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没有对那些残酷可怕的场面进行回顾, 它很平静地出现在修女们的欲言又止中,我们只能从女主角差点被苏联人强奸这个小细节上窥探一二。
有些信仰那不叫信仰,叫邪教,比如你二姨妈远房亲戚老家的邻居信的那玩意,那个莫名其妙的信仰不准信徒看医生、不准吃药,什么都不准,所以才说封建迷信害死人。
但是比封建迷信更可怕的,是遇到一群猪狗不如的负心汉,比如电影里的苏联士兵们。
电影里的女人们,没有谁是真正有错的,因为犯错的人不是她们,但接受惩罚的确实她们,这实在是想叫人开骂。
这种愤怒不亚于每次出现一些社会恶劣事件,舆论就总说“女孩子应该保护好自己,做到以下几点如何如何”,就算变成绝世高手,灾难又能远离吗?
舆论和媒体能不能让犯罪者们也能管住自己的手和下半身?
归根结底,信什么都不如信自己。
影片的美术真真真真的很不错,不管是女主角还是修女们,包括环境氛围的表现,虽然简单,但很讲究,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上乘绘画佳作。
1.被三次灭国的波兰,连修女们也被蹂躏三次,所以这是啥暗示麽……2.全片磨磨唧唧,说!
是不是因为导演想表现她既做过演员也做过编剧还能来导演+巨蟹座的骚糅性格?
3.总得黑个谁,这次是老毛子……但修女竟然还都挺上镜……脱离现实吖……女医生木有被轮奸真是不符合逻辑吖4.God's help won't be enough.
波兰修道院被苏联红军闯入,修女被士兵强奸并且怀孕。
为了保全修道院和修女们的名声,她们不敢向外界寻求帮助,更不敢报告当局。
终于有人鼓起勇气偷偷请来法国女医生,事情才有了转机。
影片一开头便是修女们唱赞美诗的场景,片中也多次出现她们虔诚祈祷的样子。
她们是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许诺给上帝的一群人,自然她们是在请求上帝的原谅,祈求上帝的解救。
或许“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呢?
”她们拒绝医生的碰触。
为了维护修道院的清誉,院长害死了两个孩子的性命,并称“是将他们送到了上帝的手中。
”院长的确选择了一条对修女们最好的路,但是真实的矛盾依旧掩盖其下,因为修女们的信仰已经动摇。
医生面对病人,职业道德要求她必须尽心治疗。
但在被差点被苏军强暴之后,医生对修女的感情不止于专业的治疗层面了。
她理解了修女曾经所遭受的境遇,产生了同理心,她勇敢保护了修女们,赢得了她们的信任。
她可以让修女们免受身体上的痛苦,拯救她们的生命,可是依旧,她没有办法拯救她们已经动摇的信仰。
她让修女们面对自己的孩子,让她们面对自己的母亲的身份,但这样的情景依然为世俗所不容。
最终,医生灵机一动,让修道院收留流浪街头的孤儿,这样就可以把孩子留下,并且不受怀疑。
后来,修道院成为了孤儿院,变得生机勃勃。
神安排了这一切,有人逃避,有人反抗,有人不知所措,有人却借着神的安排,将人性和神性结合,达到真正的救赎。
修女说,“信仰是24小时的疑虑和1分钟的希望”,信仰给了希望,但没有给出办法,真正的选择还是在人性的手中。
上帝说过的话,但该如何理解并践行,却是人性的力量了。
2022.08.30
战争结束了,但是对波兰修道院的修女们来说苦难还在继续,恐惧没有消失。
占领了波兰的苏军把仇恨和兽欲发泄在修道院的修女们身上,连院长嬷嬷也不能幸免。
遭受人间苦难的修女们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但是上帝何时伸出过援手助她们一臂之力?
