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记录了德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们为之惊叹的同时,作为中国人,谁还记得我们自己的那段到21世纪还存在的黑暗历史呢?
又有谁敢去记录呢?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词条“孙志刚事件”,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AD%99%E5%BF%97%E5%88%9A%E4%BA%8B%E4%BB%B6/4430559?fr=aladdin---孙志刚事件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
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
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救治站。
这一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
孙志刚墓志铭全文: 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生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人之死,有轻于鸿毛者,亦有重于泰山者,志刚君生前亦有大志,不想竟以生命之代价,换取恶法之终结,其死虽难言为舍生取义,然于国于民于法,均可比重于泰山。
昨天看了感化院,其中一幕久久停在我脑中无法散去的,沃尔夫冈的妈妈再次送(骗)他去感化院,无论他怎样呼喊最终没有下车。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是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绝望,是被最爱的人抛弃的绝望。
先从沃尔夫冈说起,他是个叛逆的14岁男孩,他并非孤儿,也并非少年犯,仅仅是因为他继父的厌恶以及他母亲的软弱,就被送进了感化院。
他自始自终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别人打抱不平,为自己被虐奋起反抗,感化院里的其他小孩在做这个社会或者说普遍意义的“对”的事情,明哲保身的事情,比如不反抗就不会被打,即使他们知道虐待是不对的。
我为沃尔夫冈的勇气点赞,也为其他人的麻木感到悲哀。
多少次我愤慨的认为如果大家团结起来反抗,是可以成功的,他们可以逃跑,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可是黑人小孩(实在想不起名字......)的逃跑和被捉,一直到后来自杀,狠狠的扇了我一耳光,他们是无处可逃的,他们有的根本没有家,没有爸妈,是被遗弃的,你想让他们逃去哪里,所以最绝望的还是被抛弃。
折射到现实中,我们有的时候太想改变了,太想逃离了,逃离每天繁琐无趣的工作,逃离左手拉右手的婚姻,太多声音在鼓吹改变、逃离、打破,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逃去哪里,那边是不是好过之前,是不是就不会绝望?
我们到底是因为被束缚还是因为被抛弃才觉得自己生活在牢笼?
再来看看沃尔夫冈的妈妈,这个女人一直处在被男人主宰的被动地位,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沃尔夫冈的妈妈要送他去感化院,为什么在沃尔夫冈跑回家并且讲述了那地方的恐怖后他妈妈还是送他回去,也许我们都会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她妈妈不能挣脱他继父的束缚,不能自强自立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面临的是重重的枷锁和束缚,难以挣脱。
而影片唤起的是德国政府对青少年感化院的关注和支持,但对于处于弱势的女人有没有去关注呢?
我认为出现感化院悲剧的不仅仅是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不重视,而是大男子主义的横行,女人不受保护。
沃尔夫冈的妈妈并不是不爱他,可是她无能为力,她还要保护她另外两个孩子,她不想和孩子一起流落街头,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做什么,是不是应该给女人更多工作的机会,对家庭暴力更多惩罚,对女人和孩子给予更多保护?
折射到现实,我不了解德国现在的社会情况,但在国内这种对于女性的保护显然还不到位。
多数女性仍然为了后半生的保障而忍受着家庭暴力,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敢离婚,社会舆论仍然对离婚的、大龄的、单身妈妈的女性过于职责和苛刻,这些貌似无害的,隐性的伤害是很多社会悲剧的开端,所以我想真正抛弃沃尔夫冈的不是他妈妈而是整个社会。
我是在影评的鼓励下才看完的。
阴冷的天气,暴力充斥的感化院,在高压与暴力中的德国少年成长记。
拍的十分美,看得够虐心。
好在男主是坚强的倔强男孩,长大后能还原历史真相,提供影视素材,于是,这个信念支持我一直坚持看到尾。
德国电影总是真实的残酷。
成长本来就是一场日渐清晰也日渐残酷的历程,更何况是感化院里的成长经历。
男孩要经过多少磨砺才会成熟与平稳,才会褪去一身的逆反?
