天眷顾的自己却也终于活出了新的人生。
他领着她做的那一些事并不一定就代表了青春,但是却可以让女主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年轻抛弃,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都还不晚。
如果你不能理解40岁大妈和年轻人恋爱,你的眼光也真的太局限了,思想狭隘说的就是你,别天天以为自己多厉害多厉害,你根本没有资格点评别人,等你活过了年轻,你也就再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了。
因为一个片段的视频,好奇了《美容针》,以为是电视剧,没想到是部电影。
没有听过的名字,想着可能不太会好看,可因着闫妮,又觉得应该不难看。
小健让人发笑的国语、“百合”从头到尾几乎一尘不变的灰色系大妈装,让我看得时不时发笑的同时,有总觉得鼻酸。
棠珍年轻的岁月被患有阿尔茨海默的母亲占据了全部,紧接着就是两个侄子侄女......我似乎比她幸福多了。
看着小健带“百合”打游戏、泡吧、滑冰、蹦极,回想自己那时的模样,觉得自己还是幸运地、幸福的享受过,未曾错过年轻的自己。
如今的怀念与羡慕,也是对往日生活的迷恋,舍不得放手罢了。
如今也已将迈入四张,不觉得自己真的就是“大妈了”,但很多时候也更避讳这个词,这未尝不是自欺欺人。
我时常在安抚自己不甘的心,但这本就是个慢工细活,需要不断给自己洗脑。
也对未来心怀焦虑与恐惧,但心中明镜般知晓这是必须要自己迈过的坎儿。
棠珍的付出与回报,何尝不是寓意着我们对生命美好的向往与祝福。
喜欢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受之吸引,本就是人之本性,守住底线不愧于良心,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问题来了,小健与棠珍谁也不欠,他俩在一起很好,我看着也觉得心里暖暖的,但如果我的儿子是小健,我是否真能接受?!
唉,人啊,就是这么双标与矛盾,真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喔……
刚看完这部剧,电影里的台词说了:爱情是美容针,可是时效有限。
看了综合评分只有4.5真的很低哦。
怎么说呢,刚看完那会,感觉这是一个梦吧,美好的梦。
世人醉生梦死。
到底人应该追寻什么?
这部剧谈到了爱情,谈到了年龄,也谈到了梦想,工作,其实我觉得还是挺周到的。
这让我想起来另一部剧…《好想好想谈恋爱》那部剧真的很现实,就是纯粹讲谈恋爱的。
如果对恋爱上头,就去追这部,包你冷水浇头,透心凉。
可是有时候也在想,到底什么是真实呢?
说《美容针》这部剧假的话,《好想好想谈恋爱》里的故事真吗?
有没有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大相径庭。
那是因为什么呢?
没有绝对的答案。
答案真相是你自己,就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镜像而已。
但有时候我也迷糊,就是当你照镜子(显化自己的事件)的时候,发现投射的人生与自己想的不一样。
那一定是你还不够真的了解你自己吧。
我也不确定这款人间游戏到底怎么个玩法,先写到这儿,了解自己是我们一生要认真做的事情。
要不很容易把自己的责任推脱掉。
在爱奇艺上还是10分的推荐…………这尼玛
姐弟恋的题材在中国拍的太卑微
这片子就不应该被拍出来 你们都瞎吗
男有颜,女会演,看着挺顺眼
我的少女时代
幼稚、尴尬、莫名其妙。闫妮为什么要接这样的片?不觉得丢脸?
不要因为是爆米花电影就轻易鄙视,有时看似浮夸的题材依旧蕴含着对人性解放的歌颂。『忘年恋』的题材并非少见,然而如此坦诚之作,除了有“爽文”的阅读快感之外,知性姨妈与热血小狼狗的互动还极具代入感,令人深陷世俗不伦的隐忧与对恋爱香甜的不舍之间,小成本制作还是拍出了可贵的虐恋情怀,甚至夹带着『多元平权』的有料私货;只是鉴于篇幅有限,好几处暗线无法得以展开,略显浪费;金鸡准影后的表现还是一如既往令观者轻松惬意,多名鲜肉、腌肉还算赏心悦目,假日放空的观影模式不就该是这样么?
虽然老少cp看着很违和,但我还是很没良心的笑了好几次。至少这部片我还是看下去了。虽然很烂啊,但是还是有一点点小感动哦。
闫妮真是变美了
掌柜的这几年什么情况,为什么老是演这种类型的喜剧片?有点浪费她的特质。
多年未见的尴尬之作
这玛丽苏结局也真的是大龄女性美容针了,虽然中间有看得我脚趾抓地的尴尬,但也有泪点,棠珍也算是被家庭拖累吧,不然以中间回插的形象,说是个美女作家也不为过,怎么会没有多少感情经历呢,影片中唯一提及的前男友居然也是个弟弟,棠珍成名的时候,赫还是个高中生,真的也是意想不到。他没说的时候,我以为他们是同学。而且小健妈妈怎么知道棠珍有个小男朋友?感觉影片里没提及啊。前期女主的衣品也是不敢恭维了,直到去非洲的时候,衣服才好看了起来,甚至怀疑要等棠珍写出新书,才有钱去非洲,所以她来晚了。
你觉得青春只属于年轻人,你觉得爱情只属于颜值类似的两个人,因为你觉得幸福是那么狭隘的东西!P.S.剧情有伤,内核美好~
基本看十分钟不到就能确定是一部烂片。
能看完还是不错的
一部恶俗的国产片把我哭的稀里哗啦的,以为是自己呢,捂脸笑,想起了小弟弟,每次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十八岁了,之后也要拼命运动,一定要保持年轻啊,小弟弟把我当姐姐吧,可我拿他当好朋友啊,还好他去上大学了,我也要好好改变自己好好生活才对。感觉闫妮演技越来越好了,撑起整部剧,
社会对大龄剩女的包容性低,认为女的超过30就是原罪,这种姐弟恋题材还是值得关注的。
2018/01。/ 很尴尬
这部电影……嗯 只看我姐姐就够了 比心。
支持一把子四十岁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