宗教的魔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修女们产生了信仰危机,开始怀疑上帝是否存在。
当局千方百计的掩盖了这桩丑闻,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随着法国红十字会的女医生马蒂尔德的介入,这桩丑闻随后被公之于众,为世人所知,而这些修女们的命运和结局却由于信仰和宗教、世俗的多种因素和压力下永远的被埋葬和遗忘。
即使是这部使其公之于众的电影,也是采取隐喻暗示的手法来描述整个事件过程,无法平白直诉的去倾诉。
机智勇敢的化解了危机的马蒂尔德成为了修女们救命恩人和希望,对她解除了禁忌和戒备,允许马蒂尔德给她们检查身体,并向她敞开心扉,倾诉衷肠。
但是她们哪里知道,即使是有着法国红十字会护身符的马蒂尔德也差点成了苏军的受害者,马蒂尔德更是顶着上司的斥责,同事的猜疑来做这件事,不让开车,就骑自行车去修道院,白天不能去,就晚上下班后去。
而她如此执着既不是有个性和鲁莽,也不是因为她是个赤色分子,仅仅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拯救生命是她最大的快乐。
善良是人性的最低标准,却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善良是人性最美的光芒。
修道院里宣扬美好,人心向善,姐妹和睦相处的氛围让马蒂尔德感到温馨舒适,流连忘返。
一个修女的意外生产,让马蒂尔德回到残酷的现实,她即将面对修女们接踵而来的集中生产带来的困境。
更要命的是,法国红十字会月底将撤离该地区。
在人命关天面前一切清规戒律都得让步,马蒂尔德邀请塞缪尔医生加入医治怀孕修女。
院长嬷嬷假意将婴儿找个人家,实则把婴儿遗弃,做为母亲的索菲娅修女悲痛欲绝,跳楼自尽,这悲惨的一幕让马蒂尔德伤心欲绝,“你做了你必须做的,剩下的都是命运”,塞缪尔医生的话让马蒂尔德悲伤的心情平复了下来。
遗弃婴儿的院长嬷嬷受到了谴责。
马蒂尔德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街头流浪的孤儿领入修道院,如此就可以掩护修女的孩子也留了下来,这样做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母子得以团圆,皆大欢喜。
马蒂尔德领入孤儿的办法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当地居民赞赏修道院的义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修道院里充满了一片欢乐祥和气氛。
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正像玛利亚修女写给马蒂尔德的信中说的“乌云正在散去,阳光照耀我们的天空,你会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
(芷宁写于2016年11月5日)有人说,女导演安妮·芳婷将影片《无辜者(Les innocentes)》拍得有美化法国人之嫌,提出这种观点的,大概属于敏感型,这部影片其实没提出多少强加于观众的观点,也很难说,救助无辜修女的红十字会女医生是法国人就是在美化。
影片伊始就打出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样,至于还原了多少,不得而知,但至少有原始事件的基础。
战争施加于手无寸铁的女性身上的灾难往往更多一重,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同样身为女性的医生马蒂尔德,对同一个修道院的修女被纳粹和前苏军人轮番蹂躏的惨状,有同情心,这似乎不能算是什么出离人之常情的事,说美化似乎有强行贴边之嫌。
影片也在过场戏里,再现了马蒂尔德对于弱小的爱心,如平日里看上去不苟言笑的她,会对在街头乱跑无依无靠的战争孤儿们露出笑脸。
战争会放大人性的缺点,猥琐者愈发猥琐,有理想者会为维护其理想而付出很多,迷惘者或许继续迷惘,也或许会遇事而猛醒,这全看个人造化。
战争中人性的畸变之一,也体现在突然手握生杀大权的那类人身上,突然的膨胀,让他们为所欲为,因战争这个怪物的孵化,激发了和平时期藏匿起来的恶,他们似乎不再是某个母亲的可爱的儿子,而是来自地狱的恶魔,在神圣的地方也敢撒野,而且不止一次。
二战中的波兰,夹在德国和苏联之间,常常被左欺右凌,正规军队尚且被野蛮的枪决坑埋(见《卡廷惨案》),何况柔弱的修女,片中所呈现的悲剧似乎是战争留给这片苦难土地的又一个创伤,位于华沙附近的修道院尚且如此,其他地域可想而知。
只是发生在战时的此类事件因其不光彩,而不愿被言说,继而很可能就会湮灭,其中黑暗的部分,也会被隐藏,自然,有爱的部分也会被随之掩盖。
男人施加的惨痛经历固然可怕,但由信仰触发的悲剧,是这个事件里更为黑暗的部分,古斯塔夫·勒庞说:“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修道院长对无辜幼小生命的“处决”方式,在她看来是符合信仰的(其实是掩盖恶性事件,想继续维系修道院),却不合人道,更是犯罪。