沃尔夫岗,我无法做出你的所为,但却通感般的理解了时空遥远的你的少年成长史。
那么痛的青春,会对长大后的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也许那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小男主的演技值得称道,再加上颜值上等,推荐观影。
主人公的第一层抗争,是在向感化院的制度和民间规则抗争;第二层抗争,是在向社会福利体制或者社会教育体制的抗争;第三层抗争,是在向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抗争,当三层抗争都失败时,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不能成为抗争的人,自然选择成为被抗争的人,也许这便是感化院主人说的那句冷漠的“我在感化院25年”的最深遂的真谛吧。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一直感觉不舒服很压抑,看完后我在想谁是里面最坏的人,继父?
还是是布罗克曼院长?
维尔德?
克拉普?。。。。。。
谁都有错,但是置身其中,恐怕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继父觉得孩子叛逆,不服从管教,简单粗暴的一顿打,再接着扔进感化院不闻不问,甚至得知孩子受虐待也一走了之。
对待屡次跟自己作对且没有感情的人,你我会有多大包容心?
会不会有人觉得院长是虚伪的“好人”,一开始并不暴力甚至和蔼可亲,但是对感化院里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对犯错的孩子虐待让人触目惊心。
有两次拥抱,一次是沃尔夫戈被打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一次是救出被活埋的沃尔夫戈的 时候,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只是像改变这些孩子,只是用的方式方法太过粗暴。
维尔德很恶心粗暴的一个人,一面殴打侮辱孩子,甚至活埋沃尔夫戈,一面对因偷菜园被院长教训的沃尔夫戈同情、不理解,对安东的 自杀感到惶恐不安,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是一个胆小的无脑执行者。
克拉普和后来的管理员都是无脑执行者,也许他们还有良知,但并不被允许。
那错在哪里?
是制度!
感化院里有一个制度,犯了错的人的会导致所有孩子都跟着受罚,犯错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制度本身是为了让人害怕无法面对的结果而预防、阻止犯错,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感化和教育,而是辱骂和拳脚,它在所有孩子心中种植了仇恨和对立。
仇恨和对立是这个制度下可怕的后遗症,以至于沃尔夫戈回家后都会下意识的攻击自己的朋友。
在沃尔夫戈去之前一切如旧,所有人都习惯了这样的制度,甚至为它开解,那个同性恋小男孩给维尔德和克拉普祈祷,孩子头也劝沃尔夫戈安心顺命。
制度带给人思想上的桎梏,让人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甚至去感谢欺凌你的人。
我想当时整个社会都不会觉得这样的制度有什么问题。
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freedom,freedom,freedom,freedom所有孩子对于自由是向往的,只是他们已经认可了这种制度变得听天由命,沃尔夫戈的勇敢唤起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沃尔夫戈解救了他们,可是谁来解救沃尔夫戈,制度下的沃尔夫戈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甚至顺应制度。
有的人想借制度解决问题,有的人想在制度下靠自己解决问题,有人在制度下有恃无恐,有人在制度下安心顺命。
制度错了,基于制度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是错的。
说点题外话,对主人公沃尔夫戈来说,相比在感化院受到的虐待,伤害最深的恐怕是自己母亲的抛弃与背叛,以至于可以回家的时候却独自坐上火车走了,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母亲,拿的一块蛋糕我想是对从前的温情的怀念。
被自己最在乎的人抛弃与背叛,那种无以言表的疼痛与压抑,会是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
谁都不知道自己有意无意之间的错会造成多大的伤害,错不值得被原谅,别人原谅了你,你能原谅你自己吗?