影片采用了小视角、小格局来表现这一往事,从而令叙事结构来得非常简单,这其实是在避免因太多混杂的发声而令事件本身失声,让不齿的事件本身来说话,这似乎是芳婷的执导思路。
片中虽有生产时的痛苦嘶吼,但影片的整体呈现还算静谧安宁,那些“上帝的女人们”在遭遇不幸之后,除了个别产生了信仰波动外,她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晨歌暮颂,安心修心,战战兢兢或逆来顺受地接受着那些突降的灾难,在平白无辜地被升级了身份之后,自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情愫,然而在老院长主持下的神性大于人性的地方,母性的存在几乎没有空间,故而自杀的悲剧不是偶发,而是必然,副手玛利亚的“上位”也变得顺应现实和时代需求。
除了那个素昧平生的女医生,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些高墙大门背后自生自灭的女人们,包括她们的至亲,那些血缘们大多都是冷漠的。
片尾虽流露出了希望和暖意,但那冰天雪地里提篮遗弃一幕的冰冷,却似难以回暖的冰点,提醒着人们,有些事情,不能被掩盖。
(杂志约稿)
《无辜者》是由彼得·叶兹执导的犯罪电影,汤姆·塞立克、F·莫里·亚伯拉罕等参加演出,1989年在美国上映。
《无辜者》讲述的是警探MikeParnell和DannyScalise表面上对毒品走私穷追不舍,实际上却听名于贩毒集团。
某夜,MikeParnell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但匆忙中记错地址,错误地射击了JimmieRainwood在长滩的家,误伤了JimmieRainwood。
两位警探发现差错时将错就错诬告JimmieRainwood私藏毒品并袭警。
三年后,正当他获假释回家与妻子团聚时,两位警探突然出现……最终好人恢复名誉,恶警进了监狱。
历史的白雪倾覆,人性的双手已沾满鲜血,在一场历史浩劫面前无人能够幸免,在一段人性拷问之中没人可以无辜。
修女坚持晨祷圣歌,靠信仰相互依偎;她却如夜晚点亮的灯火,靠信念获得依靠。
历史是一个苦难的孩子,呜咽在十字架下,在冰天雪地里嚎啕无声。
最信上帝的人如同魔鬼,不信上帝的人却俨然神明。
其实本身女主角那条线没什么好讲的,不知道穿插那么多她的细枝末节有啥意思。
拍到底还是女性的自我觉醒,修女的尴尬处境,那被遗弃的婴儿就是波兰自己。
最恶的还是人性,拿了宗教当遮羞布而已,最害怕的事情也不是下地狱,真正善良的人还是会顿悟。
拍到最后寡柔了,一看是女导演也就释然了。
导演对于这一事件的描述,过于浅浮,也太多情怀,过多纠缠于受害者的心境,对于施害却一笔带过,这就减少其让人震撼的力量。
相形之下,波兰人在此方面更为冷峻,也更为锋利一些。
不过,好在是真实题材,这样的题材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马太福音 12:20电影《Les innocentes》(《无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二战结束,法国红十字会女医师马蒂尔德在华沙医治伤兵,一晚,她被请去修道院救治即将分娩的修女。
医师进入修道院才看到了骇人的真相,修道院在战时遭苏联红军侵扰,多位修女被性侵,甚至怀孕。
修女们不仅精神和身体受到了创伤,信仰也摇摇欲坠。
然而这桩丑闻并不允许被公之于众...谁是“无辜者”?
对于上帝而言,人皆有罪,没有人是无辜的。
首先是笼罩世界的苦难的普遍性。
当战火燃烧时,修道院里与世无争、虔诚的修女也未能幸免于难。
作为旁观者的医生马蒂尔德也险遭苏军蹂躏。
电影中一位修女说:“起初,你像一个孩子,握着父亲的手,觉得很安全,但那一刻还是来了,我想它总会来的,当你父亲撒手走开,你迷失了,独自一人在黑暗中,你哭了,但没人理你,即使你有所准备,你仍然措手不及,他伤透了你的心,这是我们背负的十字架,在所有欢乐背后是十字架。
”在此昭示出人在苦难中的矛盾心境,她很清楚:“信仰是24小时的疑惑跟1分钟的希望。
”信仰不是人拥有的可以抵挡尘世苦难的盾牌,它是人在苦难中赖以生存的希望。
在战争中,修女是无辜的。
然而在上帝面前,她们与作恶的苏军,具备人道精神的医生马蒂尔德,以及一切尘世之人同样有罪。
教会有它无法摆脱的困境,有它难以逃避的罪责。
修女身上也有人所具备的生存疑难性,规定性,她们身上也体现着上帝显明的忿怒。
修道院的院长为了维护修道院的声誉,维护教规,将新生的婴儿遗弃。
面对修女的质问,她回答:“我让孩子皈依上帝。
”然而她也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后来承认:“我诅咒自己以拯救你们。
”在此,人之义取代了上帝之义,人取代上帝而施拯救之事,必然徒劳无功。
得知婴儿被弃的修女母亲自杀了。
教会的过失在此彰显出来。
在此,婴儿是无辜的,作为母亲的修女也是无辜的,她们只对上帝有罪,面对人,面对宗教,面对尘世,她们是无辜的。
没有人有权利把她们钉在耻辱柱上,宗教的任何教规也都无权对她们横加指责。
压伤的芦苇,上帝尚且不会折断。
在此,宗教和教会显示出不可挽回的消亡趋势。
上帝的悲悯和拯救彰显了出来。
结尾处,脱掉教袍的修女回归尘世,修道院也变成了孤儿院。
当教会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和上帝的强大,承认自身的虚谎和上帝的信实,认识到教会的仪文和教规只有作为譬喻才有意义时,教会也得到了救赎。
影片将<信仰>与<医生>并置,表面上看在探讨<救生命还是救灵魂>这个常被讨论的议题。
当这两件事不产生冲突时,便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人之常理要求两全其美;而一旦产生冲突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便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其信仰的本质。
在《血战钢锯岭》中,主角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选择了自己所信的灵魂,而不是通过战争捍卫生命,最终结果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
在《隐秘的生活》中,主角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同样选择了自己所信的灵魂,而不是宣誓向希特勒效忠,最终结果是自己被判死刑,家人遭受蔑视。
虽然都选择了所信的,但在电影中结局是不一样的——但这是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从神的计划来说兴许颇为不同。
就像各个门徒最终的结局也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耶稣说得很直接: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 10:39 和合本)在这个故事的开始,修女们为了保全名声,他们不敢向外透露半点风声,宁愿自己在身体上受苦,以及将受侵犯的污秽归为自己的耻辱,祈求被赦免和医治——这是她们所认为的自己在背十字架的方式,她们在唱圣歌之时,让我感到的不是沮丧,而已经心灰意冷了。
还有任何盼望吗?
直到法国女医生的来到。
我认为,并不是她让修女的信仰产生动摇,而她(作为外部世界的入侵)让每个修女都看到了新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中反而展现出每个修女内心的真实信仰情况。
其中,有一个修女告诉女医生悄悄话,她生完孩子要去找苏联未婚夫;有一个修女的孩子被抱走后跳楼自杀;有一个修女选择脱下修女的衣袍,去寻找新的生活;而院长选择自己承担送走孩子的罪孽,在床上等待死亡……<救生命还是救灵魂>的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通过问题引发人的思考才更重要。
耶稣很明白每个人的内心状态,但是祂喜欢问问题,因为祂想让我们明白我们内心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耶稣在乎我们的灵魂,也同样非常在乎我们的生命健康。
祂愿意万人因祂得救,根源是祂爱我们。
在影片中对应在法国女医生的身上。
她在受到苏联士兵的性侵未遂,在某一瞬间亲身感受了这些修女的害怕和恐惧,所以她义无反顾来帮助她们,超越了医生这个职业本身的职责,作为生命之间的共鸣与相爱,最后她带来一群孤儿,打破了封闭的修道院,快乐地接待着居民。
因为爱的进入,也打破了过往封闭的信仰模式。
离开的修女说:“昨晚,我终于明白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毕竟是位母亲,他是我的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有权拥有我的爱,我要用另一种方式追随我的信仰,主会指引我,我欠你好多,我永生难忘,谢谢你。
”她的回答流露出这样满满的爱与活泼的信仰,多美好啊。
罪孽 战争的阴暗面 竟然修女也不能幸免-《羔羊的救赎》 战争中无论对错的是哪一方,无论是胜利者或失败者,均会被激发出原始的野性,法律、道德、包括人性都会在战场中荡然无存,人类被惨烈的战争挑起的暴虐无处发泄,夹裹着残酷和兽性的余温,总会施加到更加弱小的一方身上,最终受到伤害的总是身处战场并且处于先天弱势的女人和儿童,就连修道院的修女也不能幸免。
不可想象。