前几天看完这部德国电影,电影的刚开头男孩的回忆中自己和母亲在海边玩耍的场景让我看不懂。
男主被带入感化院,刚开始天真的以为在里面就是反思而已,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不断的劳作与殴打,这种地方只不过是打着帮助少年走上正途的幌子来利用这些少年为他们赚钱,电影中男主不断的反抗,没有屈服,这点让我觉得很不错,不像其他的男生,已经屈服、麻痹,这也不怪他们,毕竟他们连最后的希望(父母)都已经没有了。
我最想批判的就是感化院和男主的母亲,母亲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正所经历的处境还再次把他推向狼口。
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感化院,打着帮助青少年的幌子在不断的折磨着他们。
无产者的时代的议题不是“娜拉醒后怎么办”(白领、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醒悟)那种抽象的议题,是具体的、直接的,越狱之后怎么办。
被原生家庭背刺,困在一个环境(糟糕的打工环境)中受苦,难以逃离,孤苦无依,举目无亲,没有资本技术知识。
即使鼓起足够的勇气敢于不满,敢于反抗,敢于逃离,逃离后怎么办。
以前中国的农村专家们总是说,感谢革revolution命红利,农民有土地,农村起了蓄水池的作用,工人在外打工,失业就回农村种地猫冬。
如今的农三代城二代失业后去哪里猫冬。
没有维持生存底线、尊严底线的保障措施,必然是全社会没有底线的内卷。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肖申克的集合体,巨大的感化院,巨大的杨叫兽电击院,大部分工作都是一个小型肖申克的一个角色。
三和大神、杀马特,就是无产者绝望的反抗。
耐渴耐荒,夹缝中求生存,去除一切规训和向外求。
依靠马克思和庄子。
前文:《对孩子的想法只有两条:开心,活下去,建议只有两条:马克思,庄子》 douban.com/note/867601672/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大于很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因为带来最终绝望的不是社会,不是恶毒的坏人,而是最亲的亲人。
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狠心地将他推回那深渊?
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就是你最爱的人。
外人的羞辱、虐待,都无法熄灭少年那颗反抗的心,被打倒在地,却还咧着嘴巴一口咬下那番茄,那笑容真是无比灿烂。
可在继父和亲生母亲骗他回到感化院后,他哭喊着追着那加速前进的车,当他跪倒在地,我仿佛看到了少年内心一栋名叫希望的大楼轰然倒塌;当少年的朋友自杀,其他孩子将独眼教工打趴并逃走,少年却还是呆滞地坐在死去朋友的身旁,眼中早已失去之前的光彩。
从希望到绝望,真的好可怕。
第二个悲情人物,非那院长莫属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很虚伪,在少年收到挫折时安慰他,却又因为很多事情残酷地惩罚他。
谁又能注意,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之人呢?
在独眼教工和高个青年将少年活埋,将他挖出来的就是院长,他抱着歇斯底里哭泣的少年,那眼神,就像是回忆到了过去的往事。
在院长亲切地欢迎少年的到来,到少年在浴室被众人殴打后安慰他,我都一直以为是院长对长得帅的少年有邪念,后来直到院长说出自己在教养院里呆了25年了,我才知道,我之前一直误会他了,也是个可怜的人罢了。
25年,已经把院长彻底改造,规则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院长的脑子里了,即便或许他曾经也像男主一样反抗过。
从很多行为都可以看出,其实院长骨子里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不过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就像少年一样。
希望,少年的命运不会像院长一样。
看着微风拂过少年那还稚嫩的脸庞,我感觉还是有希望的。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就是一个少年抗争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故事里的少年是不幸的,因为一件青春期少年都会做的事情而被扔进那个满是约束和暴力的感化院,少年所谓的过错不过是他继父和母亲抛弃他,摆脱他这个拖油瓶的借口罢了。
他唯一的亲人,他的母亲口口声声说着爱他,会在圣诞那天接他回家,可是也不过在那天送了几个小蛋糕罢了。
最后他被母亲和继父骗回感化院,他追着车子,那时肯定是绝望的。
一个被自己唯一亲人抛弃的少年,他已经没有了家,对他而言,呆在感化院还是那个有母亲在的房子都是一样的。
我不知道那个感化院是什么样的存在,它的设立是否合法,他就像一个专门囚禁被家庭抛弃的孩子的牢笼,防止他们回家妨碍父母生活。
感化院的少年们并不是完全的好孩子,他们也冲动,会用暴力,但是造成他们这样的罪魁祸首不也正是那些随意将他们抛弃的父母吗
在绝望与放弃之后,Wolfgang似乎真的被“感化”了。
他继续在感化院住着,扮演着逃走了的max的角色,吃饭时坐在“牢头”的位置,在舍监刁起烟的时候跑过点烟。
他不再逃跑和抗争,不再有期待。
直到两年后继父世,他被允许回家。
他沉默地听完了院长的道别,平静地上了车。
母亲准备了一桌糕点庆祝他回来,兴奋的妹妹讨论着哥哥变成了什么模样。
其实母亲是爱他的,只不过这爱太过于平凡,敌不起现实,更挨不过苦难。
德国版白毛女的故事
6/10。太刻意了,故事与叙述也都不复杂,甚至毫无技巧可言,若不是因为题材,恐怕不会这么高分。如果单纯为了反映单一的社会现象,倒不如拍成纪录片。
1. 社会有那么多阴暗角落都被那些光鲜给掩盖了。妈妈那么无力吗?为了婚姻就不要这个孩子?就是做蛋糕卖也养得起孩子吧?!2. 一些人以宗教的名义干了很多坏事儿。
俄狄浦斯情结的完全解体,或基于社会事件再次书写纳粹德国历史,《感》似乎亮得过头,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一部阴暗的电影,结尾:轮回与"青春"的终结,或用更为时髦的词来看即"成熟"。"看与被看"视角置换淡出后的几行字:感谢XXX机构提供....现在的感化院是.....沉重而可悲的反讽
“唯一支撑他的,是记忆中来自母亲的温暖.......”有一段沃尔夫冈回忆跟自己的母亲在海边游玩,尺度有点大啊。在国外这是给温暖???不知道这段是什么用意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575000/
结尾火车再次奔驰过那片原野,桥下依然是一群摆不脱厄运的少年……这一幕火车视角镜头与中间那段完美衔接,渴求自由却又无力无助。黑人男孩的命运也好唏嘘,配乐赞,就是拍的有些主旋律了。
太悲伤了,男主好不容易逃回家结果他妈亲自抛弃了他……回去之后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Anton的角色也是很戏剧性了,可能一生唯一对得起良心的就是最后自杀了吧
比坐牢还惨,还不如直接被遗弃了呢。就算这些感化院有问题,难道不是父母更狠心吗
几乎是我初中的故事了,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那个踏入平常的家门却又落荒而逃的幸存者
全程柔光,极力营造朦胧的历史感、淡化残酷感,搞得我以为自己眼瞎了。男主角跟太阳帝国里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好像啊,开头很四百击,挖煤休息的场景又很肖申克…从头看到尾感觉看了很多部片子。对亲情的彻底失望,对强权的集体反抗,其实是一则关于德国社会的寓言吧。
残酷的事实就在你身边
被全世界背叛、抛弃的绝望,男孩演得真不错
妈个鸡 什么玩意儿 吊起来被打个半死时出现跟母亲海边来一发的段落挺好
剧情很棒,很心寒。
母爱变得冷酷且残忍。母亲不仅是沃尔夫冈监护人更是他唯一的盼望,也正是这位母亲将儿子送到感化院,也正是这位母亲对儿子遍体鳞伤视而不见,将搏命逃跑出来的儿子再次送回感化院,甚至遭到反拷双手活埋的厄运。从某个角度讲:这位母亲是帮凶,甘愿服从新丈夫而造就了亲生儿子的苦难和困境,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黑白画面很有代入感
很少有片子能这么百感交集了
被高分骗进来的,无聊至极,2016年8月13日
黑人男孩是懦弱的,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两次背叛也注定了他的轻生;而男主是坚硬的,这也就注定了对他的施虐如此血腥也注定了他最终踏上了那辆火车。可是火车又能将他带去何方?最好的年华被那片沼泽包围,社会的困惑逃了也无处可逃。
还不如为奴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