本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使用阴暗晦涩的色彩,欲说还休的情节安排,从某个狭小的缝隙中,用独特的视角审视一群特殊的人群,透过她们身心受到的创伤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以及非正常时期人类的兽性,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法国红十字会医生救治波兰修道院的修女并悄悄地为她们接生婴儿降生的故事。
电影有点黑苏联的意思。
但我相信可能确有其事,当时身处战场的各个国家那个不是这样,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不比谁卑劣。
区别只是严重和不严重而已,那及我中华上国谦恭温良。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作为法国红十字会女医师的马蒂尔德被派遣到波兰华沙的医院救治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在繁忙的工作中她被一名焦急的修女恳求着去了修道院,原来一名修道院的修女即将分娩。
因胎位不正造成难产,众修女束手无策,紧急情况下马蒂尔德为她实施了剖腹产手术,母子平安,
女医师为了护理病人,连续几天进入修道院慢慢取得了修女的信任,最后才震惊的发现了骇人的真相,原来修道院在战争时期遭到苏联士兵侵扰,修道院的很多位修女都被暴力性侵,造成7位修女怀孕,其中院长还被染上了性病。
而女医生在回医院的路上也差点被苏军性侵。
幸亏马蒂尔德灵机一动谎称修道院中流行伤寒和麻疹,才使众人逃过一劫。
经此不幸的修女们身心受到严重创伤,毕生的信仰也发生了动摇,然而出于自身利益和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的丑闻是不能被说出来的,对没有相关经验的修女来说,她们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困难,而且还有心理上的困惑,随着婴儿逐个降生,如何处理这些婴儿又是个问题,而女性天生的母爱和毕生信仰哪个重要,无奈之下的修道院院长把这些小孩丢弃在路口期望好心人收养,从而造成了一名修女自杀。
此时马蒂尔德即将奉调回国,临行之前在修女的求助之下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因战争失去家人因而在外流浪的孩子们都收养到了修道院,这样就掩盖了修道院有孩子的现实,使大众以为修道院中孩子都是收养的,这样修道院和众修女也就合理合法的抚养了自己的孩子,度过了眼前的阴暗和困难时期。
影片结束时众修女怀抱婴儿合影时想必也是幸福的吧。
美丽的修女让人印象深刻,关于战争之于人性,本片从一个新的视角示人以希望
什么时候都有‘灭绝师太’一样的人物
(唯一的想法是反而感觉好点了8月之后错过的好多片子其实还挺烂的?)
无法理解这种宗教信仰。
战时乱、战后也乱,德军坏、苏军也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了这遭又来高压意识形态,各说各的理,受伤的都是底层,艹!
全片的道德立場跟它的攝影機動線一樣沒定力,一會想追隨個人,一會又想空降至波蘭國境做國族性的大哉問,游移不定的結果是兩頭空,唯獨走來走去的鏡頭特多。想必將有人斥我沙文,但真心說,今村昌平身為一介男導演拍的強姦故事《赤い殺意》,可比這片靠譜也靠攏女性自覺得多哪。
3.5星,以示与修女艾达的距离,但是单就关于信仰那段剖白,字字戳中。到最后还是得靠行动,产生不了行动力的信仰都值得怀疑,产生了也就自己解开。
政治倾向太明显,这种非黑即白的设定一旦不能接受,整个观影过程感觉在听某些传销的讲课。
是让人心振的!
院长麽麽才是道貌岸然的凶手,太多生孩子的镜头,看的难受
二战结束了,苏联人来了。波兰二战后一座修道院“孤儿”的故事。
节奏太慢了,让人昏昏欲睡,还有文戏台词太平庸了,软绵无力。从头到尾把一个十分钟的故事,硬是给拖成两小时的片,臃肿冗长。被战争伤痛的修女们,饱含痛苦的回忆,唯有心中的信仰是坚持她们彼此存活的勇气。结尾修道院变成了孤儿院,希望在此被重新定义,新生的无辜孩童受到了庇护,教会也得到了救赎。“信仰是24小时的疑惑跟1分钟的希望”
电影描述的事实令人震惊而惋惜,修女的命运悲惨、女医生的心地善良,画面美。但是啊,整个影片催眠效果也很好。
剧情为主导的电影没错。剧情和人物双管齐下,如果把握好,常是佳作;如再加点个人色彩,就成神圣伟大的类别:作者电影。当然,这种讨论严重依赖分类,而分类未免依仗主观。在我看,这片子试图作者式,只达到当代欧洲满大街水准;试图刻画人物,但都平面化;剩下的只是一个剧情转折为主导的中规中矩片。
【non-theatrical】一种新时代的修女剥削电影,关于信仰的崩塌与重建,以及少许的政治隐喻。我永远无法拒绝采用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作为配乐的电影,甚至认为将其用在本片,比我此前看过的一切同样采用此曲的电影要更加契合,以至于,仿佛它就是为本片而谱
看過
纳粹共产悲剧下的修女波兰。
傻篮子拍的
上帝像上有神光,刀枪面前无希望。坐看女辈沉泥淖,竟无一个是儿郎。
苦大仇深的波兰人不知道也用苏联鬼子这个叫法吗?